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归根到底是思想路线问题
  ——学风问题系列谈之二
  君如
  学风问题作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之间关系的问题,因而实质上是一个思想路线问题。
  党的历史上和今天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良学风,无一不同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相联系。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党的文件,照抄照搬、照本宣科,不从本地、本部门的具体实际出发,不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这种思想上的懒汉,究其实质,显然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断章取义、各取所需,表面上似乎也在联系实践学习和运用理论、从实际出发学习和贯彻中央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庸俗的实用主义。学习理论和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既不下功夫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也不下功夫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结果是劳民伤财、毫无益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形式主义。学习理论和文件,说一套做一套、对人一套对己一套、对上一套对下一套,处事待人既没有原则,也不讲诚实信用。这是一种个人品质问题,同时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种言行不一的主观主义思想作风。
  上述这些不良风气,其共同特点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就是不实事求是。这是什么问题?不就是思想路线问题么!由此可见,学风问题正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思想路线问题。讲端正学风,归根到底,就是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学什么”的问题上,要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要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来学习。科学的本质在于揭示自然界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杰出贡献,就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无论是列宁,还是毛泽东,都致力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致力于自己所在国家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他们研究的结论经过实践的检验,被我们称作为“真理”或“基本原理”。强调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绝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可以盲目崇拜信仰的宗教,而是把它看作是科学。今天,强调学习邓小平理论,同样也是因为邓小平理论正确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是科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邓小平理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动摇了就不能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在“怎么学”的问题上,要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要求,始终以中国问题为中心,把理论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切实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五大报告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一立论出发,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提出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这是我们党在总结过去、面向未来中获得的科学结论,是指导我们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的正确方针。其真谛就是要求我们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时,脚踏实地解决好我们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今天,在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刻,要承受和抵御东南亚金融风波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和风险,解决改革攻坚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战胜全球气候异常造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尤其需要全党全面、正确地领会与掌握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群策群力,开拓前进,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诚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联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际来学理论,才能增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也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如何理解“消灭私有制”
  高放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概括地提出一个基本理论,即“消灭私有制”。正确理解这个科学论断,对于我们今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宣言》第二章的原话是这样说的:“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过去人们往往离开了这句话开头所说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于是就把“消灭私有制”作为一个不需要任何前提条件的孤立的原理到处生搬硬套。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和分散的手工劳动大量存在的条件下,在生产力还很低下的情况下,就急于消灭私有制、建立“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当时我们这样做自以为是贯彻和实现了《宣言》的原理。事实证明,我们的理解是不对的,实践也是不成功的。
  《宣言》所强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非常关键的前提。从这句话的前后文所述,可以看出它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定会发展到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那时“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私人资本集中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这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规律这个意义上说的。第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要不断变更。“废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例如历史上封建主私有制取代了奴隶主所有制,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又取代了封建主所有制。“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这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这个意义上说的。第三,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因此共产党人可以最后而又最圆满地消灭私有制。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封建主私有制,其产品生产和占有远不完备,那么就不可能最后消灭私有制。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的意义上说的。以上这三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最后一点最为重要。
