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水患萦怀 翰墨传情·书画界赈灾义卖作品选登
  耳闻目睹全国各界赈灾募捐,黄永玉先生心想,美术界得有人牵这个头。这时,荣宝斋给他去电话,告知刚刚成立的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正在组织此事。
  第二天,黄永玉先生放下手头的其他事,精心地构思创作了这幅《我心深处》。他说,画的好坏不论,态度得认真,这不是应酬画,赈灾义卖可不能应酬。这次水灾这么大,损失这么大,伤亡这么多,心里很难受。希望能吸取这巨大的教训,加大投资,持之以恒,根治水患。
  因为眼底出血而不免有些闲适的启功先生近来不得不忙碌起来。中华佛教总会举行赈灾义卖,他捐献了三件作品;全国政协书画室组织赈灾义卖,他又捐献了三件作品;这次,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荣宝斋赈灾义拍,他再次捐献作品。
  据介绍,今年以来,荣宝斋多次找启功先生征求作品,均因为先生眼疾而不得。这次,因为赈灾义拍找他,启功先生说,这是大事,一定写。第一次,他捐了三件作品。过两天,他又捐了四件作品。
  年逾八十的老画家张仃先生非常关注南北方的抗洪救灾。近两个月,只要家里没有客人,他就打开电视机,观看各个电视台关于水灾的报道。水势与灾情一直揪着他的心,而无暇他顾。
  书画界赈灾义卖的消息传来,因为酷暑与身体不适而搁笔多时的老画家从自己的旧作中,挑了一幅精品捐出来。他说,此时此刻,灾区的群众处境艰难。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虽然是杯水车薪,心里也踏实一些。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老校长丁井文先生接到通知,便让人给荣宝斋送来了郭味蕖、关良、吴作人与黄胄等四位已故艺术大师的作品。他说,这些老朋友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支持我。
  与此同时,台湾画家、收藏家何国庆送来了四件藏品。不久前为支援贫困地区义拍藏品的老干部孙大光送来了收藏的几副对联。老同志傅克领着孙女送来了自己的藏品。
(附图片)
  ▲我心深处(中国画) 黄永玉作并捐
  ▲对联 启功作并捐
  ▲苗寨清幽(中国画) 张仃作并捐
  受教图(中国画) 关良作 丁井文捐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人物

  慧而达 专而妙
  ——读刘福芳工笔人物画
  李松
  八十年代以来,刘福芳创作了一系列古代女性文学家、学者、书法家题材的工笔人物画作品。
  仕女画在传统人物画中是一个重要的分支,画家在这一创作领域中表现了理想化的女性之美。不同时代的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审美习尚。唐代周昉创“周家样”,形象尚丰肥柔丽;清代费丹旭、改琦笔下人物则是秀雅纤弱、带病态的美人。
  以往的仕女画作品多取材于神话和文学作品,文学性较强。刘福芳的作品中也有女娲、洛神、湘君、红娘、黛玉……然而她更钟爱的题材是历代那些不让须眉的女性精英,先后画了蔡文姬、班昭、卫夫人、薛涛、花蕊夫人、李清照、朱淑贞等人。八十年代中期,她以年画《汉代巾帼二杰——冯缭、王昭君》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这些作品并不特意追求肖像的具体性和历史细节的真实性,在表现形式上依然属于仕女画范畴。但作品对于人物所处的特定生活环境、历史环境的氛围和人物的情绪的内在联系把握得很紧。
  花蕊夫人、朱淑贞、李清照都是才情极高而命途多舛的女词人。《李清照》家居的书香环境有助于显示画中人物既精于诗文词赋,又深通书画和金石文物考证的学养。而窗外凄风苦雨、竹叶纷披,正是撩人愁绪也撩人诗思的时刻,读画的人可由此联想到“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在诗词中所抒发的人之哀乐、国之兴亡的情感。
  刘福芳1982年还画过一幅《宝玉却尘缘》,构图很奇特,在横长的画幅中,右端一个不大的位置上,翩然而去的贾宝玉只现出穿着红色袈裟的背影,身后是一片云雾,作品很不一般地表现出“渺渺茫茫归彼大荒”的意境。情重于景,正是画面动人之处。
  刘福芳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那时美术界对待传统绘画还存在着严重的虚无主义思想,她却选择了中国人物画作为专业方向。不过,她在中国画创作上全面扎实的功力,主要还是在1956年从黑龙江文化局美工室调到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之后奠定的。学校把她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聘请了校内外许多名师为她传授技法和创作经验。
  刘福芳没有辜负老师们的期望,她在工笔与写意两方面和山水、人物、花鸟几个画科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在创作历史人物画的同时,也创作了一些现实题材的人物画,如《侗族姑娘》、《凉山女》、《凉山之春》、《修》……她笔下的现代女性有古典美的光彩,古代人物则有着现代感。
  李清照在《打马图序》中议论技艺之道:“慧即通,通即无所不达;专即精,精即无所不妙。”移用来评论刘福芳的绘画成就,我觉得是很适当的。
(附图片)
  ▲李清照(工笔) 刘福芳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黑夜行路有明灯
  ——何水法其人其画
  墨天
