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8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凤霞,你怎么就走了
  周巍峙 王昆
  凤霞病了以后,我们家里就一直处在惶惶然的情绪当中,当得知她大脑已经死亡的消息就立即打电话给祖光,安慰他,让他有个精神准备,可心里却还一直希望她能好起来。现在看起来这已经是永远不可能的了。
  我们两人和凤霞、祖光都是好朋友,平时见面并不是很多,但我们对凤霞还是比较了解的。凤霞不仅仅是评剧的开创者之一,“新派”的创始人,她还是著述丰富的作家和画家。更重要的是,她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用朋友的感情怀念她。
  凤霞出身贫苦,在旧社会遭受折磨,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旧社会不能充分发挥她的才能。所以,她是全身心地欢迎解放的。解放后的凤霞成了一个受人尊重的新的文艺工作者,一个再也不受欺压的独立的人。另外,她看到了很多新的艺术,像当时演的《兄妹开荒》等戏,这对艺术上不断求新、求精的新凤霞来讲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她的艺术革新也是一种促进。1949年,她还曾到“华大”向戏剧系同志学习,也能和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
  她对新中国、对社会主义始终是热爱的。1957年九十月间,我从莫斯科回来后,听说有人要把凤霞打成右派,感到很奇怪:这样一个翻身的艺人,一个对新的生活热情歌颂、对旧社会极为憎恨的人,她演过“刘巧儿”吧,她演过“祥林嫂”吧,这样的人怎么会反党、反社会主义呢?但她还是不断地追求艺术上的提高,争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文革”以后,她从不在我们面前表示怨气,虽然已因病致残失去了她热爱的舞台,她只说了“胡整啊”,没有对人发泄更多的牢骚,她还是努力为评剧事业做出贡献,力所能及地为人民服务。比如说,她不能演了,她就教学生,很多学生都到过她家里去求教学习。她不仅培养评剧演员,其他剧种的演员她也热情地教。再比如,她写书,祖光都说:“想不到,她竟写了四百多万字!”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有的文章已被选入学生课本。她有生活基础,但假如她没有一种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的话,对这个社会没有感情,对人生没有责任的话,她会不会这样呢?会不会拖着伤残的身子费那么大的劲儿来写呢?那里边都充满着爱憎很分明的人生感受呀!再有她画画抒发她的情感,她画的都是梅花、牡丹等富有朝气的一些花,这一切都表明凤霞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新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们都非常支持她入党。这样一个在政治上经过了考验,在人民当中有很好的影响,在生活上有美好追求的人,是够资格的。
  凤霞留给人间的都是美,首先表现在她的艺术创造上。评剧也是人民喜爱的戏曲,但我们对带有某些俗气的没有改革的评剧是不喜欢看的,可凤霞的戏我们是非常喜欢的,她塑造了许多美的形象。她的唱腔很美、很甜,那时到处都唱“巧儿我……”,解放初期还有人力车呢,那些拉人力车的劳动者停下车来就哼唱“巧儿我……”,假设她的声音不美,她创作的唱腔不动听、不入耳、不那么通俗易学,怎么会这样普遍传唱呢?1959年,国庆10周年纪念,在安排庆祝演出时,我们提议她演的现代戏《金沙江畔》作为国庆献礼的节目,因为那时这个戏算是比较成熟的现代戏。
  凤霞追求新的生活,新的艺术,走新的路子,演新戏。《刘巧儿》是她评剧艺术的一个高峰。那时她正年轻,生气勃勃,可她从不骄傲、好表现、摆名角儿的派头。所以,她的为人很像她演的戏中的形象———很纯真的。
