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香港回归一周年

  美加华人华侨隆重庆祝 英学者赞一国两制成功
  本报纽约6月28日电 记者符福渊报道: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周年,《火红的八十年代》歌曲演唱会28日在纽约隆重举行。
  纽约市中心的都市大厅座无虚席,1000多名观众不断对专程从国内赶来参加演出的9位著名歌唱家的演唱报以热烈的掌声。程志的歌声把观众带到了美丽的祖国;关牧村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关贵敏的《青春啊青春》、殷秀梅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成方圆、朱明瑛、王洁实和谢莉斯都演唱了他们的成名歌曲。刚刚在香港参加庆祝回归周年演出的董文华经过3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早晨才抵达纽约,而且还发着低烧,仍坚持演出,她演唱的《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表达了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的共同祝愿。一曲《春天的故事》将演唱会推到了高潮。观众中很多是40岁上下的华人,不少人还带了孩子一起前来观看。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仍迟迟不愿散去。一位带着女儿的女士说:“太好了,我好像回到了祖国。”
  这次由美国中文电视台主办的演唱会是美国华人庆祝香港回归1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在美国华人社团和机构的安排下,中国歌唱家们将在7月1日前后赴美国旧金山、纽约、波士顿、休斯顿、洛杉矶等5城市演出。
  本报渥太华6月28日电 记者邹德浩报道: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20多位华人社团领袖和部分来自香港的移民,27日上午在中国驻加大使馆举行座谈会,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周年。
  中国驻加使馆代办赵振宇首先发言,他说,去年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一些早年来自香港的移民在座谈会上表示,香港回归祖国一年来的事实使人们高兴地看到,由于香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吸引了不少在加的香港移民返回香港发展。来自香港的周元医生深情地表示,香港能有今天,离不开祖国的大力支持,广大海外华人华侨都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他说:“有伟大祖国作后盾,我相信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香港同胞一定会使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记者从座谈会上还了解到,在香港回归祖国1周年之际,加拿大蒙特利尔、多伦多、温哥华等地的华人社团,也将在近日通过座谈、举办图片展览、庆祝游行等多种方式,隆重纪念香港回归祖国1周年。
  据新华社伦敦6月28日电(记者陶志彭)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中国问题高级顾问戴维·沃尔教授日前表示,香港能够成功抗击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是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的成功体现。
  沃尔教授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香港回归之顺利超出了人们的预料,香港特区政府一年来的运作,尤其是它在处理亚洲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胆识和能力,使人们原来对香港未来的担心消失了。”
  沃尔说:“香港顺利回归为英中关系的发展扫除了最大障碍,而朱镕基总理4月的成功访英则为英中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沃尔曾于1987年为中国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提供咨询,此后他便与中国的经济改革结下了不解之缘。上海的复旦大学已授予沃尔“荣誉教授”称号,以表彰他在帮助培养中国现代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方面作出的贡献。


第6版(国际)
专栏:

