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席卷之势绘辉煌
  张东
  西南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在中国大陆上进行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大进军——席卷大西南》表现的就是这一段辉煌的历史。该片导演杨光远曾执导过《血战台儿庄》、《大决战——辽沈战役》等影片,他特别擅长营造宏大的战场氛围与展现壮丽的战争景观。然而在《席卷大西南》的创作中,影片却将战争推向背景,着力表现战争中的人,特别是西南之战的主帅刘伯承与邓小平。
  西南战场上的刘邓,已不同于“千里挺进大别山”风餐露宿时的刘邓,也不同于“淮海战役”时“以六十万去吃敌人八十万”这锅“夹生饭”时的刘邓。这时,五星红旗已经在天安门城楼上高高飘扬,敌人已是强弩之末。所以杨光远认为,《席卷大西南》中的“刘邓”应该比《大转折》中更轻松,比《大决战》时更潇洒。他们在部署战役,指挥战斗时更多了几分主动性。如果说,《大转折》中的刘邓是在生与死的漩涡中抗争,《淮海战役》时的刘邓是对胜与败的棋盘落子,那么,这一次他们更多地是在一架大钢琴上弹奏胜利的凯歌,在军事指挥上,更加游刃有余。同时,他们政治家的风采也有机会得以展示。因而影片设计了邓小平与铁路专家的一段戏,从中引出了成渝铁路建设这样的主题,充分表现了邓小平作为政治家的目光和胆识。
  处理逃兵事件,是凸现邓小平性格的一场戏。挺进大西南,战士们不仅要与敌人战斗,也要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原剧本中表现北方战士到南方吃不惯大米,穿不惯草鞋,因此开小差。邓小平处理这一事件时,不是简单批评,而是用左权将军的故事教育战士,同时,他发现了善于做思想工作的炊事班长,就把他提升为指导员。这是很真实的一笔,也是很漂亮的一笔。影片处理时,导演把场景选在一个河套地区,在背景中搭了一个水车,那种从上到下的流水声,好像就是一首乐曲,这乐曲声中邓小平与随员骑马从远处的芦苇丛中走过来。从骑马声到马匹踩着河滩上鹅卵石的声音,都表现得非常有层次。那种大自然的声音、近处人物的群体声与西南大自然的雨雾等环境都融在了一起,富于表现力地烘托了邓小平细致、生动的思想工作。这样完整的一场戏,是影片中杨光远的得意之笔。
  摄影师出身的杨光远一向很讲究造型。他认为《席卷大西南》的灵魂是“席卷”,所以他在整个影片的创作中,扣紧“席卷”二字。抓住最后一役这个特点,将整个大西南的地域、人文景观,作为战争的大背景,营造出解放军横扫千军、所向披靡的大进军气势。同时从色彩、表演、构图、节奏,甚至光影都扣在西南的地域特点上,以与《大进军》系列的其他几部影片区别开来。
  他好像面对一块大画布,首先粗线条地勾勒出战役的总体态势,然后分出不同区域分别加以涂写描绘,这里有水墨丹青的战场写实;有凸现于前景的人物雕刻;有油画般凝重的战火硝烟,也有雨雾阴霾中的山城风貌和饶有兴味的生活速写。影片中除了邛崃之战等几个战役外,大多数的战役均没有给予正面的、直接的表现,而是渲染战争的氛围,侧重表现人在战争中的心态和情绪。
  在歼灭宋希濂残部一场戏中,宋的残兵败将在多雨泥泞的山路中狼奔豕突,最后,宋希濂逃进山洞,只见四周晦暗阴森,棵棵大树直刺云天,冥冥之中,宋希濂犹如困兽,拔出手枪想自杀……此情此景与人物的心态融为一体,展示着人物的最后命运。
  彭水大火,是当年西南之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宋希濂的部队在仓皇逃离时,混乱之中引起了一场大火,几乎烧毁了整个县城。影片为了反映这段历史,特意在江边搭建了一个“彭水县城”,再放火烧掉,再现了当年那惨烈的一幕,在银幕上造成一种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燃烧的熊熊火焰也似乎在最后焚毁着蒋家王朝的统治。正是在这种大势已去的时代背景下,影片中的又一个“刘、邓”——刘文辉、邓锡侯的率部起义,和顽固派胡宗南、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李文等历史人物的心理变化,都给以了细腻的刻画。(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直面“社会热点”的好戏
  钟艺兵
  青岛市话剧院永利实验话剧团最近来京演出的四幕话剧《工人世家》,是一部直面当前国有企业“工人下岗”社会热点的好戏。
  “下岗”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建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一种“阵痛”。“下岗”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困难,重新就业又面临着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更新。“下岗”不论对下岗者或是在岗者来说,只要摆正了国家全局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都能从中得到激励,加强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剧作家选择这个敏感而又难于把握分寸感的题材来写戏,是需要胆识和功力的。这出戏既正视了“下岗”者的暂时艰难,又展示了改革的光明前景与“下岗”者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写这样的戏,是时代前进的需要,是艺术家具有历史使命感的表现。
