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环境扫描

  洪灾过后话生态
  环文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年长江百年一遇的洪灾?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简单地归罪于老天爷,而是把目光转向人类自身,转向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湖泊越来越小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集中分布区,也是长江的主要调蓄湖泊分布区,目前湖泊萎缩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严重。50年代江汉湖群的湖泊数为1066个,到90年代初减少为182个。建国后的30多年里,洞庭湖水面缩小了46%,1949年水面为4350平方公里,因围垦和泥沙淤积,到1983年湖面缩小为2343平方公里。江西鄱阳湖围湖垦殖和泥沙淤积使湖面缩小近2/5,损失水面2116平方公里。
  洞庭湖作为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过水性调蓄湖泊,是泥沙淤积最严重的湖泊。每年约有0.98亿立方米的泥沙沉积在湖区的河道湖泊内。其中来自长江的泥沙占83.5%。自建国以来,湖底平均淤高达1米,西洞庭湖已基本淤积成陆地。特别是70年代以来,湖底每年平均淤高3.7厘米。相应地,湖的蓄水容积由1949年的293亿立方米下降到现在的178亿立方米。
  植被越来越少
  1989—1993年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覆盖率已从70年代的12%增加到13.92%。但从森林总体质量特别是生态功能来看,仍呈下降趋势。森林覆盖率的增加,主要是人工林和中幼龄林面积增加,但人工林和中幼龄林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差,生态系统不稳定,易发生病虫害;而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效益的成熟林、天然林仍在遭砍伐,不断减少,且残存的天然林也多处于退化状态。地处长江上游的西南是成熟林减少量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四川、云南两省用材林成熟林蓄积量第四、第三次清查间隔期间下降达7186.8万立方米,年均减少1437万立方米。
  植被的破坏降低了水源涵养能力,降水直接形成的地表径流加大了河流的行洪压力。同时,植被破坏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造成了河道和湖泊的淤积,使河床抬高,水库库容减小,加剧湖泊萎缩,形成了我国江河小洪水、高水位、大灾害的后果,使得中下游的“悬河”、“悬湖”增多。目前,长江荆江段已成“悬江”,洞庭湖也成“悬湖”。
  “补牢”不容等待
  国家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扭转水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
  确立国家生态保护方针。应认真贯彻江总书记关于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批示的精神,加强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的手段,对各类资源开发建设活动进行生态环境监督,防止造成新的生态破坏;贯彻“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明确开发建设单位保护生态的责任;
  充分认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能只重视修水利工程,不重视生态保护,国家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当加大水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力度,增加生态保护的投入,解决生态保护严重滞后的问题;
  抢救性地建立一批生态保护区。应未雨绸缪,抓紧保护江河源头和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湖泊湿地等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的区域,确保水体的自然循环功能。对分布不均的天然林和次生林资源加强保护,对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和草场实行禁伐,划区保护;严格禁止各种破坏湖泊生态的开发建设活动;
  建立综合决策机制。沿江的各种国家和地方资源开发建设规划和相关的经济政策,应充分考虑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尤其是一些水利工程建设、农业和林业开发,必须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分析和掌握工程建设对全流域水生态平衡的影响,落实防治责任与措施。要通过科学的论证和评估,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避免因重大决策失误造成新的生态破坏。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太湖治污动真格
  刘莹 孟范例
