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电视展播“’98流行设计潮”
  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摄的《’98流行潮——中国首届室内设计电视展播》将于9月下旬开始在中国教育电视台陆续播出。本次展播意在促进设计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研究设计所所长张世礼教授,鲁迅美术学院环艺系马克辛教授等在节目中介绍了一些国内知名设计的设计风格、特点及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向。(刘伟)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让东方精神回归东方
  ——看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
  居其宏
  人类文化史上基于误解的“天才误读”有时能产生伟大作品,然而总不可因其伟大而将误解视为正解。意大利歌剧《图兰多》,正是一部对东方文化作了“天才误读”的杰作。但它之成为杰作,绝非因为剧作家的误读,而是由于作曲家的天才。魏明伦说《图兰多》是“外国人臆想的中国故事”,此言不虚。它所描绘的中国故事和人物,不过是西方人假托中国背景演出西方歌剧而已,其中自然运载着纯然西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并且必然包含着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魏明伦是否有感于此乃作《中国公主杜兰朵》,对《图兰多》这一“外国传说”进行“再创”以正其误?笔者未敢妄测;《图》——《杜》于近日汇集京城,两剧相击,撞出火花,撩人情思,引发长考,倒也意味深长。
  一个人人都能接受的结论是,《图》剧高明在音乐,《杜》剧高明在剧本。
  在《图》剧中极力宣扬的是“爱能征服一切”的观念——卡拉夫王子以爱和吻即令冷酷狭隘反复无常的中国公主图兰多冰消雪融,倒入他的怀抱。虽然西方人当初企图征服中国时用得更多更顺手的却是火与血,但虚空的爱和吻总比实在的火与血好,这倒是确实的。
  《杜》剧故事虽脱胎于《图》,然主题立意大不相同。没落王孙无名氏与冷面公主杜兰朵之间的冲突,只是以“爱”为媒介,弘扬的是“美”的主题,即魏氏所谓“从外貌美透心灵,弃权势回归自然”,“升入至善至美境界”。这个主题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也与当今人类文明进程的总体趋势相契合。
  图兰多与杜兰朵在两剧中都是冷美人,但图氏之冷,基于狭隘的复仇心态;杜氏之冷,却有复杂微妙的心理因素。《杜》剧对此作了非常精微细腻的描写,其鞭辟入里与真切生动,不仅深化了人物性格,使杜兰朵形象较之图兰多更真实可爱,而且为她此后的性格激变勾画出清晰的心理轮廓。
  《图》剧之卡拉夫似乎肩负双重使命,不仅为追寻爱情而来,更以西方人的优越感和自信对中国公主施以人性救赎和爱情感化,使其摆脱复仇心理,服膺西方文明;因此,当图兰朵最后软瘫在卡拉夫怀抱中时,台上台下的卡拉夫们的征服感自然得到了满足。而《杜》剧之无名氏则是一个美的使者、心智结构健全的普通人和千千万万炎黄子孙中的一分子,他的没落王孙背景不过是为他对“美”的精辟见解提供了一种厚实的文化根基和可靠来源而已。他对美的挚爱和舍身忘死的追寻,确乎经历了充满生死历练的漫长行程,当这个行程到达终点之际,他和杜兰朵的灵魂都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杜兰朵终于化为纯净柳儿、素朴村姑,心甘情愿追随无名氏左右,以美透之心灵弃权势回归自然;而无名氏则因柳儿之死终于大彻大悟:回眸一看,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至善至美竟在自己身边!这一戏剧结局颇得东方意韵,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强似普通大团圆收场何止十倍。
  无论在《杜》或《图》中,柳儿都是最具光彩的形象,也是两剧中促成公主转变的重要因素。但《杜》剧将《图》剧置于幕后的她与没落王子的背景戏放到前台,给以正面表现,尤其是为劝阻主人离岛紧拽缰绳以致血珠满掌的情节设计,实在是神来之笔——它不仅以震撼人心的笔触写出了柳儿对主之忠爱主之深劝主之诚及无名氏爱美之切寻美之坚去意之决,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结构要素,它在戏剧发展的关键时刻两次再现,成为贯穿全剧的“必需场面”,从而获得了结构学的意义。这种在宏观布局上的佳思巧构,正是魏氏剧作高于常人之处,比较之下,《图》剧剧本便相形见绌了。
