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
专栏:

  培养面向新世纪的人才
  ——北京景山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纪实
  陈建平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1983年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三个面向”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针。作为一所专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北京景山学校遵照这一指示和方针,10多年来始终把培养“三个面向”所要求的高素质的学生作为教育的目标,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提出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内容的21世纪的办学模式已列入国家“九五”规划;联合国开发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和官员们为该校作了评估,认为该校21世纪模式的建设是“领先的”、“成功的”。
  “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是北京景山学校的教育原则。中小学教育是为人的终生打基础的教育,提高所有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这不仅是基础教育的性质所规定,更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北京景山学校一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实行“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即用爱心关怀、教育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打好基础,培养合格学生,创合格班级。为此,他们坚持分类指导的教学原则,加强对后进学生的个别辅导,并将这项工作的具体责任落实到由任课教师组成的班级学生思想工作小组人员身上,做到辅导对象、辅导计划、工作目标三落实,期中、期末进行总结、评价。
  北京景山学校实行的教学体制是进取的体制、发展的体制、竞争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学校鼓励学生“拔尖”,甚至某些功课落后的学生在他的强项上也能“拔尖”。比如,该校在高中试行“学分制”,必修课与选修课在课程中各占适当的比例,学生提前完成学分的,可以超前学习,到高年级听课,提前完成全部学分的,可以跳级、提前毕业。学生没有按时完成学分,“留科不留级”,3年内补上学分即可,这样既消除了学生留级的消极心理因素,又避免了留级学生重学重考所有科目的浪费时间的不合理状况。
  21世纪是信息世纪,能够运用各种工具处理信息是21世纪的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语文、外语、数学、计算机这四门课被北京景山学校称为基础工具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初中、高中,该校紧紧抓住这四门基础工具课不放,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比如在语文教学中,他们创造了低年级集中识字法,根据汉字的特点和儿童心理的特点,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们很快能自己看书读报。他们引导学生从三年级起大量阅读名家名篇,鼓励学生从写“模仿文”逐步走向写“放胆文”。
  北京景山学校追求育人的高质量,但绝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它追求21世纪的现代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绝不单纯追求智育和分数。学校要求学生首先是要学习做人,做一个有为的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确立了“明理、创新”的培训,落实了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严格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种课程,不随意砍课和加课时,对学生不按分数排名次,不加班加点,不利用课后、休息日、假期组织全班性的补课。
  为了提高校园生活的品位,北京景山学校开展了一年一度的科学节、文化节活动,内容多样,有鲜明的主题,有强烈的时代感,使学生的潜能和风采得到了体现和展示。作文大赛、外语晚会提供了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课外小组的活动吸引了全校近80%的学生,其中摄影、书法、美术、天文、航模、计算机小组均具有较高的水平,该校学生在国际及全国性的学科、艺术、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高水平的排球队在国际交流及国内比赛中都获得了较高赞誉,学校优秀学生艺术团出访香港,引起了很大反响。学校还连续10年被评为“爱科学月”活动先进集体。近两年,学生中有90人次获科技奖,1997年参加各学科竞赛获全国奖的就有31人次,其中两名同学获全国第六届“华罗庚数学邀请赛”一等奖。
  高素质的教育必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今,北京景山学校的学生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正在为建成国际一流的跨世纪的现代化学校,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第11版(教育)
专栏:名家新论

