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2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地方新闻·视点)
专栏:

  下决心解决“五多”问题
  珠海全面整顿按摩业
  本报珠海7月25日电 记者赵京安报道:5月以来,珠海市对全市所有共93家各类按摩院(室)进行全面整顿,目前已对30家无证经营按摩院予以取缔,对44家有问题的各类按摩院停业整顿,其余19家边经营边整顿。
  据调查,目前珠海市按摩业存在“五多”:一是无行业主管部门许可证的多,二是打着足底按摩、药浴、盲人按摩等各类招牌搞桑拿按摩的多,三是在发廊、美容院开办按摩的多,四是盲人按摩中混杂的假盲人多,五是设单间单床的多。一些按摩院骗取执照、超范围经营、违法违规经营,某些按摩院有色情活动。
  这次清理整顿按摩行业,是珠海市加强两个文明建设,迎接’99澳门回归的举措之一。为了保证整顿扎实有效,市里成立了“按摩业整顿办公室”。整顿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本着从严控制、从严管理的原则,严格依法整治。对违规审批的予以纠正,对违法违章经营的,由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处理。整顿还包括证件管理、从业人员培训、场所设施整改、广告规范等内容。


第4版(地方新闻·视点)
专栏:

  宁波检查整治注水牛肉
  本报宁波7月25日电 对上市供应的猪牛肉实施了定点屠宰以后,应该说可以吃到“放心肉”了。但宁波市最近的一次突击检查表明,对此不能高枕无忧。
  宁波市有关部门人员在福明乡的江东菜牛定点屠宰场,目睹了屠宰工杀倒菜牛后大量注水的全过程,现场未见一位屠宰场的管理人员。这次江东菜牛定点屠宰场的劣迹震动了全市上下,宁波市政府决定对这家屠宰场停业整顿。同时,市有关部门向其他各区的定点屠宰场通报了情况,要求加强管理和检查,让市民真正吃上“放心肉”。(童颖骏 范伟国)


第4版(地方新闻·视点)
专栏:

  拉萨古城 风貌依然
  本报记者 张忠 王建新
  日前,投资58万元的拉萨市八廓北街冲赛康扎岗维修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原来的21家住户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旧居”。记者特意前往观看,发现维修一新的扎岗三层住宅楼完整地保持了藏式建筑的原貌。
  拉萨老城区以大昭寺为中心,方圆1公里内的古建筑群及藏族民居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由于老城区建筑群与藏族民居多为石木或土木结构,年久失修,危房增加,加上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擅自改建等人为破坏现象,拉萨老城区的维修和保护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去年,拉萨市成立了由市长亲任组长的老城区保护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规划老城区的维修与保护。市里确立了“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维修保护原则,规定各单位或居民如要改建房屋,必须经市有关部门联合实地考察,报经市政府批准后方可施工,力求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古城进行维修和改建。
  拉萨市将老城区划分为三类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域,确定了76处古老藏式房屋建筑为古建筑保护院,并挂上藏汉两种文字的“拉萨古建筑保护院”标记牌。明确要求一类保护区域内的危房改造,必须做到形状、结构、层高、颜色“四不变”,保持其原貌;二、三类保护区域的危房改造,其外观必须与周围的建筑协调,层高不得超过12米。
  今年上半年,由市文物局牵头,多家单位有关人员组成拉萨老城区古建筑及民居调查小组,深入老城区的大街小巷,摸底调查,逐一清理,然后登记造册,立案建档。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详实的“拉萨古城保护计划”,计划从今年起到2000年,对以“拉萨古建筑保护院”为主的八廓中心地带、八廓北区等四处古建筑和藏式民居逐期全面维修,保持高原古建筑的独特风貌。


第4版(地方新闻·视点)
专栏:

  本报一篇批评报道引来积极回音
  机场路一定建成文明路
  本报哈尔滨7月25日电 记者董伟报道:本报7月19日发表的报道《机场路何日成坦途》,引起了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领导的重视。
  7月19日当天,黑龙江省委主要领导看到这则报道后,立即指示哈尔滨市:重视人民日报的舆论监督,尽快把机场路整治好。20日下午,哈尔滨市市长曹广亮召开办公会,专门研究了机场路整治方案。曹广亮市长指出:要保持机场路的秩序和环境,正确处理好机场路整治和农民卖菜的关系。
  会后,曹广亮和道里区区长陆文君即来到现场调研,很快形成《机场路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要求在1个月内实施蔬菜交易市场改造工程。政府将投资500万元扩建两个大型农贸市场,面积达到9.5万平方米以上。
  7月24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机场路,陆文君区长正在现场指挥整治工作,他感谢人民日报对道里区工作的舆论监督。现在行驶在机场路上,交通秩序已大大改观。


