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土默川,大青山下。百日之内,多年的荒野草滩上矗立起一座花木葱翠的电力城。一群内蒙古电力人正以崭新的思想理念、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着一曲壮歌—
  金蒙传奇
  本报记者 余继军
  金蒙电力,在内蒙古自治区是个很响亮的名字。因为它曾创造奇迹——百日之内建新城;因为它曾赢得荣誉——1997年,金蒙电力城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示范小区”;同年底,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到这里,高兴地说:“我们看到了延安精神。”
  4月,记者慕名来到呼和浩特市西郊的金蒙电力城,正好碰上内蒙古电管局的万人植树活动。在电力城的北部边缘,上万人的植树队伍一字排开,黑压压一片,很是壮观。电力城的人告诉记者,创建电力城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与荒漠斗争的历史。很难想象,这个占地3500亩的新城,曾是一个倾倒城市垃圾的荒滩,“大风起时,白色的塑料袋舞成一片”。
  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来到这块荒芜的土地?是什么精神激励他们改变了这块荒芜的土地?让我们走进电力城,探个究竟。
  新院新制、奋斗精神
  创出电力速度
  金蒙电力城最醒目的建筑,当属那座仿莫斯科大学主楼而建的内蒙古电力学院教学主楼。它是呼和浩特市的最高建筑,金碧辉煌的外表显示出它在电力城的中心位置。的确,金蒙电力城因电力学院而设。
  在内蒙古电力实现“煤从空中走,电送北京城”的同时,内蒙古电管局感受到了潜在的危机———人才危机。现代电业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各类专业人才,而仅靠现有的四所中等专业、技工学校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内蒙古电管局决定走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的新路,创建电力学院。1994年1月,经国家教委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内蒙古电力学院宣告成立,地址在呼和浩特土默川的金川开发区。
  1994年3月,电力学院、金蒙电力开发指挥部基建处成立,为满足学院新院新制(只管教学,不管后勤服务)的要求,金蒙电力创建总公司也随之成立。这一历史重任落在了张谦身上。
  坐在记者面前的创建总公司经理张谦,有着棱角分明的脸庞,浓黑厚密的剑眉。他个子不高,言谈举止总透着精明和果敢。话说当年,他言语铿锵:“在当时,一切都得打破常规。”这位参加过乌拉山电厂、丰镇电厂、准格尔发电厂筹建工作的老电力,在基建处成立的第二天就拿出了电力城的设计布局图。
  基本建设,资金必须先行。整个电力城的建设大约需要5个亿,可国家没有一分钱投入,内蒙古电力系统的10万职工一下子捐出了2280万元的启动资金。今天,在电力学院教学主楼二楼大厅里,镶嵌着一块块不锈钢钢板,上面记录着每一位捐款者的名字和捐资数额。
  “手上的钱是烫人的啊,你能不抓紧吗?”1994年4月2日,张谦率领队伍开赴金川,迎接他们的只有荒凉的旷野和无尽的风沙,建设者们住进了简易工棚。没有办公设施,餐桌就是工作台;吃不上可口饭菜,凉开水就冷馒头,一样充饥果腹。
  为保证电力学院9月初正常开学,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在工地。哪里有问题,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虽然工地离市区并不远,但他们在百日的奋战中没有一个人回过一趟家。艰苦的奋斗赢来了丰硕的成果,金蒙电力人用100多天完成了近10万平方米的建筑及配套工程,完成了1.5平方公里的供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工程。9月10日,电力学院如期开学。
  百日会战,创出电力速度,张谦和他的战友们名噪一时。
  严格的人性化管理
  造就文明小区
  走进电力城的人,都会惊异于这里的清洁与美丽。宽阔、洁净的道路旁树影摇曳、芳草萋萋,风格多样、造型各异的建筑群落映衬着巍巍大青山,让人疑心自己是不是真的走进了塞外。
  到电力城的第一天,记者把电力城转了个遍,竟然没有发现一片纸屑和一个烟头。怪哉!而电力城人却淡淡地说:这很平常。的确,在电力城随意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建设一阵子,管理一辈子”的标语。
