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国模特业:从舞台走向市场
  付勇 马焱洁
  1998年中国超级模特大赛暨世界超级模特大赛中国区选拔赛即将举行。
  如果从1980年11月组建上海市服装公司时装表演队算起,“时装模特”这个行业在中国已走过了十九个年头。酸甜苦辣的十九年间,中国模特业的每一步都忠实地记录了中外服饰文化交流、中国服装品牌形象的树立以及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发展轨迹。
  皮尔·卡丹带来新概念
  皮尔·卡丹不仅是东西方服饰文化交流的大使,也带来了“时装模特”的概念。1980年和1981年,他相继在上海和北京举办时装演示会,起用了一批业余模特。此后,各地相继成立时装表演队。
  1987年,上海时装表演队参加巴黎时装展,红黑礼服和红白便装的照片被刊登在权威报纸的头版,标题为“来自毛泽东国家的时装”。1988年,北京时装表演队模特彭莉在意大利的“国际今日新模特大赛”上被评为“世界模特皇后”,这是中国模特的第一个国际桂冠。世界模特界开始关注古老的中国。
  从第一支时装表演队,第一所模特培训学校,第一家模特经纪公司,第一……无数个“第一”之后,中国模特从不习惯半裸体让男设计师一件件试装到T形台上大胆冷静地表演;从生硬地学习录像带里的“猫步”到学习对不同服装的风格的区别、鉴赏和再创造式的演绎;从最初的“服装演员”的职务到名模、超级名模的称谓;从参加模特队要做本人、单位领导、家长三方面工作到青春女孩的趋之若鹜。改变的,不仅仅是中国模特业,还有人们的旧有观念……
  今天,距英国人沃斯第一个使用模特展示时装,已有一个半世纪。在西方,模特被视为时装工业的表面橱窗而光芒四射。严格地按市场经济规律来操作,使模特行业超出了舞台艺术的范畴,成为流行时尚的象征。
  陈娟红为什么会成功
  1969年出生的陈娟红,身高一点七九米,1990年才开始模特生涯,1991年在中国第二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中出人意料地夺得第一名,1992年前往美国洛杉矶参加“世界超级模特大赛”并夺得第七名,成为享有“世界超级模特”头衔的人。频繁出现在国内外著名品牌及设计师的T形台上,成功地为“杉杉”和“薄涛”塑造高贵气质成功女性和“变成公主的灰姑娘”的品牌形象,陈娟红已成了许多青春女孩的偶像和奋斗的目标。
  据业内人士回忆,作为当时的纺织工业部的献礼,1989年在广州花园酒店举办了“首届中国最佳服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稍后,皮尔·卡丹的中国代表宋怀桂女士传来国外信息:国外还有超级模特大赛,档次级别非常高,参赛国达三十多个,中国为什么不参加?于是,主办单位1991年邀请其发起人、有“世界名模之母”之称的爱莲·福特女士及部分“世界超级模特大赛”的评委任第二届中国最佳服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评委,并在冠名后附上“暨’91世界超级模特大赛中国区选拔赛”。直到第四届世界超模选拔赛时才正式更名为“中国超级模特大赛”。陈娟红就在这一届夺冠并走上世界超模之路,亚军是影视歌坛的“明星名模”瞿颖。
  陈娟红为什么能夺冠?用当时爱莲·福特女士的话说:“模特行业中有两个字:‘骨骼’和‘身材’。一个模特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匀称比例。但她还要有点什么,那就是一名出色的模特区别于一般女孩的特殊气质,我称为‘X因素’,很难言传。这是一种置身于人群,却能把你的目光强烈地吸引过去的东西。而陈娟红有。”于是“X因素”成为中国模特业进行模特评比的一大标准。历届中国超级模特周军、谢东娜、路易等虽各具特色,但微妙的“X因素”却成为她们的共性。
  同时,作为首次参加世界超级模特大赛的选手,陈娟红接受了一系列全新的“包装”:“内核包装”——系统学习英文及专业知识,培养意志力,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跑步,做些强度力量型练习,磨练承受力和意志力;“外型包装”——找专业人士进行形象设计,学发型、化妆、穿衣等,接受系列仪态训练;“市场包装”——即市场推广,让传媒、客户为她多作宣传,同时安排参加国外大型赛事……通过类似的商业运作,陈娟红成功了,之后的李欣、谢东娜等中国超级模特先后成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模特公司——ELITE模特管理集团旗下的一员。
  模特应真正走进市场
  1983年毕业于北京纺织学院纺织品设计专业后,张舰一头扎进模特发展培养和包装推出的工作,借鉴国外经验成立中国第一家模特经纪公司——新丝路模特经纪公司,致力于模特的职业化和规范化。
