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科技)
专栏:热点寻踪

  香山会议重建学风
  ——第一百次香山科学会议侧记
  本报记者 杨健
  6月的香山,一片葱茏。香山饭店里,与隔壁开得人声鼎沸的医药新产品推广会形成鲜明对照,第一百次香山科学会议显得简朴而庄重。
  5年多来,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这一基础研究学术会议咬紧牙关坚持下来,目的是为科学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和自由讨论的宽松环境,弘扬学术自由的精神。那么100次香山会议开下来,这一目的是否真正达到了呢?
  平等对话
  克服阻力渐成风气
  总的说来,与会者对香山会议在创造宽松学术环境,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科学家开展科学探讨,促进科学创新,倡导平等自由、求真务实的新学风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
  化工专家成思危认为,香山会议这种不分年龄大小、资历深浅、职位高低,不要求达成共识的圆桌会议形式,为科学界带来了一阵清风。
  “为什么大家在火车上什么话都敢讲,到了单位就不出声了呢?就是因为缺少自由发表意见的环境。”师昌绪院士的见解一针见血,“在科学界,很多情况下权威发表完意见,年轻人就不敢多说,看他的脸色行事。这种现象不改变,创新就没有希望。香山会议作为纯学术、多部门的会议,不是为了争钱立项,没有利害之争,相对来讲空气要自由得多。”
  周光召院士对师昌绪谈到的问题深表同感:“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很重,讲究尊忌长讳。这不仅不利于后进者的成长,也使得一些人成了权威就失去了创造性。”周光召说,像他现在就不太敢参加这样的会议,不敢提问。有时候本来是很正常的提问,可人家觉得你是个多大的官,质疑就意味着否认,这种情况真让人头痛。“所有的人都不怕说错话,所有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争论之后还是好朋友,香山会议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坦率地说,我有怀疑。”
  陈建生院士的说法更加尖锐:“今天上午的发言,竟按职位的高低排先后次序,这完全不符合香山会议的精神。”不过在外人看来,香山会议能够容忍如此严厉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大的进步。
  学术创新
  能力有限精神可嘉
  激烈的论争孕育真知灼见,多角度的碰撞迸发出新思想的火花。回顾100次香山会议,会议中心主任张焘认为,不同学科背景、文化背景和年龄层次的高级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开放性和前瞻性的探讨,促进了知识的综合集成、传播交流与转化、应用。像对“跨世纪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及其研究方向”、“科学精神与21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的交叉”、“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学前沿”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都对学科创新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周光召院士指出,“做学问”讲究“学”、“问”和“做”。中国人“学”的本事不错,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基础科学研究问题,在100次香山会议中基本都有反映。但“问”的水平就相对要差一些。问,不是漫无边际地问,而是要在恰当的时间提出恰当的问题。像陈竺关于中国传统验方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相结合的问题,就是在各方面条件基本成熟的情况下及时提出来的,所以才能为继承发扬中医遗产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至于“做”,中国科学界的任务更为艰巨。现在在《自然》杂志上,除了古生物学之外,中国科学家基本上没有声音。
  与会者认为,创新要从选题开始,不是跟在人家后面做点补充的创新,而是要开拓新时代。现在很多人愿意做很快出小文章的工作,低水平重复,与我们的评价体系有关。今后一定要真正以质量为提职、提薪的标准。有重大创新,一篇文章就可以提教授;否则100篇也不行。
  重建学风
  积习难返任重道远
  白春礼院士谈到的一件事引发了与会者的深思:前年7月,中科院设立院长创新基金,每年支持10位青年学者,人均支持额度达50万元。结果每年100到200人提出的申请中,绝大多数没有原始性的创新,很多是在别人基础上的改进。
  如此看来,创新也不完全是一个年龄和投入的问题,创新学风的培养至关重要。韦钰院士指出,现在太多的人在搞综论、搞战略研究。她个人认为,当务之急是激发年轻人创新的火花。评论员更多的应由老同志来担任,年轻人要当突击队员。帅才是在创新的实践中摔打出来的。
  成思危说,现在有些同志有很多新思想,口才也不错,但细究起来,发现他们的观点缺少论据,这种“创新”只能被视作夸夸其谈;一些人评价自己的成果,说是“超过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水平”,这种好大喜功的作风真让人哭笑不得:人家获奖是20年前的事,若你还不能超过他,还要你干啥?更有甚者,综合、翻译几篇外国文献,就算成自己的著作,这样的学风如何能够创新?
  创立新学风,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来支持。成思危提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评选。以往,项目评选分为A、B、C三个等级,5个评委中3人打A,两人打C的项目往往在初选中就被淘汰。后来,他建议将这类项目单列为D类,即非共识项目。结果在复评中,这类项目的入选率竟高达1/3。由此可见,创新机制有时候比创新本身还要重要。
  在给第一百次香山会议的信中,钱学森院士说,学术民主,青老平等,多学科的自由碰撞,开创无拘无束、自由争论、求实创新的新学风,是香山会议期望并且正在实现的目标。然而积习难返,他愿大家继续努力。
  这也是我们共同的希望。


