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关键是抓落实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政策研究室
  编者的话: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对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实现今年的宏观调控目标,首先要确保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速度达到8%。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在为本报撰写的文章中指出,这是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方针政策已经明确,关键是要狠抓落实。本文还就如何确保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具体意见。
  确保今年经济快速增长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邓小平同志生前反复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一定要有较快的速度。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今年经济工作要抓紧落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确保全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今年确保的三项目标中,第一项也是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
  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确保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不仅关系到目前“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势头能否巩固和发展下去,关系到就业矛盾的缓解和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而且关系到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重大意义,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抓紧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
  扩大内需,主要是适当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经济增长要靠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来拉动。我国的消费正处在转型时期,新的消费热点不突出,今年消费需求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出口由于受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的影响,增长速度也将减慢。因此,保持今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应主要靠增加投资需求。80年代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6%,支撑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10.1%的速度。去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工作量仅增长8.3%,低于国内生产总值8.8%的增长速度。今年适当增加投资,是必要的,不会引起投资膨胀和经济“过热”。
  增加投资的重点:一是加强农林水利建设。重点搞好中小水利设施的维护和建设。抓好三北、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等十大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二是加快铁路、公路、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建设,根据全国路网建设规划,加强东西向铁路和西部地区路网建设,改善路网结构。今年要确保10个项目收尾,加快19项续建工程进度,同时新开工9个项目,包括梅州坎市、神木延安等5条线路。公路建设,重点加快“三纵两横”国道主干线,以及京沈、京沪两条主要干线中的未连通路段的建设。同时,按照“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的建设规划,分步加快重点路段建设。提高现有路网的等级和质量,提高乡村公路的通达深度。电信业,重点发展有线电话、移动通信和信息基础设施。环保建设,重点是解决城市大气污染、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同时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加强工业“三废”污染治理,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三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四是加快城镇居民住宅建设。从今年起,要扩大国家安居工程的实施范围,将其配套政策扩大到经济实用房,从少数大中城市扩大到所有城镇,努力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适当加快城市交通,集中供气、供水、供热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五是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强中小企业结构调整,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向“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方向发展。
  消费既是生产的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促进今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应积极挖掘消费需求的潜力。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700多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很大。近几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今年一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6.9%,考虑价格总水平下降,实际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开拓消费市场,重点应放在启动城镇居民住宅消费和扩大农村市场上。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继续保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保证人民币不贬值的条件下,应充分挖掘出口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潜力,努力增加出口。根据新的国际贸易环境,大力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努力保持和扩大对美、欧、日等大市场出口的同时,灵活运用各种贸易方式,积极开拓独联体、东欧、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市场,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档次,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创汇率的产品出口。努力抓好大宗商品出口。
  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关于确保今年经济快速增长的政策措施,是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经验表明,做出一项正确的决策不容易,把决策落到实处更加不容易。为了落实一项具体政策措施,往往需要下到基层调查研究和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协调。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政策措施,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需要解决和协调的问题多,要把这些工作全面落到实处并尽快见效,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按照中央的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具体情况,扎扎实实做好有关各项工作。
