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记者目击

  撤掉了路边市场,马路是宽敞了,可是众多居民去哪儿买菜、买报……?众多的经营者出路何在?
  “还路于民”的烦恼
  ——京城红庙一条街采访记
  本报记者 彭俊 董建勤
  6月1日中午,北京朝阳区红庙金台路。一位小姐提着一大包鞋来来回回地寻找修鞋摊,“原来六七个修鞋摊怎么一下子不见了?”她向站在路旁的记者发问。
  与这位小姐有着同样烦恼的人正在多起来。近20天来,家住这一带的居民感到了种种不便:原来的国营盒饭车不知开往何处去了;颇受欢迎的风味辣肉点不见了;想买份报纸却找不着报摊……至于路旁的蔬菜市场更是早就撤掉了。要想买菜,数千居民只能到万惠商场一家。谁成想,这些烦恼竟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的一番好意:还路于民。
  要市容,也要繁荣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居然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6月1日一早,记者在红庙万惠商场门口遇见陈老太太的时候,她正不停地和旁边的人唠叨:路边好好的市场给拆了,害得我早起买菜折腾一二里路……同一天傍晚饭后,记者又在商场门口遇见她,老太太正和老伴悠闲地散着步,见了记者说:现在倒好,吃完饭还能出来走走,这要照以前,光是卖羊肉串的炭烟,就熏得你睁不开眼睛。
  “路边市场”曾繁荣了一方经济,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红庙一条街也不例外,这里曾经有卖菜的、卖水果的、卖报的、修鞋的,家庭生活需要的,可以说一应俱全。然而繁荣的背后,也有一些副产品:“品种零乱、环境脏乱、管理混乱”。据说有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此“提了很多意见”。
  朝阳区工商局分管市场的副局长张风平向记者打了个比方:公共厕所大家都需要吧,可是建在谁家门口都不乐意。路边市场百姓生活很需要,但是布局不好确实影响市容,尤其是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市容跟不上去,很难与国际接轨。为了整顿市容,朝阳区打算在今年内逐步拆除三环、四环以及全区的路边市场。
  什么是市容?人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红庙一条街上有一个卖报的老摊主,从前天天推着个大大的平板车,上面琳琅满目地摆着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生意红火得很。前两天记者看见他时,他正骑在个残疾人专用的三轮车上,车里遮遮掩掩地藏着屈指可数的几样报纸:“没办法,工商要抄,咱轻装上阵,随时可跑。”一位来买报的居民说:“报摊体现的是文化,路旁有几个报摊,怎么就影响市容了呢?”
  不少居民建议,对路边摊点区别对待。如果片面强调“干干净净”,很可能把体现经济繁荣、城市文明的一些亮丽的风景线也一扫而光了。
  要走路,也要吃饭
  马路市场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经营者,填饱了消费者的肚子,也填满了经营者的腰包,解决了两方面的吃饭问题。然而在有些时候,吃饭和走路也矛盾了起来。
  红庙路口是朝阳区有名的“堵车路口”,上下班时塞车尤甚。据说这和红庙一条街的马路市场多少有些关系,大量行人在路边买菜,“影响了交通秩序”。取缔市场,还路于民,是“缓解交通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
  然而解决吃饭和走路的矛盾,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阻力首先来自消费者。一位中年妇女说出了附近居民的心声:“太不方便了,往常下班回来,顺便就把菜买了,现在得专门去商场。”据说有的地方建了临时的早市,但对于每天行色匆匆、疲于赶路的上班一族来说,每天早起逛早市和上下班路上顺路采购比较,毕竟多了一份额外的负担。对此,朝阳区市政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晓成认为,人们不能习惯于出门就买菜,从长远来看,走一二里地去买菜是很正常的事情,希望广大居民能够理解。
  阻力还来自经营者。据了解,马路市场经营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地农民,占到50%—60%,甚至80%以上。据说,取缔马路市场,“对清理外地人口起了重要作用”。可是外地民工却说:我们卖菜修鞋是为首都居民做贡献,靠劳动挣吃,又不是要饭,而且干了一些北京人不爱干的脏活、累活,凭啥撵我们?