  无名氏拆解第二道谜底的场面,是《杜》剧的高潮所在,无名氏关于柳儿劝主血珠满掌的叙述,娓娓道来,情深意切。当公主被真情牵动走下高台之际,一经无名氏点破,观众与公主一样如大梦初醒,方知是计。公主恼羞成怒,观众掌声如雷——这种情节安排,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其构思的奇崛精妙,比起《图》剧绝少情感介入的纯然猜谜游戏,相差何以道里计?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在刚结束的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一部影片引起了与会者们强烈的共鸣,她们称它为——
  银幕上的家长学校
  陈贻林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妇女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一部名为《下辈子还做母子》的影片,深深打动了与会代表,并由此引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诸多话题。
  大会开幕式的当天晚上,在京西宾馆礼堂,代表们眼含热泪看完了这部根据广州特级教师许美云理性教育身患绝症儿子的动人事迹改编的影片。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和江苏等省市的代表深有感触地说:每一个做父母的,不光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更要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从这一点来看,这部由广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影片不是一部简单的“母爱”题材的影片,它用全新的视角关照母爱真情,以全新的角度诠释生命真谛,是一部使人心灵净化的影片,提高生命质量的影片,更是一座“银幕上的家长学校”。
  影片诉说了少年江小笛五岁时得了一种被称为恶性淋巴瘤的绝症,被医生“宣判”为只能维持二到三年。他那当小学教师的母亲赵丽云和当工人的父亲江海生从此便投入了挽救儿子生命的搏斗之中。赵丽云在关爱的同时锻炼儿子自强自立的能力。小笛在和疾病搏斗的同时,顽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面对孩子的努力,夫妇俩也在使自己尽可能地完美。在小笛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时候,母亲含着热泪道出了郁积多年、撼人心魄的心声:“下辈子我们还做母子!”
  代表们被影片动人心弦的故事所打动。她们多为人母,对这部影片的深刻内涵心领神会。全国妇联的范素娟说,这部影片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今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着许多误区。其中之一是事事包办代替,想方设法让孩子逃避艰苦,免于逆境。心甘情愿地为孩子披荆斩棘,铺好了阳关道,但最终反而导致孩子生存能力弱,承受能力差。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教他面对磨难,学会生活,这样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影片女主人公原型许美云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如何教育子女的典范。
  江西日报副社长、副总编邓伟平说:《下辈子还做母子》实实在在,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普普通通的家庭,普普通通的母子,却创造了不朽的事迹。这部影片没有了以往那种凄凄惨惨,而是用简单的结构,不多的人物,以一种明快、向上的格调,沉重中给人力量。它通过诠释理性的母爱,触及到每一位父母、子女共同需要直面的问题:如何面对人生、生命和生活,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许多代表还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去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来论述这部电影的深远意义。江西省司法厅的潘玉兰激动地说:这是我几年来看到的最好的一部电影,我是抹着泪水看完这部影片的。回到南昌,我还要带着丈夫孩子、亲友去看两遍、三遍。今天的孩子更需要思想的引导、精神的鼓励,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对孩子进行自强不息,迎接挑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和实践。我为中国有许美云这样优秀的女性而自豪。
