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无悔人生

  为了拉萨更美丽
  ——访全国十大杰出工人德吉卓嘎
  本报记者 王建新 张忠
  德吉卓嘎5月初参加完全国十大杰出工人表彰会,从北京返回拉萨,记者就开始打电话约她采访。一个多月过去了,一直找不到时机,她每天都在户外施工,我们只好去工地找她。
  6月的拉萨,气温还不到30摄氏度,但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已让人觉得燥热难当。林廓北路的人行道上,20多个工人蹲在地上,细心平整着因树根蔓延而变得凹凸不平的水泥路面。德吉卓嘎右手撑着地抬起头来,这是一位普通得容易让人忽视的藏族妇女:一身简朴的藏装,黝黑而瘦削的脸上满是深深的皱纹。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就与道路结缘,今年她56岁了,过了退休年龄,仍然整天在工地上忙碌。
  大概是蹲着干活过久,她用手在额头按摩了好一会儿,才支着镐头缓缓直起腰,迈着小步走过来跟记者握手。“怎么办呢?实在没空啊!你看,今天得把这一段路面整完才能收工,明天我得去修补沥青路面。”德吉卓嘎满身灰尘,也腾不出手去扑打扑打,长年累月这样,她似乎早已习惯了。
  德吉卓嘎出生在拉萨的一个普通人家,父亲是位勤劳的石匠。1959年,17岁的德吉卓嘎参加了当时组建的建筑队,用勤劳的双手,参与新拉萨的建设。“那阵子,条件虽艰苦,可大家热情高着呢,什么活都抢着干,谁都争着多作贡献。”4年后,她转到市政公司。至今35度春秋风风雨雨,从小巷到大道,从老城到新城,如今已身为市政养护管理处施工队队长的她仍舍不得离开市政养护工这一平凡的岗位。
  德吉卓嘎的老伴退休在家,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您长年早出晚归,老伴与孩子们能理解和支持吗?”记者道出了心中的疑虑。“嗯!他们可从没说过我什么。”她低着头,声音轻轻的。在家人心中,德吉卓嘎是个好妻子、好母亲。每天一大早,她就起床了,打好酥油茶,做好全家的饭菜,安排好家务,再匆匆赶往施工场所。中午,工友们都回家去了,她不会骑自行车,便在工地上吃着从家中带来的饭菜,或就近在周围的小馆子中吃上一碗藏式面条。
  夏季补路最辛苦。1995年8月的一天,德吉卓嘎顶着火辣辣的日头,在滚烫的火炉旁搅拌沥青。突然,她大汗淋漓,浑身发抖,呕吐不止。工友们立刻把她送往医院检查,发现她的肺部竟有一块约3厘米大的阴影。医生建议她马上住院治疗,而她只是拿了些药就回家了。没过几天,德吉卓嘎又出现在工地上。“常有人问我,你图什么?我什么也不图呢!从小苦惯了,闲下来就会浑身不舒服。”
  德吉卓嘎文化不高,又不善言辞,但在施工队,她却是有名的“铁嘴巴”、“大嗓门队长”。施工队中近50名工人,几乎都挨过她的批。工作中出一点点差错,她都要亲自动手,领着大家推倒重来。“你只有把事情做好,大伙才服你。我们干市政养护的,心愿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拉萨漂亮些,更漂亮些。”她淡淡地说。
  确实,对于拉萨,对于她长年从事的养护工作,德吉卓嘎怀着深厚的感情。谈起这些,她的话多了,表达也顺溜了,她扳着手指,如数家珍地向记者指点拉萨的大街小巷:古老的宇拓路是哪一年改扩建的,东西干道北京路是什么季节动工的,还有东郊的娘热路、西边的民族路以及正在修建的中干渠路和将要开工的江苏路。她细细描述着下水道是怎么迂回的,散布在城区的雨水井是如何分布的。黄昏时分,德吉卓嘎喜欢与家人在街头静静地走一走,踩着自己亲手整修过的路面,心中特别舒坦。说着说着,她动了感情:“这几十年来,拉萨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我亲眼看着她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变得漂亮。城市大了,我们的活也就多了重了,可这点儿辛苦真算不得什么。”
(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追踪

  长春整治乱收费
  本报记者 汪波
  5月14日,长春市公安、工商、城建等18个职能部门存在的违纪违规行为,受到公开曝光批评。市长李述代表长春市委、市政府宣布:“从现在起,凡到企业吃拿卡要、乱收费者,一经查实,是干部坚决撤职,是公务员立即开除公职。”如今时隔两个月,长春治理“三乱”现象是否有了成效?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做了一番调查。