  《工人世家》赞美了一种正直、善良、勤劳、着眼大局、克己奉公的工人阶级的传统美德。这一美德在三代人中间延续、发展。大女儿潘立英下岗后也曾感到失落,但她很快振作起来,她给老教授做家庭服务钟点工,继而办起了“大嫂子家庭服务公司”并当上了经理;但她太爱工厂了,当工厂合营,经过了设备改造后,她依然回到了令她朝思暮想的车间。这正是潘立英的“工人情结”。孙女潘展展是海尔集团的青年工人,勤奋好学,朝气蓬勃,她是这个血统工人家庭的希望。
  这出戏将时代的变迁、三代人发展变化中的主流和支流、传统与现实都作出准确的概括、形象的提炼,如果没有对工人生活的长期体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整个剧作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以近似白描的艺术风格使戏剧情节像生活一样自然流动,剧中没有华丽炫目的服饰、布景、灯光,没有离奇的故事,十一个人物却各具特色,牵动着观众的心。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用得巧妙、精彩。尽管小儿子潘立武曾以调侃的腔调唱它,但父亲潘玉亭却始终唱出了自豪,而到全剧闭幕时,《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声终于唱出了全家人的共识。
  当然,这出戏在人物塑造、细节安排上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能在边演边改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被间离的舞台图像
  林克欢
  为了纪念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诞辰一百周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新近排演了布氏写于1928年的成名之作《三毛钱歌剧》。
  《三毛钱歌剧》以二十年代的伦敦为背景,呈现一个金钱主宰一切的世界,剧情表现了商业社会中两种现代化了的古老行业——抢劫偷盗业与行乞业——豪夺巧取的生存样相。这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一切方面——婚姻、友谊、肉体、灵魂——均可标价出卖的社会,一个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罪恶并把公民变成强盗的罪恶渊薮。
  舞台美术设计家薛殿杰,充分地利用新改建的青艺剧场的观演空间。整个舞台和观众席的上上下下、前前后后连成一个艺术整体,营造了一个形形色色的强盗与形形色色的乞丐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与刻意仿造“真实环境”不同,它营造戏剧氛围却不制造幻觉,引发观众思索却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思想指引。
  执导此剧的是先后导演过《伽利略传》、《高加索灰阑记》的著名导演陈颙。她十分巧妙地将音乐、歌曲、幕间演唱、舞蹈、表演、标语、布偶……糅合在一起又彼此间离(Verfremdung,又译为“陌生化”)。她将乐队化装成街头乐手置于舞台之上,既为演出伴奏又时时介入戏剧场面;将部分舞台技术人员化装成乞丐,既迁换布景又化身为角色……使所有的舞台元素都纳入戏剧场景之中。
  布莱希特在《论实验戏剧》一文中说:“将一件事或是一个人物陌生化,首先是指要去掉这一件事或一个人中理所当然、众所周知和显而易见的成分,并使人对之产生惊异感和好奇心。”如何剥去人或事物习以为常的印记呢?陈颙的做法是:通过滑稽模仿,通过戏中戏,通过从角色转换为演员的幕间演唱……例如在强盗头子尖刀麦基同乞丐首领之女波丽举行婚礼一场,麦基手下的四位强盗换上笔挺的黑礼服,歪歪扭扭地排成一串,用做作的语调,参差不齐地朗诵贺词,边舞边唱《穷人婚礼歌》。在角色的层面,漫画化的夸张表演,显示了人物服饰与人物举止的不协调;在戏剧表演层面,对上层社会婚礼的滑稽模仿,明白无误地传递了导演、演员对戏剧场面的嘲讽与批判态度。接下来,波丽小姐演唱《海盗詹妮》歌被处理成一段“戏中戏”。扮演贫贱洗碗姑娘的娇小姐,把自己幻想成一个杀富济贫的侠盗。完全抒情化了的“戏中戏”,呈现的是洗碗姑娘的梦想?还是被资产阶级娇小姐轻易消费掉的古歌谣?传说中的侠盗与现实中贪婪无耻的强盗形成鲜明对照,杀人不眨眼的女侠盗,替人洗碗、铺床叠被的女侍者与卖身取利的资产阶级娇小姐,彼此重叠又彼此间离。被间离的舞台图像,蕴含多元、多重的复杂内容,引发观众去思索较之戏剧场景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像。
  对布莱希特来说,陌生化就是历史化,就是力图将戏剧场景表现为一个暂时的、可以改造的世界。对陈颙来说,间离的目的在于使观众创造性地超出观看的范围,从戏剧观赏中获得思考的乐趣。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京港台明星聚首《还看今朝》