  知识经济与大学的使命
  闵维方
  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人类知识的创造和积累都在加速发展,计算机化的信息网络使得知识信息的传播手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播成本大大降低。新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也在不断加快。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正如江泽民主席最近指出的那样,新时代的基本经济特征———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在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过程中,中国的大学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呢?
  在知识经济中,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与应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那么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于一身的大学,特别是那些教学科研型大学,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本身就是知识信息的创造与加工;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知识信息的传播,也是通过教学相长刺激科研灵感与发展科研能力的动力;而大学利用其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所进行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和为社会上的企业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技术咨询与服务则是知识信息的共享与应用。因此,大学是这样一种社会机构,它能够很好的整合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这种各个环节上的整合作用,也是知识经济对大学功能、作用的新的更高的要求。199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教授卡斯特斯在一次世界高等教育与发展的国际会议上对高等教育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论证。他把大学称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他指出,如果说知识信息是新的世界经济中的电流,那么大学就是产生这种电流的“发电机”之一。
  最能够为这一命题提供有力支持的莫过于知识经济发展的现实。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主导发展起来的“硅谷”科学工业园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那里,围绕着斯坦福和伯克利两所主要的研究型大学,分布着3000多家高科技产业和许多研究开发机构,其中最大的是具有3500多人的斯坦福研究所。大学与产业部门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使得教学、科研、生产三者协调发展。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的有机整合使得硅谷的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被誉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特点表明,一个国家要想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的主流,并保持国际竞争能力,不仅需要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信息网络和一个在技术上和运作模式上同国际经济发展主流接轨的产业体系,而且需要有能够使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有机结合起来的制度化的系统,也就是一个能够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的教育与训练以及生产过程密切结合起来的有效机制。
  最近,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与硅谷发展的成功机制时指出,这里没有任何秘密,斯坦福大学只是坚持在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中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同时通过50年代就已建立的斯坦福科学园区加强同工业界的合作关系。他特别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结合,认为这种结合不仅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快更新,培养年轻一代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科研工作本身的发展。年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常常是思想更开放、更活跃,更具有创造性思想闪光的群体。因此,教学科研型大学在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像那些一个个相互孤立的单科性的研究所,它往往具有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等数十个学科的综合性的教学和科研机构,更有利于跨学科的研究,更有利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而知识创新的突破则更多地是从这种多学科的交叉中实现的。
  因此,加强大学的建设,特别是加强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建设,并推动那些独立设置的单科性研究机构同大学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就成为当前的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政策选择之一。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期间的教育将成为社会化的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因而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目标上都需不断地革新。
  首先,大学教育应该更加综合化和通识化,以增强学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因此,需要拓宽专业设置,加强那些概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增强学生对科技新发展的反应能力和创造潜力。要不断拓宽学习领域,形成灵活充实的课程体系,而且要促进文科、理科、工科等领域的相互交叉与结合。
  大学教育应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转向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主的教育。除了要着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交往与合作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外,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大学教育应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目前中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方向之一就是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教学制度的灵活性,使学生在选科、选课、转学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使教学计划更有弹性,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另外,学校应改变封闭式的教学观念,树立开放办学的新思想。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科研和种种形式的服务,参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机构及生产部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实践,加强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还要使社会各界更有效地利用大学所能提供的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把大学办成终身教育的基地。
  (作者为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第11版(教育)
专栏:

  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张新学
  在中学教育阶段,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在对一定年龄段中有某种或多种不良习性的个别学生的教育上,人们利用了多种可以利用的教育手段,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无法使其向良性方面转化,而呈现出一种不可逆转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使人们感到困惑和茫然。因为它和人们的愿望背道而驰。
  这一年龄段较为明显地表现在初中二年级,大约十三四岁。这种年龄的极个别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对社会、人生缺乏了解,头脑中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极易轻信一切;往往随心所欲,听不进老师、家长的好心劝告和肺腑之言。一般表现为:男孩子终日无所事事,学习不思上进,喜欢在女孩子面前表现自己;经常寻衅滋事,用来炫耀自己的“实力”,甚至放弃学业,离家出走。女孩子深陷“白日梦”中,整日精神恍惚,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刻意打扮,出现早恋倾向;不管异性的人品、学习及其他状况如何,盲目追逐,继而发展到夜不归宿,上当堕落。
  笔者认为极个别学生难以教育的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
  13岁至15岁,是关键而又特殊的年龄段,这正是人生中的青春期,也是人们常说的危险年龄。由于少男少女生理发育的加速,引起了心理发育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增强和情绪、情感不稳定。
  很多家长由于不了解子女青春期生理及心理上的变化,在家庭生活中缺乏相应的教育措施。一些家长的不良习性直接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吸烟、酗酒;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低下,行为粗野;有的家长只注意自己事业上的发展,而忽视对子女的管教等等。
  对于有不良习性的极个别学生的教育,始终是学校注重的重点。但是,中学的管理不可能像小学那样由老师看学生,这时往往会出现差生聚集的现象,从而形成差生的小群体。小群体中的成员相互影响,不思上进,寻衅滋事,扰乱学校秩序,严重者很可能成为在校学生中犯罪现象发生的基础。
  由于中学生心理上的不成熟,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淫秽书刊、音像制品的出现,吸食毒品的泛滥,一些单纯追求商业利润而描写打斗、凶杀的武侠小说、杂志、报刊和电视剧的面世,扭曲了某些中学生的心灵。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本文提出在一定年龄段中个别学生教育的不可逆性也是相对的,旨在唤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意识到它的严重性。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尚须进一步研究探讨如何防止这种不可逆现象的产生。


