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新闻追踪

  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
  ——记全国禁毒展览
  本报记者 米博华
  首次全国禁毒展览于5月30日在北京军事博物馆拉开帷幕。尽管已进入盛夏,天气闷热,但仍有成千上万的人络绎不绝地参观展览。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尉健行、李岚清同志先后亲临展厅,并作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一些部委的领导同志也来参观展览。大批解放军和武警指战员以及工人、农民、学生参观展览之踊跃,反应之强烈,是展览举办单位未曾预料到的。截至6月24日,参观展览的人数约48万。近日参观展览的人数有增无减,主办者决定展览延期,以满足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
  绝大多数人对何谓毒品,其危害到什么程度,知之甚少。但是参观展览后,人们多是默默无语地走出展厅的。记者采访了几位参观者,他们无不心情沉重地说:“看到一幕幕惨剧,我的心在发抖。”“难以置信,闻所未闻。”“太可怕了,令人震惊。”
  为了让参观者更直观地看到毒之源,有关部门特意培植了一些罂粟置于展台前。这种看上去很普通的植物在开花时非常艳丽。然而此时,就像是静卧在那里的毒蛇。它的药用价值早已被先民所认识,但是它的泛滥却对人类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使无数人的前程和健康乃至生命毁于一旦,使无数家庭惨遭劫难,并演化出无数罪恶:抢劫、盗窃、诈骗、贪污、卖淫直至杀人……可以不夸张地说,它是诸多罪恶的一个源头。
  毒品正威胁着全人类。
  为害甚烈:
  没有一个不后悔
  在第一展厅,陈列着片剂、针剂之类的药品,还有一种白粉状的物质,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足以把一个人彻底摧毁,不管他是怎样的人。
  记者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毒品果真像传说的那样能给人带来某些意想不到的快乐吗?回答是,不!大多数误入深渊的吸毒者,自染上毒瘾,就被无止无休的极度痛苦死死缠住。不断吸毒只是他们渴望摆脱巨大痛苦的挣扎。
  大量的图片和吸毒人员的自述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地狱般的情形。有的说,毒瘾发作时就像无数的蚂蚁吞噬着骨头。有的说,骨头像被劈开一样,从外向里穿透你的肌肉和皮肤。有的说,牙齿裂开了,像利刃一样刺向大脑。有的说,五脏六腑像是被什么东西撕开……尽管他们对剧痛的描述各异,但是感觉是共同的:欲生不成,欲死不能。于是他们作出的反应是非常惨烈的:有的人自伤肢体,有的人撞墙或跳楼自杀,除非他们得到毒品,不断吸食或注射;但最终只能是走向毁灭。
  有一个女青年的大幅彩照使人们驻足。看过电影《长大成人》的观众朋友认得出,她是该片主角朱洁,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生。她在电影中饰演一个有吸毒癖的人。谁也说不清为什么,她真的吸毒了。也许是因为好奇抑或是考验自己的定力,但她无法抗拒毒魔,终因过量吸毒而身亡。
  我们无法相信这样一位面庞清秀的朱洁竟会有这样的厄运,但那是真的。云南省昆明市一家戒毒所的吸毒人员自编了一首歌,凄楚地唱出了他们后悔不已的心情:“爸爸妈妈,我错了。因为吸毒我险些丧命,害了家庭,害了自己。如今我已醒悟,啊,妈妈呀,不是我铁石心肠,不是我丧尽天良……”公安管教人员说,要求戒毒的人,没有一个不为吸毒而后悔。一个个案例犹如一记记振聋发聩的警钟:远离毒品,拒绝毒品,是唯一的选择。
  最后呼吁:
  一次都不能沾
  在展台前,记者看到一些吸毒人员写给家人和公安机关的忏悔书,有的是绝命书,可谓字字血,声声泪。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毒品,一次都不能沾。这是不容置疑的,千真万确的。
  毒品,为什么一旦沾染就难以戒掉呢?