  新中国以后,她的艺术视野更开阔了。凤霞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当接触了我国艺术界的大师,像齐白石、欧阳予倩、老舍、梅兰芳和戏剧界的许多著名人士,及其他的朋友们之后,她从他们身上汲取了许许多多新的东西,潜移默化地融进她的艺术创作之中。她善于博采众长,加以溶化,加工发展,无论是化装、表演、吐字、形象设计等,她都力求出新。即使是传统剧目《花为媒》,也绝不同于旧社会的评剧。她跟着时代和历史发展把评剧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使其变得更加人民性了,更加艺术性了。她的代表剧目《花为媒》、《乾坤袋》中的唱腔尤其优美动人,令人百听不厌。一个艺术家如果重复别人就成不了大师,她如仅仅重复白玉霜、小白玉霜的艺术风格,不进行大胆革新,那就只是一个传人而已。凤霞在艺术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天才的、富有灵性的,是在艺术上真正的“开窍”和融会贯通,这一切都不仅表现在她的评剧事业中,在其后半生的著书、画画中也有突出的体现。她的戏美,塑造的艺术形象美,她唱的也美,她的画美,不少文章也很美。不知是否因友情的关系,凤霞从未给我们留下她后来的身有残疾的感觉,她还是那样一个很完美的人,一个完美的生活着的人,留给我们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凤霞虽然已七十岁,但还年轻,创造力还旺盛,她还能做很多事。所以说:凤霞,你怎么就走了?(附图片)
  1949年新凤霞在华大戏剧系学习留影。新凤霞(中)、王昆(左)、郭兰英(右)。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

  北大百年感言
  张岱年
  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年了。这一百年是二十世纪首尾的百年,是中华民族由弱转强、由衰转盛的百年,是由受列强侵侮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百年,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不断发展到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初步建立的百年。这一百年也是中华民族勇猛前进、波澜壮阔又历经曲折的百年。在这一百年中,北大始终居于文化发展的前列。北大在百年中对于中国文化的除旧布新、继往开来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北大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当时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科学”与“民主”的响亮口号,指明了中国前进的方向,对于中华民族的进步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五四运动以后,兴起了文化问题的论争,发生了“科学与人生观”的辩论,推动了中国学术的进步。从十九世纪以来西学东渐,于是融会中西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北大在介绍西方学术方面起了领先的作用,在以西方的治学方法整理中国传统学术的工作上,也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北大的著名学者都是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既学习了西方近代的一些先进方法,又继承了中国固有的优秀传统,从而达到了新的成就。
  蔡元培校长建立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风,其实质就是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中国百年来学术的进步起了推动的作用。
  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中,北大在学术上有较大的贡献。就哲学而论,有一些有成就的学者。近年中央党校李振霞同志主编了一本《当代中国十哲》,十哲之中有七人曾在北大任教。这七人是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贺麟、胡适、张岱年。(另外三人是李达、艾思奇、杨献珍)这可以说明北大在当代中国哲学界的地位。此外,在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北大的成就也是人所共知的。