第11版(教育)
专栏:家教之友

  谈儿童利群与合作品质培养
  庞丽娟 叶子
  利群,即有益于他人而非单纯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行为或品质,合作指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愿与他人结合在一起、共同达到目标的行为或态度。作为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利群与合作对儿童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和智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利群和合作在现代社会中更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不仅要求人具有较高的知识与能力,更要求人具有良好的人格、社会性品质,更强调团体精神与合作意识。
  但目前我国儿童在利群、合作方面存在着令人关注的问题。据我们对近千名儿童社会性心理、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表明,儿童第一位问题为交往缺乏友好性,包括打人、骂人、不会合作、不能分享、不肯谦让和助人等。许多家长和教师也反映,目前儿童在交往中友好性、合作能力较差,有些儿童甚至缺乏交往的友好意识和合作意识。因此,必须重视、有意识地对儿童进行利群、合作品质的培养。
  首先,要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社会氛围。无论社会、家长或教师,都应多强调合作、互助、友好和团体精神,淡化对抗和过于激烈的竞争意识,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与人交往,并在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人积极相处、合作,体验友好交往、合作的愉快感和成功感。
  其次,要为儿童树立利群和合作的良好榜样。儿童受外界的影响较大,特别是与其密切接触的父母和教师等的言行举止对儿童有极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常常是无意识的,在相互交往中不知不觉地实际发生着。因此,父母、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检查、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为儿童提供正面榜样,以施加潜移默化的、多方面的、良好的影响。
  同时,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对儿童进行有意识的教育与训练。这包括对儿童进行专门具体的认知教育、情感体验和行为训练,教给儿童多样、具体的利群行为、合作方法,对其积极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肯定,适时强化等。同时在强化时注意以集体为对象进行鼓励。强调集体合作的意义与重要性,是培养合作品质的成功方法。


第11版(教育)
专栏:

  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个问题
  周柏年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号召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长期的中学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根据实现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当解决好中学办学中的五个问题。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矛盾。在现实的办学实践中,学生个体之间脑力与体力存在很大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质量又难以全面提高,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又难以面向全体学生。解决这一矛盾,大致有三种途径,一是改革教材,适当降低教材难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减课外知识的学习。二是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改革教育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和前苏联的维果斯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他们强调,只要教师教的知识形成结构,利用学生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强的学习动机,高的学习愿望,顽强的学习意志,就可以把任何知识有效地教会任何学生。三是从小学开始,不断对学生进行分流。我国从初三开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分流。
  第二,学生学习时间、精力的有限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爆炸之间的矛盾。加重学生负担与简单地减轻学生的负担都是有害无益的。要研究什么是当前学生的学习合理负担,改变课程结构,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但解决此矛盾根本办法是提高教师的素质,转变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观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办法,完善教学设备。我国中学生的负担主要是文化课的课外作业负担过重。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必须加强教育立法和行政干预。
  第三,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方式、习惯上的个别差异与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考试标准之间的矛盾。我们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考试内容和方法是统一的,是一致的。这种教学只照顾了学生的共性,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恶化了学生个别差异与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之间的矛盾。为了淡化这一矛盾,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与考试原则,班级要小型化,教学内容要多元化,教学进度要层次化,教学手段要直观化,考试内容和方式多样化,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第四,培养目标上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培养目标上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学生为什么要上学,国家为什么要办教育这一根本问题。也反映了学生上学的动机和国家对学生的期望。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做到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他未来在社会上的地位一致。当学生看到现在的学习好与差与他未来社会地位一致时,他就会认识到知识有用,就会努力学习。教育价值的正确取向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制订科学的稳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对办好教育的一大支持。
  第五,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矛盾。国际公认,对教育的投入是最佳投入。我国教育投入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师工资的增加,物价的上涨,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发完教职工和离退休教职工工资之后,公用费只占教育经费的7%左右,有的地区教育公用费为零。这一现象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其后果导致学校自筹资金或择校高收费。
  综上所述,改革中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有得力的措施,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虽然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但只要以改革的精神对待素质教育,再难的问题,也会逐步解决。


