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为儿童上演《享受艰难》
  今年“六一”,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将上演新戏《享受艰难》。作品通过知青子女韩慧姑从边远地区来到大都市谈中学的经历,使人们认识到艰难的环境,往往是培养人坚韧品格的良好时机。这出以上海为背景的儿童戏,由欧阳逸冰编剧。(月如)


第12版(副刊)
专栏:

  音乐剧《音乐之声》重演
  由成方圆、王刚联袂主演的音乐剧《音乐之声》在保利大厦重演。这次演出将汲取美国百老汇舞台剧《音乐之声》的经验,在舞台背景及人物性格等方面有新的处理。(刘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

  雅韵(中国画)胡才春


第12版(副刊)
专栏:

  虎年,西柏坡的春天
  杨润身
  5月26日,是党中央移驻西柏坡五十周年。3月中旬,我再次投入可爱的故乡——西柏坡的怀抱。从乡所在地的程家峪村到西柏坡,从三万多亩大的森林公园到宏伟壮丽的纪念馆,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令人心血沸腾。
  纪念馆洁净如洗,装饰一新,展容做了充实。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故居的院内,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门前,杏树、海棠、梨树、国槐、侧柏、椿树……早已放红、透粉、绽白、吐绿了。一对对蓝靛围绿跳跃,一双双红靛绕红歌唱。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老一辈革命家塑像前左左右右地拍照;年轻的诗人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内尽情地作诗;白发的画家在毛主席故居中入神地绘画;一个个佩戴着红领巾的男娃、女娃们默默地向诗人、画家们致意。
  西柏坡村里,无私、勤朴、坚强的父老乡亲们,大多告别了土房老屋,搬进舒心适意的新居。门前柏油路平平展展,院内果树放绿吐红,鸟音婉转悠扬。乡亲们一张张质朴的笑脸都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和满心的感激。
  1996年8月,这里骤降罕见暴雨,山洪肆虐,房倒屋塌,沙土流失,巨石滑坡,树木卷走,公路一处处破裂,桥梁一座座断折,水库储洪很快突破安全线。为保京津,为保铁路,为保油田,为保省城,乡亲们忍痛让来之不易的房院进了水,让苦苦营造的梯田被淹没。洪灾顿时点燃了全国人民心灵之火,人们飞速向纪念馆,向平山县人民,向西柏坡及全乡的父老乡亲投来满腔真情:一车车米,一车车面,一车车被,一笔笔款……风雨无阻地纷纷运送来了。首都海淀区的干部、教师、工人、企业家,慷慨地为西柏坡乡受损的职业中学投资三十多万元;朝阳区区长李凤岭率先表态,包建西柏坡塌落的小学校教室及教师宿舍。河北省离休老干部阎懋患了癌症,手术后刚刚出院即奔赴西柏坡,将他一生的存款一万五千元全部捐献给西柏坡父老乡亲……
  为修建岗南水库做出巨大牺牲的西柏坡及全乡的父老乡亲,再次做出了牺牲。暴雨还未停息,山洪还在肆虐,乡党委书记韩二秃、乡长邵华就带领全乡干部,一周三日地登路、爬山了。娃娃不肯少落一滴汗,老人也不肯少出一把力。纪念馆的干部职工夜以继日地参与修复工程。南庄村年逾古稀的王保顺、王胜太、王清茂,在革命战争中几乎献出自己的生命,王保顺老人仅有一只胳膊,但他们也要出把力。干部们劝王保顺老人保重身体,王保顺老人急了,说:“我要不出把力,对得起首都父老和全国兄弟姐妹对平山、对西柏坡的关怀吗!”
  不满一个月,纪念馆的修复工程竣工。仅仅一百天,三十四公里长的西柏坡公路上的断桥都被修复,塌方都被填好,还建了一面面护坡墙,铺上厚厚一层沥青,补栽了许多树木花草。路面坚实平展,路旁各种树木错落有致,四季见绿,三季开花,令人心旷神怡。
  仅仅一冬一春,全乡被洪水吞没的土地全部修复。
  不到两年时间,建于荒山秃岭上的三万多亩的森林公园已初具规模:一道道坚实、美观的护墙托起一块块栽满果树的梯田;一条条玉带般的引水渠披挂于层层叠叠的山间;望不到边的甜柿、核桃、板栗、李子、杏梅株株嫩绿,棵棵鲜活;丹凤朝阳、桃花飞雪、青山贯雪、贵妃醉酒、青龙卧墨池等百多种两万余株牡丹,都绽开了春蕾。参观游览者无不赞佩、惊叹!
  山村,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愉悦。走遍围绕着西柏坡纪念馆的十六个山村,听不到粗言秽语,听不到丢失东西的唉声叹息,见不到一家人吵架怄气,看到的是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感受到的是真诚热情。通家口村古稀老人齐秀兰的儿子遇翻船丧命,儿媳改嫁,留下一个年幼的孙女难以度日。于是,邻里们全成了齐秀兰的儿女,使齐秀兰的孙女照常读书,让她老人家宽心地安度晚年。西柏坡村一年级小学生阎会强、王二刚在水库里溜冰,不慎先后落入冰洞,没等其家长招呼救人,刘力辉、阎东霞、阎明明、阎长明等小伙子就豁命在冰下将阎会强、王二刚救出。新疆维吾尔族一老人参观完纪念馆和故居后,因身体不适住进农户,受到亲人般的热情关照。老人临走时,一再向房东表示感谢并激动地说:“西柏坡,和我的故乡一样亲切美好!”
  虎年,西柏坡的春天令人心醉!


