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重视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陈清泰
  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小企业改革明显加快,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放开搞活小企业是一项政策性特别强的工作,从思想认识到政策掌握都必须统一到中央已经确定的方针、政策上来,针对当前改革进展的情况,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研究和掌握:
  (一)改制核心是转换经营机制
  小企业的改制,就是从提高市场竞争力出发,选择适当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通过对传统企业组织制度、领导体制和规章制度的改革,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走向市场,让企业自负盈亏,达到转换经营机制的目的。
  因此,企业改革的重点是要真正转换经营机制,切不可本末倒置,把选择企业组织形式作为目的,而忽略了转换机制的本质。
  转换机制重要的是看是否实现了政企分开,真正建立起自负盈亏机制;是否依照市场规则运行,形成优胜劣汰机制;是否建立了筛选管理者、制止错误决策的机制;是否真正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也要看是否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加强了企业管理,增强了职工的监督。
  (二)放开搞活,不是放任自流
  究竟“放”什么?还要不要“管”?“管”什么?所谓“放小”,是将企业从政府计划管理体制的笼子里放出来,进入市场经济的大天地。
  一是放开改制形式,让国有小企业灵活选择与其生产力发展状况、职工认同程度和市场竞争要求相适应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生产的业务内容;二是放开国有小企业存量资产的流动与重组,引导国有小企业存量资产通过兼并、联合、破产等形式向高效益的领域转移;三是放掉旧体制下政府对国有小企业不适当的行政干预职能和所承担的无限责任;四是下放人事管理权限,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的财产组织形式确定企业领导人员的选聘方式。
  在坚持“放开”的同时,政府的所有者职能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同时要加强。放开后企业必须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政府作为所有者要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小企业实行宏观管理和政策调控,同时要加强为小企业的服务。“放开”是手段,使企业走向市场是目的。“放开”不是放弃国有小企业不要,也不是放任自流、“一放了之”,而是通过“放开”,使国有小企业真正成为“四自”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无序的放,达不到搞活的目的;一哄而起的放,必然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果。
  (三)推动存量资产的流动与重组,要区别流动与流失
  放活小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资产存量的重组实现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流动确实可能会造成流失,这是我们必须防范的。
  比如不评估或人为低估资产、国有资产无偿量化到个人、出售和转让收入没有用于再投入等,都会使国有资产在流动中发生流失。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判断和区别流动和流失,要注意和澄清有关政策,正常合理的流动,不应看成流失;过高的评估,也不等于国有资产增值;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对老职工的养老支出等应该允许有合理的扣除。
  产权流动是一种买卖行为,价格要由买方竞价或买卖双方议定的价格来决定。当然,如果评估合理的话,这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另外,在考虑资产出售价格时,政府必须同时考虑收购后有多少再投入;收购之后,能保住多少就业岗位。
  (四)改制有多种形式,不能强求一种模式,不一刀切
  推进小企业改革要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职工的认同程度和社会承受能力,以走向市场、提高对市场适应能力为原则,因地制宜,因行业制宜,因企业制宜选择企业改制形式。各地都有自己的经验,在这方面要警惕刮风。有的同志在强调某一种形式很好的时候,往往以一种形式代替其他形式,这是不合适的。关于这一点,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同志一再告诫我们,要以三个有利于为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的改制形式,不要一哄而起,不要一刀切,不要强制推行一种模式。
  很多地方认为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群众的创造,比较适合目前国内小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改制形式来选择。但是,对股份合作制也不要看作“一股就灵”。为保持它的“合作”性质,应注意三个问题:(1)在推行中要尽可能在资产构成中保留一块公共积累,也就是有一块共同共有的部分,这在转制改制过程中是可以做到的。(2)在构造股权结构的时候,要注意对大股和小股的差额有所限制,如果差别过大,就破坏了合作的性质,一部分人就会感到他是给别人打工。(3)在股东的权利上要实行一人一票,而非一股一票制。
  (五)企业改制以后,关键的问题是要自负盈亏
  什么是自负盈亏?对于参股的职工来说,就是在盈利的时候,可以分红;亏损的时候不能分红;破产的时候,包括职工在内的各个出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就一无所获,全军覆没。这就是自负盈亏。如果企业改制后,职工仍不能承担风险,还等着吃国家的大锅饭,那么改制的作用就不能最终发挥。小企业和大企业不同,每个职工工作的优劣和企业效益的关联更加密切。
