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文峰集团开发高效农业
  本报讯 山东省文登市文峰集团与附近一个名叫黑龙洼的村子实行联合,使该村劳动力悉数成为企业职工。该集团主要以生产花卉、苗木为龙头,利用这个村子土地、荒山开发高效农业,仅一年时间产值已达三百万元。(王文)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维生素D3热化学生产试产成功
  本报讯 浙江花园集团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联合投资生产的维生素D3产品,日前由花园集团公司在北京的生产基地试产成功。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其生产工艺和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质量指标符合国内外药典标准和饲料添加剂标准。维生素D3能促进人和动物对钙、磷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和消化,促进人和动物生长、发育。(张曼丽)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东成立乡镇企业轮胎检测中心
  本报讯 山东省乡镇企业轮胎检测中心日前在山东泸河集团成立。该检测中心总投资八十多万元,主要承担轮胎的耐久性能、高速性能、强度性能、净负荷强度、水压爆破等近百种橡胶用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测工作。(宜文)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北省临西县乡镇企业生产的轴承产品,在当地主管部门帮助下,打入美、德、瑞士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5月,轴承出口达8000万元,同比增长20%。徐明国 摄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民创办的山西省泽州县兴隆实业公司最近组织下岗女工成立了“兴隆冷饮女子营销服务队”,帮助她们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王云生 摄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专家访谈

  十字路口说转制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谈乡企转制
  本报记者 彭俊
  秦晖,1953年生,广西龙胜人。文革插队9年。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农民史研究会理事,从事经济史、农民问题及改革与现代化问题研究。1997年,秦晖主持了清华大学大规模农村乡镇企业转制调查活动。
  记者:我注意到您在去年主持的乡企调查中,使用了“十字路口看乡企”这样的字眼,请您谈谈转制对“十字路口”上的乡企的意义。
  秦晖: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走到了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十字路口”。在这样的背景下,乡企转变经营机制日益成为受关注的话题。应当说,乡企转制关系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对国企转制有借鉴作用及对全国经济有重要影响。
  记者:在您主持的这份研究报告中,揭示了目前部分地区乡企转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集体资产的流失等,因此您得出了乡企改制“宁可慢些,但要公平些”的结论。请您谈谈乡企改制应把握的原则。
  秦晖:不论哪种转制实验,都要坚持两点:其一是实事求是,应尽量避免用“假股份制”那样的表面文章来凑“乡企转制率”,宁可慢些,但要实在些。其二是坚持公正原则,对转制中的以权谋私、寻租行为、“自卖自”与其他导致集体资产不正常流失的现象要坚决杜绝,宁可慢些,但要公正些。
  乡企转制有其经济规律,不宜以搞运动的形式来操作。快马加鞭式的转制一是增加了权力寻租、化公为私的机会,二是扭曲产权市场,加剧了买方优势,两者都不利于乡企转制的健康发展。
  记者: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拍卖(包括租卖)等几种改制方式中,如何具体把握民主、公正的原则?