第12版(副刊)
专栏:乐凯之光

  可口(摄影)
  宋文林


第12版(副刊)
专栏:九州风物

  敦煌散记
  赵云雁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枕祁连控大漠,古代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敦煌历史悠久,上古为三危之地,春秋时称瓜州,到了汉代始置郡谓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就是盛大的意思。自此之后,从敦煌至玉门和阳关的大道上,驼马络绎不绝,商旅相望于道,滚滚如流的丝绸,铺成了南北两条通往欧亚之路。到了宋代,河西走廊为西夏所有,敦煌废弃,随着海上通商的兴旺,丝绸之路也就日渐衰落。
  经过历代沧桑,丝绸古路虽早已湮没,但如今敦煌这座小城却已成为祁连山下的一颗艺术明珠,被列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众多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游客。旅游业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上百家建筑风格各异的大中型宾馆遍布市区,加上市中心的商场、娱乐中心和博物馆等高大古朴的建筑群,把小城点缀得十分典雅美丽。
  提起敦煌,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莫高窟,联想到那里的雕塑与绘画艺术。莫高窟位于敦煌城南二十五公里处,四周黄沙碧天,这里却是一小块神奇的绿洲。洞窟凿于鸣沙山东南麓断崖的红砂岩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依岩还建有五层楼阁,气势恢宏,下临银杨绿柳,清溪潺潺,对面是横亘耸峙的三危山,景色十分幽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二年,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连续营造千余年,形成了宏大的石窟群。至今仍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洞窟四百九十四个,里面珍藏的历代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多尊,还有唐宋木构建筑五座。这是一处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这里的彩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简直呼之欲出。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北魏的秀骨清像,隋代的雍容厚重,而唐代则又丰肌盈体。其中观音的塑像最多,个个身段秀美,气度娴雅,显得圣洁仁慈。还有释迦牟尼身边的两个弟子,阿难的纯朴天真,迦叶的深沉世故,也都表现得容态可掬,淋漓尽致。
  莫高窟的壁画,十分浩繁丰富,使得窟内金碧辉煌,绚丽夺目。主要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还有生动真实的劳动场面、社会生活的情景和历史人物的活动描绘。这些珍贵的壁画中,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各类人物的衣冠服饰的资料,以及对音乐、舞蹈、杂技等各类古代艺术的生动写照。莫高窟的壁画,最为精彩的要属那些飞天神女了。一个个身轻如燕,自由自在在蓝天翱翔,有的散花,有的反弹琵琶,引起人多么美好的联想。古希腊的天使,背上插着翅膀。我们的祖先却早在一千多年前,仅用一条飘带,一个飞翔动作,就能把凌空飞舞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真是达到惊人的地步!莫高窟的彩塑与壁画,除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吸取和借鉴了西域各国的表现手法。这是因为丝路的开拓,随之也带来了艺术的创新与革命。
