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怀念大师
  ——写在张君秋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
  孙毓敏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就看他能否给后人带来福荫。张君秋先生逝世一年了,可是剧场仍然演着他的戏,戏曲学校仍然教着他的戏,票房里仍然唱着他的戏。在北京、上海、天津、香港、台北,甚至大洋彼岸的京剧戏迷中仍然是“无旦不张”。这里没有行政命令,没有人为地组织,完全靠的是他的艺术魅力和他在观众中的盛誉。
  张君秋先生是怎样攀登到这样的艺术高峰的呢?一是他的博学,二是他的创新意识,三是他的敬业精神。凡是看过他的戏的人没有不被他那华美俏丽、委婉动听的新腔所吸引的。然而,没有广博的艺术素养,就不可能创造出那么新颖别致的唱腔。有一次,一个学生在他面前借贬低尚小云先生而抬高张派,他就很气愤地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一直是跟尚先生学习的,就是今天我还在学他,没有尚先生就没有我张君秋。”可见他对学习艺术前辈是多么虔诚,他是多么尊重传统,重视艺术上的继承。从中我也深刻地感到忠实、广泛地继承前人的艺术是我们京剧事业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保障。他所以能超越前人,把京剧旦角的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绝不是简单地在前人的唱腔上加几个弯。早年他曾拜梅兰芳为师,尊尚小云为义父,又得程砚秋亲传,有人说他独没有向荀慧生学过,可我就发现《望江亭》中“杨衙内又来”的唱腔就吸取了荀先生在《霍小玉》中的“十郎到”旋律。有时我喜欢刨根问底,就问他:“张老师,您这句是河南梆子吧?那句怎么跟我们荀派的《红娘》差不多呀?”他听了就笑着说:“还真让你听出来了。”所以我认为他是集四大名旦艺术之大成,又从老生、花脸等行当的唱腔和京韵大鼓等曲调中汲取了营养,因而他的唱腔中有荀派的嗲味儿,裘派的厄音,还有谭派的柔劲儿和马派的帅劲儿。有时他加半个老生腔,有时他借用两小节胡琴过门的旋律,由于他用得妙造自然,又出其不意,颇为新颖。所以他学四大名旦却不像四大名旦,学什么都不露痕迹地融化变通为自己的艺术风格,使他的演唱技法大为丰富,从梅尚程荀四位大师的肩上又攀登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进而演化成风格独特的张派唱腔。他是真正做到了“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移步不换形”,他的新腔不仅为今天的观众所欢迎,也使老观众感到亲切、自然。
  近几年,张君秋先生以年老多病之身而为之操劳的京剧“音配像”工程,就是为比较全面地保留下京剧前辈的宝贵的艺术资料以供后人学习、借鉴。为了这一工作,他长期在录像现场监督指导,审听了大量的录音资料,进行细致的加工整理,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因为参加了荀派剧目的“音配像”工作,对他的苦心孤诣是很受感动的。1996年,他因操劳过度,心脏病发作,医生几次发出病危通知。当他病愈后出院不久就又投入到这一工作中去,一直工作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为什么把这一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宝贵呢?回顾他的艺术创作经验,我认为他给我们留下的不是几盘录像带,而是为今后京剧事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具体有效的艺术宝藏和指导后人学习艺术经典的老师。他是希望后人像他那样博学,像他那样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他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对我们是一种无形的激励!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田汉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将举行
  今年,是我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之一,现代戏曲改革的先驱者,杰出的戏剧家、文学家和早期进步电影、音乐事业卓越的组织者与活动家田汉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缅怀田汉同志的历史功绩,继承学习田汉同志的精神遗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文化部、广电总局、中国文联将于1998年6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联合举办隆重纪念活动。
  田汉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主要内容有:6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由文艺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的纪念座谈会;6月21日至22日,由海内外研究田汉的专家、学者、教授参加的田汉学术研讨会;6月下旬在中央戏剧学院剧场现场演出、录制并向全国播放的电视纪念文艺晚会等。此外,湖南、上海、河北等地也将举办多种纪念活动。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北京举行田汉百年诞辰学术研讨
  在我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田汉诞辰百年之际,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位文化伟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于5月29日在京举行了“田汉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