  解说员指着一幅皮包骨头的吸毒者的照片说:“任何人,只要沾上毒品,都会产生双重依赖。一是身体依赖,二是精神依赖。人体一旦出现身体和精神依赖,就是通常所说的吸毒成瘾了。即使经过脱毒治疗,要完全恢复原有生理功能,至少需要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更为严重的是,要消除对毒品的精神依赖十分困难。许多吸毒者经戒毒治疗后仍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吸,就是这个原因。这也是目前世界医药学界尚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为了拯救吸毒者,我们国家对吸毒人员实行强制戒毒。当然,也有些吸毒者是不堪忍受毒品的折磨而自愿走进戒毒所的。戒毒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而采取的补救措施,确有人通过戒毒而走向新生。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不要以为戒毒可以根除毒魔,染上了再戒也没关系。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有关专家指出,如果毒品可以那么轻松地戒除,它也就不成其为毒品了。
  吸毒是衍生各种犯罪、社会丑恶现象的温床。因为毒瘾难戒,所以吸毒者在毒瘾的驱使下往往采取极端行动危害社会。云南一家银行的一个工作人员染上毒瘾后,不顾一切地贪污公款,被判处无期徒刑。黑龙江大学一位教授在银行取钱后,被疯狂的吸毒者抢劫并被杀害。重庆市南岸区一名吸毒人员,毒瘾发作时向母亲要钱未成,用刀将亲生母亲活活砍死。多数女青年吸毒成瘾后,靠卖淫维持吸毒,毫无自尊心、廉耻感。1998年3月,我国检测发现若干例艾滋病感染者,其中66%是使用不洁注射器的吸毒者。大量的骇人听闻的案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毒品不除,民不聊生,国无宁日。
  一名因吸毒而杀人的死刑犯,临刑前痛悔道:“吸毒一口,掉入虎口!”这是用命换来的教训。
  高危人群:
  吸毒者85%是青少年
  在第三展厅,有这样一幅图片:一个戴眼镜的少年横死在公厕之内。他是因吸毒过量而导致死亡的。
  解说员说:“截至1997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超过54万。另据受毒品侵害较为严重的23个省、市、自治区统计,吸毒人员中85%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他们当中又有80%以上是在不知道毒品危害的情况下吸毒成瘾的。”
  工作人员介绍说,禁毒展开展以来,很多家长是带着孩子一起来参观展览的。一位家长对记者说:“起先是随单位一起看展览,震动很大;这次一定要把上初中的孩子带来看看。这个展览使人终生受益。”
  这位家长的想法有相当的代表性,很多中老年人看了展览后,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涉世不深的儿孙。
  青少年吸毒,早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专家指出,虽然吸毒的青少年情况有所不同,但主要原因是六个方面:一、出于好奇;二、受他人不良影响;三、寻求刺激;四、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五、不健康的逆反心理;六、心理承受能力差。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无知和好奇是主观原因,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客观原因。
  展览以很多篇幅介绍了毒品对青少年的严重危害,并对青少年、家长、社会各方面提出了坦率的忠告:
  ——决不要因为好奇而以身试毒。
  ——坚决不与吸毒人交友。
  ——保护自己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绝不尝试第一次。
  ——吸毒能治病、减肥、提神的说法全是骗人的鬼话。
  ——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千万不要沾毒品的边儿。
  ——一定要把毒品的有关知识和其危害告诉孩子。
  ——父母必须以身作则,无论遇到多大的家庭矛盾,父母首先不能沾毒品。
  ——要学会与孩子和睦相处,切忌简单粗暴。
  ——要随时注意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异常变化。
  ——对于不慎失足的孩子要关心、帮助、教育、感化。
  …………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全社会要担当起同毒品作斗争的责任。
  三禁并举:
  绝不允许毒品肆虐
  许多参观展览的干部群众往往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我国长期绝迹的毒品又呈蔓延的趋势?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要从全球情势来看。
  解说员把人们带到一组图片前介绍说:“联合国国际麻醉品管制署在1997年年度报告中指出:全世界人口的10%卷入了毒品生产和消费,并正以每年3%至4%的速度增长。”“世界毒品交易额高达数千亿美元以上,相当于世界贸易总额的8%,超过全世界的钢铁或者汽车贸易,与纺织品贸易不相上下。”
  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下,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独解决禁毒问题。