  秦晖: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注意两点:一、乡镇集体企业的存量资产属劳动集体所有,这部分资产“量化到个人”并不是赎买问题而是个分配问题,不应以此为由强制职工出钱。二、至于增量资本,则应采取自由投资、谁投资谁持股的办法,既不应在内部搞摊派,在企业资金缺乏时也不应拘泥于“股份合作制原则”拒绝外部投资。
  企业拍卖(包括租卖)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规范资产评估、投标竞争诸环节,不能使之流于形式甚至连形式都没有。二、政府对产权市场的调节应恰当,在当前产权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应当一方面扩大招标范围吸引潜在投资者,一方面控制拍卖规模,切忌一哄而上。三、更重要的是,对转制收入(回收资金)的使用要加强民主监督。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乡企改革积极稳妥
  集体企业三成改制
  本报讯 记者彭俊报道:在改革开放进入第二十个年头之际,我国乡镇企业迎来了新一轮改革高潮。
  据农业部初步统计,1997年,全国实行改制的乡镇集体企业52万个,占乡村集体企业的33.5%。其中出售占4.07%,兼并占0.89%,破产占0.22%,组建企业集团占0.39%,组建股份合作制占21.23%,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占1.56%,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占0.53%,其他改革形式占4.66%。
  改革使企业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大大提高了直接融资能力。到1997年底,安徽乡镇企业通过改革筹集资金44.6亿元;江苏乡村集体企业中非集体资本比例达到38%,相当于直接融资70亿元;浙江从1992年到1997年,乡村集体企业投放资金累计达1082.8亿元。浙江、江苏、安徽三省通过改革,乡村集体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约10个百分点。
  改革将企业的经营权、人事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资产处置权和盈亏责任都还给了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许多经营者和职工通过投股,与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责任心和积极性大大增强,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状况明显改善。江苏高邮市乡镇企业通过改革,出现“四增”:1997年交纳税金比上年增长28.9%,企业利润增长16.4%,职工工资增长12.8%,企业所有者权益增长14.4%。
  在这一轮改革中,出售企业的个数较多,资产较少,对集体经济的主导地位影响很小。
  但是改革中也出现一些需要注意和加以纠正的问题。例如,在思想认识方面:一些地方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急于求成,强行推动和“一刀切”,有刮风现象。在政策和制度方面:主要是政策不配套,对改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一些乡村干部不能正确行使职权,工作方法简单,不征求企业职工和农民意见。在具体操作方面:有些地方低评、漏评集体资产;有的搞低价定向转让或私下交易;有的乡镇随意改变集体资金的性质和使用方向。在处理银行债务方面:有些企业在改革中不重视债权债务处理问题,不吸收银行参加,有少数企业逃废和悬空银行贷款。
  对此,有关部门呼吁,要制定和完善有关乡镇企业改革的配套政策,对乡镇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措施进一步明确,完善工商、税务、金融等相关政策,对集体资产管理、企业债权债务处置、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等重要问题作出明确的政策规定,保证乡镇企业改革工作顺利健康进行。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上半年
  乡镇企业运行平稳
  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本报讯 记者夏珺从农业部乡镇企业局获悉,今年上半年,我国乡镇企业总体运行情况基本正常,发展速度呈逐月回升态势,月度之间起伏不大,发展趋势进一步看好。出口形势虽有好转,但仍十分严峻,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乡镇企业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经济运行平稳。上半年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01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34%,分别比一季度和5月份回升1.3和0.8个百分点。1—6月份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72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其中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43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6%;私有工业完成增加值57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5%。
  市场销售不旺。上半年乡村集体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193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1%;实现销售产值180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7%,产销率为93.49%,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乡镇企业产销率一直偏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左右。