  经营者中,还有一部分是本地下岗工人和生活困难人员。10年前因工伤办了退休手续的构件一厂工人路全荣,月退休金只有200元,孩子上初二,爱人有心肌炎,只得靠卖水果贴补家用,经常早上4点多钟就去批发市场选购。他说:“卖了12年水果,一直有执照,刚办的4年期,只用了1年,现在说要取缔,不让卖,上午抄两趟,下午抄三趟,抓住了就罚钱。”不解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有没有兼顾的办法?
  消费者要吃菜,经营者要挣钱,现代都市要市容,城市交通要通畅。矛盾怎么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研究劳动力流动的学者庾德昌教授认为,市场管理要加强,但靠“轰”和“赶”不是根本办法,因为这不是市场经济的办法。这些摊点能站得住脚,一定是有需求,老百姓要买东西。
  市场大检查之际,红庙一带的修鞋匠并没有消失,而是和检查人员展开了“游击战”。几位来自安徽的师傅都有数次被“抄”的经历。现在,工具箱都是新打的,东西没收了只好换新的。为了能跑起来方便,他们只背着简单的工具,互相照应着,能跑就跑。有位小伙子讲,他有一次急了,一口气跑上旁边居民楼的六层,管理人员将他追下来,罚了200元。
  挨抄挨罚,为什么还要干?一位姓朱的师傅说,这里有生意,周围四五里路,找不到修鞋的。记者注意到,半个小时左右时间,就有10来个人到朱师傅这里钉鞋、钉包。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魏唯副研究员认为,解决繁荣和市容的矛盾、吃饭和走路的矛盾,实际情况虽然复杂,但也没有特别高深的理论,可以研究适应市场经济、可操作性的办法,有选择地适当保留一点路边摊点,同时加强管理,既能保持市容卫生、缓解交通堵塞,又能繁荣市场、促进就业。
  朝阳区工商局副局长张风平介绍,朝阳区马路市场之多为“全市之最”,有证经营的96个,还有20多个无证经营。这些大部分属于拆迁之列。那么如何在拆迁的同时满足老百姓的多种需求?张风平说,长远看,要选择有市场潜力、方便群众的地段建设环境优美的厅棚市场。同时,可以开办一些季节性市场和早晚市场。无论如何,拆除马路市场是硬任务,目前他们只能采取围追堵截的“笨办法”。他恳请记者呼吁消费者和经营者,给他们的工作多一些理解和支持。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到哪儿买菜
  皮子
  大约是在去年,红庙街旁一向红火的卖菜摊点突然不见了,有关部门取消了路边菜市。“还路于民”本是好事,谁不愿意没遮没拦地走在宽宽敞敞的路上。可是人们不仅要走路,还要吃饭、吃菜。这些年,北京居民买菜主要靠路边菜市。一下子取消了,老百姓上哪儿去买菜呢?红庙一带方圆几里,居民众多,只有一家商场里有蔬菜柜台,怎能满足需要(只此一家,还易形成垄断)?最近,“还路于民”更彻底了,食品摊、修鞋摊等都没有了,就连报摊也撵跑了。
  笔者不反对“还路于民”,路边摊点确实有占路、影响交通、卫生等问题。不过清理路边摊点,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
  第一,要不要给出路?没有了路边菜市,老百姓总得有买菜的地方。红庙一带取消了路边菜市后,菜贩们并没有销声匿迹,每到下午职工快下班时间,纷纷上街席地卖菜,一排一大溜。工商人员来撵,他们就跑;工商人员一走,他们就重新开张。一年来“游击战”就一直这么打着。这充分说明,老百姓有买菜的需要。市场的力量大得很,只是围追堵截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还是要千方百计开辟新的供给渠道,比如,寻找合适的地方开办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蔬菜网点,允许流动菜贩走街串巷。既然大家有下班买菜的习惯,也可以考虑在某些路边开办临时市场,在职工下班时间限时经营,严格管理,到点走人。
  第二,是不是纯而又纯才好?不管是不是交通要道,不管是不是主要街区,不管什么摊点,统统撵光赶尽,寸摊不留,似乎没有必要。在“还路于民”的大方向下,应当尽可能考虑方便群众生活,区别情况,适当保留一些摊点。比如,非主要街道可以留下一些摊点。北京人爱看报,报摊多是北京一景,透着文化,街旁报摊应当保留。路宽街净是市容,有一些有特色的摊点、红红火火的市场也是市容。关键是要管理好。笔者也去过几个够得上国际都市的国外大城市,人家也有路边书报摊、食品车。国外唐人街的路边摊点,往往还成为一大旅游景点。
  要市容,又要繁荣;要“还路于民”,又要方便居民生活,事情确实难办,但是办法总是有的,重要的是开阔思路,从实际出发,从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这不仅仅是保留几个摊点的问题,也关系到群众生活,关系到发展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关系到增加就业。特别是在当前下岗职工增多、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繁荣经济更是根本大计,更要把市容和繁荣通盘考虑。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房改三个轮子一起转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顾云昌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已是大势所趋。但要使住宅业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点,仅有分配制度的改革还不够,还必须加快住房供应体系和流通体系的改革。