  一些国家政要和舆论界高度评价中美首脑会晤
  本报曼谷6月27日电 记者成元生报道:泰国外长素林昨天发表讲话指出,中美友好对亚洲和世界和平与稳定非常有利。
  素林外长昨天在外交部对中国记者说,他对美国总统访华感到很高兴,访问将加强在亚太事务中有着重大作用的中美两个大国的互相了解。
  泰国前总理、总理顾问阿南·班耶拉春昨晚对记者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将加强两国的合作和了解,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是有利的。
  阿南还赞扬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是对亚洲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和鼓舞,并称这将有助于亚洲国家的经济复苏。
  据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综合本社驻外记者报道:连日来,一些国家政府要员和新闻媒体纷纷给予中美两国元首在北京举行的会谈以及克林顿总统访华以高度评价,认为这不仅有助于两国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而且会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28日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发表谈话说,中美两国元首进行了一系列非同寻常的会晤和战略对话。
  她说,克林顿总统和江泽民主席举行的会谈涉及许多重要问题,双方有分歧是正常的,但重要的是坦诚相见。她还称赞中国在制止印巴核竞赛以及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和亚洲金融危机上起了“十分有益和重要”的作用。
  一些国家的报刊这些天均以显著位置和大量篇幅报道中美关系的最新进展。英国《经济学家》的文章说,克林顿对华立场的转变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以及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时报》的文章指出,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稳定作用变得更加重要。
  《澳大利亚人报》28日发表社论,认为中美两个大国努力改善关系对澳的长远利益至关重要。社论说,澳大利亚欢迎“中国重申人民币不会贬值,以及中美两国承诺将为东南亚的安全和稳定共同努力”。
  芬兰最大的报纸《赫尔辛基报》27日发表评论说,克林顿的这次访问对中国来说首先意味着对其予以新的评价,中国为避免其货币贬值作出的不懈努力已经在担心出现混乱的世界赢得了高度的赞赏。芬兰第二大日报《晨报》26日发表社论指出,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是,拥有12亿人口的国家是无法孤立的,中国正在崛起,世界经济没有中国是不可能得到稳定的。
  古巴《起义青年报》27日就中美关系发表文章指出,中美两国都懂得,它们是两个伟大的国家,每一方对另一方都很重要,最要紧的是两国要在下个世纪里共同相处。
  另外,法新社的报道认为,在北京的首脑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把中美关系带入了一个新纪元,并说会谈成果在美国国内获得好评。该社还援引西方分析家的话说,两国领导人表现出的坦率标志着中美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
  德新社说,中美国家元首在江泽民主席访美仅8个月后举行第二次会晤,表明两国正在以坦率和现实的态度处理双边关系,并认为,中美长期战略合作在北京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今日俄克拉何马
  本报驻美国记者 李云飞
  提起美国中南部的俄克拉何马城,人们自然会想到3年前震惊世界的联邦大楼爆炸案,并且更想了解那里的现状。不久前记者在那里采访时感受到,爆炸案的教训令当地人刻骨铭心,人们正在努力重塑城市形象。
  被炸毁的那座联邦大楼位于市中心的第五街,爆炸痕迹现已荡然无存。它的西面仍是地下车库,南面保留着一段残壁,东北两面则围着高高的铁丝网,上面挂着许多纪念物和小花圈。负责接待的威廉先生对记者说,政府已经筹集到2400万美元,正准备在这里建造一座俄克拉何马城国家纪念馆,预计在2000年完工。他向我们展示了已经确定的设计方案,这座纪念馆分三部分:联邦大楼的原址上设有168张空椅,按照原大楼的9层楼中每层的死难人数分9行排列,周围种上松树表达生存者对死难者的纪念;前面的第五街将成为一个长方形的倒影湖;对面则是一座教育馆,教育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遵纪守法,杜绝暴力。
  俄克拉何马城现在的人口只有50万,但它的面积之大却在各城市中名列前茅。因此,与纽约等大都市相比,这里显得地广人稀。全城多车道的公路总长达3.85万公里,交通任何时候都很顺畅。市中心虽然也有很多高楼大厦,但街上的行人并不多,原因是地下通道十分发达。这里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但经济并不落后。就业增长率比全国平均数高一倍。这里是美国飞机发动机修理业最集中的地方,仅国防部在该城就有8个修理中心。施乐公司在全世界最大的3家工厂中有1家就在俄城。石油、天然气、农业和畜产品加工,自本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俄城的传统行业。俄城在吸引企业方面最突出的有两条:一是生活费用比全国平均低8%—10%,买一座4居室带游泳池的房子只需10万美元。二是劳动力素质较高,仅市区就有15所高等院校,政府还帮助企业进行在职培训。
  在俄城采访,还能真切地感受到中美两国交往的广泛程度。总部在俄城的朗讯技术公司举世闻名,它在我国天津有一家合资企业。公司全球工程控制中心的布福德先生在天津的企业里工作过,他对与中国方面的合作深表满意。成立于1929年的麦吉能源公司,目前在我国的渤海湾和南海有石油勘探和开采合作项目。该公司副总裁巴特鲍对合作前景充满信心。俄克拉何马州商务部的布拉德利则与我们一见面就谈到他夫人在我国海口市教英语。他说,他和他夫人一样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
  俄克拉何马是白人移民到来之前当地印第安人的地名,意思是“红种人的土地”。现在这里还举行每年一度的“红土地节”。我们躬逢其盛,目睹100多个来自北美各地的印第安部落的代表聚集在俄城市中心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节日。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那里正在实施“市中心区工程”。这是一项从去年开始为期5年耗资3亿美元的庞大工程,计划在俄城的中心地带兴建文化、教育、娱乐、体育等9个大的项目,其中有的已经完成。俄克拉何马城正以新的面貌迎接21世纪的到来。
  (本报华盛顿6月28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特使与巴外长会谈
  新华社伊斯兰堡6月29日电(记者杨士龙)正在此间访问的联合国秘书长特使阿尔瓦罗·德索托28日晚同巴基斯坦外长古哈尔·阿尤布·汗就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形势举行了会谈。
  根据巴外交部发表的新闻公报,德索托在会谈中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南亚日益紧张的局势深表关注,这也是他决定派特使来南亚访问的原因所在。他说,安南非常希望在合适的时候来南亚地区访问,以帮助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解决它们之间存在的问题,从而缓和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
  阿尤布·汗说,特使的访问是联合国积极参与南亚和平与安全进程的第一步。他说,巴印两国之间的核心问题是克什米尔问题,巴政府希望这一问题能够按照联合国有关决议得以公正和平的解决。
  德索托是28日上午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飞抵此间进行访问的。两个星期前,安南在同巴总理谢里夫的一次电话交谈中表示愿意在巴印两国之间进行调解,并决定先派特使来南亚访问。巴政府对安南的倡议深表欢迎,但印度政府则予以拒绝。