  张谦是个深谙管理之道的人,他声称自己“迷信”管理机制。在金蒙电力创建总公司的办公楼下,赫然立着“敬告宾客”的牌子:我公司的各级工作人员和干部,对来访办事的各方宾客如有态度不好,服务不周或故意为难者,您可直接向总经理反映,并公布了总经理的电话号码。
  其实从施工一开始,电力城的建设者们就开始了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的管理。他们把整个电力城严格地分成科技文化区、电力工业区和旅游度假区,并制定了《金蒙电力创建公司文明小区考核细则》和《金蒙电力城文明小区惩罚办法》,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对不同类型的不文明行为作出了具体的处罚规定。为了把管理落到实处,他们成立了两支检查队伍。一是文明办组成的检查组,全天在城区内巡查,纠正各种违章行为,还在文化长廊里专门设了曝光栏,把抓拍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的照片展示出来。一是党政工团部门组成的检查组,每周抽查一两个机关的室内卫生、内务管理、劳动纪律。
  严格的管理才会带来实效。不在公共场所吸烟是一项实施难度很大的规定,但金蒙电力就是动了真格的。工程部一个小伙子在施工现场抽烟,当即被处以200元的罚款。一次重罚,警醒全城。如今,电力城已是名副其实的无烟区。
  仅有严格的规矩是不够的,电力城的管理者们深知,要想事半功倍,必须用“巧”劲。在记者看来,就是管理的人性化。
  在一间办公室,记者看到这么一则通告:为迎接全自治区精神文明现场会,各科室到后勤部门领取刷子和油漆,在指定时间内油漆完城区内的各段栏杆。办公室的同志告诉记者,这种工作人员亲自参加公益活动的事,在电力城是家常便饭。
  显然这不仅仅是为了节约。用张谦的话说,这叫“感同身受”,自己去参与了,便知道爱护。其实更深的层次,就是让职工从内心深处生出主人翁意识,时刻想着“电力城是我家”。“等到了这个境界,我们的管理就算到位了”。
  严格而巧妙的管理,使金蒙电力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如今它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建设的样板和窗口。
  采访几天,记者发现电力城的人大多不善言谈。采访时,他们总说,去看看吧。但正如一位电力城职工所说:也许有人会说金蒙人的工作太沉默了,像金川大地一样缄默沉寂,但我要骄傲地向世人宣告,我们正在创造着内蒙古电力的希望和未来。
  题图:雄伟的内蒙古电力学院主楼。
  下图:电力学院的学生正在计算机房上课。
  宿毅摄(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下岗职工的故事

  下乡上岗领头雁
  ———下岗女工柳萍记事
  冯昌勇 刘裕国
  今年5月4日,一枚金光闪亮的四川省“五四青年奖章”挂在了下岗女工柳萍的胸前。此刻,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枚奖章展示着她的成功,也蕴含着她的艰辛。
  柳萍原是四川省南充市一家集体企业的副厂长,1995年底,她下岗了。很长时间,柳萍都无法排遣心中的痛苦。一次,她偶然听说郊区有一家养殖场因经营不善要承包,就想去试试。家人、朋友都不理解她的选择。柳萍的母亲是位老知青,她苦口婆心地开导柳萍:“现在农村的人都到城里赚钱,你怎么还要去农村?”对于她的“不安分”想法,本与她有矛盾的丈夫干脆提出了离婚。柳萍说,我不想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只要能自食其力,再大的困难也不怕。于是,她从朋友那儿借了钱,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艰辛的创业。
  在柳萍一手操持下,南充市嘉陵区种畜场开张了。最初,柳萍既当老板又当小工,摸爬滚打了一年多,企业起色不大,后来在嘉陵区团委的帮助下,企业逐渐走上了正轨。
  企业一扩大,柳萍就先后招收了10多个下岗职工。她说,我是一名下岗职工,深深懂得下岗后的艰辛和困苦。今年26岁的陈益,原在南充市物资局工作,不到21岁就被单位提拔为销售科副科长,1994年因单位减员下岗。提起柳萍,这位七尺男儿充满了感激和崇敬之情。陈益说:“当时来这里我并不感激她,我好歹还是名国有企业干部,却跑到私营企业来打工,而且又是到农村来养猪,觉得很不光彩。一个月下来,柳萍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动了我。她对我讲‘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干好,要想得到,就要先付出,就要不怕苦,不怕累’。”
