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巾帼园)
专栏:

  找一条致富路
  吴静
  义菊英是湖南省江永县一名普通的瑶家妇女。这些年来,她与村里的姐妹们一道开发丘岗山地,发展名优特产,使一个过去被称为“半边鼎锅半边床、半截蓑衣半间房”的穷山沟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作为一名先行者,为了使全村的姐妹们从结婚生育、看家煮饭的传统习俗中挣脱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义菊英经常走村串户,一家一家做工作,鼓励她们走出家庭,到山岗上建功立业,同时帮助她们制定计划、筹集资金、讲授技术要点,手把手地教她们发展水果生产。姐妹们也乐意到她的果园里去,并亲切地称之为“第一课堂”。为了帮助一些贫困姐妹脱贫致富,几年来,她先后拿出10万余元资金及3万多株柚苗、40多吨化肥扶持她们的生产。她还组织村里的200多位姐妹们成立了果树协会和合作基金会,相互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村里邓长姣家里负债4000多元,日子过得很艰难。1993年,她在协会的帮助下,承包了村里的0.4公顷果园,当年就收入近2万元,还清了所有债务。
  在她们这支“娘子军”的带领下,全村229户家家建起了果园,户户种上了香柚,总面积达104公顷,1997年全村水果产量1900吨,产值450万元,人均水果纯收入3300元。靠种果,这个远离县城、地处湖广边界的瑶寨建起了全县一流的村小,家家户户通了电话,还建起了村办卫星电视地面站,实现了小孩免费入学、老人村里养老,成为全县的小康村。
(附图片)


第7版(巾帼园)
专栏:家庭·社会

  一个祖祖辈辈种田的庄户人家,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这在一个村子里可算上是个大新闻了。喜讯愁坏了孩子爹,孩子们的继母倒成了主心骨: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供孩子们念书去!
  供三个孩子念大学的继母
  郑贵韬 于铁明
  1985年,铁法市大明镇大明村36岁的村民刘杰的妻子病故了,扔下了10岁上下的三个儿女。刘家本来就贫穷,加之给妻子治病欠的债,生活已到了难于维持的地步,在这危难关头,偏就有个不怕穷的女人——姜天云嫁给了刘杰。
  天云过门就看出了三个孩子对她的眼神——“后娘”!她来到刘家是要当亲妈的,没娘孩子的滋味有谁还能比她感受得更深呢?姜天云出生在西丰县一个偏僻的山村。17岁时就没了娘,兄弟姊妹8个她最大,她尝尽了没娘孩子的辛酸。好在穷人的孩子都懂事,不挑吃不挑穿,终日除了学习就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大一点了就到矿上拣煤拣铁。而他们夫妻俩更是没闲空儿。家里没有钟,他们也不需要看点儿,反正是每天外面只要看得见就干活儿。可再苦再累妈妈也得给孩子们吃饱、穿暖。每逢冬季天气突变的时候,她惦记孩子们穿的单薄,就把棉衣送到学校,平日里两口子净吃咸菜,做点熟菜给孩子们带饭盒。1993年,大女儿刘凤艳考上了高中,200元的学费实在拿不出来,姜天云跑到西丰父母亲那儿借来200元,女儿接过妈妈百里之外借来的钱,眼睛潮湿了。1994年,儿子茂林、小女儿凤荣同时也考上了高中,这一下子又得400元,还是姜天云到西丰弟弟妹妹家里借来的钱。
  国庆节,孩子们都回来了,全家吃一顿云豆炖肉就算过节了,可孩子们看到妈妈的菜碗里一块肉也没有,大伙就都往妈的碗里夹肉,可怎么夹妈也没往嘴里放一块,这时,三个孩子同时扑到妈的怀里,放声哭了起来。
  1995年,在镇、村政府的支持下,刘家建起了一栋半亩地的蔬菜大棚,第一批摘下来的鲜嫩黄瓜,看着喜欢人儿,妈想,孩子们多咱也没吃过这冬天的鲜黄瓜,她不畏严寒,上康平给孩子们送黄瓜。孩子们回家临走时,她又把黄瓜偷偷地塞进孩子们的兜子里。她每天成筐地卖黄瓜,可从没吃过一根黄瓜。
  继母真诚无私的奉献和慈爱,温暖了孩子们的心,父母亲终日辛勤劳作的汗水汇聚成孩子们奋发向上的源泉。三个孩子在学校先后都入了团,大女儿凤艳从高一到高三全考第一名。儿子和小女儿也都品学兼优。1996年,凤艳以学校高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沈阳广播电视学院。翌年,茂林和凤荣也以优异成绩分别考入沈阳化工学院和大连水产学院。两份录取通知书同时送到了刘家。
  刘杰看着桌上放着的两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发傻。两个孩子上学就得1万多元啊!聪明的小女儿凤荣看出了父母的苦处艰难,她拿过录取通知书说:“爸、妈,我不念了,我学手艺去。”妈听了凤荣的话,上去就给她一巴掌:“没出息的东西,这由不得你。”10多年来,妈还从未打骂过三个孩子一回,不重的这一巴掌,凤荣却放声痛哭,这不是她疼的哭,这是她疼妈妈的哭,母女抱在一起,泪水一滴一滴地叠落在农家的土屋地上。
  “孩子,你放心,只要有妈在,你们就能念书。”
  姜天云到处求借。从不富裕的娘家姐妹那里凑了7000元。天云的精神更感动了刘家亲属,孩子们的姑姑叔叔们说,难道咱们这些亲姑亲叔还不如人家后姨后舅,也都纷纷凑钱。两个孩子上学的时候,拿着妈妈乞讨般借来的钱,心里颤抖着迈进了高等学府的校门。
  今年放寒假的时候,凤艳因找到了一份业余工作不能回来了。茂林和凤荣喜滋滋地合计着给爸、妈买礼物。儿子想,爸今年49岁了,是本命年,就花了两元钱给爸买了一条红裤腰带。女儿想,妈终日在外干活儿,脸都晒曝皮了,可连雪花膏都不舍得擦,她就花了1.5元钱给妈买了瓶雪花膏。他们走进家院门的时候,还和往常一样先喊妈,妈先抱住老姑娘,后又搂过老儿子,母子三人的笑脸上闪烁出晶莹的泪花。


