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3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

  □近年来军事文学创作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奏黄钟大吕,歌晓风霁月,题材、风格、手法都有长足的进步。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七十一周年之际,值全军文学创作奖评选揭晓之时,我们特请有关专家对近年来的军事文学作一回眸,祝军事文学创作更上层楼。——编者
  凝视与瞥见
  ——关于长篇小说的一种阅读经验
  陆文虎
  “凝视”与“瞥见”,本来是欣赏美术作品的态度和方法。所谓“凝视”,是指对那类内涵复杂深永的美术作品,只有凝眸而视、细细把玩,并进而对其意境和神韵悉心涵咏之后,才有可能对作者的用心、作意仿佛得之。所谓“瞥见”,是指对那类内容较为浅近明白的美术作品,只须用眼一瞥,就一览无余、一目了然了。在近年来对长篇小说的阅读中,我似乎得到了类似的阅读经验。
  有的长篇小说,经过惨淡经营而斐然成章,自饶情致,独具魅力,或因哲理之透辟,或因思致之奇巧,或因文字之粹美,或因故事之曲折,以摄人心魄,引人“凝视”。有的长篇小说,率而操觚,敷衍成篇,文字拉杂,故事荒唐,放下拿起,总难读完。这就是所谓只堪“瞥见”者。凡是因职业需要而阅读的人,关于“凝视”和“瞥见”的体会是极为深切甚至是痛切的。不期而然地遇上一本好的长篇小说,其欣幸之情常可以形之于色,但是经常面对一些缺乏艺术魅力,只能够被“瞥见”、不值得被“凝视”的书,被迫一个字一个字地从头读到尾,其痛苦却也难以言表。至于广大的普通文化消费者们,他们不必强迫自己去阅读,而是自然而然地对不同的长篇小说持“凝视”或“瞥见”的不同态度,并且迅速发展为亲疏取舍的最终态度。
  我个人总是对长篇小说有较高的期望。认为长篇小说应当具有宏伟的结构,具有较强的概括力和包容性;书中事件的发展进程,应当具有相当的历史感和文化感,所谓诗应具史笔、史宜蕴诗心;由于长篇小说有可能成为生活的教科书,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作者应当在书中倾注激情,同时还应当具有讲究的语言和新颖的艺术形式。因此,作家们要多多注意长篇小说的特性,注意其自身的艺术规律。长篇小说对作者的要求比较严格:深厚的思想理论修养、成熟的人生历练基础、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各方面修养都较好,由于才情性分不同,并非人人都适合写长篇小说。即使适合写长篇小说,那种高速度、急就章式的创作方式也是不可取的。自有文学以来,历朝历代出了无数的作家,自有长篇小说以来,小说家也几乎无法数计。但是真正不朽的作品毕竟有限,能被后人纪念的作家也并不多。所以,当代庞大的作家队伍中,只有少数是真正优秀的,许多红极一时的作品,也难以逃脱被历史淘汰的命运。所以,我们应当以历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作为标准,创作出更多可以被“凝视”的长篇小说。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文学家,他们冲破传统的重要前提,就是注重吸收传统。现在某些口口声声要冲破传统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传统。有些翻空出奇的先锋派其实不过是时尚的追逐者,或者说是商业文化的广告。因此,要想写好长篇小说,首先要把中文学好。这话说来似乎可笑,但是如果想想作家队伍的现状,就知道不是信口雌黄了。
  最近,我集中阅读了近一年来新出版的军事题材长篇小说。我感到,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近年来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观念更加敏锐,视界更加开阔,题材更加广泛,技巧更加圆熟,开掘更加深入,总之,长篇小说似乎更像长篇小说了;但是,如果跟国内顶尖的长篇小说比,或者跟国外的优秀长篇小说比,其间的差距还很不小。其中庞天舒的《生命河》、王中才的《遥远女儿岛》、徐宝琦的《青石门》、朱秀海的《波涛汹涌》、马京生的《星空并不遥远》等作品具有着十分可贵的优长。这些作者都对当前的生活充满热情,并且各有特点,有的思路新颖,有的手法别致,有的强调军事文学的特性,有的注意作品的可读性。