  尽管今年大范围的降雨使太湖水质污染状况在客观上得到了缓解,但江苏沿太湖地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工作仍然按计划全面进入实质性治理阶段,一半以上企业的治理设施已建设完成,其中三分之一企业的设施已通过验收,剩下的企业除因效益不好或缺少有效治理技术已确定关闭以外,均已进入紧张施工建设阶段,它们将按期参加验收,以确保年底达标排放目标的实现。
  江苏沿湖各地区从一九九七年起,即广为宣传、部署,并积极筹措资金,论证方案,落实治污工作。地处太湖上游的武进市,对被列为省污染治理重点的五十九家企业,实行挂牌作战、限期治理战略。由市政府牵头,组成达标治理督查小组,对其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行政督查,及时掌握动态,推动治理。有“华夏第一县”美称的锡山市,制定了达标治理的“三个一批”方针,即对规模小、效益差、污染重、治理无望的关闭一批,对规模大、效益好,但污染重、无治理技术的调整一批,对通过治理能够达标排放的治理一批。目前已收到很好的效果。拥有三分之二太湖水面的吴县市,在抓好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的同时,加强生活污水的治理,同时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地处太湖流域下游的吴江市,在完全没有资金外援的情况下,挖掘自身潜力,对重点治理企业,采取请工商、农业、建设三大银行,每家选择两家企业,包干解决资金的办法,落实达标排放。
  武进市湖塘印染厂厂长说,要不要把废水治理好,是能不能保留“户籍”,可不可以继续生产的头等重要的大事。国家对太湖动真格的了,我们如果心存侥幸,想蒙混过关,马上就会被挤出局。吴江市盛泽印染总厂本已有一套日处理七千吨印染废水的治理设施,为今后更好地发展,该厂借达标排放的东风,准备再新上一个日处理一点五万吨污水的项目。问为什么这么干,答案很简单:“人家达标了,我不达标,我就被挤垮了;我多上了治污设施,今后扩大生产规模有了基础,人家在这一点上就没法和我比。”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无锡出现“绿色饭店”
  袁月娣
  位于太湖之滨的无锡湖滨饭店在太湖治污达标排放中,开展创“绿色饭店”活动,在整个流域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净化太湖作出了贡献。
  太湖的污染,一是工矿企业排放的污水,二是生活污水。建在太湖边的许多宾馆、饭店、酒家是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源。无锡湖滨饭店过去尽管采取了一些污水处理措施,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95年全国治理水污染会议就在这家饭店召开,对全体员工是个很大的触动。饭店领导专门召开了一次环境保护会,加深对保护太湖环境的认识。总经理说:“太湖是母亲湖,太湖污染了,饭店也就生存不下去了。”保护太湖,为子孙后代保持一个湖清水秀的优美环境,是湖滨饭店义不容辞的责任。湖滨饭店虽然周围环境优美,前来住宿游玩的宾客不断,但饭店的经营者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考虑的是更长远的利益,考虑的是周围环境与饭店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湖滨饭店决定开展创“绿色”饭店活动,既为周围环境与饭店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又为我国其他的宾馆饭店作出示范,推动宾馆饭店业的可持续发展。
  湖滨饭店创建“绿色饭店”活动首先从治理污水开始,承诺不向太湖排污水。他们投资300万元实施污水处理工程。饭店考虑到太湖水污染的主要因素除了生活中的有机物污染外,更主要的是污水中含氮和磷较多,因此在工程设计中采用最新型的生化处理工艺,除磷脱氮,操作简单,运行稳定。污水处理后还可达到回水利用,用来浇树、冲洗厕所及用于消防等。
  创建“绿色饭店”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对职工的环保教育、美化园林、提供绿色食品、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等。在美化园林中,饭店已迈出一大步。园区栽种了各种珍贵树木,沿湖一带种了绿草。同时还自建了一个观赏园林,里面摆放着各种造型的盆景。在绿色食品方面提倡健康饮食新概念,开发绿色新品,研制绿色菜谱和菜肴,并与环保局联系建立绿色无污染蔬菜基地。
  湖滨饭店创建“绿色饭店”行动已得到周围旅游单位的热烈响应。“绿色饭店”奏响了绿色乐章。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连日来,哈尔滨卫生系统职工组成医疗小分队在江堤上巡逻,为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子弟兵和干部群众送医送药。图为道外区医院的医生在江北围堤为群众治疗。 新华社记者 周确 摄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长江洪涝与黄河断流
  王娅
  长江的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泛滥的洪水给沿江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些年来,长江的洪涝灾害越来越频繁,已由每10年一次大洪水,变为每10年4次。一到汛期,抗洪似乎就成了长江的主旋律。就在长江洪涝不断升级的同时,我国第二大河黄河,断流却愈演愈烈。1997年,黄河断流226天,一年当中竟有2/3的时间断流。
  一南一北,中国的这两大母亲河,一个洪水肆虐,一个断流干涸,这是怎么了?
