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留给下世纪一条清亮的淮河
  ——淮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张菊生访谈录
  本报记者 尹智博
  编者按:保护环境,是提高生存质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保证之一。本栏今天推出淮河治污“零点行动”半年追踪报道。
  去年年底,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淮河流域实施以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验收为主要内容的“零点行动”,这条饱受严重污染之害、威胁着1.5亿人口健康生存的河流终于出现了转机。如今,“零点行动”已过半载,淮河水体有无改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沿淮四省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成果是否巩固?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本报记者赴淮河流域实地调查,发现治污工作有喜有忧,喜的是淮河干流水质有明显改善,忧的是有些企业仍在超标排污。为了能留给下世纪一条清亮的淮河,治污达标工作不能有一丝一毫松懈,必须再接再厉,抓得更紧更实更好。
  盛夏7月,记者专程前往安徽省蚌埠市,就淮河治污问题采访了淮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张菊生。
  记者:“2000年淮河变清”的目标是怎样提出和实施的?
  张菊生(以下简称张):1995年8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确定了淮河水污染防治的目标: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各主要河段、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实现淮河水体变清。
  具体实施分两大阶段,首先是工业治污阶段,它分两个战役,第一战役于1996年6月30日结束,淮河流域共关闭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等15种污染严重的小企业4987家;第二战役为1997年底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到去年底,沿淮日排污水100吨以上的1562家企业,除一部分被关闭或进行排污设备试运行外,有696家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全流域日排废水100吨以下的1844家企业,已有1504家实现达标排放,占这类企业的81.6%。可以说“零点行动”的成功,标志着淮河水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第二个阶段从1998年到2000年,淮河治污将以城市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拟在淮河流域建立52个污水处理厂,目前正在加紧实施过程中。
  记者:达标排放取得胜利后,半年来淮河水质如何?
  张:“零点行动”半年来,淮河流域水质确实好转,淮河干流今年6月以来基本稳定在4类水的水平上。这虽然与今年降雨较多有关,但主要还是达标排放工作的结果,企业的基本达标排放使淮河水质发生了明显变化。
  但是,必须承认,全流域治理工作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河南省的双洎河、沙颖河的水质明显改善,而山东省临沂地区,几个没有达标企业大量排污,邳苍分洪道严重污染,致使下游日供水20万吨的徐州自来水厂在今年1月被迫停产达半月之久,酿成重大污染事故。应该说,要巩固第一阶段的成果,仍需做大量的工作。
  记者:到2000年底还有两年半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如何保证淮河水体变清的目标能按期实现?
  张:一、继续加大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行执法责任,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监督排污企业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杜绝偷排现象。重大工业污染源企业要在生产工艺上做文章,尽量减少污水排放。