  柳萍的目光始终瞄准着广大的农村,开始走“公司+农户”的路子,把企业发展与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从去年开始,在资金还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柳萍与周围6个乡的100多个贫困户签订了联营协议,企业向他们无偿提供母猪和养殖技术,母猪所产第一批仔猪归公司所有,以后所产仔猪归农户,由公司负责购销。对个别特困户则采取先送后还种猪甚至无偿赠送良种仔猪,提供技术服务的办法,以帮助他们早日摆脱贫困。
  附近的农民纷纷前来订购种猪,公司的猪源供不应求。记者到公司采访时,正碰上一位开着伏尔加来购买种猪的买主。这位名叫韩耀贵的买主说:“我这是帮女儿女婿买的。他们刚从大学毕业,向柳萍学习,也建立了一个养猪场。”
  柳萍的养猪场不断扩大,现在共饲养纯繁种母猪200多头,美国王鸽种鸽4000多对,年产值近400万元。在这个全市最大的种畜、种禽养殖基地,共吸收12名下岗职工,帮扶100多个农村贫困户。柳萍因此被评为“四川省青年星火带头人”,成为远近闻名的“下岗青工再创业明星”。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靠水吃水 富民强县
  中共新疆博湖县委书记 张博
  张博,1957年生,毕业于新疆八一农学院。历任新疆自治区农业厅秘书、自治区党委农工部政治处副主任科员、办公室副主任、政研室主任。1995年7月任博湖县委书记。
  博湖县,因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在境内而得名,1971年4月设县就是为了更好地管好这个湖。博湖要富裕、要发展,就不能守着“宝盆”挨饿,端着“金碗”要饭,理所当然要做好“水文章”。
  为了开发水上旅游,我们提出了“引进资金搞旅游”的思路,多次修改了发展博斯腾湖旅游业的优惠政策,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多方引进资金、人才和经验。同时,通过各种媒体提高了博斯腾湖和博湖县的知名度,积极搞好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努力创造优良环境,全县上下都把旅游业当做一项产业来抓。近三年共引进3000万元资金用于发展旅游业,旅游景点数量增长了三倍,服务上了档次,旅游纯收入翻了四番。
  在渔业生产方面,我们突出一个“管”字。强化渔政管理,遏制了湖区的偷捕滥捞。强化经营管理,转换国有渔场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从以捕捞为主向捕捞、养殖、加工全方位发展,一举扭转了企业经营管理混乱的局面。
  发展水边的芦苇,我们从“加大投入增芦苇”入手,强调一个“投”字,扶持发展以芦苇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近三年全湖区人工育苇投入资金600多万元,芦苇每年增产一成。农民冬季收割芦苇,冬闲变为冬忙,增加了收入。村村育上一片芦苇,建成了村级“绿色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环湖生长的芦苇还净化了上游来水,发挥了保护博斯腾湖环境的生态效益。
  1995年到1997年,我们从水里“捞”出不少“财”,村级集体经济逐年壮大。靠水吃水使我们尝到了甜头,靠水吃水也使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明确了方向,增添了干劲。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靠“水”建成一个和博斯腾湖一样令人瞩目的博湖县是大有希望的。(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追踪

  小区何以点蜡烛
  ——来自江西新余市富丽新村的报道
  本报记者 傅丁根
  在江西钢城新余市城北,有一个全市最大的房产开发区——富丽新村开发区。这里有住房1000多套,现有住户500多户。每当夜幕降临,这里没有都市里的灯火辉煌,从许许多多住家窗户里透出的,是一片片昏暗的烛光。而供电部门架设的输电线路离他们仅咫尺之遥。
  是线路没电?不是。是他们用不起电?也不是,点蜡烛比用电贵。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最近,记者在新余市经过几天的采访,了解到一些隐藏在烛光里的新闻。
  新村盛行窃电
