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学会拿笔杆
  齐鲁人
  “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这是邓小平同志早在一九五○年发出的号召。斗转星移,四十八年过去了。小平同志的这一号召,在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仔细想想,领导同志学会拿笔杆,动手写文章,的确益处多多。集中到一点,就是对提高领导同志的整体素质善莫大焉。
  写文章总要有点学问,这就促使领导同志认真读书,开阔知识面。理论水平低,知识面窄,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知半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甚了了,对相关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科技、文学等方面的学问茫然无知,腹无诗书,胸无点墨,让他写文章,岂不是赶鸭子上架,难矣哉。即使勉强敷衍成篇,也不像样子,羞于见人。
  写文章总要有点新意,这就促使领导同志勤于用脑,善于思考问题。不思考,就只会人云亦云,没有真知灼见;不思考,就只会老生常谈,写不出深意、新意。而写文章,是锻炼用脑的好方法。通过写文章来养成思考的习惯,有助于克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的惰性,战胜人云亦云、照抄照转的平庸,树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意识。
  写文章总要有点深度,这就促使领导同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有的同志自以为理论学得差不多了,对问题的认识很深刻了,可是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往往经不起拿笔杆的实践考验。一旦要动手写出来,他就会恍然大悟,发现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真正学懂弄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远非深刻、准确,对问题的分析还处在非常肤浅的程度上,并没有什么创见和突破。这样,他有什么理由自满自足、沾沾自喜呢?有什么理由不去克服浅尝辄止的毛病,下功夫深入学习科学理论呢?
  写文章总要有点感悟,这就促使领导同志转变观念,改进作风。体验是最好的老师,体验也是最生动的自我教育。当你亲自动手写决议、报告、总结、文章等,经历过夜以继日、绞尽脑汁地提炼主题、推敲词句之后,就会真切地体验到写东西这种特殊的脑力劳动的艰辛,从而发出一个个反问:眼下过多的文件、材料,难道不该下决心精简一下吗?好不容易搞成的有价值的文件、材料,难道不该充分加以利用吗?而“笔杆子”们作为难得的人才,难道不该发自内心地爱护、培养和使用吗?
  领导同志亲自动手写文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全国解放之后;无论是在行军路上、炮火间隙,还是在昏暗的油灯下和简陋的窑洞里,都手不离笔,写下了大量文稿。邓小平同志在年近九旬的高龄,还孜孜不倦地逐篇审定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全部文稿。这些,使我们一想起来就感到无比钦敬。毫无疑问,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踏踏实实地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这种精神。
  实际上,领导同志拿笔杆,优势是很多的,条件是具备的。他们学历一般都比较高,了解情况比较多,看问题比较全面。退一步讲,领导同志如果确实因为太忙,实在无暇动笔,对自己的署名文章至少要出思想、出意图、出路子吧?至少要动手补充、修改、润色吧?只要甩开“拐棍”,领导同志是完全可以写出有见地、有个性、有特色的好文章。而有些领导同志,原本就是写文章的高手。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学会拿笔杆的问题,而是不要丢笔杆的问题,丢掉了笔杆,无论对工作、对事业还是对自己,都是一种损失。
  当年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面对小平同志的教诲,我们每个领导同志不妨扪心自问:我有没有这方面的缺陷?


