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一代新人成长历程的生动再现
  ——评电影《花季·雨季》
  朱虹
  电影《花季·雨季》是一部近年来少见的非常优秀的少儿题材电影作品。
  影片呈现的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青少年丰富多彩的绚丽世界,表现的是建设中国和特区的少年梦,充分体现出时代的精神、青春的激情和理想的光辉。影片最大的成功还在于它克服了长期以来我国电影创作中的一个通病,即想表达某种政治观点和思想时,过于浅、显、直、露,简单地用主人公的嘴或旁白把这些话直接讲出来。这部影片则是借助生动的艺术表现,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使这种思想蕴含自然流露,从而感染观众,打动观众。
  精心构筑复杂的故事情节和逼真的生活细节,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影片讲述了一群中学生在特区学习生活这样一个大故事,又在这个大故事中讲述了一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小故事,如知识竞赛、深圳户口情结、《课室铭》风波、家庭矛盾、为教师画像、生日庆典、寒假打工、“手拉手”活动、评选“特优生”等。一反某些影片中拖沓、松散、慢节奏,一个故事刚刚结束,新的故事马上登场,环环相扣,紧密连接,情节曲折跌宕,不仅能够深深吸引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对成人形成强烈的感染力,拨动观众的心弦,调动观众的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
  塑造具备新时代特点和鲜明个性的中学生集体群像,是这部影片的又一大特色。影片描写的是九十年代的特区少年,他们不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孩子”,不是抗战时期的“小兵张嘎”,不是四处流浪的“小三毛”,也不是《蹉跎岁月》里的知识青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日新月异,新闻传媒的巨大影响,使得今天的少年与我国各个不同时期的少年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情感取向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影片刚刚拉开序幕,就出现了谢欣然在知识竞赛中的镜头,她明明可以选择风险最小的试题而稳操胜券,但坚决选择风险最大、难度最高的题,不惜以失败为代价。而寒假期间,她到工厂打工当“拉长”,更是经受各种磨难而迅速成熟。刘夏为了解决父母亲的矛盾,主动帮助她母亲打扮,以自己仅有的二十元钱,郑重其事地请父母双方去会见各自的“重要客人”,终于使父母又走到了一起。这些都表现出当代少年善于独立思考、进取心强、想象丰富、思维敏捷等性格特征。
  评选“特优生”演讲比赛,是全剧的最后一场戏,又是全剧的高潮。总想成为“人上人”的陈明终于开始考虑他人利益,主动提出退出“特优生”竞争,把这个指标让给比他更需要得“特优”的谢欣然。而谢欣然也摆脱没有深圳户口的自卑,认识到人的价值的实现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提出到外地读书后再来建设特区。他们在关键时刻出人意料的抉择,让人们看到我国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夺目的光彩。影片通过塑造这一个个血肉丰满、各具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真切地表现了一代新人的思想情感、思想追求和成长轨迹,为我们如何正确看待、理解进而引导这一代青少年,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影片在表演、制作上也十分讲究。主要演员虽表演经验不足,但他们身上充满着青春的朝气和中学生特有的气质,表演真实、自然、质朴。影片不仅描画中学生群体的花季雨季,而且反映出特区的花季雨季,在场景、道具、服装多方面体现出高速发展的城市特点,折射出经济特区的社会变迁。银幕上呈现的是轻松、明丽、耀眼的色彩,画面非常漂亮。
  也许,这部影片以“传世之作”的标准衡量仍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深圳的今天就是我国内地许多城市的明天,深圳中学生今天所经历的这些生活,在以后的日子里,许许多多的内地青少年也将经历。我深信,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代在审视当今青少年生活时,这部影片也将会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荡气回肠《九龙吟》
  ——赞四平市话剧团晋京的成功演出
  霍大寿
  在香港回归一周年的日子里,“百年沧桑”的苦涩历程,无疑又一次启动了炎黄子孙的心扉。四平市话剧团晋京演出的《九龙吟》,在观众的心湖中掀起了阵阵涟漪。
