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

  日前,一汽工具厂的2000名工会会员利用午休时间,开展了每人一句誓言活动。他们挥笔泼墨,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立誓言、表决心,展示了一汽人爱岗敬业的风貌。 鲁乙酉摄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

  陆国芳原是江苏省扬州友谊服装总厂的缝纫工,去年下岗后,办起一家“百姓快餐店”。目前,她不仅自己实现了再就业,还帮助10名下岗工人解决了生活出路。 张丙涛摄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特稿

  企业的主体是人。没有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负责精神,一切都无从谈起
  山西关铝公司调查记
  新华社记者 张羽 张运
  编者按:新华社两位年轻记者给本报寄来专稿,热情地报道了山西关铝股份有限公司(解州铝厂)经过短短6年努力,使一个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一跃而成为全国同行业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的历程,读来令人振奋。江泽民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多次指出,一定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山西关铝公司正是把“职工”———这个最重要的因素放在办好国有企业的首位,并且有思路、有措施,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们的做法给人以启示。
  企业的主体是人。没有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负责精神,一切都无从谈起。山西关铝股份有限公司(解州铝厂),自1992年以来,仅仅6年时间,便从一个名不见经传、年产5000吨电解铝的小厂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年产3.3万吨电解铝、1万吨铜材、5000吨精锌、1万吨铝材的规模,利税连年大幅度增长,总资产达到8.8亿元的山西省最大的综合型有色冶炼加工企业、全国同行业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就是一个明证。
  国企领导班子只有改变第一把手单个跳舞的状况,使人人都尽情施展才智,企业才能决策准,行动快,效果佳
  铝资源,是山西省除煤炭资源外的第二大资源。而解州铝厂,又位于亚洲最大的氧化铝粉生产基地山西铝厂之旁,加之山西电力充沛,用电方便,这些条件,得天独厚,解州铝厂理应一投产,就能显示出红火兴旺的景象。
  然而,与人们的预料相反,这个厂1989年11月建成投产后,一直到1991年6月,却内亏外欠2000多万元。不到两年时间,企业就面临倒闭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领导班子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
  1991年6月,原任解州铝厂副厂长的许复活担任了厂长。许复活深知企业兴衰之根本。他对新的领导班子成员说:“一人踩不倒地上草,百人踩得出阳关道,咱们大伙一股劲,一门心思,那就不得了!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咱解州铝厂的美日子在后头哩!”
  为了挖掘和调动领导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复活注意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许复活要求自己遇事先调查研究,而不是武断下结论,使人感到他办事实实在在。
  二是处理好做人与做事的关系。他做事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身体力行,做到人心换人心,真情换真情。
  三是处理好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许复活在工作中总是把自己融于领导班子之中,有事同大家商量,时时向大家问计求策,充分发挥群体智慧,以弥补个人思虑所不及。
  除此之外,许复活还实行了一系列其他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就把领导班子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负责精神充分调动了起来。这个厂数次重大决策的实施就是这一结果的生动写照。
  1993年年初,铝锭价格开始跌落,市场也陷入疲软。在这样的局面下,班子成员没有一人惊慌,而是沉着应变。他们主动带人走南闯北,调查市场。群体的才智凝聚到了一起,终于放射出灿烂的智慧之光,这个厂集中资金上规模,到1994年7月,用了一年半时间,又使电解铝的生产规模达到了3万吨,使1994年的利税达到了5000万元以上。
  人心齐,泰山移。解州铝厂就这样由小到大,一步步攀登上国有企业兴旺发达的高峰。
  职工的高素质既要体现在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的水准上,也要体现在对企业关心的程度上,把二者较完美地融为一体,企业就能高效运转
  职工是怎样的职工,企业就是怎样的企业。这是解州铝厂领导班子在实践中的又一深刻体会。为此,他们在职工中,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大力提高职工的现代科技文化水平,一方面培植职工对企业高昂的参与意识,并力求把二者融为一体。
  为了大大提高职工的科技文化水平,这个厂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只要职工取得国家承认学历,厂里都按实际情况给以晋升工资,并采取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办法,如“派出去,请进来”。所谓“派出去”,就是把一些条件较好的职工,厂里投入一笔资金,分批分期送往东北大学等有关大中专院校进行系统的培养提高。所谓“请进来”,就是白天根据职工轮班时间,举办培训班,晚上举办夜校,请国外专家或国内行家及附近大中专院校的教授和厂里铝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前来授课。到这些培训班学习的职工,一部分是自愿的,大部分则是指令性的,作为一项硬性任务,定时定人,上课时由车间负责人点名带队进入,无故不到者受罚,长期不到者开除。要求学习要有笔记,定期进行考试,多次考试不及格者不但要交培训费,而且还得下岗。现在全厂职工达到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就逾千人。
  这个厂有个叫党建平的普通技术员,利用业余时间,一方面向专家、学者请教,一方面潜心研究,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创造出一套“两低一加工”提高电流效率的方法,荣获山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用他的这一方法,电流效率可提高2%以上。厂领导发现了党建平的事迹后,立即在全厂展开科技兴厂大讨论,号召大家积极提合理化建议,大胆进行改革。这个讨论持续了近3个月时间,收到合理化建议3000多条,征集到科技论文20余篇,大大激发了职工的革新创造热情,使先进的人和事层出不穷。
  用对一个人,企业能走向兴旺;用错一个人,企业就走向毁灭。因此,“人”,仍是国企不断研究和不断做下去的大文章
  解州铝厂一连6年保持了兴旺发展的势头,职工们回顾这个厂所走过的道路,众口一词地说出这样一句话:“多亏我们厂有个好厂长许复活。”
  因此,在总结这个厂之所以长盛不衰的经验时,这个厂所在地区的领导、厂领导班子成员和广大职工,都谈到了用人,特别是选用厂长的重要性。运城地区行署分管工业的副专员尚平安,更是一针见血:“厂长的位子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坐占的。用对一个人,企业能走向兴旺;用错一个人,企业就走向毁灭。国企要搞好,关键是选好厂长。厂长选对了,好的改革措施能顺利推行;厂长选错了,改革措施再好,企业还是难以搞好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国有企业的厂长,把那些经济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带上光明发达之路呢?从解州铝厂厂长许复活的身上,至少可以得出这样几点启示:
  一是国有企业的厂长必须具有临难不惧、勇于开拓的品质。许复活临危受命,在企业面临破产之际,勇敢地挑起厂长的重担,就是这种品质的体现。
  二是国有企业的厂长要有一种献身事业的品质。许复活的行为,令职工感动不已。如运城地区经委每年发给他的奖金都在数万元之多,可他总是把这些奖金与领导班子成员均分。按厂里的规定,谁从银行筹措到款项,可从中抽取一定的劳务报酬,可他从外面引资上亿元,却一分钱没拿过。他患有严重的脉管炎,医生每次都强行让他住院治疗,可每次都是刚到医院,他便又一瘸一拐地出现在车间。许复活的行为无疑对职工们是一种激励,所起的表率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三是国有企业的厂长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出众的领导艺术、开阔的胸怀、灵活的头脑和较强的应变能力。许复活正是由于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所以能把领导班子和全厂数千名职工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一呼百应,指挥若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热门话题