  长春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长春已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收费项目全面清理活动,凡没有市以上文件规定的收费项目,不论涉及哪个部门一律停止收费。同时,全市普遍实行收费许可证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规定收费人员到企业收费,必须出示《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并逐项填写《企业交费登记卡》。如果收费人员不按上述要求办理,企业有权拒绝交费,并即向纪检监察部门投诉。市里在近期组织检查执行,情况良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职能部门认真反省自己的言行。九台市公安局为执法人员办了14天学习班,重新规范了执法程序。对不按程序办事者,严肃追究责任,是所长的免职,是警察的解聘。该局负责人对记者说,从作出规定到现在不到两个月,他们已经将4名违反规章制度的所长就地免职。
  长春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整治“三乱”无不叫好。7月3日,长春一家企业的老总感慨道:“过去,我们有时一天就接待同一部门几批人员的重复检查,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现在可好了,自从市政府抓了乱收费这件事,我们这儿再没有发生那种让人不快的事了。”
  长春市中外合资的五星级大饭店香格里拉,曾在开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接待18批检查人员,实在经受不起。最近一段时间,香格里拉再没有发生一起类似事情。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如何让优美的环境与文明的行为相得益彰?南昌市民用自己的行动作答——
  守护一方绿地
  清楚 帅群
  炎炎夏日,如果你上南昌市的八一广场走一趟,就会羡慕南昌人的好福气了。那儿有四块共3万平方米的草坪,每当夜色降临、万家灯火之时,市民们匆匆吃过晚饭,就会从四面八方涌向广场,悠闲地坐在绿油油的草坪旁,少了几分难耐的暑气,更无闹市之喧哗。
  八一广场建于1952年,已伴随着英雄城人民度过了46个春秋。“老南昌”都知道,每逢夏天,一年一度青草绿,人们已习惯于在炎热的夏夜毫无顾忌地径入广场草坪,有的在草地上铺凉席休息,有的在草地上踢足球,有的在草地上叫卖……第二天一早,草地上的废纸、废塑料袋、田螺壳等煞是乍目,垃圾得装好几车才能运掉。
  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初到江西时,对这一现象也颇为惊奇。凑巧,他当时正好分管城建工作。好几个晚上,他骑着自行车来到广场,和市民一起聊天,听取群众反映。1997年初,他借纪念八一起义70周年的机会,提出了“保护广场草坪,禁止践踏草地”的意见。1997年3月,南昌市政府决定更新改造八一广场草坪,并实行封闭式管理。
  广场草坪要不要封闭管理?南昌市干部群众议论纷纷。有的干部认为,市民进入广场草坪纳凉,已是多年形成的习惯,前几届政府都是听之任之,我们把市民“请”出草坪,不是要被人骂吗?群众也有意见,有的市民说,我们从小就在广场草坪消夏,已经几十年了,现在一声令下,就不让我们进去了,感情上受不了。
  南昌市委、市政府针对干部群众中的种种议论,因势利导,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舆论工具开展了保护环境、爱护绿色的大讨论,提高广大市民的公德意识、环境意识。许多市民自发加入了这场讨论,从如何保护环境到如何维护英雄城文明形象,从如何当好文明市民到如何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自我剖析,自我揭短,从而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一次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环境意识的教育,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在保护广场草坪上逐步达到了统一。
  与此同时,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加强了对草坪的管理,组成了一个8人的常驻广场班,日夜看护,定期修剪,专人负责喷灌施肥。他们还在草坪四周添置了数百个彩色小凳和小秋千椅,供市民歇息乘凉。
  如今,南昌市民已经把爱惜草坪当作一种习惯,一种美德。一位市民说:“广场的绿色让我看到了市政府整治脏乱差、建设文明城市的决心。”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一座昔日荒凉破旧、尘土飞扬的边疆小城,如今脱胎换骨,变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朝气蓬勃的现代新城,它是西部地区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缩影。
  库尔勒的崛起
  本报记者 陈沸宇
