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罗山科技托起产业群
  本报讯 河南省罗山县依靠科技培育主导产业,托起产业群体。目前,油板栗、食用菌、烟叶、蔬菜、养殖、茶叶等六大产业已在富民富县路上竞显风流。有2万多贫困人口靠六大产业脱贫。其中,科技贡献份额占农业新增加值的35%以上。
  在该县楠杆镇李岗村,农民流行吃“科技午餐”,每天中午,农民都要收看县教育电视台的“农科天地”栏目,学习烟叶种、烤等农技知识。正是“科技午餐”,使这个贫困村吃“胖”了。该村迅速成为烟叶专业村,荒草丛生的丘陵岗地有了滚滚财源。罗山靠科技培训产业化技术人才,建立产业技术服务体系,解决了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棚架问题。近两年,围绕六大产业,全县举办各类培训班600多期,培训技术人员20万人次,使各个产业都有了一个可依托的技术协会,一个技术承包集团,一支技术人才队伍,一批科技示范户。(段发广)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走向大市场

  过去靠蹲路边、摆地摊卖菜的辽宁高升镇农民,如今在城里的批发市场有了固定的基地,他们自己经营,自己管理,自我服务,实现了——
  菜田与市场对接
  □赵书哲 孙喻奇
  “乡下农民管起了城里大市场!”———沈阳市南站蔬菜批发市场传出新闻:一向由工商部门统管的菜市场在管理体制上有了新突破,来自辽宁省盘山县高升镇的农民直接管理本镇菜商及批发业务。这是高升镇政府同和平区工商部门联手创造的一种新模式———乡镇政府同工商部门合作,在产地与销地间架起一座新型产业桥,实现乡下大棚与城里菜市对接,生产与流通融通,立足市场拉动棚菜生产大发展。
  进入大流通领域,才能跳出小生产圈子
  高升镇位于盘锦至沈阳的交通要道上,农田土质宜于种菜,发展棚菜生产已近20年。其间有种耐人寻味的现象:蔬菜大棚产生后,才出现了蔬菜市场,但蔬菜大棚的面积,却是随着市场的发育、发达而不断扩大的。
  1978年,高升镇农民开始扣棚种菜,当时只局限在房前屋后的园子里。农民扣大棚,先算经济账:同样1亩地,种粮同种菜收入相差二三十倍。但效益实现的前提是把菜卖出去。当时,菜农把菜拿到镇里卖,搭工费事销量不大,棚菜面积只是维持在几分园田地上。
  进入90年代以后,高升镇建起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旺季销量达几万公斤。镇领导由此看到:棚菜生产只有进入大流通领域,才能跳出小生产圈子,市场兴旺必能拉动棚菜生产。他们因势利导,农民把大棚由庭院扣到大田里。1996年,全镇棚菜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全镇3290户搞棚菜,占总户数的七成。旺季日产蔬菜20多万公斤。
  此际,种菜的已无暇卖菜,棚菜生产出现了第一次大分离:种菜与卖菜分离;“倒菜部队”应运而生,有500多人,占种菜人数1/8。他们把菜倒向沈阳、抚顺、大庆等大城市。但这帮人各自为战,在大城市菜场上仍处于“抢滩”状态,没有固定可靠的立脚之地,停车、卖菜皆无定所,交费、纳税手续繁杂,还要受欺行霸市的“菜霸”欺侮盘剥。销售环节的不稳定制约了棚菜发展。
  只要解放了思想,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1997年,高升镇领导碰到尖锐的矛盾:一方面棚菜效益可观,应该大力发展;另一方面,销路未靠实,心里没有底。他们感到不把市场抓住,发展大棚卖不出菜,就会把种菜富民的好事办成坑农害民的坏事。
  镇领导办的头一件实事,是让高升大棚菜在城市大菜场站稳脚跟。他们把沈阳市和平区工商局的领导请到镇里,共同探讨大棚与市场对接。几番磋商,反复论证,决定实行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模式:工商部门在南站蔬菜批发市场交易大厅划出场地,作为高升蔬菜专用批发市场,委托高升镇交由农民直接经营管理,代收应缴税费。
  这种市场管理新体制投入运作,立即显出优越性:“倒菜部队”摆脱了“挎菜篮、蹲路边、摆地摊,流动无序、零散经营”的“游击状态”,作为流通领域的“正规军”,在大城市大市场构筑起牢固可靠的“经营基地”。他们不受时间、数量限制,每天运菜到这里批发。当天剩的菜,不用往回拉,由本镇政府委派5位农民组成的市场服务处代管代卖,手续简便,秩序井然,高潮时每天批发蔬菜30多万公斤。服务处人员还负责检斤验质,杜绝掺杂使假,保证交易公平,使高升棚菜在省城有口皆碑,销路更畅。
  菜棚与市场对接成功,农民没了后顾之忧,放开手脚大搞棚菜,资金不够,农民自筹1100万元,镇里补贴和贷款400万元。土地不够,他们把目光瞄向绕阳河畔的河滩地,建起一片片标准化无支柱拱形菜棚,冬春生产棚菜,避开夏季洪水,形成新兴的高产、高效“无水害农业”。劳力不够,到劳务市场雇人搭棚种菜。全镇涌现43个超10栋大棚的种菜大户,雇工150多人。秋后短短几个月,150万平方米的建棚规划由纸片落实到田地里。
  高升镇大棚与市场对接后,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盘锦一些盛产棚菜的乡镇纷纷同高升镇联系,搭上高升镇与市场对接的产业桥。高升镇领导从这一实践中看出大棚与市场对接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又派人到抚顺、大庆、哈尔滨等城市搞“对接”,形成了产销两旺之势!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平陆农村探索理财新路
  本报讯 山西省平陆县积极探索农村财务管理的新路。他们在实践中建立的农村财务管理“双日集体办公制度”,解决了农村财务管理的大难题。