  二、在坚持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必须实施排污的总量控制。大型排污企业应严格控制生产规模的扩大,限制排污总量,减少新污染源的增加。
  三、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从1998年开始,淮河水污染防治进入了生活治污阶段,重点是兴建沿淮城市的52座污水处理厂。我们建议各地广开筹资渠道,促使5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早日建成,保证2000年淮河水体变清的目标能如期实现,决不能把一条又脏又臭的淮河留给21世纪。
  压题照片为蚌埠段淮河一角。尹智博 摄(附图片)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淮河治污半年 农民有喜有忧
  本报记者 严宏
  站在荆山上远眺,淮河北岸万顷良田尽收眼底。淮河水养育着千百万勤劳耕作的农民,浇灌着千万亩良田。
  七月初,记者来到怀远县五岔镇邵圩村,这个村紧邻涡河,是一个有着千亩水田的大村,我们到达时正值淮河大汛,村干部全部上坝抗洪。
  李姓村民一家三口都在田间忙着给水稻施肥,一听记者问起水,男主人就滔滔不绝地说开了:“现在的水好了,你看这稻子长得多好。”他回忆说:“我十来岁的时候涡河还能一眼望到底,到了九十年代,河水越来越差,甚至整条河都是黑的,庄稼不明不白地减产,以前每亩能产六百公斤稻子,后来只能收到三四百公斤,前年一次上游来黑水,全村的庄稼几乎都死光了。”
  记者问他知不知道淮河流域治污行动,他大声说:“哪能不知道,水是俺们的命根子,俺们最关心。”他指了指田里绿绿的水稻说:“这样的水浇庄稼,不出天灾人祸,肯定亩产上千斤。”临走时,这位淳朴的村民拉着记者的手恳切地说:“政府可千万要管住,黑水可不能再来了。”
  从邵圩村向东行十多公里,记者来到蚌埠市蔬菜生产基地小蚌埠镇,镇委书记黄希武说:“镇上万亩菜田全靠涡河水灌溉,今年以来水质一直较好,最明显的变化是现在河里有很多人打鱼了。”接着他话锋一转说:“涡河水我们是放心了,但附近的一些企业继续超标排污却使我们吃了大苦头。”
  记者来到蚌埠华能无水柠檬酸厂的排污口,只见带有刺鼻气味的黑水通过明渠向田间流去。一位村民指着这条排污明渠说:“原来这是菜田的排水渠,这家企业长年排污,沉淀物使渠道高出菜田,造成六七百亩菜地积水无法排出,变成了废田,真令人心痛呀。”
  记者随渠望去,两旁的大片田地杂草丛生,渠边地连草都不生,几棵大树因靠近渠边,已被熏死。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新闻追踪

  蚌埠人又饮淮河水
  本报记者 严宏
  7月2日,记者到安徽蚌埠采访,晚上应邀到朋友家里做客,进门刚落座,主人就端出一杯热茶兴奋地说:“这水可是来自淮河,这在前两年根本不可想象”。
  朋友的话,使记者想起了去年初在蚌埠短暂停留时的情景。那时淮河污染相当严重,蚌埠人谈水色变,很多人都把以淮河水为主要水源的自来水用于洗澡、洗菜,不敢饮用,大街上各种矿泉水广告铺天盖地,十分热销。没想到,淮河流域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污水仅半年,蚌埠人又饮淮河水。
  7月5日,记者来到蚌埠市自来水公司采访,公司水质检测中心的吴科长拿出一份当天的水质检测报告介绍说:“据今天取样检测,淮河蚌埠段水质符合国家4类水标准,经过常规处理完全可以饮用。”
  谈到水质的变化,吴科长感慨地说:“那可真是质的变化。”据她介绍,在污染最严重的1995年—1996年,淮河水色呈灰黑,有芳香味,经过处理也不能饮用。那时的蚌埠人有条件的打井,没条件的就去买矿泉水,各单位都为自己的职工发了装水的大桶,每天一到上下班时间,拎着大桶骑车的人流成了蚌埠的一大景观。公司的投诉电话一天到晚响个不停,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现在不同了,今年以来,公司还没有接到一起因水质而投诉的电话。
  离开自来水公司,记者来到了蚌埠市自来水一厂取水口查看,因正值汛期,淮河水流量很大,除河水稍稍发黄外,看不到漂浮物和其它异样。该厂岑厂长对记者说:“今年以来,淮河干流蚌埠段水质一直较稳定,但这和今年河水流量大有关,真正的考验是枯水期,如果今年底枯水期到来,水质还能保持在这一水平上,那我们的大水桶就肯定没用了。”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工业治污路还长
  本报记者 尹智博
  7月2日,记者刚到蚌埠,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金立新就让记者看了一封群众来信。信中说:“‘零点行动’后,江苏宝应县造纸厂仍在超标排放污水,最近该厂又开始生产红色卫生纸,大量红色污水向里下河地区排放,污染了下游广大地区,现在沿河群众一看到该厂排污,就敲锣报警,高喊‘红水来了,红水来了,赶紧蓄水呀!’”
