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都市风景

  成都泡茶馆
  戴善奎
  成都的老茶馆我很少坐,那里多半是老人的天地。退了休,很有“闲气”,大清早就去坐茶馆。有的人叼着一米长的烟杆,烟头熄了,把打燃的打火机“睡”在地上,钓鱼似的点烟。抽叶子烟的人又爱吐口水,不时有人往地上吐一泡。一个穿得像乞丐般的老头,也来坐茶馆。几毛钱一碗的茶钱,不算个事。掺茶的大娘嗅觉很灵,闻到脏老头身上气味很大,就捂着鼻子来掺茶,隔着几步,老远地一倒,水冲得满桌都是,老头就出言不逊地骂。茶客们直是笑。茶房不喜欢脏老头,认为他一来,这桌子就算独占了,不会再有人坐这里,所以宁愿不挣这个茶钱。老头独坐半天,没人和他说话,又受气,但他还是要来。图的就是这闹哄哄的气氛。连百岁老人也坐茶馆!四川大学的百岁老花工就是一个。他六十年代就退了休,八十年代我们进校时,他还在天天挖地。此老大清早必坐茶馆,讲起茶馆里听过的评书还很幽默:“那时说书人讲一个‘脱鞋子’的事,讲了半个月,鞋子还没有脱下来。一个旧军队的连长上去给他一耳光:‘妈的,你鞋子啥时候脱得下来?’‘马上就脱!马上就脱’。”老茶馆兴的是“杂处”,认识不认识的,都坐在一起,龙门阵大家摆,茶钱各付各。不认识,摆起来才无顾忌,讲完各奔东西,彼此都是无名氏。八十年代以前,麻将未兴,茶馆成为打发光阴的好去处,市民几乎到了“不可一日无茶”境地,简易茶铺好像每条街都有。
  我偶尔去茶馆,一年里有那么一两次。坐坐高靠背竹椅,很舒服。尽量不看地上的痰迹,欣赏欣赏茶房捧碗、甩茶船、摆盖碗茶、掺水的麻利动作,在烟熏中听茶客讲讲老话。
  渐渐地,老茶馆一个一个地消失。很多都变了味:高靠背竹椅仍然在,但都像开会似的一排排整齐码放,朝向里面的电视机。晚上黑灯瞎火的,坐满了看录像的人,全是进城务工的农民。花几毛钱就可以连看三场录像。
  成都人的“闲气”仍在,品茗之好依旧——据说每年要消耗数万吨茶叶,没有茶馆是不可想象的事。成都人永远需要一个从容饮茶聊天的境界。商机之大,岂能坐失?高档茶坊于是兴起。这是一个奢华的跨步:装修动辄上百万,龙宫似的。这类的“洋盘店”还在开,几年间,成都就冒出数十家。老板们很清楚:一种商机出现,必有其制高点。成都的老式茶馆,解放前的代表为华华茶厅;九十年代的茶坊,制高点是谁?故而后起的茶坊,还在追求超越。当年坐街边茶馆的老茶客,走进来浑身不自在,好像误入贾府,老板存心要店大欺客,店洋镇客。一打听茶钱,几十元一杯,最低消费也是十多元,喝了要成仙么?而且,看遍店堂,不见一个老面孔,尽是年轻人,大多时髦,女孩蛮漂亮。都是相约而聚,谁要是像老茶馆那样,并不认识就插进某一桌,就很不识相。人家多半是谈生意、谈策划、谈友情、谈爱情,谁要和你扯淡?有的写家还把文章拿到茶坊去写,因为冬季这里有空调,比家里苦写舒服。讲评书、唱川戏的,更不好到这种地方来。此处放的是轻音乐,弹的是钢琴。茶品已非“三花”(三级茉莉花茶)之类可比——海内外的茶叶不下百种。甚而还有男士茶、女士茶之分。沏起功夫茶来近于卖弄,搞得老茶客都不会喝茶了!真是岂有此理!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收藏话题