  抓紧做好二季度工作是实现全年增长目标的关键
  从一季度经济情况看,国民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但增长速度继续放慢。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增幅下降2.8个百分点。要实现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后三个季度增长速度必须高于8%。从各方面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只有抓紧做好二季度的工作,把中央确定的扩大投资的各项措施尽快落实下去,才能在下半年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时间十分紧迫,如果行动迟缓,新增的投资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实现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就非常困难。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紧时机,抓住关键环节,切实做好中央决策的贯彻落实工作。
  加快在建项目的施工进度。目前,在建项目增加投资计划已下达,国家安居工程投资计划也已下达,相当一部分投资项目正在评估中。尽快落实这些计划,既可以迅速增加投资需求,又能够缩短建设工期,使投资尽快发挥效益。应按照加快建设进度的要求,合理调配施工力量,加强施工组织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抓紧新开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已经批准立项的建设项目,应抓紧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勘查设计等有关工作,银行应当抓紧评估,尽快落实承贷协议,力争年内开工。
  尽快落实技术改造项目。选择一批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和企业,增加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应当同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结合起来,特别是已经兼并改组的企业,应马上着手制定技术改造规划。要把引进技术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有重点地引进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组织消化吸收,提高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要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予以重点扶持,尽快实现产业化。
  抓紧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信贷资金投放,应对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各有关方面应当在市场信息、新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市场开拓、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强对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指导和服务。清理整顿对企业的税外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加快落实建设资金。中央提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的各项政策措施,应抓紧组织实施。对在建项目增加的贷款,银行已作过评估的,应抓紧承贷,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对新开工项目,银行应充分借助政府和社会力量,抓紧评估。在这一过程中,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各地应根据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精神,运用地方财力,积极组织各项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等建设中。
  积极落实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要通过深化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住房商品化进程。扩大住房抵押贷款范围,提高居民购房的支付能力。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和二级交易市场,为扩大住房消费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强化对个人收入调节税的征管,进一步扩大税源,开征赠与税、遗产税等新税种,将新增的财政收入通过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等方式,增加低收入人员的福利和消费需求。这样既可以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又能够有效地促进消费。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调整工业产品结构,鼓励企业更多地生产面向农村的建筑材料、农用机械和耐用消费品。健全农用机械、家用电器、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筹集资金、增加农民劳动积累和以工代赈等办法,加快农村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消费环境。
  抓紧落实促进出口的各项政策。应落实增加的出口信贷规模,支持成套设备出口和对外工程承包。抓紧制定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的具体办法,包括简化出口退税手续、缩短出口退税时间。积极推进大中型生产企业实行自营出口,对国家重点联系的企业赋予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扩大实行配额招标的商品范围,进一步完善招标办法。抓紧制定鼓励外贸公司、工贸公司和有实力的生产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就地生产和销售的具体政策。
  为了保证中央关于确保今年经济快速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要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加强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需要地方、部门和企业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通过上下一致的共同努力,确保工作到位,政策到位,早见实效。
  落实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需要正确把握的几个问题
  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必须增强全局观念、时间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好。从当前的情况和以往的经验看,做好这项工作,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提高认识,坚定信心。要充分认识确保今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的重要意义,对实现这一任务所面临的困难,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应有足够的估计,做到坚定信心,心中有数,未雨绸缪,沉着应付,埋头苦干,趋利避害。既要克服畏难情绪,也要避免盲目乐观,做到实事求是地分析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困难的措施。应看到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千方百计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是经济发展的依托,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一定要建立在对市场进行深度研究的基础上。决不能一说增加投资,就盲目铺新摊子,上新项目,造成新的产品积压和不合理重复建设,更不能使前几年停下来的、没有市场的“半拉子”工程重新上马,也不能再盲目开工建设高档房地产项目。即使是重点加强的铁路、公路等建设项目,也要选择那些客货运输量大、车流密度高的路段,使新建成的生产能力能够迅速发挥作用,提高投资效益。
