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改善生态环境 逐步退田还湖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刘江
  抗洪抢险斗争胜利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任务已摆在面前。我们要把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同治理江河水患、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抓住灾后重建的有利时机,抓紧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根据需要和可能,区别轻重缓急,分步组织实施。
  一、在长江、黄河上中游大规模种草种树,退耕还林,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大江大河特别是长江、黄河上中游林草植被建设,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根治水患的战略选择。
  首先,抓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下决心停止和禁止大江大河中上游天然林的采伐。
  其次,大力实施营造林工程。通过20到3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力争使长江、黄河上中游的森林覆盖率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扩大和恢复草地植被,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争取在10年内使水土流失及荒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第四,坚决制止毁林开荒,加大“坡改梯”力度。从现在起,不能再搞毁林开荒,逐步实施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还牧,加快25度以下坡地“坡改梯”。
  二、建设干支流控制工程,根据条件和可能,有计划、有步骤地退田还湖,扩大中下游行洪能力。
  防治洪水要遵循蓄泄兼施、以泄为主的方针,继续发挥好大型水利枢纽调蓄洪水的功能,合理规划和建设干支流控制工程。
  禁止新的围湖造田,对过度围垦的田地,要区别不同情况,逐步平垸清障、退田还湖;要做好长江中下游分蓄洪区建设规划,加快分蓄洪区建设。加强分蓄洪区的道路、通信、安全设施建设。
  三、国家支持,多方动员,切实解决灾区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
  解决好受灾群众的住房问题是当前救灾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对水毁民房,不能简单地恢复,要按照提高行洪能力的要求,考虑农村居民改善生活环境的需要,统筹规划,适当集中,抓紧建设。要把灾后重建、灾民安置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采取以工代赈等办法,有计划地建设小城镇。
  四、建设高标准防洪堤,下大力气疏浚河湖。
  建设好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一类堤防工程。要按能防御建国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标准加固干堤,对堤顶、堤基、堤脚都要提出规范化要求,其它大江大河也要加强堤防建设。同时,搞好重要支流和湖泊的二类堤防建设。长江、黄河、松花江、嫩江流域二类堤防都要加固,确保工程质量。(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规划管理好国土资源
  国土资源部部长 周永康
  灾后重建与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关系密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认真查清灾后重建、治理江河需要的真实情况,利用土地详查、变更调查资料,运用测绘、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查清各类土地特别是耕地的灾毁情况,提出合理利用的建议。对长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和湖区耕地进行调查,搞清分布、分类、数量和人口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搞好国土整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牧、还湖。要科学测算,充分论证,稳定农村承包政策,做到切实可行,并纳入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
  认真抓好灾区的土地整理。着手抓好灾后土地整理试点,推动面上的工作,今冬明春掀起对损毁农田整理的高潮。通过实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切实解决村镇特别是乡镇企业在建设中存在的布局过于分散、用地不合理等问题。对水毁农田抓紧复耕和整治,据江苏、安徽、四川等地的典型调查表明,通过土地整理可增加耕地10%左右。同时,切实搞好灾后重建涉及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的调整,保持农村政策的稳定。同时,积极提供灾后建设用地服务。今年下达给沿江8省市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目前未用的要优先用于灾民住房和灾区学校、卫生院、水利工程等公用设施建设。
  搞好长江和黄河干堤的地质调查工作。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实施长江、黄河干堤改造加固工程建设中,对堤基和堤身进行全面勘查,切实保证工程质量。同时,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工作。要把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出全国和各省、区、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完善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同时开展群测群防工作,争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调整思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部常务副部长 万宝瑞
  我们要结合灾后重建重新认识和调整我国农业发展思路,做好规划,加强建设,促进农业的资源合理利用、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
  调整农业发展思路,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实行三个方面的调整:一是突出地区特点,调整农业区域布局。要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合理界定各个区域的发展类型,正确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农业部将在行业规划和产业指导工作中进一步重视。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兼顾农民口粮需要和增加收入、实现就业的要求,调整土地和其它资源的利用方向。山区要在农民口粮基本自给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土地利用方向,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湖区要把退田还湖与利用水位变化规律发展生产结合起来,以短养长。三是围绕粮食供求平衡,适当调整粮食基地建设方针。为实现粮食区域平衡,需要把因“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减少的粮食产量补回来。要采取堤内损失堤外补,湖内损失湖外补和异地增产补偿措施,加大条件适宜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和商品基地建设的力度,实现总量不减。山区要加大粮食自给工程和小片商品粮食基地建设力度,努力做到各个市县灾害年份农民口粮基本自给,一般年份区域内粮食产需基本平衡。