  何以“司空见惯”
  建达
  深圳某家电子厂的老板和保安,因怀疑工人偷窃工厂产品,竟私设公堂,残酷拷打工人,将其中一人活活打死,6人打成重伤。据多家传媒披露,在深圳的一些企业,殴打工人早已司空见惯,这家电子厂只是手段更狠、后果更重而已。
  根据我国法律,刑讯逼供、故意伤害等野蛮行径,均属犯法。因此,这家电子厂的一干打手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联系起深圳一些企业殴打工人“司空见惯”这样一个事实,人们不能不问:在实行“依法治国”的今天,那个地方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何仍如此令人担忧呢?依我看,原因不外乎三条。
  其一,法制观念淡薄。在有些人眼里,只要企业办起来了、产品销出去了就万事大吉。至于企业是否依法履行责任和义务、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都属鸡毛蒜皮,不必多管。因此,当一些企业出现违法或犯法行为时,他们或轻描淡写地“批评”几句,或者干脆睁一眼、闭一眼,唯恐得罪了企业主。
  其二,文明氛围不足。由于封建、落后等东西在一部分人中还有一定的市场,所以,当那些企业主雇佣打手欺侮工人,当某些执法人员执法犯法时,领导显得麻木不仁,“有关部门”推来搡去,殴打他人一类的野蛮行为形不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如此滞后的环境氛围,无异于助纣为虐,让那些恶人恶行有恃无恐,危害社会和众人。
  其三,维权意识缺乏。维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政府、企业、工会有责任,公民自身也不可随便“弃权”。职工的合法权益一旦受到侵犯,应该求助于法律,奋起抗争。但是,由于不少工人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文化较低,法律知识少,再加上经济上的原因,因而往往信奉“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古训,吃亏不吭气,打碎了牙往肚里咽。
  屈指算来,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已有20年,全民普法教育也连续搞了数年,像“文革”那种无法无天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党和政府一再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既要抓经济建设,又要抓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依法治国。在我国,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企业,不管是什么样的单位或个人,都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去生产、管理或行使权力。没有什么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任何违法、犯法的行为,都将受到追究和相应的惩罚。这样做,不仅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说到底也是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了企业健康、积极地向前发展。在这个问题上,作为一个地方的“公仆”,靠人民群众供奉的“有关部门”以及负有维权责任的工会,都应有清醒的认识,该说的要说,该管的要管,对那些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现象再也不可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了。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