  当时,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占了港岛之后,九龙寨还在国人手中。无论殖民主义者如何讹诈与强制,都不能使爱国将领和九龙寨的军民放弃自己唯一的故土。最后,在敌人的进攻下,五百军民以血肉之躯堵塞九龙寨城门,表现了誓死卫国的“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九龙吟》对于那段英雄历史的描写,真实、深刻、生动。为了表现那个错综复杂的典型环境,编演者们推出了众多的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愿望的充满个性的舞台人物。他们有的是官,有的是民,有的是“匪”,有的则是奸细、敌人。通过他们在那个历史关头中的演变,一方面表现出当时斗争的复杂性和具体性,一方面表现出在外国殖民主义者面前,中华各民族人民爱国不分朝野贵贱的这个独特的深刻的主题。
  最为鲜明的是赖云阁和林虎仔这两个人物的塑造。他们一个是身为广东水军提督的朝廷命官,一个是沦为海匪的江洋大盗。他们之间,不但存在有朝野之分、正反之别,而且还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但是他们都同处在殖民主义者猖獗、清廷软弱退让的即将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因此,是论国仇,还是算家恨,是测试这两个人物思想、行为的严峻的试金石,也是揭示这两个人物性格和这出戏的主题的一个根本关键。应该说,《九龙吟》的编演者们在演绎这个“节骨眼”的地方表现了非凡的功力。首先,戏剧营造了这样一种形势:身居要职的赖云阁,面对敌人的进攻和朝廷的软弱,只要爱国之心不死,为了救国,唯一的出路是联合自己的世仇、海盗林虎仔。可是,作为一介武夫、一心要报父仇的林虎仔,如果家仇未雪,哪里又有合作可言。
  戏剧矛盾一下子把赖云阁推到了顶点。赖云阁表现了以身献国的雄心,他不但告别了自己的爱妻,而且感动了自己的义子丁一飞为保密而以身殉国。在庄严、肃穆的戏剧氛围中,赖云阁带着自己“项上的人头”,只身奔赴孤岛,说合林虎仔联合抗英。
  可贵的是,对林虎仔的描写也并没有简单化和脸谱化。联合抗英他同意了,但并未放弃家仇,他说:“咱们的账以后再算”,表现了林虎仔的局限性。但是在与侵略者残酷的战斗中,林虎仔的思想升华了,他轻伤不下火线,并勇敢地用炮捻子烤烙伤口后继续上阵时,终于喊出那“咱们的账来世再算”的那样感人腑肺的心声。这种在血与火的搏斗中觉悟而迸发出来的心灵深处的呐喊,让人觉得真实、生动,并感到崇高。
  当然,扮演赖云图的赵志勇与扮演林虎仔的演员宋立昕的激情表演是这两个人物塑造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他们的激情不是简单的大喊大叫,而是铿锵有力的训练有素的台词功夫和形体动作,才使他们在台上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充满魅力!
  《九龙吟》的舞台美术也是令人称道的。写实与写意的巧妙结合,使人在拥有环境的真实感的同时又获得丰富的联想。贯穿全剧的大石板桥,让人感到南方劳动者的刚强性格,而高高的红棉以及粗壮的榕树不但隐喻着九龙寨人民的不屈精神,又展现了迷人的岭南风采……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波谲云诡的南海风云图,使这出戏不但有思想性,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四平市话剧团曾经创作演出过许多有影响的好戏。在1995年晋京成功地演出了《人民公仆孔繁森》之后,如今又推出了紧贴时代精神的好戏《九龙吟》。表现出了十分可贵的责任感。听说,为了排练这出纪念香港回归的好戏,不少同志主动放弃了拍摄影视片的机会。轻视个人的名利,把注意力集中在重点剧目的排练上,显然是四平话剧团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话剧事业尽管存在不景气的现象,但没有沉沦。想必一定有人具有如此的信念和精神的缘故吧!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建军史上的光辉篇章
  八一前夕播出《朱德上井冈》
  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写剧名的八集电视连续剧《朱德上井冈》,将于八一建军节前在中央电视台及南京、上海、江西等地方台黄金时间播出。