第4版(地方新闻·视点)
专栏:

  昆明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有所提高
  本报昆明7月25日电 记者张帆报道:昆明市把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作为滇池治污的重点工程来抓,从“七五”以来共投入资金4亿元人民币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目前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昆明市在1990年投资建成了日处理5.5万吨的西南第一座污水处理厂,随后又相继建成了3座污水处理厂。4座污水处理厂现在日处理城市污水36.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5项出水水质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


第4版(地方新闻·视点)
专栏:视点(十一)

  我们离小康还有多远
  本报记者 王金海
  编者按:20年前,邓小平同志为我国的全面振兴规划了“三步走”的宏伟蓝图。经过几次反复,“三步走”的目标大体上被确定为: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小康到底是什么状况,我们离小康究竟有多远?本期“视点”,以生动具体的事实,清晰勾画了实现小康目标的轮廓。透过这些科学数据,我们不难看到我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所展示的宏大气魄和值得自豪的奋斗业绩。
  就要跨入新世纪的门槛了,光阴似箭,时不我待。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再接再厉,艰苦奋斗,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画上完满的句号。
  深思熟虑:邓小平提出小康目标
  经过反复深入的调查与思考,邓小平同志决定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从“本世纪末”推迟到“下一世纪中叶”。1979年,他首先提出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的构想,并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实现小康正式列入了第二步战略目标。
  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走好第二步的现实重要性,多次指出,现在最重要的是走好第二步。实现了第二步任务,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取得新的巨大进展,人民群众将能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目标作了更加详尽的描绘:“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近20年来,我们按照邓小平“三步走”的伟大构想,终于形成了一个量化的、可操作的建设思路。小康概念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更加准确清晰。现在,距世纪之末越来越近,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我们离小康目标究竟还有多远?
  从温饱到小康:我们走完5/6路程
  我们常常说的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达到小康目标以什么为依据呢?从90年代起,原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等单位开展了中国小康问题的“细化”研究。1992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中国小康标准”、“中国农村小康标准”和“中国城市小康标准”的初步成果,并于1993年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试行小康标准统计的报告。对于这一研究成果,中央领导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指示对小康问题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随后,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于1994年10月联合向国务院呈交了《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该标准由国务院组织征求了12个有关部委的意见。这些部委原则同意,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李鹏同志批示:“研究九五计划时,小康水平可作为一个专题研究。”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修改的《全国人民生活小康的基本标准》纳入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1996年,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又联合研究制定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至此,衡量小康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尺度。
  《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5大方面,分16项分指标。5个大方面是: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
  按照小康评价指标测算结果显示,截止到1997年底,我国已实现小康初始水平的86.52%,也就是说,已走完温饱阶段5/6的路程,离小康目标还有1/6的距离。预计到2000年,全国总体平均水平将进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是从很低基础上奔向小康目标的。从小康5个方面基本标准来看,除经济水平,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由778元达到2500元,实现了小康标准,其他四方面都尚有差距。生活环境质量实现标准的程度仅为60.33%,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分城乡看,我国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实现小康程度高。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发展很不平衡,东部的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已实现小康目标90%以上,而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实现的还不到60%。分人口看,全国已有3.14亿人口提前进入小康社会,还有1.51亿人口处于温饱初期水平,5000万人口尚未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分指标看,在16项小康测评指标中,有14项基本达到或甚至超过小康标准值,而有2项指标——森林覆盖率和婴儿死亡率,达到小康确定的目标困难较大。
  我们已离小康越来越近。从整体看,到2000年全国人民基本实现小康是有把握的。但是,我们既要看到整体又要看到具体,既要看到全局也要看到局部,既要看到成就巨大又要看到困难不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醒,在今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把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跨进门槛:城镇居民率先实现小康
  按照《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测算,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小康实现程度为90%,基本达到小康标准。这意味着,始于80年代的我国城镇奔小康目标,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小康标准仅仅是一个初始标准,达到标准,表明刚刚迈入小康生活的初始阶段”。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谢鸿光告诉记者:“今后城镇小康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实现小康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
  沿海经济发达省区的城镇基本实现了小康,有些城镇在全国小康标准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称之为宽裕标准。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他们在城市居民物质生活达到小康目标之后,着力解决人民的生存环境,人均绿地高达10平方米,超出小康确定的人均9平方米的目标,而全国1997年才达到人均绿地5.3平方米,低于小康目标。中山市人均住房20平方米,而且居住小区先进、文明,获得联合国在亚洲颁发的唯一“人居奖”。中山市的人均居住面积也远远超出了全国城镇12平方米的小康目标。
  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东南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人均收入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记者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7年城镇人均收入处于前5名的城市是深圳、广州、宁波、厦门、上海,人均收入分别为19067元、10290元、9069元、8980元、8439元。而人均收入处于最后5位的城市是兰州、西宁、哈尔滨、呼和浩特、银川,分别为3906元、4010元、4233元、4435元、4471元。
  由此可见,中西部一些城镇距小康目标尚有相当差距。随着我国目前国企改革的深化,下岗职工的人数增多,城镇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这种状况不容忽视。我国城镇实现小康目标,应该充分看到中西部与东部差距的复杂性。
  从总体看,我国城镇在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人口素质三方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到了98%以上。而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水平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其中文化教育娱乐支出比重和人均绿地面积两项指标实现程度最低,与小康标准差距较大。
  在城镇发展与建设中,城镇小康各项指标的发展水平极不均衡。这说明,我国城镇消费结构的转换与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协调,城镇环境建设与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不配套。
  任务艰巨:关键在农村,重点是西部
  我国是个拥有8亿多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国,没有大多数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全国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在农村。
  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315元,快速增加到1990年的686.31元。进入90年代,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农民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仍达5%,到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高达2090元。
  根据《全国农村小康生活的基本标准》所包含的收入分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口素质、生活环境、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等6个方面的指标测算,我国农村居民整体小康实现程度为81.5%,综合实现程度距全面实现小康相差18.5个百分点。这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尚有1/5的路程。
  从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标准6方面中的16个单项指标分析,已经达到小康指标的有电视机普及率、基尼系数、文化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用电户比重、享受社会五保人口比重及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等。尚未达到小康值的指标有人均纯收入、衣着消费支出、钢木结构住房比重、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蛋白质摄入量、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恩格尔系数和安全卫生水普及率等。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区间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人口素质、发展基础等因素不尽相同,加上近年来不同地区改革开放步伐有快有慢,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民生活水平差异扩大。1997年,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784.85元、1933.73元和1469.60元。同自身比,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3.31倍、3.13倍和2.77倍,增幅十分显著。可是,也明显看出,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中、西部地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的小康课题组分析,我国农村小康进程可划分几个不同层次。已经实现和基本实现农村小康的省市有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辽宁和河北。接近农村小康的地区有海南、湖北和黑龙江。到本世纪末可以基本实现农村小康的有吉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湖南和广西。本世纪末实现农村小康有困难甚至不能实现农村小康的有新疆、内蒙古、四川、宁夏、西藏、陕西、云南、青海、甘肃和贵州。这些省、区有相当多贫困地区,其农村人口占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25.55%。这一特殊贫困群体,集中在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
  我国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整体已经接近小康生活水平,完成目标95%。中部地区农民向小康目标走了约4/5的路程,目前温饱有余,到本世纪末可以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西部地区农民迈进小康的路程刚刚走完一半之多,仍徘徊在温饱线上,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难度很大。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要在本世纪末消灭绝对贫困人口,今后每年需要减少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目标极为宏伟,任务也极为艰巨。在全国农村5000万贫困人口中,多是分布在四川、河南、云南、贵州、甘肃、陕西;贫困率发生最高的,除河南属于中部地区外,都集中在西部地区。目前国家重点扶持的587个贫困县,西部地区也占了50%以上。如果说,实现小康的关键在农村,而关键中的关键,是在西部农村。