  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张庚、葛一虹、薛若琳、田本相、陈刚、屠岸、刘乃崇、黄克、颜振奋等,回顾了田汉对我国新文艺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围绕“田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进行了充分讨论。田汉是一位诗书影剧著述甚丰,而且又取得了多种成就的新文艺家。他是中国戏剧文学的建设者和开拓者,是戏剧艺术民族化的实践家和理论家,他还学贯中西,使中国的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会人士认为,纪念田汉,不光要发扬他的业绩,继承他的事业,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学习他的精神品格,做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旁观者说

  要以童心写童趣
  崔进
  又过“六一”了,孩子们将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作为一个电视工作者,自然在这时想到了儿童电视剧。我国少儿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走过了坚实的创作历程,曾经出现过为数不少的优秀作品。但是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前我不想历数这些光荣的过去,只想说说近些年儿童剧创作中的不足,为的是让儿童剧的创作像我们的儿童一样在灿烂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拿出优秀的剧本来!”这依然是一句行内老话,没有好剧本断然不会有好剧。这就要首先找准视点,蹲下去写。一要坚持长期生活在儿童少年中间,二要把视点下移。只有这样,创作者才会切身地体验和捕捉到当代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孩子们的志趣爱好所思所想,才能以童心写出童趣。唯其如此,创作者才能将少年儿童真正地当做作品中的主人,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作品中的生活才会如生活本身一样鲜活生动。
  眼下一些以少儿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既不能吸引孩子,也不能打动大人,其症结正在于此。长期以来,一些创作者总是以大人的眼光和心态去编撰“儿童”故事,叙事方法是成人的故事演释。视点不准确就无法以童眸察童心写童趣,这已是顽症了。对此我们应大力提倡以创作者的主观亲历性、非虚构性的体验为特征的少儿电视剧的创作。
  同时,儿童剧应有特殊的节奏,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了。现在,儿童从降生起,接触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环境较之半个世纪前均有天壤之别。生活快节奏这种客观存在决定了今天的少年儿童接受艺术品的重要特征也是快节奏。节奏感已变成了开发儿童潜能的神奇钥匙。
  少儿题材电视剧要出新,需要编导及全体从业人员更新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更重要的是研究今天的少年儿童,真正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少儿电视剧的创作犹如方寸邮票的设计和制作,条件限制很多,难度很大,资金来源的匮乏,诸多特殊情况都还需要社会多方面对其创作给予厚爱和理解,采取倾斜性保护措施。少儿电视剧的创造性劳动能得到全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将是对投身这一事业的人员的莫大鼓励。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竖琴演奏家莫尼卡来京演出
  瑞典竖琴演奏家莫尼卡5日晚将与她的乐队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专场音乐会。曾多次与瑞典皇家交响乐团、维也纳施特劳斯交响乐团等一流乐队合作的莫尼卡,将用独特的处理方法、令人耳目一新的乐声,以及她的创新意识,赋予竖琴这一古典乐器以新的生命和激情。
  音乐会上的两首曲子——埃尔宾尼的《棋子》和莫尼卡本人作曲的《风从海上来》,将把听众带入一个充满异国情调和怀古之思的神秘而又浪漫的音乐世界。
  莫尼卡出生于南美智利,先攻吉他,后转学竖琴,并进入瑞典皇家音乐学院主修古典竖琴,获得音乐博士学位。莫尼卡竭力将竖琴的生命灵魂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地。(山丹)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朵朵“小梅花”绽开
  翟雪
  ’98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荧屏荟萃活动,犹如在中国大地卷起了一阵风。民族艺术深入人心,戏曲园地梅花绽开,显示出中华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后继有人的壮阔景象。
  被誉为文化之邦的浙江省,戏曲艺术源远流长,群众基础广泛,尤其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培养,出现了许多专业和业余的少儿艺术团体。中国剧协’98少儿戏曲小梅花荧屏荟萃活动开展后,浙江省剧协着眼于戏剧事业未来的发展,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举办了浙江’98少儿戏曲大赛,各级领导、文化主管部门和广大群众给予了热情支持,数千人参加了这一活动,经过各地初赛、复赛,十余个剧种、六十个节目进入决赛,其中十余朵“小梅花”绽开。
