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特别关注

  海洋在呼唤:秩序
  ——关于海域使用管理问题的调查
  本报记者 李凤鸣
  ●开发利用不合理,破坏海洋环境和资源
  ●●各海洋产业争占海域,矛盾日趋突出
  ●●●海域权属不明,界线不清
  ●●●●海域使用多头审批
  海域是一切海上开发利用活动的空间基础。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多和各项海洋产业的迅猛发展,海域使用呈现多样化、区域化。如海洋交通运输有港口、码头、航道、锚地;海水养殖要划定养殖区;海洋油气、矿产开发要有生产作业区;海底电缆管道要有安全区;还有海水浴场、水上运动场、鱼虾贝藻类栖息繁衍保护区及其他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等等。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海域使用缺乏统一的、法制化的管理,目前不少地区海域使用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开发利用不合理,破坏海洋环境和资源。特定海域有其自身水动力条件和适宜开发的功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发挥应有效益,但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中忽视这一自然规律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有的地方在海港附近海域采石、挖砂,结果改变了水动力环境,导致海岸的严重侵蚀和港口航道的淤积。在山东蓬莱阁东侧,北京一单位投资兴建了一座人造景观“八仙渡”。从海岸到景点筑有长达200多米的填海工程,因石坝把沿岸环流截断,两侧开始淤积,使本来被海水覆盖着的蓬莱市生活排污口裸露在新淤积的海滩上,臭气冲天。有的海湾如大连湾、锦州湾、胶州湾、珠江口、舟山群岛等重点区域,因管理跟不上,陆源污染物不合理排放造成污染,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个别地区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导致疾病流行,危及人体健康。
  各海洋产业争占海域,矛盾日趋突出。目前,我国海洋开发利用活动集中在近海沿岸,由于在沿海城镇邻近海域或重点海湾、重点海岸线海域可利用空间是有限的,而我国海域又无偿使用,因而许多地方跑船圈海,画海为“牢”。沿海各海洋产业争相用海,盐虾争滩,粮盐争海,交通、水产用海交叉重叠,养殖侵入锚地和航道,船只闯入养殖区,凡此种种,使特定海域空间拥挤,互相影响。这种矛盾从行业来看,比较突出的是海水养殖与海港,航运与旅游的矛盾;从矛盾双方来看,既有国有企事业单位同渔村、渔民的矛盾,也有相邻行政区域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
  海域权属不明,界线不清。长期以来,我国对海域使用没有确权发证,沿海地区许多人缺乏海域属国家所有的观念。有人甚至认为:“自己祖祖辈辈以海为生,这片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有的地方将沿海海滩、海域视为集体所有,擅自转让、出租,而国家建设项目却因要给当地高额补偿等问题迟迟不能落实。因海域所有权之争引发的渔民纠纷事件时有发生。省与省,县与县之间毗邻海域界线不清,产生矛盾。这种混乱局面导致有些海域使用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维护。
  海域使用多头审批。近几年来,外商投资企业使用近海海域的项目越来越多,但由于目前我国涉海管理部门较多,有些地区、部门、行业都是根据各自合作需要办理审批手续,往往顾及不到国家安全利益。
  题图:无序的狂捕滥捞,使不少海域已无鱼可捕。渔汛到来,渔船仍滞留渔港,渔人望海兴叹。(附图片)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农民消费低 经济长不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韩俊
  ●现在农民消费水平只相当于城镇居民12年前的水平
  ●9亿多农村人口购买力尚不及3亿城镇人口的购买力
  ●城乡之间巨大“消费断层”严重制约经济增长
  ●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消费需求不足是经济增长的重大制约因素
  80年代中期以前,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和政府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诱发了农业的超常规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1978—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355.3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5.1%。这期间,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量中,农村占62%,农民消费需求的扩张成为主导这一时期消费品市场扩张的主体。
  在80年代中期以后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从总体上看,农民收入的增长都不尽如人意。1985—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97.6元提高到1926.04元,实际年均增长4.17%,明显低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5.68%的年均增长水平。这一时期,农民的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农民生活消费从总体上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从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看,1996年仍高达56.63%,在过去10余年里(1985—1996年)这一系数一直在56.33%—58.8%之间徘徊,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而且,在食品支出中,商品性支出的比重仍然只有48%。
  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对比看,1996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差距是2.5倍;而且,8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差距呈扩大的趋势。如果把消费水平视为收入的函数,则农民现在的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12年前的水平。城乡消费收入的悬殊差距,使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消费“断层”。据估计,城乡消费升级换代的时间差至少为10年。