  增加投资必须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缓慢,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产业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高;产品更新换代慢,档次、质量不适应市场需要,一般的、低水平的加工能力严重过剩,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又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大量依赖进口;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弱,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投资,一定要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相结合,着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依靠技术进步,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决淘汰技术落后、超过市场容量的过剩生产能力。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下大力气抓好现有企业设备更新和新产品开发。所有新建项目都要提高技术起点,尽可能采取新技术、新材料,按照规模经济的要求组织建设。
  既要适度增加投资规模,又要避免引发新的经济过热。适度扩大投资规模,促进经济增长,决不意味着不顾需要和可能大干快上,追求不切合实际的高速度,更不是制造泡沫经济。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固然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内部经济结构不合理、泡沫经济严重,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应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在增加投资过程中,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切忌刮风,防止一哄而起。
  发挥中央、地方和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中央增加投资的同时,地方、企业也要根据自己财力的可能,积极筹措资金,落实中央提出的各项政策。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涉及到征地、拆迁等需要各方配合时,应顾全大局。除了配合中央搞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外,也要从实际出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适应市场需要、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和产品。
  妥善安排,做到改革、发展两不误。今年改革和发展的任务都很重。国务院确定了机构改革的三年目标,今年是起步之年,工作千头万绪。各方面都应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在抓紧改革工作的同时,切实落实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到改革和业务工作两不误。要把落实中央有关政策措施,作为政府部门转变职能、转变作风的具体体现。通过改革,确保今年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巩固和发展国民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势头。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话风”也得改一改
  张黎洲
  干部不论职位高低,无论开会、调研,还是部署工作、同人谈心,都离不开讲话。讲话,可以说是干部的一种必备能力和基本工作方法,从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干部的素质、水平、作风,反映出干部有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毋庸讳言,目前有些干部素质不那么高,精神状态不那么好。“话风”不正,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在某些干部包括担负相当责任的领导干部中,往往好讲官话、套话、老话、废话,从文件来到文件去,从“老几条”来到“老几条”去,讲的尽是原则性道理和程式化语言,味同嚼蜡,毫无生气,更乏新意。重要会议和正式场合,领导干部作报告应当准备个稿子,有些稿子还得集体讨论、反复修改、广泛征求意见,以示慎重和负责。可是,有些同志不管什么会议和场合,都不会自己讲话,也不敢讲自己的话,总是拿着准备好的稿子照念不误,没有解释,没有发挥,该现场说明和即席作答的则一带而过,甚至读起稿子来还结结巴巴,时有错漏。有的同志连开个小会,连讲几分钟话,也无法离开讲稿半步,万一没有讲稿,那只好不着边际地说几句“以不变应万变”的套话。干部千人一面是不可能的,讲话千篇一律就行了吗?当然不行。怪不得群众批评某些干部“吃的是‘小锅饭’,讲的是‘大锅话’”,还说,“‘大锅饭’正在打破,‘大锅话’却很盛行”。这些批评,值得深思。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手段,也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同人们的生活相伴随,对处理各种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人都要懂得怎样讲话,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达到预期的目的。对于各级干部来说,语言已不单是达意、处事、待人、接物的手段,还关系到能不能履行好宣传、教育、引导、协调的工作职责,能不能在进行谈判、交流、辩白、劝戒时做到泰然自若,因而更需要重视讲话,讲究讲话,善于讲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善于讲话是干部的必备能力、工作方法和重要素质。应当说,这些道理是干部都深知的。有不少领导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情况了如指掌。讲起话来,数据材料,信手拈来,综论分析,引人入胜,听他们讲话可谓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某些干部“话风”不正,不会自己讲话,不敢讲自己的话,主要还是个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素质的问题。一般而论,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学习不够。有些同志成天忙忙碌碌,浑浑噩噩,“书报不沾边,文件只翻翻”。即便参加会议、学习,也往往不大用心,不肯动脑,不求甚解,完全用任务观点去对待。缺少思想武装和理论根基,肚皮里没有多少货色,嘴巴里能讲得出多少新话?要他们讲自己的话并有一定水平,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另一种是脱离实际。有些同志老是泡在“文山会海”、迎来送往里,很少投身到实践中、到基层去。难得作点调查研究,也是前呼后拥,蜻蜓点水,走“车”观花,名为沉到下头,其实仍在上头。对实际情况没有真切了解,对群众意见没有认真倾听,讲起话来又怎么可能有真知灼见呢?还有一种是心态欠佳。有些同志满足于当“收发室”和“传声筒”,什么都来个照抄照转不误,有自己的话也不敢随便讲。他们抱着一种“宁愿平淡,但求保险”的心态,言不离稿,讲话的观点、提法,都要在书本上、文件上、报刊上找到出处。这些同志的讲稿由班子代笔,连思想也由别人代劳,如此谨小慎微,还有多少当领导的气魄和个性呢?