  抓住农业建设重点,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封山植树与发展农村能源结合。要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发展薪炭林、推广省柴节煤灶,发展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目前,生态农业方面的技术日臻成熟,要增加投入,加大普及推广力度。二是把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与25度以下耕地建设基本农田结合起来,弥补因退耕减少的粮食产量。三是移民建镇与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农业基层服务体系结合。这次受灾严重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业小三场和国营农场,要利用灾后重建机会,合理布局,完善设施,形成配套的服务能力。在移民建镇中,要注意乡镇企业的集中连片布局。(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水利重建
  重中之重
  水利部副部长 张基尧
  针对今年长江、松花江洪水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按照32字灾后重建政策措施,结合各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以及水利发展“九五”计划,以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加固干堤、疏浚河湖为建设重点,编制提出了灾后重建的大江大河治理专项工程建设规划。初步研究,全国拟对长江、黄河、松辽、淮河、太湖的877个大小民垸进行平垸退田,总土地面积9770多平方公里,人口400余万人,耕地面积1200多万亩。首先安排已溃圩垸移民建镇及灾民小城镇建设计划,对未破的圩垸凡严重影响行洪及侵占湖区的也要实行移民建镇,在3年内分步实施。加固干堤的重点为长江、黄河、松花江等7大江河的干流堤防和保护重点城市及重要设施的湖区和支流堤防。堤防按高标准要求建设,在堤外滩面种植防浪林,设置堤防防渗,采用砼、块石、土工布等对大堤临水坡进行防护,加强堤基防渗处理和基础处理,并布设防浪墙,在达到规划标准后,在堤顶修建防汛道路、必要的照明及防汛管理等辅助设施,在大堤背水坡设保护措施,结合挖河疏浚设压渗平台、填塘固基,并设必要的反滤、排水设施。初步统计需加固大江大河干堤38700公里,其中一类堤防16270公里,二类22460公里。长江、黄河、松花江堤防加固,计划在2—3年内完成。工程规模空前,投资强度巨大。另外,还要进行必要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防洪水库工程、水土保持及防汛通信指挥系统建设,以及供水水源工程、水利扶贫工程建设。因此,灾后水利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水利建设增加投入对农业、建材、冶金等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同时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若按每个建设工人(或民工)6000元的年收入,每增加投入100亿元水利投资,则可以增加70万个就业机会,若每个就业人口抚养4口人考虑,则可以使280万人生活基本稳定。水利投资将增大国内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若按每增加一个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可激发3个单位的生产量估算,每增加100亿元的水利投资,可以拉动300多亿元的生产量。(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减灾重建呼唤软科学技术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 梁瑞驹
  减灾重建急需解决如下课题:
  (1)完善和实施土地使用与开发管理,科学合理管理洪水高风险区。大垸的保护和减灾在抗洪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牺牲中小垸确保大垸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如果加强科学管理,减少大垸的溃决是有可能的。需要对防洪减灾的活动加以系统的评估,以完善防洪管理体系;
  (2)重新修订防洪规划十分必要。长江流域在1954年大洪水之后,制订了流域规划,1980年之后又作了修订。经过十几年来,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蓄滞洪区如何合理使用和建设需要重新考虑;
  (3)加强江湖关系的基础性研究。长江的洞庭湖原是调蓄荆江洪水沉蓄泥沙的处所,四口分流最多时分流比达到50%以上。但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长江入湖水量减少了一半。经验证明,治理长江中下游洪水非摸清江湖关系不可。
  (4)认真总结防洪减灾的经验和汲取失败的教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制订各自的防洪减灾方法和措施,这就需要认真考察现有防洪工程的状况,已毁工程被毁的原由。
  (5)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灾害之后的公共设施重建,坚决制止高洪水风险区的侵占,无疑是很重要的,但却只是治标的。城市防洪规划的制定、病险水库修复、枢纽控制工程加强、堤防加固、洪水高风险区的管理、防汛抢险技术改进提高、暴雨管理、洪水保险等综合防洪减灾措施应是治本性的。(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统筹安排 注重效益
  国家经贸委副秘书长 蒋金楚
  关于灾后工业企业恢复生产和重建工作,我们总的想法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重建家园的方针,抓住灾后恢复生产与重建的有利时机,把恢复生产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分类指导,不能搞无效或低效投入、简单恢复原样。为此,我们提出将“远近结合,统筹安排,调整结构,注重效益”作为指导思想,即把近期恢复生产与长远结构调整、提高水平结合起来,从全局上统一考虑受灾企业的恢复和调整,合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当前我们拟抓紧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尽快制定灾后恢复生产和调整结构的规划。建议在受灾省区要尽快形成一个体现32字方针精神的规划和方案,并逐一落实到企业。2.做好灾区市场供应和灾后恢复生产与重建的物资准备工作。当前,一是要确保灾区食品、药品、御寒衣被和帐篷、成品油等的市场供应;二是要抓紧做好灾后生产与重建所需物资的准备和供应。3.我们将同委管国家局、交通运输部门一起,组织好原材料、设备器材、卫生防疫物品等有关商品的生产、运输和流通,并加强质量监督,做到保质保量及时供应,多方面筹措资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要广开渠道、多方筹资。资金来源,以受灾地方自筹为主,中央予以适当补助。建议各国有商业银行要为灾区工业企业恢复生产与重建提供必要的流动资金贷款。4.做好国有企业关停、撤并、重组后下岗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对下岗职工,要一律进入再就业中心。(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加强国土保安