  比如实行股份合作制,职工把自家多年的积蓄和财产都压到了企业身上,企业兴旺,职工的收入增加;企业垮台,职工的损失惨重。这种不可摆脱的风险责任对建立新机制会起重要作用。这会使每一位职工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也会加强职工对企业的监督。如果这种新的机制不能形成,那么企业就很容易被少数人所操纵和控制,企业的风险就很大。如何规范新的企业领导体制、组织制度,形成必要的制衡机制,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的重要工作。
  (六)落实债务责任,注意原始积累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一定要落实债务责任,要做到手续完备,具有法律效力。在企业资产中不只有国家投入的资本金(所有者权益),还有国有银行的债权。因此转制中必须循规蹈矩,落实债务责任,防止债务脱空。当地政府切不可与企业一道慷国家之慨,逃银行之债。
  目前,小企业并没有完成原始积累,绝大多数负债率过高。有的承包者、租赁方注入部分资金,有的通过兼并减少部分债务,有的通过嫁接,联合增加了投入,一部分有条件的企业,职工增量参股扩大了积累。如此等等,都是小企业增资减债的重要形式。
  在转制后,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宜把工资福利水平提得过高或过多的分红。要千方百计增加原始积累,把底子做厚。另外,有些地方把国有权益卖掉,由政府的某一个机构把资金收回,或是作为财政信贷再贷给企业,这种做法不是一个好的办法。通过各种办法,企业有一些投入,国家又将资产抽走,对企业来说没有形成新的增量,企业如何改造?这样做在政策上没问题,可以做,但哪种办法效果更好,对企业长远发展更有利,则需要研究好,掌握好。
  (七)要强调“三改一加强”,不存在“一股就灵”
  企业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对搞好国有企业起着方向性、根本性的作用,是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改革并不能代替一切。国有企业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积蓄日久,成因复杂,解决问题要靠“三改一加强”,针对具体问题,综合治理。企业有机制问题,要靠改革生产关系来解决;有结构问题,要靠调整来解决;有发展问题,要靠投入和改造来解决;有负担问题,要以企业为主,通过多方消化来解决;有管理问题,要靠改进和加强基础工作,提高管理和经营效率来解决。因此,搞好国有企业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一股就灵”。现在有些地方把精力过分集中于卖国有中小企业,认为只要卖出去,就一了百了,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事实证明,所谓“一股就灵”、“一卖就灵”和过去“一包就灵”同样是脱离实际的,提法是片面的,做法是有害的。
  (八)发展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
  小企业势单力薄,处于弱者地位,在政企分开之后,政府应着力培育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重要的是:①获取信息的途径;②技术和管理的培训;③实用技术和新产品的来源;5融通资金的渠道和方式;⑤购、销物流服务等。
  (作者为国家经贸委副主任)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农业综合开发大有可为
  谢世杰
  今年2月中旬,我到雅安、凉山、攀枝花等地作调查,沿途实地看了一些农业开发项目,听了各地同志介绍的情况。总的印象是,农业综合开发大有可为。
  新一轮开发热潮正在兴起,雅安地区,在果、茶、菜、牧等骨干项目上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去年的开发农业实现总收入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芦山县重点实施的山药、魔芋项目,走公司基地建设和农户种植相结合的路子,已落实成片种植山药2000亩,魔芋1万亩;还成立了“中西部芦山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投资3180万元,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的科技力量,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兴建出栏6万头、最终实现20万头的大型现代化养猪场,建立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养猪基地,今年4月即可投产。汉源县以集体、个体、企业、独资、联合等多种形式,全县已开发荒山荒坡1万余亩;该县大田乡建设村,除村上开发荒山建果园160亩外,县林业、水电、司法、外贸等13个单位、个人按统一的规划和技术要求,先后承包开发荒山1840亩,建成了标准的优质果园,已种植梨、苹果等12万余株,进入盛产期后,可年产水果600万公斤,收入1200万元。
  我们到凉山州普格县德育乡三村实地考察,这里原来是一片乱石成堆、杂草丛生的荒坡荒滩,现在已变成500亩层层叠叠、整整齐齐的梯地。全乡以投义务工和互利换工形式统一组织劳力,在附近的乡政府安营扎寨,从去年10月以来累计投劳6万个,开挖土石方9万立方米。会理县把改土、治水同发展石榴、烤烟、蚕桑、畜牧业结合起来,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种植石榴面积达6.2万多亩,果品年产量1496万公斤,销售收入6100多万元。该县鹿厂镇铜矿村靠开发石榴致富,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年缴税100多万元。我们到村主任亢群富家访问,一家4口,种石榴25亩,产2.25万公斤,收入11.5万元,还生产粮食、烤烟叶各5000多公斤,养猪30多头,居住条件和家庭设备已胜过城市的小康户。他说村里比他好的还有30多户。
  在攀枝花市,我们看到了两个农业开发项目。一个是四川盛世集团有限公司在仁和区鱼塘乡中村梁子正在兴建的“攀西南亚热带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发改造土地2250亩,将以优质芒果为主导产品,兼有部分石榴、澳洲坚果、桂圆等珍稀名优果品,总投资6020万元,建设期3年,达产期6年,正常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870万元、利税1578万元。另一个是西区将原来办不起来的农场,以400多万元出让给私营企业亚雄有限责任公司搞农业综合开发,计划3年内总投资1600万元,已改造1200多亩梯地,并从以色列购进全自动滴灌设备,同省农科院、市农牧局、凉山热作所进行技术合作,以种植桂圆为主,兼有芒果、脐橙、荔枝,套种新疆哈密瓜、无籽西瓜等,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推进当地的农业产业化。