  过去,该县农村财务管理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村不建账簿,肆意铺张浪费;有的徇私舞弊,行贿受贿;有的大吃大喝,挪用公款,给党和政府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为此该县领导深入农村,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了“双日集体办公制度”的思路。即每月25日为各村组集体审核当月财务收支,提出收支记账意见,并签字盖章,也叫群众监督把关日;每月28日为各乡镇集体办公,审查记账,又叫领导监督把关日。当月支出单据,不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村主任不能签字上账。
  “双日集体办公制度”自1996年5月在全县推行,两年时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县各乡镇基本上杜绝了胡支乱花、贪污挪用问题。
  (马超英)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海林镇财务政务两公开
  本报讯 为了畅通农民群众的监督渠道,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林镇15个站办所和7个行政村就和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四大方面87项内容予以全面公开。
  为了保证公开的真实性,海林镇建立完善了“两公开”制度的三级监督网络,镇纪委和人大对党政机关公开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镇政府分管领导和财政所对各站办所公开情况实施监督检查;镇经营所、村民理财小组和村民议事会对村级公开情况实施民主监督。各村理财小组每月底都对村财务收支情况逐项逐笔审核,盖章后方可入账。1996年以来,先后有9名镇村干部因财务政务公开不到位被扣发工资;6名镇村干部被取消评选先进资格。模范村3名干部因开假票据报销住宅电话初装费、电话费等受到党政纪处分。(高海燕)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靖江供电局治热点降电价
 本报讯 针对农民反映强烈的电价电费等问题,江苏省靖江市供电局注重从源头抓起,集中整治了少数乡镇和基层站所工作人员、村干部等用电不给钱的现象,加强对农电站和村电工进行整顿,改造农村低压电网,严格用电监管制度,并对全市农村电费实行统一限价,农民照明电价控制在每千瓦0.61元以下。一年来,减少农户照明电费支出365万元。
  (唐苏华)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小议

  组织起来
  □小夏
  高升镇政府和沈阳和平区工商部门,联手构筑了一条连接菜田和批发市场的“黄金通道”,让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不仅从事经营,而且参与管理,并且自我服务。结果中间环节少了,流通渠道畅通了,市场有序,交易公平,种菜的、卖菜的心里都很踏实,生产也随之发展。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改革开放二十年了,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早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是在不少地方,仍然有相当多的农民采取占街为市、提篮小卖、到处打游击的交易方式。分散、流动和较低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很难在市场上得到公平的回报。他们用血汗创造的价值,往往在中间环节受到几重盘剥而悄然流失。这种落后的交易方式能不反过来制约生产吗?现在高升镇的菜农已经和过去大不一样了。他们的实践再次证明,组织起来才有力量,才有秩序,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才能走向大市场,干成大事业。
  应该说,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农民仍是农产品市场的重要经营主体,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尊重农民的选择,帮助他们发育自己的流通组织和服务组织,给他们提供发挥创造力的舞台。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产业化≠一业化
  □沈加荣
  目前,不少乡镇领导干部的思想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片面地认为农业的产业化就是一业化,林、牧、副、渔等只能取其一,猪、羊、鸡、鸭等不能相并立,一方一品才便于实施,利于发展。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
  作为乡镇,一方一品固然能聚合力量,扩张规模,形成发展优势和区域特色,但农业的商品化决定了农产品生产的风险性。无论是初级产品,还是最终产品,它必然要走向市场,而市场规律决定了价格的波动性,任何一种商品有旺必有淡,有峰必有谷,一旦价格长期处于低谷,这根唯一的支柱往往风险很大。