  “亚世”惦记您
  ——吴佩民和下岗职工的故事
  师占一 胡力 杨印伦
  面对下岗,有人能够靠自己的双臂,撑起一片创业的蓝天,也有人一时难以走出困境。他们企盼着有一方再就业的绿地。而在尚不富裕的山东省郓城县,就有一位着意为下岗工人营造再就业绿地的人。他就是山东十佳青年、郓城县亚世纺织集团公司总经理吴佩民。几年来,这家集团公司已接纳了600多名下岗工人,占全厂职工总数的3/5,由此引发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男儿有泪不轻弹
  1997年的一天,吴佩民在办公室热情接待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中年妇女。话没搭上三言两语,这位妇女就禁不住伤心落泪。她叫祝巧文,今年40岁,由于原单位倒闭,她已有好几年没领过一分钱工资了。
  听着祝巧文的诉说,吴佩民这个在困难面前从未掉过泪的男子汉,禁不住流下了滚烫的眼泪。
  第二天,厂里提前发给她当月工资,另外又送给她300元钱做孩子的学费。没几天又救济她1000元钱,让她偿还丈夫看病时欠下的债务。当祝巧文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这两笔钱时,她一边哭,一边不安地说:“我刚刚上班,还没给厂里干啥事,你就……我实在过意不去呀!”
  在亚世集团像祝巧文这样的例子又何止一个呀!
  刘忠录一家好幸运
  吴佩民,这位当年靠30元资本爆玉米花起家的农民企业家,根在黄土,情系乡亲,始终对贫困者有着扯不断的深情厚谊。事业成功后,仍时刻关注着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处境。
  1995年,吴佩民创办的亚世集团资产已过千万,然而此时正是该县国有企业纷纷倒闭的时候。吴佩民为了接纳更多的下岗职工,这一年他瞄准市场,投巨资上马化纤厂,把食品厂124名下岗工人全部接纳过来,同时接收了城关纺纱厂一齐下岗的126名职工。此举一出,全县为之震动。刘忠录有一定的机械维修技术,工作认真负责,进厂后吴佩民对他特别器重,让他带队赴张家港培训。刘忠录勤学肯干,回厂不久便担任了车间主任,去年还被提拔为副厂长。他弟弟刘忠福在食品厂下岗后,对象和他分了手,他情绪受到很大影响,曾一度心灰意冷,丧失了生活信心,进亚世公司后,吴佩民经常与他谈心,鼓励他上进,他果然不负厚望,去年被评为厂里先进职工,还建立了家庭。
  省城来的下岗工
  郓城县600多名下岗职工,在亚世集团得到了妥善安置,吴佩民心里平静了许多。然而,济南国棉二厂工人大批下岗的消息,又给他增加了一桩心事。他像当初关心本县下岗职工一样,关心着远在数百里之外的那些下岗职工。特别使他放心不下的是,曾与他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的该厂那几位工人师傅,他们现在的景况怎样,今后咋办?
  第二天,他急匆匆赶到济南,直奔国棉二厂职工宿舍,找到了他惦记着的王绪振、孙庆玉、牛本一三位师傅。见面后第一句话就是:“我是来接你们的,快收拾一下跟我走。”吴佩民这句没头没脑的话一下把他们说愣了。他们很快就反应过来,一起会心地笑了。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文明窗口