  真假与好坏
  南宫品
  据说,海外有一位大收藏家,其收藏原则之一是:不论真假,只论好坏。
  说来,这有些不可思议。自古以来,甄别真伪是收藏的先决与主要的工作。确定好坏,怎么也是等而下之的事。作为收藏家,如果不论真假,虽然省略了许多周折,却可能不断带来灾难性结果。于私,它可能使收藏者血本无归;于公,则使史料的整理与史论的确定处在盲目状态。
  但是,如果调整一下思路,上述道理虽然依旧有效,但上述收藏家的原则却并非故作惊人之语,而可能是一片新天地。
  其所以不论真假,首先是真假难辨。中国历史的漫长,文物珍玩的浩繁,收藏之风的几兴几歇,文物市场的几起几落,导致中国文物的流传极度无序,兼之中国文物的制造工艺中包含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鉴定手段反不及造假手段丰富、高明,而中国艺术的世代承传常常以临摹入手,临本与摹本的存世如同真本的流传,常常处在暧昧状态,如此种种,致使假作真时真亦假。收藏史又以无数的铁证告诉我们,真假的分辨固然艰难,分辨了真假并非万事大吉;或者说,真假的分辨较多地体现为艺术史的考订,而与收藏的选择尚有距离。在收藏领域,还要考虑文物的品相、数量、价位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收藏,真假的断定倒不如好坏的选择重要与实在。比如说,董其昌的存世真品中,有经典之作,也有应酬之作,而其应酬之作在拍卖市场常常不如其仿前人之作有价值、有分量。这是假的胜过真的。又比如说,齐白石的作品一般价位在十万元左右,少数真迹甚至不过二三万元,而当代一些中青年画家作品的价位已经过之。这是小的胜过大的。又比如说,一些历史名人的作品虽然从艺术上来说,几无价值,但在拍卖市场却颇受欢迎,而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却屡遭冷落。这是“邪”的胜过“正”的。由此看来,在收藏领域,真则真、假则假,而好与坏的判断却内涵丰富,学问甚大。我想,这也许是海外那位大收藏家所以小觑“真假”的原委,也正是许多收藏爱好者的误区所在。
  当然,作为大收藏家来说,可以“不论真假”,因为他对于真假大多了然于胸,可以“只论好坏”;对于还在古玩市场出入的大多数人来说,于真假处还得如履薄冰。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

  《纪特邮票有哪些?》一文有误编辑同志:
  看了6月12日《人民日报》大地周刊·文化生活版《一九九八年下半年纪特邮票有哪些?》一文,发现有不妥和错误之处。
  文章题目指的是1998年下半年,而该文中却有6月18日和6月27日发行的邮票。(错在编者)
  该文中说“重庆风貌”邮票四枚,实为两枚:一枚是重庆市人民大会堂,一枚是重庆港。该文中说“何香凝国画作品”邮票四枚,实为三枚,分别为虎、狮、梅。文中说“锡林郭勒草原”邮票四枚,实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杨桦混交林三枚邮票和一枚小型张“锡林郭勒河曲”。
  其三,内容介绍不准确。8月20日发行的“普宁寺与维尔茨堡宫”邮票,介绍说“普宁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仿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据《集邮》杂志1998年第一期介绍,“普宁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综合了汉、藏寺庙建筑形式”。二者相差甚多。
  12月1日发行的“灵渠”邮票,介绍说“它兴建于公元前223年”,准确地说应为“公元前223年至公元前214年兴修”,或说“始建于公元前223年,至公元前214年竣工”。河南 苏宪权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爱康工程

