1998年9月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抉择》:为反腐斗士塑像
  本报记者 向兵
  一切有良心、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的创作,总是紧扣时代脉搏的。问当今之天下,谁不为腐败现象而焦虑、愤慨,谁不对廉政建设投以十二分的热情?党内腐败的典型人物陈希同终于被推上了被告席;江泽民总书记指示向另一种腐败开刀,打击走私在全国展开……当此之际,一个深明大义的共产党人带一身反腐倡廉的浩然正气,伴着一部名为《抉择》的电视剧登上了屏幕,在亿万观众面前形象地展示出我党铲除毒瘤的勇气和魄力。
  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长篇小说《抉择》,曾打动了无数读者和听众的心,如今用视听语言重新演绎,另有一番震撼力。“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熟悉的歌声是那样抒情,徐缓的节奏深情的旋律仿佛从历史远处悠悠传来,这可以唤起人们无限思绪的歌声送来了我们的主人公。可是随着主义公出场而展开的故事情节却那样惊心动魄:一个拥有上万名职工曾为国家创下巨大财富的大型纺织公司,连年亏损,职工早已拿不到工资,连过春节都需要市政府救济。但公司领导的手面阔绰挥霍无度,同时以公司名义开办实际已落到公司领导亲戚手上的“合资厂”、“娱乐城”、“客运公司”却异常红火。面对公司领导的集体腐败,公司职工的一腔怨气,曾是公司领导的市长李高成痛心疾首拍案而起,在市委书记的支持下大力查处腐败。可腐败势力已从上到下结成了一张网,四处掣肘,并为反腐者和他的家庭设下了陷阱,使得李高成的反腐决心时时受到考验,在痛苦中抉择。
  反腐败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关心的时代主题。《苍天在上》、《黑脸》、《人间正道》,也都成了银屏上人们关注的热点。和此类同一题材的电视作品相比,后出世的《抉择》不仅画面、镜头运用更讲究,而且围绕主人公的戏剧冲突更尖锐,题材开掘更显深刻。中阳纺织公司领导班子走上了集体腐败的道路,但这个班子却是市长李高成一手培养起来的;省委副书记严阵当年极为看重李高成的才干和胆识,扶持他走上了市领导的岗位,如今他自己却成了腐败势力的靠山;同李高成一道成长起来的妻子本也是党的好干部,现在却与腐败分子沆瀣一气,使李高成的反腐行动更多了一层艰难。如此的人物关系设置,揭示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决不可轻视没落腐朽思想的腐蚀力以及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而在艺术的处理上,“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李高成作为立志根除党内毒瘤,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当代共产党人的代表,其胸怀、境界正是在这颇具现实意义的复杂环境中,多棱角地显示了出来。
  有出息的艺术家们,总是和时代同步的。该剧导演陈国星,曾执导了《孔繁森》、《黑眼睛》等优秀影片,这为他拍摄《抉择》这样一部弘扬时代正气的大型电视剧,提供了难得的艺术积累。剧中市长、省委书记的饰演者李雪健、高明,他们在展现了不同时期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丰采之后,再次为时代的脊梁塑像,体会自当深一层。同时,剧中腐败分子的扮演者赵奎娥、沙景昌,对剧中人物心理刻画入木三分,使得这部再次叩击时代话题的电视剧具有了撼人心魄的感染力。(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感受乡村生活的真实
  何凡
  二十三集电视连续剧《大人物李德林》,最近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后,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该剧根据作家何申的小说改编而成。真实反映面对改革大潮社会发生巨变,人们的复杂感受和内心困惑,这是原著和电视剧要表现的主题。
  众所周知,中国当今的伟大变革,是从广大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出现了许多人们始料不及的重大社会课题。例如:农村人口和土地的矛盾,计划统筹与市场的矛盾,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矛盾,计划生育和农村现实的矛盾,收益分配和生产资料占有的矛盾等,都以变幻莫测、甚至稀奇古怪的方式,尖锐地、纷繁地、真切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而剧中的人物和事件,恰恰处于这一系列矛盾的焦点之中。要把在现实生活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在作品中轻易解决是不负责任的态度,编剧、导演将他们自己也完全不懂的事情,诚恳地交付给观众,邀请观众一同体验、一同感受、一同思索,一同把目光投向那未知的领域。
  主人公李德林这个人物,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剧中所有故事和情节,都是围绕这个人物展开的。李德林身上充满了矛盾而又鲜明的性格特征。在广大观众的眼里,作为农村基层干部的他肯定是个小人物;而在剧中所处的环境中,他无疑又是个重要的人物。这一视角的反差,剧中赋予他滑稽的色彩。李德林是善良可爱的,同时又带点狡猾,经常言不由衷;他对工作和事业勤勤恳恳,同时又为个人打算;他的感情朴实认真,同时又自私妒忌;他富于进取心、勇于负责任,同时又察言观色。从而成为一个全新的有血有肉的屏幕形象。