  虽然说“模特”这个行业,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注定是带有商业目的的职业,但多年来张舰和他的同行们也走了不少弯路。直到1993年他承接意大利名牌“华伦天奴”的时装表演和培养陈娟红夺得“世界超级模特”桂冠之后,才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他说,中国虽然办了一些模特比赛活动,但大多是为其他活动助声势、凑热闹,活动完成后就没有下文。其实这应该独立运作而不属于某一门类。比赛目的是选拔模特,操作者应是一家模特经纪公司,活动完后应与获奖模特签约,负责向大品牌、名设计师们推荐使用,使获奖模特不仅在赛场上有知名度,还要在商业活动中充实她们的名声。
  可见超级模特大赛本身就是一个商业活动。它表现在:一、本身商业运作,有资金运作,寻找赞助商,打出广告;二、选拔超级模特的过程就是生产“产品”的过程。“产品”生产出来后要有推广过程。所以评委结构也不应像一般模特比赛那样以专家学者教授舞蹈家为主体,还要广泛邀请各类客户,即以后有可能使用这些模特的单位的代表,用市场需求的眼光来评判。
  按照市场的观点,模特不应属于某个团体,而是整个社会。模特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头衔和名誉,而在于市场使用率的高低。中国模特参加国际竞争与交流的机会不多,有语言障碍,也有出国手续复杂等因素,错过不少机会。另外整个行业运作机制仍不完善。十九年来,中国模特业从单纯的舞台艺术表演发展到围绕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阶段,终于实现了质的改变。中国超级模特大赛暨世界超级模特大赛中国区选拔赛,作为当前国内最高水准模特大赛,正起着检阅中国模特业发展成果的作用。陈娟红之后,三届中国超级模特冠军冲击世界超级模特未果,这一重现东方世界超级模特风采的梦想,能否在今年即将举行的选拔赛实现呢?恐怕要等到揭晓之后再看了。
  (压题照片中者为陈娟红)(附图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漫笔

  呼唤精神领域的绿色
  何满子
  任何艺术都是以美学方法解释人生,发现人生,开拓人生,电影艺术也不例外。说得简单点,电影(这里指的是故事片)无非是以科技手段表演的戏剧。它之所以能从舞台艺术中分裂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正是因为镜头变换、音像组合、蒙太奇手法、日益先进的特技等等技与艺结合的表演方法,展示了舞台所不能达到的感染效果。究其核心,仍和戏剧、文学、绘画等艺术品类一样,要从它如何将人生现象做了独创的美学转化来作评价;即是说,技术的因素不论如何重要,比起它要簇拥出来的艺术内容来,毕竟是次要的。当然这里所说的“内容”,是黑格尔所说的“形式在内容里,内容在形式里”的“内容”。
  前一阵子,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在世界各地放映,创造了空前的票房价值,人们啧啧称颂,誉为杰构。该片投资以数亿美元计,动用了当今世界上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深水摄影、电脑特技等。人们是被技术效果所惑所震而赞叹的。如果撇开技术,究其艺术核心,那么,片子所努力烘染并蓄意制造感染效果的,主要是一个老掉牙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式的爱情故事,舞台上和银幕上翻得不能再翻的陈旧悲剧。演员也是二流的,比起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全盛时期优秀演员的卓越演技来,比如,最近曾在中央电视台重放的《居里夫人》中葛丽亚·加逊和华特·毕金的精彩内容和丰富的表演来,泰坦尼克号游轮上的这对情人实在浅得很。除了技术新颖和加上去的这点爱情噱头,从导演对许多群众场面的处理,各组人物性格的刻画,则还不及四十年代表演同一题材的英狮公司的《冰海沉船》中的沉实和朴素。《泰坦尼克号》这样一部按理只能得三颗星的片子,在今年奥斯卡金像奖的评议中竟得了如此多的前所未有的奖项,真是咄咄怪事。
  为技术所炫惑意味着拜倒于物力(物化世界的运动),拜倒于感官刺激,意味着人的主动性和精神创造力之衰疲;为艺术所感动才意味着人文精神的活跃,意味着心灵感应,意味着发现人生的兴味之追求。这两种倾向的分歧不是一件小事,夸大点说,对两者的选择将决定人类文明的未来。