  从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的份额看,由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从1985年到1996年,这一指标从58.5%下降到43.5%,占总人口75%的9亿多乡村人口的购买力尚不及3亿城镇人口的购买力。这充分说明,农民的消费需求明显不足。
  城镇居民的消费在经历了80年代的两次升级变化之后,从90年代初开始,又进入新的升级的准备时期。这次消费升级的指向是以住宅、汽车等为代表的更高档的耐用消费品。这次消费升级的准备阶段比第二次升级要经历更长的时间(至少10—15年)。在准备阶段,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明显减缓,储蓄倾向提高,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对消费品市场的支撑作用减弱。由于城乡之间巨大的消费“断层”,但农村居民的消费并未及时填补这一消费空白。因为农民需求不足,在城镇居民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形成的庞大的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造成了设备的大量闲置和产品的大量积压。这时,农村市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充分显现出来。
  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
  1985—1988年农民收入的年实际增长率只有1.2%,而1989—1991年年均只有0.7%。1992—1996年,农民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5.9%、3.2%、5%、5.6%、9%。特别是1994年以后,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连续3年超过了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开始缩小。
  如果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这种良好势头能继续保持下去,在近期内农村完全有可能出现新的消费高峰。然而,形势并不乐观。1997年农民收入的实际增长率为4.6%,比上年回落了4.4个百分点。农民消费的增长情况更令人关注。
  从1998年的情况看,农民收入增长的形势仍是不乐观的。第一,目前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和价格下跌问题。第二,乡镇企业面临着较大困难,农村非农就业机会减少。1997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400万人,而“八五”期间平均每年吸纳719万,1996年吸纳647万人。1998年受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会进一步回落,所提供的非农就业机会会进一步减少。第三,由于就业压力大,许多城市采取了限制雇佣农村劳动力的政策等,农民外出就业机会减少。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农民收入和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很可能发生逆转。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一是要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防止出现严重的“谷贱伤农”;二是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三是确保乡镇企业适度快速增长;四是在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收入,更是长远之计。其根本出路在于:优化农业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方位开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谁来收煤气费
  阿义
  搬进新居,先通了水电,水电费由各家轮流收,每月收齐一层楼的,统一交到单位。拖了一年,才通上煤气,以为收费也是同样办理。轮到我家收费时,将煤水电费一并收齐,待交到单位时,方知煤气费要每月初单独送到银行。
  正想跑趟银行,煤气公司抄表员又来查煤气表了。听说钱还没有交,批评我一番,还要罚款20元。我也不服,辩解道:这是我第一次收煤气费,没有任何人告诉我如何交法。不知者不罪。再进一步说,我是替煤气公司收费,是为煤气公司服务。我付出了劳动,还没向你们要报酬呢,却来罚我的款?一番理论,免了罚款,只是要我下次注意。
  这次收费“遭遇”本是几年前的事。说起来,轮流收几家的钱,跑一趟银行,一年也就摊上一两回,似乎是无所谓的事儿,可是细究起来,并不简单。用户与煤气公司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我花钱你供气,我付费你服务。收费也是一种服务,理应由煤气公司来收。如果煤气公司确有困难,委托用户来收也未尝不可,但是要给予适当补偿。否则,就是一种不等价交换,等于煤气公司无偿占有了用户的劳动。想一想,偌大的城市,成千上万的用户都是自己收费,一年能给煤气公司省多少费用!
  垄断行业由于处于垄断地位,缺乏改进服务、降低成本、降低价格的压力和动力,习惯于向消费者发号施令,天然存在着提价冲动,消费者对其行为又往往奈何不得。在众多竞争性行业千方百计改进服务、让消费者享受便利的今天,垄断行业以老大自居的面目更让人难以接受。
  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打破垄断,除少数必须实行垄断的行业外都要放开经营,必须垄断的行业也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对少数必须实行垄断的行业,要加强社会监督,要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垄断行业行为,保护公众利益,政府、舆论、消费者都要发挥监督作用,不能让垄断行业由着性子来。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在北京街头等出租车,常有不带任何出租标志的车悄然而至——
  “黑车”驶向何方
  马飞孝 田俊荣
  黑车成一景
  您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站在路旁等车时,不带任何出租标志的车“倏”地悄然而至,司机狡黠地眨着眼睛,问您去何方。若不上,那车扭头便走,没入都市的滚滚车流中。目前北京正式的出租车为6.5万辆,而未经批准、私自揽客的“黑车”竟约有2万辆,以“面的”为主,且有继续蔓延之势。
  对于人生地不熟的外地人,黑车常会黑上一刀,但对北京人,他们更多是以价格优惠吸引人。在首都机场候车时,排在笔者前面的一位女士走出去和一位司机讨价还价后,准备上车。她的同伴拉拉她说:“能上吗?那是黑车。”这位女士说:“价都谈好啦,便宜20元,又不用排队。”说着,把她的同伴拉进了车内。一位常乘黑车的小伙子回答更是干脆:“管它白车黑车,便宜的就是好车!”