  健身器材市场怎么了?
  近两三年健身器材市场的确火爆了一把,健身器材刺激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有多少单位不惜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元资金兴建健身房;有多少人把价值二三千元的健身器搬回了家;还有许多人正在计划购买健身器;有许多商家将健身器引入自己的柜台……
  两三年前让商家、厂家看好的健身器材市场今年却出现了让人费解的萎缩,许多商场撤消了1995、1996年收益颇丰的健身器材专柜,1997年健身器材销售大头——电视直销今年同期销售额降低了百分之九十多,同样,各生产厂的销量也在迅速减少……健身器真的失效了?还是市场饱和了?
  许多购买健身器的人反映不一:有的说真不错,有的说没什么用,也有的直言不讳地说“骗人”。但当问及是怎么使用、怎么锻炼时,他们几乎都茫然了。不会正确使用者是绝大多数,再翻看每一款健身器的说明书,真可谓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如何训练,如何健身,几乎都没有。
  看来,健身器虽曾热销市场,但是针对健身的选择与使用的指导却从没“热度”。现在许多人开始意识到选择健身器,仅把握价格和款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正确的训练方法及科学指导,锻炼效果不好,还可能出现负面效果。另外健身器还有其高效率的一面,一方面是使用过程的高效率,可使每一位健身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少,健身器应该是一种节时、高效的健身“工具”。此外,“健身”不单单是一种“术”,它涉及诸如人体科学、医学、运动学乃至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不论是在家中健身还是户外健身,不论是进健身房,还是进体育场所,首先离不开科学的“健身计划”、合理的运动指导。
  (之心)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旅游答问

  便宜的背后
  云南张向云问:现在出国旅游为什么格外便宜?是不是越便宜越有益我们这些工薪阶层?
  答:我国的旅游市场越来越开放,特别是出国旅游,已成为发展趋势,有几千块钱,一个星期的假期就能去异国他乡饱览风情,围绕着七八月份暑假的到来,各旅行社又展开了一场抢占出国旅游市场的大战。
  单说去泰国七天的团吧,参加这条线路的人,差不多都是工薪阶层,而工薪阶层讲究的是经济实惠,价格便宜。因此,为了争夺这个市场,各个旅行社登广告发传真,宣传越来越漂亮,而价格越来越低,旅行社的利润也越来越少,甚至在一分钱不赚的情况下,还要倒贴成本出国。好像对旅行社来说,谁的客源多,团量大,就是生意好。这也造成参加这些团体的客人到了境外得不到相应的服务。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外的旅行社为了抢中国市场,相继把接待的团费降到最低线,甚至不收团费,把中国的游客拉进一家又一家商店去购物,从客人购物回扣中赚取利润,补贴开销。
  这样的旅游并不是旅游市场的好事,时间长了,对游客、旅行社都没好处,还会造成不少后遗症。最重要的是,一路上旅游者未必满意,说不定意见一大堆。所以,对游客来说,不要以便宜为标准。
  (阳光国际旅行社提供答案)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

  电视剧《红树林》写珍珠故事
  十八集电视连续剧《红树林》正由中国检察日报社影视部摄制。编剧莫言1997年9月开始创作,数度深入生活,几易其稿。
  《红树林》是根据真实案例结合艺术想象,构思创作的一部既生动抒情又极具现实震撼力的动人故事。其中更凝聚着莫言对于珍珠,以及围绕珍珠而展开的生活和传奇长达数年的思考。故事发生在南海海滨一座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小城和周边有着大面积红树林的渔村。大多数渔民以养殖珍珠为业。围绕稀世珍珠,检察官马叔、女市长林岚、公子哥大虎、刑侦科长金大川和珍珠姑娘等人物交织成情与仇、爱与恨,善良与邪恶、法律与犯罪间的剧烈冲突。导演为高今,由张兵摄影。(吴启)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

  江苏歌舞剧院征集音乐剧本
  江苏省歌舞剧院最近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从事音乐剧的创作,并公开向全社会征集剧本。这是他们拓宽表演领域、积极走入文化市场的一项举措。
  江苏歌舞剧已有四十年历史,下属歌剧团、舞剧团、交响乐团、民乐团、评弹团,曾创作、演出了不少中外优秀作品,多次在国际和国内比赛中获奖。最近他们又看好音乐剧,认为这是极富新鲜感、创造力、探索性的领域,而且具有商业价值。剧本征集分大型作品和小型作品两类,有一二三等奖,大型作品一等奖两万元。创作出的音乐剧将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并迎接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苏木)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

