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公海变小了
  赵恩波
  今年是国际海洋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表明新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已经确立,但要以此建立和维持新的海洋秩序,尚需该公约的所有缔约国和加入国依照公约的规定,调整本国的海洋政策和海洋法律制度,这才是联合国大会确定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的真谛所在。实质上是敦促世界各国为建立和维护新的国际海洋秩序继续作出努力。
  国际海洋新秩序的显著特点是“公海”变小了。反言之,即世界所有沿海国家拥有的海洋管辖范围空前扩大了。据以往的传统海洋法规定和国际上的实践情况看,沿海国仅拥有狭窄的领海管辖范围,各沿海国的领海之外全部属于公海。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海洋法律制度则不同,不仅规定了沿海国可拥有12海里的领海、领海之外12海里的毗连区,还规定了可以拥有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起码不少于200海里的大陆架。根据大陆架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原则,可以主张不超过350海里或不超过其2500米等深线100海里的大陆架。这样,使得全世界海洋总面积的大约1/3划为各沿海国的管辖范围之内。此外,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法律制度,可以说是从传统的“公海”中分离出来的,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区域”制度。以往的传统海洋法规定,领海之外就是公海。而今的“公海”除了上述的面积变小了之外,还仅剩下水体,以往“公海”意义上的公海海底,已被新建立的“区域”制度所代替,成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可见,公海的变小使得沿海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的沿海国家权利增大。这种权利增大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对海洋的管辖范围有了空前的扩展;二是权利主张增多,除对领海实施主权外,对毗连区内的某些特定事项实施管制权,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自然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等实施管辖权。可以说,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公海的变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对比所出现的一种公平的结果。
  正是这种公海的变小,才为广大沿海国家提供了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今年6月26日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江泽民主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我国的海洋管辖范围也得到了扩大。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海洋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制定一份全面的关于海洋的法律制度的国际公约,联合国主持于1973年至1982年召开了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先后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11期共15次会议。《公约》共17部分,连同9个附件共446条,涵盖了海洋法的各主要方面。《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生效。
  国际海事组织 是联合国处理海上安全事务和发展海运方面的专门机构,前身是1959年1月成立的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1975年该组织第九届大会决定自1982年5月22日起改为现名。该组织由大会、理事会、海上安全委员会、法律委员会、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技术合作委员会、便利运输委员会和秘书处组成。主要进行有关海上安全、防止海洋污染、便利海上运输和提高航行效率及有关海事法律责任等方面公约的制定和修改,以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定的技术援助等。1973年3月1日中国正式参加该组织,此后除第十二届以外均当选为理事国。
  国际海洋法法庭 于1996年8月正式成立。“法庭”有权管辖按照《公约》向其提交的一切争端和申请,以及将管辖权授予法庭的任何其他国际协定中明确规定的一切申请。法庭由选举产生的21名法官组成,法官任期9年,可连选连任。1996年8月,中国海洋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海洋法教授赵理海当选为首任法官。(贾宇)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海洋环境——地球生命的依托
  杨积武
  海洋是所有水体的最终聚集地,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发利用海洋强度加大,进入海洋中的污染物质越来越多。当前,农药等有机物,无机氮、无机磷等营养元素,以及汞、铅等对人体健康极具威胁的重金属均被大量排入海洋。世界每年向海洋倾倒的废弃物达几十亿吨。排入海洋中的油类达数百万吨,其中通过河流排入约500万吨,船舶排入约50万至100万吨,海上油田排入约100万吨。每年排入海洋的汞约有1万吨。大量的污染物质毫无节制地排向海洋,使沿海河口、海湾以及沿海大中城市毗邻的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海洋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扩大。