第11版(教育)
专栏:

  袖珍小学
  在太行深处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所只有三名儿童组成的学校。学校里最大的叫陈拴(右),读六年级,陈小佳读四年级(左),最小的陈小胖上二年级(中)。赵鹏 摄


第11版(教育)
专栏:

  山东蓬莱市易三小学坚持素质教育,各类活动课丰富多彩,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该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制作拼盘凉菜。吴铭 摄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教育 追求科学有效
  任浩
  年华流易,往事无痕。尽管6年前为备战高考而挥汗如雨的紧张记忆和一脚迈进大学时的情感体验早已离我越来越远,但由“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机制导演的“鱼跃龙门”和“孙山之后”的故事却依然年复一年地呈现于我们面前。
  看着写在稍显稚嫩的脸上那张张开颜的笑赧和阴郁的戚容,一缕并非杞人之忧的疑虑袭上我的心头。
  一份对北京某著名大学经济学院招收的14名全国高考状元的跟踪调查显示:时隔一年之后,这些状元中的一些人表现出心理脆弱、缺乏创造性、没有主人翁精神、不敢面对困难与挫折、漠视集体生活与社会活动等缺点。我担心,这些从书本和考场中走出来的状元和冠军们将如何面对未来漫长的岁月,如何在没有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考试的社会生活中走自己的人生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能够是、而且必然是一种解放。”但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显然还不适应这种作为解放的教育,因为经验告诉他们:升不了学,谈何解放!为了便于记忆和考试,他们凭借多年的经验和对出题人心理的深入揣测,把书本知识捏合成一块块“精制”面团,通过一轮接一轮的“强化训练”,将学生的个性理解和创造思维腌制成齐一和中庸。
  随着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的深入渗透,求职与生存的激烈竞争早已将功利的触角延伸到教育的每个层次。读书升学,学优则“仕”,成了育人者和受育者的当然选择。于是,过去那种“小呀嘛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的陶然天趣不复存在,因为孩子们的书包装满了永无休止的家庭作业和林林总总的复习资料。于是,作为解放的教育成了提前进行的生存演习。当各种名目的奥林匹克竞赛班蜂拥而出的时候,当学生一次次地经历快班和慢班的再分配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仔细想想:教育怎样才是科学有效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一位著名学者感慨如斯,因为,我们既不能回到单凭手上的厚厚老茧或者“根正苗红”的出身获取升学资格的年代,也不能对现行考试制度全盘否定。当前的考试制度自有它公允的一面,问题是我们如何消除这种制度日益暴露出来的不完善性,使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臻于科学、至于完善?
  十年树木可参天,百年树人宜瞩远。由教育造就的国民性格是坚强、振奋还是脆弱、猥琐,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前景是光明还是黯淡。今天,面临成亿的文盲和准文盲大军,我们实在没有理由盲目乐观。每个不想把“文盲大国”的标签贴到21世纪的人都应该警醒,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世纪伟人出给我们的一道颇具哲学意味的思考题。鲁迅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是的,唯有教育的灵魂发扬起来了,教育才有真进步。
  值得庆幸的是,素质教育正以万马奔腾之势在全国中小学乃至大学推广开来。我们期待着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会有一个新的起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