  物质生活的进步要精神生活付出代价,乃至要整个文明付出代价。最显著的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物质生产的飞跃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在精神领域,由于不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破坏是隐性的;但半个世纪以来,仅就艺术而言,全球性的衰退也是历历可辨的。庸俗趣味的弥漫,追求感官刺激压倒了追求心灵享受;在小说里,肉欲代替了爱情;在音乐里,嘶叫代替了乐音;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等各门艺术中都呈现出人文精神的降落。《泰坦尼克号》所表现出的人们对技术和艺术的选择迷误又是一个新例证。
  面对威胁人类的自然环境的恶化,世界上有人大声疾呼绿色;对于艺术感受的迷误,精神领域的绿色在哪里呢?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永远的图兰多
  《中国公主杜兰朵》从香港载誉而归
  张艺谋执导《图兰多》九月上演
  剧作家魏明伦携着两位有性格的女性——《中国公主杜兰朵》和《潘金莲》,参加了回归后香港的第一个艺术节,前不久载誉而归。目前,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正在为公主精心梳妆打扮,准备参加今年夏秋之际的一次文化交流盛会:与著名的意大利佛罗伦萨节日歌剧院对垒,中意同唱杜兰朵。
  《中国公主杜兰朵》是魏明伦取材于普契尼的名剧《图兰多》创作而成,写的是一位中国古代美丽而骄傲的公主传奇而惊险的爱情故事。他将之中国化、戏曲化、川剧化,在写意传神、亦庄亦谐的中国戏曲舞台上,故事情节大体与歌剧接轨,但人物性格发展则更加多姿多彩,主题内涵开拓更加多层次,通过唱念做打,以及川剧特有的绝活儿,将文学性与戏剧性结合起来,在1995年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上一炮打响,获得十余项奖,名列榜首。这次赴港,魏明伦是唯一一位带两台剧目参加香港神州艺术节的剧作家,再加上此前不到半月,他的一台新戏《变脸》在港岛产生轰动,成为香港新闻界追踪的热门人物。
  《中国公主杜兰朵》将于8月28日至9月1日在全国政协礼堂演出五场。随后,9月5日至13日,意大利佛罗伦萨节日歌剧院将在北京太庙大殿前演出张艺谋导演、祖宾·梅塔指挥的歌剧《图兰多》。去年梅塔邀张艺谋去意大利担任导演,在佛罗伦萨演出《图兰多》,非常成功。
  歌剧《图兰多》经由普契尼、卡拉扬、帕瓦罗蒂等大师的心血浇灌和天才演绎,在欧洲盛演不衰,已成为世界十大著名歌剧之一。这次北京之行,将是《图兰多》、也将是本世纪歌剧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大制作实景演出。这也曾是卡拉扬、帕瓦罗蒂等人多年的愿望。
  歌剧投资了一千五百多万美元,有数百人参与,川剧投资不足百万元,人数也不足百人。张艺谋表示将率《图兰多》的艺术家们观看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他认为,川剧歌剧同时在北京公演,让那些来自海外的观众以及歌剧的成员,有机会一睹这一中一洋的“歌剧”有何不同之处,将非常有意思。
  两项演出均由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主办。(王洪)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艺与人

  千军万马入歌来
  ——青年指挥家关序印象
  本报记者 赖仁琼
  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关序,却有二十七年的指挥生涯。十三岁那年,正在北京八十中学就读的关序指挥八十多人的乐队、一百二十多人的合唱队在政协礼堂、朝阳剧场演出交响乐《沙家浜》。终场时,演员与观众一齐为小指挥长时间热烈鼓掌。“指挥小神童”的美誉不胫而走。
  或许正是这两场特别成功的演出使少年时代的关序萌生了当指挥家的念头。然而,为实现这一愿望,他却付出了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关序生在音乐世家,从小受到从事指挥与歌唱艺术的父母的影响,小小年纪便如饥似渴地学习钢琴、单簧管、声乐。1982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女指挥家郑小瑛学习指挥。严格的学习训练和长期的音乐实践,使关序的艺术修养更为全面。
  去年5月,在中宣部、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北京市委联合举办的《迎回归,爱祖国》万人歌咏大会上,关序指挥青年方阵演唱大合唱《祖国给我理想》。江泽民总书记看完演出后十分高兴地说:“你们的歌声嘹亮,深情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和心愿,衷心地感谢你们!”