  通过这次实地调查与思考,从各地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农业综合开发,一定要把握当地的资源优势。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不要盲目追风仿效。要从当地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市场的发育程度等实际情况出发,走群众路线,搞科学论证,做好规划,稳步实施,能大干就大干,能小打小闹就小打小闹,形成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开发,逐步创造条件,拓展规模,切忌大轰大嗡,搞形式主义。
  二、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实行三个结合。一是同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二是同科教兴农相结合。三是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改土、治水、兴林、通路和搞好各项配套设施的基础上,种什么,养什么,一头要考虑产品加工,办好龙头企业,一头要考虑市场销路,开拓流通领域,发展相应的第三产业,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机制。
  三、农业综合开发需要大量的投入。国家和各级的专项资金,是重要的启动力,但仅此是很不够的。要坚持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建立“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发展”的投入机制。要大开方便之门,鼓励和引导本地、外地、外商投资农业开发,实行“你发财我发展”的优惠政策。劳力的投入,农民投劳是一大优势,但一定要注意保护和发挥好农民的积极性,坚持自愿互利原则,不可加重负担,切忌再搞平调和强迫命令。(作者为四川省委书记)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围绕总体目标
  谋求更大发展
  刘成林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上,十五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必须解决好两大课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税务部门作为组织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经济的职能部门,在面向两大目标的实践中,肩负重大责任。
  唐山市地方税务局组建三年多来,紧紧围绕国家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完成税收收入54.3亿元,三年翻了一番多;依法治税为全国税务系统树立了典范;税收征管改革始终保持了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基层基础建设成为全省地税系统达标单位。三年中,我们获得了“全国税务系统纪检监察先进单位”、“振兴唐山功勋单位”等集体荣誉。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税务机关必须牢固树立“法治、公平、文明、效率”思想,进一步强化开拓创新意识,谋求更大发展。目前,唐山市地方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2%。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地税机关要为逐步提高地方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这一观点出发,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树立一个观念,把握一个中心,突出一个重点,强化一个根本。”“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树立从经济到税收的观念,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税务部门的优势,广泛培植和扩大地方税源基础。“把握一个中心”,就是把握组织税收收入这个中心,严格依法治税,文明办税,应收尽收,为地方政府聚积更多的财力。税收增长速度要与唐山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突出一个重点”,就是突出税收征管改革这个重点,不断完善税收征管机制。目前,“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这一征管模式在我市已基本形成,2000年以前,征管改革主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实现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对银行的双向委托,银行划转税款,方便纳税人,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实现省、市、县、所四级计算机广域联网,部分实现税企、税银联网;三是对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稽查。依据综合素质,将纳税人划分为“信誉较好”、“信誉一般”和“信誉较差”三个类别,实施不同的稽查方法。“强化一个根本”,就是强化人这一发展地税事业的根本,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经过三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在硬件建设方面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从现在起,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强化人的素质上来,把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工作之本。要全面提高全体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高税务工作人员税收业务素质,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使广大干部业务水平三年内有一个突破。
  (作者为唐山市地方税务局局长)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抓好三个环节
