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书道一家人
  ——记日本九州书法家荒金一家
  胡平生
  别府是日本九州大分县的一座小城,山清水秀,是九州首屈一指的温泉旅游胜地。我到别府,是为参加大分县书道学会主办的介绍中国古代书法史的“书之步”展,展品是荒金大琳先生收藏的金石碑帖。
  荒金这个“书道之家”,在当地很有名气。大琳幼年就是九州著名书法家首藤春草先生的入门弟子。在大学学习时,每周临帖习字要用2000张大字纸!毕业后,他又拜书法界元老金子鸥亭为师。为了到金子家中求教,他每月一次从大分乘飞机到东京,坚持了12年。金子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学生的勤奋与刻苦深为赞许,但管教极严。金子告诉他,写字时不能有特别的意图和欲望,比如说想得到表扬,想一鸣惊人等;创作不能想着功利的目的。从18岁起,大琳的作品开始入选全国性的书道展。不久即开始获奖,38岁时获每日书道展的最高奖。现在,大琳是别府大学书道副教授、每日书道展评审委员。他的老师都说,他是为书道而活着的人。
  大琳的夫人节子和4个孩子都是热爱书道的人。节子美丽而贤惠,大琳的祖父称赞她是一个永远微笑、不知忧愁的女性。她也写得一手好字,还担任着每日妇女书道展的评审委员。最重要的,她是大琳书法创作灵感的源泉。大琳获得每日书道展会员奖的作品,写的就是节子的一首诗《温暖》:“轻拂的风看见,/少女天真烂漫,/长发——/摇曳飘散。/和煦的阳光,/映照老人的脸,/拥抱——/亲切温暖。”一天夜晚快12点时,节子写好诗,原已洗了澡准备睡觉的大琳立即决定:“今晚就把它写出来!”取笔研墨作书,一直写到1点半钟。当时并没有想到参展,更没有想到获奖。但是,的确是上乘佳作。诗美,字也美,汉字与假名组合得非常优美和谐,具有一种古典美。这一作品以39名评委的全票通过当选。大琳的长女申子,别府大学毕业后,在羽室台高中教书法。长子治,大学毕业后到北大历史系留学,对书法史有兴趣,课余在学篆刻。次女昌,现在也在别府大学学书道。小女儿和佳子才7岁,看她捏着支一尺多长的大笔,握管临书,字写得中规中矩。
  几年前我看到大琳的书法作品时,曾惊异于他书艺的广博。他所临摹的甲骨文、金文、秦汉简牍,直到唐代书法大家们的名帖,皆能心手随变,一气呵成。直至我在“书之步”展看到这些上下纵横4000年,包罗古今数百家的金石碑帖,方领悟到他在师法和继承古代传统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大琳懂得从先贤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极具钻研精神。他学甲骨文,先墨书后仿刻。他发现牛肩胛骨上附着的油脂影响刻字就琢磨古人是如何去除油脂的。他买了许多牛肩胛骨用十多种方法进行脱脂实验,土埋法、水煮法、醋浸法等。实验从1989年一直做到去年,最后他终于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并在香港第三届中国古文字研讨会上作了报告。
  400多件展品件件凝聚着大琳的心血。为了这些拓片,从70年代起他数十次到中国各地旅行。荒金父子为去看一块有名的石刻,在陕南陡峭的山道上跑了好几天,终于如愿以偿。大琳到西安大雁塔参观著名的《圣教序》碑,注意到序碑和序记碑的位置与古籍的记述不同。为此他5次到大雁塔,其中两次全家出动,还有两次是带着书道研修班的学生和大分县日中友好访中团去的,并已将考察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大琳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用金子老师的话说,就因为“他是既具有艺术的天分,又扎实肯干的人”。
  “书之步”展闭幕翌日,我又跟荒金一家参加研修班的集训。汽车从海滨直驶高山,跃上海拔1375米的鹤见山顶公园。全班30余人,多半是高中书道教师,部分是大学生,大琳的三个女儿也是成员。在几间有半个篮球场大的房间里,学员们在榻榻米上铺开宣纸,斟墨舐笔,或站或跪,挥毫作书;有在丈二宣上写一二字格言的,也有写《长恨歌》的。写好一张,或自我鉴赏,或相互评论。每天三次,学员把写好的习作集中起来请大琳评说优劣。每个学员挑选出一二张佳作保留。
  7月下旬天已大热,山顶公园的厅堂既无空调,也无电扇。学员们穿T恤、短裤,还热得汗流浃背。不当心沾上墨,手上、腿上、头上到处擦开去。大琳最难受,他依然穿着西装西裤,豆大的汗珠吧嗒吧嗒地落在地上。节子夫人主管事务,安排伙食,跑上跑下。
  集训到第三天深夜才结束,大琳对学员两天多来选出的习作做最后的评论和遴选,再从中挑出最好的一二幅,这些作品将正式展出。休息时我问大琳,研修班有必要这样搞吗?他说,封闭式的集训是个好办法。山顶环境优美,远离尘嚣,便于学员涤除杂虑,专心向学。大家切磋琢磨,是一个完全的书道氛围,有利于写出好作品。他还告诉我,两天多的时间里,写得最多的人,用掉了200张丈二宣纸!
