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科技)
专栏:

  “活化石”变“摇钱树”
  ——漫话银杏
  陈祖甲
  银杏常称白果,记得少年时代每到寒冬的夜晚,总听到弄堂里有小贩叫卖:“炒鲜热白果,香又香,糯又糯。”买来一看,果不其然。椭圆形的白果,果皮白皙,因炒烤有被熏煳的斑点。咬开果皮,便见几乎透明的淡绿色的鲜嫩果肉,送进嘴里咀嚼,初始觉涩,渐显味甘,有柔韧性,耐嚼,味道好极了。但在上海的热闹市区,难以见到挂果的银杏树。到了北京之后,我才在香山见到两棵银杏,高大参天。靠近树干,仰望伞形的树冠,几乎要后倒身子。不过在60年代初的北京,见到的银杏树还不多。如今,改造后的白颐路,原来称“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现在新称“银杏一条街”了。
  银杏系裸子植物门植物,雌雄异株,没有果实,只结种子即白果。据古生物学家的考据,银杏最早生在距今1亿多年到2亿年前的中生代,广泛分布在北半球。到侏罗纪之后,也见于大洋洲和非洲。后来遭到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冰川的袭击,欧洲和北美洲的银杏类植物完全绝种。只有在我国少数地区还有幸存。欧美现有的银杏是在唐代之后,由我国经日本传输过去的。看来银杏生存至今,确实称得上“活化石”。
  我国是银杏古国,也是银杏资源的大国。在我国发现的千年以上的古银杏树已有100株以上。资料表明,世界银杏叶资源的70%以上,白果总产量的90%来自我国。
  要说银杏资源,首先得数银杏叶。银杏叶虽不大,但形状奇特,呈扇形,又像鸭掌。这样银杏又称“鸭脚”。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它“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银杏叶在枝杈上有散生,也有簇生。春天发芽呈鲜绿色。入夏之后,转暗绿色,逐渐变黄,进入秋季,犹如戴上皇冠,满头金黄,直到晚秋才落尽。
  就像其躯干高大参天,银杏的经济价值甚高,可以说全身都是宝。行家们有银杏能制“三药二品”之说。“三药”者即治人体疾病的医药,治家畜家禽等哺乳动物病的兽药,防治病虫害、保护植物的农药,“二品”则为食品和化妆品。从银杏叶中提取银杏总黄酮甙等药素,制成药物,可以治疗危害人体健康的头号“敌人”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哮喘、肺结核等病症。用银杏果皮浸润提液,可以防治青菜虫害。杀虫率高,持效期长,无残留。至于食品和化妆品则有多种多样了。银杏木富有韧性,不翘不裂,抗蛀耐腐,是制作精美家具、雕刻工艺品及装饰室内的良材。如果我们用科学技术开发银杏资源,必定带来高产值、高效益。专家有个说法,银杏叶从干叶到粗加工得到提取物,进而制成药品,其附加值的比例为1∶5∶100。所以民间有银杏是“摇钱树”、“吉祥树”、“贡献树”的荣称。当然,银杏结果较晚,免不了有人想不开,以为“桃三杏四梨五年,要吃白果得百年。指着银杏发大财,怕是想到天上去了。”其实不然。银杏结果虽晚,但寿命长,后劲足。如果采用人工育苗、移植、嫁接、授粉等一套技术,可以加快银杏的生长率,一般在5—7年就开始结果。因此,只要紧紧依靠科学技术进行开发,银杏有知,定能为中华民族作出无私的奉献。这就像改变了认识的农民说的:“栽上一棵银杏树,等于有了小金库。”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已经踏上靠科技开发银杏之路。山东的高密市,江苏的邳州、泰兴市,湖北的随州市等都已建起了大规模的银杏种植基地,产量和产值日渐上升。1997年全国银杏叶的产量突破1.5万吨。有媒体传来最新信息:上海一些公司,利用高技术提取药素,形成系列药物产品。已在国内联系126家药品批发机构,并获准进入美国市场。这一回,“活化石”可真正变成“摇钱树”了。


第11版(科技)
专栏:

  设计图纸光盘存储
  孟瑾
  走进勘察设计单位,大都能看见堆积如山的老旧图纸。这些图纸是设计人员的劳动的结晶,也是设计单位的重要参考资料。图纸越堆越多,使本来就紧张的空间越发狭小。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变成了体力活,设计人员想找参考图样也觉得头疼。图纸的可利用价值大大减少了。
  CAD技术的推广已是势在必行,科技部、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已提出了2000年前彻底甩掉图板的要求。CAD无纸化的设计图样的存放与管理也就提上了重要的日程。科技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档案局、国家机械工业局和建设部等五部门联合召开了CAD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技术及档案管理试点工作会议,指出光盘存储技术为CAD技术拓展了手段并提高了图档管理水平。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协会为了配合五部委的试点,联合北京中京科迪工程软件研究所、大恒公司等日前在京介绍了新一代的数据管理、存储与分发系统解决方案。
  这一方案采用CDJUKEBOX光盘柜,将50—100张数据光盘存放在光盘柜中,利用机械手臂自动换盘,利用软件管理光盘,包括刻录和读取数据,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光盘数据共享。
  与磁带机等传统存储技术相比,这种方法便宜且保存时间长达几十年到几百年。DVD技术发展迅速,每张光盘的存储容量飞速增长成本快速下降,必将推动CAD技术更快的普及。


第11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魔道之争未有穷期
  ——小议技术犯罪的防范
  斯壮
  这是一个变化快得惊人的时代。对于普通百姓来讲,搞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不要说气候异常的成因、基因修复的机理这些深奥的学问,即使是一些普通问题,像诸多蒸馏水、太空水、纯净水的区别,商场里卖的究竟是不是数字式彩电,就足以让很多人一头雾水。
  搞不懂就有人钻空子。有消息说,最近有企业专门生产利用偏振光信号做记号的麻将,戴上特制的隐形眼镜,尽可以放开手脚当“老千”,简直和港台电视剧中的情节毫无二致。就是这样的两家企业因“侵权”纠纷对簿公堂,其中一家竟然还取得了国家专利!自由市场里,竟有摊贩敢用制标本的福尔马林(甲醛)溶液“发”海鲜,据说泡出来的海参、干贝显得特别光鲜,而且久放不变形。一般百姓哪里知道,这肉质细嫩的海鲜中,浸满了和“山西毒酒案”中的假酒成分一样的化学溶剂。
  搞不懂就得学。稍稍懂一点科学知识,便可以识破许多低劣的骗术。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科普工作的艰难先不去说,受众的范围限制便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正因难以将容量巨大的知识迅速传播到每个人,才有许多不法者利用自己先行一步的优势,打着科学的旗号搞出很多“高科技产品”,要求每一位消费者都成为鉴定产品的专家是不现实的。在这里,工商技术监督部门的甄别至为关键。
  至于打击各种技术含量更高的高科技犯罪,单靠科普更是无能为力。安全和执法部门只有与科技人员密切配合,才能找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良方。在这种情况下,“学”的任务更多地应该落在执行者的肩上。
  遗憾的是,目前既懂技术又懂法律的司法人员严重缺乏,许多特殊案例的审判也无章可循。有的法官甚至将一些涉及技术秘密的审判案例在因特网上广为散发。虽然从法律角度讲,公开审理过的案例公布并不算错,但如果这位法官真正懂得技术秘密对企业的重要性,真正为法律知识同样缺乏的当事者着想,恐怕就不至于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懂与不懂,保密与公开,是一个充满辩证法的课题。在高新技术越来越多地介入我们生活的今天,在正努力建设法制化国家的中国,如何把握好防范和制止技术犯罪的手段和尺度,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