  由于这个人物就生活在现实之中,所以许多人身上都会有他的影子。从而也就保证这个人物被更多的观众认同、接受和喜爱。确立了这部电视剧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水准。
  除此之外,于小梅、傅桂英、老郑、强书记等人物,都是观众所喜爱的。他们一同构成了一组基层干部系列群像,所写人物都来自现实生活之中,身上带着北方农民的风尘和露水。他们和李德林一样都处于社会急剧变化的矛盾之中,也都处于人生两难的境地。他们是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衔接点,是国家和广大个体的纽带,同时他们又是极普通而富于个性的人。不论你理解或者不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他们都在认真地进行自己的人生选择。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艺术表现的不应该是简单的色泽。在这部电视剧中,编剧、导演有意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而是把注意力盯在人物升沉起伏、命运变化这条主线上。编剧、导演最关心的是人物,即人物的行为、人物的动机、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心理、人物的内心世界。所有的故事围绕着人物以线性方式展开。这些故事中许多都是观众不太陌生的,但又似是从未听说过的,因此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电影界投拍“献礼片”
  滕文骥执导《春天的狂想》
  明年国庆是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的重大日子,为庆祝这一盛典,电影界正在积极创作一批献礼影片。
  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音乐电影故事片《春天的狂想》即是其中的重点影片之一。
  影片力图以最全面、深刻的目光关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音乐家的创作与作品。影片主人公——音乐家赵黎明历经中国的几次重大变革和动荡,始终以其质朴、宽厚的胸怀面对生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音乐素材。在那到处是标语、口号的年代,他仍然满腔热情地讴歌生命,讴歌祖国的土地,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进入八十年代,随着社会气候的宽松与开放,赵黎明在创作上不甘平凡,进一步追求不同样式、不同种类的多种音乐形式,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世人瞩目。
  本片为音乐电影,结构独特,故事性强,全片贯穿着许多人们熟悉的已故作曲家施光南创作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等,无论是在听觉上,还是视觉上都将给人以享受,更由于影片内容跨越了中国几十年的历史,既唤起人们的怀旧情绪,同时激发人们对现实的振奋。该片导演滕文骥以创作音乐故事片见长,他表示要努力使这部影片能有新的突破。该片作曲常宇宏曾为《黄河谣》、《西夏路迢迢》等影片作曲,多次获奖。摄影智磊曾拍摄过《海滩》、《黄河谣》、《民警故事》等影片。邵兵、瞿颖饰演男女主角。(巴人)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愁眉笑脸》真实面对下岗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吉林省委宣传部、南通市委、南通市政府、长春电影制片厂日前在京为影片《愁眉笑脸》举办了首映式。
  长春电影制片厂和江苏省南通市文化局联合摄制的这部影片,由顾晓群编剧,戈日泰执导,男女主人公分别由杨立新和杨青饰演。影片讲述了主人公杨大明夫妇下岗后不等不靠,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再就业的感人故事,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下岗职工拼搏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影片以平民化的视点、质朴的电影语言,表现了普通人的生活,情节发展自然流畅,人物感情真实饱满。整部影片生动感人,催人奋进。这是我国第一次由地市级文化主管部门参与投资、创作的影片。影片创作中得到了江苏省委宣传部、吉林省委宣传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大力支持。(西文)(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不能丢失的真情
  孔都
  《啊,山还是山》的编导把镜头对准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并在真实再现他们普通的生活中追求艺术品位,这实在难得。