第6版(国际)
专栏:

  英首相对北爱前途有信心
  据新华社伦敦6月28日电(记者江亚平)英国首相布莱尔28日表示,在北爱尔兰举行议会选举后,他对北爱前途充满了信心。
  布莱尔的一位发言人对记者说,布莱尔于28日同北爱主要党派的领导人通了电话,和他通话的那些党派领导人都表示“坚信议会能够运转,并决心使它运转”,因此布莱尔对北爱尔兰的未来充满信心。
  北爱尔兰冲突各方于4月10日达成一项和平协议,以结束该地区长达30年的流血冲突。在6月25日举行的北爱议会选举中,支持这项和平协议的党派赢得了80个席位,占新议会108个席位的74%,从而为和平协议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6版(国际)
专栏:

  以总统要求提前大选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6月29日电(记者戚德良)以色列总统魏茨曼29日在这里表示,鉴于中东和平进程长期陷入僵局而以色列政府又无力打破以巴和谈僵局,他要求提前举行大选,以便新一届政府能在推进和平进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魏茨曼前往在黎巴嫩南部战死的以色列士兵科恩的家中进行吊唁时说,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时间太长了,打破和平进程僵局的最好办法是尽早举行大选。他说,他要求提前举行大选并非个人一时冲动,而是考虑再三才提出的。
  魏茨曼这一要求立即在以色列引起政治震荡。内塔尼亚胡和内阁部分右翼部长对此提出强烈批评。
  以反对党工党和梅雷茨党则对总统的要求表示热烈欢迎,说反对党将在议会提出议案,要求解散议会和举行大选。


第6版(国际)
专栏: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街头的墙壁上绘着一幅宣传画,这幅宣传画提醒人们注意环境卫生。
  新华社记者 杨嘉理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印政府协调内部纷争
  索尼亚说国大党不会坐视政府危机
  本报新德里6月27日电 记者李文云报道:印度政府协调委员会会议今天召开,印度人民党与联合政府内的其他党派开始会谈,以解决联合政府内部党派之争形成的危机。
  据报道,一直与政府僵持的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总书记贾亚拉莉达称病拒绝与会,因而会议被蒙上阴影,危机难有缓解迹象。
  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是印度人民党最大的盟友,在议会中共占27席。该联盟由于要求解散泰米尔纳德邦政府,与执政的印度人民党闹僵。据此间报道,贾亚拉莉达向日前新成立的全国民主阵线领导人拉洛·亚达夫表示,她有可能撤消对印度人民党的支持。
  本报新德里6月28日电 记者李文云报道: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亚·甘地昨天在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说,如果印度人民党政府因内部矛盾而倒台,国大党将责无旁贷地出面组织新政府。
  索尼亚对日前由社会主义党和全国人民党组成的全国民主阵线表示欢迎,她说,国大党相信新阵线的成立将加强印度世俗主义政党的力量。