  这里所说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是何涵义呢?这句话是指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品生产不像从前的私有制那样属于分散的个体手工劳动的小生产,而以集中的社会化劳动、机械化大生产为基础,生产过程有周密的分工和协作的程序,企业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产品中的科技含量不断增长,商品市场的竞争使产品的质量和品种陆续改进、更新。从前剥削阶级在劳动生产率很低的情况下占有有限的剩余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其家族豪华生活的需要,难有多大力量扩大再生产;现在资产阶级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榨取大量剩余价值,除供自身需求外,主要又转化为资本,用以剥削新的雇佣劳动,从而使私人资本越来越扩大,生产资料也越来越集中。总之,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产品的生产和占有越来越社会化、现代化。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以解决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使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和发展。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产品生产和占有已经达到“最完备的表现”,我们才能够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最后的剥削形式。
  当然,这并非说每个国家都要等到资本主义私有制达到最完备表现时,才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后,能够在社会化大生产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但不能急于在各个领域过早地完全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就业,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也才是真正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10版(理论)
专栏:

  从初级阶段实际出发
  加强党的建设
  邵春保
  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建设应该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处理好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关系,在新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建设的时代特征。
  从实际出发开展党的建设,首先要在坚持理想的前提下做好现阶段的工作。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政治远见和科学理想的政党,为了实现它所确立的伟大理想和目标,党的建设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党的事业进展到哪个阶段,我们党就要从哪个阶段的实际出发开展党的建设。从建党初期起,我们党就提出自己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开始实现民主革命时期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以后党结合每个阶段的任务力求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但在党的历史上,有的同志急于实现党的目标,不能正确认识当时的国情,不能从实际出发,或者希望革命很快胜利,或者以为共产主义会很快实现,对党员和群众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结果欲速则不达,不仅难以实现在当时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还酿成了错误,造成了损失。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既要在运动的当前代表运动未来发展的方向,树立我们的理想,又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干好现阶段的工作。总之,要把理想作为我们现实中的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正确地认识目前的事业和实践,正确处理眼前和局部的困难,扎扎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情,积小胜为大胜,推进目前的事业。只有现实在不断进步,才会亲身感受到理想在逐渐地实现,从而激发我们对未来事业的必胜信心。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弄清我们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是很重要的。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实际,一是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们还很穷,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党的建设也要紧紧把握这个实际,着眼于解决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任务主要是党与人民群众一道争取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以革命为主,那么现阶段党的任务,就是党与人民一起争取人民群众在经济上的富裕,以建设为主。我们既是一个搞革命的党,也是一个搞建设的党。
  现阶段党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重在紧密联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这样,党的建设才会有扎实的基础,才能与目前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为党的领导提供符合实际的基础,产生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领导效果,也才能避免党的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两张皮”的现象。这就要求党的建设一定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阶段,搞“左”的一套。应坚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分析党的建设的形势,部署党的建设工作,检验党的建设效果,不能离开初级阶段的实际另搞一套。在党的建设的方式方法上,应适应经济建设和各项业务工作的实际,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和各自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应鲜明地体现党的建设的先进性和前导性,注意作风的扎实和深入,不能做表面文章、提不切实际的口号和搞形式主义的东西。
  要认识党虽然处在现阶段,但担负着领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事业的重大责任。不能因为处在初级阶段,就降低党的建设的水平。这就需要通过党的自身建设,使每个基层组织都成为坚强的集体,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使党员不能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对党员干部的培养、锻炼、选用,发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骨干带头作用,特别要通过从严治党,纯洁党的队伍,在党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上有所突破,形成党组织新陈代谢的机制和干部激励约束的机制。通过抓两头,促进和带动中间,使中间状态的党员和干部不甘落后,勇于向上,从而激发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只有保持党及其自身建设的先进性,使党具有战斗力、吸引力、凝聚力,才能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带动和领导作用,才能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以党内监督带动社会监督,以党的制度建设带动社会法制建设,以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带动社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党的团结带动和促进全社会的团结,从而体现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事业的有效领导。


第10版(理论)
专栏:

  小企业需要大发展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编者的话: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这里发表的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在我国大力发展小企业的重要性,揭示了当前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鼓励和扶持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工农两种生产方式矛盾转化过程中,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在促进经济增长以及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过程中,小企业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营造小企业健康成长的空间,加快小企业发展,为确保今明两年经济改革和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有机构成比较低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数量、就业人数和对GDP的贡献占绝对优势;在有机构成较高的第二产业中,1996年小企业数量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9.7%,1991—1996年小企业创造了新增工业产值的76.6%。目前,食品、造纸和印刷行业产值的70%以上,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以上,木材和家具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由小企业创造的。我国出口产品中许多大宗商品,如服装、玩具、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等,大都是由小企业生产的。小企业在促进生产的专业化、系列化,提高规模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是大企业的重要生存基础。在市场经济中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难于生存,较大的企业需要专业化协作配套。小而专、小而特的企业不仅可以灵活地组织生产,填补大企业生产的空白,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满足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而且能促进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零部件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协作体系。在高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发展众多具有竞争力的小企业,对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小企业的迅速发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1978—1996年,我国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二点三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小企业就业。目前全国工业部门一点五亿从业人员中有73%在小企业就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的职工人数逐年下降,而同期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却增加了一千五百万人。在新增就业人口持续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人员下岗分流,以及国家机关精简人员等因素形成的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下,小企业吸纳就业和再就业人员的“蓄水池”作用将会更加显著。由于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场所,也是全国县、乡级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稳定了小企业,就稳定了全国就业,稳定了地方的财政基础,全社会的稳定也就有了保障。
  事实上,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早已为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实。在美国,1997年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产品销售额占54%,就业人数占全国在职人数的60%。据估计,在未来十年间,美国全部新增就业机会的85%将由小企业创造。欧盟十五国1993年小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99.8%,容纳了66%的劳动力,其营业额占欧盟企业总额的56.2%。
  由此可见,不论是目前还是将来,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都不容忽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下大力气抓好小企业的发展问题。
  当前我国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关于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制定诸如《小企业基本法》等有关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而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小企业的地位,维护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是世界许多国家支持和保护小企业的通行做法。如美国制定了《中小企业法》、《公平执行中小企业法法案(1996)》、《1958年中小企业投资法修正案》等几十种法律。国会公开主张政府应尽可能地帮助、支持和保护中小企业参与自由竞争,主要目的就是要给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没有形成系统的小企业扶持政策。我国的经济政策主要是依据所有制类型和行业特性来制定,而不是根据不同规模的企业所具有的不同行为特征来制定的,在经济政策上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好于大企业。即使是政府出台了一些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不少小企业也因政策资讯能力弱,不知道如何用好、用足,如许多生产出口产品的小企业,就不知道如何利用好出口退税政策。目前小企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普遍存在的小企业融资困难。在国家专业银行加快向商业银行转变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新形势下,小企业在难以进入直接融资市场的同时,进入间接融资市场也遇到多种困难。小企业往往通过各种非正常的渠道筹措资金,在加重小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缺乏统一的小企业管理机构。我国小企业分属于各级政府以及各个产业主管部门,对小企业的宏观管理较为分散,口径不一致。在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流动频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建立统一的小企业宏观管理体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小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如日本通产省的中小企业厅,英国贸易工业部的小企业服务局,美国早在50年代后期就建立了小企业管理局(永久性的联邦政府机构)等,这些政府机构直接面向小企业,负责制定实施小企业政策和提供各种服务。
  小企业与大企业的产业分工水平低。我国的企业大都是全能型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低。大企业难以从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小企业更是难以从大企业得到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因此,企业无法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益。当市场景气时,有的大企业将自己的生产经营触角延伸到小企业的传统领域;当市场不景气时,大企业又经常随意降低收购价格,拖欠货款,向小企业转嫁困难。根据调查,大企业的挤压是目前许多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也大量存在着小企业通过各种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的手段挤压大企业的现象。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和发展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套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也制约了我国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中介机构往往设在政府部门,较少对企业直接开放,即使对企业开放,也只是为大企业服务,小企业很难得到中介机构的服务。新成立的一些商业性较强的中介公司,服务收费高昂,小企业难以承受此类服务的开支。社会化服务落后,制约了我国小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小企业负债率、亏损率和破产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小企业的发展。