第10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版若干卷陆续出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0、12、13、31、32卷,今年内由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
  新版第10卷收入了马克思、恩格斯1849年8月至1851年6月所写的五十五篇政治论著、时政评论等,较第1版增加了八篇。马克思、恩格斯总结1848—1849年欧洲革命的著作在本卷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著作是对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和实际运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意义重大。
  新版第12卷收入了马克思、恩格斯1853年3月至12月撰写的七十篇时评和政论文章,较第1版增加了十四篇。论著内容涉及欧洲各国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对欧亚两洲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了及时报道和精辟分析。
  新版第13卷收入了马克思、恩格斯在1854年1月至12月所写的八十七篇政论文章,较第1版增加了十三篇。本卷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涉及当时欧亚两洲发生的重要政治和军事事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政策及英国工人运动等。
  新版第31卷与第30卷属同一单元。本卷前半部分收入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结尾部分及马克思在同一时期写的三个短篇经济学手稿。本卷后半部分收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本卷新收入《关于金称量机的摘录》和《引文笔记索引》两篇文献。
  新版第32卷收入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第一卷。本卷收入的这卷手稿是按照马克思写作的时间顺序编辑出版的。该手稿是《资本论》的第二稿本,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11、30卷已于1995年出版。
  (卫庶)


第10版(理论)
专栏:

  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
  杨绍华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正是新形势下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大举措之一。
  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治国方略。党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和奋斗目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确定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党的路线和相配套的各项方针政策,集中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靠宣传教育和党纪保证实施。而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国家和人民的意志。宪法和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较高的稳定性。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都是保证党的总路线的贯彻执行,保证党的总任务的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立法步伐大大加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框架初具规模,法律在规范市场、调整人们利益关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标志着我们党领导方式和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崇尚法治、注重法律实施、厉行法治的新时期。
  依法治国有利于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邓小平同志指出“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由于法本身具有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强制性、普遍性等基本特点,实行依法治国,就把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同立法结合起来,把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变成人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要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并使之成为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使社会主义法制成为维护人民权利,制裁犯罪行为的强大武器。执行宪法和法律,是按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办事,也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实行依法治国,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党的组织、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的职责和权限,把该由政府部门管理的事情交由政府部门管理,该由司法机关办理的案件交由司法机关办理。同时,党要监督和保障政府部门依法行使行政权,不渎职,不越权;监督和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办案。我们不能以党代政,也不能以党代法。要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依法治国有利于从严治党,反对腐败。从严治党,是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当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问题。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邓小平同志早在1992年就指出:反对腐败“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反对腐败“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权力失去制约就会导致腐败。依法治国,要求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政府机关依法行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用法律制约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同时,对那些滥用职权违法行政、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干部,坚决用党纪国法严肃查处,以遏制腐败,纯洁党的队伍,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怎样认识稽察特派员制度
  马宏伟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稽察特派员制度,这对于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稽察特派员制度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是从制度上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的有力保障。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国家应该怎样行使所有者职能,怎样管理国有企业,怎样才能既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又使国有企业富有活力和效率,这是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在努力探索解决的问题,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目的。实践表明,靠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很难管理好国有企业。因此,中央决定进行政府机构改革,使政府的职能从直接管理企业、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稽察特派员制度就是在政府职能转变、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形势下建立起来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监督制约机制,其主要实施手段就是以财务监督为核心,通过查账对企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主要领导人员的经营业绩等进行监督,对侵犯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的行为进行监督,使企业在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遵守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充满生机和活力。
