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专页)
专栏:

  学科技奔小康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西新乡双丰村农民 周春莲
  我从1988年开始从事花卉苗木栽培,创建了一个3万平方米的园艺场。现有日光温室10栋、大棚9栋、固定资产300多万元。
  作为农民,我总琢磨着干点啥事能富裕起来。1988年的一天,我在长春日报上看到市政府为绿化美化城市投资120万元的信息,就萌发了筹建培育花卉苗木园艺场的念头。我丈夫坚决反对。他说:“二分钱开小铺,不够你张罗的了,要干你自己干,我不和你掺和,但要答应我四个条件。第一,每天三顿饭你得做;第二,庭院里的葡萄你得管;第三,建园艺场不许用家里一分钱;第四,咱家的那辆毛驴车你用一次得交费20元。”我咬牙答应了他。为了学技术,我走南闯北,跑了很多家农业科研单位。1990年春天我到沈阳苗圃学习桧柏扦插技术,怕人家不教,就说家乡遭灾混口饭吃当上了临时工。白天,我寸步不离地跟着技术员悄悄学技术,晚上,没钱住店,就睡在苗圃墙外的大水泥管子里,没铺没盖,又冷又怕。8天之后,老技术员知道了我的真正来意后,非常感动,就把扦插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开始生产时,由于缺乏经验,大片大片的树苗死去,我很痛心,但没灰心。以后我就订阅了《中国花卉报》、《农业科学试验》等刊物,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查资料,分析原因,找解决的办法。桧柏扦插终于全部成活,当年仅此一项收入1万多元。乡亲们夸我能干,我丈夫也说,300元钱的毛驴车费不要了,还把家里的1万元钱给了我,要和我一块干。
  管理园艺场,我的知识和文化水平远远不够,我就想到农业大学去学习。经过一番紧张的复习和准备,我在1990年秋考入了吉林农业大学园艺系。开学典礼那天,按我的性格,非坐到第一排不可,可我却坐在了教室的最后一排。因为全班24名学生,23人是带长的专职干部,只有我是农民。就这样,我每天一大早骑车跑40多里路到学校上课,晚上7点多到家,有时顾不上吃饭就到温室搞实验。经过两年半的艰苦努力,终于拿到了大专文凭,掌握了花卉、果树两个专业的技术。这时,我真的觉得自己的翅膀有点硬了,便开始从荷兰、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引进花卉、果树品种。我用人工促控方法,使比利时杜鹃、日本菊花、荷兰百合等多种名贵花卉打破常规常年开花。我培育的洛阳牡丹、荷兰风信子、郁金香也都能赶在春节期间开放,并以每盆2000元的价格被各大宾馆抢购一空。用科技方法培育花卉苗木的经济收入相当于同面积土地种植粮食、蔬菜收入的十几倍。今年我又建立了一座2000平方米的销售大厅和一座节能保鲜库。园艺场先后接收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力200多人,安置大中专毕业生10人。我村农民朱祈山,妻子早逝,自己多病,几个孩子都张嘴向他要饭吃。我想,送米送面不如送科学技术,给钱给物不如给他一条致富的路。我看他家庭院有1亩地,就动员他栽葡萄树,赊给他上千棵树苗,手把手地教他技术,结果小小的庭院每年都为他创收1万多元钱。
  在我的带动下,已有1000多户农民依靠科技发家致富。1995年,我买了两台电脑,去年又加入了全国花卉互联网和国际互联网。一个普通的农民园艺场能同全国全世界接轨联网,这在吉林省是第一家。从建园艺场的经历中,我悟出一个道理:农民不是不能富,就是缺技术。我要带动更多的姐妹们学技术,奔小康,在“巾帼创新业”活动中再立新功。


第11版(专页)
专栏:

  为再就业多做贡献
  天津市妇联主席 王之球
  天津是个老工商业城市,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职工下岗问题越来越突出。1996年全市下岗职工共28万人,其中女性为60%;下岗女工中35岁以上占60%;未实现再就业职工中,女性又为60%。这说明女工下岗多,再就业难度大。为了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和维护女职工再就业权利,按全国妇联整体部署,天津市妇联配合市委、市政府实施了“下岗女工再就业工程”。我们发挥组织优势,上下联动,左右协调,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调查研究,摸实情。通过普查、专题走访,与下岗女工进行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摸清她们思想、心理、生活、再就业状况与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比如帮助她们调适心理,解除下岗后的失落感、委屈感、困惑感、恐惧感、自卑感等心理障碍。同时又及时反馈倾向性、规律性问题,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社情民意和决策依据。市委书记对这些“反馈”做过多次批示,他说,妇联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
  二是教育培训,鼓实劲。广泛开展再就业技能义务培训,进行择业观、“四自”精神的教育,实行“培训—取证—上岗”一条龙服务。下岗女工整体素质普遍提高。现在下岗女工90%有再就业要求,70%实现了再就业,与男性就业率已经相等了。其中有一批人找到了人生最佳位置,自身的技能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如纺织厂职工刘爱琴,1992年下岗后卖水果积累了4万元。她根据社会需要,接受护理培训后,带领34名下岗女工办起“夕阳红老年公寓”,收托64位老人。顾秀莲主席到公寓视察时,老人情不自禁地喊出“共产党万岁!”
  三是拓展渠道,办实事。一方面搜集、传递用工信息,开展多种形式职业介绍,另一方面帮助下岗女工在社区就业。现在再就业的下岗女工60%岗位在社区,有的是自己自谋职业,干起“五小”,即小饭桌、小家托、小卖窗、小摊点、小作坊;有的是参加到社区巾帼系列服务体系,如保险营销队、家庭服务网络、净菜配送中心、主食营销队、老年人托养中心等。她们在为老百姓服务之中,发展了第三产业。
  四是推广典型,见实效。各级妇联注意发现、培养、树立、推广下岗女工再就业先进典型。手表厂女工韩秀玲下岗后骑自行车推销卫生巾。现在她已成为天津分公司老总。公司年产值1.5亿元,利税2000万元,安置下岗女工200多人,成为下岗女工学习的楷模。
  1996年以来,全市妇联系统共接待下岗女工8万多人次,培训1.5万人次,安置5.5万人次。“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以后,我们响应全国妇联的号召,在全市开展了“众姐妹手拉手,创业路上一起走”活动,发动女领导干部、女厂长、女经理、女医生、女法律工作者、女党员对特困下岗女工给予资金援助,并与妇联组织密切配合,为下岗女工提供“择业观教育—心理咨询—信息传递—技能培训—职业介绍—政策指导—法律咨询—人才培训”八位一体的服务。
  下岗无情人有情,下岗女工不是包袱而是重要的人力资源。以有情操作方法,开发这支人力资源,帮助她们走出困境,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稳定、改革与发展,是妇联组织责无旁贷的责任。


第11版(专页)
专栏:

  为科技教育事业献身
  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 沈之荃
  我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一九五二年大学毕业;十年在苏州大学任教;十八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橡胶合成的科研;一九八○年以来的十八年在浙江大学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从事科研工作。
  六十年代初,美国对中国封锁禁运。橡胶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我国天然橡胶资源很少,急需研究将石油中得到的小分子丁二烯单体用催化剂将其合成人造橡胶。我所在的中科院长春所研究室立即投入了这项合成橡胶科研的攻坚会战。那些日子,我们真是吃饭没味,睡觉不香,夜以继日泡在实验室里,孩子无人看,只好带到实验室里。最后终于研究出当时国际上还没有的用镍化合物作催化剂来合成顺丁橡胶。一九六五年经中科院鉴定后,到锦州石油六厂去扩试。扩试成功,全厂吃饺子庆祝。在领导、科技人员、工人等多方结合下,我国终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起燕山、齐鲁、锦州、岳阳、上海五个万吨级顺丁橡胶生产大厂,现在年产二十二万吨橡胶,部分还出口,各项生产指标达到国际同类厂先进水平。一九八五年国家给顺丁橡胶研制项目颁发了科技进步特等奖。
  中国有着占世界储量百分之八十的极其丰富的稀土资源。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我和同志们在世界上首先应用稀土催化剂合成出来性能和工艺都很好的稀土顺丁橡胶和稀土异戊橡胶,获一九八二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同时建立了中间试验生产装置。德国、意大利、前苏联、美国等许多国家都紧步我们的后尘开展了类似研究,并建立了相应工厂。他们称稀土橡胶是性能最好的橡胶。这证明中国人完全可以创世界之先。
  由于我在橡胶合成方面的贡献,很荣幸地参加了一九七八年全国科学大会,并代表吉林省上台领奖,亲耳聆听到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示,很受鼓舞,深感科学的春天来到了。
  “稀土催化剂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是中国人首创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项目,还刚刚开始。所以一九八○年我到浙江大学任教以后,在资金、材料和设备都很困难的情况下,继续在高分子合成领域开拓应用稀土催化剂的研究,并把目标瞄准了国际上竞相研究的对象聚乙炔。聚乙炔是合成金属,易燃易爆,危险性大,能否成功难说。经过无数次试验和失败,我们终于成功地用稀土合成了聚乙炔以及其它一些有性能和结构特点的高分子,获得了一九九三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在这期间,我先后培养了三十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国内外发表了二百余篇学术论文。
  世纪之交,有许多重大科技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新材料的合成制造及其应用”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新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分子材料研究一方面是改进提高橡胶、塑料和纤维等大品种(通用)高分子的性能和生产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是研究探索开发具有光、电、磁等新功能的高分子材料。稀土催化剂的开拓应用也是重要课题。
  党的十五大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基本方针。自己作为科教战线上的一个老兵,将尽全力贯彻这个方针,培养更多的优秀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并在新材料的合成制造和应用、稀土催化剂的开拓应用方面,创造出新成果。


第11版(专页)
专栏:

  在困境中振兴国有企业
  辽宁沈阳黎明服装集团董事长 王宏明
  我们沈阳黎明服装集团,是通过6年的奋斗,在困境中兴起和壮大起来的国有企业。
  6年前企业有在职职工800多人,退休职工600人,亏损200多万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同行业竞争激烈。沈阳市纺织行业所属27家企业已经有19家全部停产,其他企业也干干停停,亏损面达到90%以上。我感到,要想使企业走出困境,首先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走向市场,自我发展。我接任厂长以来,立即着手实施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措施。第一,在没有资金,没有市场的情况下,积极招商引资,建起沈阳服装行业第一个合资企业,产品一举打入国际市场,当年盈利137万,以后每年利税成倍增长,3年收回全部投资。第二,我们积极申办了服装出口自营权,与国际市场直接接轨,降低了生产成本,仅此一项年获利1500多万元。第三,打破旧有的生产格局,走出城市,利用城乡地租差价和闲置劳动力,在沈阳周边建起10家服装控股公司,形成城乡结合、优势互补的企业群。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企业迅速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为了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1996年,我们开始实施低成本扩张,决定收购兼并破产的沈阳第二毛纺厂等三家大型国有企业,这个以小吃大的举措,确实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为这三家大企业停产都在一年以上,下岗职工近万人,退休职工3000多人。集团部分职工难免重重顾虑,生怕搞不好,把自己也拖垮了。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扩大企业规模、增大国有资产的好机会。于是,1996年7月,我们首先收购兼并了破产的沈阳第二毛纺厂,收购后,我们引进意大利的先进技术,并投入3000万元引进设备,启动生产,仅4个月时间,销售收入达到了3800多万元,利税超500万,使放假一年多的2700多名职工大部分重新上岗,不仅领到工资,还拿到了奖金。在此基础上,1997年10月,我们又收购兼并了沈阳第一毛纺厂和衬衫厂。连续救活了3家大型国有企业,使黎明集团的资产规模急剧扩大,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迅速提高。我们又从全面提高质量入手,创出“黎富西装”和“黎明女装”两大名牌产品。今年3月,在法国国际服装博览会上,双双荣获国际金奖。现在黎明厂已经成为拥有21家企业、8亿资产、12000员工的大型跨国公司,1997年创产值8.5亿元,利润8000多万元,今年1—6月实现利润4800万元,比去年同期提高20.5%。我们通过转岗培训、开发三产等多种形式,使8000名下岗职工重新获得了稳定的就业岗位,为700名住房困难的在职和离退休职工解决了住房,还为3000多名退休职工补发了退休工资,办理了养老保险,解决了职工、企业、社会多方面的后顾之忧。
  黎明企业的发展证明:只有疲软的思想,没有疲软的市场。“搏击商海,追求卓越”是黎明集团的企业精神,也是我不懈的追求。我们的目标是:到2000年,资产达到30亿,企业销售收入50亿,利税5个亿。为我国国有企业3年走出困境、为纺织行业的振兴,再创新路!