  继成功地投拍了《小井胡同》、《青春之歌》等电视剧之后,北京恒万广告艺术公司日前又和北京电影制片厂电视剧部合作开拍一部二十集电视连续剧《还看今朝》。这部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描写了以佟延为代表的一群年轻人,在浩劫前后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们经过痛苦、彷徨、迷惘之后,终于明白了人生的哲理,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也使自己锻炼长大成人。该剧在叙述人物命运的同时,力图再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该剧由曾拍摄过《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千秋家国梦》、《射雕英雄传》等影视作品的香港导演李惠民、刘国豪执导。刘蓓、常戎、龚蓓必和港台演员尹扬明、关礼杰、陈国邦、李立群等分别担任剧中的主要角色。(西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荧屏欢迎情感戏
  《有情人》再谱爱心曲
  近两年来,上海拍摄的《孽债》、《儿女情长》颇受观众青睐,在电视市场上连获佳绩。这使得曾拍摄出首部长篇都市情感剧《渴望》的北京电视工作者,再次看到了以都市现实生活为背景的伦理情感戏不衰的魅力。为此,一部名为《有情人》的二十集电视剧,日前在北京友谊医院开机拍摄。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北影电视剧部和北京北方建筑涂料厂联合摄制的这部电视剧,透过一个农村幼女在城里因病被弃,从而在来城里做工的农村母亲,与身为“白领丽人”的养母及其亲友、恋人之间引发的恩恩怨怨,创作者们力图将难以割舍的亲情、炽烈的爱情、真挚的友情交织在一起,奏出一曲九十年代产生于中国年轻人中的爱心曲。这部将在年底和观众见面的电视剧出品人魏勇亭,由于熙、韩宏志策划,章署祥执导,李琳、艾丽娅、史兰芽、金鑫、郑振瑶、罗刚等饰演剧中人。(巴人)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影视投资人何以青睐青春题材
  梅子
  从《校园先锋》、《红十字方队》进入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后,许多影视投资人开始把专注于历史、商战、警匪题材的目光收了回来,他们惊喜地发现还有一片纯净的等待开发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偏偏爱上你》、《青春布尔卡》、《真空爱情记录》、《十七岁不哭》、《妈妈,拉我一把》、《新言情时代》等一批描写年轻人的电视剧出台亮相,这些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用明星做招牌,不以曲折的故事牵动人,而是着意塑造青春、亮丽、健康、向上的偶像形象。
  怀旧情绪构筑青春风景
  电视剧《真空爱情记录》的投资人曾说:一曲《同桌的你》使他想起了年轻时代,想起了那份特有的纯净的日子。每每在商场上周旋累了,他便给自己放放这首歌,冲淡商场里的无奈。这也是他投资青春戏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偏偏爱上你》的投资人,亦有同感。这位投资人说,他发现,哪怕是个奸滑的商人,在艺术的氛围里也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沉浸其中,使心灵得到一丝丝净化。回国后,他便迫切地拾起了自己的艺术梦,并把这个梦托付给了一群执著于艺术的年轻人。上述两位投资人的心态可以反映出青春戏投资人的一种怀旧情绪。
  人生理想寄托银屏
  《偏偏爱上你》的投资人说,他之所以选择了这样的视角:一个受父命在商海里学游泳的香港青年在内地偶遇一群痴迷音乐剧的同龄人,由此找到真诚和爱情并和他们一道献身音乐剧的故事,主要是想表现内地和香港两地年轻人在文化上的融合。他说:“应该让年轻人都有一颗爱国心,这不是靠说教就能办得到的,我把枯燥的说教变成故事,感人的故事,让男主人公亲身经历内地之行,和观众一起感受祖国的变化,体味中国人的自豪感。当然这其中也寄托着我的人生理想。”《新言情时代》的制片人也是寄情于银屏。他们认为目前一些引进的言情戏不是乱伦就是纠缠不清的祖祖辈辈的恩恩怨怨,而事实上属于时代春天的年轻人却是单纯充满朝气的。所以他们希望塑造健康的年轻人的形象。而《红十字方队》、《校园先锋》的投资人更是渴望在银屏之上呼唤人与人之间美丽、纯洁的感情。
  社会责任感导航青春戏
  青春题材的投资人往往都怀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偏偏爱上你》的制片人张斌斌在谈到这个话题时深有感触。她说:“以前,总听说许多年轻人崇拜港台、国外明星,达到了不能自拔的程度,甚至有的孩子跟踪明星连他们吃剩的饭菜都一抢而空,对这种状况,我们十分担忧,所以拍摄一些能够给他们指导、贴近他们生活的影视剧十分必要。而《青春布尔卡》的制片人刘抒娟更是认为青春戏应该有给青年人导航的作用。她说:“《青春布尔卡》就着意塑造平民英雄,他们平凡之极可是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他们艰难成长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道德教育意义。”
  据悉,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偏偏爱上你》在后期制作中就被四家闻风而动的片商看好,其他几部即将进入市场的青春片也颇受好评。青春片能否形成市场气候,获得青年人的喜爱,我们拭目以待。(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民政局》将在中央台播出