  告别大琳时,我想到,中国古代有许多传为佳话的“书法之家”,如卫氏(卫瓘、卫恒、卫夫人)、王氏(王敦、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王凝之)等,荒金家能够成为日本有名的书法之家吗?复一转念,大琳已是大学书道教师,他培养了并且还在继续培养着许多门生弟子,这不是正在建设一个书法的大家庭,一个更为广大、更为永恒的书法之家吗?我祈愿荒金的书法之家日益兴旺。(附图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澳洲“下岗族”
  李北兰
  南斯拉夫裔的迈克尔原是悉尼市坎布斯警署的交通警察,学过武术,练过拳脚,有一套为警的好本事。澳洲警察的薪金不算高,但一年下来也有二三万澳元,加上在医院当护士的妻子的三四万年薪,迈克尔家的日子过得还算“小康”。为实现大多数移民的澳洲梦———车子、房子、款子……迈克尔两年前贷款买下了一幢三室两厅的单栋住宅,计划10年之内将贷款还完。
  然而,就在迈克尔按部就班逐月归还贷款的当儿,却发生了意外。澳洲经济衰退,政府大量裁减警员。迈克尔首当其冲,被排在了裁减之列。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澳洲,失业后可领到一份失业救济金。然而一周却只有160澳元,仅够吃、穿、租房等基本生活之用。什么娱乐享受、买房存款等等,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再说身强力壮的,在家闲着也不是滋味。于是迈克尔便四处寻工,替人当临时保安。需要时就去上班,不需要时就在家中当“家庭妇男”带孩子、煮饭。“屋漏偏逢连夜雨”,那一段时间,他的车被小偷“光顾”。于是他每天又多了一件事:接送上下班的妻子。他家离公路还有一段不算短的距离,而那一段时间,悉尼抢劫、杀人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怕妻子路上偶有“闪失”,一到上下班时间,他便搁下一切事情,用童车熟练地推着半岁的孩子前去为妻子“保驾”。
  说来运气还不算太坏,当护士的妻子在这场席卷全国的裁减风中竟“稳坐钓鱼台”。然而,仅靠妻子的那点薪金却是还不上买房的贷款。于是迈克尔便动开了脑筋,把房子租出去两间,可得一笔房租钱。租给谁好呢?迈克尔立即想起了他学武术时认识的那些中国留学生。他们不仅友善待人,容易相处,对吃住条件也不太挑剔。说干就干,迈克尔第二天就打出招租中国留学生的广告。出租两间房屋(两人同住一间),包吃、包住、包清洁、包打市内电话,每周每人租金100澳元。若招租满员,除开留学生的吃用及电话费,每周可净得收入200澳元。如此一来,他们就有希望还上贷款了。
  由于条件比较优惠,又免了煮饭、安电话、打扫房屋等麻烦,前来看房的中国留学生络绎不绝。他们很快就招租到比较满意的房客:一对来自中国西安的公派留学生夫妻和一对来自中国台北的“大一”姐妹留学生。有了房租这笔稳定的收入,迈克尔不再为能否再就业而日夜焦虑。能找到工作自然好,如不能找到工作也便将就混下去,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吧!