  为了表达那些普通人略带苦味的人生,编导把我们带到一个名叫雷公坳的养路工区。这是一个坐落在铁道边、被群山绿水环抱着的中国式大家庭,这里的人们以养路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他们的饮食起居虽然简朴,却拥有浓浓的人间真情。火车是这个大家庭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但它带给大家的却时有不平和无奈。当某个家庭成员伤痕累累地归来,或某人遍体鳞伤地闯入,大家庭的成员都会全力以赴,共同抚慰这颗受伤的心,让它滋养生息,得到康复。这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强大到足以消弭人世间的一切苦难和怨愤。于是,一切又重新归于田园式的和谐。
  《啊,山还是山》透过有意设置的环境,即雷公坳养路工区这个田园式大家庭和世俗的外界——现代开放的大都市和落后闭塞穷的山村,在人物“情”与“理”的冲突中,传达“返璞归真”的真谛。
  在这种格局中,有两个符合中国传统大众戏剧要素的婚恋家庭故事妥帖地交织、纠葛其间,这就是猫仔、阿彩、凤子的故事和大胡、山丫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阿彩不能恪守妇道,迷失在大都市纸醉金迷中,亏得在一次巧遇中,被猫仔的情义壮举所慑服,终于重新皈依了雷公坳这个大家庭。这时,腿残的女儿奇迹般地站立起来,他们的家庭得到了和谐的大团圆。第二个故事中,大胡回农村老家探妻,不料妻子为表贞洁服毒而死。凄孤的归途中,他搭救了多灾多难的山村姑娘山丫。山丫的闯入得到了雷公坳人的同情和接纳,不久她便以善良和真情赢得了众人的承认,在凤子“阿姨妈妈”的叫声中,当上了大家庭的“准母亲”。山丫对爱情的觉悟和追求,也得到了猫仔的支持和大胡的认同,大胡、山丫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两个故事哀婉动人,情真意切。这是中国观众普遍认同的感情方式,他们的泪水,能够冲刷世俗的污垢,使心灵干净一些。
  剧中还有一个用电影方式叙述的故事,镜头不多但悲壮有力。它发生在养路工高佬身上。高佬接受大家庭的生活方式但又不被这方式所束缚。他不轻信舆论,遇事爱打探究竟。当他遇见大家都回避的疯女人时,不但不躲避,反而为其母子设计了引蜂入箱酿蜜推销的计划。他的“出格”行为惊动了雷公坳那些爱他的人们,猫仔工长用拳头教训了他,当高佬带着委屈苦笑而去时,狂风大作,暴雨骤起,泥石流滚滚涌向道轨,高佬毫不迟疑地脱下红背心,对着疾驰而来的火车拼命挥舞,旅客得救了,高佬却被埋进土里。人们最后见到的,是他伸出地面的手臂和那紧攥着的红背心。当梅子带着高佬的遗愿去读研究生时,欢送她的是雷公坳大家庭全体人员崇高的列队敬礼。这一笔,完成了《啊,山还是山》全剧中最闪光的华彩乐章。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媳妇当家》特殊的开机仪式
  由浙江电影制片厂投资拍摄的电影《媳妇当家》,日前以为长江特大洪水受灾群众捐款作为“重头戏”,在拍摄现场——浙江富阳镇江铃村芦笋种植地边,举行了特殊的开机仪式。
  《媳妇当家》是一部农村题材的轻喜剧片,它讲述了以翠巧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依靠科学技术,积极开发芦笋种植业,并大胆地闯国外市场,推行农产品加工实业化、股份制,最终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真正成了新时代的“当家人”的故事。影片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出现的新事物、新风貌、新成就。该剧力求使影片的农村生活气息浓厚、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脉搏。该片剧本获第二届夏衍电影文学三等奖。
  开机仪式上,剧组为灾区捐款六千五百元。剧组全体人员表示:要努力拍好这部影片,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为农民办实事。
  该片由郑沂、赵铮后编剧,于杰导演。牛犇、廖学秋、梁庆刚饰片中主要人物。(蔡继英 徐忠友)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创作手记

  我们的追求
  电视剧《毕业生》导演 李源 张晓春
  历史将会公正而庄重地记载中国改革开放、文明振兴的伟大时代。我们是这个时代的成员,我们清楚地听着它的呼吸,感到它的脉搏,看到它如何在痛苦中挣扎、在奋斗中喘息、在拼搏中奋进。
  《毕业生》只是这个时代生活的沧海一粟,我们力图透过它、透过阳光的折射表现出社会的发展过程。“任何形式的艺术,不可能再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作品的力量在于使人由这一个联想到那许多。”这是艺术大师们的体会,也是我们追求的目的。
  那么,电视剧《毕业生》表现什么呢?它通过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二十年的风雨历程、感情纠葛,表现了这一代人与新时期同步成长、成熟的发展轨迹。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每一个人也在发展变化。人过中年双鬓渐白之时,是否失落了当年的纯真?是否已消隐了青春的梦想?是否每一个人能够清点一下身后的脚印,在成长中反思自省?我们思考的初衷就是将这些思考用最平常的故事相互地表现出来。
  我们意图从正面表现中国处在转型时期人的人格上、感情上更纯粹的一面。老一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对民族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那么,在商品经济无所不在的今天,这一届大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正义感、崇高感、英雄感,更显得难能可贵。我们把表现“崇高”当做一项使命,因为崇高总是具有感召力的,这种感召力是不可抵御的。这也是我们对目前有些“消解崇高”的文艺作品有意识的一种反驳。