  出口形势严峻。上半年乡镇企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27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增幅下降了10.9个百分点,但比5月份回升1.1个百分点。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上半年,东、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6%、14.0%和22.6%,中部和西部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分别比东部地区增幅高1.4和10个百分点。但地区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不大,西部地区由上年的9.2%上升到9.3%,仅增加了0.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由上年的32.7%上升到32.9%,增加了0.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由上年的58.1%下降到57.8%,下降了0.3个百分点。云南、贵州、重庆、内蒙古、河北、广西、宁夏、湖南、山西、甘肃、陕西和海南等12个省市增加值增幅超过18%。
  集体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下滑。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5月,乡镇集体工业企业亏损面达7.2%,比上年同期增加1.2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利润总额仅比上年同期增长0.4%,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7%,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2%,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
  个体私有企业发展迅速。上半年个体私有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9.25%,增幅比集体工业高13个百分点。
  据农业部有关专家分析,集体工业增长缓慢主要原因:
  一是集体工业企业减少,存在着不少可比因素。据测算,上半年全国大约有7.5万个集体工业改制为个体私有企业,减少集体工业增加值120亿元,降低集体工业增幅2个百分点。
  二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乡镇企业出口冲击的滞后效应开始显现,出口严重受阻。
  三是企业负担较重。1—4月份,集体工业上交国家税金增长11.46%,远远超过工业生产的增长幅度。
  四是资金严重短缺,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突出。此外,许多乡镇企业对当前的买方市场不适应,缺乏应对能力。
  有关专家呼吁,加大对乡企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乡企技术改造步伐。通过加大投入,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有特色的产业或产品。应尽快落实贷款政策,增加乡企的技改贷款和流动资金。同时,加大对乡镇企业“贸工农”基地和骨干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出口。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经营之道

  “多村一品”兴兰山
  李恩建 刘斐
  从“一村一品”到“多村一品”,山东临沂市兰山区跨入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天地。1995年,这个区80个专业村从事着近50个行业的生产和经营,全区农业总产值1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76元;1997年,这个区近300个专业村所经营的主要经济项目已不超过10个,全区农业总产值仍达到1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18元。
  经过一次次激烈的市场竞争,兰山区委、区政府开始深深反省自己:一个乡镇、一个区究竟能养几条龙?农村经济的发展到底该往哪儿使劲?靠壮大“龙身”是不是也能稳占市场?事实上,乡乡蓄“水”养“龙”,水浅龙也难飞,而“多龙治水”又导致了产品的低科技含量、低价位水平,乡镇经济也就真正成了土生土长的“小儿科”。
  由此,兰山区委、区政府决定“收拢五指、攥起拳头”,挺进市场。
  他们在对各专业村专业户所从事项目进行筛选和考察之后,开始在全区发展生猪养殖、板材加工、林果生产、粮菜精作几个重点项目,走“多村一品”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
  “多村一品,说到底就是农村经济大区域化设置的实现。”采访中,兰山区委书记王友忠颇有感触地告诉笔者,“在这种大区域经济中龙头的带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地处兰山区半程镇的“山东金锣企业集团”,是兰山区着力培植的带动全区畜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目前,该企业年产值已达23亿元,利税超过1.5亿元,年加工生猪400万头、肉鸡1000万只。这一庞大的需求量为全区养殖业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老乡月谈

  不必求快 但要公平
  陈剑光
  当前,各地都在通过各种形式推进乡村集体企业改革。总体上看,改革是健康的,效果是好的,对于明晰产权、创新体制、完善机制、优化重组各种生产要素、调动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探索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从各方反映来的信息看,改革中确实存在行政强行推动、集体资产流失、银行贷款悬空、逃欠国家税收、补农功能削弱等不符合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问题。有的对基层和企业要求很急,搞“一刀切”或“切一刀”,把企业“要不要改、怎样改”的权利剥夺了;有的认为,只有出售,改革才算到位,提出“靓女先嫁”,“好苹果不要等烂了再吃”,致使出售成风。方法上也很简单,搞“黑箱操作”,实行定向转让、私相授受、半送半售;有的工作不细,有关政策和制度不配套、不严格,对几个关键环节把握不住,尤其是集体股红利、承包抵押金、租赁费、出售企业收回资金等“变现”集体资产,成了一些人的“囊中之物”,很快流失。这些问题虽然不是主流,但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可以说,在改革中不用政策和制度作保证、不规范操作不行,改革后不加强集体“变现”资产的管理,不建立和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不行。