但是,我非常苛刻地认为,这其中还没有一部能够被归入可以“凝视”的长篇小说。存在的不足之处,笼统言之,大概有这么几点:一、作品所表现的生活还不够丰富多彩,显得厚度不够;二、作品的语言水平虽然不十分整齐,但大体上还只停留在文从字顺、正确达意的程度,文字修养距出神入化的要求还较远,还没有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风格;三、作为军事文学主力军的长篇小说,对于军事文化的表现远远不够,同时也缺乏历史感,或者说缺乏史诗性作品;四、缺乏深刻的哲理和隽永的思想,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不容易达到的。
  我欣喜地看到,绝大多数的军队作家是勤奋、敬业的。所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新的值得“凝视”的军事题材长篇小说问世。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

  变革的生活 执著的理想
  ——近年军事题材中篇小说漫评
  丁临一
  近年来军事题材中篇小说的创作状况,大致可以用生活多彩、内蕴丰实来加以概括。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氛围给九十年代的军营生活带来了空前的活力,部队的组织构成、教育训练、内部关系等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一代部队作家敏锐地捕捉到了军营生活的新鲜信息,并在变革时代的大背景下多角度、多侧面地对此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在俞进军的《时光是棵绿色的树》中,围绕着训练、考核、抢险救灾,何连长和他的部属们演出了一场场或饶有趣味或壮美动人的人生活剧。龚盛辉的《与我同行》围绕着某军队院校的毕业生分配风波,描写了多种择业观和多种人生追求在当代军校生中的不同表现。而黄国荣的《履带》则生动细腻地描写了某坦克部队老兵关家庆面临部队实际工作需要和个人考学深造等多种因素一次次发生矛盾冲突时复杂而又坦诚的心路历程。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当代军营生活的显著变化和内在活力,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给军营生活带来的多侧面影响,更看到了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在变革中发展前进的步伐。
  九十年代的军人面临着多种社会思潮、多种人生价值取向的冲击,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如何既顺应开拓进取的时代潮流,又保持并弘扬人民军队乐于牺牲奉献、坚守理想信念的本色,是当代军人须时时面对的现实考验,也是当代军事文学无可回避的探索课题。新一代部队作家在跳出了“农家军歌”的创作套路之后,勇于正视现实,善于从真实的生活矛盾冲突中开掘发现当代军人执著的理想主义追求。柳江南的《兵庙》在老营长曹山带兵的诀窍对少壮派副营长姚程的微妙影响中展示了一个成熟军人对于我们这支军队的深刻理解,军队建设的发展需要一代代新人的努力,而九十年代的军人尤其不能忘掉我们军队的固有本色,不能忘掉我们这支人民军队的根。郭继卫《孤独的荣誉》通过一个军医大高材生康军医到基层卫生队任职后,从因英雄无用武之地而苦恼、颓唐,到自觉地从磨砺中奋起的曲折历程,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拒绝平庸的当代知识型军人形象,表现了他顽强探寻实现个人价值与献身军队建设的奋争道路。王洪山的《成人生活》、王曼玲的《如花似玉》、张诚的《军官预选队》都着力描写了真诚的人生向往与充实的精神追求在年轻一代军人生活中占有的重要位置。像《如花似玉》中写到的女军人晏鸽为了按时归队而连夜冒雪步行十八公里,对此有人不屑地认为和平时期大可不必,但晏鸽却十分看重一名合格军人的应有操守。在新一代部队作家的笔下,过去人们习见的因物质生活的贫困导致军人境遇窘迫的画面已逐渐淡出,而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军营新人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他们正是在流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磨砺中显现了军人气质的魅力和军人价值观念的独特,在和平时期的理想追求中显现了可贵的执著精神。毫无疑问,这种执著的理想主义精神的意义已经越出了军事文学、军队生活的范畴,而对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会产生有益的启迪与积极的影响。