  单身的约翰下岗已有3年整了,他所在的那家厂子倒闭,于是他便和3000多工友一道汇入浩浩荡荡的百万失业大军,靠领取失业救济金过日子。刚开始时,他还上“联邦就业服务处”(CES)登记、咨询,以争取重新就业。但时间一久,他便发现在家吃福利竟也优哉游哉。虽然每周不足200澳元,但在生活水平相对便宜的阿德雷德也足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他扳起手指算了一个账,在厂里上班时周薪也不过300多澳元。纳税之后(澳洲税重),再将养车、租房、娱乐等费用除开,实际上比领取失业救济金多不了几两银子。于是约翰便不想再去工作,反正“一人吃饭,全家不饿”,大不了这一辈子不存钱不置房。就住在专门为租不起房子的失业者所建的“公房”里,开一辆“爷爷”辈的破车也罢!其间,“联邦就业服务处”曾几次通知他去参加就业考试,但他不是罢考就是故意考“栽”。他想:“与其辛辛苦苦工作,还不如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在澳洲长大的华裔王小姐原本有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即一家连锁超市的会计。但在工作中,她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于是,便产生了再进学校深造的念头。去年年初,她辞职回到家中,一边申请“学习补助金”,一边复习功课,以报考悉尼理工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王小姐的就业计划令人耳目一新。尽管“失业”后生活困难一些,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重新学习不失为一种“智力投资”,因为你可以因此再上一个台阶!两年的“学海生涯”转瞬即逝,王小姐即将毕业,月前她已开始寻找工作。从寻职的初步情况来看,她的确如她预言的那样“上了一个台阶”。愿意聘请其工作的均为澳洲知名的大公司,所给职务也多在中层经理以上。而在中国或亚太地区有业务往来者,对其更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抱着“奇货可居”态度的王小姐并不忙于最后选择,她心中有一个雷打不动的“等高线”:年薪不在5万澳元以上免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遨游天空寻梦
  周民霖
  还在孩提的时候,看见空中翱翔的山鹰,比翼双飞的大雁,就令我羡慕不已。青年时代在滑翔俱乐部,看见一群学生在学跳伞,曾引发了我的好奇之心。当时,我鼓起勇气,要求登上跳伞台,过一次瘾。但因我不是俱乐部会员,被拒绝了。
  这次自费到泰国旅游,说芭堤雅海上有叫“飞伞”的娱乐活动,十分刺激和惊险,我决心去尝试一下。那天,阳光灿烂。我乘坐的快艇在碧蓝的海面上破浪前进,很快就停泊在一艘海上巨型钢壳船边。这船就是飞伞的起降平台,但它比篮球场还要大一些。我花了400铢泰币(约100元人民币)买了票。两位泰国人,给我穿上了救生衣,其中一位用华语告诉我,空中飞翔有10多分钟,还有三次“蜻蜓点水”,叫我不要惊慌,还关切地问我有心脏病吗?会游泳吗?我微笑地回答说,请放心。高空飞翔是我孩提时代的梦,现在到了花甲之年去实现,真是太美妙了。
  飞伞是用快艇牵引,起降都依靠快艇牵引的速度和方向来控制,所以也需要操作上的技术。每次飞伞在平台上降落时,泰国人以最快的速度,把飞伞的铁钩从游客身上取下,立即又在另一游客身上挂上,仅仅在这几秒钟中飞伞又凌空而上。当轮到我上飞伞时,只感到突然被人急速地推上平台,然后4个大铁钩挂在我身上,在我尚未醒悟过来之时,已被飞伞拉上了天空。开始我有些紧张,身子老在空中晃动,双手下意识地用劲拉住飞伞的拉手,总怕钩子挂不牢会甩下来。随着飞伞越飘越高,心境也慢慢地平静下来。这时,船艇在脚下变得越来越小,船上的人也都成了小小黑点。放眼远眺,海鸥与我共翱翔,彩云在我头顶飘逸而过。辽阔的大海与蓝天连成一体,令人感到清澈和洁净。刹那间,我有了一种与天和水同化的幻觉,似乎我已远离了喧嚣的人间,遨游在自由、恬静的世界里。
  正当我沉浸在返璞归真的美妙感觉之时,飞伞突然急剧下降,把我下身拉进海水之中,然后又从海里腾空而上。这个瞬间,飞溅的水花,扑落在我的脸和头上,让我尝到了海水的苦涩。这就是泰国人说的“蜻蜓点水”,让人们惊诧、刺激,领略着弄潮的乐趣。经过一次二次,到了第三次蜻蜓点水时,我的整个身体都被拉进海里,而且被拖了3米之远。幸好我的水性很好,没有呛水,也没有灌水。但全身湿透,像个落汤鸡似的。在上升到高空时,风速很大,整个身子在空中飘荡摇晃,顿时感到有些冷,也有些头晕目眩。啊!在这伟大的宇宙空间,我竟变成了它的一个小小质点,成为一个渺小的东西。是幻?是梦?我已感受不出来了。直到飞伞降落在船上平台,我才意识到自己又从天上回到了人间!