  敦煌附近,还有沙漠奇观——这便是鸣沙山与月牙泉。鸣沙山由细沙聚集而成,山峰陡峭,势如游刃,纹理细腻,十分美观。这里的沙分红、黄、黑、橙等色,洁净得一尘不沾,阳光下晶莹闪亮。从山顶滑沙而下,鸣声不绝于耳,似有千军万马。滑下的沙,踏乱的峰,一夜之间,凭借风力,又复原如初。据史书记载,天气晴朗之时,山上有丝竹管弦之音,如奏仙乐,故称“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相传古代有大将率兵出征,兵马在此宿营。一夕,狂风骤起,黄沙蔽天,全军覆没,以后山内时闻鼓角之声,从此便有鸣沙山之称。在鸣沙山的北麓有一泓清泉,沙山环抱,因形似新月而称月牙泉。四面环沙而不被湮埋,历经千载而不干枯。泉内芦草丛生,清澈见底,岸边有几株古柳胡杨。山水相映,沙山好似倒长在水中。水中长有七星草,生有铁背鱼,当地人都视为神水。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到此登沙山观月泉,已成一种风俗。
  敦煌的西边,至今仍保留一段汉长城。长城的两端,是丝绸北南古道的两个重要关隘,这便是玉门关和阳关。玉门关在敦煌的西北,相距九十公里,遗址尚存。因路途难走,游人很少。阳关在敦煌西南相距七十公里处,当中的一座沙山,好似巨佛横卧。在天气晴朗的炎热天,途中还经常可以看到“海市蜃楼”的幻影。如今,古阳关早湮没,遗址也不存在,只是在一座红沙岩的山峰上,矗立一座残破的古代烽燧。登台南望,是一大片沙滩洼地。当中有一处,大风过后,常现出兵器、陶器、钱币、生活用具的残破遗物。当地人称这里为“古董滩”,相传此处便是阳关遗址。阳关始建于汉,置关于晋,兴盛于唐。登台而眺,不禁令人发怀古之情。遥想当年,多少商旅显贵出关西行,在这里与相送亲朋故友洒泪而别,唐代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著名诗句,便是道出了当时一唱三叹的惆怅、哀婉之声,也为阳关增添无穷的魅力,从古至今,曾令多少人向往?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摔鱼”后感
  李景阳
  某日下“馆子”,碰到一个有趣的情景。
  一位食客要了一条明码标价的活鱼,服务员从水槽里捞出,并出示。食客要求服务员把鱼摔在地上。后者照着去做了。摔到地上后,重又捡起,拿到厨房里去。据说,有的餐馆将活鱼给食客看后,到厨房里,又投入水中养了起来,另换一条死鱼入锅。这“摔鱼”,显然是食客的“对策”。鱼摔个半死,只得当即入锅,“偷梁换柱”便不成了。此种做法是否相沿成习,尚不知,但大约绝非这位食客的“即兴之作”。与此相关,食客们研究出的那套“活鱼眼凸,死鱼眼凹”的盘中鱼观察法我是早已晓得的。
  既然食客有了相当的经验,且发明了“防反术”,活鱼偷换死鱼的事看来是有的。油然想起多次吃过的店里的烤鸭,戴高帽的厨师总向食客们出示,尔后退到厨房里去切削,复端出来的油光的盘中肉是否仍系“原装”,也未可知。幕前亮相,幕后换装,人,总能辨出面目来,而肢解的鱼鸭之类实在是看不出的。
  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如果店家诚信无欺,这让他摔鱼的要求未免苟刻失礼,纵为生意计勉强从之,也算是尊严的被亵渎。这人际关系的“紧张度”也真够难堪!
  然而疑者仍是无罪。欺诈行为,随处可闻,好人不得不防。可叹的是,这样活着,太累也太恐惧。仿佛只有家里安全,出了门,入了社会的大环境,就得加倍小心地走路,谨防陷阱或冰窟。正经的商家也不好过,他得时时准备看顾客的怀疑目光。
  这种叫人不舒服的社会氛围,正如一个电视小品所揭示的:一个因故转让火车票者,一个购票者。等交易做成,购票者忽然疑惑起那位售票人为何照原价卖,莫非票是假的?售票人则疑惑起那位购票者竟说钱不必找了,莫非钱是假的?于是重又纠缠起来。此中虽无造假钞者与票贩子的参与,但他们的为常人所知的行径搅乱了正常人际关系的逻辑。正常人的正常行为都被打上问号。更有甚者,便是公共场合里有行善动机的人,也常常因怕遭误解而退躲三舍,社会上空的疑云可谓浓矣!
  大多数人是善的,只因恶人与恶行的存在,弄得善良的人也相互生疑。这个怪逻辑真令人深思!
  人的生活实在需要好的环境。所谓好环境并非仅仅如目下购房的地点选择那样,交通购货便利、服务设施齐全就够了。整天打头碰脸的“周围人”怎样,其实是不可忽视的要素。这就是你生活于其中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的核心内容大概便是“社会风气”了。社会既然由人组成,这每日环绕我们的习习之风恐怕便源于人的行为方式与道德水准,而最终源于“人心”(人的意识)。人们的交往有一种信任感、稳妥感、安全感,生活中自然是一种温馨体验。反之,到处埋伏着暗算与欺瞒,生活当然又是一种难堪味道。假若人心险恶到如白居易所描绘的程度———“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甚至“人中有兽心”的话,那世界就太可怕了!
  由此观之,文明建设何等重要。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