  立足于变革的社会生活与军营生活现实,追寻理想的军人操守与精神世界,这可以说已经成为新一代部队作家的共同创作特征。在近年成绩斐然的军事题材中篇小说创作领域,军人执著的理想追求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变革时代生活的依托而更为令人信服。变革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军营生活现实也因为有了军人执著理想追求的存在而更具活力、催人向上,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建着军事题材中篇小说的基本框架。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

  语必关风始动人
  汪守德
  短篇小说其篇幅虽短,却是个极需功力的体裁,不容易弄巧藏拙;同时许多在短篇上曾颇有建树的作家,把兴趣和主攻方向放在了中长篇甚至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上,致使近些年来军事题材的短篇小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令人欣慰的是,去年以来,一些较具实力的青年作家又复重视并致力于短篇创作,并推出了一批颇有质量的作品,显示出一种很好的发展势头。
  如陈怀国的一组短篇,从现实生活切入,在对当代军人所面临的某种情感境遇的表现中,写出军事生活中的某些现代意味。《营盘》以夸张的情节描写老兵安志对军营无法剥离的依恋,他离开军营皮肤就犯病,回到军营就康复的奇怪现象,或许是作者的一种设计,但它形而上地表达了军营的某种东西已深深地植入了军人的生命深处。这一点很耐人寻味。他的另一短篇《述说》,则以幽默的笔调,把士兵曲兵与班长老陶之间的那种真挚朴拙的情谊写得温馨而有韵味;更以曲兵与女孩桃子之间这一使人充满期待的情感流程来演绎故事,结局与期待相悖,不只是要述说军人在情感选择中遭遇的某种无奈,更是表现军人在爱情问题上的那种深蕴的情怀。这些作品的醇厚是因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正深入,生活给作者以深深的触动所致。
  陶纯的两组短篇在取材上都是对历史的探询,并从我们也许并不陌生的生活中获得一种新的审美感受。《好天气》是以一次小型阻击战作为历史的某个段落,笔墨集中地解剖和表现新兵丁小栓眼中的战争。作品以他的视角和心灵捕捉对战争的感受,使战争生活有了更为生动和丰富的色彩,有了更多的可以凭借想象尽情言说的话语。而作品中始终弥漫着雾气的天空则暗喻着那个时代的氛围,五个红军战士悲壮而惨烈的牺牲经历,不仅证明着他们的英勇,也传达出他们对“好天气”的渴望和向往。而他的《风中花瓣》的立意也是颇为新颖的,它以两位老军人对一位女性的美好回忆,对过往经历的甜蜜咀嚼,使远去的历史生活分泌出了无尽的滋味,并给现实人生中的他们以新的生活冲动和色彩。此外,还有徐宝琦的《爬墙瓜》,以爬墙瓜为媒,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两位丧偶的老年男女由怨到爱的有趣经过,以及从他们的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看似平淡却并不平常的人生况味。何继青的《期待》,是把当代军人遭遇的婚姻困境写成了如歌的人生诗篇,虽然看起来透出几分惆怅,但作者意在揭示生活中仍存在爱的净土和人物之间心灵的慰藉与碰撞,那种共同的期待中有一种令人神往的美丽。