  稽察特派员制度是对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促进国有企业提高效率的制度保证。我们不能将稽察特派员制度仅仅理解为单纯的查账或审计。其实,稽察特派员制度将财务监督与对企业领导人员的业绩考核和奖惩任免结合起来,在核实账目的基础上,以盈利为主要标志考核企业经营业绩。加强企业管理,关键是抓企业的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的选拔、任免和奖惩。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企业领导人员却缺乏科学、公正、客观的考核手段,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环境。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很不规范,盈亏没有一个规范的判断标准。通过实施稽察特派员制度,统一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有利于衡量企业经营绩效,有利于创造一个客观公正的企业领导人员评价环境,对奉献敬业并卓有成效的给予承认肯定,对违纪违法的给予制约处罚,对无所作为的给予督促撤换,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的提高,保证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稽察特派员制度是实现政企分开的重大举措,不会形成新的政企不分,不会增加企业负担。首先,稽察特派员不参与、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其主要任务就是查账,是代表政府监督企业,而且是一种事后监督。其次,只有建立起了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政企分开。通过稽察特派员制度,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政府就能够考核企业的经营情况,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的业绩,及时处理或撤换违法乱纪、不称职的企业领导人员,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从而政府也就没有必要再直接进入企业、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了。如果说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失去了可能性的话,那么,稽察特派员制度则使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失去了必要性。最后,不给企业添麻烦始终是进行稽察工作的一个出发点。例如,稽察经费完全由国家财政统一拨付;对派出稽察特派员的企业,今后不再进行财务大检查,等等。《国务院稽察特派员条例》对稽察特派员和稽察特派员助理作出了非常严格的明确的纪律、职责规定,这将保证稽察工作的廉洁高效运行。
  总之,稽察特派员制度是符合国际惯例、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制度创新。其目的是在政府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放手让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的同时,强化政府对企业的监管。


第10版(理论)
专栏:

  实践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王幸生
  内容提要:●通过实践来培养干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向实践学习,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要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实践中开辟发展道路。
  ●社会实践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向实践学习与向人民群众学习是一致的,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向实践学习,还必须善于思索,善于总结。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干部要注重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这一论述揭示了干部成长的一条基本规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历史经验证明,理论学习如果与实践相分离是不能奏效的。实践是一所培养和造就干部的伟大学校。
  通过实践来培养干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正确的思想,人的知识、能力、才干,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人类知识的花朵,思维的花朵,理性的花朵,是在实践中播种萌生、汲取营养并抽枝吐蕾、绚烂开放的。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是实践的需要点燃了人类的探索之光。实践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不断证实人的思维的此岸性(即真理性),并修正人的认识上所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和偏差,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尽管这种统一是没有止境的,但总是不断深入,不断完善,不断接近的。实践还是认识的唯一目的。正如马克思深刻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就在于改造世界。因此,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实践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在实践中,人类由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的道路在实践中。因此,领导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成熟起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闯龙潭,何由探珠?望洋兴叹,学不会游泳术;纸上谈兵,成不了军事家。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向实践学习,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项铺展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崭新实践。在“老祖宗”的本本里,我们找不到解决新问题的现成答案,必须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实践中开辟发展道路。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同志就把“重新学习”的任务郑重地提到了全党面前,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他特别强调:要“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从自己和人家的经验教训中学。要克服保守主义和本本主义。”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在新的历史实践中“重新学习”。邓小平同志不仅大力倡导“重新学习”,而且以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战略家的气魄和远见卓识,率领全党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创立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无疑是我们这次“重新学习”的最重要、最可宝贵的收获,是我们的事业终将胜利的根本保证。
  那么,有了邓小平理论,我们“重新学习”的任务是否就完结了呢?答曰:否。实际上,这一任务不仅没有完结,而且更艰巨、更繁重的任务还在后头。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动地改造世界。科学理论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源于实践,又能够指导和推进实践。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才能化为辉煌的现实。必须充分认识到,科学理论来之不易,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样不易。邓小平理论给了我们观察和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党正是依据邓小平理论,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然而,贯彻这一理论,靠照本宣科不行,按图索骥、胶柱鼓瑟也不行。要实现理论与实际、一般与个别的具体而又生动的统一,把科学的理论、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去做艰苦细致的、创造性的工作。而这就需要向实践学习。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才能真正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际工作;才能把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化为实实在在的能力和才干。