  当然动态地看,不坚决实行改革也是不行的。改革前的不少企业厂长负盈、企业负亏、政府负责、银行负债,企业被少数干部把持,干部随意决策和开支,侵吞集体资产,自己塞满腰包,给集体留下一个空壳,企业成了“太阳下的冰块”,群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通过改革,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遏制这种流失,通过制度来保证集体资产的安全。所以不是说不要改革,关键是不要刮风,不要行政推动,不要“一刀切”,否则,不具备改革条件或者不愿意改革的企业,就会匆忙上马,企业和群众都吃不消。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乡企改制能否考虑“退二进一”
  编辑同志:
  当前,很多地方乡镇企业都在进行改制工作。对于设在村边田头的乡镇企业,尤其是对于那些停产多年、污染严重、无法救活的乡镇企业,改制时可否考虑采取“退二进一”(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一产业)的方法,拆除简易的厂房和设备,把征用建厂的土地交给或租给农民进行农业耕种。笔者为此简单算了一笔账,一个占地20亩的关停企业,如果闲置3年,企业的亏损额会连年增加;如果让农民耕种3年,每年可获得种粮收益3万余元,如果种植其它经济作物,经济效益更加可观。
  江苏沛县政府办 刘培军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卢荣景说:对乡镇企业必须
  高看一眼 厚爱一层
  本报讯 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上强调,对乡镇企业必须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他说,如果没有乡镇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就没有安徽省经济连续6年快速发展的局面,就没有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和财政状况的明显改观,就没有农村800多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卢荣景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牵动性影响。因为乡镇企业增加值每增长或下降3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或下降1个百分点。一旦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下来了,留下的“欠账”其它方面又补不上,那么安徽的“九五”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我们绝不能低估乡镇企业对全省经济的影响,绝不能低估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王廷法)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企业风采

  广阔天地有作为
  ——由华龙集团的崛起看农村市场开拓
  本报记者 丁伟
  1994年8月,河北省隆尧县的9位农民合股投资200多万元,在隆尧与任县、巨鹿县三县交界处的一片荒地上,建起一家方便面生产厂,产品冠以“华龙”名称,取“华夏以龙为尊”之意。短短不到4年,这家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异军突起,创下了令人吃惊的发展速度:年生产能力由1600吨猛增到16万吨;月均销售收入由58万元增至3400多万元;固定资产由218万元飙升到2.5亿元。
  创造“华龙速度”的奥秘何在?集团总裁范现国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原因,即准确的市场定位,过硬的产品质量,独特的营销策略。
  立项之初,范现国一班人首先对国内方便面市场进行了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在已经建成投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中,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少数几家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目标市场大多定位于大中城市,产品定价等方面没有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地方小厂“遍地开花”,产品价位也较低,但质量不稳定,主要依靠有限的本地市场维持生存。广阔的农村和中小城镇有没有对方便面的市场需求?答案不言自明,问题是能不能为他们提供质量可靠、价格适中的产品。
  基于这样的认识,华龙响亮地提出“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质量”的口号,用职工们的话说,就是“用‘杂牌军’的价钱,买‘康师傅’的享受”。依托当地优质的小麦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他们将每袋方便面的零售价定在0.6元以下,比一般名牌低0.8元左右,而口感、营养成分、卫生状况等方面毫不逊色。为确保产品质量,他们从东南亚引进国际一流的设备,高薪聘请台湾食品专家加盟入股,主持研发中心的工作,并对面粉的加工、面饼的烘焙、调料的配制及外在包装等环节实行全程质量监控。
  有了适销对路的产品,并非一定拥有相应的市场份额。要想在商业网点尚未健全的农村市场扎根,建立一个高效的营销网络迫在眉睫。在华龙,营销公司撑着企业的半壁江山,精兵强将大多会集于此。营销公司下设面向各省市自治区的营销处,处下设组,分包一个省份的几个区县市场。每个营销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定向联系几家地区代理商。到去年年底,华龙已建立营销处21个,在全国400多个市县设立了固定的经销户,由此形成了营销总部、处、组、户四级营销网络,覆盖长江以北,波及江南数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龙不仅创造了可观的企业效益,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据隆尧县县委书记陈政武介绍,截至目前,华龙共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3600个,全县1/10的财政收入来自华龙。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交口造就企业家群体
  本报讯 到一九九七年底,山西省交口县实现整体脱贫: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十二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五点六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千四百五十五元。据介绍,交口脱贫经验之一是成功地培养造就了一个企业家群体,特别是其中的二十一人,业绩尤为显著,他们经营的十八户企业,年上缴税金近三千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王从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