第7版(巾帼园)
专栏:知心话

  能否说声:没关系
  马利
  如果,突然有一天,妻子晚上下班回来,怅然若失,然后,无奈地向你说一句:“我下岗了。”
  男子汉,作为丈夫,你该如何应答?
  当然,你可能漠然地说一声“知道了”,便闷头抽自己的烟。
  如果是个沉不住气的人,也许你可能火上泼油,发一通不合时宜的牢骚。
  但是,猜想你也许不会疾言厉色,借题发挥,说些让人难以忍受的冷语:“哼,就你这样的,没有多大本事,又不会来事,你不下岗谁下岗。”临了,顺势再来一句:“也好,家里正缺做饭的,就老实搞家务吧。”
  一个人工作了多年,突然要告别原先熟悉的岗位,内心的苦恼、惆怅和恍忽,总是难免的。
  社会对下岗女工应该充满同情和帮助,为她们的再就业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安置,尽快地排除她们内心的忧虑,这是毫无疑义的。事实上,许多地方政府和群众团体,以及街道社区,都把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当成了当前的工作重点。
  但是,来自家庭的安慰和帮助在此刻比什么都重要。
  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没有挫折。像下岗这样的事,对一个普通女工来说,不能不算是一种不小的挫折。这时候,她第一需要的,也许正是来自家庭的理解和安慰。
  丈夫面对愁眉不展的妻子,轻轻说一句:“没关系,会有工作的。”平平常常一句话,会包含多少爱意和力量。
  组成一个家庭,夫妻面对的不仅是共享幸福和欢乐;彼此分担对方的忧虑和不幸,甚至更重要。
  说“面包会有的,工作会有的”也许显得空洞。但是,用温暖的安慰,支撑妻子失落的心;用热情的鼓励,激发妻子对人生的信念,会使丈夫男子汉的形象变得高大,更有一种顶梁柱的气概和可以依托的信赖感!
  家庭应该是一个人稳固的“大后方”。既是“起飞线”,又是“避风港”。历来的议论,总是说要有“贤妻”。以为丈夫,无论文坛、武场、抑或商海,成功了,胜利了,回家喊一声“拿酒来”,妻子得陪着欢乐;失意了,回家就唉声叹气,甚至拿妻撒气,妻子得陪着小心。
  其实,丈夫也无妨当当“贤”夫。妻子下岗,难免满腹不快。你就给她说点温暖的悄悄话,甚至洗手入厨,帮她做两餐可口饭菜,让妻子恢复自信,重展英姿,再去拼搏人生。事实将证明,这种男人是聪明的,他会由此得到一份更为深沉的爱情和一个更为稳固的家庭。
  妻子下岗了,丈夫说什么,做什么,既是对夫妻情感的一次检验,也是对自己人品的一次测试。千万千万不要在这时,用冷言恶语刺伤妻子。因为冷言恶语是柄双刃剑,刺伤妻子的同时,也会使你自己受伤。须知这种伤害,常常不易治愈。