第4版(地方新闻·视点)
专栏:头条竞赛

  人民大会堂开始更换新装
  剔除过期材料 镶嵌花岗岩板
  本报北京7月25日讯 记者吴坤胜报道: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的人民大会堂,近日开始动工更换新墙皮。到明年国庆50周年前夕,身披花岗岩的人民大会堂将以崭新的外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人民大会堂建成于1959年8月,据人民大会堂官员介绍,人民大会堂外墙壁原设计方案采用花岗岩材料,但当时限于材料、工期等方面的原因,最后选用人造假石。经过近40年时间,人造假石的使用寿命已过,外墙出现裂缝、空鼓、脱落现象。当年的总设计师张镈等建筑专家不断呼吁更换大会堂墙皮。
  根据计划,这次更换人民大会堂外墙皮工程,将有5.6万平方米的外墙和110个石柱子全部换上花岗岩石。还要更换1万多平方米的屋檐琉璃瓦。施工人员首先将原有的15厘米厚的旧墙皮剔除,然后采用目前国际流行的“干挂”新工艺,嵌上加工好的“锤击荔枝面”花岗岩石板。为使人民大会堂外墙颜色保持“淡米黄稍带红色”的风貌,专家深入矿场考察并反复比较,最后选定了福建产的花岗岩石。专家认为,花岗岩石经久耐用,寿命在数百年以上。
  这位官员还透露,人民大会堂更换外墙皮,是国务院1992年批准实施的人民大会堂建成后最大一次整体维修改造工程的项目之一。在这之前,人民大会堂已经大部分完成了空调、电梯、上下水管道、消防安全等系统的改造更新。