  上述作品正是在短的篇幅中讲究作品的结构,体现自己的匠心,并达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从而显示出作者结构能力和叙述能力的提升。我们还注意到,许多作品十分注重增加语言的张力,在老到和机智方面展现自身驾驭语言的能力。特别是一些较为成熟的作家,着意追求风格化的叙述,以语言的特色强化作品的审美品格。当然作家最用力的地方可能还是对生活寓意的拓展。这既是一方异常广阔的天空,同时也需要花费更大力气、进行极为艰难的开掘。一些军队作者正是对此进行了独特的思考,并加以颇具意蕴的表现,才使一些作品有了新的思想艺术蕴含,才使读者从作品中对历史与现实获得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解。当然也还有不少作者对生活有所感悟,艺术上有其机巧之处,并且也具有较高的写作热情,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修养,还处于低水平写作状态,使一些原本在选材和立意上都不错的短篇未能达到应有的精彩程度,这是需要这些作者悉心加以修炼的。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

  军旅散文的新境界
  凌行正
  人们常说,散文即是美文。阅读散文,总想从中获得更多一些的美的欣赏,领悟到一些具体的或者抽象的人生启迪,寻觅到心灵上的知音。如果是阅读军旅散文,除了这些之外,还想从中感受一些“铁马秋风”、“挑灯看剑”的气韵。近年来出版的部队作家的几部散文集,它们以新的艺术境界,使人们在这些方面获得了某种满足。
  在古典文学中,军旅和边塞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边塞是军旅的舞台,军旅是边塞的灵魂。这几部散文集,其中有三部是和大西北有关联的。它们是长期“游牧”于天山南北的周涛的《天似穹庐》,足迹遍及河西走廊的杨闻宇的《不肯过江东》,以及踏访了祖国北部边陲的肖平的《守望昆仑》。周涛是以诗人的气质写散文,以“游牧”的眼光审视历史和文化,极富艺术个性。收入这部集子里的“稀世之鸟”、“游牧长城”、“读“古诗源”记”等精彩篇章,皆以较高的文化品位,较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告诉了我们关于边陲、关于长城、关于文化传统的种种意念。杨闻宇是一位追求阳刚之美、悲壮之美的散文作家,他把他的这部集子冠名以“不肯过江东”,就足见他在艺术上的审美取向。他写道:““不肯过江东”,这一意念形成时的剑光,使得整个楚汉之争都显得有声有色,在精神长河之上空无疑是一道耀眼的闪电,在美学范畴里更属至境。”肖平是一位青年作家,他跋涉于莽莽昆仑和帕米尔高原,归来后以这部散文集给我们带来了西北边关的最新信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边防军人仍然是“站立成为雪峰,倒下成为江河,升起成为星座,飞翔成为雄鹰……”
  我读到的另外三部散文集,都出自部队女作家之手,它们是燕燕的《女人独自上路》、裘山山的《五月的树》和刘静的《走好你的路》。这几位军旅女作家的作品,刚柔相济,才情并发。燕燕十四岁当兵,十八岁任军官,从战士到指导员,她在东北大山沟里一个偏远连队一干就是八年。难怪在这部集子里,关于女兵的沐浴、看电影、藏书等等生活细节,写得那样情真意切,韵味别致;难怪她把自己的散文集名为“女人独自上路”。得巴山蜀水灵气的裘山山作品于纤细、委婉之中,仍然透着军人的旷达。当她来到那“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西藏高原,她觉得是到了故乡。“一个人可以随时去旅行,但很难随时随地发现故乡。但真正能令我产生故乡之情的,能一而再、再而三将我诱惑的,唯有西藏。”刘静已经发表了多篇令人称道的中短篇小说,这部散文集则是她艺术创作上的一次新尝试。这部集子其实是一篇文章,作者像一位“知心姐姐”,满腔热情地用历史典籍和现实故事,向初入军营的兄弟们娓娓地讲述着:“家事,国事,天下事”,“军心,民心,母亲心”,“兵谣,兵梦,兵之路”,“铁马,铁剑,铁营盘”,期望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当然,近年来涌现的军旅散文佳作决不只是这六本集子;但是,这六本集子确实告诉我们,军旅散文创作正在向着新的境界攀升。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

  公共感情:
  诗人和自己的祖国
  殷实
  任何国度,任何民族,诗人们与自己祖国的精神联系,永远是诗歌的一个传统。中国新时期诗歌的卓越实践并未丢弃这一传统。然而近年来,诗歌中已稀有这样的声音,人们看重个性与自我,一切都前所未有地内在化、隐秘化了,一些人追逐典雅文风,热衷于描绘意识活动的纷乱轨迹,或者是将职业化了的“语言”不断地加以提纯。