  盛夏7月,顶着荒漠戈壁的烈日,迎着塔克拉玛干吹来的燥风,记者来到了距乌鲁木齐600余公里的库尔勒,去追寻这座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历程……
  发展是硬道理
  库尔勒的发展与变化是从路开始的。
  仅仅是几年前,库尔勒市一片拥挤和嘈杂,最宽的路才不过12米,实在难以承载滚滚而来的车流和人流。
  这一切如今都已成为过去。从1994年起,库尔勒市投资近2亿元对90%的主次干道进行了改造扩建,现在一般路面都在36米宽以上,新近落成的石化大道宽达73米,有8条车道。
  一条条通衢大道建成的同时,一座座现代建筑也拔地而起。居来提·卡德尔老人感慨道,过去“泥巴路,土块房,晴天尘土起,雨天双脚泥”,直到80年代初,全市只有15幢三四层高的楼房,到处都是黑暗、低矮的棚户与小平房。今天,1300余幢楼房矗立其间,20层高的建筑有近20座,更多的高楼大厦正在修建之中。
  “南通北达,铁门不关。”库尔勒附近的铁门关在历史上是沟通南北疆、联系中亚欧洲诸国的重要关隘,可后来竟成了封闭的象征。如今,由公路、铁路、民航形成的立体交通运输已使库尔勒走出了封闭的盆地。列车从这里驶向乌鲁木齐、西安,驶向阿克苏、喀什,乘机可直飞北京、成都等地,4万门电话连通着国内2000多个县市与海外150个国家和地区……
  环境美人更美
  1991年,当时以“黑、脏、乱、差”闻名的库尔勒市在全疆卫生城市检查评比活动中被评为倒数第一名,此事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反响。
  库尔勒的领导们坐不住了。炎炎烈日下,他们口干舌燥地在街头向市民一遍遍地宣讲社会公德与公共卫生,他们和家人一起拿上扫帚走上街头。稍有空闲,他们就去检查市里的角角落落,主动征求群众的意见。现在,垃圾袋装早已制度化,1400余个垃圾箱遍布市区,每天30多辆垃圾清运车、洒水车、清扫车穿梭于各街之间,昔日最脏的城市成了“全疆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市现在正准备迎接本月中旬国家爱委会对库尔勒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验收。
  穿行于市内,望着那一片片绿荫和一块块草坪,有谁会想到,这里离荒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最近处才30多公里。市内到处悬挂着“让库尔勒绿起来”的牌子。市区现有2.2万亩的绿地,已占总面积的34.6%,明年将达到40%。绿化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但在这里还有一层更深含义,那就是对百姓负责。
  在采访中,我们处处感受到了市里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良苦用心。库尔勒市内的510个单位就是培养现代市民的510个学校,各街道办事处也设立了分校,划片设立培训网点,市里专门派讲师团到各点上授课,授课内容从社会公德到行为准则,从公民意识到城市意识……
  一批新人正在涌起。英下乡6300多位农民近年有96%的人参加过文化教育与科技培训,全乡70%的村组干部有中专学历。该乡哈尔巴克村的卡义尔·哈德尔是乡上最早接受政府培训的人之一,有了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的他仅养牛一年就收入近20万元。市里现在还有数千人参加自考或攻读第二专业,学习外语与计算机的人数年递增率超过40%。
  石油开发古城新机遇
  1989年,会战塔里木的石油大军进驻库尔勒,给库尔勒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库尔勒人如何利用这个机遇呢?一幅崭新的蓝图在库尔勒人的脑海中显现:以地理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石油化工为中心、以物资集散商贸为纽带、以市政建设为基础,将库尔勒建成新型的石油化学工业城。
  我们来到了距市区8公里、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库尔勒石油工业园区。强烈的阳光下,一排排管道与一座座炼油塔令人眼花缭乱。一座投资80亿元、设计能力为320万吨的炼油厂将于今年10月投产。这里的负责人杨生汉告诉我们,随着炼油厂的投产,动态投资达120亿元的塔里木石化厂与年产104万吨尿素、60万吨合成氨的大化肥厂的建设也将提到议事日程。
  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使库尔勒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昔日“极目少行客”的偏远之地,现在每天的流动人口就达十几万。大街上每3个人中就有1个是外地人。2500家注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市财政收入由1990年的7800万元上升到去年的2.4亿元。库尔勒现已成为南疆各地、州物流、人流与金融的中心。