第11版(科技)
专栏:热点寻踪

  情系故土话桑麻
  ——访美籍华裔农学家左天觉
  胡永铸
  盛夏时节,81岁高龄的左天觉博士再次踏上了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山山岭岭。作为蜚声海内外的美籍华人农学家,左老带来了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最新专著。言谈话语间,老人对故国农业发展的前景和故乡山民的生活充满了关切之情。
  左天觉祖籍湖北云梦,40年代赴美留学定居,在农学领域造诣颇深。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终于给了眷恋故土的他以科学报国的机会,他往返于大洋两岸,每年达五六次之多。洞庭湖畔、江汉平原、武陵山区、内蒙古草原、新疆沙漠,到处都留下了这位白发赤子的深深足印。
  “中国是农业大国,不是农业强国,但还有许多潜力可挖。”当“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人”论调泛滥全球时,左天觉奋起反驳,他利用自己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邀约了58名涉及农业各分支学科的专家自费收集资料,分头深入到中国有关省市农村实地考察,对中国农业的过去、现在、将来进行了广泛研究,汇成一本50多万字的专著——《中国农业1949—2030年》。左天觉告诉我们,这58名科学家平均都有50年以上的农业科研经验,可以说这本有关中国农业研究的专著“凝聚了2900年经验”。书中对中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十条建议”和“两个执行方案”,认为只要从现在起加大对中国农业的投入尤其是科技投入,2030年时中国不但完全能够养活自己,而且还将活得更潇洒。
  谈到如何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时,左老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他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基础正在逐步奠定。但是,由传统农业国的国情所决定,从农业的自给自足到农业产业化,再从农业产业化走向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能靠几条政策、几句口号就诠释了农业现代化丰富的内涵。
  对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如指掌的左老,反复强调实现农业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国家有关农业的政策投入要稳定,经济投入要逐年增大,他说发达国家农业政策不因丰年歉年而任意变动,因为农业政策的长期稳定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其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而经济投入的逐年增大就能壮大农业的自我积累能力,从而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发展农业,如果一味地靠增加化肥、农药施用量来提高产量,最后只能给农业带来无穷尽的后患。”左天觉博士说中国是个农业资源大国,在充分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的同时,要致力于发展生态农业,搞农业产业化一定要事先考虑到各个环节的衔接,否则上去了还要下来,前进了还要倒退。
  恩施对左老来说,别有一番特殊的感情,60多年前他就踏上这片土地。他说这块资源富饶的土地有很多潜力可挖,但山区农业的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先解决自给自足问题。这种自给自足不是狭义所理解的那种产出仅供生产者食用的自给自足,而是广义的即通过市场交换通过商贸手段而达到的自给自足。


第11版(科技)
专栏:

  求实创新 源远流长
  ——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王建斌
  有人说,下世纪中国人要获诺贝尔奖,最有可能的领域是生命科学,这话有一定的道理。60年代人工牛胰岛素的制备和酵母丙氨酸脱氧核糖核酸方面的研究震惊世界,只是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诺贝尔奖与中国的生物学家擦肩而过。
  不过40年前,当贝时璋先生创立生物物理所的时候,并不是冲着得诺贝尔奖去的。为国家建设服务,是生物物理所当时最主要的任务,根据原子能事业发展的需要,该所开创了放射生物学研究,完成了我国放射性本底测量,参加了核爆炸现场的动物试验,并进行了长期辐射效应观察和小剂量照射动物实验,为制订我国的辐射安全标准和了解核爆炸的辐射危险性提供了宝贵资料。国际上航天事业刚刚起步,贝老便提出要用生物探空火箭开展宇宙生物学研究。该所从1964年到1966年两年间发射了5枚生物探空火箭,并成功回收了火箭搭载的生物样品和两只小狗,跃上了宇宙生物学研究的前沿。我国第一台顺磁共振波谱仪、超速离心机、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自动液体闪烁谱仪都诞生在这里,充分显示了其技术开发的雄厚实力。
  作为基础研究和科研开发并重的“双A”级研究所,生物物理所深得“源远流长”之妙。建所初期,贝时璋先生便匠心独运,广招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和技术专家来所工作。贝老最大的特点便是知道找不同的人,懂得不同的学问。在他的影响下,生物物理所历来有反“封建”的传统,各学科间的交流渠道十分通畅,专业门类齐全配套,并不时萌生出新的学科生长点。当代生物科学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像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蛋白质工程等,生物物理所均有重兵投入研究。近些年来,该所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数和被引用数,在全国生物科学研究所中一直名列榜首。而维酶素、聚肌孢、蚓激素和KS热疗仪等一系列市场前景广阔的技术开发产品,无不汲取了学科交叉长时期以来的众多成果。
  国内领先的地位,没有令该所的科研人员陶醉。王志新院士将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作了一个对比:50年来,马普学会的科学家获得15个诺贝尔奖,每年发表SCI收录的论文超过1000篇,平均每篇论文的投入为10万美元。而中科院每年总经费约4亿美元,每年发表SCI收录的论文约200篇,每篇论文的投入为20万美元。即使是生物物理所,每4名高级研究人员每年也只能发表一篇SCI收录的论文。由此可见,我国基础研究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并非科研经费总量投入不足,而在于经费使用不合理和其他深层次的体制原因。
  为此生物物理所近年来推行项目、课题的分档计效,在公平甄别的基础上对重点课题实行倾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谈到诺贝尔奖,吴乐斌副所长认为,一个国家在建国50年之后,即使再获诺贝尔奖,也没有什么太值得骄傲的。“当然,我们一直在努力。”