  海洋的污染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后果。海洋环境灾害不断发生,海洋资源与生态破坏严重,海洋生物物种减少,一些世界上著名的渔场基本上不再形成鱼汛,对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从世界范围来看,作为海洋环境严重恶化标志的赤潮,五六十年代只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的沿岸水域,现在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环境灾害,而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由于油轮泄漏等海损事故造成的海洋环境破坏也是触目惊心。1989年3月“瓦尔迪兹”号油轮,在美国阿拉斯加近海触礁,24万桶原油流入威廉太子湾,在风浪的作用下,大量原油被冲到海岸,覆盖在海滩、沼泽地、岩石上,范围达1280公里,溢油破坏了该区的生态环境,渔业损失约0.5亿至1亿美元。海洋动物受到严重侵害,有3.3万只海鸟死亡,生活在溢油区的海獭死掉993只,海鲸19只,不少海豹、海狮、鲱鱼及其他鱼类和底栖生物大批中毒、窒息死亡,溢油区的生态环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恢复。
  海洋环境的恶化已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保护海洋环境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我们的共同未来》专题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人类共同发展战略得到了确认,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制定并组织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迎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沿海各国和国际社会纷纷响应,陆续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截至1997年,全世界已有120多个国家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出台涉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就有40多个。一些国家纷纷建立了高效统一的海洋执法队伍,如美国的海岸警备队,日本的海上保安厅。
  我国政府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于1996年制定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最近发表的《中国海洋政策》白皮书也充分体现了“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事业的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海洋环境保护法》为主体,《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6个管理条例为基础的法律武器。
  “为了地球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这是联合国为今年“世界环境日”确定的主题。它提醒人们,保护海洋环境将为人类的生存质量提供保证,对人类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海洋产业——
  世界经济新增长点
  艾万铸
  人类开发海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早期的海洋开发活动仅局限于“兴海盐之利,行舟楫之便”。20世纪60年代开始,海洋开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标志着现代海洋开发阶段的到来;80年代,海洋开发进入新技术革命阶段;90年代,全面开发利用和管理海洋的新时期拉开帷幕,海洋产业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洋开发前景广阔
  据统计,7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产业产值每10年就翻一番:70年代初为1100亿美元,1980年为3400亿美元,1992年为6700亿美元,1995年为8000亿美元,预计2000年可达到1.5万亿美元。
  从60年代以来,海洋开发不仅速度加快,而且开发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原因就是海洋中有着巨大的面积和丰富的资源。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也就是说,海洋面积是地球上陆地总面积的2.4倍。据调查,海底蕴藏着1350亿吨石油,占世界可开采石油储量的45%。海底表面分布的大洋多金属结核,含有镍、铜、钴、锰等70多种元素,资源量约3万亿吨,开采这4种金属可供全世界使用上千年。
  世界海洋生存着20万种生物,其中海洋动物18万种,海洋植物6646种,海洋真菌约500种,海洋原生生物约1.2万种。海洋生物的蕴藏量约342亿吨,其中浮游动物215亿吨、底栖动物100亿吨、游泳生物10亿吨、海洋植物17亿吨。仅海洋动物就有325亿吨,而大陆上的动物还不到100亿吨。据估算,每年海洋鱼类的生长量约6亿多吨,在不破坏资源的情况下每年可捕获3亿多吨海洋水产品,是目前海洋渔获量的3倍多。
  海水总体积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以上。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据计算,海水中含有食盐4亿亿吨,镁1800万亿吨,钾500万亿吨,溴95万亿吨,银5亿吨,金500万吨,铀45亿吨(相当于陆上铀矿储量的4500倍)。海水中还含有200万亿吨重水,这是用于核聚变的宝贵原料,将成为21世纪电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波涛汹涌的海水,永远不停地运动着,潜藏着巨大的能量。这种能源可以再生,海水不尽,就永远用不完。据估算,海洋再生能源的蕴藏量约1528亿千瓦,其中波浪能700亿千瓦、潮汐能27亿千瓦、海流能1亿千瓦、温差能500亿千瓦、盐差能300亿千瓦。这些能量比地球上全部动植物生长所需的能量要大若干倍。
