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气象事业:挺进经济主战场
  温克刚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气象工作,这是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获得的共识。建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气象部门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在气象业务工作中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激光、遥感等现代高新技术,取代了传统落后的手段,大大提高了天气监测和气象服务的总体水平。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在防灾减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专家评估,目前气象服务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是国家给气象事业投资的40倍,经济发达地区的效益可达100倍以上。
  防灾减灾当参谋
  我国气象部门始终坚持把监测、预测天气变化和防御重大灾害性气候的影响,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根本宗旨。
  今年6月12日以来,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西、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等省(市、区)先后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性暴雨和大暴雨,局部出现了特大暴雨,长江流域出现了继1954年之后全流域性的大洪水。气象部门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充分发挥现代化手段的总体效益,对各次重大天气过程都提前作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尤其是对今年长江流域的大洪水,长期、中期、短期预报都比较准确,为各级政府有效组织防汛抗洪抢险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1997年8月18日,11号强台风在浙江省温岭沿海登陆,强度大、范围广,同时又正处天文大潮时刻,风、雨、潮综合影响使其成为近年来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强台风。各级气象部门高度重视,严密监视台风动向。中央气象台从台风生成就跟踪监测,提前48小时发布了台风警报,提前24至36小时发布紧急警报。浙江省气象台提前3天发布台风消息,提前36小时发布紧急警报,准确地预报了台风登陆时间、地点和强度。该省政府根据预报紧急部署防范工作,在台风登陆前,将沿海地区和容易引起山洪暴发的地区、危险地段的143万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和损失。
  气象兴农作贡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据38年的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因干旱受灾农田面积达2085万公顷,占全国各种气象灾害受灾总面积的62%。除干旱成灾以外,洪涝灾害也很严重。进入90年代以来,已有5年洪涝成灾。气象工作在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开展的服务中始终坚持以农业为重点,紧密结合发展当地“两高一优”农业,做好农业气候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布局、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御对策等气象保障工作。全国已有1/3的县建立了到乡镇一级的以气象警报网为主体的农村气象科技服务网,通过气象警报网,把气象信息及时传播到农村,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所创造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十分巨大。据最新统计,气象工作为农业服务的效益占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服务总效益的44.8%。
  我国气象部门已成功地运用气象卫星资料,监测森林火灾、洪水、农作物长势及估产,监测山区积雪与水资源、海冰和海洋渔业捕捞等,成为大农业发展极为有效的高科技监测手段。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也在农业的防灾减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国各省(市、区)积极开展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大大减轻了冰雹和干旱造成的损失。1996年,我国北方各省(区)春季降水普遍偏少,出现了严重的干旱。吉林省中西部春季降水几乎为零,全省平均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少一半左右,土壤失墒严重,大片耕地无法春播。各级气象部门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缓解了旱情。辽宁省共进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22架次,影响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增加大气降水约6.7亿立方米,解决了大部地区春播缺水问题,对全省农业丰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开发气候资源创财富