  不过那种乐于把诗歌的公共性乃至战斗性视为其美学要素的声音也没有停息。这种舍弃“小我”而执著于社会历史,突破文本和语言世界而面对现实人生的吟唱,也还是固执地与各种形式的前卫主义、学院主义和试验主义并存着、坚守着。最近读到的几部出自军队诗人之手的诗集,我们又一次听到了这执著而强劲的声音。
  《简宁的诗》的最后一辑是“五首有关战争的长诗”,实际上这也是近年来军队诗人所写下的有关战争的优秀诗篇。《垓下》、《反风景:秦时明月》都是对古代战争和军人的透视和关注,这种透视和关注因现代诗歌无所不至的语言触须的敏感而充满了焦虑。“故乡的歌唱是他最凶猛的武器”,这显然是对那个鲁莽武士得意之作的改写,为的是让我们领略某种因故意曲解而变得悲凉和荒诞的战争意味。对于战争中著名的失败,诗人简宁更以机智的眼光从反面加以扫视:“老虎的世纪结束了/老鼠的世纪开始”。与以往被崇高化、神圣化了的闪光语词不同,简宁在诗中最热衷于捡拾的是海藻、落禾、泥土、鸟羽、水等词汇,这些更具物化特征的词所对应的是战争所创造的冰冷与寂静,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使向来充斥于战争诗歌中的人为的激情与浪漫减退了。冉炜君《漂流者的胡须》中,关于战争、大地和生命的诗篇出手不凡。正如诗集标题所示,这位作者的诗歌观念中,也是包含了“语言”成分的,但却不是到了纯粹试验的地步,她只不过是将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人生经验经由“语言”而转化了,因而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晦涩与沉思。对诗歌(形式)语言的提纯如果不是被包含在对人类共同命运表达的信念之中的话,这些“提纯”了的语言就有可能变成符咒或字谜游戏,那些乖戾的“语词”和繁杂的“修辞”后面的“个人”就会如同怪物般难以被我们理解。朱建信在《苍穹之旅》中屡屡将“我”与军人、飞机乃至航弹进行置换。张春燕的《梦你一生》更须臾不离开他人的精神和生命世界:西路军女兵、“战火中的女性”、兵妈妈、兵妻子……这样的诗歌在很多时候是不会让读者意识到一个诗人的存在的,但这并非由于诗人的自我意识不够强大,或表达不力,而是由于诗人们作了不同的选择。他们对公共感情,对祖国、土地和人民这样一些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主题难以释怀,不想放弃,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诗歌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赢得读者。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

  文学期刊最新小说月报
  《蓝蝴蝶》
  作者 张慧敏
  1998年第七期
  战士冷小刚因恶性骨瘤进行截肢手术,弥留之际的梦里见到了翩飞的蓝蝴蝶。梦中紧紧抓住的一件东西使他奇迹般地摆脱了死亡的纠缠。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的手里握着年轻漂亮的护士安玲的手,自己的目光准确停留在安玲那件天蓝色蝴蝶衫的衣领上……在这之前的前夜是以时间为鼓点的护士与战士故事的序曲。小说巧妙地把握叙述的节奏,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塑造了一个美丽且充满爱心的军队护士的形象。(李贤)
  《同赴七月》
  作者 周大新
  1998年第四期
  七月暑热中的高考把许多家庭联在了一起,一家人都揪心提胆随考生千舟竞渡……毕淇生对儿子充满期望,儿子毕小凡心中压力巨大。周围亲人的期盼,自己的前途命运,父母的面子尊严,甚至整个家族的血脉延续仿佛都自己一身所系……同班同学刘茵茵承受不了压力要吞药自杀,爷爷用五十八代祖爷的科举故事为小凡“平心静气”。爸爸制作的高考倒计时牌如雪片纷落,那七月的阳光里该有怎样的命运人生?(杨博)
  《画了一条船》
  作者 周洁茹
  1998年第四期
  幼儿园里的小星出神地数着地上的方格,牵心挂记着同桌的小朋友淘淘。淘淘是个痴呆儿,五岁了一句话也说不完整,每天都挂着口水等小星。美丽的小星,任性的小星,孤独思考的小星,自我感伤的小星……小星在关心淘淘的时候获得了某种安宁。图画课上,小星替淘淘画了一只拖烟航行的船,淘淘得了个“优”。淘淘死了,小星知道淘淘是到“窗户”那边,再也不回来了。纯洁明亮的感情,从幼儿园里写出,让我们对成人和青春时期的感情有了洁亮如陶瓷般的思考参照背景。(崔凡叶)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