  代表们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放映这部影片,还呼吁将许美云这位伟大母亲、优秀教师催人泪下的事迹拍成电视、出版书籍,以通过正确的家庭教育来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喜人的歌剧音乐创作
  郭石夫
  近几年来设立的舞台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评奖活动,对全国艺术团体的自我完善和良性循环,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纵观音乐领域内的创作现象,除纯音乐作品外(歌曲、器乐曲等外),音乐的创作大部分都是伴随着歌剧、舞剧的步伐相激相荡的,音乐创作的总体现象,是在各自殊异的风格上作某种寻求,大致都是建立在民俗风、古典风和现代风的类型上,这是近几年来音乐创作上的追求特点,表现出一种喧腾的活力,呈现出万般秀丽争艳的局面。
  音乐的表现形式有许多可喜的探索和突破,作品的新路是与现代社会审美情趣和观赏要求贴近的,这里包含着作家、群众、领导三认可的基本原则,文化部在把握这一总体性的指导思想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始终强调中国音乐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既要保持它原有的美好传统,又要注入新鲜血液,立足于自己传统的基石上、着眼于未来发展的远景,不断获得了新的成就。从近年来的歌剧领域的创作里,可以看出它在继承中国戏剧传统上,突出地把歌唱、舞蹈、道白、器乐甚至于“杂耍”构成一种复杂的综合体。近几年来的歌剧作品,大都表现了这一综合体和东方戏剧的美学原则,又明显地区别了过去的模式和西欧歌剧的形式“规格”,从而能够体现出民族歌剧的新特点,如获奖的《苍原》、《马可·波罗》、《鹰》、《阿美姑娘》等作品及其本届涌现出获文华奖的《巫山神女》、《孙武》、《舍楞将军》,这些作品大致可以这样认为,都是要使自身能在较高的层次上、更宽广的大道上来建造新歌剧音乐的趋势,表现出它的顽强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歌剧音乐对特有的“形式感”给予了充分的注意,对歌剧音乐的基本要求“戏剧化”有许多突破,这是作曲家冲破以往经验主义和各种桎梏的解放表现,对感染人民的第一要素音乐给予高度的重视。
  重庆市歌剧团新创作的《巫山神女》,用三峡号子、山歌铸成的神话歌剧,把万民传诵的民间传说搬上舞台。这部歌剧的音乐设计,用丰富的女高音来表现“朝我来”;用敦厚朴质、富有力度的男高音来表现船工水旺;除此还巧妙地安排了船工的妹子,并把她处理成一位哑女,用无词的花腔女高音穿插在戏剧之间,这部歌剧的人物都以高音音色为主导,使舞台音色更有明亮度。全剧音乐最大的特点是以博大气势的合唱和纤细优美的爱情咏叹调相结合,音乐手法对待歌剧纵横上的对比、协调及渐进发展诸方面,都能与戏剧线条紧扣,音乐驾驭了剧情、升华了剧情。
  江苏省歌舞剧院创作的历史剧《孙武》,是一部引人注目的歌剧,这部歌剧的音乐用正歌剧手法,强调人物内心的咏叹而不奢求声乐的华丽和声音的炫耀,全剧的唱腔朴素而有真情,在孙武与楚云这一对人物的咏叹调都写得有分量和动听。全剧伴随的群体合唱、舞蹈,在表现宫廷气氛及朝外百姓们在战火中的场面性合唱,都是剧中的需要,也写得令人入情入戏,声部的调配、声部的组合、合唱的表达都体现了歌剧的辉煌感,总体上使观众沉浸在历史之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透过近几年来的许多歌剧作品,可以欣喜地看到中国歌剧的创作现象是令人鼓舞的,透过这些年来创作的歌剧作品,大致可以预测今后中国歌剧的发展脉搏,是朝更宽阔、更多样、更高层的大道上迈进。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大堤上有一方流动的银幕
  刘红
  9月以来,当暮色四合时分,在洞庭湖畔或长江流域重灾区,人们总可以看到一方迎着风浪荡起的洁白的银幕。那是广西电影制片厂放映小分队在为抗洪抢险、重建家园的勇士们放映历史巨片《长征》。
