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素朴平淡才是真
  ——痛悼吕叔湘老师
  李行健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于4月9日下午1时溘然长逝!当我赶到医院时,医生们遵循先生“捐献遗体和眼角膜”的遗嘱,正在为他摘除眼角膜。先生遗体尚有余温,但我们再也看不到先生慈祥的笑容了!我作为先生的受业弟子,又长期跟随先生学习和工作,悲痛之情实在难以抑制!
  吕叔湘先生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七十余年,成绩卓著,是我国语言学界一代宗师。他和朱德熙先生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曾风靡全国,影响深远。吕先生不仅是蜚声中外的语言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始终坚持艰苦朴素生活作风的共产党员。今天,我把不大为人所知的一些往事写下来,作为对先生深切的悼念!
  1995年初,《百家姓》专题制片组摄制吕姓时,请我陪同他们一起去访问吕老。访问开始,记者第一句话就问吕老:“您这么高的地位,这么大的学问,家里摆设怎么这么简单陈旧?”吕老客厅中仅有三个几十年前的旧木沙发和一张早就掉了漆的木头八仙桌,这可能同记者想象中蜚声国内外的大学者家里的陈设太不相称了。于是记者又问吕老的钱都干什么用了?吕老笑笑说:“工资每月都花光了,有时不够用,还得靠一些零星的稿费贴补。”
  吕老并不是没有钱,但他个人又确实没有钱。因为他把稿酬大都捐给国家或社会公益事业了,而他仅有的工资,要养活好几口人。吕师母早年退职,专门照顾家庭,没有工资收入,家中还要养活一位年老多病的孤老亲属,还有大量的应酬、买书等。吕老从不喝酒,后来又戒了烟,只喝清茶,没有别的嗜好,可以说,他的生活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了。
  1951年6月6日开始,《人民日报》每日连载吕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一直连载了好几个月,后来又出版单行本,发行量之大,在语言学著作中恐怕是空前的。但他们却把这笔可观的稿费收入捐献给抗美援朝买飞机大炮了。“文化大革命”后退还他几万元,他又全部拿出来设立青年语言学奖金。他用这笔钱奖掖了不少优秀的年轻同志,鼓励他们攀登语言学术的高峰。前几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六卷本的《吕叔湘文集》,也有可观的稿酬,他又全部捐给了家乡江苏的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
  吕老把名位和钱财看得很淡,他希望过淡泊、俭朴的生活。他的财富就是书。然而,就连他集藏了几十年的不少的书籍,在前几年也分别送给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和国家语委。吕老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当过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相当院士),还被俄罗斯等国家科学院选为院士;他的大儿子和二女婿也是院士,其他子女也是高级知识分子,可他却一生过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清苦生活。
  就以穿衣来说,吕老虽然经常接待外宾、出席重要会议,有时还出国访问,但他并没有什么好衣服。1986年香港大学授给吕先生荣誉博士学位,请他到香港访问时,才临时做了一套新西装。可回来后就没见他穿过。1988年春天,我陪他到外面看花,为了照相,才又穿了那么一会儿。平常就是蓝布的中山服和布鞋。冬天就穿那件旧羽绒服;有件蓝色的新棉袄,只在过年时,有客人来时才穿一下。
  至于吃饭,更是简单。他一贯喜欢粗茶淡饭,对品种从不挑剔,做什么吃什么。1991年春天,他让我陪他去西山植物园看花(吕老喜欢花,每年只要有时间都外出看看花)。看完花,我说到香山饭店去吃饭,吕老说什么也不去,说那里太贵了。最后他拗不过我们,只好去了香山饭店。待服务员送上菜单,他看了半天,只要了一碗面条。我说点两个菜,他也不同意。后来说了半天才要了两盘饺子和一碗菜汤。饭后让他和师母在饭店房间里午休,吕老也不同意,说不花这份钱,只在大厅的椅子上休息了半小时了事。
  1986年夏天,语文出版社安排吕老去怀柔一个招待所休息几天。原来想请一位同志陪他和师母住在那里,以便照顾一下生活,他不同意。到了招待所,他坚决不住安排好的套间,后来只好给他们换了一个标准间。1995年,请他去香山别墅休息几天,他先问房子一天要多少钱。我告诉他房子是人家办学租下未用完的,不花钱,不住也闲着,他才同意和师母、大姐他们去休息了几天。但是他们人住饭店却不吃饭店的饭,而是到饭店职工食堂去打饭回来吃。因为吕老不愿让我们专门为他张罗外出休息的事,我们只好趁在外边开会的机会把他请去指导工作,同时也让他稍事休息。但他总是会一完就回去,一天也不多住。他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编写工作,非常关心,他表示过,别的会不参加了,词典编写会还参加。开会时,我们遇到问题可随时向他汇报,他也同参加会的同志经常交谈,有时在会上讲讲话,对编写的同志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但他也一直坚持和代表吃一样的饭,住一样的房子。只是因他上下楼梯不方便,每顿饭由服务员送去,一般都是两碟菜,一碗汤,馒头米饭或面条,实际上还到不了代表的伙食标准。
  我们就是从这些“寻常小事”中,看到了吕先生高尚的生活情操和平凡可贵的品格。这同他的学术成果一样,都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今后我再也不能陪吕老看花了。但吕老留下遗嘱说,不留骨灰,要把骨灰埋入地下,上面栽树,绿化大地。我想,几年之后,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吕老在九泉之下尽可含笑赏花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短歌四首
  峭岩
  生命(一)
  风把它吹落这里
  只给它一张石床
  一面陡壁
   一缕阳光
   一个缝隙
  它顽强地奋争了
   根,深深扎下
   哪怕曲折
   哪怕艰巨
  它终于站稳脚跟
  巍峨耸立在石崖
   招满天雄风
   唤秋夏风雨
   不失时机地
   为人类献上一抹
   碧绿
  生命(二)
  刀削的石峰犬牙之间
  耸立着一棵棵生命
  像一幅天然壁画
  执意在悬崖上描绘风景
  这些树辞掉一切丰厚
  顽强地固守恬淡和贫瘠
  宁可张开苍老的枝干
  尽力吸收阳光的普照山泉的
  水滴
  最小的获取最大的回报
  春夏有红,秋冬有绿
  人们从此看到生命的伟大
  再也不会在困苦面前叹息
  让我们做一棵会呼唤的树吧
  对生活永远充满希冀
  只要把根深深扎进土壤
  就会迎来如花似锦的四季
  走近三塔
  悄悄走近你,三塔
  已是晨曦初照,
  满天微霞
  霞光涂满你的胴体,
  流光溢彩
  秀水映亮你的古老又年轻的面颊
  三姊妹站在那里就是历史
  晨幕拉开就是一幅惊世的画
  脚步轻轻,不忍踏破你的静美
  心儿翼翼,唯恐添一份嘈杂
  悄悄走近你,三塔
  走近历史的深处,
  走近昨天的风景
  走近苍山洱海的传说
  走近白族人民创世的神话
  外婆桥
  这就是外婆桥吗
  水上垒砌的故事 被水孵化出
一个个细节一支支插曲
  桥东 演化着集市的繁荣
  桥西 品味着生活的甜美
  外婆不在了乘水流东去
  没带走一丝如意的生活
  她的歌谣留在桥上
  留在月下
  让人们划船去打捞……