  实现经济增长
  中国林科院常务副院长 张久荣
  我们认为,发展林业要同粮食安全、金融安全一样,作为国土保安的核心而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灾后林业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林业生态工程的科技含量,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对生态环境和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中国林科院作为科研国家队,在国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时期,广大科技人员决心为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确保天然林保护工程及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研制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林产品,为经济增长做贡献。我们准备抓以下几项重大科技工程:一是建立国家天然林保护基础信息监测网与决策支持体系。以高科技为手段,摸清资源家底,掌握资源动态,提高经营管护水平。二是抓好种苗工程的建设。目前我国造林用良种的普及率只有20%,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有相当的差距。三是下大力气搞好速生、优质、丰产的商品人工林建设,为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做贡献。四是努力实现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要努力提高林产品加工技术水平,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花色品种,扩大利用范围。
  林业的作用要由传统的采掘加工业转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需要政府的扶持、社会的理解和公众的参与,也需要大力推动林业新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杨文道摄)(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封山植树
  退耕还林
  国家林业局局长 王志宝
  林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简称“两大体系”),既满足国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又满足国民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要。
  我们提出:必须坚决实行和深化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即:将我们通常所说的林业,按照区划,一部分定性为生态公益林业,一部分定性为商品林业,分别按照不同的办法进行建设和经营管理。
  根据以上思路,结合灾后重建与扩大内需,当前要从两个方面着力抓好工作:
  首先是在生态公益林业建设方面:
  (一)突出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今年内,要坚决停止长江、黄河中上游流域内的天然林砍伐。
  (二)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对划入生态公益林建设区域的荒山荒地,实行严格的封山育林措施,恢复森林植被。有的还可在飞播造林或人工补植后再封山育林。
  (三)加强退耕还林工作。一方面,要坚决刹住新的毁林开垦歪风,认真执行停批征占用林地一年的规定。另一方面,要对已经发生的毁林开垦,进行全面清理,并要在具体工作中,注意把退耕还林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
  (四)认真解决生态公益林建设区域内的农村能源问题。通过改灶节柴,以煤代柴,以及大力发展薪炭林、小水电、沼气、风能、太阳能等办法,减轻对森林樵采的压力。
  (五)加速推进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突出重点,采取集中投入的方法,把长江、黄河流域和重点风沙区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六个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治理项目抓好。
  其次是在商品林建设方面:
  要在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对生态环境构成影响的地方,以集约经营的办法,抓紧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加大对中幼林抚育力度,在加强竹林的垦复和利用等方面加大力度。(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规划建设好重建村镇
  建设部总规划师 陈为邦
  灾后重建是当前的头等大事。关键在于精心规划,精心建设,确保质量,以保证扩大内需的有效性。我们正重点抓紧三方面的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建设部已于9月初成立了以部长为组长的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研究灾后重建工作的重大政策问题,制定并组织落实重建方案和措施,推动重建工作的展开。有关省(区)各级建设主管部门正在抓一批试点,按照统一规划、综合配套、集中建设的原则,先建设起一批“样板”,取得典型经验,及时加以推广,以指导面上的工作。当前,有关省(区)正认真抓紧组织规划设计、建筑施工等技术力量深入到灾区,支持灾区重建村镇规划和房屋建设工作;我部也组织了部属大专院校和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及科研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抓紧编制灾区重建村镇规划。编制灾区重建村镇规划,要以完成移民建镇(村)任务为重点。要坚持有利于防灾抗灾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决不搞简单的原地原样恢复重建。要从实际出发,将灾区太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适当集中,小村并大村。要结合灾后重建,按照规划建设小城镇。二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村镇相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并方便农民生活。三要统筹安排各项建设。规划要一步到位,建设要分步实施。既要保证建设必要的用地,紧凑布局,又要有利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还要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四要节省投入,勤俭建设。五要加强规划和管理。
  抓好灾区房屋建设,确保灾民安全过冬。要在规划指导下,采取设计一步到位,建设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办法。公共建筑优先考虑学校、卫生院建设。临时房建设也要考虑永久性住房建设的需要,把材料的重复使用和施工工序有机地结合起来。(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