  毋庸置疑,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需要突出支柱产业,但它不排斥其它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现行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组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壮大,暂时还不具备抗御市场大风大浪的能力;另一方面,农民目前的心理状态和经济状况还承受不了某种主要产品价格跌至低谷而带来的冲击。因而,我们在强调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必须促进农业的多样化发展,使两者互依互补。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得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其实,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是多种相关相联产业的共同经营。因为,农业生产最初是一种自然性的生产,各业之间本身存在着一种紧密的生态关系,如果合理利用这种关系,可使农业产业化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在鸡、猪、鱼之间就存在着一条食物链,在发展蛋鸡生产时,可利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鱼粉喂鸡。这样,在畜禽业得到发展时,水产业也得到了同样的发展。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市场风云

  依然抢手的仔猪
  无人问津的树苗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农民态度各不相同:
  过去栽种树苗能赚钱,江苏省宿豫县的一些农民纷纷盲从。不想今年树苗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急剧下跌。于是,少数农民愤愤说道:“今后再也不种树了!”(见左图)
  和树苗价格一样急剧下跌的,还有生猪价格。然而该县大部分农民的养猪积极性却丝毫未减,苗猪交易依然火爆。农民们说:“低潮沉住气,高潮先得利。”(见上图)
  张瑞摄影报道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靠特色增强竞争力
  ——井陉县发展特色农业纪实
  □宋贵平
  河北省井陉县致力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积极寻求市场与资源的发展结合点,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打优势牌、唱特色戏,初步形成了具有井陉区域特色的经济新格局,一大批名优特农产品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去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6.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比上年增长8.7%。
  特色——关键是挖掘“特”的潜力
  做好“特”字文章,关键是挖掘“特”的潜力,使产业和产品真正“特”起来。几年来,井陉县在全县范围内大搞集径流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推广综合配套技术,探索总结出一套以“夯实三个基础、强化四个结合”为主要内容的丘陵旱地作物增产新模式,不仅在全省创出“井陉模式”,而且被农业部定为国家级重点示范县。目前,全县旱井窑池达1万多个,旱作区面积达10万多亩,其中高效旱作区5万多亩,粮食平均亩产350公斤左右。井陉县“井陉红”红小豆品质优良,备受外商青睐,但由于没有创出特色名牌,效益一直不佳。1996年县外贸公司强化与科研院校的联姻结亲,在全省县级外贸首家新上年加工能力5000吨的产加销一条龙产地装箱出口流水线,使“井陉红”红小豆科技含量明显提高,身价倍增,被省外贸公司命名为“天津红”,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年底,外贸出口量达1269吨,创外汇80万美元。井陉县吴家窑乡金柱村是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的致富典型,早在1987年该村就根据营养型、医疗型和保健型果汁饮料在市场日趋走俏的实际,建设林果开发基地。之后,立足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兴建金鑫果茶厂,年加工果茶能力7000吨,果脯500吨。同时,还建立了一支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高素质营销队伍,在各省市设11个办事处。1997年已发展果园2000亩,年产“金鑫”牌系列饮料突破2000吨,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
  特色———必须靠“多轮驱动”