  海洋产业生机勃勃
  世界海洋开发的产值中,海洋油气业的产值一直居首位,其次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和海盐业。
  40多年来,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发展很快。50年代海上勘探油气的国家仅6个,而现在已达100多个。海上油气钻井数,1961年为726口,而到1995年达2663口,其中美国海上油气钻井数最多。
  海洋石油的产量,1950年仅0.3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5%,1960年为1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9.20%,1995年为9.65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0.08%。
  海洋天然气的发展速度不如石油,1980年的产量为2903.11亿立方米,1995年为4421.00亿立方米。
  海洋渔业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世界海洋渔获量1950年为1860万吨,1994年为9014万吨,产量缓慢上升。但据渔业专家分析,近10多年来渔获量增加数量较大的是低值的小型中上层鱼类,如沙丁鱼等,而经济价值高的金枪鱼、鳕鱼等8种鱼的产量则明显下降。
  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较快,海上运输船舶逐渐增加,海运量不断增长。
  1995年,世界300总吨以上的海上运输机动商船数为28841艘,约6.7亿载重吨。20多年来,平均每年机动商船数以1.9%的速度增加,总吨数以3.3%的速度增加,总载重吨数以3.2%的速度在增加。
  随着商船队的发展,货运量不断增加。1963年世界主要外贸货物海运量才13.5亿吨,货物海运周转量为4.70万亿吨海里;到1993年货物海运量达43.39亿吨,周转量达18.99亿吨海里,分别是1963年的3.2倍和4倍。30年来,世界主要外贸货物海运量和周转量分别以3.97%和4.76%的速度在增加。
  海洋旅游业的收入十分可观。目前,世界海洋国际旅游收入约2000亿美元,接待人数达5亿人次。美国大约每年有3000万人到海滨游泳,1100万人从事娱乐性钓鱼,4400万人参加航海或驾驶游艇的运动,每年海洋旅游收入达250亿—300亿美元。日本有2.8万公顷海上娱乐场所,海洋娱乐性钓鱼每年约4000万人次。
  海盐业在世界原盐生产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世界海盐生产量约5000万吨左右,占世界原盐总产量25%。中国海盐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1997年生产量为2928万吨。世界其他海盐产量较多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墨西哥、印度、巴西、日本、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海洋世纪的期待
  吴绮敏
  有水的地方,才会有生命,浩瀚无垠的大海正是地球生命的摇篮。人类对海洋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东西方各自不同的神话之中,“海神”总是被赋予无比的威力。今天,也许人们还可以依稀感觉到历史的回声,听到2500多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的感叹:“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在20世纪末的今天,人们强烈意识到,由于陆地资源的日趋紧张,人类在下个世纪将更多地依赖占地球面积的71%而且远未被合理开发利用的海洋。海洋与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繁荣正紧紧连在一起,它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或许人们不难发现,凡是海洋事业强大的国家,大都是发达国家;所有国家的经济龙头,几乎都集中在临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前景宽广诱人,世界上许多国家视海洋为开拓地,制定面向海洋、开发海洋、向海洋进军的国策。人们甚至预期,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支柱。
  然而,当人类对大海怀有无限期待而奔向她的怀抱时,今天的一些海域却已是满目疮痍,原本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呈现着衰退之势,海洋之中的生命“禁区”正在扩大。黑海的例子就令人触目惊心:千百年来在黑海沿岸,从古希腊文明到现代土耳其文明,这片富饶的大海是发源地之一。但在过去20年间,大规模商业捕捞和农业活动几乎使黑海里的鱼类和贝类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类垃圾为养分的、疯狂生长的海藻和以海藻为食的北美水母。
  海洋面临的巨大威胁恰恰源于人类自身对海洋物种的过度开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人为改变,对海洋的污染,引进外来物种破坏本海域的食物链和全球气候变暖。有识之士纷纷强烈呼吁国际社会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海洋与人类密切相关,海洋物种减少将危及人类生存,拯救海洋刻不容缓。
  联合国确立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主题就是在于强调海洋在造就地球生命中所起的作用,突出海洋环境的整体性,加强国际海洋的开发合作。尊重我们生活和文明的源泉——海洋,已成为今年全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预言家们说,下个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1994年11月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把世界海洋的开发与管理引入一个新时代,也为海洋世纪的到来拉开序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除拥有作为其领域一部分的12海里领海外,还可拥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管辖海域。这个被称为引起“蓝色圈地”运动的《公约》,为世界海洋新秩序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它使人们认识到,海洋是下个世纪确立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发展海洋事业已成为世界性大趋势和各国的战略选择。