  小企业改革有待进一步规范和配套。目前一些公有制小企业在产权改革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公有资产流失严重,二是公有资产流动性差。一些地方和企业,不尊重群众的意愿,强制推行某种改制形式。特别是一些亏损企业,通过“卖瓤破壳”的做法,将亏损企业的实体资产分块卖光吃掉,然后让“空壳”破产,直接损害了银行债权人利益和国家、集体所有者的权益。一些地方的小企业主管部门仅仅满足于改制企业的数量,而不对改制后的企业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扶持。相当多的改制企业没有及时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在那里,董事会不“懂事”,监事会不“监事”,形同虚设。有些主管部门不让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进行改制,而只让效益差的企业改制。有些企业因改制程序复杂、措施不配套,迟迟不进行涉及产权的改革。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鼓励和扶持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经验,特别是当前及今后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应把加快小企业发展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并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
  完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建议将增强政府对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能力纳入金融体制改革目标之中,如明确规定一些银行(可以考虑选择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以及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对象是小企业;积极开办小企业风险担保基金贷款,降低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风险。上海市已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必要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现有的面向小企业的一些专项贷款,也应根据需要调整借贷条件,加大支持力度。条件成熟时,制定实施小企业贷款行动计划,如小额贷款计划。在清理整顿和规范发展地方性的股权交易市场的基础上,设立并逐步开放全国性的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扩大小企业融资渠道。
  把发展小企业与实施再就业工程结合起来。建议设立面向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创办小企业的创业基金,鼓励支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兴办小企业,通过再创业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创办的小企业应给予税收优惠,适当减免征收某些税种,并提供一定的税收宽限期。对小企业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根据条件给予安置补助费和社会保险补助费。对主要为小企业服务的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可给予一定的税收支持和财政补贴。为降低和化解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贷款风险,建议在财政预算中建立一定规模的小企业贷款风险储备金。鉴于当前一部分国有小企业生产经营严重困难、资不抵债,也可考虑设立国有小企业托管基金,以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并解决这些企业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设立统一的小企业管理机构。从我国情况看,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机构改革原则,建议将现在的农业部乡镇企业管理局、国家经贸委城镇集体企业管理机构、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办公室等有关小企业管理机构合并,重新划定职能,组建国家小企业管理机构。国家小企业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倾听小企业呼声,维护小企业合法权益;防止大企业的挤压,保护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权益;推动企业联合,提高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小企业素质,促进小企业现代化;组织小企业的国家订货和促进小企业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等。
  尽早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议各级人大设立小企业委员会,从最基础的法律层面上解决小企业的有关问题。根据我国当前的立法情况,应在调整修改已出台的《乡镇企业法》的同时,抓紧制定实施《小企业法》和《小企业振兴法》,以确定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发展小企业的基本方针,规范小企业的登记管理和财产权属,保护小企业的各项权益,规定小企业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明确鼓励和扶持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促进小企业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方向发展。当前应通过资产、品牌、技术、产品等链条,利用“转包制”,发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积极引导小企业主动进入大企业的发展体系,使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形成协作配套关系,并使小企业在专业化合作与社会化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此外,还应尽早开始定期发布具有指导性作用的《小企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引导和规劝小企业进入或退出某些行业、产品领域。通过政策或法律手段逐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对那些产品无市场、经营无效益的企业,政策上不给予支持。对那些生产假冒伪劣和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要坚决依法关停并转。
  加强对小企业改制的规范和指导。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原则上是企业行为,政府只能规范指导,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刮风,不能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应严格进行资产清理评估、产权界定和股权设置,科学地选择改制形式,妥善处理债权债务和产权转让收入,安置好富余职工,积极稳妥地推进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公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体系,确保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健康有序地进行。
  建立和完善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组织专家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简便的小企业划分方法和划分标准;在抓好城乡集体企业清产核资的同时,着手准备进行全国性的小企业普查,摸清小企业的家底,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有关中介和社会服务机构,积极开展面向小企业的技术开发、管理培训和市场营销等多方面服务。结合我国目前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改革,鼓励和支持精减下来的人员创办为小企业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政府对于此类中介组织应给予必要的支持。(附图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