  今年我国南方和北方都遭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的袭击。在洪魔肆虐,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江泽民总书记向全党全军发出了“坚持,坚持,再坚持!”的总动员令。百万大军连续两个多月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用汗水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深为抗洪勇士献身精神感动的广影厂领导认为,在南、北两线抗洪斗争夺取最后胜利的时刻,把《长征》这部尚未公映的影片奉献给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红军的传人,我们最可爱的人民子弟兵,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决定,在踊跃捐款捐物的同时,派出放映小分队,把影片《长征》送往抗洪抢险前线,以长征精神鼓舞抗洪勇士,表达全厂员工对人民子弟兵的感激之情。
  为了不给部队和当地政府增添负担,厂领导向放映小分队提出了“生活自理,服务部队,放映好《长征》”的要求,由厂里派车,自备银幕、放映机、拷贝等放映器材和矿泉水、干粮等生活必需品。8月27日,放映小分队带着全厂同志的嘱托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广西广电局局长朱焱一行到厂送行。
  8月30日,到达放映首站岳阳的放映小分队,顾不上连续三天三夜长途跋涉的疲劳,拉起银幕,当晚开始放映《长征》,受到战士们的热烈欢迎。
  在小分队慰问放映的部队里,其中有曾给予电影事业宝贵支持的解放军驻桂集团军某部,这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和广影厂有着深厚的友谊,多年来,在该厂拍摄的许多重大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片中,都曾出现过战士们的身影。拍摄《长征》的过程中,部队更是全力以赴,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如“血战湘江”,那悲壮惨烈的场面,就凝聚着英雄部队的心血和汗水。拍《长征》而后看《长征》,战士们更有一番真切的感受,整个观片的过程现场效果极佳,掌声不断。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红旗渠”人荧屏庆国庆
  中央电视台将从10月4日起在一套黄金时间推出国庆献礼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
  这部十四集的电视连续剧以当年林县人民修红旗渠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那种为改变命运而战天斗地的精神,它塑造了一批可歌可泣、让人难以忘怀、生动可信的群体形象。
  据介绍,该剧拍摄难度极大,场面恢宏而真实,许多危险场面如悬崖飞人、高空除险等都由演员自身完成,是一部不是大制作而拥有“大制作”意识的作品。该片导演都晓认为这是一部寻找精神的戏。该剧主演吴京安、付冲、刘冠军为拍该片曾在大雪封山的太行山里度过了一个冬天。
  该剧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林州市委市政府联合拍摄,河南安阳红旗渠集团协助拍摄。(西文)(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回首民族百年沧桑
  吴天明执导《黄河人》
  反映黄河中上游人民百年奋斗史的大型电视连续剧《黄河人》,日前由北京电视台和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联合投拍。
  《黄河人》将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叙述黄河中上游一个小镇上六户人家四代人百年来的命运史。通过这部小镇人物史来折射整个中国从义和团运动到香港回归这一百年时段的沧桑历史,反映黄河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昂扬气节,讴歌了人类在面对外辱、面对贫穷、面对压迫时依然保持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曾成功拍摄出《人生》、《老井》、《黑脸》等作品的吴天明出任该剧总导演,他表示将努力使这部表现黄河中上游人民命运史、抗争史、奋斗史的电视剧,故事波澜壮阔、荡气回肠,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以其对精神的张扬、对历史的忠实和对人的尊严的正视成为一面重新树立历史感与艺术性的旗帜。
  这部已被北京电视台列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重点献礼作品的电视剧主要角色由周里京、吴玉芳、马丽等出演。
  (赵州)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佳作赏析(13)

  情真意切 万众一心