第7版(巾帼园)
专栏:

  天津为下岗女工想实招办实事
  本报讯 天津市妇女联合会积极为政府分忧,发挥自身优势,以安排下岗女工为重点,广开就业路,使一大批下岗女工实现了再就业。天津市妇联的此项工作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天津市妇联近年来就下岗女工的状况进行了四次全市性的调查。调查中发现,下岗女工比例高于男职工,年龄偏大,并且普遍存有面对市场竞争的恐惧感和自谋职业低人一等的自卑感。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天津市妇联在抓好下岗女工的技能培训的同时,还邀请专家和妇女工作者为下岗女工开设了心理调适课,进行自立、自强的精神教育;开展了下岗女工“巾帼创新业”活动,分层次树立了下岗女工再就业的典型,把下岗创新业的女工请上讲台现身说法,对下岗女工进行正确的择业观教育。
  天津市妇联为广开就业路积极办实事。一是鼓励下岗女工自谋职业,创办“社区五小”。即小饭桌、小家托、小卖窗、小摊点、小作坊,使近7000名下岗女工自谋了职业。二是组织社区集体就业。近年来,天津市各级妇联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创办了以下岗女工为主体的集贸市场、家庭服务公司、社区服务队等多种集体就业的方式,使近3万下岗女工重新上岗工作。三是推荐下岗女工到街道居民委员会工作,参与街政建设,已有1000多优秀下岗女工到岗上任,给街政工作带来了活力。四是组织“连环再就业”,即注意发挥下岗女工再就业的能人的作用,带动更多的下岗女工实现二次就业。(傅轩)


第7版(巾帼园)
专栏:小资料

  国外有关尊重和保护女性的法规
  埃及:在法律上规定,在女性面前,任何男人不可出口不逊,污言秽语侮辱女性,违者监禁一周,若在一年内再犯,则坐牢半年。
  日本:法律上写明丈夫把妻子剃成光头要判刑,头发虽轻,侮辱不可恕,理应判徒刑。
  秘鲁:立法规定,丈夫谩骂妻子可处5至10天监禁,殴打妻子则判刑1至2年。
  美国:美国的犹他州立法律规定,夫妇一旦在床上发生口角,妻子有权喝令丈夫下床睡在地板上。否则,丈夫会被控以精神肉体虐待而遭监禁。丈夫强奸自己的妻子要判刑制裁。
  保加利亚:规定禁止在有孕妇的地方吸烟,否则予以处罚。男子不许向女学生扮鬼脸。
  印度:德里市议会通过一项法律,规定在公共场所用污言秽语或动手动脚调戏妇女,犯刑事罪。初犯者入狱15天,重犯者入狱1个月。
  英国:法律规定,任何照管未满16岁女子的人鼓励或造成她卖淫、非法和他人发生性关系的,要判处有期徒刑2年。