第6版(国际)
专栏:走街串巷

  布市营造“好空气”
  本报驻阿根廷记者 兰才基
  目前,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正在实施一项大规模绿化计划:今年年底以前,在市区范围内新栽种10万棵树,并对市内现有的40多万棵树木加以修整。
  据负责实施这项工程的市政绿化管理局长曼西利亚介绍,市政府准备为实施这一计划拨付630万比索专款,全市计划分成5个绿化区域,采取招标方式承包给私人企业栽种和管理。新栽树木主要是白杨,还有法国梧桐、南美花梨木、椴树和蓝花楹等。
  布宜诺斯艾利斯素有“南美巴黎”的美称。市内和城郊到处万木葱茏,绿草如茵。在当地语言中,“布宜诺斯艾利斯”就是“好空气”的意思。
  但是近些年来,由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往昔的许多绿化带被蚕食了,街心公园里的树叶沾满油污,街道两旁的树干上贴满了广告和招贴画。据环保部门统计,布市城区有8万多棵大树已经死亡,还有4万多棵正在枯萎。
  本次推出的环保计划以“还我绿色”为口号,一方面由专业部门栽培树木,强化管理,一方面市政府要求广大市民密切配合,共同保护绿色环境,规定不许攀折和乱砍滥伐树木,不许在街头树干上钉钉子挂广告牌,也不许在公园树木上刻字留名等。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电)


第6版(国际)
专栏:走街串巷

  墨城清除“死蟑螂”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 张仓吉
  5月12日清晨,记者到大院门口取报纸,发现院门外马路边停放很久的一辆无主汽车被拖走了。
  那是一辆银灰色的尼桑小轿车,从3月初就一直呆在那里,邻居们很有意见。市民们把这些长期停放街头的无主汽车叫做“死蟑螂”。不久前,墨西哥城宣布在全市16个区同时采取行动,清除停放在街头的无主车辆。这辆落满尘土、轮胎瘪了气的小车前窗玻璃上被贴上了一纸通告:车主必须在72小时内将车开走,否则将被交通管理部门拖到违章车辆存放场;90天内车主可凭证件认领,除缴纳251比索的拖车费外,每天还要缴22比索的存车费;逾期将由交管部门拍卖。
  墨市公安局局长德维尔纳尔迪日前在接受电话采访时告诉记者,遗弃在墨城街头和便道上的大小车辆数以千计,其中不乏报废车辆和被盗车辆,它们不仅影响交通,而且破坏市容市貌。清除无主车辆工作在市民的协助下进展顺利,3天来全市已发现3000多辆无主车。他说,为了清洁城市和保证交通通畅,这一工作将长期进行下去。为此,市公安局设立了热线电话,市民发现无主车辆可以随时报告,报警电话也受理处置无主车辆事宜。(本报墨西哥城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海合会敦促伊拉克遵守安理会决议
  伊重申尊重联合国划定的伊科边界
  科称不反对伊出席阿拉伯首脑会议
  据新华社科威特6月28日电(记者关心国)利雅得消息:海湾合作委员会第六十七次外长会议28日在利雅得举行,会议敦促伊拉克遵守联合国安理会所有决议,谴责以色列决定扩大耶路撒冷辖区,同时对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表示遗憾。
  会议闭幕时发表的联合声明敦促伊拉克以实际行动证明它对科威特和其他邻国的善意,证明它对实现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良好愿望。
  据新华社巴格达6月29日电(记者顾正龙)伊拉克外长萨哈夫日前致函联合国安理会主席,重申伊拉克承认和完全遵守安理会通过的有关划定伊科边界的833号决议,并否认有关伊拉克对该决议的法律效力持疑义的报道。
  据伊拉克《巴比伦报》29日报道,科威特驻联合国大使日前向安理会提交了一盘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最近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一次有关划定科伊边界的谈话录音带,对拉马丹称833号决议毫无价值的谈话提出抗议。萨哈夫称,科威特提供的是蓄意伪造的录音带,拉马丹在谈话中没有表示怀疑833号决议的内容。1993年5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33号决议,为重新划分科伊两国边界标定了精确坐标,并要求两国严格遵守这项决议。
  据新华社科威特6月28日电 利雅得消息:科威特第一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巴赫28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说,为了促成有关中东和平进程的阿拉伯首脑会议的召开,科威特不反对伊拉克出席这一会议。