  《朱德上井冈》生动地再现了我军建设史上一段重要的史实。1927年8月3日,我党领导的起义军撤出南昌后,掩护主力部队奔赴潮汕地区的朱德、王尔琢、周士弟、李硕勋、陈毅等广大将士浴血奋战。部队弹尽粮绝,处境极端险恶。在这危难关头,朱德同志挽狂澜于将倒,率部队发动湘南暴动,转战赣、粤、闽、湘,经过二百四十五个日夜艰苦卓绝的斗争,把一支仅剩下几百人的队伍,发展壮大为一万多人的大军,于1928年4月28日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为我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井冈山会师七十周年之际拍成的这部电视剧,由军旅作家胡正言执笔编写,中年女导演王建荣执导。南京军区电视艺术中心、上海东方电视台、江西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兰州军区电视艺术中心、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单位联合录制。这部第一次以战略家、军事家朱德为主角的电视剧,忠于历史,从大量的史料中撷取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使朱德波澜壮阔、生动传奇的革命经历和伟大人格跃然荧屏之上。同时还塑造了陈毅、王尔琢、粟裕、黄克诚、李硕勋等一大批我军领导者形象。鲜活生动的人物,疏密有致的情节,起伏跌宕、一波三折的故事,使该剧具备了很强的观赏性。
  剧中朱德由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演员王伍福饰演。
  (朱新法)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我愿意跟爸爸较劲
  刘艺
  平日里,人都说我是个随和的人。可这一年多里,我却和爸爸较上劲了。一个是戏里的爸爸,一个是家里的爸爸。
  在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长篇电视剧《人间正道》中,我演吴捷——一个地委领导的女儿,职业是律师。我有一多半儿的戏是跟爸爸较劲。拍摄前,导演潘小扬一再鼓励说我能演好这个角色。他告诉我“不要去找角色,而是让角色去找演员”,给予了我很宽广的表演空间。虽然我从九岁就开始介入影视圈,又刚刚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充电”两年,但这么轻松自如地尽显自身本色还是头一回。在剧中,饰演父亲吴明雄的鲍国安宽厚、聪明,有丰富的表演才华,把我与父亲的较劲戏演得从容洒脱。剧中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律师本来以正义为根本,以法律为准绳,原以为可以大获全胜,告倒父亲的好友陈忠阳(市委副书记),不料却中了他人圈套。导演对我在剧中细致认真刻画的人物感到满意,我自己也觉得是从艺过程中比较得意的一个作业。
  再一回较劲是跟自己的亲爸爸。他是八一厂的老演员刘龙,曾经塑造了许多反派人物形象。如《勐龙沙》中的帕嘎大少爷、《南海风云》中的敌舰长、《开国大典》中的毛人凤等。中央电视台眼下正在播出的室内情景喜剧《欢乐家庭》,演员曾几易其人。有人推荐我去演剧中的女主角乔惠敏。我看剧本时对这个角色很满意,是个善良、朴实,在家中尊老爱幼的贤妻良母形象。但这种“情景喜剧”的艺术形式和我以前拍的各类影视作品有很大区别,它一天拍一集,现场录音,现场背大量的台词,还要求甩“包袱”。所以演过相声小品的人特别适合这类艺术形式,可对我一向一句台词角抠三天的主儿,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我因此没答应剧组出任此角色。可是我爸爸却先替我作了主,应承了下来,您说气不气人。他愣说我缺的正是随机应变,轻松幽默这一课。我与他理论了半天,他竟告诉我,他一辈子成功地演了那么多反派人物,正是吸收了很多戏剧和曲艺上的营养。他说要当一个好演员应必修这一课。他年轻的时候,就说过山东快书,还是著名表演艺术家高元钧的得意弟子。得,我这个“胳膊”看来又拧不过“大腿”了!爸爸可真认真。每拍一集戏他都让我把还没播出的半成品复制下来,与我一起探讨人物性格、语言特色和演这种“情景喜剧”所特有的表现方式——“抖包袱”。
  虽然表面看来,在与两个爸爸较劲中我都“失败”了,但胜利者却恰恰是我自己。我塑造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参与了两种截然不同形式的电视剧拍摄。我期待着与更多的“爸爸”较劲!(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考谁:学生?家长?社会?
  方扬
  现今的年轻家长们聚在一起好像都明白:对孩子不可溺爱,不能顶在头上怕晒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不可太严厉,不应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能放任自流,一切听其自由发展……
  可是,说归说,做归做。看中央台播出的电视剧《家有考生》,愈看心情愈沉重,却又愈觉此剧耐人寻味。是的,当我看到剧中孩子们在应试教育的负面阴影下,怎样以考场为炼狱,在校在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不能不惊讶于这部电视剧表现手法的朴实,它让你不安,让你震撼,它自己却异常冷静:全剧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场面,只在家长里短的平凡琐事中,将不限于教育体制、教育思想与方法的诸多社会问题,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它在审美表达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是一张张令人揪心的考卷,这考卷,不是在考学生,而是在考家长,考社会!