  天山以北是乌鲁木齐,天山以南库尔勒,这就是当今新疆人所讲的“北乌南库”。去年底,自治区明确提出要把库尔勒建成新疆第二大城市及环塔里木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古丝绸之路曾经从库尔勒穿行而过,这里有过盛极一时的辉煌,但后来衰落了,在时间的长河里悄无声息。是新兴的石油工业为这座年轻古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题图:库尔勒市人民广场 侯建摄(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摆脱贫困 关键在人
  中共河南省新县县委书记 郭世光
  郭世光,1948年生,大学文化。曾任河南省光山县寨河乡党委书记、光山县委宣传部长,信阳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1992年起,先后任新县县长、县委书记。
  新县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也是国家重点贫困县。战争年代,新县有许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是,解放后30多年,还有82%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种现状令我们感到寝食不安,尽快带领群众甩掉贫困帽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
  如何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我们依据山区实际,认为潜力在山,希望在林,关键在人。由此确立了兴山富民的经济发展思路,制定以发展林果支柱产业为重点的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大力发展银杏、板栗、杉木、茶叶等优质高效林果业。
  主攻方向明确之后,关键就是扎实苦干。工作中,我们注意教育和引导干部克服短期行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一级带着一级干,一届接着一届干。近10年来每年冬春,我们都要组织群众上山。并在实践中走出了“挖一片山,造一片林,建一个场,留一批人,建立一套管理制度,办成一个经济实体”的山地开发路子。群众性的造林热潮一年比一年高,效果一年比一年好。
  到去年,我们终于提前实现了脱贫目标,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20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296元,并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森林覆盖率达58.2%。全县农民户均拥有4.5亩优质用材林,4.5亩高效经济林。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拓市场,全县已有3万多户农民依靠林果业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
(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1200件过期商标的思考
  会文
  商标问题不久前在武汉引起广泛关注:该市共有1200多件注册商标过了10年有效期,成为失效商标。其中,“大桥”、“凤凰”、“天丽”等国有企业的著名商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损失难以估量。仅“小南京”商标的更名就使企业损失无形资产近两千万元,经济学家无不为之扼腕。
  珍惜商标,应该是对企业领导人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商标是企业的标志,是产品征战市场的旗帜。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十分珍视商标,他们在办理工商执照登记之初,甚至在此之前,就通过有关法律手段进行商标注册和商标保护。他们知道,失去或者没有商标的企业,其产品几乎不可能进入市场,而不能进入市场的企业,只有死路一条。
  商标如此重要,却频遭遗弃,具体原因或许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人的身上。现实生活中确有少数企业负责人,他们在其位不负其责、不谋其事,对企业兴衰漠不关心,甚至不惜以损害企业利益为代价来中饱私囊。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去关心企业的商标是否已经过期失效?