  现在是世纪之交,再过两年就是二十一世纪了。二十一世纪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中华民族的复兴包括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即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兴起。中华文化在十五世纪以前本居于世界的前列,十六世纪以后,中国落后了。经过一百多年的刻苦奋斗,中国文化必将赶上西方文化前进的步伐,再次走向世界文化的前列。在中华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北大应能做出重大的贡献。北大应参加国际学术论坛的讨论,成为推动世界学术前进的力量。人们常称赞历史上的“汉唐盛世”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盛世的兴起在于人民的努力。我相信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次盛世。我希望北京大学在即将达到的盛世中能做出显著的贡献。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青草娃变三毛
  赵大年
  青草娃娃是一种颇具生意眼的玩具。前几年出现在北京的商店里,十元一个,我买回家放在盛着水的小盘子里,它脑袋上便长出一层细密的青草,像头发似的,很有趣,青草长了,女儿还拿剪刀给它理发。
  玩了个把月,草叶枯黄,娃娃完成了取悦于人的使命。女儿把这拳头大的玩艺儿“解剖”了:是一片纱布包着锯末,用线扎成个大头娃娃,唯一的奥妙是在头顶包了一层草籽,连工带料,成本超不过一元。女儿说“这是凭创意赚钱”。
  今年,女儿花十五元又买回来一个青草娃娃,还说,“服装、家电争着打折降价,这玩艺儿涨价百分之五十照样有人买,可见一个新鲜的创意就是巨大的财富。”可惜的是,生产厂家涨价又偷工减料,那唯一的奥妙草籽儿放得太少,以至这青草娃娃变成了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女儿深感失望,发誓再也不买了,又说,“一个很好的创意,被他们自己糟蹋得信誉扫地”。
  这真是一件小事。然而,质量的优劣,从来就是任何商品(厂家)生死攸关的第一要素。八十多年前震惊世界的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撞冰山沉海之谜,最近才被美国科学家解开,原来是联结船壳钢板的铆钉质量太差,十分脆弱,一旦碰撞,纷纷断裂,轮船迅速沉没,来不及救援,一千五百多位乘客全部遇难。您瞧,轮船多么大呀,铆钉多么细小,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种小事也能酿成大祸的辩证法吧。
  偷工减料,后患无穷。报载,非洲某地新建的公路大桥,在剪彩通车时訇然断裂;韩国正在营业的百货大楼,呼啦啦地坍塌,都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究其原因,都是偷工减料———其恶果,有的来得快,有的来得慢,但迟早必然暴露,无法幸免。山西假酒惨案审理终结,六名案犯被判极刑。令人吃惊的是,这些罪犯明明知道甲醇有毒,还要用它掺兑假酒,而且,他们听说此种假酒已经喝死了人,喝瞎了眼,还要继续抛售。这些丧心病狂、根本不顾后果的家伙,真是死有余辜!这就给所有制假售假和偷工减料者又一次敲响了警钟!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

  心灵有寄唱晚晴
  关山月
  艺海漂流数十年,
  甜酸苦辣志磨坚;
  耕耘到老情未了,
  生活无际勤探源;
  诗情画意求律韵,
  时势钟声促加鞭;
  心灵有寄人虽老,
  跨世蓝图鼓续篇。
  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

  春雨
  江长胜
  你是怎样突破冬的余寒,踏着一往无前的节奏,勇敢地奔来的?沙沙沙,沙沙沙,一会偏高,一会偏低,动情地诉说经历的坎坷。
  你是怎样紧跟虎年的步伐,迎着深情的呼唤,及时地奔来的?沙沙沙,沙沙沙,一会稍浓,一会稍淡,认真地描绘理想的坚定。
  绽开了一朵又一朵的折叠伞,在小巷,在大街,在山坡,在岸边……这些红黄蓝紫色的绚丽,给早春的风景增添了亮色。
  新鲜了一群又一群的小宝贝,在草坪,在花池,在房前,在屋后……这些活泼淘气的精灵,使父母的忙碌充满活力。
  你是一片漫无边际的透明琴弦,让人们沉浸在宏天伟地的轻音乐之中。倾听你演奏长长的春天颂,万千情怀系于实践。关于远离严寒,让鹅黄和翠绿染遍天涯;关于国企改革,让效益和廉政比翼腾飞;关于善用人才,让智慧和汗水开花结果……你自然精湛的旋律,给人们多少感奋和启迪。
  你是一幅博大精美的透明珠帘,让人们陶醉在祥光瑞气的五彩之中。感受你创造的优美的春光曲,许多联想纷至沓来。关于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关于苏轼的“针水闻好语”,关于范成大的“麦雨一犁随处绿”……你诗意清新的氛围,给人们多少回忆和生机。
  有的人埋怨你把路面弄滑了。那是因为他的娇气和习惯主宰了情绪。这就难怪对幸福的感知有许多失误。