  《我们万众一心——’98抗洪赈灾募捐义演》大型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日前,中央电视台精品赏析栏目,约请一些作家、评论家和晚会制作人、演员,就这台晚会的成功原因和特点进行了座谈。现摘要刊发部分人的发言。
  ——编者
  邹友开(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我们这台晚会按常规恐怕得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筹备时间,但这场只用了八天的时间。我们当时确定主要歌颂一线抗洪军民的英雄主义精神,同时还要表现全国各地对灾区的支持。从一开始我们就提出这台晚会应该贯穿两条线。一条线就是文艺演出和前线抗洪的纪实的、生动的、感人的画面有机地结合。第二条线是文艺节目和现场的捐款捐物有机地联系在一块,两条线形成合力表现一个主题——“我们万众一心”。
  赵安(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主任):怎样使我们的电视节目、文艺节目真正在观众当中产生共鸣?这是我们最近一直在讨论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情真意切,主创人员的感情、演员的感情和观众的感情,三者非常和谐统一在一起,所以使这台晚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和共鸣。
  吴泰昌(文艺评论家):我认为这台晚会巨大的成功,首先跟题材与主题有关系。这次特大的洪水,是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的一个很大的考验。从党中央江主席到普通的老百姓,不管受灾没受灾的,都能够想到一块去,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精神,晚会充分地表现出了这点,所以产生共鸣。如果光是一般的内容,再纪实、再新闻你还是拨不到那个情弦。这个人本身就在激动,这个晚会一拨就产生了强大的鼓舞力。
  这个片子我相信不仅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能够激动人心,而且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一个历史的记录,是一个历史的文献片,人们永远会记住它。
  周大新(作家):用一句话来表示我看这台节目的感触,就是它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都激发了出来。
  大量新闻纪实镜头插入增加了节目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我作为一个观众,一看到那些真实的新闻纪实镜头,看见了我那些战友们在前线抗洪,我心里就非常激动,多少次都流下眼泪。如果光看文艺节目,它的感染力可能很小,加上这种新闻纪实的镜头以后,马上就不一样了,这个力量是非常大的。纪实是一条主线,文艺节目很好地起到了铺垫和渲染、烘托的作用。
  苗棣(北京广播学院副教授):这台晚会整个结构上是三个实事现场,一个是整个抗洪的大背景,通过新闻的回访,演员们在现场的慰问演出,加之一些重要新闻人物走上台,把整个抗洪大背景表现出来了,把全国人民急切的心情也表现出来了。另外一个就是通过募捐这样一种方式,把全国人民对抗洪救灾关切的心情,对抗洪英雄们敬佩的心情,对于灾区人民深切的同情和爱心都表现出来了。第三个层面是整台晚会本身,一个独立的实事现场,一条串联的线。而这条串联线里边的核心就是“我们万众一心”克服灾难。从总体结构上来说,很有张力。
  马季(相声演员):平时演出我们上来之后,先是一番相声的垫话,吊着观众的口味,慢慢跟观众合在一起。而这次晚会的策划人清楚地了解广大的听众和观众想看什么,知道大家都是一个想法,赈灾,抗洪。我们演员参加活动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因此,这样一个过程免掉了,整个晚会很精练,不拖泥带水。所以晚会很成功。
  孙悦(歌唱演员):我在九江、岳阳呆了五天,然后又上了湖南,又到了哈尔滨。最大的感受就是看见这些战士,觉得我们在后方做得再多再多跟他们比起来差得太远了。我跟他们说,我也曾是一名军人,现在我想重新当兵,穿上军装,跟你们一起去扛那沙袋。因此我在抗洪前线不停地唱,把嗓子都唱哑了,还想唱。
  李双江(歌唱家):孙悦的感受我有同感,在哈尔滨的时候赶上来大水,我们就深入到连队里边去。有时候一天演三场,演五场,把所有的坦克旅舟桥旅步兵旅都演个遍。这一回我觉得所有的老百姓和战士和我们参与到洪水斗争当中的人,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也是对我们共和国对我们的民族包括对我们的党,都是一次伟大的凝聚力的展现。这是一种永恒力量。一个“真”字贯穿了整台晚会。从党中央的领导同志,到全体军民,到晚会的所有演员、所有的观众,都是真情实意。一个“真”字铸造了这么一个永恒的精品。