  璀璨瑰丽的小梅花,表现了这些艺术幼苗的良好素质和刻苦努力,但也包含了培植艺术幼苗的园丁们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心血。
  处于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温州市,始终不忘推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八十年代才开办的温州市艺校,多年来致力于新一代的年轻艺术人才的培养,许多从事舞台艺术多年、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勇敢地挑起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悉心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新苗,成为温州市艺术人才的摇篮。这次获得“小梅花”奖的柯浩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小梅花”郁馨怡来自嘉兴市群艺馆“小鸽子”戏曲队。这个戏曲队是由剧团退下来的老演员葛幼英一手创办的。七年前,她因腿伤挥泪告别舞台后,历尽艰难困苦办起了“小鸽子”戏曲队。她对少儿因材施教,从走台步到念白,从甩水袖到练唱腔,都是手把手地教,从无半点怠慢。没有经费,就自己动手做行头,硬是把这个小小戏曲队办得红红火火,屡屡获得各种奖项,人们说:“小鸽子飞起来了。”
  张扬这朵“小梅花”来自偏僻的山区遂昌县。这是个古老的县城,我国明代的大戏剧家汤显祖曾在这里做过知县,他也是在这里写出了《牡丹亭》等伟大的戏剧作品。几个世纪过去了,汤显祖播下的戏剧种子始终在这里开花结果。近年来该县少年宫与县文联联手,创办了一个业余少儿艺术团,学习昆曲。老师朱学苏是钟情于戏曲艺术的老艺术家,在她的精心调教下,这个小小的艺术团办得有声有色。这些稚气未脱的小演员演出的游园团扇舞、昆剧《牡丹亭》,从身段、唱腔、节奏都有板有眼,韵味无穷,颇得汤显祖笔下《牡丹亭》的神韵。因此人们赞誉:山窝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佳作赏析

  孩子们爱看《小糊涂神》
  获中央电视台1997年优秀节目一等奖的动画片《小糊涂神》,去年年底播出后,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及家长、老师的喜爱。最近,有关专家、学者和该片的主创人员就该片为何深受孩子们喜爱进行了探讨。
  孙哲(《小糊涂神》总导演):接到剧本后,我们产生很大的兴趣,一心想把这部国产动画片制作成动画片的精品。小糊涂神这个形象,我们定位为越小越好,小到可以藏在孩子们身边,小到可以给孩子们无数美好的幻想。色彩的处理上,考虑到一定要有一种鲜明的色彩,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一眼看到它。另一个特点就是形象特征突出,小糊涂神的眼神总是半睁半闭的状态,老老糊涂神的一颗牙常常像要掉下来,以此来体现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
  方掬芬(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小糊涂神》这部动画片非常好看,而且又寓教于乐,这对孩子们都大有益处。现在我们的孩子们作业太多,课程太累,特别需要这些属于自己的动画节目。虽然我们也引进了不少好的外国动画片,但毕竟中国孩子生活在中国社会,所以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多出好的动画片。
  戴铁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小糊涂神》适合这个时代儿童的心理,它没有刻意去说教,而是送给孩子们一个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梦想或童话。在制作过程中,导演及其他创作人员都全力以赴,对国产动画片倾注了全部心血,终于浇灌出一朵鲜艳的国产动画片之花。
  董浩(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小糊涂神》这部动画片,是我国动画片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它以高质量的制作水平登上中国电视屏幕。在大量外国动画片充斥我国电视屏幕的今天,这部片子表明,中国动画工作者完全有能力占据中国电视动画片市场,可以对外国动画片说“不”。这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尤其是有益于我们中国孩子健康成长的事情。
  谢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以《小糊涂神》为代表的一批国产动画片,是我们美术工作者的第二次创业,中国动画片在六十年代曾有过辉煌。现在中央电视台动画部及全国各地的动画制作业工作人员,抛开过去计划生产的模式,运用电视台与制作公司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使中国动画片开始走出低谷,使外国动画片占领我们电视的局面成为过去,国产动画片开始大量涌现在电视台的少儿节目之中。《小糊涂神》就是其中水准较高、具有代表性的一例。更重要的是它的成功,说明一批年轻的动画人已经成熟起来,这是中国动画再塑辉煌的希望,我以为这远比一部动画片的成功更有意义。