  《祖国给我理想》原本是首独唱歌曲,为了更好地表达歌词的意境并适合群众演唱,关序精心编配成了既有领唱,又有伴唱的大合唱,大大增强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演唱获得极大的成功。这些年来,他在完成大型演出任务之余,还抽出时间深入工厂、学校、部队,辅导群众歌咏活动。他认为,只有坚持不懈的普及,才能逐渐提高大众音乐艺术修养和全民素质。
  在关序参加的数千场演出中,既指挥过中央乐团和中央歌剧院、总政歌舞团、战友歌舞团的乐队、合唱队,也指挥过分别由大学生、工人、农民、干部组成的业余合唱队。不管是器乐还是声乐作品,演出规模是大型还是小型,关序都十分热情,十分投入。他以干净准确的手势,丰富传神的表情,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要求传达给演奏员和歌唱演员,使指挥和每一个参与者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将无生命的乐谱变成或气势磅礴,或优美抒情的音乐。
  “我喜欢指挥,”关序说,“当乐队随着指挥的手势演奏出变幻无穷的音乐时,我的内心充满欢欣与喜悦。”虽然关序屡次获得全国、全军指挥奖,但他深知艺无止境,他将朝自己选定的目标继续前行。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感天动地屈子魂
  ——历史歌剧《屈原》七月上演
  刘琼 肖璞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把十二亿炎黄子孙同战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悲壮命运紧密相连。屈原高尚、执著、忠贞的品格和千古绝唱《离骚》是诗人合一最纯正的表现。两千年来,后人们不断地用诗文影视歌舞等艺术形式述说自己的无限倾慕。7月份总政歌剧团和武警文工团联合推出由施光南和韩伟分别作曲作词的大型历史歌剧《屈原》,正是这样一部蕴藉着几代艺术家心志的艺术作品。
  早在1942年,面对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倒行逆施,郭沫若拍案而起,仅用了十天时间就写出五幕话剧《屈原》并在重庆公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乃至全中国,周恩来称赞道:“在国民党连续不断的反共高潮中,我们钻了他们的一个空子,在话剧舞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出生在重庆的已故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从踏进音乐殿堂的那一天起,就立志用音乐的形式再度演绎话剧《屈原》的深刻内涵。三十多个春秋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9年,施光南才完成了歌剧《屈原》的全部曲谱。
  作曲家创造性地把西洋歌剧与我国传统歌剧的写法融合在一起。歌剧《屈原》是全部用咏叹调、咏叙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交响乐写成的正歌剧,在音乐语言上,吸收了屈原生活区域的民族音乐素材,包括昆曲、楚剧、汉剧、京剧、花鼓戏、山歌、古曲等。剧中主要人物的咏叹调和重要唱段大都取材于屈原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咏叹调《离骚》、舞蹈《国殇》、歌舞《礼魂》等,既有凝重的历史感,又有浓郁的楚风楚韵。全剧注重音乐与剧情的融会,通过乐曲把演员和观众的情绪自然地带入剧情。如第六幕写屈原与婵娟的离别,在屈原悲痛欲绝的呼喊中,引发了女高音深情华彩的咏叹和二重唱,一曲《离别之歌》扣人心弦地唱出了美的毁灭和悲剧惊心动魄的力量。
  未曾出师身先卒。1990年4月,在修改歌剧《屈原》的乐谱时,施光南因脑血管突发性破裂,倒在钢琴上,再也没能醒来。
  施光南的夫人洪如丁、女儿施红蕾和中学好友伍绍祖等人为实现故人遗愿,尽快将歌剧《屈原》搬上舞台,四处奔波了近七年。中央歌剧院作曲史志有不计报酬,接手对全剧音乐的修改、加工及写作宣叙调的配器部分,使压了五年多的总谱最终得以完成。排演一部大型歌剧需一百万元,高投入回报却往往很少,在这种情形下,中侨公司拿出二十万元,保障了《屈原》一剧的启动。排演《屈原》一剧,充分展示了我国歌剧演出的实力和水平。1997年秋,由曾执导《党的女儿》、《芦花白,木棉红》的汪俊任导演,总政歌剧团与武警文工团包括杨洪基、王静、张积民、幺红、秦鲁锋等国内一流歌剧演员,开始近一年的排练。
  千呼万唤中,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光照日月的人格魅力和两千多年前瑰丽多姿的楚文化于7月上旬在北京国安剧场展现世人眼前。(附图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澳大利亚军乐团将在京穗演奏
  澳大利亚军乐团将于7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7月19日在北京海淀剧院演出。
  为了这次访华演出,澳大利亚特地从悉尼、墨尔本、堪培拉及汤斯维尔和沃加沃加行政中心的军乐团中抽调六十位优秀演员组团。这些澳大利亚的军队音乐家们曾在各自的乐队中为各类音乐会和行军乐团从事过不同风格音乐的专业表演,因而来华的整个乐队的风格轻松、活泼,演奏水平极高。来华演出由悉尼军乐团的霍华德·沃德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将友情参加。7月22日和23日,澳大利亚军乐团还将在广州表演。
  (郑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