  促进农民增收
  吕德功
  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务必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产前抓调整
  产前抓调整,确立“特色加规模”的指导思想。特色决定市场竞争力,决定经济发展后劲。资源优势不等于市场优势,一种产品、一项产业,在本地有优势,在外地市场就不一定有优势。因此,发展特色农业,须“特”字领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新。要引导农民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林果业,发展地方名优土特新产品。
  近年来,忻州市发展特色种植业,成为农村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该市在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指导下,引导农民开发种植甜糯玉米,使农民收入倍增。1997年,农民向市场提供100万穗甜糯玉米,经加工后创利税100万元。该市和江苏如意集团签订合同,组织10个乡40多个村1000多农户种植日本大萝卜1600亩,出口日本,亩收入1200元—1500元,共提供商品萝卜2000吨,产值800万元。1998年,根据合同,日本大萝卜将扩展到1万亩,产值可达5000万元。发展特色经济,必须规模生产,规模经营。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产前抓调整,就要着眼于区域经济振兴,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建立区域特色生产基地,引导农民大范围增收,大面积致富。岢岚、偏关两县大力发展养羊业,1997年养羊总量达到60多万只,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产中抓科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农民增产增收,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忻州地区在扶贫攻坚中,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温饱工程,推广五台县地膜、秸秆双覆盖技术,1997年覆盖面积达到152.4万亩,农民大范围增产增收。就是这项已见实惠的生产技术,至今仍有一些山区农民怀疑观望,迟迟不肯行动。因此,产中抓科普,政府在抓好组织引导的同时,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推动措施。要从农业投入中切一块,财政支出增一点,加大农业科普经费,采取先补贴,后偿还的办法推动农民运用新科技。要在县乡机构改革中,强化涉农部门的服务功能,以涉农科技部门为核心,以乡镇科技人员为骨干,以农民科技示范户为依托,建立政府调控,市场中介,农户为主体的农村科普网络。要制定优惠政策,重奖科技功臣,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进行科技开发,通过技术承包、集团承包,将农村适用技术送户上门。要办好农村职业学校、农业技术培训班,帮助农民学文化、学科技,提高科技素质,强化科技意识,主动步入科技致富的快车道。
  产后抓加工
  产品不等于商品。帮助农民实现产品到商品的“惊险跳跃”,是政府指导市场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只有抓好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系列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改变农民以原料和初加工形式出售农产品的状况,农民才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实现增产增收。产后抓加工,一要高起点、新技术,办好龙头企业。偏关县与山西大学等科研单位协作,办起了全羊系列食品加工企业。该企业年生产万家寨牌“五香羊肉”系列产品1200吨,销售收入5000万元,利税800万元。每年可加工羊13.2万只,为农民增收3234万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400元。二要群体发展,规模经营。繁峙县33家粉丝生产企业,年加工转化粮食1亿公斤,产粉丝2044.5万公斤,附属蛋白900万公斤,产值1.18亿元。忻州市23个淀粉加工企业,年加工转化玉米10.4万吨,为农民增值6000万元。三要开发稀缺资源,发展名牌产品。黄河沿岸的河曲、保德盛产海红果,且为全国稀缺野生资源,但其加工食用价值长期没有得到利用开发。近年来,河曲果汁厂以海红果为原料,生产海红蜜饮料,成为亚特兰大奥运会名牌饮料,走俏国内外市场,农民因此增收不少。昔日无人问津的野生海红树,而今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作者为山西忻州地区行署专员)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抓住机遇推进乡企东西合作
  马万令
  河南驻马店地区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不能人云亦云,一哄而起,跟在别人后面跑。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选定发展路子。大力推进乡镇企业东西合作是我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东西部合作问题上,驻马店有它的区位优势和机遇优势,即它是东西结合部、过渡带。
  我区自实施东西合作工程以来,特别是1996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去年8月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区召开之后,全区东西合作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至1997年底,全区与东部地区共结成双边友好合作县市17对,友好乡镇186对,共创办东西合作项目783个,协议引进资金20.7亿元,已到位资金11.6亿元,引进人才3542人,引进技术913项,引进设备1784台(套)。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住机遇,大力启动。我区被批准为示范区后,地委、行署及时制订了《实施方案》,地、县相继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东西合作领导小组,并设置了办公室。领导小组实行例会制度,具体指导东西合作的开展。地区要求乡镇实施“三个一工程”,即每个乡镇每年都要派一名负责同志到东部地区挂职锻炼,引进一笔资金,建成一个合作项目。加强培训,普及东西合作知识和政策法规。目前,全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514期,培训人员14099人次。特别是去年6月,我区和农业部乡镇企业局联合在北京举办了东西合作培训班,全区196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及各县、市分管领导共220多人参加了培训。