第7版(巾帼园)
专栏:旧事难忘

  保姆阿姨
  赵晓梅
  有些往事是终生难忘的。它储存在记忆里,不时地闪现在眼前……
  那是1967年春节的一个夜晚,天黑黑,雪茫茫,我警惕地看清家门周围没人,便按了门铃。自父母被揪斗起,院子里就不再有灯光,铃声只有楼里听得见。一会儿,阿姨来开门,她看是我,惊得一愣,一把把我拉进门,低声道:“谁让你回来的?”
  不容我说,她拉着我大步进了楼又说道:“造反派闹得很凶,天天有人来抄家,你爸妈也不知叫造反派揪到哪里去了,只有开批斗会的时候,才知道在谁手里。造反派正到处找你们,说要斩草除根,你可就回来了。”
  “我想家,不知家里怎样了?”我话没完,只听铃声大作。
  “坏了,造反派又来了。”阿姨说着拉我急奔后院锅炉房,叫我趴在煤堆上,在我背上放了几块煤,嘱咐我千万别出声,她回身用一把大锁把门反锁上,就跑着去开门。
  我的心揪到了一起,怦怦地跳。
  静静的夜,伴着吵嚷声铁门被晃得咣当咣当响。
  “怎么这么慢才开门,干吗去了?”
  “天冷,睡得早。”
  “刚才有人看见他家‘小崽子’回来了。”
  “没有的事,要是那孩子回来,我早就向你们报告了,我可担不起这罪名。”阿姨一口气连珠炮似的说。
  造反派把楼里各个房间角落都搜到了,楼板震得轰轰响,大乱了好一阵子,渐渐静了一些。
  我稍稍松了口气。
  突然,楼里又乱起来,哄吵声直奔锅炉房。很快,近在咫尺,与我仅一门之隔。
  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造反派看到门锁着,几根棍子一起使劲,把门砸得咚咚响。
  “钥匙哪?找钥匙去!”
  “钥匙早就让机关造反派拿走了,明天去要。”
  “靠边!靠边!”他们把阿姨推开,又一阵猛烈地砸。
  门咯吱吱响着,手电筒的光从裂开的门缝里射进来。
  阿姨急了,冲到门口大声地嚷嚷起来:“同志们哪,现在可是下雪天,门坏了,管子冻了,这锅炉就完了,全楼跑水,谁也住不成。我是不怕呀,那孩子有天大的本事,也钻不进这锅炉房里。你们信不过我,我这就回家,管子今晚就会冻裂,我可不管,你们就使劲砸,砸烂了拉倒……”
  造反派让阿姨的这番话真说动了,他们停住了:“得了,得了,要发现那‘小崽子’马上报告,明天赶紧找钥匙去。”
  就这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锅炉房的门轻轻地开了。阿姨进来了,她拉起我,悄悄说:“他们走了,现在4点,我在几个路口看了一阵子,没有人,你赶快走,没有准信不要回来。”阿姨说着塞给我几块钱,探出身,又看了一遍,推我快走。
  我深一脚浅一脚,直奔火车站。登上火车,才想起,还没有对阿姨说一句感激的话。
  后来,造反派占领了我家,由于阿姨天天和他们周旋着,家里才保留下来一些东西。最令人惊喜的是一张刘少奇同志接见爸爸他们的照片居然没被收去,阿姨把照片涂满了墨汁,夹在杂志里,掖在书柜底层,日后,揩尽墨汁,照片仍光洁如初。
  文革的疾风暴雨过去了。母亲回家了。父亲也“解放了”,阿姨高兴极了,她主人似地里里外外张罗着,又拿出她厨师的手艺,做出可口的饭菜,麻利地干着干不完的家务活儿。


第7版(巾帼园)
专栏:图片新闻

  广西靖西县壮族妇女自发绣制“向阳图”,56朵葵花簇拥党徽,象征56个民族姐妹一心向党。
  图为靖西县妇联主席罗玉芬(右二)、副主席黄秀平(左二)检查刺绣质量。
  赵京武摄


