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收藏话题

  收藏新宠:音乐产品
  铁人
  与其他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收藏门类不同,音乐藏品的收藏者大多是一些音乐爱好者。他们或是因喜欢音乐而爱屋及乌,或是素有家传,收藏主要是为了怡情养性。音乐藏品可谓五花八门,除了各种中西乐器外,还有留声机、八音盒、音乐会说明书、照片、曲谱、火花等,而老唱片和老唱机则是最为常见的收藏品种。由于密纹唱片停止生产,唱片公司多次廉价处理库存的老唱片,音乐爱好者纷纷抢购,推动了收藏唱片热的升温。但真正觅到精品也并不容易。如被收藏界看好的一种“红唱片”,是建国初由于生产唱片的原料碳黑短缺,而用氧化铜代替生产的,数量十分稀少。还有一些唱片,则是本世纪初的珍品,更令唱片收藏者大开眼界。而如曾侯乙编钟、河姆渡骨哨、虎型磬等珍贵文物的复制品,则可称作是活的音乐史了。
  去年10月,中国国际广播音乐节民间音乐藏品博览会在上海筹备期间,短短的两个月内,大批热心的收藏者把照片或实物送到了上海历史博物馆。展览会从中筛选出了八百多种、十多类音乐藏品,通过实物展示、现场演奏等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一部生动的音乐文化史。在这次博览会上亮相的音乐藏品极富特色,如专为《智取威虎山》一剧特制的排笙,可谓独此一件。而在乐迷当中,同样不乏有心人。有的爱乐者收集了一万多张演出说明书,经过整理后编成《上海室内音乐会》等六个主题,不啻一部生动的上海音乐演出史。
  由于各种音乐藏品的内容相当丰富,收藏者不可能兼容并蓄,最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审美需要去选择专题。上海音乐学院的林培安老先生,几十年间费尽辛苦,收集了各种民族乐器,他还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起了一个东方乐器陈列馆。民间音乐家唐文清先生多年来采集了大量的江南民歌,同时收集保存了众多的江南丝竹道具、乐器饰品、工尺古谱等,既是收藏,也是对江南民间音乐的一次挖掘整理。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食谭

  情钟豆豉
  陈长林
  记忆中的七十年代,生活绝对清汤寡水。少年的我,舌上味蕾已开始苏醒,家中菜肴却无法同步。放学回家,总是抱怨母亲做菜不好吃,母亲常是一脸惊讶地辩解:“怎么不好吃?我搁了一铁勺油!”我家铁勺个头不小,这我知道,可那铁勺磨炼多年,边缘菲薄,向内翻卷,状如炒鱿鱼。奇怪的是母亲似乎从未想过“炒”铁勺的“鱿鱼”,八成是相中了用它舀油,其实即便舀满,也不过一勺的三分之一。北方的冬季漫长而寒冷,乡下人家的看家菜,多为酸菜炖土豆丝;因为缺肉又缺油,酸菜从嘴酸到心,土豆丝硬挺挺的,白而泛绿,淡而无味。那时的孩子没有不盼过年的。杀猪那天炖的就是酸菜,不吃不知道,味道好极了。
  正是春草初萌时节,家兄归来探家,从旅行袋中掏出两盒东西,说是出差成都买的。我抢过一看,纸盒很薄,颜色淡黄,上面黑字印着“永川豆豉”。打开来,见一个密封塑料袋里尽是些黑豆粒。急着剪开,捏出几粒,小心放入口里:咸!赶忙吐出。咸味散后,倒有一股鲜味弥散开来。再看说明,是烹饪调味用的,能否零食,上面没说。
  母亲对这两盒外来客毫无兴趣,也没想派什么用场,我无形中独揽了豆豉的使用权,不管什么菜都试着放一点,甚至嚼口玉米饼也不例外。说来也怪,白菜汤平常没滋没味的,放入豆豉就不难下咽了。世上居然还有这样美妙的东西,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变无味为有味,不能不让我暗暗称奇。可惜豆豉太不禁吃,没几天只剩下空盒,看着叫人伤心,我把纸盒拆成纸板,小心放在书箱底下,心中盼着快点长大,长大了就会有面包,也会有豆豉。
  尽管我对豆豉一往情深,豆豉对我却义断情绝。也曾“寻寻觅觅”,结果总是“凄凄惨惨戚戚”。家乡盛产大豆不假,人们常用来作酱,最多用来作豆腐,就是不作豆豉。说到豆豉,不管老辈人还是年轻人,全是一脸茫然,听都没听说过。倒是我认定美味产南国,豆豉当为先,不甘满腹相思都沉默;于是便高考,于是便进城;顺理成章,自立门户;千方百计,讨好舌头。
  八十年代中期,我与豆鼓分手少说也有十五个年头,一次出差途经长沙,蓦然发现街头居然有豆豉出售,“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真让我喜出望外,忙向同行长者推荐。长者虽长我一辈,此前也同豆豉无缘,被我说得齿颐生津,更欲一品为快。呷过白酒,开袋细品,不想怪味灼人,无法下咽。长者一脸疑惑,我则一头雾水:拿不准是记忆系统出了毛病,还是眼前豆豉发了神经。看来二者之间,肯定出了“叛徒”。结局是一包豆豉,弃置脚边;多年苦恋,顿化云烟。
  尴尬过后,痛定思痛,才发觉真正的“叛徒”是“经验主义”。同为豆豉,少年初尝,惊叹“永川”;青年重逢,已是“浏阳”;产地不同,原料不同,工艺不同,味道必然大异:彼时宁馨儿,此时劳什子。天下酱油不一样咸,米醋亦非一般酸,凭什么天下豆豉非得一样鲜呢?“浏阳豆豉”也是美食,只不过不适合我的口味罢了。
  迄今为止,我与“永川豆豉”还没有第二次握手,但已不再刻意寻求;爱屋及乌,连“郫县豆豉”也以旧雨视之。此外一种粤产罐头,以鱼为主,其豉极鲜,口感余味,皆不亚于当年“永川”。识者告诉我,此豆豉不是大豆所制,细品果然,继思惘然。
  说到底美食是一种实物更是一种记忆,既然经过时间筛选,必然得到时间强化,成为一种怀念,所以人们提起美食,总是情不自禁向记忆深处挖掘。只是昔日情怀已改,世事白衣苍狗;重温美味的渴望犹如探寻地平线,愈是接近,愈觉遥远。其实有时主动放弃便是意外获得,过程往往比结局重要。试想初恋情人一颦一笑,一娇一嗔本来藏在记忆深处,“从来也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非要跨越时空前去探访,世上还有比这更蠢的事么?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胜景探幽