  缘何多起来
  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局是唯一有权批准出租车运营权的单位。1994年出租车发展到6.5万辆后,北京就对出租车实行了总量控制,4年多来基本没有发展。尤其是“面的”,正逐步淘汰,比原先减少了1万辆左右。出租汽车管理局局长李振成说,6.5万辆出租汽车已经基本够用了,考虑到北京市的交通情况,不宜再增加出租车了。
  然而,这6.5万辆“正规军”挑活、拒载、利用率不高,“黑车”出现势成必然。家住朝阳区的朱先生说,我住那地方比较偏,出租车一般不过去,所以有事需打车的时候,就得找黑车。对此,李振成局长坦言,出租车像“面的”、“夏利”现在中心市区等繁华路段的满载率为80%—85%,所以他们一般不愿到城乡结合部或城市周边等较偏的地区。北人出租公司的总经理郑九如说,现在出租车单车利用率不高,一天干七八个小时,双休日还要休息,堵车时就不出车,并且有的司机挑活、拒载的事情常有发生。
  笔者在中关村上了一辆黑车,司机用自己的车已干了半年的黑车生意。他说干这一行挺辛苦的,每天总是提心吊胆的,一般在三环外,到里面去怕被抓。收入还比较稳定。当笔者问及他为什么不到正式的出租公司去,他说自己像“游击队”,也想变成“正规军”,但出租车公司早就满了,不招人。
  何处是归途
  黑车虽有市场,但它逃税,不承担任何义务,属于非法运营。并且黑车晚上出三环以外不能登记,遭劫的事常有发生。鉴于此,一些出租车公司的经理呼吁:打击黑车。
  但整治黑车,又岂是一个“打”字了得。主管打假的工商局要管三百六十行,而出租汽车管理局还有自己的6.5万辆汽车需监督。从执法方面的公正性讲打击黑车至少得双人执法,2万辆黑车,那得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管理局方面承认,目前黑车执法和处罚的力度不够,今后需加强联合执法。
  一些专家认为,限制出租车的行政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应遵循供求规律,“黑车”现象便是铁的市场规律在起作用。解决“黑车”问题,从扩大正规出租车供给角度看,可有两种办法,其一是取消限制,但虑及大量“面的”对北京这一国际大都市的影响,似不可行。其二是将“夏利”、“桑塔纳”等出租车价格下调。因为这两者与“面的”价格差距较大,处于供过于求状态,降价可使满载率提高,等于扩大了出租车供给,也有利于减少黑车。
  据悉,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局正在调查,准备对出租车调价。再就是准备实行双班制,提高单车的利用率,这样无形中就会增加运力。
  据统计,目前出租车运力占公交总运力的15%。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副经理王新生说,公交总公司正在开发一种新车,要在一些新建小区、城乡结合部多建公交线路,方便广大居民的出行。发达、舒适的公共交通可使对“面的”需求适当减少,这样,等于把黑车的那部分市场夺了过来。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沟通你和我

  一周来,江苏建湖蔡春祥、湖北襄樊晁元君、四川华蓥邱海鹰等几十位读者给周刊来信来稿,这里刊登上海老工人吴仲安的来稿。
  “三产”收支应透明
  我在工作中了解到:有一国有企业利用富余人员和厂房搞“三产”,先后开了9家店。其中不乏生意红火、收入可观的。但收入越多的三产企业收支却越神秘,员工的工资、奖金都是“模糊”的。
  有钱好办事。八九个商店的经理不忘领导栽培,争相“进贡”。领导也心领神会,按进贡多少行赏。有赏车子、房子的,也有给经理家属赏位子的。就这样,在“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权、钱交换之中,国家财产被跑、冒、滴、漏掉了。
  企业办三产本是好事一桩。明人不做暗事,我们历来有经济民主的优良传统。定时向企业员工公布三产收支,有利于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也便于群众对公款的监督使用。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五月二十八日结束的九八上海工业库存产品华东调剂拍卖会,在上海第一次以拍卖方式处理工业库存产品,将库存商品引向社会。拍卖会成交额达二百四十余万元。图为竞拍声此起彼伏的拍卖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陈飞摄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如此“化肥工厂”
  浙江富阳市有不少这样的“硫酸锌化肥工厂”,其产品主要销往北方,他们自己从来不用。据介绍,这些厂因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检测和化验手段,产品质量很不稳定,重金属镉含量往往严重超标。劳末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