第7版(巾帼园)
专栏:小资料

  “巾帼英雄”的传说
  巾帼,指古代妇女佩戴的围巾和发饰,巾帼英雄是形容女子中的豪杰。它始于南北朝时期。传说的是花木兰从军的事。
  花木兰的父亲年轻时,是当时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后因年迈告老还乡。他把自己的全套武艺全传给志大聪明而又不怕吃苦的二女花木兰。国家征兵,花老将军的儿子尚处于年幼无知的年龄,木兰正值20岁的年龄。当到她家抽丁的人走后,她父亲感叹地对她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唉!可惜你是个女儿身,若是男子……”花木兰听后,坚决地说:“我虽是女的,可也不能眼看着国破家亡无动于衷啊!我可以女扮男装。”
  花木兰从征12年,为彻底打垮匈奴可汗立下了大功。凯旋归朝时,她怕暴露真实女身,又不想接受皇封,就借故回到老家。
  当皇上论功行赏时,看到功居首位的花木黎的名字时,龙心大喜,要见这位将军,就命大元戎亲自去请。出乎元戎和各位将军的意外,他们一向钦佩尊重的将官,竟是一个粉妆女子,只见她戴着巾帼出现在元戎眼前,真相大白后,元戎吃惊地夸赞道:“花将军真是位巾帼英雄啊!”
  从此,“巾帼英雄”便成为女英雄的代称。(李振德)


第7版(巾帼园)
专栏:

  手拉手,心连心
  马越男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妇女不仅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演绎者,又是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重视下,少数民族妇女已改变了历史上所承受的民族歧视状况,在法律、文化教育、政治参与、劳动就业、婚姻家庭、生育和健康保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平等地位和权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妇女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与全国人民一起并肩创造着辉煌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了弘扬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激励更多妇女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作贡献,去年9月,全国妇联、国家民委联合开展“全国各族妇女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并于今年3月24日—26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各族妇女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暨少数民族妇女工作会议”,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各族妇女的大聚会,也是10年来首次全国性的少数民族妇女工作会议。150名模范个人、40个模范集体的代表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少数民族妇女工作者参加了会议。56个民族的模范妇女代表们身着节日的盛装,胸佩鲜红的光荣花,在人民大会堂庄严而激动地接受表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彭珮云,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全国妇联党组书记顾秀莲等出席了表彰大会。广西靖西县的壮族妇女向大会敬献了亲手绘绣的锦旗,锦旗上56朵金色的葵花簇拥着党徽,象征着56个民族的妇女一心向党的真情。
  受表彰的模范个人中,有扎根贫困山区,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的乡村女教师;有致富不忘乡亲,捐资扶智,带领贫困妇女勇涉商海、脱贫致富的女能人、女企业家;有不顾病痛折磨,跋山涉水,勘测民族地区资源的女科学家、女技术员;有为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无视个人安危,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女干部、女党员;还有女法官、女医生和更多普通的少数民族妇女。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妇女事业的思想境界和团结向上、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她们为全国妇女姐妹树立了榜样。


第7版(巾帼园)
专栏:

  阿昌族女乡长
  本报记者 胡健
  赵东芬是阿昌族人,无论她是做人妻,为人母,还是现在担任云南省梁河县河西乡副乡长,她始终坚持这样一条原则: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
  梁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傣、阿昌、景颇、傈僳、德昂、佤族等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1/3以上。
  “把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作为自己的职责。”这是赵东芬在入党志愿书上写的,实际工作中她也是这样做的。河西乡的勐来村解放40多年来,仍沿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重重的大山,隔断了与山外世界的联系,也阻碍着全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成材的木料等待运出,沉睡的矿石等待开采,浑浊的人畜共饮水源需要改造……水、电、路是勐来村的生命线啊!于是,她和大伙白天一身泥一身汗地踏勘线路,晚上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挨门挨户做工作,动员各族群众投工投劳,磨破了嘴,跑细了腿。付出的辛劳终于有了回报,县财政和电力部门投资6万元解决了勐来村的供电问题。1991年,一条长8.37公里的人畜饮水管架到了德昂山寨,一些老人激动得老泪纵横,年轻人穿上了节日的盛装,跳起了欢快的“采花舞”,1993年,她又多方争取到20万元资金,全面修整了勐来村10公里的老路,新修了5.73公里的矿山路,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热闹的采矿区,山地变成了喜人的甘蔗林。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