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私营经济崛起补充苏南模式
  乡镇企业滑坡局面开始扭转
  新华社南京电 (记者汤涧、袁养和、包永辉)苏南农村近两年来迅速崛起一大批私营工业企业,打破了这里集体工业“一统天下”的格局,成为乡镇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苏南农村私营企业已突破1.5万家,占乡镇企业总数的1/3以上,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20多万人。苏州等地个体私营企业所上缴的税收已占到整个乡镇企业总量的15%左右。
  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苏南农村将适宜于私人经营的乡村集体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目前,苏南通过拍卖、转让等形式转为私营的集体企业已近5000家。常州不锈钢管厂1996年6月拍卖给上海一家私营物资公司后,对方一举投入3000万元,形成了年产1.5万吨无缝钢管的生产能力。
  企业改制过程中,苏南许多地方一些名为集体实为私营的企业也纷纷摘掉假集体的牌子,恢复其私营企业真实面目。武进市芙蓉镇常青珠宝有限公司去年摘下了集体牌子。目前,这家公司已成为年销售1.26亿元、利税1000万元、出口1500万美元的珍珠加工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在苏南,像常青公司这样由假集体变为私营的企业已超过了5000家。
  苏南各级政府积极创造公平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激发私营企业活力。各地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私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减少和免除部分税费征收项目,减化审批手续,放开经营范围。不少乡镇辟出厂房和土地,兴建私营工业开发区,吸引私营业主进区投资,并引导他们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常熟市梅李镇1994年建成的“梅李民营轻纺工业园”,以其灵通的信息、完善的设施和繁荣的市场吸引了120多户私营业主进驻园区。在轻纺工业园的带动下,全镇的经编业从分散走向集中、从作坊式走向规模型,经编业的固定资产现已超过1亿元,出口近千万美元,成为全镇主导产业之一。
  一些经济界人士认为,私营经济对苏南经济的发展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6年苏南乡镇企业的增长幅度由以往的两位数下降到一位数,部分地区的个别经济指标还出现了负增长。
  1997年,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为苏南乡镇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经济滑坡被遏止。苏州市乡镇企业的利润1996年下跌了9.47%,而到了1997年,这一指标的增长由负转正,增幅达10.8%。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老乡月谈

  从体制优势转向技术优势
  陈乃醒
  进入“九五”时期,我国经济开始了由生活消费品拉动向生产资料拉动的转变。加之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促使乡镇企业必须改变策略,即从体制优势转到技术优势上来。凭借着体制的优势,乡镇企业对我国经济起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企业产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体制逐步趋同。可以说在体制方面,乡镇企业的优势正在逐步减弱。所以,乡镇企业应当在技术方面重塑优势。
  广义地说,技术包括软、硬两方面。在技术硬件方面,乡镇企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几次技术改造,和国有、城市集体同类型企业相比,不相上下。而在软件方面,则各有千秋,即在企业管理方面乡镇企业稍为逊色,而在开拓市场方面,乡镇企业比较有经验,则略胜一筹。所以,推动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要在更快地启动硬件的更新改造,继续在市场营销方面加大力度的同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促进技术进步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条:一是增加资金投入,二是人才开发。前者要开源节流,在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提高企业积累能力的同时,实施资本经营,广开融资渠道。特别是要节约资金,将可花可不花的钱集中起来,投入到现有企业的更新改造上来。
  对于乡镇企业来说,更缺的是人才,而人才比其他方面更显重要。事实证明,没有人才,即使能取得一时的发展,也不可能取得持久的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人才更是企业发展的立足之本。所以,开发人才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乡镇企业开发人才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社会上招聘,二是开展培训,三是接受咨询。现在是乡镇企业招聘人才的绝好时机,城市企业职工下岗,政府机构裁员,乡镇企业可以从中挑选接收大批有用人才,来改变和调整乡镇企业的人员结构。为了更快地提高乡镇企业现有职工的科技文化水平,应当将培训切切实实地开展起来,常抓不懈。在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今天,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离开咨询。因为经济运行日益复杂,只有具备一定专门知识而又专门从事于某一方面研究的人,才具有更高的洞察力,揭示经济发展的方向。在这方面,乡镇企业有自己的好传统,历史上曾经利用过“星期日工程师”的方式,借脑袋发财,解决了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很多难题。和那时相比,目前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咨询显得更加重要,而且咨询的形式和内容也都不可同日而语了。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不应随意收回经营权