第4版(地方新闻·视点)
专栏:

  学生向往将军县
  武铁破例开专列
  本报武汉7月25日电 清晨汽笛一声长鸣,一列挂着10节车厢的“革命传统教育夏令营”专列,满载800多名中小学生从武昌车站始发。一个半小时后直达“黄麻起义”发生地——湖北红安(站)。
  这是武汉铁路分局为武汉地区中小学校暑期革命传统教育夏令营而开行的特殊专列。自6月29日首趟专列开出后,几乎次次满员,引起全市学校和社会广泛关注。“坐专列、去红安、受教育”,便成为今夏武汉许多中小学生暑假活动的重要内容。
  素有“将军县”之称的红安县,曾有20多万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多年来一直是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过去,武汉的中小学生去红安,只能乘坐长途汽车。如今兴建的“武九铁路联络线”正好经过红安,便有不少学校向铁路部门探问:“能否为学生夏令营开专列?”武铁分局经调查研究和报请上级批准,决定破例开行专列,每天“朝发夕归”,实行往返一票制,并对学生优惠售票。(杜若原 鲁志枢)


第4版(地方新闻·视点)
专栏:

  把审判监督权交给人民
  吉林高院全面开放庭审
  本报长春7月25日电 记者张玉来报道:7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院宣传处登记后,持记者证经安检门进入审判区,旁听了一起经济纠纷案。
  吉林高院按全国最高法院的要求,各类案件除法律另有规定不予公开审理外,一律实行公开审理、公开审判。除允许公众持有效证件自由旁听外,还允许新闻媒体以对法律负责的态度如实报道。
  一位年轻的女法官颇有感触地说:“站在庄严的国徽下,面对诉讼当事人和众多旁听公众,我内心不能不增强法官的角色意识。”
  一位顺利进入审判区,只想感受一下庭审氛围的退休科技人员说:“市民可以自由旁听庭审,是顺民心合民意的改革,它使我更深切感受到了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全面开放庭审是吉林省法院系统进行审判方式改革、把审判监督权交给群众的一项措施。今年以来,他们建立了严密的对法官监督制约机制。全省法院共聘请廉政执法监督员2044人,发送征求意见函3.9万件,实行随案发送监督卡,成立法官违法违纪投诉中心,设立举报电话110部。第二季度已受理群众来访722人次,来信712封,投诉电话1219次。


第4版(地方新闻·视点)
专栏:

  保护青海黄河源头
  贵德县毅然让铝厂下马
  本报西宁7月25日电 记者马应珊报道:地处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为了黄河沿岸9省区3亿人民的健康,不惜减少每年8000万元的收入,将准备点火的铝厂下马。而这个县去年的财政收入只有830万元。
  因黄河横贯县境,流量充沛,贵德的水电资源丰富。目前全县已建成大小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6254千瓦,已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1290公里,发展高耗工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年产万吨的铝厂原是县里的重点工程,1994年动工建设,已投资950万元,建好了主厂房和车间,两年前就实现了水、电、路三通。但为了本县的环保,减少黄河的污染,贵德县委、县政府果断决定放弃这一工程。
  贵德县是全国改造治理黄河、植树造林和发展生态农业先进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8平方公里,黄河两岸3.6万亩石头荒滩已被改造成亩产小麦400公斤的丰产田。目前全县植树造林累计面积达11.4万亩,全县农民达到人均2亩丰产田、百棵树,去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67元,是历史最高水平。


第4版(地方新闻·视点)
专栏:

  兴国县五千农户移房上山
  数千亩宅基地重作良田
  本报南昌7月25日电 如今,江西兴国县有5100多户农民把新房建在荒山、荒坡上,4800多亩旧宅基地重作良田。
  近年来,兴国县一些农户不愿糟踏产出率高的良田,遂将新居建在荒山、荒坡上,对旧宅基进行垦复。兴国县对此因势利导,制定鼓励措施,按照“谁退基,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与移房上山农民签订协议,保留原屋主土地经营权,确保退出的宅基一年内垦复返田者,免收5年农业税。
  龙口乡岭村农民陈招风把新房建在荒山腰上,不仅垦复原有宅基地,还在新居周围开垦了近百亩荒地,种上了甘蔗、柑橘等经济作物,去年纯收入6万多元。
  (傅丁根 张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