  答案并不复杂。洪水与断流,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原因却是惊人的一致:它们都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无关系。
  今年长江上游的降雨量并没有超过1954年,但洪水水位却比1954年高,原因就是长江上游森林遭到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老天爷降雨我们无法控制,可是降雨能不能成灾,成灾的程度有多大,却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同样的降雨落在林木茂盛的地区,不会成灾,但落在荒山秃岭,则山洪暴发,江河泛滥。据统计,一公顷林地涵蓄的水分要比一公顷裸地多3000立方米。目前,长江上游的森林已经惨遭浩劫,所剩无几了。当地老乡说:“每一次暴雨都造成洪水、塌方和滑坡。以前,江水一年四季都是清的,现在都变成‘黄河’了。”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冲进江河,造成河道、湖泊、水库的淤积,使河床抬高,湖泊水库容量减少,洪水宣泄不畅,从而加剧了洪涝灾害。
  黄河自1972年首次出现断流,最初断流的时间只有十几天,断流也不是年年发生。但进入90年代以来,年年断流,断流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断流的河段也越来越长。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中上游地区无节制地大量引水、截水,而对水资源的利用又十分浪费,例如农田采取大水漫灌,致使宝贵的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中上游地区认为几分钱一吨的水没有必要节约,而下游地区却又饱受缺水之苦。
  面对放荡不羁的长江和憔悴枯槁的黄河,我们应该猛醒与反思。痛定思痛,面对大自然频频敲响的警钟,我们再也不能漠然置之。我们必须摒弃无视大自然、损害大自然的生产方式,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就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为什么“翻了一个个儿”
  本报记者 赵永新
  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御道口牧场和塞罕坝林场,是前后脚“成家”的邻居:牧场在南,成立于1956年;林场在北,成立于1962年。以1980年为界,这两家的境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980年以前,林场的姑娘争着往牧场嫁;1980年以后,牧场的姑娘争着往林场嫁。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就是“翻了一个个儿”。
  御道口牧场第四分场的老职工任正学,目睹了这一变化的前因后果。他介绍说,牧场刚成立那阵子,草长得又高又密,当年放羊,当年下崽儿,当年就可以赚钱,工人的生活美得不行。所以,当后来塞罕坝的工人们撅着屁股挖坑种树时,牧场的工人们都不理解:放着现成的草不去放牧,却去费力气栽树,真是冒傻气!那时候,林场的工人风餐露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日子苦不堪言,年轻姑娘都抢着嫁给牧场的小伙子。可是好景不长,到了80年代,情况就两样了。林场种的树长起来了,不但可以间伐树木卖钱,还办起了养鹿场、人造板厂、汽车大修厂,工人们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1993年,塞罕坝成为国家森林公园,搞起了旅游业,日子更红火了。御道口牧场却是眼看着一年不如一年:天越来越旱,风沙越来越大,草越来越稀,羊越来越少,工人们再也乐不起来了。从1985年起,工资停发,牧场把草场包给了个人,大家自谋生路。任正学感慨地说:“如果当初我们一边放牧,一边栽树,日子肯定会比现在好得多!”