  富丽新村开发始于1993年,1995年,新村已初具规模,陆续有住户进住。按规定,房屋建好后,开发商应到供电部门同时办理终止基建用电手续和居民生活用电手续。可这些开发商们只管盖楼卖房,根本没办任何手续。住户的生活用电于是便没了着落。
  一些法制观念薄弱的住户就在原来的基建临时线路上接线窃电。渐渐地,很多住户纷纷加入了窃电者的行列。
  窃电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用竹竿挑着头上带钩的电线伸出窗口,挂在靠近窗口的电源线上窃电;有的用登杆工具上杆接线,拉进自家屋内窃电;有的一家人单独接电,有的一个单元或一栋房子电线相通,一家搭线窃电,家家有电用。于是,一时间,富丽新村的楼与楼之间、层与层之间、套与套之间形成了蜘蛛网般的窃电网络。
  赣西供电局用电管理部门针对日益严重的窃电现象,多次组织人员进行反窃电工作,但收效甚微,不但没能遏制住窃电势头,窃电之风反而愈演愈烈。
  用电手续该谁办
  赣西供电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富丽新村开发伊始,有关单位一直没有向该局申请规划用电。出现上述严重窃电问题后,赣西供电局多次与富丽新村开发管理部门协商,要求其履行应尽责任,为富丽新村架设配电线路,解决居民正常生活用电。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赣西供电局投资123万元,去年年底将配电线路架到了每栋居民住宅楼旁。
  线路架通后,用电管理部门于今年2月27日张贴公告,请各住户办理合法用电手续。3月15日,又在富丽新村设立了为住户装表接电的临时办事处,现场办公,一条龙服务。居民只要向办事处交纳有关费用,24小时内就可装表接电,合法用电。但现场办公两个星期,只有3户办理了装表接电手续。
  据了解,住户迟迟不办合法装表接电手续,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认为办电费用2339元偏高,部分收费不合理。二是认为通电、通水、通气等是房产开发商或房产开发管理部门应事先做好的工作,开发商应承担这笔费用。三是由于配电线路架到了住宅楼旁,窃电更为方便,仍有不少住户在窃电。
  鉴于此,赣西供电局用电分局和地方公安派出所密切配合,组成了查处窃电联合小组,从3月20日开始每天对富丽新村的窃电行为进行查处,基本遏制住了窃电现象的发生。
  在富丽新村用电分局临时办事处,记者看到,反窃电人员剪下的窃电线堆满了半间房子,足有几千米长。
  事情远未结束
  不办合法用电手续,窃电又行不通,许多住户到了晚上只好点起了蜡烛。
  4月12日晚,记者摸黑随意找到一家住户。借着烛光,我们聊了起来。主人姓李,去年6月进住富丽新村,现在和母亲、妻女一起生活。谈起点蜡烛,小伙子说,现在点蜡烛都点不起,蜡烛5毛钱一根,一个晚上要同时点好几根,用起来比电都要贵许多。如今,洗衣服要手洗,冰箱里的东西不敢久放,鸡蛋放久了只好用盐腌,电视也好久没看了。特别是妻子刚生小孩不到一个月,没有电,给全家生活带来许多麻烦。
  4月14日,记者离开新余时,得知一个令人高兴的消息,富丽新村已有70户居民办理了合法用电手续。但这和近600住户相比,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争当改革促进派
  冯奎
  最近,沈阳市中小企业产权出售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些企业的出售工作进展迅速,而另外一些企业却步履艰难甚至裹足不前。何以如此,企业领导干部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产权制度改革实质上意味着一系列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企业出售前,你我都是企业领导,大锅饭大家吃,你有职我有位。企业产权要出售,你有意购买,会对我怎样安排?我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如果仅从这样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就很容易出现裹足不前的局面。换个角度想一想,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触及多方面问题,企业的厂长(书记)或其他领导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自己今后的地位和出路,这应被看作是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既然在某些企业中,这种情况不可避免,那么政府部门是不是应该及早做些什么?