第8版(副刊)
专栏:乐凯之光

  曲径(摄影)  朱云帆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想起滕子京
  潘刚强
  宋人笔记中有这样一则记载:“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历中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值得指出的是,当时范仲淹因“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由相当于副宰相的参知政事贬至邓州,也是处江湖之远。《宋史》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他在《岳阳楼记》中抒发先忧后乐的情怀,一为自励,二为劝友,这是可信的。
  牢骚归牢骚,不服归不服,滕子京在巴陵郡的政绩倒是名留青史的。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载:“庆历中,滕子京谪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除了重修岳阳楼,他还迁建了文庙,维修了南湖紫荆堤,修筑了岳阳楼下的偃虹堤。欧阳修《与滕待制子京书》称其政绩是“去宿弊以便人,兴无穷之长利”。就说重修岳阳楼罢,据编纂《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载:“滕宗谅知岳州,修岳阳楼不用省库银,不敛于民。但榜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者,官为督之。民负债者争献之。所得近万缗,置库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楼成极雄丽,所费甚广,自入者亦不鲜焉。州人不以为非,皆称其能。”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不靠财政拨款,不搞集资摊派,而是靠催收州民捐献出来的烂债聚财,确实令人称奇。可见,“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也是可信的。
  无论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还是范仲淹流放邓州府,他们忠君爱民、克己奉公的坦荡胸怀,使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因此名列仁人志士而流芳千古。
  其实,在当今政坛仕途,人生不如意事亦是常有,比如眼前遇到的“下岗分流”,当然不会人人兴高采烈。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人民公仆,应当胸怀宽阔,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淡化个人的名利得失和宠辱悲喜,把改革大业摆在首位,这样才能超越自我,摆脱世俗,有所作为。何况,今天的“下岗分流”和当年的贬谪不是一回事。