  《泱泱大歌》受好评
  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蹈系1998届学生最近在北京演出的毕业晚会《泱泱大歌》,令观众激动不已。
  《泱泱大歌》是一场完全用秧歌组成的晚会,以广场演出的形式展示了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安徽花鼓灯秧歌三大秧歌的原始素材,逐一展示了在原始素材上筛选、提炼,最后进行作品创作的全过程。整个晚会撼动人心,像一块磁石强烈地吸引观众参与其中。从普及全国的街头秧歌,到这台高水平的艺术秧歌,秧歌的巨大现实生命力让人惊叹。(简之)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

  爱乐女乐团又谱新曲
  蜚声乐坛的爱乐女乐团7月10日晚将在北京金帆音乐厅推出一台中西合璧的仲夏音乐欣赏会。上半场有巴赫的《咏叹调》、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海顿的《钢琴协奏曲》等,下半场是《金蛇狂舞》、《江南民歌》等。丁芷诺指挥,左章独奏。
  爱乐女乐团多年来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奋斗在乐坛,深得观众的喜爱和舆论的称誉。今年4月,爱乐女乐团有限公司成立,使乐团成为股份制经营的专业表演团体,迈出了自身体制改革的可贵的一步。丁芷诺是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颇有知名度。左章今年十岁,现在是深圳艺术学校四年级学生,曾多次在国际、国内钢琴比赛中获优异成绩。(文周)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胜景探幽

  绵远悠长的文化韵味
  ——“国酒文化城”观感
  本报记者 张大农
  酒,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有明确记载的关于酒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样久远。直到不久以前,中国的不论“四大名酒”、“八大名酒”,大都还有一套关于自己历史的传说或典故。以酒而言,如果没点儿正宗的出处、来历,恐怕很难在市面上混出个名堂。所谓“酒文化”,其实最与文化沾边儿的,应该是酒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历史相互纠葛、缠绕出来的悲欢休戚。
  而今,没有历史的“酒文化”,随时可以用现代社会的商业手段生产出来。数以亿计的金钱驱动着信息时代的传媒,顷刻间兑制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酒怪”——据说,按某种商业规律计算,它要让全中国十二亿人每人都得喝几杯。
  面对这种“换了招数”的较量,一向雍容、矜持的老牌名酒,该如何应付?
  贵州茅台,一向有“国酒”之称。其至尊至贵的显位,是近百年的风云际会逐渐形成的,单就它与近现代中外名流的关联来说,已是任何一种产品不能比的。更因其自身独特的水土环境、悠久的工艺传统和历史背景,使贵州茅台在众多名酒中一直独树一帜。“国酒”的盛誉委实不虚。
  基于对中国悠久的酒文化传统的珍重,也基于享有“国酒”这一至尊称号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茅台酒厂在赤水河畔自己的厂区兴建了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酒文化博物馆——国酒文化城。
  与通常的厂史展览馆不同的是,这座博物馆的主题并不局限于对茅台酒自身或贵州地区酒文化的历史回溯,而是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丰富多彩的酒文化遗产。从华夏先民酹酒祭奠的礼仪,沿着历史朝代的延续,直至今天“国酒”文化的发扬光大,一部中国酒文化的通史,被系统而生动地展示出来。不论从规模还是从专业化的角度来看,这座酒文化博物馆在全国都堪称一流。只可惜赤水河畔的茅台镇地僻山远,外部的人们难得领略。
  国酒文化城内依次建有汉、唐、元、明、清及现代诸馆。各个时代的酿酒工艺、饮酒风俗以及有关的历史掌故与各种文物、模型相继陈列,辅以深入浅出的解释说明。人们徜徉其中,得到的既是一种文化熏陶,也是美的享受。它还启示人们,酒,只有饱蘸着生命的力度,张扬着积极的人生,才是真正芳香馥郁的。
  这座依山傍水的博物馆由国内一流的设计师主持设计,整个建筑群精美而恢宏。各个时代的展馆既体现了当时的建筑语言风格,同时又融入了酒文化的内涵;院内各处的露天雕塑或酣畅淋漓,或浅吟低唱,诗意盎然的浪漫情怀与博物馆的文化主题相得益彰。单就造型艺术而言,国酒文化城也是一个令人赞赏的艺术品。
  今天,人们的生活正日益富足。酒,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伙伴。它可以是优雅的,也可能是野蛮粗鄙的。用文化勾兑人生,是最好的添加剂。酒也如此。
  茅台酒之所以为“国酒”,不仅因为它的醇香,还得自它绵远悠长的文化韵味——这是茅台酒最好的包装。
  (题图为茅台镇国酒文化城的汉馆。)(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食谭