  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大自然在给予这份馈赠的同时也给人类赋予了艰巨的责任。今年7月18日,世界各国的人们将相约于“世界海洋日”,表达人类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共同心声,感受21世纪的期待——人类“重返海洋”,把一个和平的、富有活力的海洋带入新世纪。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国际海底资源
  ——人类的共同财富
  李波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总面积3.61亿平方公里的海洋划分为国家管辖海域、公海和国际海底三类区域。位于国家管辖海域以外的国际海底区域面积约2.517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49%。这一广阔的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战略金属资源,其中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等已被公认为21世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资源。
  多金属结核广泛分布于水深4000—6000米海底,含有70多种元素,其中镍、钴、铜、锰的平均品位分别为:镍1.30%,钴0.22%,铜1.00%,锰25.00%,其总储量分别高出陆上相应储量的几十倍到几千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据测算,多金属结核资源总量达3万亿吨,其中太平洋的结核覆盖区面积近2300万平方公里,有商业开采潜力的资源总量高达700亿吨。富钴结壳分布于水深1000—3000米的海山上,最大厚度20多厘米,富含钴、铂等战略矿产,其中钴平均含量较陆地原生钴矿高几十倍,铂平均含量高于陆壳80倍。据有关资料测算,太平洋西部火山构造隆起带上,富钴结壳矿床的潜在资源量达10亿吨,钴金属含量达数百万吨,经济总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海底热液硫化物分布于水深数十米至3500米,主要出现在2000多米水深的大洋中脊和断裂活动带,是一种具有远景意义的海底多金属矿产资源,其主要元素为铜、锌、铁、锰等,另外银、金、钴、镍、铂等也在一些地区达到工业品位。这种资源易采易选的特性展现出良好的开发前景。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任何国家不应对区域或其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任何国家或其自然人或法人不应将“区域”或其资源的任何部分据为己有,“对‘区域’内资源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由依据公约成立的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为“全人类的利益”行使,开放给所有国家,并专为和平目的利用,不加歧视。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日益深化,海底异常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更为世界各国所瞩目。联合国预测,深海商业性采矿活动在2010年以后即有可能发生。随着陆地资源逐渐枯竭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海底的资源开发将在21世纪成为一项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西方国家从50年代末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国际海底战略金属资源勘察及开发技术的研究活动,并已占有了最具开发远景的多金属结核富矿区,基本完成了多金属结核资源商业开采前的技术储备,一旦商业时机成熟,即可进入实用化和工业试验规模阶段。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正利用已经形成的技术优势,积极探索和研制着眼于国际海底其他战略金属资源的勘察开发技术,以期扩大国际海底资源占有量,保持在深海领域的技术领导地位。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作为在联合国登记的国际海底开发先驱投资者,继续进行高强度的投资,在积极开展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和采冶技术研究的同时,已经着手深海其他战略金属资源的前期研究与探索。
  我国于80年代初开展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的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于1990年成立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并向联合国递交了多金属结核资源矿区登记的申请,于1991年3月5日获得批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成为继俄、法、日、印之后第五位先驱投资者,获得了位于北东太平洋15万平方公里的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开辟区,拥有区域内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专属权利;并在完成按《公约》所要求的区域放弃(计划在1999年)之后,拥有7.5万平方公里矿区(接近于我国渤海的面积)开采的专属权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