  首先,上级部门需要对转制企业的领导班子多做思想工作。在不少地方,企业转制之初,上级部门往往把转制企业的思想工作全权交给企业领导班子去做。事实上,有些企业的领导自身可能就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领导心里还闹着别扭,又怎能很好地排解广大职工的情绪呢?事实证明,只要把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和道理讲清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能够认识到,企业的出路在改革,个人的出路也在改革,认清这个大方向,大多数人都会争做改革的促进派,而不愿成为拦路人。
  其次,在企业转制过程中,必须规范企业党委、行政、工会和其他领导的行为,一些地方要求厂领导的活动必须在合法组成的改制领导小组中进行,不许私下里搞“小动作”,上级体改部门负责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许多纷争。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本报报道引起反响 社会各界热情援助
  吕建生走出困境
  本报讯 4月28日,湖北省公安厅和见义勇为基金会联合召开座谈会,授予襄樊志达出租汽车公司司机吕建生“湖北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有关方面同时决定尽快解决他的困难。
  1997年11月11日,吕建生与三名歹徒搏斗,歹徒当场毙命,他和妻子奇迹般地生还。事情发生后,吕建生被当地群众誉为英雄,他的家庭却因车被撞毁、妻子骨折而陷入困境。
  本报今年2月17日《各地传真》版发表《吕建生何时走出困境》的报道,引起湖北有关方面的关注。在省公安厅和见义勇为基金会高度重视和积极协调下,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中保财产保险公司湖北分公司破例给他的车全额赔偿。(刘新国 王潮)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打通一条隧道
  带富一方百姓
  安晓远 段存章
  和万春离开太行山快十年了,山西省左权县麻田的乡亲们还常常念叨他,夸他心头有老百姓。是他,在修阳涉铁路时,为了群众利益,少占耕地,利用荒地,帮助山区修通1.8公里富民路;是他,利用完善工程配套设备,帮助乡村盖办公楼、建自来水站、架高压线,方便农民生产和生活;又是他,带出一支600多人的农民打工队伍,每年给贫困乡村赚回六七百万元。
  1989年元旦,而立之年的和万春担任了铁道部第十二工程局阳涉铁路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长。隧道开工后,他吃住在工地,一个多月没脱衣服睡过觉,体重从66公斤掉到51公斤。这位纳西族穷苦娃与革命老区贫苦农民心连心,他将附近乡村的强劳力组成一支农民工程队,派技术员把打隧道的技术传授给农民。和万春发现生产队长侯解心是个管理人才,提拔他当上了工程队长。从此侯队长领导这支太行山农民铁军跟随和万春转战大江南北,结下深厚感情。队员曹剑锋高中毕业后跟随侯队长多年,担任项目指挥,工作出众,和万春又送他到铁路学校进修。
  1996年春天,和万春带领队伍开赴京九铁路,工地在江西省龙南县雷公山。隧道附近有一座开采20多年的小煤窑,因牛车小道运输不便,当地农民守着乌金仍受穷。和万春花了七八万元,修了1公里盘山路,汽车开进煤场,积压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出大山。和万春还协助驻地建篮球场、办敬老院、修校舍。10月,隧道打通,队伍就要走了,乡亲们自发组织起万人欢送会。
  1997年,和万春带领队伍转战到陕西省秦岭西康铁路建设工地。堰岭隧道在旬阳县城关镇王坡村,原计划施工场地占用农民耕地27亩,每亩征地费6000元。和万春想,能不能不占耕地,又节省国家投资呢?他与当地农民商量,在河滩荒地上建工棚、盖住房,待隧道完工后,留给当地农民养鸡、喂猪。为使农民尽快富起来,和万春还帮助农民架桥,组建20多支农运车队,每支队伍全年收入六七万元。
  十多年来,和万春与他的铁军转战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共建成16座全优隧道工程,总长23790米,他们每到一处都帮助当地百姓解决困难,替他们筑就了一条条致富路。
  上图:和万春(中)正与技术干部一起分析隧道地质情况。高山摄(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