  只顾眼前,不计长远,一味贪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甚至破坏生态环境,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自己受害不说,还祸及子孙;相反,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兼及生态建设,虽受一时之苦,却能享久远之利,造福后人,受益无穷。这,就是御道口牧场和塞罕坝林场的不同命运给我们的启示吧。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狮虎犬和睦相处
  ——秦皇岛野生动物园趣闻
  新华社记者 屈维英 本报记者 李新彦
  今年暑期,秦皇岛野生动物园特地混养的一群幼狮、幼虎和幼犬一展出,就引起了中外游人的极大兴趣。
  8月末,记者到这个奇特的“动物幼儿园”采访时,17只小家伙正在阴凉处相枕而卧,呼呼大睡,一个个憨态可掬,逗人喜爱。听到人们的惊叹声,几只幼狮睁了睁惺忪的睡眼,又睡去了。幼虎和幼犬们则浑然不觉。忽然,不知谁将一只小白兔放进来,惹得幼狮、幼虎们立即骚动起来。4只小狮子立即睁开睡眼争先扑了过去。接近小白兔时,它们先是像大狮子捕食那样,缩头缩脚,匍匐前进。刹那间,一只幼狮如箭出弦般猛地往前一窜,咬住了小白兔的脖子,其余几只幼狮也一拥而上,咬住了小白兔的四肢。忽然,又有人夺过了小白兔,喝住了小狮子。大家定睛一看,吓得几乎死去的小白兔又逃走了。原来,幼狮的牙还没有长锋利。
  在这里当头号“保姆”的动物学专家、高级工程师吕向东告诉大家:这群宠物是8月18日放在一起的,开始互相有点惧怕,几天后就亲热起来了。它们有时结伴而行,有时抵足而卧,有时追逐、嬉戏,从不互相伤害。但一将小兔、小鸡放进去,这些天生的肉食动物就紧张地兴奋起来,一个个扑上去追咬。平时,3只小狗最为活跃,总是吐着小舌头跳来跳去,用爪子逗逗这个逗逗那个。
  吕向东掰着手指头说,这群宠物由6只幼狮、8只幼虎和3只幼犬组成。6只幼狮由2只非洲狮所产,分别生于今年5月4日和6月7日;8只幼虎由2只东北虎所产,分别生于今年6月5日和6月18日。其中,一只东北虎一胎产了5只,并由虎妈妈养到断奶,这在国内是没有先例的;3只幼犬则是一只美国狗妈妈的“杰作”。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人与动物同理”,“保姆”吕向东幽默地说,这群狮、虎、犬从小在一起吃、睡、玩,长大了也会“和平共处”。那时候,人们可以看到成年狮、虎、犬在一起的奇特景观。狮、虎同属猫科动物,可以进行种间远缘杂交,如果它们将来“谈情说爱”,说不定还能生出一些似狮非狮、似虎非虎的“狮虎兽”呢!(附图片)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森林的价值
  林宣
  森林是天然的“绿色水库”,具有很大的保水能力,它能促进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正常循环。当大雨降落时,树冠和枝叶可截留20%以上的雨量;林地上的枯枝败叶和杂草层也能截留并吸收5%到10%的水量,而团粒土壤能使地表水转变为地下水。在无雨干旱的季节,森林又能通过枝叶蒸腾水分。每年一亩林地比一亩无林地至少能多蓄水20立方米。
  森林是保持水土的“巨人”,可使降水的一部分沿枝干流下,缓缓进入土壤,削弱雨滴的冲击力,减少地表径流。只要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以把地表径流减低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几乎减少94%。
  森林是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对于防治风蚀和水蚀有直接的作用。据观测,一亩防风林,可以保护100多亩农田免受风沙之害。
  据日本有关专家测算,森林的木材生产效益与其各种环境价值的比例,大致为1∶6至1∶2。根据不完全测算,我国森林生态环境的价值仅下列3项功能(有些功能的价值核算方法尚不成熟)就十分可观:
  森林涵养水源的价值。我国森林的年水源涵养量为3473亿吨,相当于我国现有水库总库容的75%,平均每公顷的森林水源涵养价值为1890元,全国森林为每年2526.9亿元;
  森林保护土壤的价值。我国森林每年减少土壤侵蚀总量为246亿立方米,减少土壤有机质流失量3.84亿吨(其中氮、磷、钾的损失相当于5700万吨标准化肥)。森林保护土壤的作用相当于每年创造价值2691.32亿元。
  森林固定二氧化碳和供给氧的价值。我国每年森林的干材、枝、根的物质生长量为2.05亿吨,固定二氧化碳3.34亿吨,价值912.8亿元,提供氧气2.46亿吨,价值为929.5亿元,两者合计1842.3亿元。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新医新药