  桂林食谱
  郁钧剑
  大凡去过桂林的人,都会对那秀美的山水赞叹不已,流连忘返。而大凡尝过“桂林米粉”的人,又都会对那独特的滋味过“口”不忘。前年彭丽媛从桂林回到北京,第二天就给我打电话问:“小郁,你知道北京哪儿有吃桂林米粉的?”要知道,这“桂林米粉”,是能像桂林山水一样令每一个桂林人说起它便喜形于色的又一故土情结。
  桂林米粉是用大米经浸泡、碾碎、蒸榨而成。形圆而细如绒线,极富韧性弹性,因而口感滑爽。做桂林米粉的米和水都有讲究,米要用桂林附近特产的糙米,据说以桂北两江的米为最。而水却要用桂林的漓江水。如用北方的大米或水,做出的米粉就易碎易断,口感不好。吃桂林米粉讲究的是配料,一般分汤粉和卤粉两大类,在这两大类中还细分若干种。如汤粉中可用鸡汤、排骨汤,也可用牛腩汤等等盖浇。卤粉则用鸡鸭猪牛肉或它们的内脏卤过的酱汁浇拌,再配上切成薄片的卤味。但无论汤粉或是卤粉,最后一道程序是都要再配上切碎的碧绿香葱、通红的辣椒、殷黄的酸豆角、油炸过的黄豆或花生仁。往往一碗米粉半碗配料。我问过卖米粉的老板,米粉实为经济小吃,为何如此繁杂?老板答非所问:“这叫‘色香味’呀!”
  桂林的菜肴也很有特色,它是湘菜与粤菜的“边缘”菜系,但其中湘菜的味道稍重些。这与桂林与湖南交界,和桂林人中十有五六其祖籍是湘人有关。因而湘人嗜辣,桂人也嗜辣;湘人嗜酸,桂人也嗜酸。在桂林,许多蔬菜都是可以用来泡酸的,如豆角、萝卜、黄瓜、辣椒、莴笋、竹笋、蒜头等等。泡酸的制作颇为简单,用一陶制瓦坛,置凉水,加粗盐、白酒即可。稍复杂些可再加少许花椒和炒成焦黄状的生大米,据说加此两样可使酸坛不发霉,泡出的酸菜更香。在桂林,酸坛子几乎成了居家必备。炎炎夏日,一碗白粥佐以几许酸菜,开胃消暑,悠哉乐哉。
  与酸菜合炒肉类,则是桂林菜肴的特色之一。一般的桂林菜馆,都有酸笋炒仔肠、酸豆角炒牛肉、酸萝卜炒腰花、酸辣椒炒干鱼仔之类的招牌菜。干鱼仔是桂林江河湖塘中特有的一种小鱼,仅三四寸长,捕捞起来再用文火焙干,入酸辣椒合炒,头刺均可食,其味醇香。
  桂林人还喜食一些“边缘”蔬菜,如南瓜的苗和花、辣椒的嫩叶、红薯的藤尖、柚子的皮等等。那“柚皮嵌肉”还是一道极有桂林风味的特色菜,据说当年李宗仁回桂林,还念念不忘要食其味。
  桂林多水,除漓江外,还有许多江河湖塘,因而水产也丰富。各种的鱼类或煎或炸或蒸,组成了桂林菜肴的又一特色。其中的清蒸鱼的做法近似于粤菜。漓江中有一种叫“剑骨鱼”的鱼,据说是长在江边的岩石深处,其肉细嫩无比,其味鲜美无边,因而如今已物稀为贵了。
  桂林多山,山珍也是桂林菜肴的特色。过去野鸡野鸭野猪、穿山甲、果子狸、蛇、蛤蚧、獐子等都能在酒家食肆里吃到,如今动物保护,明目张胆的是吃不到了,但在边远的县镇上,或许还能觅见。
  桂林的小吃也很有特点,像碗糕、萝卜糕、芝麻糊、花生糊以及打入全国知名小吃的马蹄糕等等。记得小时候在桂林的十字街附近有一专卖碗糕的小店,现做现卖。只见师傅将碾好的稠米浆倒入一只只茶杯盖大小的瓦碗里,再放入蒸笼里猛火蒸它个十来分钟,那一个个金黄色的顶尖开着花的碗糕便可出笼,其香味可飘一里地外,引得围观购买者一阵阵欢呼。
  记得在碗糕店旁还有一爿小小的酸菜店,给老板五分钱,他便在小盘里捡进几样酸菜给你。吃者排队络绎不绝,供不应求。
  吃在桂林,吃的都是些家常的东西。用桂林人的话说,都是些上不了“台面”的东西。桂林是座小城。是座沐浴着两千多年风雨的边陲小城。它的安详宁静和慈良的百姓、纯朴的风情构成了它“吃”的风格。或许你去桂林,想吃的就是这一份质朴和清纯吧。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