  加快建立新的住房供应体系,重点在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新的住房供应体系的核心应是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这也是国际住房发展中的一条基本经验。向高收入家庭供应条件好、档次高的市场价商品房;向中等收入和部分低收入家庭供应经济适用住房;向最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住房。
  当前要大力发展面向大多数居民——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这是住房发展的重点和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为使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买得起,经济适用住房宜由政府实行指导价,同时,要优先保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最好能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供应或低地价的政策,并在计划、规划、税收、信贷等方面尽可能采取扶持政策。为鼓励开发企业重视量大面广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一方面要让开发企业有利可图,比如实行微利价,另一方面要实行招投标制度,用竞争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以尽量降低造价和提高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一级市场发展很快,而住房二级市场发育迟缓。开放二级市场很有必要。开放和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允许已购公有住房上市交易,有利于存量住房的盘活和合理配置,实现新价值,发挥新效益;更有利于引导居民住房消费和投资,促进居民卖旧房买新房,以小房换大房,使有房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得以实现,使潜在的住房需求转化为实际的有效需求。
  为加快二级市场发育,应尽快取消已购公有住房需过5年后才能上市交易的规定,以成本价购买的,一旦取得全部产权后,即允许其上市再交易。以标准价购房的,补足成本价,取得全部产权,也即可入市。同时,在市场交易的税收政策上应给予优惠。
  住房二级市场是新事物,为了防止过去住房分配不公平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制约政策。目前应从搞清自有住房状况、纠正超标购房等方向入手,规范已售公房的收益分配。
  此外,为促进居民自己买房,还需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努力控制住房价格。通过清理不合理的收费,降低拆迁费用,理顺城市建设配套资金和小区配套资金来源等,切实控制经济适用住房的房价。
  二是加大现有公房租金改革的力度。近期起码使房租达到够维修费和管理费的水平,使租售比价趋于合理,促进人们买房。
  三是加快发展住房金融。建议适当放宽个人担保贷款期限,尽可能降低首期付款比例和借贷利率。加快发展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与商业银行担保贷款相结合的组合贷款业务,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服务效率,方便居民借贷。同时,还应发展多种贷款担保和保险业务,以减少金融风险。
  四是搞好住房售后管理、服务。让人民群众买了房,住得放心,住得舒适。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污染肆虐微山湖
  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微山湖,现在每天流入来自4省32个市区县、2000多个企业总量高达71万吨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鱼虾大量死亡、减产,有的甚至绝迹,渔民捕鱼日见减少,给生活带来很大困难。
  图①:这位“弃渔经商”者说,因污染厉害,在外卖鱼虾,不敢说是微山湖里产的。