第6版(国际)
专栏:环球扫描

  环保警钟须长鸣
  本报记者 唐进修
  人口剧增、大气升温、水源污染、土壤流失、臭氧层受破坏、物种锐减……种种信息向人类亮起红灯:地球已重病在身,人类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拯救地球,即是拯救人类自己。
  就在今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前后,墨西哥城因空气污染指数超标宣布该城处于一级紧急状态。这是地球对人类再次敲响环境保护的一记警钟。
  地球在呻吟
  人口过速增长。1945年世界人口约为20亿,现在已接近60亿。全球人口达到20亿用了数十万年;而从20亿到60亿仅用了50多年的时间。目前全球人口正以每年9000多万人的幅度增长,到21世纪中期,世界人口将达100亿。人口无节制的增长,给地球的生态环境和有限自然资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从而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状况甚至生存。
  土壤流失惊人。土地是养育万物生灵之母。然而,全球已有15%的土地因人类的活动遭致退化;每年流失土壤270亿吨。全球干旱、半干旱土地已占陆地面积的1/3;每年有600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目前,世界陆地面积的1/4已荒漠化。
  水源污染严重。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乳汁。可是,眼下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都遭到日益严重的污染。在发展中国家,95%的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即排入江河湖泊,水中的病菌和污染物每年造成2500万人死亡。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流入海洋的石油达1000多万吨,重金属几百万吨,还有其他数不清的生活垃圾。
  大气污染与气候异常。如今,人类每年向大气中排放230亿吨二氧化碳,比本世纪初增加了25%,仅1990—1995年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增加了12%,其中17个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占61%。与此同时,空气中的颗粒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污染物也大量增加。有害气体的排放不仅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而且导致气温升高。
  臭氧层遭破坏。臭氧位于大气的平流层,它可以吸收太阳发出的紫外线,从而防止紫外线对人体的有害辐射。但是,工业制冷、气雾剂及溶剂所排放的含氯氟烃等致使臭氧层出现空洞。这引起人们极大的不安和担忧。
  物种急剧消失。人类的生存与动植物的命运息息相关。然而,由于环境的恶化,世界上每天至少有100余种动植物从地球上消失。据统计,自1970年至今,世界已失掉近365万平方公里的森林。森林的被毁不仅影响空气的净化程度,而且加剧物种的消失。近200年来,濒于灭绝的有593种鸟类、400多种兽类、209种两栖爬行类,以及2万种植物。
  人类的反思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警告说:“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面对生态日益恶化的地球,人类不得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认真的反思: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怎样才能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不误?人类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不应该是敌对关系,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的一种否定。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而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国际标准,以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行为。我国根据这一理论,也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目前,越来越多的各国企业家已不把治理污染当作企业的负担,而是视为提高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的机会。例如,美国一家地毯公司的老板安德森说,他的公司可以做到顾及环保和挣钱两不误。迄今,安德森的“趋零”战略已节约成本2500万美元,公司利润增加30%。在我国也有类似的例子:河南省莲花味精集团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并举,实现了达标排放与经济效益同步,不仅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有丰厚的经济回报。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在实践中也是可操作的。
  需要国际合作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在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拯救地球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各国政府、有关国际组织以及所有地球居民都应采取实际行动,积极参与解决这一关系现代人及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
  多年来,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有关环保问题的国际会议,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臭氧层保护和国际水域等全球环境的主要问题上已经或者正在制定全球性的公约。在森林保护、有毒化学品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国际立法正在进行之中。有关环保的科研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大量环保科技正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到目前为止,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扭转。例如,1992年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框架协议规定,到201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应减少到1990年的80%。可是,几年过去了,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近12%。再如,最新资料表明,南极上空臭氧洞的面积已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欧洲陆地面积的两倍。因此,不少科学家直言,最有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事件,已不是核大战,而是污染造成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彻底破坏。
  正如在经济发展领域一样,环保领域也存在南北矛盾。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因此,发达国家理应对环保承担更多的责任。发展中国家也不能再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应携起手来,承担起各自应承担的环保责任,把一个更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干净地球带入21世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