第7版(科技)
专栏:

  人类基因组计划面临严峻挑战
  生物学界在孕育亿万富翁?
  5月9日,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吸引了公众的视线:美国马里兰州罗克维尔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克雷格·文特尔和珀金—埃尔默数据系统公司宣布,将组建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新公司,投入3亿美元,在3年内大体完成人类基因组的全测序。
  从明年4月开始,该公司将启动230台新仪器,每天测出1亿个碱基对,第一年完成30亿个碱基对的99%,第二、三年则采用高性能计算机将这些分段测序的染色体拼接在一起。生物学界一片惊慌,因为这意味着人类基因的大多数奥秘将为一家私营公司所掌握。耗资数十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前景堪忧。
  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由美国政府投资30亿美元启动,目标是到2005年完成5万至10万个人类基因的基因图和物理图,并完成人类24条染色体上30亿个碱基对的全测序和十余种模式生物的碱基对测序。计划启动之后,欧共体、日本、前苏联、巴西、印度、中国等国迅速跟进。到目前为止,人类基因图和物理图的绘制工作可望提前完成,碱基对的测序约完成了3%,而模式生物中大肠杆菌、酵母的碱基对全测序已经完成。在碱基对测序的原理明了之后,剩下的似乎只是时间问题。对此,有识之士曾指出,这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对一项可以加速完成的科学工程,人类从来不会安于保持恒定的速率,何况基因工程的利润是如此的丰厚。
  果不其然,文特尔和珀金—埃尔默公司的举动,就是要抢先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专利,获得超额的利润。
  由一家私营公司来摘取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果实当然是不能容忍的。5月13日,冷泉港会议召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赞助商、世界医药行业最大的慈善机构英国宝威(WelcomeTrust)公司宣布,将加倍投入3.25亿美元,以加速基因测序的进程。与会人士要求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增加投入,不要让文特尔成为生物学界的比尔·盖茨。
  作为细菌基因组测序的开拓者,克雷格·文特尔没有到会。但他表示,将来要对200—300个人类基因申请专利。6月5日,文特尔发表《人类基因的鸟枪排序》一文,按照此文介绍的方法,碱基对测序的费用将降至目前的1/10。
  文特尔的方法是否像他所说的那样有效,目前还有争议。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的吴旻院士认为有两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在概念、技术路线上面临一场大的变革;美国政府和私人企业之间在人才知识、专利方面的竞争正在加剧。下一个比尔·盖茨很可能就出在下世纪的生物学界。(笙珂)


第7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如果说滥配手机是一种腐败,那么以“信息化”之名造成的电脑闲置则至少是一种浪费,而浪费同样意味着犯罪——
  莫把电脑当摆设
  陈林生
  前段时间,纪检部门要求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滥配手机的行为进行查处,广大群众拍手称快。进入信息时代,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原本是一件好事。问题是少数人讲排场、讲阔气,甚至拿着公款配置的手机谈天说地,这种现象当然应该杜绝。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另一种情况。在不少单位,领导的办公室里都摆着一台电脑,但他们中的很多人连中英文打字都不会。而偏偏有一些好事者还经常张罗着为这些电脑升级换代,使许多高性能的电脑在沉寂中迅速地“折旧”。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把这些花大价钱买来的电脑充分利用起来?一位职工忿然答道:“如果是让他们学会用公家的钱到网上去看《花花公子》,那倒还不如不用。”这一回答并非危言耸听,很多办公室的上班时间里,确实有不少人在玩“扑克牌”和“挖雷”游戏。
  有一家钢铁厂要学邯钢,花了近百万元购置电脑联网,说是要进行成本考核。结果网络建起来之后,有关库存、销售的数据好几个月都没有更新过,只有当上级来视察的时候才让员工坐在电脑前摆摆样子。群众讽刺说,厂里的网络建设除了给厂领导身上增添了几分所谓“现代化”色彩之外,剩下的成绩只有一条:为电脑网络厂商做了一份贡献。
  信息时代,办公自动化、企业内部网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正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高效率。然而在人浮于事、人员素质低下的环境里,即便花再多的钱把最先进的设备买进来,信息化的诸多好处也不会自动地显现出来。好在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随着冗员减下去,素质高起来,相信这样的担忧不久将成为多余。