  武汉的1200多件过期商标再次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盘活企业,培植名牌,珍惜商标,首要的问题是选好人、用准人,真正起用那些牢记责任、勇于进取的人。只有这样,遗弃商标的失误才不会重演,振兴国有企业和民族经济才更有希望。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下岗职工的故事

  “下岗馒头”获准注册
  本报记者 孙海涛
  “从现在起,工商局批准我们可以启用‘下岗牌’商标了。”6月下旬的一天,以生产“下岗馒头”闻名遵义市的方景高兴地说,“这是我们开拓市场的新起点。”
  今年30岁出头的方景,原是遵义铁合金厂的一名科长。半年前,工厂减员,当领导通知她带着11名下岗女工去生活服务公司做馒头时,她简直像做梦一样,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在家呆了一个星期,哭了一个星期。此时的方景已经毫无退路,只得抹干眼泪,去了“馒头车间”。
  她没想到,原先只是赌气、自嘲叫出的“下岗馒头”,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关心与爱护,工商税务部门免征她们的税收,城管卫生部门处处帮助她们。一位离休干部帮着她们沿街吆喝。寒冬腊月,女工们手脚冻僵了,一位好心的老太太买下了她们剩下的20多个馒头,叫她们快回家去。连省委书记也来看望她们,称赞她们的馒头好吃。
  来自四面八方的温暖鼓励着她们一直走下去,馒头越做越好,越卖越多,多时一天能卖近两万个。做馒头的职工增加到20多人,还有一支60多人的专销队伍,周围一些单位的下岗职工也来批发馒头去卖。做一个馒头纯利2分钱,零售每个3分纯利。现在遵义市有20多个销售点,其他3个县的生产基地也将建成。除馒头之外她们还推出了蛋糕、面包、速冻水饺系列食品。职工收入逐渐增多,每人每月能拿到五六百元。慢慢地,她们的馒头出了名,有人借她们的名卖起了“下岗馒头”,这事令她们高兴也提醒了她们:马上注册商标。不到半个月,注册申请就获批准。
  “以后,在我们的食品袋、包装盒上,都将有‘下岗牌’商标”,方景说,“我们要让它显示出下岗职工的自信。”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路通百通—巴中印象之三
  本报记者 贺广华 安洋
  穿行于巴中的重重山峦间,那一条条蜿蜒、平坦的公路,那扑面而来的蓬勃生机,让我们兴奋不已。巴中人自豪地说,再高的山峰,再深的沟壑,再长的路程,都不能绊住我们前进的脚步。
  沿着新修的二南公路,来到大巴山深处的水田坪村,眼前的景象令我们吃惊:这个从前出了名的特困村,不仅铺就了通往山外的公路,还用水泥砌成了通往所有农家院落的村间小道,甚至连主干田埂路也都铺上了水泥。
  水田坪人何以像着了魔似的热衷于修路?因为他们的先辈在崎岖的羊肠山道上沉淀了太多的辛酸,因为他们自己在封闭的大山里品尝了太多的苦涩。路,是压在水田坪人心头的顽石,要拔掉穷根,要走出大山,不撬开这块顽石咋行?
  水田坪是巴中的缩影。巴中地区5年前刚成立那会儿,既没有铁路、水运,也没有国道公路,几乎与外界隔绝;仅有的28公里三级柏油路,还因为弯多路窄,处处受阻。通路,成为巴中人摆脱贫穷的当务之急,也是地委、行署一班人寝食不安的头等大事。
  百业待兴,交通先行。但巴中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海拔落差达2200米以上,修路之艰难可想而知。饱受缺路之苦的巴中人,没有因此却步,数十万风餐露宿的修路民工,连续苦干3个春秋,通往成都的唐巴公路改线工程竣工了,通往陕西汉中的通前公路、二南公路拓宽了,所有出区、出省的通道全部打通了。总计599公里的干线公路、69座大中桥梁,沟通了巴中与四面八方的联系。
  在改造、修筑主干公路的同时,通向巴中偏僻乡村的“扶贫公路”也在不断延伸。南江是国定贫困县,红星又是南江的特困乡,直到4年前,红星乡还有不少人家吃救济粮、住茅草房。1995年深秋,南江县决定挤出170万元钱帮助红星乡劈开通往山外的路,红星人那个高兴哟!他们背着干粮,顶着风雪,攀上悬崖峭壁,挥汗苦战了近一年时间,终于结束了世代不通公路的历史。如今的巴中,公路、电话和电“三不通”的特困乡,已所剩无几;全区修通公路的村寨,由5年前的62%提高到现在的83%。
  抓交通,活流通,一通促百通。世代躬腰蛇行于古栈道上的巴中人,终于昂首挺身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们再也不用为大量的山珍烂在深山而叹息了,再也不用为大宗的特产销不出去而发愁了。与此同时,外地客商翩翩而至,缤纷信息如潮涌来。巴中,就这样悄然迈出了自己坚实的脚步。
  巴中人深信,有了路,就有了走出贫困的希望;有了路,就有了排难创新的勇气;有了路,就有了迈向更加美好明天的力量。
  巴中,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