  遨游天空,是童话,也是梦!在异国他乡我终于寻到了它!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西伯利亚的小木屋
  陈金添
  我怀念西伯利亚的小木屋。那小巧玲珑和富有情趣的小木屋,就像一个个彩色的梦,不时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那天中午,我们从沈阳乘飞机飞向伊尔库茨克。到达阿尔山时,已是北京时间晚上8点多了,可是夕阳还挂在天上,久久不肯下垂。漫山遍野的白桦树、云杉、马尾松,被夕阳涂上一层橘红色的光芒,拥金叠翠,艳丽壮观。清风徐徐吹来,发出一阵阵林涛。
  更令我惊奇的是,那密密麻麻的森林间矗立着一座一座低矮的小木屋(见右上题图),有金黄色的、有淡蓝色的、有浅紫色的,也有乳白色的……犹如一朵朵色彩鲜艳的玫瑰花在盛开怒放。这些小木屋大都单家独院,围着半人高的涂上不同颜色的木栅栏。这使我想起了安徒生童话中的小木屋。童话毕竟是幻想的,而出现在我眼前的分明是真实的画面。
  一条清澈明净的小溪从阿尔山深处的云雾中飘下来,亲昵地在小木屋的胸前跳跃,仿佛在唱一支古老的情歌。溪面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石头,水石相激,迸涌起满溪雪白雪白的浪花。溪岸边,水草繁茂,几头水牛正安闲地吃草,还不时哞哞地叫几声,仿佛在催促主人快点带它们回去。溪面上,一对白鹭驮着晚霞,拍打着翅膀自由自在地盘翔。我站在溪岸上,望着这美妙的西伯利亚暮色,沉浸在静谧和谐的氛围里,顿时把一天的疲劳忘得一干二净。
  临近九点半了,夕阳才恋恋不舍地吻着西边的山尖。夜幕终于降临了,主人安排我们在一个乡村酒吧间用餐。这是一间奶黄色的小木屋,乳白色的窗户上挂着淡蓝色的窗帘。我们走进酒吧间,一股浓郁的幽韵扑面而来。进门的右侧,几个俄罗斯小孩正在玩游戏机;对门处,耸立着一个高高的柜台和高脚凳;玻璃橱里零零星星地摆了几瓶内蒙古赤峰产的啤酒和香烟;门的左侧,一张铺着湖蓝色桌布的长条桌上,放着两瓶散发清香的鲜花;茶色的靠背椅端端正正地摆在桌前,每个座位前的桌面上都放着一个白色的不锈钢盘子和一副刀叉;北面和南面墙壁上分别挂着俄罗斯油画名作《无名女郎》和骑着马的斯巴达克铜制雕刻像;装潢豪华别致的吊顶枝叶交织,藤蔓低垂;一曲优美悦耳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柔和的灯光下,轻轻地回旋、飘荡。
  我们刚坐下,两位窈窕的俄罗斯女郎便端上了热气腾腾的咖啡、奶酪、黑面包和色拉。在这样的气氛里,我们仿佛不是在品尝西餐,而是在咀嚼俄罗斯的传统文化,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惬意。
  这天晚上,我们借宿在离酒吧间不远的一座小木屋里。这座洁白色的小木屋紧靠着小溪,四周围着嫩绿色的木栅栏。门前屋后绿茵茵的草地上,耸立着一片高大笔直的马尾松。一条窄窄的走廊把小木屋分割成南北两大半。北边的三四个大房间都有十多平方米,每个房间都摆着四五张钢丝床;南边的几个小房间只有五六平方米,只能容得下一张小木床和一只矮柜子。木屋里没有电话、空调之类的高档消费品。洗刷要到屋外一棵大树下。那棵树上挂着一只白色的铁皮桶,桶的底部装了个水龙头开关。一条长长的铁皮管把山里的清泉引到铁桶里,只要扭一下水龙头开关,清泉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任你怎样洗怎样冲也不干涸。至于上厕所,则要跑到屋外100多米远的地方。那里有一只大木桶,上面横架着几块木板,再搭了个挡风遮雨的木棚。厕所不分男女,谁先进去,谁要先关好门。同行的朋友都是在大城市长大的,从小娇生惯养,眼前的这一切怎么能适应呢?有人风趣地说:“看来我们这些‘老外’,可要经受一次上山下乡的锻炼了!”