第7版(科技)
专栏:

  特菜喜迎春
  ——北京春社蔬菜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见闻
  本报记者 蒋建科
  大棚内,在无土栽培架上,一盘盘刚刚发芽的紫苗香椿、娃娃缨萝菜、芦丁苦荞、龙须豌豆苗……外形整齐,色泽碧绿,正在快速生长。大棚外,一片片菊苣、马兰头、苦荬菜、枸杞紧密相连,竞相吐芳。这是记者最近在北京春社蔬菜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看到的一批新菜特菜品种。
  这个占地六十亩的蔬菜技术开发中心以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转化该所的新成果、新技术。由芽苗菜专家王德槟研究员、张德纯副研究员率领课题组研制成功的芽苗菜栽培技术,以植物的种子、根茎为原料,采用工厂规模化生产的方式,促使种子和根茎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直接发芽,成为营养丰富、优质保健、速生清洁、无污染、无公害的新型高档蔬菜,已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现已推广到全国三百多个城市。春社蔬菜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看准了这项前景广阔的技术,他们要进一步配合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开发出更多的芽苗菜品种,满足市场需求。
  除了芽苗菜,中心还试种了许多新菜特菜。像菊苣,它的栽培方法就很特别,先进行直播,待肉质根成熟后将其收获,放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囤栽,即长成鹅黄色的菊苣芽球,它含有野莴苣和山莴苣苦素,有清肝利胆的功效,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优质高档蔬菜之一。还有枸杞头——枸杞嫩梢,经农科院专家们努力,首次将其变为一种特菜,它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和粗纤维、各种矿物质、维生素等,可以预防干眼症、夜盲症等。专家试种成功的花椒蕊也是前所未有的,同样具有多种保健作用。
  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王德槟深有感触地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菜的更新速度会越来越快,今天的特菜明天就很可能成了大众菜。因此,我们要面向市场加强科研和开发,把春社蔬菜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办成一个面向全国的特种蔬菜新技术推广、繁种和培训的窗口,源源不断地为市场提供特菜新品种和新技术。