  心声
  孙为刚
  我上班的路上,经常看到一位身材高大、步履蹒跚的老人,人们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只知道他是一位老红军。
  老红军有一张与众不同的脸。那张脸的右边脸颊整个是一个深凹进去的硕大伤疤,受这伤疤的牵连,整个面部的五官有些变形,嘴巴似乎永远不能合拢。正是这张与众不同的脸,更增加了老人的神秘与威严。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那年,我去采访这位老红军。
  老人祖籍胶东,从爷爷那辈起就闯关东,进了长白山。老人从小放过猪、种过地、当过矿工。“九一八”事变那年的春天,日本鬼子就占领了长白山,乡亲们从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爷爷就惨死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之下。民族仇恨的种子深深埋在他的心田,他暗中参加了秘密组织——反日会。这年初春的一天,他在随父亲赶集的途中,突然失踪,父母以为他让“黑瞎子”给拖去了,在家里给他立了牌位,母亲为他哭瞎了双眼。原来他在回家的路上跑进林中,参加了东北抗日义勇军。
  在1940年深秋的一次狙击战,当时已是连长的他,率部狙击敌人,掩护部队转移,战斗打得十分惨烈,尸体成堆,血流成渠,他们打退了敌人的七次进攻,完成了任务,就在他准备撤退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下巴,从右腮部穿出,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战友们在打扫战场时看见他那张血肉模糊的脸,以为连长已经牺牲,就迅速撤出了阵地。昏迷了一天一夜后,一场冷雨浇醒了他,他挣扎着爬出了尸体堆,摸到了老乡家中,在老乡家养好了伤,又返回部队,继续战斗。
  我问老人身上有多少伤疤,老人摇摇头,他的老伴在一旁补充道:“九次负伤,十四块伤疤,现在身上还有没取出来的弹片。”
  我又问老人:“您是义勇军战士,一定知道义勇军进行曲吧?”老人摆摆手说:“一年到头打仗,哪里知道什么进行曲哟。知道有支义勇军进行曲,并被作为国歌,那是建国以后的事喽。可那词、那曲、真亲切、真熟悉。”说着,老人缓缓站起身来,那不能合拢的下巴轻轻翕动,一曲熟悉的旋律在小屋里响起来: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熟悉的旋律,我自己唱过,也听别人唱过,但听一位真正的义勇军战士唱自己的进行曲,这还是第一次。老人目视前方,脸颊的伤疤闪着红光。
  自从那次告别老红军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再见到老人,心中便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果然,不幸成为事实。一天,地方报纸的左下角登出一篇讣告:老红军章宏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后来,我听老人的亲属们说,老红军在弥留之际,亲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他那不能合拢的嘴唇轻轻翕动,发出断断续续的音节:“起来……起来……”


第12版(副刊)
专栏:

  养蜂人
  姚辉云
  养蜂人驱着他的蜂箱,追赶鲜花盛开的日子,在缤纷繁华的季节,酿造香甜和希望。
  踏尽冰冷的霜露,碾碎刺骨的风寒,穿过冰雪弥漫的禁锢,来到三月芬芳的大门。
  凋零、荒芜和封冻,都已是昨日的噩梦,他虔诚地洗去疼痛和创伤。
  沐浴和暖,畅饮温情,拥抱那破土而出的万紫千红!
  养蜂人用蜂蜜涂抹日子,让所有的日子都流淌着蜂蜜的甘甜和芬芳。


第12版(副刊)
专栏:

  溥杰先生几件事
  艾实
  最早听到爱新觉罗·溥杰先生的名字,是听说先生在“文革”期间遭遇抄家时,为保护爱妻挺身而出:“谁在耍野蛮!……跑到这里来胡闹?”一声断喝,竟使天不怕地不怕的红卫兵对其刮目相看,居然收兵了。
  粉碎“四人帮”后,我家中的长辈们开始和溥杰先生恢复了联系。有一天,一位日本人突然找到我家,说是溥杰先生介绍来的。原来,这个日本人的父亲是我祖父的兄长,自幼被一个日本人收养,收养他的人在去世前,将他的身世告诉了他,于是他来到北京,找到溥杰先生请求帮助,溥杰先生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告诉他我祖父的地址。我的祖父很清楚这件事,告诉了他当时的许多真实情况,帮他与在北京及东北的弟弟们取得了联系,使他和家人得以团圆。他说:“在日本,溥杰先生有着很高的声望,来中国前人们告诉他,到北京,溥杰先生会帮助你的。”通过这件事,使我在崇敬溥杰先生的同时,渴望着有机会一瞻先生的风采。
  由于先生的书法造诣名扬海内外,许多书法爱好者及机关单位都渴望得到先生的墨宝。先生也常常为此而忙碌不堪。一次,我的一位同事托我引见他去见溥杰先生,目的是为单位的客户求一幅字。同事一再讲:“只要求到字,花多少钱都行。”考虑到先生公务繁忙且体弱多病,我回绝了此事。但没几天,同事便求到了溥杰先生的字。同事对我讲:“敲门进院见到先生一说,先生马上就写了,一点架子也没有,并且不要钱。”
  “矢当珍此桑榆景,尽我余龄觅寸阴”,这句诗是先生在晚年认真履行人民代表职责,关心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为做好民族工作贡献力量的真实写照。在1991年的满族联欢会上,我终于见到了溥杰先生。当时我和家中的几位亲戚所坐的位置就在溥杰先生旁边,于是我请姑姑带我去见溥杰先生。没想到先生见到我这晚辈时竟站起来握手并对我说:“你祖父和我有几十年的交往,按辈分我长一辈,但他的年龄比我大。”我想到溥杰先生是被秘书搀进会厅的,我忙请先生坐下。此时一位记者走来,为先生拍照,先生和我们合影留念后仍关切地询问我的工作等情况。看到已是八十四岁的先生那疲倦的脸色,我醒悟到,先生是为了使参加大会的满族同胞们尽兴,才抱病到会的。果然,先生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后不一会儿就被身边的工作人员搀出了会厅。那天,北京的上空飘洒着洁白的雪花,空气也格外清新。
  夜已深沉,万物寂静,望着与先生的合影,我久久地思索着。先生从封建皇族成员转变为新中国公民进而成为人民政权最高立法机关成员,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改造社会、团结各阶层人士的伟大气魄和宽广胸怀;同时也表现了先生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品德。
  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先生生前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改革开放。今天的大好局面,也正是先生所期待的。如先生能泉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


第12版(副刊)
专栏:

  山西平遥将办古城文化国际旅游节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平遥将于六月九日至六月十五日举办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文化国际旅游节。届时将举行十四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艺表演活动。刚建成的山西省最大的古玩交易市场将举行开业剪彩仪式,同时还展示长度为六百六十六点六米、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中华巨龙,并推出一百零八种地方风味小吃,令嘉宾旅客切身感受平遥古城文化的独特魅力。(王东光)


第12版(副刊)
专栏:

  儿童影片《冰凌花》开拍
  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龙江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儿童电影故事片《冰凌花》日前在哈尔滨开镜。
  影片是描写我国花样滑冰运动的儿童故事片,讲述两代人对花样滑冰运动的奉献、追求与思考。该片揭示了体育运动除了加强科学训练,提高技术、战术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们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孔庆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