  回顾过去的艰难历程,井陉人深深感到:开发特色农业,实施名牌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和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政策引导启动。井陉县专门成立由政府主管县长任组长的开发特色农业领导小组,实行层层抓落实责任制,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开发特色农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切实加大了在资金投入、政策倾斜、优质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确保了特色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部门协调联动。特色农业开发,农业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唱重头戏,但没有物资、供销等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提供全方位服务,工作也不会有成效,更不会扎实深入下去。
  几年来,井陉县全力实施科教兴农、科教兴山战略,年推广10项农业实用科技成果,开展高层次技术培训20多期,培训1500多人次,普训6万多人次,先后被石家庄市评为科技工作先进县,被河北省列为科教兴山示范县,今年又跻身于全国农村技术市场试点县行列。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余姚有个蘑菇王
  □徐千 袁启龙
  黑黝黝的泥土上,长着一个个白嫩的鲜蘑菇,刚过不惑之年的李国庆在蘑菇棚里向别人介绍他的蘑菇时,从下种、施肥到采摘,如数家珍。他说,这些蘑菇凝聚了他的心血。
  在浙江省余姚市陆埠镇支溪岙村,说起李国庆,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把他与蘑菇联系在一起。李国庆种植蘑菇已有10多个年头。那是在1986年,当时经当地有关部门牵头,陆埠镇许多村民开始种植蘑菇,产品主要提供给外地一家罐头厂。经过几年的实践,既品味到成功的喜悦,也尝到了市场疲软带来的苦涩。于是很多人纷纷退出了这一领域。高中毕业的李国庆认为,蘑菇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必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于是他坚持种植,不断地积累经验,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去年,李国庆还搭建了规范化的暖棚,把蘑菇种植面积扩大到150多平方米。不仅如此,李国庆还在集贸市场上租了摊位,把采摘的鲜蘑菇直接拿到市场上销售。
  说到10多年的种菇经历,李国庆概括为一个“苦”字。每年从8月份开始备料、堆料、发酵,到加温、覆土等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在暖棚狭小的空间登高、弯腰,劳累自不必说,而稍有疏忽,就可能前功尽弃。尤其是集中出菇的一个多月时间,李国庆每天凌晨2时多起床进行采摘。如果想偷懒,采摘不及时,就会影响出菇率。一般到5时采摘完毕,李国庆顾不得喘口气,便马不停蹄地把新鲜蘑菇拿到集贸市场自己的摊位上出售。通过辛勤的劳动,去年他光种蘑菇收入就超过万余元。
  享受到丰厚的回报,李国庆说再苦再累也感到欣慰。如今他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除了完成村里的日常事务,他依然倾心于蘑菇种植。每当村民向他请教种植蘑菇技术,他总是热心辅导,希望更多的乡亲从中得到实惠。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买断植树权
  □张相武
  3月25日,湖北省老河口市付家寨镇庄家沟村12户农民出资1.5万元,买断该村路、沟、堤、渠1.2万米30年的植树权。同日,老河口市张集有34户农民出资3.6万元买断该镇村级荒路28条、40公里的植树权。
  老河口市地处鄂西北岗地,荒山荒滩、路沟堤渠较多,为了充分利用这些闲置土地,过去也栽了不少的树,但农民积极性不高,树苗成活率极低,这些地方植树是“投资金、投劳力、无效益”,“年年栽树不见树”,每年光树苗就要花掉几百万,更不用说人力和物力。针对这种情况,老河口市为了使资源优势尽快变为经济优势,决定根据“谁投资、谁栽树、谁看管、谁受益”的原则,对全市村级路、沟、堤、渠等四旁植树权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公开拍卖,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这些措施推出以后,农民积极性大增,反响强烈,纷纷踊跃参加拍卖。买路者张久成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他买了700米路段,栽800棵白杨树,20年后,一棵树按100元计算,也要收入8万元。
  到目前,全市累计通过拍卖买断路沟堤渠植树权近百条,长达87公里,植树近10万株。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厉庄镇花生米寻客户编辑同志:
  我镇属花生产区,素有“花生之乡”美称,去年花生喜获丰收,但由于信息闭塞,销路一直不畅,价格也一跌再跌。目前,尚有50多万公斤花生米积压在农民手中。为防止夏季花生米霉变,农民兄弟期盼党报牵线搭桥,寻求客户上门收购,帮助解决卖难的问题。
  江苏省赣榆县厉庄镇政府
  仲伟富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梁山灵芝急盼外销编辑同志:
  目前我们山东梁山县韩岗镇有5万公斤优质干灵芝无销路,且价格一降再降。往年的优质灵芝每公斤60元,现降到每公斤38元。灵芝产下的孢子粉是名贵中药,但价格也由过去的每公斤150元降到现在的110元左右。
  因夏天快到,灵芝会被虫蛀或发霉,农民们心急如焚。特恳求贵报给牵线搭桥,吸引外地客商前来购买。
  山东省梁山县韩岗邮电局 李树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