  何水法是近年大写意花鸟画家的中坚代表之一。他以其充沛的精力、热情爽朗的性格,活跃于画坛。“当其下手风而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七十年代末,何水法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画研究生班,正统的学院教育,奠定了他丰厚的底蕴。他的花鸟画是在传统基础上通过现代人的理解进行探求的。他的艺术特点有三:其一善变。他初搞印染设计而转攻中国画;入浙美后致力于写意画法。毕业后他受刘海粟指点,对泼墨、泼彩产生浓厚兴趣。十数年下来,他又回到初学的工笔重彩创作。他不仅多变且变得有胆有识,努力向更高层次发展。其二求新。他的笔墨虽出于传统,但通过着眼生活、细心观察、积累写生,通过提高修养,将生活升华为艺术,故其作品形神兼备,生动自然,创作激情洋溢其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气息。其三信仰传统。他说:“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学艺的信仰,任何时候都不会、也不应该动摇。”因此,其工笔远宗徐(熙)、黄(筌),上追宋元,工而不板,细而不繁,艳而不俗。而其写意画沉着痛快,且善水、墨、色的融润、相托。
  1997年岁末,何水法携力作南下广东,展示于岭南画派纪念馆,得到了广泛认可。关山月先生在仔细看完每件作品后,高兴地对何水法说:“外国人有的,你有;你有的,外国人却没有。你有了工笔的底,再画大写意,好比黑夜行路有明灯,怎么走也不会迷路。”(附图片)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王丹金石不随波
  王涛
  今年春天,荣宝斋出版社推出了印谱当代系列的第一本《王丹篆刻选集》。
  王丹,号易斋,1963年出生。1985年入浙江美术学院深造。1988年,《王丹金石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1992年,王丹东渡学习日本古代美术,并应邀在横滨国立大学讲学。
  王丹信奉“重古法、觅新意、窥性灵、通自然”的篆刻理念。他在设计、操作中,使用现代的篆刻语汇,但对古玺汉印的高古朴厚、封泥瓦当的残缺实虚、吴昌硕的雄浑、齐白石的率真、黄士陵的光洁、邓散木的装饰等民族传统的篆刻符号都敬若神明。他善于在这些传统中找到一种契合,心追手摹,融为己有。
  王丹的砖刻作品,得古砖天成健朴与浑穆之气,在他人少有涉猎的领域探出新径。大概受日本陶艺的影响,他在材质上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新载体——陶印。在陶坯上镌刻出文字或图像,进窑烧制成陶品。这些人工与天工合成的原创性陶印作品和造像系列,古拙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此后,王丹的印风又一次变化。在方寸之间,瘦劲沉着的细线条、书卷气的韵味、灵动而富微妙变化的组合关系,构成了新的点、线视觉形象。
  “险艰自得力,金石不随波。”王丹在多产、多变中始终保持他特有的气质。在丰富的篆刻语汇和多元化的审美体系中,他恪守着一些原则:一、篆刻艺术与民族文化背景的融合;二、内容与形式的互渗;三、提供阅读的快感。这些原则即得自中国古代印章的传脉,又与现代艺术的宗旨相符,并作为精神渗透到他的设计、操作之中。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附图片)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艺苑掇英

  田黎明:
  波光摇曳
  田黎明,1955年生。198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卢沉教授的研究生,1991年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院中国画系副主任、副教授。作品《碑林》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优秀作品展,并被北京美术家协会收藏。作品《土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佳人》、《五月河》为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收藏。出版有《田黎明画集》、《田黎明水墨画作品选》、《田黎明创作技法赏析》、《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新文人画精品选——田黎明》等。
  田黎明的人物画清纯明丽,笔墨淡雅,色彩朦胧而有诗意。田黎明热爱生活,对生活的体悟与观察也特别的细腻和敏感。他在玉渊潭游泳时,注视着水面,注视着水中的人影,注视着岸上闲坐着的人群,在水光摇曳中发现了新的题材,也发现了新的表现手法——光影画法。因创造光影画法,田黎明在中青年辈画家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对光影的透彻理解,使他的画作融合在一种和谐平静的氛围中。
  (北京华观艺术品公司供稿)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走笔

  面对海外军团
  剑武
  中国艺术博览会至今已举办了六届,从第一届开始,海外艺术机构与艺术家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参与其中,惟独只有不久前结束的第六届形成了“海外军团”。
  这支军团既在人数上浩浩荡荡,展位八十五个,占展位总数的五分之一,且以法国、俄罗斯、乌克兰为主力;更体现在与参展中国艺术品风格上的殊异,别致的手法、全新的艺术观念与趣味,构筑成一道耀眼的风景线。这是我们有些陌生的一方天地,它使我们的视野进一步开阔。这又是一道闪电,让我们蓦然回首,审视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