  气候也是一种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对于做好城乡建设规划,节约能源,加速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早在60年代,全国气象部门配合各地政府较好地完成了农业气候区划。各级政府根据当地的天气气候特点,调整农作物布局,引种改制,提高粮食产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风能、太阳能是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开发利用可成为人类的巨大财富。为了配合国家在新能源开发中的需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参加了国家从“六五”到“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有关风能、太阳能的开发研究,先后完成了相关普查和计算、利用区划及全国资源数据库、近地面风特性及我国若干个大型风力发电站的选址与风资源评估等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据估计,我国可用于风力发电的总潜力达2.5亿千瓦,据此,电力部门已将风力发电作为我国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发展规划,到2000年并网发电装机容量将达40万千瓦。目前,我国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已有很大发展,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牧区迅速推广风力发电机14万台,使边远地区农牧民用上了电。电力、农业等有关部门根据气象专业服务,及时调整水库蓄水容量,不仅提高了排泄能力,发挥抗旱作用,还节约能源,创造效益。东北电网科学利用气象专业服务,及时准确地调整运作方式,仅1995年就节水28亿立方米,相当于节约电能5亿千瓦时。(作者为国家气象局局长)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科学技术是抗洪抢险胜利的保证
孙忠祖
  与洪灾搏斗,勇者可敬,智者可胜。决战今年洪水的胜利,归功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归功于改革开放20年所建立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归功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顽强拼搏,也归功于水利科学技术的巨大支撑。今年中国抗洪抢险的最大特色之一,也是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在打硬仗、恶仗、持久仗的时候,依靠科技决策,依靠科技指挥,依靠科技调度,依靠科技人员现场指导,打了一场智慧仗。
  汛情预报 功不可没
  今年有没有洪水,洪水水位有多高,持续时间多长,堤防工程能否抵御洪水等是防洪指挥的基本指标体系,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建国近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现代化的水利信息系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地逐步发展起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水利防汛部门都普遍采用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卫星雷达系统、航空航天遥感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在天地之间建起了一个高科技立体监测网,及时地把握江河洪水的脉搏。全国各地主要地段的水情、雨情数据和卫星云图,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话、电报和传真,及时输入国家防总的防汛调度信息系统。长江沿线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都应用GMS卫星系统,开通与海事卫星系统的联系,使长江巨龙上空亮起了一双警惕的“眼睛”。
  从1992年起,国家加大对长江流域信息系统的投入,现在长江大部分江段都实现了电脑联网。靠电报每6小时传递一次水文数据的方式,已成为历史。电脑系统每一小时、特殊情况下每半小时或15分钟就可以会商全流域的雨情、水情、气象。由于普遍安装了自动检测装置,现在,长江、黄河重要堤段每增降1毫米雨水、增高1厘米水位,长江水利委员会和黄河水利委员会都会及时收到动态报告。
  按国际惯例,大江大河水位预报,在洪水预见期比较长的短期预报,允许误差20厘米。今年,水利信息部门对长江、嫩江的洪峰水位预报做到了提前1—4天预报,而绝对误差不超过4厘米,这在世界水文预报史上还不多见。高新技术使今年抗洪水文预报做到了准确、超前、详细,为抗洪斗争作出了特殊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水文情报预报减灾效益高达200多亿元以上。
  运筹帷幄 科学决策
  今年初,水利部的专家就提出了长江可能发生1954年型大水的汛情预报,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国家防总提早作出动员和部署。汛前,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钮茂生,国家防办主任、水利部副部长周文智等领导同志多次亲到长江、淮河、海河检查指导工作,明确要求长江沿线各省防总按1954年型洪水作好一切防汛准备。尔后水利部又派出四个专家组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帮助制定除险加固方案。水利部根据专家的意见,追加长江防汛投资,强化堤防和险工;长江沿岸各省组织群防队伍,开展军民联防演习,储备防汛物资,作好迎战洪水的一切准备。
  入汛以后,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科学决策,为战胜肆虐的洪魔确立了战略思想。
  8月7日,党中央果断作出长江防汛三个确保的决定,确保长江干堤安全,确保长江沿岸重要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安全和确保人民生命的安全。
  8月14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湖北发表了《夺取长江抗洪抢险决战的最后胜利》。8月16日,长江防汛进入决战时刻,中央政治局又听取了抗洪抢险工作汇报,对抗洪抢险工作确定了迎战决策。
  今年长江连续出现了8次洪峰,嫩江出现了3次洪峰。历时之长,水位之高,百年罕见。面对严峻的水情,仅有勇敢是不够的,必须科学地、全面地运用流域的防洪体系,实施防洪调度。水利部的水利专家提出应根据长江干流不同时段、不同区段洪峰来水的不同,运用建国后建设的水利工程,蓄水拦洪错峰的调度方案,以保证薄弱堤段安全度汛和减轻险工险段的压力。如五、七、八次洪峰时,防总要求四川、重庆地区的大中型水库全力拦蓄洪水;利用隔河岩水库蓄水错峰;利用葛洲坝水利枢纽、五强溪、柘溪水库控制下泄流量,为长江城陵矶河段错峰;利用丹江口水库减少汉江来水,从而降低武汉洪水水位。这些方案经国家防总统一指挥实施后,极大地减轻了长江干堤和武汉市的防洪压力。