  不知为什么,我却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我分明觉得这小木屋透露着原始简洁的质朴,凝聚着俄罗斯民族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久居喧闹的城市,领略一下山野的原始,不能不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西伯利亚的夜晚,宁静而深远。我站在小木屋前,抬头望夜空。但见几片雪白的云朵烘托着一弯上弦月,像是一艘小小的船儿,在碧海青天缓缓地航行。那皎皎的月色给大地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银辉,远近的山川景物变得扑朔迷离。阿尔山沉睡了,大森林沉睡了,小木屋也偎依在山林的怀抱中安然入睡了。唯有那不知疲倦的小溪,仍然在弹奏、在歌唱。
  月已西斜,夜渐渐深了。我回到小木屋里,躺在难以翻身的小木床上,头枕着窗外的潺潺流水入睡了。迷迷糊糊之间,仿佛听见耳畔响起一阵轻轻的絮语,像母亲的亲切叮咛,像爱妻的绵绵情话,像娇女的喃喃呼唤……这一夜,是我第一次出国的头一夜。我睡得好香、好甜啊!(附图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不收参观费的城市
  修成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旅游业已经快速发展起来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旅游景点的门票等费用也日见高涨。因而旅游收入已经成为一些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城市的一项重要产业甚至经济支柱。可是,在美国的华盛顿市,各个供人们参观的景点以及纪念堂、博物馆等均不收取门票,完全免费让国内外游人参观游览。
  华盛顿,全称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面积174平方公里。地跨马里兰和弗吉尼亚两州,位于波托马克河与阿纳卡斯蒂亚河汇合处,背靠崇山峻岭,面向大西洋沿岸平原。
  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虽然它不是美国最大的城市,但可供人们参观游览的地方确实不少。它的历史并不长,但经过不到100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已成为美国第一、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目前,它共有各种纪念堂、纪念碑、塑像和景点300多处,其中驰名国内外的有国会山、白宫、五角大楼,国家宇航博物馆、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国家造币厂、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亦称无字碑)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场所中,无论是总统官邸、国会大厦、国防部等戒备森严的联邦政治军事机关,还是保密程度相当高的国家造币厂等,都毫不例外地全部对外开放,而且一律不收任何参观费用。这种整个城市的旅游参观景点都不收门票的做法,不仅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在美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当我们对此表示惊奇时,翻译胡先生解释说:“美国政府所以决定这样做,是认为这些首都的设施都是用美国人民缴纳的税款建设的。既然这样,就不应该再在参观游览时向纳税人收费了。”我们听了以后,觉得有道理。同行的人插话道:“那么,我们这些外国人不也跟着沾光了吗?”胡先生说:“沾是沾点,但是,当你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时,又是交通费、食宿费,又是购物费用,你在交这些费用时,已按一定比例缴纳税款了。你当然也可以享受这个免费待遇了。”大家一听,可也是,这也叫“羊毛出在羊身上”嘛。