  深圳中航物业总公司投资兴建二十一世纪演艺中心,并邀集各方人才创作、演出,为的是——
  音乐剧《新白蛇传》在深圳诞生
  深圳的经济发达,人所共知;深圳的歌舞厅艺术也发达,几年前还组织一个演出团,浩浩荡荡开进北京,让观众发现原来这里面孕育了不少人才。其实,正在北京、广州等地走红的许多歌手都来自深圳歌舞厅。如今,深圳又多了一件令人欣喜的文化大事,中航物业总公司投资两千多万元人民币,建成二十一世纪演艺中心,并且推出一部音乐剧《新白蛇传》。
  二十一世纪演艺中心建于二十六层的航都大厦里,整体设计定位于大剧院艺术和歌舞厅艺术之间,想求得一种中间感觉。为什么一家企业在文化上要下这么大的投入?中航集团副总裁吕宪斌说,这是为了树立企业的文化形象,另外也相信文化艺术同样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什么要首先推出音乐剧?策划者认为,音乐剧是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兼容,不但有文化品位,还具备极强的商业追求,非常适合在深圳在二十一世纪演艺中心演出。
  《新白蛇传》聚集了刘毅然、三宝、陈虹、于平、李续、谭嗣英、张平、李盾、凌麦青、王印生、朱永龙等内地与香港的文学家、作曲家、舞蹈家、演出管理家、服装设计家。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班正面临毕业,也全部移师这里。《新白蛇传》上演后,观众与专家反映不错,尽管粗糙之处尚多,但大致对路,有的段落与音乐剧的标准形象很贴近,观赏性相当强;逐步加工改善后可以成为一部出色的作品。据介绍,二十一世纪演艺中心还征集了另外五六部音乐剧剧本,准备以后陆续推上舞台。(文同)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

  看,茶馆里凿出一口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