第11版(专页)
专栏:

  以攻克白血病为毕生追求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瑞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陈赛娟
  我原是上海的一名纺织女工,1972年被推荐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习;1975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瑞金医院当医生;1978年成为文革后首批研究生;1989年在法国获科学博士学位。
  1989年7月4日,我和同在法国留学的丈夫陈竺一起回国,回国前,许多法国同事劝我们留下。他们说,回去,你们在科研上将一无所有。我说,一无所有也要回国去,祖国养育了我,我要为祖国服务。我的法国导师非常感动,主动为我们争取到一笔10万法郎的基金,资助我们回国创建实验室。
  当时国内的条件非常艰苦,没人,没设备,很多实验只能在医院门诊走廊里做。我们既做实验员,又做洗刷管子的工人。我和我的同事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分离到与白血病发病相关的一个新的人类基因,实现了我国在人类疾病新基因克隆方面零的突破。此外,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逆转”疗法的机理研究中也获得成功。
  在经费和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血液研究所要发展,就必须走国际合作道路。我们决定与美国西奈山医院肿瘤研究实验室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合作研究,利用美方的先进设备完成我们自己的实验。每天我们在实验室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有时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有一天晚上11时,实验室主任魏克斯曼先生度假回来,发现我们还在做实验,大为感动,他用英语说了一句中国式的称赞语:你们真是劳动模范!一个月后,我们的实验获得了实质性进展,教授提议我们留下,并说,这里的待遇将十倍于你们现在的收入。我们回答说,如果想在发达国家搞科研的话,1989年我们就不会从法国回国了。魏克斯曼教授听了非常感动,表示一定要帮助我们在中国的事业。几天以后,他专门为我们举办了实验室建立以来规模最大的聚会,并宣布赠予我们一份厚礼:与我们在上海合建一个实验室,三年内资助17.5万美元。这个实验室就设在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内。
  以后魏克斯曼一直为我们提供各种帮助,而且几乎年年到中国来。不久前他又一次来到上海,发现我们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又开创了一条新路:用中药砷剂治疗白血病,使复发的白血病患者重新获得生命的希望。他感慨万分地说,过去,你们在西奈山医院是我的学生,现在,在你们的创新研究和治疗面前,我是你们的学生。国际著名的《科学》、《血液》、《自然》等杂志纷纷对这一研究给予了报道。
  现在,我们的研究工作已扩展到人类基因组方面的研究,建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基因组研究工作体系,对正常人造血和神经内分泌系统表达的基因进行了大规模序列分析,已获得近2万条cDNA片断,全长新基因150余条,其中70条申请国际专利。
  近10年来,我们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科学界和社会的承认,国际文献引证数达1500次以上。我们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卫生部、国家教委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我们研究所获得目前癌症研究最高奖——美国凯特林研究大奖,1997年获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大奖和法国卢瓦兹癌症研究大奖。作为一个女性医学科学工作者,我深知,攻克肿瘤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我一定继续勤奋工作,刻苦钻研,把毕生精力献给造福人类的医学事业。