  精神旅程的文学记录
  ——九十年代当代军旅报告文学创作的评价
  周政保
  这些年来,当代军旅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其热情之高,数量之多,以及在各种全国性评奖中亮相之频繁,都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可以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可观的,也相对完整的专事当代军旅题材报告文学的作家群体。
  作家们在社会转型期对现实进行新的开掘与理解,讴歌时代精神与揭露现实矛盾之间长期存在的思维隔墙,正逐步地被一些有见地的创作所打通。张扬正义或正气的描写,也不再与透视剖露生活缺憾的目光相冲突。如江永红的《好梦将圆时》,写的是现代化的“好梦”即将向我们走近时,中国军队所面临的素质考验或某些观念的挑战;作品所揭示的“现实”绝不止于当下的军营生活,其寓意具有全局的启示价值。若要说到当代军旅报告文学的进步,富有前沿精神,且又不回避现实矛盾,是其最具时代意义的标志。
  在报告文学描写对象的选择上,作家们的视野拓展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好局面,一种多样化的、大题材与“小人物”交相辉映的生动态势。非军旅题材的选择,有黄传会的《希望工程纪实》、《中国山村教师》、《中国贫困警示录》,邢军纪、曹岩的《锦州之恋》,李鸣生的《中国863》,金辉的《大江源》等等,那些把笔触伸向军营现实或当代军旅生涯,并可以被称为“重大题材”的报告文学,也出现了徐剑的《大国长剑》、《鸟瞰地球》、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等作品——无论是中国导弹部队的艰辛之路,还是中国航天业绩所留下的辉煌或苦涩,都以恢宏的气势传达了当代军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尤其是那种为强国理想而做出的巨大牺牲在作品中都有展现。应该承认,报告文学创作之于题材内容的选择,要比小说、诗之类的文学门类具有更直接的价值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像黄传会、李鸣生、徐剑的一些作品,无疑将成为共和国历史记录的重要文献。
  当然,报告文学作家们也没有一味地把目光投向“重大题材”,如王宏甲的《姑娘与兵》,何德来的《真情》、《忠诚》,胡世宗的《最后十九小时》,陈歆耕的《下士徐诚》,吕永岩的《人马座》等,写的都是一些“小人物”,一些很平凡、很普通但又很高尚的当代军人,更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思想力量,甚至更能赢得普通读者的共鸣。特别是在近些年来的当代军旅报告文学创作中,我们还读到了不少描写高原或边地军人生存状态及命运的作品,如王宗仁的《日出昆仑》(西藏风景线系列)、任真的《边关》、张林的《天界》、王琰的《绿部落》、卢萍的《吾甫浪巡逻》等,都是一些让人感动或感慨的作品。这些作品恰如一个个窗口,使我们窥见了当代军人世界中一些人所鲜见的角落,也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军人奉献精神的崇高含义,特别是在动荡的历史变迁时期,这些身处高原或边地的军人所面临的考验,以及由此而显现的信念或品格,无疑可以对当下的人们构成一种思想的冲击,或一种生活态度的启迪。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研讨信息

  研讨信息
  丁力诗歌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在中国现代现实主义诗人丁力教授逝世五周年之际,《诗探索》编辑部、《诗宇宙》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丁力诗歌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
  会议肯定诗人的爱国爱乡精神,诗人走上革命文艺道路以后,一贯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坚持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写下了许多反映国统区人民苦难,表现他们反抗斗争,以及歌颂人民解放斗争的诗歌。尤其在“文革”恶劣环境下,写下了记录干校生活劳动,反映知识分子心声的短诗和讴歌新时期生活的新诗。诗人以丰富的创作实绩,证明现实主义诗歌青春长在。(江山)