第7版(科技)
专栏:名家特递

  试论拳头产品
  ——兼述科技成果产业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
  “拳头产品”这个名词很生动,在群众的心目中,拳头产品就是那种能够为企业打开市场、积累财富,成为企业象征和声誉源泉的产品。具体说来,就是像方正排版系统、联想汉卡、联想微机、四通中文打字机那种产品。按照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国家科委关于拳头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重点项目的评选标准,这一类产品都必须具备市场覆盖率高、市场信誉好、对国民经济或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等特点。
  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的应用领域的科技成果都能转化为产品。按照1996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指标》,1994年和1995年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应用技术成果数为26844项和27431项,其中,约有1/4的成果当年未被应用。又据1991年的《中国科学院统计资料汇编》,全院登记的科技成果总计1469项(它们的水平评价分别为:国际领先8.7%,国际先进47.3%,国内领先32.3%,国内先进10.6%),已推广578项,推广率67.05%。但即使在得到“应用”或者“推广”的成果中,真正能转化为产品的也只是一部分。例如据有关专家估计,到目前为止,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15%左右,而转化为拳头产品的更是凤毛麟角了。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一是不符合市场需求,二是技术不成熟、不配套、不适于规模化生产。
  成果和产品的重要区别在于:成果可以是单项技术,而产品需要多项技术的集成,单项技术再好,如果缺乏配套技术,同样不能转化为产品。此外,成果可以用手工方式单个地加以制作,而产品则必须以工业方式批量地进行生产。
  下面就联想式汉卡、联想系列微机等拳头产品的开发谈一点经验,供读者参考。
  1.着眼市场容量。产品的市场容量是取得效益的前提。例如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几家大公司赖以起家的拳头产品几乎都与中文信息处理有关,这是因为在我国任何计算机应用都离不开中文信息处理,所以这些产品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当然,还应充分估量市场竞争态势,着力开发在市场竞争中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产品。
  2.靠拢工业标准。开发拳头产品应尽可能符合工业标准,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存技术和物品,把真正需要自己开发的部分减至最小。例如,联想式汉卡借助PC机这个标准平台,只做一块汉卡插在PC机里完成中文信息处理,而不去做一个“完整”的中文计算机系统。这样,它就能随着PC机的普及而迅速推广,在10年里销出了16万套。
  3.“60分原则”。为使最终产品能进入市场,要使产品的各组成部分均衡进展,都能达到及格标准。因为一个产品中任一部分不及格,其他部分即使做得再好也没有用处。例如,当初我们开发出联想286时,它的主频达到16MHz,而当时一般的“286”微机只有12MHz,但是其中有一个很小的部分“电源正常”信号产生器未做好,用户仍要退货。直到解决了这个小问题以后(只增加了几元钱的成本),它才得以畅销国内外市场。
  4.追求最大市场效益。任何产品的性能和价格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在确定一个产品的指标时,开发人员要求性能愈高愈好,留作开发的时间愈长愈好;销售人员则要求价格愈低愈好,进入市场的时间愈短愈好。这时就应该统筹兼顾,适当取舍,以取得最大的市场效益为目标。
  在有的情况下,时间就是一切,与产品的性能、价格等等相比,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更为重要。例如,为了使联想式汉卡第一型在公司成立的半年内就投放市场,当时来不及对它的结构作更多的改进,这当然是缺点,但为了及早占据市场不得不有所牺牲。事实证明,这样做使联想式汉卡在市场上“先入为主”,也使公司一开始就得到拳头产品的支撑,无论是开拓市场还是积累资金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有的时候,“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设计方法、开发手段等方面,应尽可能提高效率,为此付出的开销和时间一般都能在日后得到补偿。例如,联想式汉卡的软件在1984年起就采用C语言进行开发,当时大多数汉字系统还都在使用汇编语言。虽然开发人员从汇编语言转到C语言需要一些时间,但一旦熟悉以后,效率就大大提高。后来联想式汉卡的软件能做到功能全面、更新及时,与采用C语言有很大关系。
  同时,开发拳头产品不能一劳永逸,任何产品都有一定的寿命。在高新技术领域,产品的寿命相对说来很短。如果仔细分析,则在一个产品的寿命期中,它的每一个型号的寿命更短。因此一个拳头产品在它的整个寿命周期中,必须不断开发、不断改进、不断推出新的型号。
  我们相信,在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发展必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造就出成千上万的拳头产品,推进我国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第7版(科技)
专栏:

  煤航集团完成香港西铁航测
  日前,由煤航企业集团组织实施的香港西北铁路航测工程在中国通用航空公司的协助下提前半个月全部完工。这是煤航继巴西国土整治航测工程之后完成的又一个大型国际竞标测绘工程,为香港回归一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香港西北铁路南起九龙,北至落马洲、罗湖,西到屯门,东至上水,与东部铁路相接,计划在2003年通车。西铁总投资1000亿港元,是继香港新机场之后的又一重大工程。西铁的兴建,不但可以缓解东部铁路的压力,而且对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煤航企业集团是我国煤炭系统唯一从事地理信息产品生产,并进行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开发综合应用研究的高科技企业,曾为巴西、多哥、欧盟等国外用户提供过多项专业技术服务,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国际信誉。去年7月,他们力挫英国、日本等国际强手,在香港西北铁路航测工程中一举中标。为保证空中飞行成图的高质量和高精度,煤航派出了高级测导航人员和工程技术队伍,采用全彩色航空摄影。他们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和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一批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新装备,在53.5公里的选线上施测了260个基础控制点、1007个像片控制点。为保证数字化地形图上0.25米等高距的精度,工程技术人员采用最新的3S技术,完成了21000个野外高程注记点,实现了我国测绘史上的新突破。
  为了严格履行合同书的有关条款,煤航根据ISO9001质量标准中的有关控制程序,严格进行质量管理监控。最终提交的461幅1∶500数字化地形图和相应的三维电子数据文件,质量优异,受到了香港西铁公司的高度评价,并已全部提供给工程施工单位使用。
  (靳哲明)