  建设文明窗口与职工生活息息相关。保定市交通警察的行动,给了群众——
  绿色希望 金色现实
  任保发 王常顺
  车祸惊人,处理更揪心。交通事故处理中“四慢一有”一直被群众视为公安交警服务中的“红灯区”。如今,保定“四快一无”交警改革的新机制,让绿色的希望变为金色的现实。
  交通事故处理中长期存在的“出警慢、勘察慢、定责慢、结案慢、有错案”现象,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河北保定市将这种旧有模式打破,代之以对应的“四快一无”新机制。这种变化源于该市交通事故处理的改革。自今年3月份新机制正式运转以来,保定市成灾交通事故处理成功率达95%,逃逸案件侦破率达到80%,没有发生一起群众投诉案件。交警的新形象在古城群众中引起巨大反响。人们说“交警窗口真正亮起来了”。
  1998年是党中央提出的政法战线教育整顿年,河北省公安系统结合这次整顿开展了“执法形象年”的活动。保定市交警支队在上级的支持下,公开向社会作出“四快一无”的新承诺,即“出警快、勘察快、认定快、结案快、无错案”。为了保证承诺的落实,让窗口真正亮起来,他们从机制上大胆改革,强化事故处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彻底改变了过去“一人一案”的模式,严格依法按程序办案,设立了“122”指挥中心、现场勘察队、逃逸事故侦查队、法制监督室、定责委员会、评损委员会、评残委员会、事故调解队、事故合议厅(审判厅)。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另外配套设立了群众接待室、代理公证室、现场抢救室和档案室。这些机构实行集中办公,“一条龙”服务,当事人处理事故不离指挥中心,办事公正、及时、公平、公开。
  承诺公开后,社会反响强烈。最近,河北省交管局同志到保定市县明察暗访,模拟当事人报警,走访事故当事人等,追踪调查“122”窗口承诺兑现实况。他们分别向各区县“122”报警,对方立即接警,“122”勘察队8分钟以内到位,勘察设备齐全,事故相关人员也全部到位。前不久,保定市七一路口福居门前发生一起摩托车和夏利出租车追尾相撞事故。“122”交警和其他人员全部到位后,仅用20分钟就将事故处理完毕。4月9日深夜0时09分,“122”接警,市朝阳路发生一起红色桑塔纳撞倒摩托车事故,交警0时15分奔赴现场,0时35分处理完现场。当事人惊异地说:“这真是犹如神兵天降。”
  “形象重于生命,窗口代表公安”,这是支队长田维志的口头禅。为了塑造“122”窗口形象,出警达到一个“快”字,办案中达到一个“严”字,处理中实现一个“公”字,他们以规范、高效、廉洁的形象出现在群众面前,形成人人向上,事争一流的工作氛围。
  4月9日18时40分,交警王文剑、崔亚林接警后在保满路张庄村处理一起公共汽车与一辆吉普车碰刮事故。突然发现对面过来一辆超速行驶夏利出租车,车行近时,只见一个中年汉子破门跳车,大喊:“救命,有人劫车啦!”这时,王文剑、崔亚林二人毫不犹豫驾车追上去。劫车人弃车逃进农贸市场,两干警紧追不舍,终于将劫出租车嫌疑人抓获。
  “122”指挥中心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保定群众心目中树起一座丰碑。今年以来,指挥中心已收到群众表扬信26封,锦旗、镜匾12面。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今日劳模