  按常理说,不收参观费用,让人们进去看看也就可以了。然而,事实不是这样,那些参观场合的工作人员并不少,而且工作十分认真负责。那天早晨9点钟,我们来到华盛顿纪念碑参观。这碑高169米,呈乳白色,由花岗岩筑成。乘快速电梯登上顶层,可以俯瞰整个华盛顿市区。我们到时是8时50分,还差10分钟。这时,只见身穿制服式服装的工作人员都已提前来到,发票的人早已在8时30分就准时开始工作了。在参观白宫时,游客较多,人们顺着白宫墙外的护栏排队等候,工作人员把大家组织得井井有序。待进入宫内参观时,工作人员把印有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夫人、女儿全家三口人的彩照,以及克林顿和夫人签字的一本精美的彩色纪念册和一张纪念卡发给每一个参观者。胡先生提醒大家说:“今天是12月19日,再有5天就是圣诞节了,这是总统送给参观者的一份纪念品。”走出白宫,望着手中的这份纪念品,我就想,这是免费参观,但组织者居然把事情做得这么认真,这么仔细。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加拉加斯的“街头画家”
  管彦忠
  圣卡皮利亚是加拉加斯市中心的一条步行街,长约200米。街的一端连着著名的玻利瓦尔广场,另一端是中央银行所在地的乌达内塔大道。多年来,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总有一些民间画家在这里现场作画,展示他们的作品,吸引着游人观看和选购。
  出于好奇,也由于慕名,笔者有幸造访了这些街头艺术家中的几位。
  49岁的罗德里格斯个子不高,头带一顶黑色贝雷帽。绿色的铁栏杆前,摆放着十多幅描写的是风光和人物的油画。这些画色彩明快,着重写实,反映的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谈起他的经历,罗德里格斯说,他在这条街上作画已有18个年头。他喜欢在街头作画,因为在这里能观察到不同的人物,自然的色彩和光线也很吸引人。多彩的现实生活为他提供了创作的素材。罗德里格斯曾被誉为“民间画家”。他的作品参加过40多次画展,他的创作生活还被拍成电视纪录片。说起往事,罗德里格斯流露出自豪之情。他说:“我的家庭和朋友们都尊重我,因为他们知道我是一名艺术家,我的劳动是有价值的。”
  在玻利瓦尔广场另一侧,一位画家正在工作。他的白衬衫之外套着一件黑色的背心,背上印着太极阴阳图,并写着“太极”二字。他叫阿雷亚萨。他说自己年轻时就拜中国人为师,练过武术。后来又学太极拳和气功。现在还抽空练习静功,认为这对提高他的悟性和身体健康都很有好处。他没有上过任何美术学校,算是“自学成才”。他从小喜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反映民族传统的文物建筑,于是萌生了要把它们再现于艺术作品的念头。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不同的角度描绘这座广场,在这里整整画了23年,被人称为“玻利瓦尔广场的画家”。他的画风格细腻,生动逼真,色彩浓淡相宜,很受美术爱好者的欢迎。他的作品参加过在古巴、墨西哥、德国、美国举办的画展。阿雷亚萨说,他打算将加拉加斯的30多处文物建筑都画出来,作为对保护国家文化财产的一点贡献。
  与前两人不同,33岁的加西亚在这里作画只有3年光景。他的特长是肖像画,按照顾客提供的照片,两天能画好一幅。他正在木椅子上展示一幅老人的黑白画像,那画中的老人两眼炯炯有神,冉冉白须清晰可辨。他谦逊地表示,“我不认为自己已是一名艺术家,但我正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还有几名女画家也在这条街上作画或展示她们的作品。
  这些人在街头作画曾经引起争议。一些人表示反对,但更多的人支持他们。经常有一些作家、诗人来这里聚会,欣赏他们的佳作或和他们共同探讨发展民间艺术的问题。无疑,街头画家为加拉加斯的文化艺术增添了一道风景线。(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