  编辑同志:
  由于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对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的认识有偏差,致使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
  一是随意收回经营权。部分农村基层干部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必须由集体经营,只有集体经营才是发展集体经济。在这种指导思想支配下,个别村采取硬性办法收回了业主承包的村组企业和多种经营基地的经营权,造成有的企业停产、倒闭。
  二是刮股风。有的农村干部认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股”就灵,而没有在股份合作制规范运作、科学管理上下功夫。目前相当一部分名曰股份合作制企业而实际变成高息集资由集体经营的企业,股东无任何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希望有关部门重视上述问题。
  湖北省老河口市 刘贵礼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
  启动农村市场的一把钥匙
  李铁
  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对策,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启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今年8%的增长速度,已经引起了国内有关方面和学术界的重视。主要观点之一,就是把启动农村市场,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刺激国内需求的一种重要手段。
  然而,启动农村市场关键是要选准一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分析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农民的消费特点,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的限制因素和条件,并采取有针对性和有利于具体操作的对策。
  从中长期目标看,启动农村市场,首先要在稳定当前党在农村各项基本政策的前提下,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
  从近期目标上看,则是要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营造乡镇企业集中发展的有利环境,促进农村就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转变。
  为什么把启动农村市场的近期目标定位在小城镇上呢?
  从农村整体上看,1997年农民人均年收入为2090元,和城镇居民的5140元相比,这种收入水平还没有摆脱自给自足的消费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谈启动农村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9亿农民收入的结构分布是不均衡的。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要高于农业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农民收入要高于边远地区。启动农村市场的政策目标,应该定位于沿海地区和一部分中部地区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城镇,定位于长期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在城市就业的流动人口。
  以加强小城镇建设刺激农村市场的实质是,刺激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和农村地区的投资和消费。其中最大的拉力之一是房地产市场。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之所以萧条,原因在于旧有的工资制度和福利分房制度的制约,改革还没有到位。但农村的住房、小城镇的住房甚至包括一大批县城的住房,已经基本上市场化和商品化,不存在着体制障碍。另外,建房是农民长期的储蓄动机和消费需求之一。
  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在小城镇甚至小城市放开了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在城镇具有稳定的居住条件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前提,必然要求农民在城里购买住房,也就会带动小城镇的房地产消费和流通,等于开启了小城镇房地产开发的大门。据调查,在全国各类小城镇居住的人口中,其中近2/3的人口没有城镇户口。如果允许他们在小城镇定居落户,并提供各类商品房,加快住房流通,这一部分房地产业发展的潜力之大很难估计。