  有的人心烦你把衣服弄湿了。那是因为他的阔气和装饰如同模特表演。这就难怪面对清新气息反有许多麻木。
  你执著地下着,既不管那些颂词,也不管那些贬词。为了小草的顽强,为了果树的心愿,为了庄稼的茁壮……你对大地倾注了满腔赤诚。
  你愉快地下着,既不管白天的注目,也不管黑夜的冷寂。为了山的景仰,为了河的歌唱,为了湖的碧波……你对人间奉献了全部的真情。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

  五月的苏铁
  刘成东
  又是五月。
  又是攀枝花苏铁覆盖的五月。
  又是攀枝花苏铁灿然开花的五月。
  五月,二十三万多株苏铁纷纷绽苞吐艳。奇异的苏铁之花,把一千多公顷山地开放成一种奇迹,一种让世界注目的神奇景观。
  这就是苏铁之花吗?长椭圆状的雄球花,坚挺于青绿的羽叶之中,黄褐色的花球内含盎然生机,外溢虎虎生气,宛若一枚枚擎天歌唱的音符,傲岸而又庄严;浅黄色的雌球花,紧紧贴于茎顶,一如静静沉思的处子,安详而柔顺地接受亚热带阳光温暖的照耀。
  我知道,中国人的口头语言中,自古以来就有“铁树开花马长角”一说,意谓某一种事物不可能出现;还有用“千年铁树开了花”一语,去比喻事情的漫长和艰难。然而,这些俗名叫做“铁树”的苏铁,这一大片植根于红褐色土地上的自然苏铁林,却真真实实地开放着它的花朵,向人类向历史呈现着它硕大而明丽的花球。
  流连于金沙江河谷的苏铁林中,我无意描述湛蓝的天空、金黄的阳光、赭红的山崖,无意摄取畅流的溪水、静默的草丛、飞翔的小鸟,唯有苏铁之花开放的声音,让我的诗情兴奋不已,唯有青绿的翎羽撑开我的想象,让我穿过遥远的时空,倾听亿万斯年的回声。
  二亿八千万年前,远古的地质年代里,整个大地曾是苏铁和恐龙称霸的世界。蓬勃繁衍的苏铁类植物,覆盖在四块大陆之上,强悍的恐龙出没其间,显示着统治世界的威仪。可是,在亿万斯年的沧桑巨变中,这主宰世界的苏铁类植物,绝大多数未能逃掉漫长冰河期带来的厄运,它们与恐龙一起在地球上绝灭了,痛苦而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冰河期过后,那些苏铁的茎叶和花果,被埋在地层形成了煤,形成了化石。这一片苏铁呢,历经不堪忍受的巨大灾难之后,却艰难地幸存下来,成为苏铁类植物的最后孑遗,成为举世珍稀的“活化石”,成为让世人震惊的纪念品,纪念着地球洪荒时代的伟大形象。
  这就是现存地球上最原始的裸子植物。
  这就是当今世界上纬度最高、面积最大、植株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原始苏铁林。
  此时此际,置身于这一片苏铁林中,我无法不为大自然的强大力量所震慑,我无法不为自然界强大的生命力所震慑。
  活下去,要忍耐要刚强要坚韧,即使在绝望的边缘挣扎,即使在无边的苦海上被东抛西掷。
  难道,这仅仅是苏铁给人类的提示吗?
  而今,保护和研究野生濒危生物,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不也是苏铁给人类的重要提示吗?于是,我想起了那些在风雨中苦苦支撑明净心灵的人的艰辛,我想起了那些在贫困境况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人的艰辛,我想起了那些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人的艰辛,也想起了五月的苏铁为这座以花命名的城市的奉献。
  在攀枝花,不仅建立了苏铁自然保护区,兴建了一点五公顷人工苏铁园,而且“中国苏铁研究中心”也在紧锣密鼓筹建中。保证苏铁这样的珍稀濒危物种持续发展下去,已成为攀枝花人的共同目标。
  苏铁呢,对攀枝花人也有热情回报。
  五月,第四届国际苏铁生物学会议曾在攀枝花召开。一株株苏铁精神焕发,以它令人赏心悦目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一百多位中外学者和专家的兴趣,让数十篇科研论文在促进生态平衡中,闪烁着攀枝花苏铁晶莹的光华,绚丽着攀枝花苏铁生命的价值。
  五月,两年一届的“苏铁观赏及物资交易会”已举办过多次了。当此之时,金沙江河谷的苏铁展枝舒叶,勃发的翎羽摇曳五月的风姿,硕大的雌雄花球涌动交易会的热浪,让海内外客商的赞叹之声和喜悦之情,徜徉在苏铁园中,徜徉在苏铁林里。
  也是五月,国家邮电部一套四枚的苏铁邮票在攀枝花举行首发式。一枚枚潇洒而气派的苏铁,欣欣然走进了“国家名片”,向人类向历史呈现着生命的绝唱。
  于是,在国际生物学会议上,在苏铁观赏节中,在苏铁邮票首发式上,望着中外客人和朋友的眼睛,我分明读出了那眼眸中的铮铮话语———苏铁,是中国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呵!