  (二)优化环境,筑巢引凤。全区先后筹措资金10多亿元,优化了道路、水电、通讯、服务等设施,为东西合作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地委、行署在原有对外开放的20条优惠政策基础上,去年又制订了22条乡镇东西合作优惠政策。各县、市也相应出台了有吸引力的政策。我们还采取封闭管理、挂牌保护、对执法部门严肃纪律等措施,治理经济环境,落实各项政策,搞好优质服务。
  (三)主动出击,推进合作。各地在东西合作实践中,注重坚持多形式、多渠道探索有效的合作路子。一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通过政府间互访,结成友好关系,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再由企业洽谈具体合作事宜。二是亲友牵线,企业联姻。通过本地在沿海工作的亲友牵线搭桥,从而达成企业双方的合作。三是利用资源,引资开发。立足资源条件,吸引东部客商来我区办资源加工型企业。四是设立窗口,收集信息。不少县、市在沿海大中城市建立办事机构,设置对外窗口,及时收集经济信息。五是上挂下联,引进技术。通过挂靠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引进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六是政府或经济组织出面组织企业人员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招商活动。两年多来,我区共有96家乡镇东西合作企业得到农行扶持,累计得到贷款2.8亿元。在向省、部申报的35个东西合作项目中,有6个被定为国家级东西合作示范项目,得到中国农业银行总行3600万元的贷款扶持。
  东西合作的开展,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全面发展。1997年,全区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现价)349.8亿元,比上年增长60.0%;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目前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00个。经济效益日益提高,1997年实现利润30.4亿元,比上年增长70%,上缴税金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6%。
  (作者为河南驻马店地区行署专员)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
  张达华
  湖北省具备许多与旅游业开发相关的优越条件,可以概括为:
  1.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就武当山来说,一是道教文化圣地;二是峰峦叠嶂的风景胜地;三是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古建筑既多又完整的地方;四是世界文化遗产单位;五是紧临亚洲第一大湖——丹江水库,及距今80万年的“郧阳人”、郧县恐龙蛋化石遗址。这些融为一体的资源,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正是吸引游客的魅力之源。
  2.旅游区域结合的多维性。武汉、宜昌三峡、武当山、古隆中、荆州、神农架等旅游点可以实现省内联合,而且可以和周边的西安、南阳、岳阳、重庆、张家界等地联合。
  3.旅游季节的适应性。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适宜,气温较为温和,光照比较充足,全年旅游佳季可以达到8个月左右。
  4.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利用的持续性。湖北省境内尚有大量的古建筑群和景点可供修复、开发利用。
  就湖北,特别是武当山来说,要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大六个力度,实现六个提高。
  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战略高度来把握湖北旅游经济的发展,一是要强化旅游商品经济的观念。旅游资源本身就是一种商品资源,我们应从发展市场经济的高度,最大限度地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经济优势。二是要强化投入产出观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三是要强化大旅游的观念,把旅游作为培植和壮大全市、全省、全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四是要强化全局利益的观念,努力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
  其次,要强化措施,推进湖北旅游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具体就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湖北旅游点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加大旅游产品和纪念品的开发力度,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和完善景区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功能;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以旅游养旅游,依靠社会办旅游的水平;加大规划编制的力度,提高湖北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加大“软件”建设力度,抓好旅游行业管理,提高以法治旅、以法兴旅的自觉性。
  (作者为湖北丹江口市市长、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党委书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