第7版(科技)
专栏:百科博览

  巡天潜海探宝藏
  ——高新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
  马飞孝
  荒凉的沙漠下,浩瀚的大海中深藏着未为人知的文物宝藏。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考古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那些深埋在地下成千上万年的灿烂文化,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科技的帮助下,重见光明。
  巡天“千里眼”
  5月9日至22日,在内蒙古的锡盟正蓝旗境内,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中心对元上都、元代墓葬等在航拍中发现的遗址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定位,确定了埋在地下的太庙、钟鼓楼、街道等的确切位置,与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书中记载的繁荣景观相符。
  去年10月,刚刚成立不久的考古中心就根据史料记载,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对内蒙古锡盟地面进行摄影,通过地貌、植被及土壤湿度等多种因素在遗址地区形成的不同标记,解释地面或地下遗迹的特征。由于在空中视野广阔,很容易把在地面上看来杂乱无章的现象概括出一个有规律的整体,从而对元上都的概貌有了大体掌握。有人做过统计,在相同范围内,用遥感与航拍的方法在效率上要比传统的踏查方法提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在这之前,卫星遥感技术已帮助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古代遗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考古学家靠遥感图片的指引找到了消失了近两千年的古精绝国遗址,发现了用芦苇编成的院墙,用湖泊淤泥沉淀物切块垒砌而成的佛塔,这一发现证实了唐代旅行家玄奘“古精绝国在大泽中”的记载。煤田航测遥感局对陕西进行文物普查,在临潼一带发现了法门寺等一批文物遗址,这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文科学奖”。
  海中探古船
  5月底,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奔赴宁波象山港,打捞到浙江龙泉窑、越窑产的100多个有价值的瓷器品类。至此,水下考古队先后在广东、福建、山东、辽宁、浙江的近海地域,进行了10多个地点的水下考古和发掘。
  水下考古离不开先进的探测、定位设备。去年8月暂告一段落的辽宁绥中沉船发掘工作充分利用了这些先进的技术设备。1991年7月,海洋地质调查专家用旁侧声纳、高精度磁力测深仪、浅地震剖面仪在沉船位置周围进行了探测。根据遥感探测的结果,水下考古队开始有目标地对5个异常点逐一水下探摸,终于在一号点发现了沉船,在沉船周围采集到47件瓷器,经专家鉴定为元代河北磁州窑的产品。在随后的6年里,水下考古队继续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对沉船遗址进行发掘,为研究中国陶瓷史、造船与航海史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峡库区建设,文物亟需保护。水下考古队首次尝试了在内陆江河水域开展考古工作,于素有“古代水文站”之称的涪陵白鹤梁拍摄了许多没于水下的历代石刻碑记。这对于确定文物保护遗址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水下地质资料。1996年,举世瞩目的“中山舰”打捞,水下考古队利用先进的水下微光摄像技术成功地拍摄到“中山舰”铭牌及船体情况,确保了整体打捞工程的准确实施。


第7版(科技)
专栏:

  英特尔推出至强处理器
  本报讯 英特尔公司7月2日在京推出新的奔腾Ⅱ至强处理器。这一处理器专为满足中高档服务器和工作站的苛刻要求而设计,并针对因特网服务、企业数据库、电子和机械设计自动化等商业应用的要求进行了技术创新。联想、同创、方正、长城、华胜、浪潮等国内厂商同时推出了基于这一芯片的服务器和工作站。
  (雷蒙)


第7版(科技)
专栏:

  中日合作开发文字处理软件
  本报讯 北大方正集团与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决定联合进行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和网络方面的软件开发。双方共同出资成立的北京北佳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于7月2日正式开业。公司将利用方正在图文处理方面的先进技术和佳能对软件质量控制方面的经验,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世界最新水平的技术和程序解决方案。
  (方闻)


第7版(科技)
专栏:

  不久前,湖北省电力局幼儿园投入十几万元建成幼儿科学宫,内设物理小实验室、电脑室、动植物标本室,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图为小朋友们在参观三峡水利枢纽模型。
  刘继武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