  于是,人们把攀枝花苏铁、卧龙大熊猫、自贡恐龙誉为“巴蜀三宝”,把攀枝花誉为自然苏铁林的故乡。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东风第一枝

  岗位
  王玉芳
  天光乍泄的清晨,一阵富有节奏的刷、刷声划破了这大院的沉寂。这时独有一位手握长柄扫帚的妇女,在拼力地清扫着路面。一辆装满垃圾的小车,像一位知心的伙伴静静地停放在她身旁。
  保洁女,约莫三十多岁,中等个儿,一张脸被汗水浸润得红扑扑的。那挥动扫把的动作自然和谐、神态大方自若。随着臂和腰的一推一躬在这万木葱绿的林荫道上,塑成了一个活脱脱的雕像。当她转过身去,高耸的楼群,宽阔的路面,衬托出她那朴厚而执著的背影。她以劳动者特有的那种清纯的勤劳美,在人生的蓝图上,勾画出一幅现实生活的新图景。
  这位人间保洁使者,原是北京一家服装厂的工人,虽是工人但也风吹不着,日晒不着地干了二十多年。她本想在这行业中干到退休,谁曾想一年前由于企业的种种原因,她下岗了,从此便与铁饭碗告别。
  起初,她的心像池塘里的浮萍,飘忽不定,面对家里正求学的孩子和需要补贴的老人,她茫然不知所措。但当她看到外地在京谋生的人都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想到自己又不缺胳膊少腿,为啥别人能干自己就不能干?于是她不再躺在家里嗟叹命运的多舛和人生的无奈。经职业介绍所搭桥,她毅然拿起了这杆长扫帚,做了一名保洁工。
  也许是她的勤恳尽职的本性使然,既然干了这行就格外珍惜这份工作。隆冬时节的早晨,天还黑乎乎的,人们都还在睡梦里,她却悄然地离开家门,踏着浓霜,迎着北风去赶头班车,从几十里外跑到这儿,几遍扫下来,几车推出去,累得腰背酸痛;当夜幕降临,她还要拖着疲惫的身子,手脚不拾闲地忙家务……
  说到苦和累———
  她抬起头,淡淡地一笑,说:“习惯了。”
  我从她那真挚的目光中,看到了她心底的坚韧,她像许许多多的劳动妇女一样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给她安排的一切。
  一阵微风拂过,刚刚清扫干净的地面,又散落着残屑,她毫不犹豫地再次返身去清理,地面上留下了一条条清晰的扫帚纹络,恍如人生路上的轨迹,每一步履都充满艰辛与苦涩、企盼与希望。
  在这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要想昂立潮头,就要正确认识自己,把握机会。无论哪行哪业,只要怀有一颗跳荡的火热的心,再伴以扎扎实实的行动,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岗位是因人而异;岗位是否合适很重要的是在于发挥。
  正如柜台上、废品站是岗位一样,纵横交错的道路上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岗位。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张秉贵等闪光的名字,不都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幕之上吗?
  朝阳穿过树隙,洒落在她的身上,春风荡柳为她起舞,鸟儿殷勤地为她歌唱,她用汗水精心地呵护着人们生存的空间,似细雨润物般把无限的爱融入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之中。
  花池中的迎春、丁香、桃花、杏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为这春光明媚的大地竞绘缤纷的美境。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时节,也是一个多梦的季节;草儿在做它的梦,树儿也在做它的梦;孩子们在做梦,大人们也在做梦,这大地上所有生命都在春天里做着自己的梦。无数的梦想,无数的憧憬,无数的机会,无数的开端……
  刷刷的扫帚声,以它独有的韵律,在这春之声的旋律中奏响了生活的新曲。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乐凯之光

  乡村学童(摄影)  杨建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