  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济南影视实业公司等单位摄制的八集电视剧《民政局》,近期将在中央电视台与观众见面。该剧以济南民政系统的大量先进事迹为素材,塑造了一批在商品经济大潮面前,不计报酬,“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民政干部形象。该剧由宁海强执导,金丽丽饰女主人公。(文一)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各族儿童心连心》加紧拍摄
  中国教育电视台与中国儿童音乐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各族儿童心连心》“六一”专场晚会的主创人员,目前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外景拍摄。全国的小朋友们将在这台晚会上看到《傣乡的葫芦丝与小提琴》、《海峡两岸的闽南童谣》、《西藏和延边儿童的风采》、《总书记和我们手拉手》等一批新创作的富于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儿童节目。(申溪)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专家研讨“戏剧与市场经济”
  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省艺术研究院、珠海市文化局日前联合召开“戏剧与市场经济”研讨会。戏剧界专家就戏剧的艺术生产与精神生产、雅与俗、戏剧如何走进市场与开拓市场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与会人士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戏剧要面对市场运作规律,从改革内部机制、提高艺术质量入手,将满足观众的审美趣味放在重要地位,努力使戏剧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自身的艺术生产规律相适应,力争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珠海市文化局和珠海市粤剧团介绍了当地剧团走入市场的经验。(刘玉琴)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上荧屏
  继《孔子》之后,山东的电视工作者再次将镜头聚焦于灿烂的中华文明,推出了三十六集电视剧《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由山东三冠影视公司耗资一千八百万元拍成的这部电视剧,借用两千多年来广为流传的战国著名谋略家孙膑和庞涓二人斗智斗谋的故事,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融为一体,形象地演绎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内容。全剧一计一集,计计相连,环环相扣,故事跌宕起伏,悬念层出不穷。
  由张智胜、张辉力导演,仇永力、张小磊等人主演的这部电视剧在诸侯争霸合纵连横的阔大背景下,在展现中国古代兵法和东方智谋文化的同时,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古代中国政治、军事及各阶层不同人物情感、命运的历史画卷。(西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鄱阳湖畔的创业新人
  ——电视剧《远湖》观后
  王敏
  浩淼的鄱阳湖面上,划过一只只的帆船,一群群的鸥鹭在湖面上振翅腾飞。岸边新建的养牛场,简朴而别致。这是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电视台、新余市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合拍的八集电视剧《远湖》多次出现的画面。它如诗似画,不仅将江南美丽的山光水色展现在观众面前,更为一批矢志改革的四化创业者和当代新人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就是在这湖边的码头上,送走一批又一批进城打工的村民,也迎来了立志改变家乡面貌,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大干一场的韩兵。经过一场艰苦卓绝的开发,鄱阳湖里长出了晶莹的珍珠、肥美的鱼虾。一场更大、更新的开拓家乡的战役打响之前,一批年轻人又要在这里送走了,不过不是进城打工谋生,而是进大学去学习知识和本领。导演宁海强通过动与静的对比、交融,充分地利用、渲染这一景色,将江南山光水色的自然美,时代改革事业的史诗美同披荆斩棘创建伟业的一代新人的心灵美交糅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景和时代韵律。
  任何新事物和时代新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艰难曲折的奋斗过程。导演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非常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而在诸多纷纭庞杂的矛盾中,他又清醒地牢牢抓住股份合作制在江西鄱阳湖畔的小村中由萌生到冲破旧体制、旧观念等一系列桎梏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极具时代特色的矛盾冲突,谱写了一首新生活的赞歌,塑造了以韩兵、雷俊英为代表的一群透露着崭新时代气息的新人。