  今年6月,联大第20次特别会议在联合国总部召开。185个成员国的代表就反毒品问题热烈讨论,30多个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发言。这样多的国家领导人就国际禁毒问题进行讨论,并认真寻找对策,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了各国政府对禁毒的明确立场,对于在国际范围内禁毒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旧中国,我国人民深受毒品之害,因而新中国建立后采取了严厉措施治理毒害,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近年来,针对国际毒潮不断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我国部分地区吸毒活动蔓延的情况,我国政府坚持“禁吸、禁贩、禁种”的三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方针,动员社会力量,打击、防范、宣传、教育多管齐下,有毒必肃,贩毒必惩,种毒必究,吸毒必戒,打一场禁毒的人民战争。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全国公安机关共查破毒品违法犯罪案件18万余起,比1996年增加1倍多;抓获毒品违法人员24.4万人,比1996年增加1.8倍;打掉犯罪团伙2500个,抓获犯罪人员近1万人。同时,还缴获了大量的各种毒品。强制戒毒18万多人次,比1996年增加5万多人次,是“八五”期间年均戒毒人数的4倍。司法部门已建立劳教戒毒场所86个,在所劳教戒毒人员9万多人,是历年来人数最多的。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毒品在全国蔓延的势头。
  1998年6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参观全国禁毒展览。他来到摆满鲜花的缉毒烈士的遗像前,伫立许久,并提议为缉毒英烈们三鞠躬,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哀悼。江泽民面色凝重地说,禁毒斗争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亡。举办全国禁毒展览是得民心之举,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禁毒教育和禁毒斗争。
  当我们走出展览大厅时,那泣血的哭诉,那滴泪的眼睛,那一封封忏悔的临终遗书,仍萦绕在我们的眼前耳际。毒魔是可怕的,但是只要人人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毒魔就奈何我们不得。
  压题照片:参观展览的群众在观看宣传禁毒的录像。
  本报记者 李舸摄(附图片)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头条竞赛

  投资八亿元 惠及七十三个县
  云南教育扶贫工程启动
  本报昆明6月27日电 记者张帆报道:总投资8亿元的云南省国家义务教育工程,近日在全省的73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面启动,这是迄今为止云南省最大的一项教育扶贫工程。
  云南省义务教育工程是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一部分,由中央拨出24亿元专款用于扶持西部九省区的义务教育事业。云南省获得中央专款3.25亿元,是获得专款最多的省份。加上省地配套资金,云南省义务教育工程的总投资达8亿元。
  云南省政府于今年5月与教育部、财政部签订了项目责任书,并按照各贫困县人口数、少数民族人口数、农民纯收入、小学入学人口、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等11项指标,确定了中央专款和省配套资金的分配额度以及具体实施的项目。
  按照义务教育工程的目标规定,到2000年,除已经试点的4个县外,69个项目县的小学将调整到1.4万所,新增校舍面积88.5万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71%;项目县初中达到1104所,初中入学率达到77.55%。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后来居上 火爆兰州
  靖远羊羔肉形成陇上新产业
  本报兰州6月27日电 记者陈伟光报道:尽管兰州牛肉面名满华夏,近来陇上另一“名吃”靖远羊羔肉却后来居上,火爆大西北。
  兰州往北5至13公里处,109国道两侧分布的50多家餐馆,无一例外地挂着“正宗靖远羊羔肉”的招牌。来此就餐的有兰州市民,也有四方宾朋。有人说,羊羔肉好吃,肉质细嫩无膻味。有人说,吃后长精神。一个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他每周至少吃一顿靖远羊羔肉,不吃就馋得慌。
  羊羔肉并非稀罕物,为何靖远羊羔肉分外走俏?靖远县工商局副局长胡云鸿解释道:因为靖远滩羊有独特的生长环境。靖远滩羊生长于县内水草丰茂的屈吴山、哈思山一带,此地野生着数十种中草药,如柴胡、公英、黄苓、桔梗、防风、薄荷、甘草、麻黄、益母草等等,山中的泉水甘洌。食中草药,饮矿泉水,靖远滩羊肉质细嫩,膻味小。加上靖远“羊羔肉大王”马宝龙近年探索出一套独特的烹调加工方法,爆炒、红烧、黄焖、清炖、油炸、烧烤,风味各异,使靖远羊羔肉“名扬西北三千里,香引五湖四海客”。
  目前甘肃省内外有“靖远羊羔肉”餐馆500多家,分布于白银、兰州、西宁、银川、西安、包头、北京等大中城市,光空运到北京的靖远羊羔肉一年就达12吨。庞大的市场需求,促使靖远人成立了羊羔肉开发协会,向国家工商局申请注册了“靖远羊羔肉”商标,并准备在现有年产量20万只基础上再兴建3个10万只以上的养羊基地,实施集团化经营,使羊羔肉成为靖远县一大产业。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昔日神秘金银滩 核城如今办旅游
  青海原子城向游人开放
  本报西宁6月27日电 记者马应珊报道:与西宁市相距103公里的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上有一座美丽的城市———西海镇。这座过去的原子城如今已成为海北州府所在地。神秘的原子城已拆除围墙和电网围栏,对外开放迎接海内外游客。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两年多时间里,一座面积达1100多平方公里的原子城在茫茫草原上落成。7个核研制分厂、将军楼、职工住宅和相应的设施拔地而起。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将军、科技人员等两万多人在这里安家落户,经过8年努力,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都在这个海拔3400多米的草原上研制成功。为了兑现不搞核扩散的和平承诺,我国率先在自己的国土上拆除了核基地。