  中医可治胆石症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对已患有胆结石病却无明显症状或无合并症者,应尽量避免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胆结石的方法有多种多样,诸如传统的中药排石结合体针、耳针、耳压、食疗等。
  山西运城军分区门诊部经过反复摸索,研制出“化石排石丸”、“脱落化石散”等纯中药制剂,患者服用后,能起到促进排石的作用。同时配合中药化石膏直接贴到结石部位外表,让药物通过皮肤促进局部管腔收缩扩张。通过中药内外结合的共同作用,增强了管腔松弛、扩张、收缩、蠕动的功能,使变酥的结石层层脱落,然后排出体外。(秦应中)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为了下个世纪的征战
  ——记中国基因工程的研究者
  本报记者 潘承凡
  世界基因工程起始于1973年。那一年,一位美国专家把一个细菌的明确基因移植到另一个细菌上。于是另一个细菌就有了先前那个细菌所拥有的基因性状。基因重组方法宣告问世,基因工程也因此诞生。
  也是在70年代,中国的一张大报在报屁股上登载了一条非常不起眼的消息:青海省一位草原植保工作者提取出冬虫夏草的菌种。远在杭州华东制药厂搞研究开发的柯传奎无意中看到了这则消息,立刻与青海联系。通过数次接触,这位植保工作者同意与柯传奎联手用工业方法繁殖提取冬虫夏草菌种。历时8年,用工业方法生产的冬虫夏草制品百令胶囊终于问世,并取得生产批文,成为国家一类新药。
  同样是70年代,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一位中年科研工作者正在刻写蜡纸,向国内科学界介绍刚刚起步的基因工程。他叫徐乃正,是中国最早研究基因工程的几人之一。柯传奎与他面谈仅三分钟,徐乃正便决定离京赴杭,投身基因工程开发的正面战场。
  公司于1993年底开始筹建,柯传奎觉得,多等待一天,与世界先进水平就会多拉开一段距离,于是一边筹建公司一边借实验室试制基因产品。公司还没正式开业,已有几种基因药物问世,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升白细胞药吉列芬,它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生产这种抗癌良药的国家。
  1995年12月21日,这是新生的九源公司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天,也是中国基因药物开发史上值得牢记的日子。“九源”生产的吉列芬刚获准从动物试验转向人体试验,5名“九源”职工平静地走进注射室,充当第一批人体试验者。人体试验十分成功,今年4月,吉列芬终于如愿取得生产批准文号,并荣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
  1996年6月柯传奎去美国出席一个国际会议,一位“九源”资助的博士留学生激动地对他说:柯老师,你回国以后赶紧反映,中国要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基因资源,加紧研究人类基因组织,多测出几个基因。
  柯传奎利用一切机会向政界、学术界、企业界呼吁呐喊,开展中国的基因工程基础研究,抢在美国人之前,申请注册中国人发明的专利基因,保证中国在以生命科学为主要特征的下个世纪科学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1997年柯传奎写了一份长14页的《中国基因工程研究产业化和对策》的报告,呼吁政府加大投入,加强组织,打破外国人基因研究的垄断。
  作为一个致力于应用开发的科学家,柯传奎依然奔走不息,因为基因测序仅仅打了个极好的基础,如果不能投入应用开发,基因工程仍然不能封顶庆功!他多方联络,邀请国内外著名遗传学专家赴杭,共同探讨“人类基因组后产业化”开发事宜。此外,他还在多方筹措资金,积极进行“基因后”开发。他以一个教授级企业家的严谨口吻宣告:基因工程制药产业有着无限的发展机遇,是大有作为的地方!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新医新药

  治疗肾病有新法
  我国现有肾衰、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病人2000多万,每年死亡10万余人。全国专科疾病北京中医药治疗中心北新桥门诊部阎光昌潜心钻研20余年,研制出治疗肾病中药制剂“降浊还原丸”。该产品适用于慢性肾炎、肾衰、尿毒症等患者,可改善血液循环,提高人体非特异免疫力,有解毒、排泄尿素氮、降低血压、恢复肾功能等作用。该成果已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痛苦,并获得国家专利。(晓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