  当然,强调少说“大锅话”,敢于讲自己的话,并非主张信口开河、胡言乱语。而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作报告、发指示时,能够根据邓小平理论和中央精神,消化理解,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话来讲,既有上头精神,又有下头情况,还有贯彻措施,把理论与实际、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以求得更好的效果。这方面,邓小平同志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邓小平文选》的许多篇章,都是根据其讲话整理而成。邓小平同志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在提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时,在分析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时,都不讲套话,很有新意,极具魅力。他的讲话,有理有据,有血有肉,深入浅出,纵横捭阖,很能教育人、说服人、打动人,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
  唐代李世民曾说过:“语言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的确,讲话至关紧要,讲好实属不易。可是,从大的方面说,“话风”是党风、学风、文风的表现;从个人方面说,“话风”又涉及干部的精神状态、履职能力、根本素质。因此,我们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振奋精神,刻苦学习,深入实际,“谈”必躬亲,下决心使“话风”有一个大的转变。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怎样理解市场多元化战略
  张伯里
  市场多元化战略,是近年来我国提出并实施的一项发展对外贸易的战略。
  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基本要求是,在继续巩固和发展我国外贸出口中的西方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市场的同时,下大气力加快开拓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市场,力争对后一类市场的出口份额有所提高,以避免对少数国家和地区市场的过度依赖,保持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毫无疑问,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有着深层次的背景和现实的针对性。
  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深层次背景,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全方位发展的客观要求。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开放参与各种资源的国际流动,越来越深地融入全球性经济之中。这使得当今的世界经济,已不是它在100多年前形成时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而是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及其他类型国家在内的世界经济;使得当今的世界市场,也已不是100多年前形成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是包括各种类型国家参与的世界市场。与此相应,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类型国家的全方位开放,全方位地参与和利用国外市场。特别是占世界人口总数3/4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目前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尚不很大,但其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而且由于自80年代以来他们普遍采取了比过去开放得多的对外经贸政策,从而市场潜力正在变成现实的市场份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有关报告的预测,1992年—2000年期间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份额将从25%提高到40%。所以,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的确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现实针对性,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和我国外贸市场原来过分集中的状况。近年来,国际贸易进一步向自由化方向发展;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歧视性贸易壁垒的存在和增加,加剧了国际贸易冲突,侵蚀多边贸易体制,妨碍贸易自由、健康地进行。而我国,由于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形成了对外贸易市场过分集中的状况,而对发展中国家和独联体、东欧国家的出口所占比重较少。市场过于集中,风险会很大,加之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增加,情况更是如此。为了缓解贸易保护主义和区域集团化的消极影响,避免对某一市场过度依赖带来的市场风险,争取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多元化并不排斥有重点。我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同时也是有重点的;我国外贸市场是多元化的,同时也是有重点的。发达国家始终应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重点对象。这是因为世界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世界市场中的份额是最大的,其经济规模、市场规模巨大,与之交往,扩大我国外经贸规模的机会也就增大;而且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先进,与之交往,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更迅速的提高。我们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是为了改善或避免外部市场过于不平衡、过分集中的状况,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有重点、排斥有重点,有重点当是多元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在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原有主要市场(日、美、欧和香港市场)的同时,下大气力开拓新市场,努力使对拉美、非洲、中东、独联体、东欧、东南亚及我国周边国家的贸易比重提高。