  解晓东(歌唱演员):我对动画片的真正接触,是在今年的春节晚会上录制《健康歌》这首动画音乐电视,实在没想到它的制作是这么复杂。我们那首歌仅仅三分钟,却需要一大堆动画。而这部《小糊涂神》长达一百多集,每集都有十几分钟,可以想象其制作难度之大。小朋友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看声画结合的东西。有时候我很为孩子们着急,今天看到这部《小糊涂神》,我觉得它很好,我们实在应该为国产动画片加油!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儿童为什么喜欢动画片?因为他太小,阅历少,特别希望变成巨人。动画片是把孩子变成巨人的一种艺术,动画片能实现他的梦想,把儿童的精神放开,我觉得这是对儿童最好的教育。素质教育可以由两句话来概括,一个叫为了一切的学生,一个叫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包括身心的娱乐和开心,我觉得《小糊涂神》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小糊涂神》很好地把握了今天儿童的心理,这是它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国家的儿童节目,包括动画片,如果其中国产节目所占的成分太少,那么本民族的文化就要受到不利影响。《小糊涂神》这样好的动画片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意义。
  梁晓涛(中央电视台动画部主任):在《小糊涂神》进行策划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寓教于乐。如果哪一集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教育主题,那么就让孩子从这一集的故事中娱乐身心,这对他的健康成长有正面作用。如果能娱乐身心又能学到一些知识,这最好,但有时候娱乐身心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制作《小糊涂神》的一个基本想法。
  小鹿(中央电视台动画城栏目主持人):每当我们到学校和幼儿园采访的时候,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他们非常喜欢国产动画片。《小糊涂神》播出后,我们也去问过许多孩子,他们都说这部动画片好看。有时我在地铁里,还能听到有的同学在哼唱这部动画片的主题歌。一部动画片能这样深入孩子们的心,说明这部动画片是成功的。我们的工作就是尽量让孩子们的童年过得丰富多彩,给他们娱乐,为他们提供好看的国产动画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清泉管中流
  本报记者 刘琼
  作为西洋乐器,萨克斯传入我国时间虽不长,但已爱者如潮。5月19日,北京音乐厅,慕名而来的听众将热情送给了台上萨克斯管演奏者——解放军军乐团教员王清泉及其弟子张子勇、刘新波等人。
  一曲《拉蒂娜达》和一首里夫丘的《音乐会练习曲》吹罢,如清风拂面,不曾吹起情感的涟漪。稍作试探后,成竹在胸的萨克斯摆脱了拘谨,从少年用倾诉热烈的爱情的《月宫》,翩翩飞至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在草原上》,清越的二胡成了马头琴声声,白云朵朵飘。蜂飞蝶舞,追逐的是《野蜂飞舞》;欢快跳跃,摘采的是《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强弱缓急,起伏错落,不着一点痕迹。莺飞草长,低吟高唱,声声入耳。听众的情绪渐涨渐高,轻快抒情的四重奏《卡门幻想曲》和《世界欢乐》恰到好处地煞了尾。
  演奏者扎实的功底和一丝不苟的台风自不待言。时年仅三十六岁的王清泉对西洋乐器民族化所作的探索值得一提。西洋的萨克斯管和本土的古筝协奏的《月宫》,一柔一刚,一清一厚,效果确实不错。《在草原上》用淳厚的萨克斯演绎阔大的草原,很有创意。
  当然,如果要挑刺,那就是演奏形式稍嫌刻板。考虑到音乐厅演出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室内乐,演奏技巧还需要情感辅佐,才能表述完全。
  美中最不足者是听众的失礼。此起彼伏的手机、传呼机声以及不合时宜的掌声、鲜花,令听者侧目,演奏者不悦。演出效果为此大打折扣。由此可见,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听众也须进行“听乐培训”。“仓廪实”后,知礼节的路还长着呢。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戏剧也要走进市场
  ——“戏剧与市场经济”研讨会略记
  刘玉琴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戏剧是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这已无可争议。但戏剧有观赏对象,命运成败一半以上掌握在观众这个“上帝”手里。从戏剧为适应市民的需要而产生,到艺人们走乡串户送戏上门以至到今天的舞台演出,戏剧基本上以商品的形式进入了市场的交换和流通。所以作为精神产品的戏剧既是商品又有其特殊属性,是一种特殊商品。
  既是商品,戏剧就应走进市场。可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戏剧团体大量转入全民所有制,经济上躺在国家财政包干的保险箱里,加上当时艺术传媒稀少,戏剧一度无限风光,所以几十年间,戏剧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并没有真正走进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多种文化娱乐方式的兴起,戏剧的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于是从观念的转换到体制的改革,近年来人们热切关注着戏剧与市场经济的规律问题。
  最近,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艺术研究院、珠海市文化局联合举办了“戏剧与市场经济”研讨会,中国的戏剧界人士共同探讨戏剧如何走进市场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