第11版(科技)
专栏:百科博览

  “让因特网相形见绌”
  ——纳米技术展望
  方敬文
  按大自然设计和制造物质的方式,将原子逐个排列,从而驾驭分子来制造有用的装置,这便是纳米技术的终极目标。
  眼下,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微型化和分子电子装置的浪潮正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电子工程学的交叉领域形成,并将在下世纪初叶达到高潮。这场变革的主体不会是体积更小、价格更便宜和速度更快的电子装置,而是驾驭大自然本身的创造机器。
  “因特网与即将出现的技术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如果把利用纳米技术制造的微型机电系统———这种系统将传感器、电动机和数字智能装置集中在一块硅片上———设置在网络中,它们就会相互传递信号,并执行信息处理任务。不久的将来,它将操纵飞机,开展健康监测,并为地震、飞机零件故障和桥梁裂缝等发出警报。
  朗讯、西门子等公司希望在未来两年内就能着手把下一代电话机和数据网络完全浓缩到微型机电系统上。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正在研制单芯片微型机电系统无线电收发装置,这些系统将安装在办公楼自助餐厅的天花板上、宾馆房间里和飞机上。它们全都与因特网紧密相连。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感兴趣的是这种系统的军事用途———把微型机电系统从车里扔下去,它们能彼此找到对方,建立起通信联系。办公网络不必用手安装,它们完全能够在箱子里自行装配。带有内置无线电微型机电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便携式电脑和蜂窝电话总能确定自己的准确位置,以及如何同最接近的主干因特网联络。
  然而,原子在室温条件下存在于我们尚不完全了解的力所控制的动荡世界里。正如加州理工学院鲁克斯教授所说的:“当今唯一真正的纳米技术大师是大自然。”目前科学家已经取得的成果之一是造出了化学性质稳定、硬度为钢的100倍的、自然界本不存在的碳原子纳米管,并用它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能在室温条件下工作的单分子晶体管。这个直径只有四五个原子长度的电路打破了普通硅装置无法逾越的尺寸限制,并首次为制造原子大小的电子元件的可行性提供了具体证据。


第11版(科技)
专栏:

  软件不是消耗品
  ——从中文之星不升级说起
  张一方
  很多用户反映,很多软件升级太频繁,致使软件成了消耗品,影响了用户的购买欲望。我认为,软件企业应当把自己的产品当成一种耐用品,这样软件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对民族软件的调查中,中文之星获产品形象奖和优秀操作平台软件奖。除了中文之星本身确实花了工夫以外,恐怕是沾了“民族软件”四个字的光。消费者给了我们民族软件太多。软件界人士应该对得起用户,从经理到程序员,从销售商到软件企业的股东,都必须拿出足够的行动来回报用户。否则,无颜面再面对这些热情的鼓励和支持。
  WIN98发布后,很多软件都趁机升级。但中文之星的版本不升级,而是发行临时改进文件组,覆盖原有的同名文件即可。用户的支持是中文之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现在的升级不收费也是对于用户的回报。再说,微软原来计划中也没有WIN98,是迫于很多用户的压力和市场考虑才推出这个版本的,并未改进很多技术,基本上是WIN95加上对于IE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中文之星如果升级,势必是空洞无物的一个版本。
  软件企业如同一个人,如果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那么,这个企业是长不大的。升级太频繁,实际上是对于用户过度的索取,这无异于杀鸡取卵。中文之星也是在做一次尝试,看看能否把软件演变成为耐用消费品。