  图②:欢城镇时口一带靠近污染源头,这里的蚊子有咬死猪牛的记录。当地上岸群众用两层细网,天天给猪撑蚊帐。
  图③:现在的渔民都是这样从岸上取食用水上船。
  丁大康 殷桂芹摄影报道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专家提醒

  “千年虫”不可等闲视之
  本报记者 冉永平 彭嘉陵
  计算机2000年问题被称做“千年虫”。它是指把计算机系统内的两位计年改为四位计年,以避免1999年12月31日以后,电脑由“99”跳回到“00”而出现麻烦。但专家称,由于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很大,使得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变得工程量异常庞大,而且这种改变是要在网络不能停止运行的前提下进行,因很多网络已经全球化,工作之难度可想而知。而一旦在1999年12月31日前,全球计算机系统没有完成调整,将出现的“乱子”无法想象。如银行系统、证券系统将瘫痪,通信系统,甚至医疗卫生系统都将发生严重混乱。正是基于此,美国等发达国家从1996年开始把解决计算机“千年虫”问题列入议事日程。据专家介绍,目前仅银行系统,全世界用于解决“千年虫”问题的投入就要近1万亿美元。
  专家称,“千年虫”的紧迫性已显现出来,如美国一些商业中心的电脑已开始拒收2000年到期的信用卡。计算机在我国社会各界已广泛应用。比如银行、通信、交通等系统,其网络化程度与发达国家没什么差别,而且,由于我们的体制是以地域为单位建网,基本上一个地区一个网络,因此不能总行改造就行,而要一个地区一个地区整改,工作量比国外银行还要大。因此绝不可等闲视之。现在我们尽可能多做点工作,将来的损失就会小。虽然目前解决“千年虫”的投入看起来很大,但还是值得的。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沟通你和我

  一周来,河南刘鲜芝、刘士良,浙江台州周建业等几十位读者给周刊来信来稿。湖北省向德荣来信说——
  不能依据股份确定职工的身份和岗位
  一些企业在吸纳职工入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依据职工的股份确定职工的身份和岗位的不良现象。一是不入股就不是企业的职工。二是不入股就不能上岗。三是入股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就没有较好岗位。四是不入股,就不能享受职工应有的评奖、晋级和福利待遇。企业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职工群众是拥护的。但设立身份股、岗位股、特殊岗位股却是错误的。入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迫职工入股,其入股的股金数额不能超出职工的承受能力。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取消了路边菜市,菜贩们仍在路边卖菜。
  本报记者杨文道摄于北京红庙街头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小红帽红马甲 亮丽的风景线
  辽宁报嫂活跃城市街头
  据新华社沈阳电(记者张非非)作为“邮政报嫂”标志的小红帽、红马甲成为沈阳初夏文化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日,辽宁省组织万名下岗女工流动售报活动正式启动,一大批下岗女工开始持证上岗,走上再就业之路。
  辽宁省邮政部门从今年4月开始改革报刊发行方式和零售政策,在全省各级邮电部门设专门窗口为下岗女工提供各类报纸、杂志,组成流动送报和售报发行员队伍,并给予批销费率不低于20%的优惠政策,正常情况下“报嫂”按销售额提取酬金。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这一做法受到下岗女工的欢迎。目前,此项活动作为全省再就业十件实事之一开始全面启动,到今年年底全省将发展1万名下岗女工做流动“报嫂”。
  “报嫂”由全省各级妇联统一招收、统一组织、统一培训,下岗女工经过基础报刊知识和营销手段的培训,合格者由各市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统一发证上岗。可在居民小区上门送报或在市场、公园、街道两旁、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出售报刊。
  沈阳石棉制品厂35岁的下岗女工王玉锐说,她今年4月开始做流动“报嫂”,一份4角钱的《辽沈晚报》自己可以赚8分钱,邮政部门提供30余种报纸杂志供选择,对卖剩下的报刊还给退报、换报,一天能赚20元钱,平均一个月挣400元。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700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