第8版(副刊)
专栏:茶楼

  山外侃山
  贺寿光
  我果真把自己的魂遗在大山里了吗?说不清。总之,我已经忘不了所有到过的山,还盼望着去所有没有去过的山。
  山是稳重的,这是我最初的观念。“稳如泰山”、“重于泰山”、“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些名句在我的头脑里先入为主,因此,我攀登的第一座名山是泰山。站在南天门前、未了轩下,远眺齐鲁大地,黄河像根黄绸带在天际缥缥缈缈地游动。入夜,天乌漆墨黑,如一口大锅倒扣下来,伫立天街,松涛满耳。黎明,到拱北石下,看旭日如何浮出云海,怎样把浑沌的世界染成一片辉煌,这时再多的烦恼,也会顷刻忘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绝对是因为把自己的胸怀与泰山融为一体了。杜甫有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好像泰山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山,其实不对。泰山的主峰玉皇顶海拔才不过一千五百三十二米,不用拿它与八千八百多米高的珠穆朗玛峰较量了,就是和恒山、华山、黄山、峨眉山比,它也是个“小个子”。那国人为什么如此尊崇泰山?是泰山的气质、品德使然。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好像泰山就没发生过诸如山崩、滑坡、塌方、地震之类的灾害,让人一看泰山,心里就有一种安全感、安定感、安稳感。故而历代帝王封禅,大都前往泰山,这就使泰山逐渐具有了国泰民安这样一种象征。
  山看多了,我对山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并不是天下所有的山都以稳重赢得人们尊崇的。且不说以险要闻名于世的黄山,就说武陵源的那些山吧,一座座山头都是陡峭如刀割斧斫过一般,奇峰三千,峰峰拔地而起,有的上锐下削,有的上下一般粗细,有的甚至头大尾小,像从天上倒插下来似的,看上去悬而又险。你再看云南的石林,怎么就从平地里长出一大片石质的刀枪剑戟,笔直地刺向天空?不,这不是山,分明是一群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裸露着健壮无比的筋骨,向世人宣告,这才是阳刚之美!而桂林一带的山,则与石林全然不同。这里的山全都披锦叠彩,满目青葱。群山的走势颇似一班仙女在跳着柔姿舞,缓起缓伏,轻松舒展。漓江在群山脚下汩汩流淌,更使得两岸的青山充满了灵秀之气,如同十万秀女在碧水旁濯足沐发,洗出了滋润,洗出了青春,一个个骄傲地挺起丰满的胸,展示着女性的形体美。这些山,同样让人尊崇,让人赞叹,让人喜爱。
  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话只能作夸张看。五岳和黄山纵然美妙绝伦,也决不可能包容天下无限山色。如火山之热烈活跃、雪山之冷艳陡峭,便是黄山加上五岳都不可能有的奇绝之处。再如四周围一马平川,甚至一片汪洋,也能突兀起一座山来,人们称它叫孤山。清代的金农有诗写道:“水风多处轻抬眼,浮出青山似覆杯。”一个“浮”字,把一座水上孤山写得鲜活绝顶,这也是五岳和黄山都无法涵盖的特色。山和人一样,有个性就有影响。倘若把孤山搬到黄山群峰之间,人们就不会记得它,孤山不孤,当然就失去了光彩。
  没有山的世界是平淡的,人们有一千条理由乐山、爱山,但突出表现在游山。奇怪的是,那么多“好入名山游”的人,却极少有肯在名山留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游山玩水只是为了消遣,为了满足一下自己游玩的欲望。他们如云如风,来去匆匆。美景妙境常常覆盖着清苦与寂寞。
  说山里穷,就把山里人家搬迁出来。八十年代,政府曾出钱为一批山里人在山外盖了房,铺好路,通上水和电,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吗?可他们不领这个情,一有机会自己又搬回那个缺水无电的山旮旯去,宁可守穷,贱土难离呀!
  观念如山。世上有各式各样的山,也有各式各样的观念。山体的自然隆起与塌陷,那是大地的观念。火山喷发,撼天动地,力量无穷,一次喷发,就是大地的一次观念解放与更新。
  当然,山变了,人的观念不一定变。但人的观念变了,山却一定会变。而今,公路、铁路、航线正在往山区延伸,更有那看不见的电波,铺就了宽广无边的信息高速通道,正在把山里山外联在一块一览无余的小小屏幕上。前不久,西部大山里有一位养蛇的人,自己拿出十多万元,加入了国际信息互联网络,一下子就把整个世界拉进了大山。于是,大山开始走向真正意义上的风景线,而不再是离不开的那方“贱土”。一个三峡工程,上百万人口的大迁徙,工作进展是如此顺利。城里人纷纷进山,山里人也纷纷进城,真的是世道在变。


第8版(副刊)
专栏:

  谒刘勰墓
  王中来
  去年秋天,我去莒县游定林寺。
  定林寺坐落在浮来山上,其主要古建筑只有大佛殿、校经楼和三教堂三处。但它寺小名气大。据说,每年来这里的中外游人和香客很多。这主要因为,寺院内有一棵被誉为世界树王的古银杏树,虽岁逾三千,至今仍蓊郁苍然。同时,还因为寺院是刘勰先生的故居,山麓一隅还有他的墓地。
  那天,匆匆游完寺院,我便急着探听去刘勰墓地的路线。这也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因为,寺院内的景物“千佛一面”,看多了便觉兴趣索然。所以,一走进山门外的停车场,我便向一位当地的看车老人打听刘勰墓的去处。老人听后,扬臂指着南边的一座山坡说:“噢?你是找刘和尚的坟。呐,就在上边——一个小土堆儿!”于是,我怀着对刘勰先生的崇拜之情,穿过干涸裸露的河床,沿着一条羊肠小道,走进了他的墓地。
  刘勰先生的墓,堆垒在小山背阴的一绺平缓的草坡上,与定林寺遥遥相对。墓地的东侧,有一条弯弯的天然小渠,里边堆着些枯枝败叶,由此向南蜿蜒而去;西侧是一片逶迤绵延的山峦,上边稀落地长着几株倦怠的黑松和几丛枝条赤裸的灌木。刘勰先生的墓,名虽为墓,实则是一座圆形尖顶的小土坟,一个在村野茔地里随处可见的“土凸墩”。几撮蒙霜的茎草,瑟瑟地颤抖在秋风里,如泣如诉,像是对墓中人的幽幽怜悯,也像是为墓中人生前的不朽建树而自豪。墓前总算有一块石碑,做工粗糙,看碑上的时间,是近几年刚树的。上边,似乎没有颂扬死者生前“独善而垂文”的功德铭文。除用阴文刻有“刘勰先生之墓”六个大字外,其余的便是镌刻着几处捐资树碑的中小学校名称。总之,在秋风夕照中,刘勰先生的墓显得是那样的孤独和苍凉。
  就这样,暮色苍茫中,我面对刘勰先生的孤坟,难免“情以物迁”,生发出几丝感慨和惆怅。刘勰是不朽的!尽管他由于受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他的立场、观点和理论,均有其局限性,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和“笃志好学”的精神,概括和总结的从先秦到晋宋一千多年间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经验和教训,至今仍有其重要的研究、借鉴价值。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专题论述了有关文学创作上许多重要问题,并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方法和“标准”等基本原理。从而,建立起了自己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就是这样一位以他的杰作《文心雕龙》而“名逾金石之坚”的古代论坛骄子,一位在中国和世界古代文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出重要贡献的古代文化巨擘,其坟墓,却在一个以灿烂的古代民族文化而著称于世界的国度里,竟然如此的冷落、凄凉,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和愧疚……
  然而,反之我又想:人民由衷爱戴的周总理,其功勋可谓齐天了,但他逝世后,不是既没有陵墓,又没有存放下骨灰吗?更何况历史上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刘勰。只要死去的能名垂青史,活着的人又何必去惋惜死者的一抔黄土呢!


第8版(副刊)
专栏:

  《新世纪之歌》播出
  一部介绍信息发展和网络知识的电视系列片《新世纪之歌》五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在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期间播出。该片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委、北京信息化办公室和北京有线电视台联合制作。它以当今全球信息发展为背景,客观的报道,力求使观众更直观更实际地了解信息技术,从而认识现实,把握未来。(张)


第8版(副刊)
专栏:

  总政话剧团新戏迎团庆
  总政话剧团将于五月十二日起在八一剧场举行三场大型话剧、小剧场话剧和小品文艺晚会,以庆祝建团四十五周年。总政话剧团成立于一九五三年。四十五年来,该团以高超的艺术水准、严整的阵容,先后演出大小剧目二百余部,累计为部队巡回演出五十六次,观众达一千三百四十二点七万,赢得了军内外的赞誉。此次演出的话剧《男人兵阵》、小剧场剧《冲出强气流》和小品文艺晚会,旨在展示近年来的艺术成果和新人。(林木)


第8版(副刊)
专栏:

  虾趣(中国画) 林玉华


第8版(副刊)
专栏:

  走远的牛
  潘烽
  在寒夜中走出 没有鞭声
  四只脚卸去了许多沉重
  以从未有过的急切
  踏冰又踏雪
  邀请太阳和春光
  去寻找荒原
  黄绒绒的皮毛变成土地的色彩
  犄角不停地晃动
  稳健地踩出深深的蹄窝
  因为身上承受着沉沉的负荷
  热汗像雨滴
  沿皮毛滑去
  团团阴霾都让出路来
  不希望有夜来临
  因为对洒满阳光的土地爱得深沉
  有草相伴
  生命便有了滋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