第11版(科技)
专栏:科海书舟

  刻画时代的群雕
  阳光
  认识刘韧,时日已久。真正认识他的才华,却是最近的事。近一年来,他和张永捷合作,在《中国计算机报》开辟《人物素描》栏目,历数影响中关村的50位人物,从陈春先到王志东,从段永基到张玉峰,从柳传志到王江民,每一位人物的每一个特性,构织出中关村10多年间最耀眼的光彩和阳光下浓重的阴影。
  没有一个产业像信息产业那样,充满了如此多的机会、风险和挑战。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中关村的发展始于1984年,并且是在直接与国外著名大公司的“肉搏战”中艰难成长的。中关村今日的巨头们,大都是从下海、从学会生存开始:倒彩电,四处碰壁,游说借贷,100%的民营机制,如影随行的政策风险……除了知识资本这一唯一的优势之外,创业者的路上无不充满了失败、艰辛和酸甜苦辣。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中国式的遭遇。
  历史有多种书写方式。作者滤除了创造中关村奇迹的成功者身上的传奇成分,采用了一种极富个性的平实叙述风格。因为远离了粉饰,所以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中国社会出版社将这50篇文章结集出版,如同中关村史书般的《人物素描》暂时画上了休止符。但今天的人们已再也无法忽视信息社会对人类生存方式和认知模式的深刻影响,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来临。《知识英雄——影响中关村的50个人》就像两个时代交界处的一尊石刻,站在它的面前,我们会对昨天和明天看得更清晰。


第11版(科技)
专栏:电脑·通信·网络

  印度
  下一个软件超级大国
  唐璐
  过去五六年里,软件业增长最快的国家是谁?是印度!这些年来,它一直保持50%以上的增长率,而同期世界软件业年增长速度仅为20%。1997年其软件出口额达18亿美元。目前,在全球按客户要求设计的软件开发市场中,印度占有16.7%的份额。
  1984年,拉吉夫·甘地任总理后,提出要通过发展计算机软件业“把印度带入21世纪”。其后的几任政府也都把软件业确立为国家发展的重点产业。印度人民党执政后,更提出“要在10年内使印度成为软件超级大国”。
  在印度,软件出口退税率达50%,产品100%出口的软件厂商可免征营业所得税。政府规定,凡软件全部出口的企业,外资控股可达75%至100%,以刺激外商投资热情。同时,政府还在考虑修改立法,通过税收优惠鼓励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印度政府对软件产品质量常抓不懈。印度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规定,2000年前,雇员在10人以上的软件公司必须取得ISO9000质量认证。
  印度政府还采取措施,促进与软件业相关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发展,如:取消国家对因特网经营的垄断权,允许私人因特网供应商从事网络接入服务;积极发展计算机硬件业,使2008年之前印度每千人占有的计算机数从目前的1台发展到100台;严厉打击盗版,据称于1995年5月生效的新版权法,是世界上最严厉的版权法之一。


第11版(科技)
专栏:

  网络电话进入CERNET
  本报讯 日前,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宣布将实现全国主干网升级,率先在国内提供网上的数据和语音集成应用。
  此次主干网升级采用思科公司的路由器和局域网交换机及IP之上的语音技术,可在高于IP的数据网络上拨打电话,全球范围电话通信的计价标准等同于市内电话。与传统电话系统相比,是一种更为经济的解决方案。随着CERNET正式推出网络电话服务,我国关于网络电话计费标准的制订必将提上议事日程。(刘凤梅)


第11版(科技)
专栏:

  “野战厨房”装备部队
  本报讯 我军后勤装备“八五”重点科研项目,被有关专家誉为“跨世纪的后勤装备”、新一代“野战厨房”的XCT97—炊事拖车,历经9年时间,圆满完成实验试制、设计定型等工作,已陆续装备部队。
  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深入部队,上高原、下边防、走丛林、赴寒区,反复进行战术技术指标调研。
  该炊事拖车使用人力或各种机动车辆均可牵引行驶,还可用直升机吊运,既能烧汽油又能烧煤和柴的特点,堪为国际首创。(王泽森)


第11版(科技)
专栏:

  电子期刊文献
  数据建立规范
  本报讯 最近,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名学术性期刊代表出席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主办的研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学术期刊文献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方案,标志着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系统工程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薛漫霜)


第11版(科技)
专栏:

  宏基光驱推陈出新
  本报讯 苏州明基电脑公司日前在北京介绍了新推出的40倍速光驱的超强纠错能力、兼容性、稳定性和超长寿命。作为宏基集团专业生产外设的公司,其年生产光驱超过500万套,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光驱厂商。(张玲)


第11版(科技)
专栏:

  温州市73岁的生物特级教师王建南退休后在家中办起家庭生物科学馆,展示自己收集的1200多种动植物标本,免费向社会开放。图为王建南正向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介绍鸟类知识。新华社记者谭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