  如同我们拥有唐诗宋词元人散曲一样,我们拥有光辉灿烂足以与西方古典美术比肩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美术,乃至中国文化,不用高呼走向世界,因为世界不是在我们的左右,就是在我们的后面。或者说,世界就是我们。
  清代数百年,中国美术基本处于休眠状态。到清末民初,逐次苏醒的中国美术家突然痛心地发现:人家在我们前头。
  从此,我们有了中国美术走向世界的宏愿。
  此后,一方面是中国古典美术品“走向世界”,成了人家博物馆与艺术市场的宠儿或弃儿;一方面是中国美术家“走向世界”,由老师降为了学生,由老子变为了儿子、孙子。
  本世纪前后,大批怀抱“破碎山河谁收拾”雄心壮志的美术青年,如李叔同、李铁夫、周湘等,留学海外,给中国辗转引进了西方古典主义绘画观念、技法与油画等新的画种。
  二三十年代,逃避战火的一些美术青年,如林风眠、刘海粟等远渡重洋,引进了西方盛行的印象派、后期印象派和野兽派等西方现代艺术。
  五十年代,在“向苏联学习”的热潮中,走来了列宾、苏里柯夫,走来了契斯恰柯夫教学法,走来了巡回展览画派。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现代绘画各种流派整体性地被引入中国,从而形成了众说纷纭的“85新潮”。此后十余年,中国现代艺术开始摆脱模仿,追求自立。但是,这种自立较多体现为一种“圈内”行为——或者融入主流创作,或者在国外折腾。在公众色彩浓烈的中国艺术博览会以及其他地区举办的艺术博览会难得一见。因此,在这届中国艺术博览会上,纯正的法国与俄罗斯、乌克兰现代绘画语言的四处响起,自然令人关注,让人回味。
  苏俄绘画曾经是中国美术改造与发展的蓝本,甚至至今仍是油画等外来艺术种类的底色之一;法国现代艺术是中国现代艺术思潮涨落的标杆之一。如今,他们来了,却不是以老师的姿态,而是以卖方的身份来了。他们的艺术品不再是中国艺术家的摹本,而成了中国老百姓的收藏品,其间的变化无疑是历史性的。
  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日渐形成的强大国力吸引他们,是中国人日益开阔的胸襟容纳他们,是潜力充沛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召唤他们,也是中国艺术博览会不断扩大的国际性容量囊括他们……当我们和他们第一次以平等的身份对话、交流,包括讨价还价时,我们不必毕恭毕敬,也不必盲目自大,只须自自然然地说一声:咳,海外军团!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风景线

  艺坛风景线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在京成立
  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连环画出版社、荣宝斋组建成为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新组建的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以集团的形式开始运转,下属人民美术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连环画出版社和荣宝斋。它是我国最大的美术出版单位。
  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连环画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有着光辉的历史,出版了各类美术读物、少儿读物、书法、篆刻、摄影类图书上万种,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出版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荣宝斋以艺术品经营、水印生产饮誉海内外。
  “黄山风中国画作品展”举行
  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厅主办,安徽省书画院承办的“黄山风中国画作品展”于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该展集中推出了以安徽省书画院画家为主体的二十二位画家的一百五十余幅作品。其中既有鸿篇巨制,又有斗方小品,或写意、或工笔、或山水花鸟、或人物书法,均表现出画家们概括、取舍、集中、提炼的艺术修养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平中见奇、气韵生动的艺术追求。(美三)
  《走进西藏》画展在京举行
  由北京画院、山东新汶矿业集团联合推出的陈亚莲艺术作品展《走进西藏》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共展出民族风情水墨作品三十余幅。
  “王兰亭梅花百幅国画展”在京举行
  由中国煤矿文联、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黑龙江鸡西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王兰亭梅花百幅国画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王兰亭早年考入开封艺术学校,后在江西师大美术系深造。
  第五届当代中国书画家十人联展举行
  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主办,北京东城中国青年书画家协会承办的“第五届当代中国书画家十人联展”近日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举行。这次展览共展出蔡兵、谷宝玉、格吐肯、唐思领、徐国友、李玉龙、张善进、杨文田、商根明、贺梅丽等书画家的作品五十余件。(刘国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