  《家有考生》,作为教育题材,写的不过是小学升初中这一年龄段的事,而其从未来着想的审美思考,显然已越出题材所限的范围。剧中五个家庭,无论家长们对子女教育采取的具体方式、疼爱与溺爱的程度多么不同,盼孩子考入重点中学的心愿却都一致。饶舌的牛嫂不止一次地对牛涛说,“你考上了,爸妈脸上才有光彩!”三楼的唐太太叮嘱女儿:“你要是考不上重点,妈就不知道这楼梯怎么下!”待人诚恳、自尊自信自强的焦英,也照样不能免俗,她对孩子,虽不逼不骂不嚷,但骨子里依然有一种“你要为娘争气”的潜意识在。《家有考生》对家长们的愿望,并未简单地否定。说孩子成了考试机器,成了给家长争面子的工具,或将家长的虚荣心和传统文化中的“面子观”,忿忿然地批判一番,是多么无济于事。仅仅批评家长的愿望,谅非此剧的本意。
  《考》剧让我们看到,应试教育的负面不可取,而其正面却并非一无是处;素质教育,迫切需要,但它的成效还需仰赖整个文化心态环境的健全配合。当然,电视剧并非社会学论文,它不可能在艺术审视中给自己触及到的社会问题,开出一帖帖解决的处方。这个剧围绕着教育思想展开的全部情节,都着重在表现家有考生的家长们,在无法回避的矛盾中必然会发生的行为和心态。我们有理由把他们的焦虑、惶惑、惊忧、慌乱与乞求,他们奔波钻营、彼此暗地较劲的行为举止,看成是社会心态和社会人格的或一缩影。如果说,左右家长们纷扬杂沓心态的价值取向,是添给社会这只巨釜的釜底之薪,那么升学考试,就不过是燃薪的火种罢了!
  将生活的面罩取下来,让观众从学校看到社会,并反思家长自身;它触及的问题已不限于教育,但绝不将简单而糊涂的答案硬塞给观众;一句话,把生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还给观众,这正是此剧的一大艺术特色。
  《家有考生》没有任何可炫耀的包装,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它除了依赖上述特色吸引观众外,还很注意以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和演员的成功表演,来加强艺术的感染力。
  《家有考生》自然也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但它以直面现实的勇气,透过生动、真实的生活画面,将涉及千万个家庭的教育改革的时代话题,形象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此乃其突出的艺术成就。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佳作赏析(12)

  展时代风貌 绘家庭百态
  由中央电视台牵头,全国30家省市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十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家庭》,以一个个普通家庭真实而生动的故事,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地域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反映了中国老百姓生活的丰富性和家庭的发展变化,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日前,中央电视台研究室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创作人员,就节目如何准确体现“健康的家庭和家庭的健康”这一主题思想,以及如何提高纪录片节目的观赏性、艺术性进行了研讨。
  李红:(《中国家庭》总制片人)《中国家庭》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新时代的风采,从家庭这个角度,三十个节目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是中国九十年代老百姓生活的故事,所以观众反映好看,如何让纪录片好看,特别在纪录片艺术化的道路上,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
  王青:(《中国家庭》总编导)我们把节目的主题思想定位在:“健康的家庭和家庭的健康”上。节目力求从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生活,既要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与今天的时代同步,真实地记录每个家庭的生活,深层次地反映今天社会发展的真、善、美。三十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家庭》节目是一部绚丽多彩的画卷,展开每个画面,都呈现出一个精彩的家庭故事。
  樊爱国:(《婚姻与家庭》杂志社主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既可以折射出历史,又可以展现现在,昭示未来。家庭、爱情和婚姻是我们身边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历史到今天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它是我们民族的财富,《中国家庭》这个节目展现了一个非常好的积极向上的主题,特别是细化到健康的家庭和家庭的健康这一主题思想上,对今天的社会发展、稳定和向上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陈汉元:(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主任)电视纪录片是非虚构的电视节目,从事纪录片创作的工作者都知道必须遵守真实这个原则,《中国家庭》老百姓看了很高兴,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家庭,得到了真实的信息,当然不同的家庭看了以后,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但是一定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家庭》是成功的。
  丁广元:(相声演员)在我们相声里边,一直把家庭作为一个主线,作为一个重要主题来反映,看了《中国家庭》之后,感到他们选择的角度新、每个节目的创意也好,而相声从讽刺的角度说得多了一点,比如:怕老婆、两口子打架、不孝顺父母,但如何反映现实和更贴近老百姓家庭,多层次、正面地反映百姓家庭,在相声里确实比较困难,而《中国家庭》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
