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拉法特访华前夕强调
  巴中友好关系坚如磐石
  新华社加沙7月12日电 (记者戚德良、谭新木)巴勒斯坦国总统阿拉法特访华前夕在加沙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巴中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历史悠久、坚如磐石,我们对巴中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感到高兴”。
  应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邀请,阿拉法特将于7月13日起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阿拉法特在专访中表示,巴勒斯坦政府和人民绝不会忘记中国政府和人民自始至终对巴勒斯坦斗争事业所给予的有力支持。他指出,早在60年代中期,中国就是最早在物质和精神上支持巴勒斯坦革命事业的国家之一,伟大的中国领导人和人民坚信巴勒斯坦的事业是正义和合法的,巴领导人和人民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说,“我经常访问中国,就发展双边关系和在中东地区实现全面和平等问题同中国领导人进行磋商。我热情期待着这次对中国的‘重要的历史性’访问,就进一步全面发展巴中关系和如何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同中国领导人交换意见”。
  采访结束时,阿拉法特就巴中关系题词:“巴勒斯坦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伟大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和江泽民等中国领导人对巴勒斯坦斗争事业所持的正义立场,我们为巴中与日同辉的深厚友谊感到自豪”。


第6版(国际)
专栏:

  我大使拜会印度副总统
  本报新德里7月12日电 记者李文云报道:中国驻印度大使周刚11日晚拜会了印度副总统克里希纳·坎特时,双方进行了友好交谈。
  坎特说,印、中两国人民有上千年的传统友谊与友好交流,两国应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面向未来的友好合作关系,印中友好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重大意义。印中之间共同点是重要的,两国应扩大经贸、科技、文化友好交流与合作,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
  周刚说,中国政府和三代领导人重视发展中印睦邻友好关系,江泽民主席1996年访印对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他指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印度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中印友好符合两国人民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6版(国际)
专栏:

  南非政党领导人会见中共代表团
  本报约翰内斯堡7月9日电 本报记者李新烽、新华社记者赵毅报道:执政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总书记莫特兰蒂9日在此间会见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
  莫特兰蒂说,中国共产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通过两党友好交流必将进一步巩固两党和两国人民之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
  黄菊转达了中共领导人对非国大领导人的关切问候。他说,中国共产党同非国大的关系很好,两党的友谊是老一辈领导人亲手缔造的。长期以来,双方进行着良好的合作,今年中南两国建交为两党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友好合作关系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机遇。
  黄菊说,中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同非国大和南非政府关系的发展,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面向21世纪的真诚友好、长期稳定、全面合作、平等互惠的亲密关系将会得到更大发展。他还邀请非国大在方便的时候派团访华。
  本报约翰内斯堡7月10日电 本报记者李新烽、新华社记者赵毅报道:南非共产党(南非共)副总书记克罗宁10日在此间会见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举行了会谈。
  克罗宁感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南非反种族隔离斗争中给予南非人民的一贯支持。
  黄菊转达了中共领导人对南非共领导人的问候,对南非共在新南非民主进程和国家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赞赏。他还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发展情况。


第6版(国际)
专栏:

  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指出
  军事手段不能解决科索沃问题
  俄德外长提出解决科索沃问题原则
  据新华社波恩7月11日电 (记者杨华升)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克劳斯·瑙曼11日在慕尼黑说,“任何人都不要相信通过军事手段能够解决科索沃问题”。
  瑙曼是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执政党基督教社会联盟下属的国防政策工作会议上发表上述看法的。他在讲话中强调,西方国家“需要一个稳定巴尔干的全面战略,而这首先是政治上的事。”
  瑙曼警告那些要求在科索沃使用武力的人注意两点:“在任何一次使用武力之前,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界定的政治目标以及一个明确和充分的法律根据。”他说:“任何人都不要相信使用武力能够解决数百年积累起来的充满仇恨和敌对的问题。”
  前一时期,包括德国国防部长吕厄和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高级官员先后表示主张用武力解决科索沃危机的立场,并且扬言北约使用武力“不一定等待联合国的授权”。
  据新华社莫斯科7月11日电 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同来访的德国外长金克尔11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谈。双方一致认为,在保证南斯拉夫联盟领土完整的前提下给予科索沃真正的自治权是解决科索沃问题的最终原则。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普里马科夫和金克尔是在研究解决科索沃问题的方案时提出这一原则的。
  在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普里马科夫指出,前南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应该为实现上述原则有针对性地工作。他说,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在6月同俄总统叶利钦于莫斯科会晤后表现出了克制态度,但科索沃的事态并未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这使俄、德外长都感到担忧。
  金克尔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德、俄双方就在科索沃问题上保持密切接触达成了一致。他认为,必须尽一切努力防止武装冲突向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扩展。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拉法特说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困境
  据新华社加沙7月12日电 (记者戚德良、谭新木)巴勒斯坦国总统阿拉法特日前说,目前中东和平进程已陷入严重困境,其主要原因是以色列现政府执政两年来拒绝执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已签署的有关协议。
  阿拉法特是在访华前夕在加沙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这番话的。
  阿拉法特说,以色列拒不执行“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拒绝分三个阶段从约旦河西岸撤军,拒绝就安全通道、机场、港口、国际关卡等问题同巴勒斯坦达成协议,同时还继续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扩建犹太人定居点,并试图在人口和地理上改变圣城耶路撒冷的现状,使圣城犹太化。他说,近两年来,由于以色列政府在和谈中推行强硬政策,并对巴勒斯坦长期实施非法封锁,巴勒斯坦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巴方因封锁每天要遭受10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封锁也使巴失业率增至65%。
  他说,推进和平进程的基础是严格执行巴以有关协议、遵守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遵循“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巴方将继续在此基础上为早日打破和谈僵局而努力。他说,为了挽救和平进程,巴方原则上接受了美国最近提出的要求以方从约旦河西岸13.1%地区撤军的方案,尽管这个方案远低于巴方的期望,但以方仍予以拒绝,因此巴方要求美国尽快公布方案内容,并在推进和谈中成为公正和负责任的角色。
  阿拉法特指出,巴方不想看到中东地区再次发生流血冲突,因此要求召开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和伊斯兰国家外长会议,讨论中东和平进程等问题,共同制定对以策略,以迫使以色列回到和谈中来。
  在谈到巴勒斯坦建国问题时,阿拉法特说,“根据协议,我们有权于明年5月,即巴自治过渡期结束后,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国家。我们希望本世纪在巴勒斯坦土地上看到巴勒斯坦国的曙光,人民实现自主权,自由、独立地生活”。


第6版(国际)
专栏:

  北爱
  游行危机谈判无成果
  三名男童死于纵火案
  本报伦敦7月12日电 记者蒋千红报道:为解决因北爱新教徒游行而引发的危机,新教徒与其对立面天主教徒在英爱两国政府的调停下,于11日举行了6个小时的谈判,但未能取得成果。
  据估计,游行活动很可能在13日达到高潮,新教徒们将在这一天纪念“奥林奇的威廉”击败天主教君主309周年。波塔当市的“奥林奇人”昨天向游行委员会提出的于13日途经天主教徒集中居住地区的游行路线再次被否定。游行委员会敦促对立的双方通过继续谈判找到解决冲突的途径。
  11日晚,3个年龄分别在11岁、9岁和8岁的男孩在北爱教派的纵火事件中丧生。北爱警方说,被烧死的是一个天主教徒家庭的三兄弟。这是本月5日游行危机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事件。英国首相布莱尔称这一事件是“野蛮人的行为”,指出必须制止“邪恶的教派谋杀”。与此同时,新教教派组织“奥林奇人”的上层人士也发表谈话,呼吁该组织结束因游行受阻而举行的示威活动。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比奥拉在尼安葬
  据新华社拉各斯7月11日电 (记者常勇)尼日利亚反对派领导人阿比奥拉的遗体11日在尸检后被安葬在拉各斯他本人的宅院内。他的上千名支持者参加了葬礼,但安葬过程秩序良好。
  阿比奥拉于1937年8月出生于尼西南部奥贡州,1993年参加大选并得票领先,但选举结果被取消。第二年,他因宣布自任总统被捕入狱。
  阿比奥拉的突然死亡在尼西南部部分城市及其家乡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他的死因表示怀疑的人们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不法分子乘机制造混乱引发局部骚乱,造成数十人伤亡。
  为消除人们对阿比奥拉死因的怀疑,尼政府应其家属的要求下令进行尸检,并邀请美、英、加等国专家参与。据尼国家电视台报道,在阿比奥拉家属、尼医药协会和联邦政府代表的监督下,专家们11日在拉各斯一家中立医院对阿比奥拉的遗体进行了检查,初步排除了他被毒死的可能。据悉,最后结果将待验尸报告被送到国外鉴定后公布。


第6版(国际)
专栏:

  珀思市民抗议种族主义者汉森
  新华社堪培拉7月12日电 澳大利亚西部城市珀思市民12日强烈抗议女联邦议员汉森到当地散布种族主义言论。
  大约150名抗议者包围了汉森及其追随者们举行活动的会场,高喊“要公平、不要种族主义”的口号,反对汉森在这里发表包括反对亚洲移民和要减少澳洲土著人福利等内容的演讲。
  当汉森离开会场时,愤怒的人群包围了汉森乘坐的车辆,用横幅击打汉森的座车。汉森的座车是在一片谴责声中溜走的。
  汉森在前年当选联邦议员后发表了一系列种族主义言论,受到澳国内广泛的批评,在亚洲国家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第6版(国际)
专栏:

  日本
  参院选举自民党败局已定
  山雨欲来投资者表示担心
  桥本首相表示将承担选举失败责任
  本报东京7月13日凌晨电 记者于青报道:日本第十八届参议院选举结果揭晓,自民党获得44个议席,大大低于参加本届改选的该党原有的61个议席,惨败已成定局。民主党、共产党议席大增。
  日本首相、自民党总裁桥本龙太郎表示,将严肃接受国民的判断,承担选举失败的责任,在今天上午自民党领导层会议上将表明自己的态度。舆论认为,选举失败,自民党领导层辞职难以避免,政局随之动荡,本月下旬的日美首脑会谈能否如期举行也难以断定,市场投资者担心近期桥本首相许诺的经济对策能否顺利实施。


第6版(国际)
专栏:

  7月12日,日本第十八届参议院选举开始在日本全国5.3万个投票站进行。日本14个政党及无党派的474名候选人竞选126个参院议席。这是东京一个投票站内一位选民怀抱爱犬在投票。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第6版(国际)
专栏:走街串巷

  宠物布市出难题
  本报驻阿根廷记者 兰才基
  阿根廷人喜欢养宠物。据统计,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居民养的狗已超过40万只,每天排泄在街头的狗粪有30吨至40吨,人们在街上行走都要小心,否则就会踩着狗粪。这些狗粪中据说20%带有在动物间传染的寄生虫,有时还会传染给人。街上的狗粪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还对人的健康带来危害。清除狗粪已成了布市环保部门的一大难题。
  前些时候,布市卫生局号召居民上街遛狗时随身带着塑料袋,以便随时可以接装狗拉出的粪便,但事实上谁也不愿意这样做。最近,布市环保局又推出一个新办法:试制出扫除狗粪用的清扫机,每天在街头人行道上和街心花园内清扫。但是,偌大的布市有几千条街道,每日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怎么去操作呢?“狗粪难题”最终还是没有解决。
  其实,养狗带来的问题远不止这一条。除了浪费大批粮食和金钱以外,还不时发生咬伤人的事件。布市卫生局公布的材料说,该市每年有将近10万人被狗咬伤,个别人还被疯狗或狼狗咬死,造成种种民事纠纷。有一位朋友告诉记者,他原先住的院落里,邻居养了两条大狗,每天中午和凌晨狂吠不停,使他无法安静休息,他向这家邻居提出意见,没有被接受,后来又告到民事法庭,仍然没有解决,他只好迁居到别处居住。谈起此事,他说,“宠物给人带来的是数不尽的烦恼”。(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电)