  笑林(相声演员):我早就想说两句,参加这个晚会虽然我们只有两句词,但是它发挥了平时没有的作用。晚会播出以后,美国有朋友就打来电话,看了这个晚会之后非常受感动,专程从美国飞过来,参加了民政部的捐款。晚会等于是咱们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的华人都发出了一个信号,作为一个演员心里非常高兴。
  巩汉林(演员):参加这次晚会演出,每个人都抛开了自我杂念,想到的是我们怎么能够为抗洪救灾贡献一点点的力量,我们怎么能够做得更好才对得起前方的那些抗洪的将士们。每当想到他们的时候我就觉得内心非常的激动。这台晚会确确实实真正起到了使我们万众一心的这个作用,这种民族的凝聚力充分地在晚会中体现了出来,我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这是我的感受。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意蕴悠远的电视短剧
  梁光弟
  由北京电视台推出的百部系列短剧《咱老百姓》已陆续与观众见面。笔者有幸观摩了一部分,觉得其中不少剧目发挥了电视短剧的艺术特征,思想艺术质量和观赏效果都颇不俗,郑洞天导演、柯章和编剧的《拜师》尤为出色。
  收徒拜师,本是梨园行里一桩寻常事。我们的编导却独具慧眼,从中透析并演绎出一道不寻常的社会景观和人生哲理。《拜师》,讲的是青年刀马旦肖玲,要拜文武昆乱不挡的前辈名家曹富春为师。曹老却因近年收的两个徒弟耐不住从事戏曲艺术的清苦,或出国或改行,十分伤心,加上年老多病,决心不再收徒。这次只因是老朋友的竭诚推荐,又亲眼见到肖玲条件不错,破例答应次日去剧场看肖玲的演出。而肖玲却因筹集拜师设宴用款,当晚去酒楼清唱而误了剧场演出。已在剧场等候的曹老愤而离去,因受刺激犯病连夜住进医院。肖玲赶到病房,聆听教诲,泪水如注。
  只有三十分钟的电视短剧,无论故事情节,人物设计,镜头分切,场景转换,都难以恣肆汪洋,充畅舒展。但《拜师》却把短的局限转化为一种优长,删繁就简,惜墨如金,把镜头聚焦于肖玲和曹富春两个核心人物身上。《拜师》的矛盾设置集中而精巧,一波三折,游刃有余。肖玲好不容易能够见到深居简出的曹老,却恰逢曹老已决心关门不再收徒。肖玲好不容易得到酒楼老板的赞助,却又被迫去酒楼清唱而且不得不加演。肖玲好不容易惠得曹老厚爱破例应允,却又因演出误场而气走了曹老。故事的发展在意料之外,又是在情理之中。人物的遭遇绷紧了观众的心弦,令观众为他们焦急,为他们伤心。在曹老和肖玲身上,折射出了更深层的社会问题,足以让我们想到,在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之下,文艺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这一老一小的尴尬和无奈,也是当前文艺界的尴尬与无奈。曹富春是不是终于谅解了肖玲?《拜师》在结尾留下了一个悬念。这个悬念也可以引发我们对于人生的一些遐想。导演选用了京剧演员王怡饰演肖玲、选用京剧老演员李金鸿饰演曹富春,因而,屏幕上肖玲那扎靠练功的身段动作和在酒楼的清唱,以及曹老先生长期舞台生涯所造就的那种表情、语气、神态和做派,都赋予了角色以真实生动的艺术魅力。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电视剧《人子》感人至深
  北京电视台拍摄的《人子》是一部描写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学子救母”的撼人心魄的故事。
  北方大学学生王自力的母亲患了尿毒症,救母换肾需要二十万元医疗费。母子情深,这位“当代孝子”同父亲一道担负起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他做家教、扫厕所、看护病人、卖血……为救母亲筹集费用。最后他要退学把自己“卖”给一家小公司。面对校长的极力挽留,他含着眼泪喊出:“我首先是一个儿子,我要救我妈……”学校、社会、同学震惊了:“王自力不能没有母亲,我们不能没有王自力”,大家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在近日举行的观摩会上,大学生、有关专家对这部电视剧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该剧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部思想性强、艺术品位高、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优秀之作。
  《人子》不久将在北京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
  (文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