  哈尔滨有条步行街
  修来荣
  在哈尔滨,有一条很有名气的街道,那就是位于道里区松花江边的中央大街。
  在这一条当年俄国人按照圣彼得堡涅瓦大街的样式修建的大街上,早已积满百年陈垢,除了那条方块石铺成的马路,人们已经难以看清它当年的模样,它变成了这个城市里一件地地道道的旧衣服。
  去年,有一天,一批心灵手巧的建设者来到这条街上,他们先是指指画画,接着就开始拆旧补新,量体裁剪,精心熨烫,把一条街打扮得面目一新。
  本来是一条车挤人塞的马路变成了步行街。
  顾名思义,在这条街上,只许人走,不许车行。
  在这一条整治一新的大街上,每一座高楼都装扮得格外鲜艳,每一家商店也都布置得分外亮丽。每到傍晚,古典的路灯和五颜六色的广告灯饰一齐点亮,整条大街就变成灯的峡谷,灯的高山。
  巧妙而又和谐,把繁华与绚丽集于一身,是这条步行街的建设特点之一。不论是哥特风格,还是俄罗斯风格的建筑,每一栋楼宇都放射着强烈的个性光彩。
  步行街给哈尔滨穿上了一件新衣。
  不,应当说步行街给哈尔滨披上了盛装。
  在一条没有车喧马闹的大街上走一走,人们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样的感受?
  尽管整条大街都可步行,细心的人也许会注意到,还是有许多人走在两旁的人行道上,这大概是人们的习惯所致。但是,也有许多人就是要在马路中间大摇大摆地走上一走,那一定是对久存心底的车响心惊的一种逆反。
  走在这条街上,没有人随地吐痰,没有人乱扔杂物,没有人吵闹,甚至没有人大声喧哗。走进这条街,仿佛走进了一座展现历史百年沧桑的博物馆,人们脚下的方块石已经变成了猩红的地毯,一直铺满了通衢大道。
  走上这条街,就等于穿上了新衣服,于是乎走路要挺胸,举止要端庄。在这条街上,谁要稍有放肆和粗野,立刻就会招来批评和斥责,至少,人们会用鄙夷的眼光看着他,那眼光里流露出的潜台词就是:“太没文化!”
  如此,我们也可以说,步行街不仅是一条可供人们购物、游览的街道,它已经变成一道城市风景,也变为城市里的一种文化。
  它似乎还要告诫人们,没有文化修养,就不要走进这条街!
  在这条街上,有花坛、绿地,有休闲椅,有摆满街头的冷饮桌,有悦耳的背景音乐,唯独听不见的是喇叭尖叫、发动机轰鸣……
  除却了车喧马闹,留给人们的只有恬静与悠闲。
  历史,就是人类文化积累的一个进程。说起哈尔滨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老百姓们至今津津乐道的还是修建于五十年代的江畔公园(又称斯大林公园),还有修建于九十年代初的那条北环路。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也就是说,留名和留声,都有一种特定的价值。有许多人到处树碑,有许多人四下写匾,其实,为的就是这么一个名声。
  在这条步行街上,既找不到为谁树的碑,更找不到为谁写的匾。
  其实,在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历史上,已经树起一座碑,那就是这条给哈尔滨披上了盛装的步行街……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服饰之旅