第10版(理论)
专栏:

  买方市场下的企业创新
  陈荣珍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在我国由长期的卖方市场转为初步形成买方市场的形势下,企业创新显得特别重要。荣事达集团处于较早形成买方市场的家电行业,近年来坚持企业创新,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和经营结构,推进科技进步。自1995年以来,荣事达连续三年居全国洗衣机行业产销量第一,并从中初步体验了企业在买方市场下的创新之道。
  经营战略:不把市场局限于狭窄区间
  开拓市场是企业经营的中心环节,也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点。要有正确有效的经营战略,首先要有正确的市场分析和市场定位。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但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别很大,市场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十分突出。耐用消费品行业80年代起步时,在大中城市和高中收入消费者层面迅速形成市场“热点”,刺激生产。然而时至今日,把开拓市场的目标指向仍然集中在大中城市和高中收入消费者层面,就显得过于狭窄了。我国中低收入消费者所占比重最大,而这一市场的开发却很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耐用消费品生产存在着高精尖产品尚未上去、适应中低收入特别是小城镇及农村消费者的产品不能满足需要,而在一个较为狭窄的市场区间内过度竞争的局面。
  荣事达集团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制定了有所侧重的全方位开拓市场的经营战略:首先把重点定位于中小城市、中低收入消费者和农村市场;其次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整体收入水平提高的趋势,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向大中城市挺进。在产量结构上,价廉质优的适应中低收入消费者的品种比重大,适应高中收入消费者的品种比重相对较小。这样,企业就形成了全方位进入不同层次市场的经营格局,适应了洗衣机市场的变化,赢得了竞争优势。
  经营结构:不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
  在买方市场下,企业经营风险往往较大。荣事达集团从调整经营结构入手,探索化解风险的有效途径。
  首先,调整产品结构,由单一产品经营发展成为多元产品经营。多元化经营既是化解经营风险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趋势。但是,企业发展多元化经营,不能赶时髦,简单模仿照搬,而要从本企业的具体实际出发,先打好第一主业的基础,再渐进式地发展多元经营。荣事达集团在继续保持洗衣机第一主业巩固提高的基础上,通过联合、兼并和合资,近两年又发展了无氟电冰箱、微波炉、微型电机、模具加工、小家电、包装制品等经营项目,形成了多元化经营结构,企业也由单一的洗衣机制造重新组合裂变为由多个专业化公司结合而成的企业集团。既壮大了企业实力,又增强了抵御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
  其次,改善资本结构,由单一投资主体变为多元投资主体。荣事达集团从资本运作入手,采取积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组成合资企业的方式,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多元投资结构。其一,向香港一家公司出让原洗衣机厂49%的股权,获得1亿元资金;其二,用这1亿元资金与日本一家公司合资,引进这家日本公司1亿多元资金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人工智能模糊全自动洗衣机生产技术;其三,与美国一家公司合资,引进8200万美元和美国洗衣机、无氟电冰箱技术;其四,与日本公司共同增加投资1000万美元,引进日本簇射波微波炉技术。目前,荣事达已有日、美和国内三方投资主体,集团的资产规模由合资前的1.4亿元猛增到26亿元,资产负债率下降,企业资本结构得到显著优化。荣事达与外方合作采取的是直接投资方式,有效避免了国际金融风波的冲击。
  科技进步:不让发展成为无本之木
  在买方市场下,需求的推陈出新、产品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适应这种形势,企业唯有依赖科技进步,不断开发新产品。没有科技进步,企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我国的家电技术早期基本上靠引进,这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独创,则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不良循环。基于这一点,荣事达坚持走“引进———消化吸收———独创”之路,下决心建立自己的科技开发队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荣事达集团每次引进外资,都不是单纯扩大规模的重复建设,而是用于提升企业技术水准;集团规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3%用于新产品研制,从1991年至1997年投入科技进步及新产品开发资金达14亿元,建立了拥有100多名高中级科研人员的5个研究所,研制开发新产品5项70多个,1995年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对科技进步的巨额投入,实质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投资。科技投入在短期内不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不会带来产值、速度的大幅增长。如果把近年来投入科技进步的14亿元资金用于生产,至少可以再建两个新项目,形成双倍于此的产值规模。但是,在买方市场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不是数量增长,而是质量提高。如果不舍得这笔投入,那么无论企业有多大的数量规模,迟早会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而科技进步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能不断推出新产品,提高老产品的质量性能,降低成本,从而巩固并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