  当我们在拍摄中表现这些思索时,我们力求谨慎地躲在故事后面,让剧中人物和情节事件本身的内涵思想,以及细节闪出的火花来完成它。
  剧中人物从过去的年代走来,均有年龄跨度。因此,我们要求演员在把握好基本性格的前提下,注意年龄感、身份感、变化感。变化不是突变,而是渐变。我们要求演员:一要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与时代、空间的关系;二要将注意力集中到细节的感染上。没有表演的表演,不能称之为表演艺术,但落在屏幕上的表演又决不能露出表演的痕迹。我们强调演员要设计准备,但表演要回到生活本身的原始状态中来。
  努力拍成一部内涵丰富、情节紧凑、语言真实、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且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快节奏地、跳跃式地展现发展阶段与足够的内在张力相结合;大写意与细腻地展现人物内心相结合。这是我们对整部作品的艺术追求,至于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多少,这还得由观众来评说。我们力图表达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真诚和勇气陪伴我们的整个创作过程。我们相信,只要让我们的心与观众的心趋于同一律动,只要我们和着时代的脉搏,我们的努力便不会徒劳。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世纪广场》表现国企改革
  一部以大中型企业改革为背景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世纪广场》日前在广东省惠州市开拍。该剧反映国有南方机械厂在市场经济下面临生存危机,以总经理解家良为代表的一群改革者在瞬息万变、扑朔迷离的大市场中披荆斩棘,终于走出困境,再创辉煌。当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奋斗摆脱了企业危机后,我们的结论依然是:“咱们工人有力量!”
  《世纪广场》由作家顾笑言担任剧本总编兼艺术总监,中国电影基金会南海文化影视发展公司组织创作并与长春电影制片厂、惠州源东集团联合摄制。(张雅心)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他营造出一方文化热土
  徐恒足 韩立坚 孙信成
  苏北滨海县北坍乡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乡镇,然而,这里的文化事业却搞得非常红火。乡淮剧团、放影队常年奔走在乡间地头,为群众送戏、送电影,二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乡杂技团、铜管乐队到过十多个省、市演出。乡文化站拥有二幢十五间的文化楼,设有图书馆、报刊阅览室……每当看到这些可喜的成绩,全乡的老老少少无不赞叹:多亏有王家良这样一位好站长。
  一九七六年王家良从小学教师岗位调任北坍乡文化站长。当时北坍乡刚刚建乡,条件艰苦,文化站除了一块宅基地之外,一无所有,谁也不愿意挑这副担子。王家良想,北坍乡的经济条件是苦点,但更苦的是群众的文化生活,想到群众为看一场戏要往返百余里跑到县城,想到那些“精力过剩”的年轻人晚上没事在煤油灯下赌钱,一种责任感促使他勇敢地挑起了这副担子。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更为了断自己的“退路”,王家良把老婆、孩子的户口从离县城较近、交通便利的老家陈铸乡迁到北坍。站里没有办公地点,他就和广播站的同志挤在防震棚里工作,开始只是办一些自编自播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科学种田知识,宣传好人好事。后来群众的胃口越来越高,想看戏,这下王家良犯难了:没有剧本,没有演员,没有排练场地,在这片文化荒原上,要演戏谈何容易!然而面对这一连串的困难,王家良没有灰心。没有剧本,他跑县城,去盐城,串乡村,寻找民间艺人,一边听他们说戏,一边记录整理。剧本写好后,他又到处招兵买马,寻找演员。没有排练场地,他就把演员带到自己家里,在打粮场上排练,在自己和左邻右舍家里吃住。就这样,他们先后组建了文艺宣传队、淮剧团,建立了铜管乐队、杂技团、电影队、录像队等。这支“土八路”常年活跃在乡村,深受群众的喜爱。
  为了养活这班人马,王家良没少动脑筋: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走自我发展的路子。他先是找到乡里领导,要求承包十多亩荒地,他带领全家老小开荒种粮,解决演员口粮,接着又办了鞭炮厂、胶木厂、印刷厂,把挣来的钱用于解决演员的工资报酬和购买服装、道具。
  开始那几年,为了办好文化站,王家良“借窝生蛋”,但随着队伍的扩大,王家良想,文化站也得有个自己的“窝”啊!但摆在王家良面前的“文化站”,只是乡政府用石灰水在地上画出的一个框框。为了筹集建房的款子,王家良四处奔波,求哥拜姐。砖头不够,他二话没说,把准备给儿子结婚砌新房的一万多块砖头拿了出来;门窗没钱买,他到自家的宅基地上刨了五棵树,做成门窗的边框,还忍痛将老母亲的寿材板锯了做了二十副窗内框……