  现场指导 有效排险
  在今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各种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到抢险、堵口实践中。堤坝隐患电法探测、振动沉管挤密注浆、高压喷射灌浆、四面六边护坡框架、高速高强化学材料等多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抢险效率,而且在关键时刻决定了抢险的成败。
  8月7日,九江市防洪墙决口,在抢险堵口决战中,水利部专家组及时赶到出险现场,迅速果断地制定了抢险方案:首先于决口之外抢筑一道百余米长的挡水围堰,以减缓洪水的流量与流速,继而与北京军区某部官兵一起在决口处采用了“框架结构土石组合坝技术”,在约60米长的决口处架起一排排钢管木架并填充数千吨石料。短短两天时间里就使溃口合龙。朱镕基总理称赞,解放军和专家技术人员在这次堵口抢险中发挥了高超的技术,立了功。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水利专家。水利部和国家防总办公室从水利系统抽调的几百名专家,战斗在抗洪第一线。在专家的帮助下,许多地方扩大了巡堤查险的范围,改善了查险方法,采取及时有效的抢险措施严防死守,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重大险情。截至目前,仅长江抗洪前线的水利专家就已协助当地军民查处干堤发生的险情近5000处。当地的干部群众说:“有水利专家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水利专家在抗洪一线指导抗洪抢险功不可没”。
  (作者为水利部政策研究室主任)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确保粮改工作顺利进行
  周昌贡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今年部署的一项重大改革。朱镕基总理7月8日来岳阳视察防汛工作时,反复强调粮改工作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嘱托我们“一定要把粮改抓好,不能马虎,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全盘皆输”。近来,我们按照《粮食收购条例》抓落实,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主要做法是: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用防汛的力度抓粮改。我市作为洞庭湖区的产粮大市,过去长期受粮食卖难、谷贱伤农、财政不堪重负的困扰,这次粮改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对此,市委、市政府在指导思想上坚定不移,在工作力度上像防汛一样把粮改工作作为突出的中心,像防汛查险一样检查发现粮改中存在的问题,像防汛处险一样及时处理粮改中暴露的问题。7月份以来,市政府组织了16个督查组,其中15个驻县(市)区督查敞开收购、户交户结、封闭运行和减负工作,大面上由主管副市长和政府秘书长带队巡回督查,解剖典型,促进平衡发展。今年我市抗洪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新粮入库到目前为止进度也是全省最快的。
  二、学习掌握《条例》,用政策把住粮食收购关。我们感到,学好和宣传好《条例》,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前提。前段,我们在全市范围层层学习培训,大搞宣传发动,报刊广播电视大量报道,宣传车巡回乡间村头,标语横幅遍及城乡,使粮改三项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在此基础上,我们特别注意掌握政策,严格执行政策,及时纠正、堵塞执行中的偏差和漏洞。户交户结是把住收购关的首要环节,如果农民交粮拿不到现钱,就没有积极性,国家就难以控制粮源,整个粮改就可能流产。在这方面我们下功夫最多,花力气最大,强调户交户结没有任何变通余地,是铁板一块。通过深入调查,我们先后发现和纠正了三个方面的偏差。一个是个别地方的农民自愿上交售粮码单,由村组统一结算;另一个是有的乡村提出一律以定购价代收粮食,以每百公斤高出保护价14元为条件,实行统一结算;再一个是一些农户愿意交粮给村组,以实物抵统筹提留款。我们认为,这些做法表面上是农民自愿或给农民以方便和实惠,实际上都是变相代扣代缴,市政府明令坚决予以制止。
  国家真正掌握粮源是粮改最关键的环节,也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为了防止私商粮贩变着法子收购粮食,市政府明确规定:不允许民间债权人直接向农民收粮抵债,不允许学校向学生收谷抵学杂费,不允许农业服务中介组织以粮食抵服务费,等等,有效地堵住了粮食收购中的漏洞。到目前止,全市已完成定购入库2700万公斤,占任务的19%;按保护价收购余粮0.53亿公斤,占收购总量的20%左右,全部实行了户交户结。一些农民说:“往年交了粮,连买一支冰棒的钱都没有,现在都能拿到现钱。人民政府说话算数,种田还是有奔头。”
  三、整顿规范市场,用控制粮源启动顺价销售。一次,我们到岳阳县筻口镇调查,发现一农户交完定购后,还剩1.5公斤稻谷,宁愿带回家,也不愿按保护价出售。这说明,尽管实行了户交户结,相当部分农民还有惜售心理,还在等待私商和个体粮贩高价收粮,整顿规范粮食市场需要做大量工作。我们根据这个情况,一是加大打击力度。在全市范围内搞“拉网式”、“地毯式”检查,查封了700多家有违规收粮的个体米厂,已立案查处100起,没收了自《条例》发布之日起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的粮食400多吨,罚款10万多元。二是加大管理力度。市工商部门把粮食市场管理作为“局长工程”,层层签订责任状。对全市2600多户个体粮食经营户,分片办学习班,逐户签订保证书,户户承诺不到农民手中直接收购粮食,如有违规,自觉接受处罚。三是加大监督力度。市县成立了152个粮食市场巡查队,向社会公布了175个举报电话,实行全天候监管。通过这些措施控制粮源后,市场粮价逐步回升,大米均价每公斤已上涨4毛多。目前,我们正在组织粮食收储企业顺价销粮,引导个体米厂和粮食经营者与粮食收储企业衔接销售合同,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放开搞活粮食市场。
  (作者为湖南省岳阳市市长)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快财政支出改革