  叶青的服装意识
  付勇 郝秋君
  在当今中国服装界,有两大系统工程:名师工程和名牌工程。不少人通过兄弟杯、金剪奖或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博览会认识了一连串的服装设计师的名字。记住叶青(见上图),却是在服装市场里,因为他从不搞前卫的服装设计,六年来一直扎根为大众化消费层设计服装。
  自称“裁缝”出身的叶青毕业于北京一所服装中专,1992年成立服装设计社,以一系列绿色为主色调:线条简洁、明快大方的职业女套装赢得了以教师、银行职员、三资企业白领一族为代表的京城女性的青睐,由此奠定了“叶青”品牌服装的整体风格和基调。面对工薪阶层,为普通老百姓设计服装,叶青把自己的设计定位在不以新、奇、怪招徕消费者的好奇和评论,而以面料优质,设计大方新颖,价格合理取胜。
  叶青设计了两个服装品牌:工薪族女性的“叶青”和年轻一些、时尚一些的“都市丽影”,好比一对姊妹花:稳重干练的姐姐和青春活泼的妹妹。从刚刚结束的’98叶氏集团秋冬服装展示会上,两个品牌系列在延续了原有品位和色调的基础上,均结合国际流行趋势,在面料和色彩、版型上做了细部设计:大胆运用了夺目、耀眼的桃粉、酒红色,新派古典主义中性色系,或者凝重含蓄如沙砾般的大地色系,秋冬装以长及足踝的宽松长大衣和呈X型的贴身外套为主,高开衩曳地长裙如清泉一般倾泻而下,隐约可见丰富的肌理效果,带出女性袅袅而行的迷人风韵。
  对于服装设计,叶青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观点:不搞前卫设计,只做“塔基”那一块大市场(服装界把整个市场形象地划分成金字塔形的四个阶层,从上至下依次为:高级时装、高级成衣、大众化成衣和一般消费品)。
  叶青说,现阶段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西方,迎合了世界的某种潮流,却没有迎合中国的服装消费市场。因为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时装市场,严格来说,只是一个成衣市场。而不少设计师争相设计中高档服装,争取高品位和高价位,“而整个中国又有多少人能够形成这种消费呢?即使有,也不够这么多品牌和设计师瓜分”。
  作为全国五百家最大私营企业之一的当家人,叶青是1995年度的“世界青年企业家”,叶青服装被美中商贸总会评为设计金奖,“叶青”商标被评为北京市著名商标,叶青当选为中国服装协会女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在他的培养下,设计师姚斌、唐铭于1997年获得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兄弟杯”大赛银奖,1998年获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益鑫泰杯”金奖。但,叶青最感到自豪的地方是:在中国,用设计师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品牌不论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叶青”品牌都领先。他总结其经验说,不做前卫服装设计,贴近大众需求,整体提高着装意识和品位。
  “一些中国服装设计师还没有把住中国服装市场的脉搏。在国外,服装设计已经经历了几百年,形成一种渊源。而中国人早把自己的马褂长袍给丢了,接受的都是西方的东西(服装设计理论和操作)。作为服装文化的发祥地,西方服装设计师从小生活在这种艺术的氛围中,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却没有,不泡在这种环境中怎么能干这些事情?”
  由于公司业务开拓,近来叶青常往返于中美两国。对于国内服装市场,他认为:其一,只有北京、上海、武汉搞女装设计有文化背景;其二,时装表演基本不看,务虚的东西太多;其三,中国服装为什么一直成绩不显著,因为学院派作用太大,而忽略了市场。叶青说,现阶段的服装设计师就是基石,培养设计师是不可逾越的阶段。
  叶青作品(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