  不过,当年搞原子弹、氢弹的7个分厂和570多平方公里的基础建设依旧保存,成为旅游景点。银色的原子城纪念塔矗立在青海高原的蓝天下,10多个地下室也相继开放。8级地震震不倒、12级台风刮不动的巨型实验用钢铸房像一艘军舰停在草原上,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还有一个很大的核废料处理坑,被称为“亚洲一号坑”,眼下坑周围牛羊成群,坑上面长满绿草,草丛中还有不少鸟窝和鸟蛋,事实证明这里没有任何核辐射。这是全世界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成为旅游景点的退役原子城。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柳州国税局重视人才培养
  鼓励干部职工接受高等教育
  本报南宁6月27日电 记者罗昌爱报道:总共拥有808名干部职工的广西柳州市国税局制定了“全员上大学”目标,鼓励干部职工接受高等教育。如今,除少数即将退休者和刚分配来的中专生外,已有784人拿到大学文凭,占全部员工97%,基本上实现“个个干部职工都是大学生”的目标。
  为适应税务现代化管理需要,1993年,国税局规定:用5年时间,凡是50岁以下的干部职工都要达到大专以上的学历。他们找到武汉、扬州、中南财大等4所大学,联合开办了8个大专培训班。
  现在,柳州国税局808名干部职工中,已有784名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已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正在读本科的共300人,已有研究生学历和正在读研究生的15人;5名正副局长中,有2人是研究生。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红杉挺立西湖边
  本报记者 袁亚平
  褐色的树干挺直威武,绿色的针叶披垂多姿。这株由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72年2月赠送我国的红杉,如今挺立在杭州植物园里。
  6月22日上午,杭州植物园高级工程师郭达初引记者来到红杉前,介绍说:“前段时间我们测量过,这株红杉已高达12米,主干胸径21厘米。”
  红杉是一种孑遗树种,因其树身高大、木材美观耐用而受珍视。红杉自然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夏季有雾的沿海地带,树高可达100多米,树龄可达两千年。
  1971年深秋,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安排尼克松总统访华事宜时,询问中国领导人,什么礼物对中国人民最珍贵?周恩来总理说,那就送一株万古常青的友谊红杉吧!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首次来华访问,随专机带来了一株红杉,为3年生幼树,高2.4米。周总理亲自安排,将红杉种在杭州西子湖畔。
  夏天的阳光照射红杉,红杉枝头的嫩叶绿得透明。郭达初轻轻捏着嫩叶,看了一会儿说:“我们对红杉的生长研究做了很多课题,从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到组织培养。顶芽、茎段、叶片,分别放在试管里培养,有些课题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1974年秋,尼克松先生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艾森豪威尔来访,特地到杭州植物园看望红杉。1987年秋,美国新泽西州州长也来参观红杉。1993年4月11日,80高龄的尼克松先生再度来到杭州,看到红杉枝干粗壮,苍劲挺拔。他不胜欣喜,热情地邀请大家在红杉前合影留念。
  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生前共同倾注心血,人类美好的情愫滋润了这株红杉。以西子湖畔为起点,红杉引种扩种到中国18个省市的植物园和公园,现已繁衍到4万多株。这片和平的绿荫越来越宽广。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湖北大冶党政机关书记带头
  告别公款大哥大
  本报湖北6月27日电 记者罗盘报道:日前,湖北省大冶市党政机关公款配置的500多部移动电话全部作价变卖,回款作为扶贫资金。
  大冶市党政机关近年来公款配置移动电话过多过滥,年耗资200多万元,群众称之为“耳边的腐败”。根据群众要求,大冶市各党政机关公款配置的移动电话全部一次性转卖。大冶市纪检委7名党委成员已按规定,由书记带头,自己花钱买下了原来由公款配置的移动电话。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蛟河市政府依法办事
  “农民告虎案”圆满解决
  本报长春6月27日电 新华社记者周长庆、本报记者张玉来报道:因野生东北虎伤害黄牛而受到损失的吉林省蛟河市4位农民,近日得到了市政府给予的补偿。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农民告虎案”得以圆满解决。
  蛟河市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吉林省5年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决定》的规定,根据贾学山等4位农民的损失情况和应该承担的责任,按照70%的比例,分别做出了给予赔偿770元、945元、976.5元和1050元的行政补偿决定。
  今年2月5日至11日,地处长白山区的蛟河市六里地屯和大荒顶子屯农民贾学山、张邑彪、李义、杨宝武散放在村庄附近山林中的4头黄牛先后被东北虎咬死或吃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345元。省林业厅派出野生动物专家现场勘察,判定是一只雄性东北虎所为。5月7日,4位农民向蛟河市政府提出补偿请求,市政府将其作为特殊行政补偿案件立案。
  针对此案圆满解决一事,吉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杨世和说:“对老虎吃牛这个特殊行政补偿案件的妥善处理,将对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带来积极影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