第6版(国际)
专栏:走街串巷

  游客瑞典得方便
  本报驻瑞典记者 章念生
  夏日来临,瑞典斯德哥尔摩街头的游客日渐增多。近日来,在市中心走廊商店等几个游客集中的地方,出现了一些身穿瑞典民族服装的小姐,推着小车,车上摆满了介绍斯德哥尔摩以及瑞典其他城市的旅游资料和小册子。不少游客在这里驻足,索取方便旅游的免费资料。这是斯德哥尔摩旅游部门推出的方便游客新举措。斯德哥尔摩信息服务中心总经理约兰·隆斯凡德说,今年正逢斯市举办“欧洲文化之都”活动,旅游部门借机采取了一系列旅游促销活动。据初步统计,今年一季度斯市外国游客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0%,全年增幅可望达15%左右,这将是创纪录的。
  事实上,瑞典的大大小小城市都非常注重开发与推广旅游业,几乎每个城市都设有信息咨询处,专为游客提供方便。在每一座城市,游客们总能很容易地找到绿色“i”(英文information的第一个字母)标志,这就是信息咨询处,所有旅游资料,全部免费。信息咨询处的工作人员总是非常耐心地解答有关旅游的各种问题。走在路上,每经过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小镇,甚至是一个村庄,都能在路边找到标有“i”的广告牌,上面贴着当地地图,标着旅游景点、旅馆餐馆等。广告牌旁还经常放置多份地图供游人使用。
  旅游业是瑞典经济的一个可观来源,去年旅游创收约500亿瑞典克朗(约62.5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创造了13.3万个就业机会。
  (本报斯德哥尔摩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9日,哥伦比亚当选总统帕斯特拉纳(左二)在山中与最有势力的左翼反叛组织——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举行谈判。图为帕斯特拉纳与哥革命武装力量领导人物布里塞尼奥(左一)、马鲁兰达(左三)合影。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11日,尼日利亚反对派领导人阿比奥拉的遗体被安葬在拉各斯他家的宅院内。阿比奥拉的上千名支持者参加了葬礼。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波德关系出现麻烦
  本报驻波兰记者 朱富贤
  7月9日,波兰《论坛报》刊登署名文章认为,5月29日德国联邦议会通过一项关于被驱逐德国人、德国移民和德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声明,使人们听到了波德两国关系中“不和谐的噪音”。
  这项声明认为,二战期间,把德国人驱逐出“前德国东部领土”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在欧盟东扩进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把被驱逐出“祖国”的德国人和在中东欧国家中的德国少数民族问题“纳入”德国和其东部邻国的合作轨道;在欧洲融合进程中,应该解决前德国领土上的文化遗产问题。声明还号召,凡要求加入欧盟的国家,应该承认德国人在这些地区有“人员流动”自由和“定居”自由的权利。
  另据7月8日的波兰《选举报》消息,7日,“被驱逐德国人协会”在波恩散发了题为《祖国的权利和波德关系中尚未了结的财产问题》小册子。小册子说,德国政府始终认为,没收被驱逐者的财产而不给予赔偿,是“没有”法律根据的,并认为,波德签订的双边协定,没有涉及到财产问题,这不意味着被驱逐德国人放弃了要求财产赔偿和财产继承的权利,他们仍然是在波兰自己财产的主人。小册子认为,波茨坦协议是不符合国际法的。“被驱逐德国人协会”主席、基民盟成员斯泰因巴赫女士说,如果波兰和捷克不想把这件事与加入欧盟相联系的话,则必须和德国人一起,尽早共同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适当途径”,而决不能把这一问题带到欧盟中去。
  德国议会的决议和斯泰因巴赫女士的言论在波兰社会引起严重的“关注”和“不安”。7月9日,在1989—1993年间担任波兰外长的斯库比舍夫斯基教授在波兰《选举报》为此撰文说,二战期间德国人的迁居和财产没收等问题,完全符合1945年的国际法准则。这些问题都已成为过去,与波兰加入欧盟事“风马牛不相及”。他强调,今天,不能重新“改写”这段历史。波兰议会为此在7月3日以434票赞成、2票弃权通过一项决议。这项决议指出,德国议会这一声明不利于波德两国日益密切的合作关系。声明中某些模棱两可的潜台词,令波兰人“十分不安”。决议强调,波兰要求加入欧盟,但必须确保自己已经和所有周边国家商定的边界和波兰地产所有权的“不可侵犯性”。德国议会5月声明使人们看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波兰议会希望,德国不要让任何“局部和暂时”的利益,而埋葬欧洲近几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应该共同担负起持久和平合作的责任。
  波德两国于1990年签署了《波兰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关于确认两国目前边界的条约》。1991年6月,两国签署了《睦邻友好条约》。自此,波德两国关系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2年10月,波德两国政府草签《波德两国边界协定》,这是对1990年签署的两国边界条约的具体化和补充,对两国边界作了最终的界定。同年11月,在此基础上,两国签署了《边界通道协议》。此间舆论认为,目前的波德两国边界具有“不可更改”的性质。
  对于德国最近发出的“信号”,波兰舆论众说纷纭。一些波兰报刊认为,德国议会的决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在即将临近的大选中争取选民。基民盟提出二战期间德国居民的财产赔偿和限制外国移民等问题,旨在迎合和拉拢社会上比较强大的右派势力。但这里的观察家认为,基民盟政府此举将冒打开“潘多拉盒子”的危险。因为,在二战期间,“第三帝国”的受害国都有可能提出战争索赔的问题。另外一些波兰报刊则认为,波德两国议会间剧烈的舌战,说明波兰通向欧盟之路“荆棘载途”。7月9日,波兰《选举报》载文指出,德国是欧盟中“最有影响”的国家,又是波兰“主要的盟友”和加入欧盟的“律师”。在波兰入盟谈判处于关键的时刻,德国人首先发难,使两国议会关系“触礁”。
  此间舆论认为,在波德两国关系中,确实存在一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两国关系中的敏感点。最近以来,以前居住在波兰西部和北部的德国人提出了二战期间他们的财产赔偿等问题;德国外交部向波兰政府提出归还二战期间流失的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手稿等珍贵文物。德国报刊载文说,部分波兰情报官员是以前“人民共和国”留下的“特务”。这样,波兰一旦加入北约后,北约的机密“很可能”被泄露到“东方”。而波兰报刊则醒目地报道了德国在前属德国的波兰地区“有目的”地大批收购土地,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些事态说明,波德两国对二战历史事实的界定和签订的国际条约的解释出现了分歧。
  7月9日,波兰外长盖莱梅克在接受德国《世界报》记者采访时说,涉及二战期间的领土和个人财产问题,已是历史年鉴上“翻过的一页”。作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波兰为此丧失了1/3的领土。而这些地区的波兰人被迫迁居他乡。他说,波兰希望,两国议会能共同努力,“尽快”地结束波德两国之间这场关于财产问题的“冲突”。
  (本报华沙7月11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