  金立新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些企业有设施不运转,偷排污水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巩固达标排放的成果,是摆在沿淮各级环保部门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7月3日,记者与淮委的同志一同驱车沿淮河西北上行,现场察看企业治污情况。
  在阜阳市,记者察看了阜阳制药厂、雪地啤酒厂和阜阳造纸厂,这三个企业以前均为日排废水上万吨的污染大户。从1996年开始,阜阳制药厂、雪地啤酒厂分别投资865万元和1000万元,各自建立了日处理4万吨和8万吨的污水处理工程。在阜阳制药厂污水处理车间排水口,记者看到排入长沟的废水,悬浮物很多,水质混浊,经取样检验,符合国家行业排污标准。厂方解释水质混浊的原因是雨水过大,厂内阴沟积淀物泛出。
  离开阜阳制药厂和雪地啤酒厂,记者又来到已停产的阜阳造纸厂,厂区内一片荒凉,门卫告诉记者,旧厂因无法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已被关闭一年多,新厂区正在建设。
  沿淮河主要支流沙颖河上行,7月4日记者来到了被称为“味精城”的河南项城,淮河流域最大工业污染源之一的莲花味精企业集团就设在此地。近年来,莲花味精企业集团斥资近2亿元,先后兴建了三个污水处理厂。在第一、第三污水处理厂排水口,记者见到所排放的污水呈褐黄色,有浓烈的刺鼻气味,项城市环保局的同志介绍说,仪器监测这两个排水口的污水符合国家排污标准。在离开项城之前,淮河水利委员会同志在莲花味精企业集团金心公司旁的附马沟一侧,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占地40余亩的污水坑,尽管已被雨水稀释,但浓黑色的污水依然散发着浓烈的异味,由于这一污水坑是暗沟排放,我们无法找到污水的源头。(附图片)
  蚌埠华能无水柠檬酸厂大量超标污水流往田间,致使600亩菜田荒废。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头条竞赛

  发展经济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莱州谢绝开采浅滩石英砂
  本报济南7月18日电 日前,又一项年收入近千万元的浅滩石英砂合资开发项目在山东省莱州市遭到否决,这已是近年来莱州市第八次将类似的开发项目拒之门外。
  莱州市地处渤海湾南岸,沿海浅滩石英砂资源分布广泛,质地纯净,总储量达6亿立方米,被海洋地质部门列为全国十大远景海洋矿产开发矿区。近年来,许多中外客商看准了这一开发效益极佳的浅滩石英砂资源,前来探讨开发项目。莱州市在保护海洋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选择中,做出了明智的回答。
  今年4月,莱州市过西镇政府又提出申请,准备与一家日本企业合作开发浅滩石英砂,已完成了前期开发规划设计,30多万元的设备也已到位。并称日商承诺:上百万吨石英砂出口日本,年回报效益近千万元。对此,莱州海洋渔业、环保、地矿部门进行了多次论证后认为,目前开发浅海石英砂的条件和技术均不成熟,一旦开发,将严重破坏浅滩鲈鱼、对虾的生殖繁育场,打破近海生态平衡。据此莱州市再次做出了“暂不开发”的决定,莱州市长宋振国表示:“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莱州要的是经济与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
  (刘磊 吕俊峰)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翁安化石破解演化生物学之谜
  陈均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理论”取得进展
  本报昆明7月18日电 记者钱江报道:云南滇池以南山岭中一个叫“三家村”的地方,在一个简陋试验室中工作的古生物学家陈均远日前向中科院领导致信汇报:他有望于今明两年在科学发现方面取得成果:1.关于世界上最早的真菌化石的发现;2.翁安动物群胚胎学的研究。陈均远表示,有关论文已撰写完成,将在国际知名科学刊物《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上发表。