  生命颂歌
  阮晋柏
  成都有一支声誉较高的合唱队伍,这就是“成都市老年大学全兴女子合唱团”。这个团被赞誉为“不是专业像专业,虽是老年似青年”。
  这个团真有些趣闻逸事值得一说。有次参加一个合唱音乐会,由于参加的团体较多,且多数是专业的和年轻人,彩排时,总导演提出“节目太多,你们这些老太太,就别上了”,带队的同志说:“先听了再说。”当总导演听完之后,又惊又喜,连连说:“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当即把这个团作为压轴节目排上去。
  这个团有三十多人,平均年龄六十岁,是从上千个参加过老年大学音乐班的学员中选拔出来的。经过精心训练,她们音域宽广,音质柔韧,音色甜美。
  这个团之所以获得成功,首先是有好的领导和好的老师。成都市老年大学的领导,自1992年组建起这个团后,对团员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在物资上尽可能给予支持。他们聘请了国家一级指挥、省合唱协会会长谢忆生执教。年过花甲的谢老师,以他四十多年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的功底来精心培育这个合唱团。他在教学和排练中一丝不苟,除了深层次地教授乐理和声乐技巧外,十分强调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把握作品的表现方法,力求每首歌的演唱都有穿透力和感染力。
  鲜花、掌声与勤奋密不可分。团员们在艺术实践中逐渐把声乐艺术作为个人生命的组成部分。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和方法,细心揣摩,反复练习,突破了许多难关,终于达到了一定水平。全兴女子合唱团于1996年10月上北京参加“全国老年人合唱节”,一炮打响,誉满京城,获“青松杯”(一等奖)第二名。1998年2月,中央电视台《夕阳红》专栏作了专题介绍。在“’98中国国际合唱节”上她们又一次展现了艺术风采。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

  大山深处听鼓声
  郭建跃 王媛莉 牛慧光
  “工字往上是个土,往下是个干。”是一句戏语,是说工程兵离不开土,离不开干,一年四季钻山沟,蹲山窝。如今,你若来到北京军区工程维护大队,置身于官兵们营造的丰富而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你就会感到工程维护兵们并不是一身泥土,只会傻干,而是个个都被熏陶得能文能武,大山深处处处都涌动着如潮热浪。
  这是一支非常特殊的部队,大到近百人的连队,小到两个人的哨所,三十多个分散点,散布在华北境内的太行、燕山等山脉深处。如何让官兵们在这远离市区、交通不便的地方安心工作,乐观生活,便成为大队党委经常思考和践行的一个课题。于是,一个以群众性读书活动为龙头的军营文化建设蓝图在山沟里开始描绘。
  读书需要书源,大队领导就与共建单位、北京石景山图书馆联系,在部队建立了图书分馆,并将这一分馆办成流动的图书馆,不断在连队和各分散点流动,看完一批再更换流动一次。当一箱箱、一套套健康有益的书籍送来时,山里兵日思夜盼的渴望便得到满足。中尉管理员马福忠负责大队种猪场技术指导,他先后选学十几本有关资料书,研究出一套养猪经验,还带出一批小“徒弟”。大学本科毕业生、修理所指导员张宗衡对世界名著情有独钟,而许多来自农村的复员战士去年底离队时,则分别自购了农业科普知识读本带回家。
  为了给寂静的山沟军营带来欢乐,让寂寞的山里兵振奋精神,1997年底,大队组建了百人威风锣鼓队,干部战士踊跃报名,刻苦练习。刚开始,他们握惯了铁锹、镐头的双手,却玩不转小小的锣鼓槌,要么打不到点上,要么把握不住轻重。但他们以军人特有的毅力和执著,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地练,手磨破了,缠上绷带接着练,鼓槌断了,换上一个接着敲。功夫不负有心人,锣鼓队经过两个月的训练,登台亮相,一举成功。一天,北京第八届农民艺术节总导演,正为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大型开场节目而犯愁,偶然听说工程维护大队有支威风锣鼓队,便风尘仆仆赶来考察,一遍锣鼓打完,导演满意地当即拍板。于是,威风锣鼓以其震天动地的声响、气势恢宏的场面、明快多变的节奏和色彩夺目的服装,在北京第八届农民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出,赢得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及喝彩。当场锣鼓队领导就接到邀请演出的联系名片十多张。
  现代媒体信息的广泛传播,使驻山沟的部队并不闭塞,加之军营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官兵们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也逐渐丰富起来。该大队的许多官兵对书法、绘画、围棋、桥牌、写词、作曲等项目各有所好,吟诗赋词对于文人墨客来说可谓家常便饭,但成天与山洞打交道的施工部队官兵登台朗诵诗词却是“写字出了格——不在行”。不过由于他们选择的诗是《戍边者之歌》、《大漠雄风》和《当代数我最风流》,由于这些诗是他们思想和生活的真实写照,还由于他们是在用诚心、爱心来朗读这些诗,因而,读得自然、真切、朴实和富有激情。
  文化活动,让这里活泼、可爱,充满生机。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