  目前影响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一个不利因素是,绝大多数的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环境设施较差,和各类城市相比,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硬件配比中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问题。当前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基本上依靠小城镇政府自身的财政支配能力和聚集社会资金的能力。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按说应该依靠银行的中期信贷。但是由于政策上的限制,信贷支持的缺位,使小城镇在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上,经常捉襟见肘。无论是发达地区的小城镇还是中等水平的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信贷资金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对促进小城镇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要保障小城镇建设基础规划与投资,目前专家议论最多的是地方政府和小城镇政府之间的财政体制改革问题。以往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使得小城镇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上交上级政府,自己仅获得政府管理的人头费开支。因此在税收征管上没有积极性,兴趣偏向于预算外收入,扩张了土地出让的动机和加大摊派及收费的行为。规范小城镇政府的财政体制,应在分税制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小城镇政府和上级政府的收支范围,增强小城镇为社区服务的预算内财政能力,并形成小城镇政府可持续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能力。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企业风采

  老K之奇
  本报记者 胡果
  浙江奉化,著名的服装之乡。全市工业企业的1/4是服装厂,从业人员的1/3做服装卖,工业总产值的1/4靠服装。服装二字,对奉化来说既非同寻常又非常寻常。然而,近年来却突然冒出个“老K”,惹得见多不怪的奉化人一阵阵好奇。
  “老K”其实早已有之,前身奉化第二西服厂,现名老K制衣公司。而“老K”之奇的真正产生是在90年代中后期:中国公认名牌,浙江企业之星,奉化利税最高企业,全国最大羊绒系列服装出口基地……二三年间,荣誉接踵而至,效益不断攀升。1997年,老K完成工业产值2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1.2亿元,创利税600多万元,成为奉化服装四强龙头企业之一。
  “两个太阳”升起来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一番冷静分析、周密调查,老K毅然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空间:其时,质地轻软、保暖性好、高贵豪华的羊绒制衣正是国际服装市场上的“俏娇娘”,而世界上羊绒的最大产地就在中国。一个向内销优才做外贸的传统挑战,以羊绒服装为拳头勇闯国际市场,外销练兵而后国内发展的思路由此拟就。
  总经理包国富坦言,此番抉择,并非求“东方不亮西方亮”,而是想“两个太阳升起来”。这远不是坦途一条,但老K决心坚定。1993年,羊绒服装在日本刚刚兴起,著名的丝鸟公司来到奉化,想选一家服装厂联手生产。跃跃欲试者众,做出样品后,老K拔了头筹。这一合作就到而今,老K的羊绒制衣送到日本,从未在仓库里积压过。此后,老K的羊绒西服、羊绒大衣陆续叩开了美国、加拿大、韩国及东南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大门。
  外销“练兵”初战告捷。与此同时,技术、管理、资金,方方面面也做好了“杀回”国内的准备。打响名牌,选择市场突破口是关键。老K一举打入商战正烈的中原郑州,并荣获郑州市技术监督局、郑州市质量检验协会授予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双优产品”三连冠。今日的老K已编织起一张遍布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的可观的销售网。
  “加法减法”一起算
  转战海内外市场多年,老K推行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管理,其精髓包括两句话:质量上只加不减,利益上宁减少加。
  从1992年以来,老K多次取消办公楼建设计划、压缩行政开支,同时不断加大技改投入,集中资金2000多万元,从美、日、德、意等国相继引入具有国际90年代水平的成套服装生产设备。一增一减,企业一步到位完成从乡镇小厂到现代化企业的脱胎换骨。
  在商言商,老K却喊出利益上宁减少加,是不是有点难以自圆其说?然而包国富自有一番“说法”:今天中国服装业的名牌,首先只能是“民牌”,即老百姓熟悉、称心并且买得起的品牌。谁做到了这一点,谁就拥有了最大的潜在市场。这几年,布料价格大幅度提高,其他原料也逐渐上涨,而老K却坚持在服装售价上不做或慎做“加法”。
  告别老K,回望遍布奉化乡乡镇镇大大小小的服装厂,一种强烈的感觉涌上心来: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给乡镇企业的再发展提出了新问题,然而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定好自己的方向,创出自己的特色,重焕光彩就在不远的明天。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企业风采

  华西探“财源”
  金永溪 江锡民 孙海燕
  浏览华西农民公园,会为长廊里公布的华西人财富表而慨叹:全村350户村民,最多的存款90多万元,最少的也有近10万元。1997年,华西村实现利税2.5亿元;今年一季度,利税又增长19.1%。许多人会问:华西人的钱是从哪里赚来的?