  今年59岁的陈均远是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去年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特等奖。今年2月他与台湾科学家李家维教授共同发现了贵州翁安前寒武纪动物群化石——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可靠的动物化石记录。这些化石不仅保存了软体组织,而且保存了组成动物的细胞和亚细胞构造,已有5.8亿年的历史。他认为,翁安化石群的发现将为探索动物起源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起点提供极珍贵的科学资料。
  90年代以来,陈均远一直进行着对云南澄江古动物化石群的研究,他是中科院云南澄江研究站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目前,建于澄江帽天山上的1300平方米的研究站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将于今年10月交付使用。
  陈均远对记者表示,早期生命研究有可能在云贵高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里是我事业的归宿,我希望连同事业扎根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老市长摘牌子新市长不申报
  本溪市正确对待卫生城市评比
  本报本溪7月18日电 在7月13日召开的本溪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市长吴启成部署了全市卫生工作后,宣布了一个让与会者吃惊的决定:“根据我市卫生状况,在今年的全国卫生城市评比中,市政府决定不作申报。”
  在1995年的全国评比中,本溪市首批跨入了全国卫生城的行列。不过,本溪市民知道,那是搞突击“创造”的成绩,根本无法巩固。第二年春天,果然出现了较大的反复。当时的市长李英杰一方面加强城市卫生建设,还亲手将市政府门前的“全国卫生城”的牌子摘了下来,他告诉大家:“等创出名副其实的全国卫生城市,再挂也不迟。”
  今年上半年,本溪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决定再向“全国卫生城”冲刺,并列出了一个投资1300万元的加强城市卫生硬件建设的预算方案。市政府研究这个方案后认为,对照全国卫生城的最新标准,本溪显然还有不小的差距。而眼下,本溪经济困难,需要投入相当一笔资金用于安置下岗职工。市委、市政府决定,一是将卫生工作毫不松劲地抓下去,另一个决定是,等到3年后达标,再申请全国卫生城市。
  (冯奎司 祥春)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现场目击

  机场路何日成坦途
  本报记者 董伟
  近来,哈尔滨的司机到飞机场接送客人时,屡屡被机场路旁农贸市场中挤到路上的人群、车辆惊出一身冷汗,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从拉菜的四轮拖拉机和机动三轮车的夹缝中穿过。7月16日下午5时,记者驾车上了机场路,在大赵家屯和小赵家屯路段,看见两处颇具规模的农贸市场,成千的三轮车和小四轮车停在路旁,不时有几辆横穿马路,看着实在吓人。小赵家屯的农民说:“这一带每天上午10点左右和晚上10点左右最热闹,往来车辆很难通过。”殊不知,这是哈尔滨飞机场起降飞机次数较多的时候。
  小赵家屯农贸市场一位姓张的农民对记者说,道里飞机场沿途5个乡镇五六十个村是哈尔滨的菜篮子,这里的农民大多种菜,近年来,每到5月至10月,这里形成一个大农贸市场,24小时人流不断。
  “这样卖菜不危险吗?”记者问。“俺们也知道危险,俺们村已被车撞死两个人了。”农民纷纷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诉说他们的理由和难处。“村里给俺们弄个简易市场,就在不远处。但只是平平地,连个大棚都没有,新摘的菜拉到那里,个把钟头就蔫了,大伙还是聚到公路两旁的树阴下来卖。”
  哈尔滨市交通局机场路养路段段长戴连跃介绍,机场路是哈尔滨市的窗口,也是创建中的省级文明样板路。去年他们搞绿化投资了700多万元,可是卖菜的农民把绿地踩得体无完肤,无奈中,他们又花5万多元把绿地改造成石头道板。为了疏导农民,他们还投资10余万元新开了3个道口。“可是,我们一个部门的力量毕竟有限。”
  从今年5月起,哈尔滨市公路、交警、城管、工商等部门联合出勤,整治机场路秩序,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交通局公路管理处路段科科长郑玉新对记者说,他们每天早上4点多钟从家里出来,赶到机场路出勤已经两个多月了。每天又累又气,还是管不过来。
  负责机场路交通事故处理的哈尔滨市交警支队顾乡大队副大队长贾云学对记者说,机场路已成为哈尔滨市发生重大事故最多的一条公路。可见整治结果不尽如人意。