  时代的变革,风险与机遇并存,它能摧毁短视薄弱者的神经,又能为勇于探索的智者提供广阔的天地。韩兵、雷俊英等时代新人的典型意义在于,他们既继承了建国以来知识分子同工农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更带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知识分子主体意识得以充分发挥的特色。他们有文化,肯实践,敢冒风险,善于抓住机遇。他们不像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那样过分强调无条件的服从,而是主张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正如结尾韩兵送即将进城读书的青年时讲的那样:“哪儿能实现你们的聪明才智,施展你们的人生价值,你们就到哪儿去。”这简直是对自己风风火火的实践的生动总结。作为一个有一技之长的农艺师,经过出色的答辩即将走上县水产局局长的岗位,然而他却毅然辞职,决心回到生他、养他的银湖。雷俊英这个学畜牧业的中专生也是这样,不向命运低头,闯广州,攻关、文秘、推销什么都搞过,最后的选择还是回到故乡办起了股份制的养牛场。作品不仅揭示了他们的自信,更揭示了他们对故乡深沉的爱。他们有理想,善于学习,善于抓住改革中的机遇,他们认识到:“下个世纪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将是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他们勇敢地面对接踵而来的困难,勇于到改革的大潮中去摔打,学习掌握世界的本事。导演在重重阻力和矛盾中,将韩兵、雷俊英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勇于开拓的创业者的风貌刻画得十分生动。特别是第四集支委会上关于雷俊英去留的一段戏处理得很有特色,面对新的矛盾支委会必须站在新体制的立场拿出新的法规。作品还深刻地揭示出,科技兴农、农业产业化、股份合作制的蓬勃发展过程,也是亿万农民逐步摆脱愚昧、自私、短视、狭隘、守旧等小生产者心理习惯的过程。改革前进的每一个步履,都伴随着人们灵魂深处的深刻裂变。与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相比,他们更加成熟了,在体制改革、经济建设的洪流中起的作用更大了。从他们的命运的改变听到了生活前进的足音,看到了时代的巨大变迁。
  “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是社会主义文艺家的光荣使命。电视剧《远湖》的诞生,虽不能说是空谷足音,也着实给人以意外的惊喜。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阿里山女儿》述说两岸情
  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山东影视制作中心出品的电视剧《阿里山女儿》,是一部选材别致的电视新作。该剧透过解放前随丈夫从台湾来到祖国内地的高山族妇女姜石在山东曹县的生活故事,生动地揭示出海峡两岸分离的亲人日夜渴望团聚的主题。这部得到山东省台办和菏泽地区台办大力支持的电视剧,由钱晓鸿执导,张小磊、王勇泉、于莉主演。(文一)(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不一样的北京味
  丁荫楠拍《黄连·厚朴》
  在电影界,提起丁荫楠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影片《孙中山》、《周恩来》。这位善于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资深导演,如今也将镜头对准了普通人居住的四合院。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老北京的四合院里在悄然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可以说,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与西方思维方式交汇和撞击的最小舞台。丁荫楠导演正是抓住了这一闪光点,通过《黄连·厚朴》这部影片,讲述了龚家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与追求,生动地展现了四合院里的悲欢离合。
  龚矩臣,是位有名的老中医,他手中留有其父当年在皇宫为慈禧和光绪诊病的医案。虽然儿子和儿媳离了婚,龚老先生照旧教儿媳于莲舫医术,老小二人经常在一起切磋医案。当儿子从美国带回来了洋儿媳妇,且这位洋女子也对医案感兴趣时,龚老爷子则明确表态:外国人只能看、不能抄,医案全权归于莲舫管理。这位洋媳妇珍妮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她佩服龚老爷子高超的医术,也钦佩于莲舫的为人;当她发现是自己丈夫用匿名信毁坏前妻于莲舫名声时,毅然和龚晓默“拜拜”,回美国去了。
  在《黄连·厚朴》的拍摄中,丁导将强烈的时代色彩和浓郁的北京文化气息融为一体,力求改变以往一写老北京就是“天桥味”的老套子,试图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影片在营造氛围上颇下功夫,力图让人在清新与平和中体味到北京无处不在的盎然生机。本片女主角由沉稳端庄的青年女演员王之夏担任,人艺老演员朱旭,喜剧演员马崇乐,“洋妞”杜瑞秋等各有千秋的表演,也为本片增光添彩。(柳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