  张昭立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构成财政运行机制的两个基本环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近几年,各级在组织收入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通过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较好地理顺了中央与地方以及国家与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调动了各方面增收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自1994年以来,全国财政收入每年递增1000亿元左右,山东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幅也达30%以上。相比而言,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迈得并不大,财政职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财政资金的供需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支出浪费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因此,当前加快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支出效益非常重要。
  一、加快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是扩大内需、启动经济的现实选择。
  财政支出是以消耗大量公共产品为主的消费,刺激消费需求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可以使财政支出更好地刺激和扩大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财政调控经济运行的作用。
  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为刺激社会需求,财政支出的重点应转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上来,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相适应。在支出总量稳定的情况下,财政刺激社会需求作用的大小就基本上取决于支出的方向和重点,取决于财政支出结构。山东省在前几年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采取了“存量控制,增量调整”的办法,使新增财力集中起来办一些省委、省政府关心的、事关全局的大事,比如机场建设、黄河滩区搬迁、黄河三角洲开发等等。但存量部分只能保持原有格局不增或少增,真正调整起来,难度相当大。这里面既有地方政府、部门的原因,也有中央方面的原因。当前,财政支出的刚性因素过多,农业、教育、科技等方面,中央都有明确规定,要么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幅,要么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比重,再加上工资这个天然刚性支出因素,严重固化了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了支出结构调整的难度。因此,加快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应当研究清理一些硬性的财政支出政策规定,化解一些刚性因素,赋予各级财政部门更多的自主权和调控权,使之能够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实行科学灵活的财政支出政策,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加快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是控制支出规模、减轻财政收入压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力需求与可能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格局,既有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特点,又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新增加的支出。今后一段时期内,财政必保的项目越来越多,一些社会经济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财政增加支出,比如,纺织压锭。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等,财政必须拿钱,这也是发展、改革、稳定的需要。另外,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一些应该由市场调节、自我发展的领域,由于种种原因,还需要财政扶一把、送一程。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根据财力可能,把该压的坚决压下来,该保的也要保中有压,以腾出更多的资金保重点、保关键,这也是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管理手段的不断改进,压缩财政支出的渠道和办法比较多,潜力相当大。比如,高校内部管理问题。目前部分高等院校内部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人员尤其是行政后勤人员过多,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浪费比较严重。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们与有关部门配合,在山东农业大学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发挥财政部门的财务管理优势,对学校人事、后勤、教学科研、财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收到了明显效果。到今年4月份,短短8个月的时间,就节约开支500万元。再比如,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节约财政开支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今年6月份,我省召开了一次省直机关公务用车政府采购竞标会,以目前市场价为最高限标,有10家汽车经销商参加了竞标。这次竞标共节省财政预算资金107万元,平均每辆车节约支出1.39万元。目前我省大多数市地、县市区都对财政开支的会议、接待实行了重点管理、打折优惠的办法,对大型设备、大宗物资、交通工具实行了招标采购,对汽车实行了定点维修、定点加油、统一保险。仅以汽车统一保险为例,据测算,山东一年可节约支出1.5亿元。严格地讲,财政支出管理,不仅仅是节约几个钱的问题,而是事关宏观调控的方向和效果,事关国家职能的实现和宏观决策的发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支出管理比收入管理更重要。