  李红:拍摄《中国家庭》这个倡议得到了全国各地电视台编导的积极响应,它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东南西北普通人生活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反映,因为纪录片是真实地反映生活故事,在拍摄当中,不允许虚构、不允许表演,广大的编导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一滴汗水一分收获。它显示了我国纪录片制作的实力,同时也显示了电视系统的整体优势。
  王青:中央电视台牵头和30家省市台联手制作,牵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出精品,比如在节目的选题阶段,我们反复强调题材多样化,在拍摄阶段,注意片子的结构和题材的生动,情节、细节要真实,而且表现的思想要有力度,使节目不仅好看,而且还有意义。在审查阶段,提出问题的同时,更注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这种创作的气氛,节目才能办好。
  陈汉元:要想把纪录片拍得好看,首先要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对事物要有洞察力,有责任心,要记录下很多足以塑造或者说介绍一个人物的个性的那些细节。比如《归宿》中的秦大龙给他父母扫墓,天下着雪,一家三口在墓地东找西找终于找到了,他手扶墓碑,一下跪了下去,痛哭流涕,把他想报答父母、孝敬他们的心情一下表现出来了,没有任何解说,这个细节和当时的氛围,足以让具有孝心的观众产生一种敬意,从艺术表现上、可视性上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青:《还你一世情》说的是一个过去发生的故事,由于是过去时态,所以摄制就有难度,中国人讲好人有好报,这个故事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是传统的美德,它不仅是好看,有意思,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它更具有独特的思想教育性,它告诉了我们,人间的真情挚爱是每个家庭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的精神支柱。
  樊爱国:中国有三亿个家庭,千千万万个动人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过去很少看到用电视这种形式来反映这么众多的家庭,特别是在参与性与真实性上,其它媒体是不能相比的,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一个家庭会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也可以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中国家庭》节目的《归宿》、《还你一世情》等节目中可以明显体验到催人上进的健康的力量,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家庭电视辩论大赛在四地举办
  继去年举办首届北京百姓家庭辩论大赛之后,北京电视台近日与国内四家电视台携手联合推出首届全国百姓家庭辩论大赛。
  曾以百姓点题辩论、百姓家庭参赛为特点的首届北京百姓家庭辩论大赛于去年6月举办,历时两个月,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由启明东方大众传播公司策划、北京电视台等四家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此次百姓辩论大赛,将延续去年辩论大赛的风格,同时突出南北地域所形成的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及其地方的文化特色,并在制作手段上加入高科技含量。
  7月份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帷幕的家庭辩论大赛,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为主赛场,周边城市的百姓家庭也可就近报名参赛。(西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庐山——世界文化景观》将播出
  由尹超海撰稿、柳春江执导的《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电视专题片日前已摄制完成。
  该片以联合国专家考察庐山世界遗产地为主线,把庐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紧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外险内秀的自然景观中,突出了庐山以万国别墅群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特色。使世人更清楚地认识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的价值。
  该片将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并参加美国华人电视展播。
  (伊达)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图片
这种高难度的飞车场面并不是发生在练车场,它是电视剧《追缉令》中无数惊心动魄镜头之一。由香港“无线”电视网,在“九七”回归之际投巨资拍摄的这部二十集电视剧,一举夺得去年“无线”电视剧收视之冠。这部被当地评论称为“电视版动作大片”的电视剧,讲的是回归后香港廉政公署的故事。它透过女警官叶帼英和一群年轻的执法者,与黑社会、不法军火商、贪污受贿者的殊死搏斗,塑造了香港执法者的形象,从一个侧面形象反映了香港的社会状况。剧中主要人物由曾获“港姐”冠军称号的陈法蓉,以及古天乐、张兆辉、何玉生等主演。该剧由瑞得文化公司和杭州电视台向内地发行,近期将在150家城市电视台播出。(文一)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电视艺术片《华夏古建筑》拍成
  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促进新建筑的创作,由北京美利达装饰公司与北京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艺术片《华夏古建筑》日前完成了后期制作。
  《华夏古建筑》全片二十集,每集三十分钟。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人们由此可一睹中华建筑艺术的动人风采。
  (赵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