  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邓小平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一切停滞不前的观点,固步自封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与邓小平理论根本对立的。实践在发展,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也不会完结。例如,邓小平同志石破天惊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著名的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怎样搞法,他没有也不可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的、具体的答案。在这一伟大的社会实践面前,我们还有许多不懂的、不熟悉的事物,还有许多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必然王国。又如,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我们党总是要学,我们共产党人总是要学,我们中国人民总是要学。”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一条基本经验。同样,今天我们也应该向干部提出从现代化建设中学习现代化建设、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学习市场经济的任务。只有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勇于实践,勇于开拓,不断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我们才能把中国现代化的航船引向胜利的彼岸,也才能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向实践学习与向人民群众学习是一致的,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实践必然尊重人民群众。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党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生气勃勃的实践着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邓小平同志最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善于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善于敏锐地发现和科学地总结人民群众所产生的新鲜经验。他说:“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我们强调领导干部向实践学习,注重实践锻炼,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学习邓小平同志这样一种革命风格和革命精神。现在,有些干部缺乏社会实践锻炼,不屑于也不愿意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他们的兴奋点不在下面,不在基层,而在上面,在察言观色之际,在灯红酒绿之间,同工农群众十分隔膜和疏远。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不仅不可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素质,而且久而久之会造成思想政治上的堕落和变质。因此,坚持尊重群众、尊重实践也是讲政治的必然要求。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人民群众参加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只有相信和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获得成功。”每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时刻警惕不犯脱离群众的错误,要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并坚定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努力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深入工农群众进行调查研究。要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实利,建实功,并在这一过程中老老实实地向人民群众学习。
  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何为实践?实践者,变革社会、变革自然之谓也。没有歌台舞榭的浪漫,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闲,需有愚公移山之志,要下精卫填海之功。吃不得苦,舍不得力者是不足以言实践的,更谈不上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我们将面临许多困难,遇到许多险阻。这就要求我们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努力奋斗。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实践证明,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艰苦的工作,越可以锻炼人。困难是才干的磨刀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现在,在一部分干部中滋长了一种贪图享受、崇尚奢华、追求安逸的风气,迷恋大城市,迷恋小家庭,热衷于华屋绮宴,“宝马”香车,这是很不好的。古人讲:“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每一个有出息、有志气、有觉悟的干部都应该像孔繁森那样,积极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去锻炼。退一步讲,即使在一个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工作,要想在实践中学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也有一个不怕艰苦的问题。因为最基本、最生动的实践在基层,要深入基层就得不怕苦。如果只是呆在高楼深院里不深入下去,把良辰美景都付于没完没了的会议和各种“公文旅行”中,或者付于迎来送往、觥筹交错的美食豪宴中,是不可能倾听到实践的呼声,倾听到群众的呼声,学习到真正的知识的。如果干部只是满足于汽车转到,听听汇报,作作指示,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扑不下身子和群众打不成一片,是不可能有大的收获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基层条件虽然艰苦一些,那里却有着我们的基本群众,有着共产党人抵御各种政治微生物的必不可少的抗体,有着干部增长知识才干的丰富的营养,是我们的事业的“根”。一个干部要想尽快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取得实际工作的领导权,就必须“把根留住”,不怕吃苦,把自己工作的着眼点、着重点牢牢地放在基层。
  向实践学习,还要善于思索、善于总结
  人的知识、才干依赖于实践,但也不是只要处在实践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增长知识、增长才干,还必须加上个人的主观努力。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善于把大量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用之指导实践,再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大致相同的实践条件下,干部素质的提高却差别很大。有的同志如同海绵吸水,提高很快。但也有的同志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实践”不可谓不勤,工作不可谓不累,但基本上是一种低级循环,进步很慢。身在宝山不识宝,问以何所获,恍如坠烟雾。原因何在?这里的差距就在于思索。思索与不思索大不一样,善于思索与不善于思索大不一样。毛泽东同志曾经引用孟子的“心之官则思”来说明开动脑筋的重要性。他说:有的同志“有联系群众的长处,但是不善于思索,不愿用脑筋多想苦想,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要去掉我们党内浓厚的盲目性,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一要勤于思索,二要善于思索。为此,就必须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统一起来。既要反对轻视实践的倾向,也要反对轻视理论的倾向。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掌握思想武器,用理论指导实践,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积极而又正确的思维,及时分析和总结实践的经验,将实践中所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片断的、零碎的、不系统的认识上升为系统的、条理的认识,并且让这种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用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修正、丰富、完善。这样,才不至于陷入忙忙碌碌、事倍功半的事务主义,陷入因循守旧、裹足不前的经验主义,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尽快地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处在一个跨世纪的关键时期。跨世纪的艰巨任务,跨世纪的宏伟目标,需要一大批适应跨世纪要求的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人才。而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实践本身也为干部的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他们施展自己的抱负和聪明才智搭起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广大干部应该听从历史的召唤,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去,投身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中去,投身到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第一线去,刻苦锻炼,经受风雨,汲取营养,增长才干。我们相信,在无比生动、无比丰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的干部一定能够学有所成,大有作为。而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成长和成熟,将从根本上保证我们事业的胜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