  如果说几家单位联合整治都不见显效,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附图片)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上海热浪逞威半个月
  本报上海7月18日电 记者郭伟成报道:昨日下午一场倾盆大雨使在持续高温中生活了16天的上海人松了一口气。在过去的半个月中,上海的日均气温达30.1摄氏度,大大超过历史同期纪录。其中7月14日的最高温度达到38.6摄氏度,当天上海的最高用电负荷突破880万千瓦。上海3万多电力职工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保证全市供电基本正常。
  上海瑞金医院在高温中每天门急诊病人都在5000人以上,许多人因高温中暑,也有不少老年人因长时间处在空调环境中而得了“空调病”。为此,该院60多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生工作在门急诊第一线。7月14日上午,记者在医院中看到正在抢救93岁著名画家钱君匋的副院长俞卓伟,他说,钱老先生入院时体温一度高达41.3摄氏度,目前病情已得到控制。
  据悉,长江中下游地区出梅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西太平洋上的台风姗姗来迟,遂使上述地区酷热难当。为此南昌、杭州和南京等地都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当地中暑病人剧增,并有因中暑而死亡的报道。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武汉高温创50年纪录
  本报武汉7月18日电 10多天来,“火炉”武汉三镇暑热难当,气温自7月7日突破36摄氏度以来,连创新高,最高突破40摄氏度,全市出现了50年未遇的持续高温无雨天气。
  武汉没有拉闸限电,但电力负荷飙升,7月10日全市负荷高达216万千瓦,为历史之最。由于供电设备老化,城区每天发生200多起断路故障,创下武汉有供电史以来日均断路故障最高纪录。供电局6000名城区维修队员忙不过来,800名郊区抢修员奉调入城助战。
  7月16日,城区的洪山交警大队负责人介绍,持续高温使交通事故大增,机关除少数人值班外,交警全部上公路疏导交通,一天下来,交警制服上的汗渍白花花一片,脱下鞋子能倒出水来。7月11日以来,武汉空调销售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窗式空调机脱销。由于空调安装一时得不到保证,市民对多家空调厂家的售后服务提出投诉。
  动物一族得到前所未有的照顾:武汉动物园为华南虎专设了凉水池,为大熊猫运来了大冰床,为白熊安装了冰水喷头,全天喷水……动物园爱爬山的猴子全部聚集在水池边上,终日不肯离开。
  每到傍晚,武汉东湖、莲花湖等湖中人头攒动。但江边和湖中已发生多起少儿溺水事件。17日凌晨,武汉普降小雨,持续高温有所缓解。(罗盘 代保平)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青岛将设五条热线
  供水电话率先登场
  本报青岛7月18日电 记者宋学春报道:随着15日青岛市自来水公司“2878111青水热线”的开通,包括自来水、液化气、管道燃气、公共交通和青岛热电的青岛市公用事业“111热线服务工程”开始启动,全系统共设立5部热线电话。
  为了方便群众记忆,这些热线电话的尾数都是“111”,所以被称为“111热线服务工程”。青岛公交热线将于7月下旬开通,液化气111热线8月上旬开通,管道燃气111热线8月中旬开通,青岛热电111热线10月上旬开通。
  青岛市目前开通的自来水热线电话,由原来14部对外服务窗口单位的电话缩减而成,将所有社会供水服务集中到“一个窗口、一部电话、一条热线”,用户打一个电话即可“一通百通”,24小时接听的自动系统可在两秒钟内将电话转接到各服务部门。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新疆严格清理公费电话
  本报乌鲁木齐7月18日电 截至上月末,新疆共清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款安装住宅电话23693部,其中查出不符合规定的3600多部,补交初装费用近300万元。清理移动电话3000多部,其中超额配备近千部、占用企事业单位或接受单位和个人赠送的257部,目前已全部得到纠正和处理。
  新疆明确规定,对自治区级领导到地县级领导和特殊岗位的一般干部,全部实行话费规定限额、超额自负。按规定配备的移动电话,全部实行费用限额报销。(陈沸宇 李晓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