  绵阳市文联文艺中心落成
  四川绵阳文联文艺中心(沙汀文学艺术院)近日落成。该中心坐落在涪江东岸沈家坝新区,建筑面积3600多平方米的主楼颇具古典建筑风格。7月19日至25日,绵阳市委、市政府专门举办“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绵阳市第二届广场文艺周”大型系列活动,包括文艺中心落成典礼、文艺演出、研讨会等。
  (雨田)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旅游答问

  去东南亚应办理什么手续
  上海晏激洪问:如今去东南亚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想询问如何办理手续。
  答:如果您想参加旅行社组织的东南亚旅游,就必须到组团社申请办理一次性旅游护照。同时,须另外提供与护照同一版的照片三至六张(依不同线路而定),或是其他半年内正面免冠小二寸近照(黑白彩色均可),以备办理签证之用。
  如果您已拥有一本因私五年护照想参团旅游,办理旅游签证时等同于旅游护照。如想办理个人探亲旅游签证,则需提供三张照片、本人定期六个月以上金额不少于人民币一万元的银行存单之原件及复印件一份(使馆由此确认您在停留期间的生活保证)、经公证机关出具的公证、您所在工作单位的抬头纸和负责人签字及证明本人职务的英文单位证明信一份。此外,您还须提供经确认的往返外国的航班号及日期。
  (阳光国际旅行社提供答案)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爱康工程

  “不爱运动”
  胡明
  在科技、文化、社会文明程度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影响面前,人们的生活习惯不断变化。如: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交通习惯;现代通信改变了人们的通讯习惯;互联网的出现将会进一步改变人们的交流、购物、娱乐习惯等……人们的习惯会不时被改变,但这种改变在被看做一种“进步”时候,其中对人类来讲又潜伏着一种危机!
  我们在资料中看到:慢性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症、脂肪肝等患病率很高……慢性病的成因主要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其中缺乏体力活动、不参加体育活动、不合理的营养摄入又是主要的相关因素。这成为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人因病致贫的主要病种之一。“不爱运动”这一种生活习惯应该被亮起红牌,不爱运动容易骨质疏松,易患糖尿病,是慢性病的忠实“得”者……尽管从某意义上讲“不爱运动”是一种个人行为,但我们知道每个人的行为,对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对家庭、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如果“不爱运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可视为对人类不负责任的话,我们可以这样下个定义:“不爱运动”是人类最可怕的一种不良的习惯。人们的生活习惯绝不仅是吃、穿、住、行,还应包括“动”。只有“动”,才能让我们成为“体育健身化”的社会,而“终生体育”则应视为人们的美德。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

  《经营、文化、设计》图文并茂
  一部耗时九年、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CIS专著——《经营、文化、设计》近日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CIS是一门新兴的品牌设计管理科学,进入我国不过十余年时间,《经营、文化、设计》一书的作者赵琛先生是我国资深形象设计专家,十年来潜心研究中国特色的CIS战略,并不断将独到的设计理念融于大量的社会实践之中。此书在二十余万字的叙述中,有近千张图片,使人阅读起来更为直观。(刘伟)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

  《经营感觉》在中国落户
  日本企业家及经济学家野田武辉先生的新著《经营感觉》中文版,近日由时事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一部关于企业经营和市场运作的理论性著作,带有很强的文化感。立论建立在作者长期从事经营活动、干预企业运作积累的经验基础上,是一部从感性出发的理性之作。
  野田武辉先生近日将率经贸代表团访华,并参加《经营感觉》中文版的首发式和座谈会。(东山)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

  北京电视艺术“春燕奖”揭晓
  日前,第八届北京市电视艺术“春燕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电视连续剧《运河人家》等三十四个电视节目及个人受到表彰。
  一九九七年里,北京市电视艺术工作者在取材、创新、表现形式等方面积极探索,为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李文)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

  为园艺博览会拍摄《红土高原》
  受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组委会的委托,中国亚洲电视艺术中心组织了强大的阵容,拍摄音乐电视艺术片《红土高原》。
  此片从世博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这一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深刻主题入手,用歌、舞、音乐等诸种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了云南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和令人神往的人文景观。潘淑珍、崔京浩、袁冬、马贤在电视片中演唱。(潘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