  文化站的“大窝”垒起来了,而王家良的“小窝”却由于年久失修,早已不能居住,夫妻俩只好住在用木棍和稻草搭成的小舍里,里面除了结婚时老伴娘家陪的一只木箱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文化事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王家良一方面继续办好企业,以“经”养“文”,另一方面从本乡实际出发,开展更新更活的文化活动:一是在站里建了图书馆、阅览室,大规模地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二是开辟了书画、根雕展览室,棋类活动室,定期开展比赛;三是开辟了致富宣传室,利用幻灯片传递致富信息,介绍致富知识,宣传致富典型,还编写科技资料,开设讲座,培训了五百多名“农秀才”。为了表彰王家良对文化事业的突出贡献,中共滨海县委作出了“向王家良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共江苏省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文化部评选他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眼下,老王已届退休之年,他表示要像春蚕一样,为文化事业吐尽最后一根情丝。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举行第三届代表大会
  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出任会长
  日前,走过十五年历程的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举行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如何迎接新世纪,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是其主要议题,会议修改了会章,选举产生了第三届正副会长、理事、常务理事。会议选举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出任会长,徐晓钟、毛金钢、刘锦云、林克欢、瞿弦和为副会长。同时,吴雪、宋任穷、荣高棠被聘请为名誉会长。(刘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动感电影不再是“玩艺儿”
  我国第一部动感特效故事片《天网锁毒巢》日前在北京投入拍摄。由此,我国的特种电影业揭开了新的一页,它不再是只跻身于游乐场里的一种“玩艺儿”,而将以崭新的面貌走进都市动感影院,为中国电影市场引入一个新的品种。
  此片由北京都乐科技公司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共同拍摄。由文化部影视研究所等机构一批长期从事电影技术研究的专业人员创建的都乐公司,多年来已在全国几十处游乐场建成动感电影、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等特种电影工程,并摄制了小幕电影《水火之战》、环幕电影《山河锦绣人风流》等影片。该公司此次拍摄的《天网锁毒巢》,将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以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生动表现出缉毒斗争中公安干警的机智英勇和大无畏精神。影片将把特种电影的各种特点有机地融为一体,随着公安干警追捕罪犯情节的展开,观众将获得身临其境的追击运动感,当影片出现枪击、闪电、喷水、蛇虫爬咬等场面时,观众会有触及肌肤的特殊体验。
  据悉,该公司将每年投产两部动感故事片。
  (向兵)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影像中国》出版
  系统研究中国电影艺术历史发展的专门著作《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近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国内首届电影学博士研究生的丁亚平攻读电影博士的学位论文。有关中国四十年代电影文化史与艺术史的研究,目前尚未出现专门论著,这本三十六万余字的《影像中国》的出版,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文一)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血色边关》描写反毒斗争
  十五集电视连续剧《血色边关》讲述了我公安干警与国际刑警组织密切配合,同金三角地区毒品贩子及国际毒品恶势力进行殊死斗争的故事。热情讴歌了缉毒战士为彻底铲除人类的毒瘤、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剧中主要角色均以真实人物作为创作原型,剧情跌宕起伏,悬念丛生。由张甲田编剧并兼导演,中国电影全作制造公司和山东三箭文化艺术传播公司联合摄制的这部电视剧正在紧张拍摄中。(迟萍香)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两岸合拍《浪子大钦差》
  寻求与祖国内地影视机构合作制作影视作品,如今已是台湾影视人的普遍追求。即将在台港地区和内地播出的《浪子大钦差》即由北京亚环影音公司与台湾中视文化公司联合摄制而成。
  这部四十集电视剧融言情武打、幽默诙谐于一体,既有小人物的欢笑,也有他们的眼泪。该剧以宋旺来、江心月、莫非、乐乐三大一小赴皇帝的钦差之命,走入民间,除奸办案为民做主,延伸出一连串有血有泪的故事。
  内地相声演员牛振华出演男主角旺来,第一次出演古装剧,第一次与港台影视同行合作,这对牛振华都是一次挑战;叶童不仅是剧中的戏班“头牌”,也是《浪子大钦差》剧组的“头牌”,其英俊的男装扮相兴许会受到观众喜爱。此外,剧中的其它主要角色也都由崔浩然、翁虹、黄香莲、狄莺、李国超、文帅、杨怀民等海峡两岸三地演员出演。(西央)(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