  “华西人办一家厂,兴一家厂。10多年前办的厂,现在还在每年为村里赚回一家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如是说。
  小厂有大名
  华西村有各类企业近50个,其中固定资产500万以下的小企业有15个。华西村干部介绍说:村里是“大厂大效益,小厂好效益”。小厂资金利润率比大厂高。
  我们从华西村广场旁一条小路转进去,看到几间十分朴素甚至可说简陋的厂房。其中一家挂着“华西霓虹广告装潢公司”的牌子。笔者进去一看,屋内静悄悄,只有两名会计在记账。一打听,不得了,这家1990年投资15万元办起来的小乡镇企业,现在总资产已达1000多万元,下设霓虹灯厂、电子公司、霓虹灯培训中心以及遍布全国的20多个分支机构,每年向村里上交200多万元利润,成为在全国霓虹灯广告业中赫赫有名的“新科状元”。
  饶有深意的是,华西村70年代“偷偷摸摸”办工厂时的一批厂房,现在已很旧,却未拆除,而是把它们租赁给来村办私营企业的外乡人。在这座厂房里运转的小印刷厂、五金厂、电动机厂、卷帘门厂等等,每家一年也向村里上交多者70万—80万元、少者20万—30万元的利润,老板们都说:“华西牌子响,我们沾了华西村的光。”
  大厂有精品
  华西村当然不都是小企业,撑起华西村级经济格局的是年利润1000万元以上的近10家大企业。这些企业大都集中在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纺织行业。华西村大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厂厂有绝活,有名牌,有精品。
  华西村申华线材厂是和上钢二厂合作建设的主要生产电焊条的一家大厂。工厂坚持创名牌,线材合格率、综合成材率等5项指标在国内同行业领先。工厂创造的“薄利多销现钞,厚利欠款不要,勤进多跑快销,库存积压减少”销售法,使企业连续几年产销率达98%以上,资金回笼率达100%,1997年完成利润3000多万元。型钢厂是华西村冶金行业又一大厂,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已具备了国内罕见的钛钢加工能力。厂长瞿建明拿出一截光洁晶亮的钛钢对笔者说:“钛钢加工难度极大,但每吨利润要比普通钢高出几十元。”攻克钛钢加工技术难关后,华西型钢厂坚守住了利润超千万元的阵地。
  名牌效应在消费类产品上更见光彩。创造出“仁宝”牌西服、“华西村”牌西服、衬衫、羊毛衫、精纺面料的华西村精毛纺厂和服装公司,1997年以超出4000万元的利润居全村大厂之首。
  新厂有后劲
  大小企业个个盈利,华西人犹觉不够,还在开拓新的“财源”。这次请来的“财神”可够大的,待企业满负荷生产后,一年新增利润将近2亿元。这就是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的“华西炼钢厂”项目。项目总投资8亿多元人民币,外方占56%。目前,外资已到位近80%,华西村亦已购买邻村的600亩土地,作好建厂准备。
  华西村党委常务副书记、华西集团公司总经理吴协东对笔者说:华西村在今后的几年中还要多开财源,开大财源,使华西在市场经济中更加健康长寿。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石榴庄人的盼与喜
  位于北京城南丰台区的石榴庄村,曾经有过辉煌的发展历史。作为亿元村,兴办的20多家企业,那生意也是红红火火。然而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部分企业连年亏损,大家都在盼着村里拿出好的企业转制方案。上图:在村里一间不景气的日化厂里,残疾人黎树林(左)说:“别看我是残疾人,要振兴企业,我有能力、也有信心。”下图:张殿明(左)是村里企业转制的第一批受益者,他把个人创办的实体改造成了有限责任制企业,使员工们成为了企业的主人,大家积极性高了,企业也日趋兴旺了。
  本报记者 李舸摄影报道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动态短波
动态短波
  高科技新产品救活了罗蒙
  本报讯 曾因产品销不出而停产的山东宝泉集团罗蒙轻工化学厂,自年初恢复生产以来,第一季度已盈利63.2万元,这是该企业开发了高科技产品“KCC”系列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带来的转机。该厂聘请了10名化工专家,历时一年,与中国科技大学共同开发研制了“KCC”系列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和净化消声器,产品一投放市场就供不应求。(谢文哲)
  文安县个体经济势头强劲
  本报讯 河北省文安县委、县政府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县经济工作重点。1997年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1万户,从业人员10万余人,个体私营企业完成产值72.32亿元,利润7.3亿元,上缴国家税金6828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64%,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可称“三分天下有其二”。
  (任双平 王子云 王宝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