  三、加快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是减少浪费、反腐倡廉的客观需要。
  一是加强财政支出的法制建设,严格依法办事。二是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三是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
  (作者为山东省财政厅厅长)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培植龙头企业 带动区域经济
  孟维忠
  河南省项城市过去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县级市,地势低洼易涝,自然灾害频繁,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长期是财政补贴县。近5年来,该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财政收入由1992年的600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2.15亿元,年增长39.9%。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72亿元,成为工业强市。
  一、强化工业意识,加大领导力度
  5年前,项城市还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为了改变这一贫穷落后的状况,原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认真分析面临的困境,汲取经验教训,寻求发展路子,确立了“兴工强农,振兴项城”的发展战略。按照这条路子,首先,他们坚持做到齐心协力抓工业,一张蓝图绘到底。近10年,先后换了三任(县)市委书记、(县)市长,但不论班子成员如何变,做到人变指导思想不变,发展思路不变,齐心协力抓工业。其次是转变政府职能,变企业求政府为政府主动为企业服务,围绕企业发展多干实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项目论证组、重点工程指挥组、资金融通组等服务组织,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现场办公,现场拍板解决。莲花味精集团4万吨扩建工程,市里抽调计划、土地、城建、工商等部门的43名副科级以上负责同志现场办公,不用企业出面,仅用20天时间完成征地迁坟108座的任务,只用7个月时间完成按正常工期需2年的施工任务。
  二、培植龙头企业,壮大工业群体
  1990年前,项城的工业企业群体实力弱,规模小,档次低,科技含量低。进入90年代后,他们立足当地实际,选准重点,倾斜扶持,促其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营造“大型航空母舰”,发挥其优势,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我们把莲花味精厂作为龙头企业,给予强力培植,10年间进行了11次技改扩建,每次技改几乎都使味精产量翻番,使过去一个年产仅400吨的小厂,一跃成为世界单厂生产能力第一的味精生产厂家,成为国务院重点扶持的全国500家大型企业集团之一,进而带动了项城市以味精厂为核心,众多企业相配套的工业群体。市热电厂近几年连续3次扩建,满足了味精厂的热电联供;化肥厂原是一个停产、半停产的小氮肥厂,后与莲花集团配套生产液氨,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围绕龙头企业还新上了淀粉、纸箱、彩印、饲料、氨基酸等配套工业企业。
  在发展味精这一支柱行业的同时,又迅速发展医药行业,扩大华鑫、东方两个制药厂的生产规模,注入高新科技,开发新产品,使主导产品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生产能力扩大两倍,东方制药厂环丙沙星占全国总产量的60%,还新建了健达、蓝天等制药厂。制药行业迅速发展,成为项城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腾飞。
  三、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改革。5年来,项城始终坚持以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促进企业发展为基本点,使企业逐步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在全面贯彻落实《企业法》的同时,着重抓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市委、市政府按照有关条例,一是凡是中央、省、地下放到企业的权力和搞活企业的优惠政策,都不折不扣还权于企业,并组织专门人员检查落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企业内部实行“模拟法人财产制度”。实行投入产出、资产效益、安全生产、精神文明综合指标总承包;各厂之间展开对手单项指标劳动竞赛,对模拟法人实行风险金抵押管理制度。打破工人与干部的岗位界线,全员实行考核上岗;干部全部实行目标责任聘任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不搞下不为例。三是实行集利益约束、权力约束、风险约束为一体的约束机制。在企业形成了多层监督、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效管理机制。这些大大强化了企业内部管理,使国有企业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优势。
  (作者为河南省项城市市长)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北京建工集团六建公司近万名职工为让高校教师早日住上放心房,日夜奋战在望京高校教师住宅小区工地。图为工人正在加紧2号楼第19层的模板吊装。 许玉玲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