  长篇报告文学《大漠铁驼》研讨会在京举行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作家杂志社、石油工业出版社和中国石油作家协会联合召开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漠铁驼》作品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
  长篇报告文学《大漠铁驼》,以有力的笔触,生动记录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石油运输人的动人事迹。这部报告文学反映西部石油开发者征战“死亡之海”的悲壮故事,题材重大,思想深刻,作品大气磅礴,情节催人泪下。作者郝贵平、路小路是长期生活在石油工人中间的作家,沙漠运输职工的群体英雄精神,调动了他们的创作激情。他们多次深入茫茫沙海,亲临沙漠运输现场,认真采访,数易其稿,才完成作品。他们的创作精神值得称道。(李贤)
  “中国煤炭诗”研讨会在京举行自五十年代末孙友田呼喊着“我是煤,我要燃烧”从矿井下走上诗坛,煤矿诗人们已走过了四十多年创作历程,其间所出版的集就达二百多部。近年来,一些报刊陆续发表了煤矿诗人的作品。去年底的《阳光》杂志集中展示了十五位煤矿青年诗人的一千二百多行诗作,在矿区立即引起了广泛反响。在煤炭行业面临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的情况下,煤矿诗坛为何如此人丁兴旺、佳作迭出呢?这种“煤炭诗现象”引起了诗人和评论家们的兴趣,这次研讨会的召开,也正体现了主办单位和与会者们呼唤诗歌贴近生活、走向大众的真诚意愿。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联部和《诗刊》、《阳光》杂志共同举办。
  (任生 冬流)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文艺短波

  文艺短波
  ●纳西族警旅作家和国才的散文集《可爱的第三国》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站在时代潮头写边疆巨变,以战士情怀写边防战士的情感奉献,以赤子般的激情写出了神奇的故乡和边疆的山水。(王玥)
  ●范明乐的长篇小说《梨花村风云》(三卷本,《家族风云》、《龙蛇风云》、《血火风云》)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作品描写了黄河边一个叫“梨花村”的小社会,展示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有机结合是作品的一大特色。(离弦)
  ●“八一”前夕,“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金榜丛书”出版,丛书收入获全国、全军大奖的长篇小说、纪实文学等,第一批推出的有《恸问苍冥——日本侵华暴行备忘录》、《湘西大剿匪》、《走出地球村》等。作者以现实为支点,让历史之泉涌流出本来的面目,显示出了真实的风采。(贤文)
  ●欧阳琪的长篇小说《霜晨血》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作品讲述了土地革命时期南海发生的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历史。现实性和传奇性构成作品特色。(颜隽)
  ●《李中贤诗文集》(上、下)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文集收集了作者三十年的创作成果,作品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和强烈的现实感。(文一)
  ●喜宏的《喜大狼黑色幽默文集》由远方出版社出版。(琼文)
  ●阎妮的长篇小说《逆流的钟》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当代校园才女丛书中的一本。(燕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