  龙腾雨沛农家乐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龙雨
  张援朝
  王龙雨,或许这个名字的本身就与他日后所操持的事业有着不解的缘由。1990年,他担任了江西省农资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党委书记。7年中,他带领公司员工,给农业生产战线提供了稳足的“粮源”,社会效益显著。公司先后被国家统计局评为“中国优秀企业”,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江西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纳税先进单位。王龙雨本人1995年荣获“南昌市劳动模范”、“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作为省农资集团公司的总经理,王龙雨从上任的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作为最大追求。1996年以前,江西一无大化肥厂,二无沿海港口,从省外调运化肥难度大。在资金十分紧张的困难下,王龙雨带领职工完成了全省每年约400万标吨化肥、3万吨农药、8000吨农膜的供应,7年来从未发生过脱销断档,确保了全省农资的充足、及时、有效供给。
  王龙雨出身农家子弟,深知农民的艰辛,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农民身上打主意赚钱,只有想尽办法为农民减轻负担。
  农资供应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但服务不能空谈,更不能是“空中楼阁”,要有实力才能服务好。在“省内支农搞服务,省外开拓创效益”的思想指导下,从1991年起,王龙雨先后在深圳、宁波、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开设了11个经贸窗口。还在省内吉安、九江、上饶等地开设独资企业或联营企业。驻宁波分公司利用宁波保税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从1993年底进入保税区,建设25000平方米保税仓。1994年底又融资兴建15层的兴农大厦,为江西省对外开放树立了一个极好的形象。目前,保税仓已投入使用,对调储江西化肥起到很大作用,效益良好。
  王龙雨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家,把职工看成是兄弟姐妹,从而使职工在心理上认同依靠企业这个大家庭,行动上尽心尽力建设好这个大家庭,一心一意地发展好这个大家庭。
  7年来,公司先后为职工解决了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和液化气、水电、理发等许多实际问题。公司利用仓库空闲的场地,组织职工在搞好仓储业务的同时,办起了副业生产基地,全公司在职和离退休职工每月都可以分到猪肉、鸡蛋。
  王龙雨特别关心提高职工素质,努力创造条件鼓励职工学文化、学技术。公司采取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使职工学习文化技术蔚然成风。


第7版(职工天地)
专栏:

  给你“救生圈”教你学“游泳”
  ——小记北京城建四公司的“素质工程”
  张瑛 居吉荣
  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于是,北京城建四公司领导的心头又多了一项新工程——“素质工程”。
  公司1993年起开始启动“素质工程”,一方面通过不断加大择优上岗的人才竞争机制给职工以压力,另一方面又积极引导职工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并促使这股动力演变为自觉的爆发力。他们及时抓住职工中出现的自我教育的好现象,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途径,开展继续教育。
  公司依托地处北大、清华等高校文化区的优势,结合职工队伍的特点,先后与这些著名高校联合,采取自培与外培相结合的办法,从学历教育到岗位技术培训,从业务技能到管理知识,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为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充电”增加能量。针对中间一层职工,他们规范完善了内部的职工学校,依据市场需求和施工生产的需要,与市有关部门联系,相继开办了财会、预算、材料管理等中专班,帮助职工提高岗位技能水平。对待民工,他们利用施工现场的有限空间,创办了全国首家民工技校,着意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水平。公司还加大了高级管理层人员的培训力度。目前,该公司的项目经理全部做到持证上岗,一批明星项目部脱颖而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公司重点培养技术尖子,有的送到国外学习深造。在大量引进大中专毕业生的同时,公司开展了结师徒对子,手拉手活动,为年轻有为的莘莘学子们提供条件,促其成材。
  改革没有休止符。有一年,公司招收了39名农转工人员,这些职工大部分文化水平低、年龄大,而且女工偏多,为此,公司专门组织力量帮助她们在技术上“脱贫”。目前这39名职工已全部达到了持证上岗标准。仅有初中文化的女工李亚珍,年龄已届40,经过自身努力,现已取得了卷扬机、搅拌机等三项上岗证书,成了分公司顶尖能手,1997年被评为北京城建集团“十佳工人”之一。进入1998年后,公司又将转岗工作列为今年工作的重点,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转岗培训计划,仅一二季度便办了低压电工等培训班5期,培训人员达370人。一名待岗的炊事员,经过转岗培训后,凭借自身努力,现已成为专业技术骨干。
  得益于“素质工程”的北京城建四公司,在历经数次企业内部改革,乃至在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过程中,始终保持有一支稳定、团结的职工队伍,围绕着良好的竞争机制运转。用公司的话说:“企业给你个‘救生圈’,职工自己要学会‘游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靠的是实力,同样,企业职工在企业中生存、发展也要有实力。经过“充电”后,要凭本事和能力上岗,这才是职工适应企业发展的出路。当然,随着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公司的3000职工肯定还存在着劳动力供需过剩的矛盾,企业要发展,势必还要分流,减少冗员。面对如此趋势,四公司职工已经摒弃了以往过多的恐惧与彷徨。他们相信有多种技能在身,就一定会有他们施展本领的广阔空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