第11版(专页)
专栏:

  神圣使命永在心中
  解放军第211医院院长 贾丹兵
  我1969年入伍,先后当过炊事员、卫生员、护士、药剂师,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大兴安岭扑火和嫩江、松花江抗洪抢险。
  这些年来,我无论干什么,都尽力做好。1976年,我被推荐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由于入伍时只有小学五年级的文化水平,学得很吃力,我就笨鸟先飞。三年中没睡过午觉,没逛过公园,100多个节假日都是在教室和图书馆里度过的。毕业时,我的成绩平均94.2分,在100多名学员中,名列前茅。毕业后,我当了药剂师,一边工作,一边搞科研,一边写书,已出版了7本药学书,发表论文、译文160多篇,获军内外科技进步奖16项,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2次,被授予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今年8月中旬,我奉命带医疗队到齐齐哈尔大兴镇参加抗洪。当时洪水一个劲儿地向上涨。部队从将军到士兵,都冒雨作业,一干就是十六七个小时。北方气候冷得早,很多官兵患感冒,拉肚子,脚、腿都泡烂了。我带领医护人员到大堤上为官兵包扎伤口,为扭伤的战士按摩,送医送药,利用休息时间为官兵上防疫课。经过特许,我们买了5箱白酒,下水前让大家喝上两口暖暖身子。在大堤上,到处都能听到群众发自内心的呼声,江主席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解放军好。在与洪水搏斗的日子里,江主席和中央领导、军委首长亲临一线指挥抗洪的消息,每次都使大家备受鼓舞。许多同志家里被水淹了,亲人失踪了,领导叫他们回去看看,可他们说:“江主席都上大堤了,我们怎么能扔下大堤不管呢!”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就像当年打辽沈战役那样全力以赴地支援我们。通过这次抗洪抢险,使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军人的生命属于祖国,军人的价值在于奉献。
  生与死的考验,一生碰不到几次,但在平凡的岗位上,写好人生的一笔一画是非常重要的。我任药剂科主任时,每年负责1000多万元药品的订购任务。为了抵制药品销售中的不正之风,我定了三条规矩:一是购药公开透明,把住回扣关;二是报销实行联审,防止钻空子;三是公事在办公室谈,杜绝私下交易。我率先执行,请吃不去,送礼不收。1993年到1996年,我们为医院上缴票面回扣1067万元。有人说,你如果把1/10装进个人腰包,早就是百万富翁了。我想,一个人的生活虽然离不开钱,但绝不能仅仅为钱而活着。因为人生的追求有比金钱更重要的,那就是人格,就是事业。
  履行军人的使命,不能忘记了我军的宗旨。我们在建好医院、为兵服务的同时,还利用双休日组织医疗队下乡义诊。这两年,我们先后到黑龙江省的19个县市,为群众义诊7.5万多人次,无偿送药14万多元。每到一处,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赶来诊治。行动不方便的,我就带医护人员到病人家里看病。在敬老院,我们为老人体检、发药,给他们洗脸、梳头。老人流着热泪说共产党好,解放军亲。抗洪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卫生防疫任务仍然很艰巨,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好江主席的指示,努力做好防病、防疫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把工作做实、做细,让江主席放心,让各级领导放心,让全国人民放心。


第11版(专页)
专栏:

  抗洪抢险不让须眉
  湖北省妇联主席 蒋大国
  今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省妇联紧急动员全省妇女投入抗洪的战斗,组织干部到重灾区了解灾情,宣传抗洪抢险英雄的事迹,为抗洪大军提供后勤服务,组织省妇联机关干部捐款230多万元,捐衣被1000多件。全省有近70万“娘子军”、1000多支“三八抗洪抢险突击队”、680多支“巾帼抗洪抢险服务队”、650多名女指挥长,日夜奋战在千里江堤上。
  连续四年披挂出征,担任螺山长江险段副指挥长——洪湖市妇联主席杨人元,今年6月刚做完第二次手术,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就毅然带头上堤,坚持了60多个日夜,先后指挥民工排除险情40多处。7月2日那天晚上,风浪突起,马家闸频频告急,刚刚指挥完螺山老街封堵缺口战斗的杨人元,闻讯后连夜冒雨火速赶往现场。面对狂风巨浪,她指挥若定,一面命令民工将直桩改为三角桩,扎把防浪;一面率领大家跳下齐腰的江水里,用身躯筑起了一道防浪墙。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大堤安然无恙,她的腿却动不了了。长江沿线的人们称她是“一呼百应,威振荆江”的“杨门女将”。镇守武汉杨泗港12码头“娘子关”的32名妇女,自入汛以来,一直战斗在江堤码头上。7月24日5时,瓢泼大雨倾泻而下,堤上告急。防总指示,沿江堤防增高5厘米。她们和男同志一样肩扛手提,连续奋战几小时,用250多吨黄土、砂石垒起一道坚固的长堤。男士们说:“古时有镇守襄阳的夫人城,今日有镇守12码头的娘子关。”
  在这次抗洪斗争中,湖北省有6名妇女为保护大堤和人民生命安全献出宝贵生命。石首市大垸乡黄木山村妇代会主任周菊英,就是其中的一个。7月2日那天,防汛指挥部急需麻袋。她闻讯后,火速跑到广播室,号召全体党员、妇女姐妹们紧急行动,并动员刚回家的女儿、女婿冒着大雨,踏着泥泞,挨家挨户收集,一家三人连夜往返40多公里路,用板车将2700多条编织带于凌晨4时及时送到指定大堤。当她刚刚返回村时,又接到指挥部命令,紧急组织100个劳动力上堤抢险。她顾不上喝水、换衣服,又冒雨组织上堤人员。8月7日她连续值班20多个小时,最后于8月8日凌晨倒在生死牌下,献出了年仅44岁的宝贵生命。空军高炮某团杨德胜烈士原定8月18日举行婚礼,不幸在8月1日簰洲湾抢险中英勇牺牲。突如其来的噩耗,使正在筹办婚礼的农村妇女桂丹昏倒在地。她强忍悲痛,决心继承丈夫遗志,在原定举行婚礼的那天,将准备结婚的12万元钱,全部购置了衣物,亲自送往簰洲湾灾民手中。就是她们,用爱心鼓舞着征战将士的勇气;就是她们,用肩膀顶起了抗洪抢险的“半边天”!
  目前,洪水正在下落,但灾害造成的损失十分惨重。省妇联积极组织广大妇女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的指示,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一手抓生产自救,抢排、抢插、抢种;一手抓重建家园,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号召妇女多养一头猪,多养十只鸭,多种一亩菜;积极组织轻灾区妇女支持重灾区妇女安全过冬,重建家园。我们请江总书记和中央领导放心,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有全国亿万军民的全力支持,有抗洪抢险中锤炼出来的英雄的湖北人民,一定能够重建湖北鱼米乡。


第11版(专页)
专栏:短评

  有志者事竟成
  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妇女八大,是世纪之交中国妇女运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盛会。这次大会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江泽民总书记9月10日又专门邀请妇联新一届领导成员和妇女八大部分代表座谈。本版刊登的就是这次座谈会上7位妇女代表的发言。
  妇女占我国人口总数的一半,充分发挥妇女作用、实现妇女进一步解放,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在农村,我国妇女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些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双学双比”活动功不可没;在城镇,“巾帼建功”活动显示出极大的活力,广大在职妇女岗位建功、岗位成才,许多下岗女工转变择业观,创出新的就业门路;在社区,“五好文明家庭”活动,使妇女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实践证明,中国妇女坚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她们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就能奋发向上,大有作为。
  这里刊登的7位妇女代表的发言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她们有的来自抗洪抢险第一线,有的来自解放军这所大学校,有的来自科研前沿,也有的来自工业和农业战线,但不管她们来自何方,也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有志者,事竟成。衷心希望我国广大妇女,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努力创造出更加光彩夺目的无愧于时代的光荣业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