  戏剧要走进市场,关键在于赢得观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靠质量品牌取胜,戏剧市场也要靠精品来吸引消费群体。精品是一个非常主动的商品行为和结果,其意义不光在于销售,而是它能战略性地占据市场和指导相当一个时期的消费趋势。戏剧市场只有演出精品,才有可能将许许多多情趣不同的观众聚拢来,自愿掏出口袋里的钱,并且感到物有所值,下次还认定你。当然,有人着重指出,这里所说的精品不是指单纯为了评奖或只有少数专家领导认可的作品,它必须是符合市场需要,观众看了满足,思想性、艺术性均属上乘的作品。
  戏剧要赢得观众,还必须注重通俗化。戏剧历来是通俗的艺术,是场上文学而非案头文学,它是供读书人和不读书人同时看的,必须老少咸宜,通俗易懂。观众走进剧场,目的是为了看“戏”,有“戏”看、“戏”好看才是第一位的,因此戏剧的通俗性主要应体现在情节的曲折和强烈的戏剧效果上。上海京剧院的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之所以让观众看了一本,又着魔似地争看二本、三本,就缘于其矛盾冲突尖锐、情节曲折、险象环生、悬念迭起,所以观众入迷。通俗化还包括戏剧的平民化,即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命运,写平常人,展示普通人的心态。在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同时,着重表现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娱乐性特色。观众走进剧场不是去听报告,听演讲,而是为了娱乐,娱乐性是通俗艺术的主要特点。
  不过,戏剧既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那就决定了观众既是这种精神产品的消费者,又是受教育者,所以戏剧应通俗却决不能媚俗。戏剧的生产者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社会效益,寓教于乐、雅俗共赏者为上品。
  戏剧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戏剧步入市场的良性循环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在现阶段,戏剧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政府还应根据文化市场的需要对走向市场的一些艺术团体予以扶持,以保证它们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还应像保护珍稀动植物那样保护某些戏剧种类,使其不致湮没,这也是当今世界的普遍做法。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出人才 出精品
  总政话剧团走过四十五年不平凡历程
  日前,总政话剧团以《男人兵阵》、《小品文艺晚会》、《冲出强气流》三台新戏的演出,将建团四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成立于1953年的总政话剧团,在长达四十五年的艺术实践中,始终坚持“出人才、出精品、为兵服务”的正确方向,创作演出了大量舞台精品,培养了许多优秀艺术人才。
  话剧团创作演出了二百多部大型话剧、独幕剧,许多剧目在军内外、国内外获得广泛赞誉,夺得一系列殊荣。《万水千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中国,1949》、《天边有一簇圣火》、《冰山情》、《最危险的时候》以及小品《纠察》、《全都忙》、《歪打正着》等许多剧目曾荣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文艺奖等三百多个全国全军大奖。
  伴随着大批优秀作品搬上舞台,一批又一批优秀艺术人才也脱颖而出,郑振环、郑邦玉、王寿仁、郭达、魏积安、乔琛、燕燕、李文启、王丽云、孙涛等数十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话剧金狮奖、文华编剧表演舞美奖等。总政话剧团以四十五年的丰硕成果,展示了“军旅戏剧之花”的绚丽风采。(刘文)
(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电视剧《新孟丽君》拍成
  在我国流传数百年的孟丽君的爱情故事,曾衍生出越剧、黄梅戏等十多个剧种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日前,一部以此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新孟丽君》,已摄制完成。由中国天平经济文化公司和北京实力影视咨询公司斥资一千三百万拍成的这部电视新作,不同于传统剧目,偏重于孟丽君为官后的故事,而对主人公在男人统治的宗法社会中,如何以自己的聪明智慧主宰自己命运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曾在《水浒传》中饰演潘金莲的王思懿出演孟丽君。(向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电视剧《大陆人》拍竣
  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之际,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组织拍摄了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大陆人》。《大陆人》讲述的是1992—1993年在海南岛发生的故事。与其他同类题材显然不同的是,这部戏没有正面去写商场的风云变幻,而是落墨于形形色色闯海人的境遇与命运,从“小平南方谈话”开始到“宏观调控”结束,剧中人物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备尝酸甜苦辣,命运大起大落。(王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