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冲出峡谷(报告文学)
  ——中国胶卷之战备忘录
  朱建华 温洪
  历史记下了这辉煌的瞬间。
  1998年1月22日,当冬日的朝阳穿透一层薄雾从黄浦江边缓缓升起,“东方明珠”连同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那座座拔地而起的巨厦,都张开双臂迎接着一个时刻的到来,上午9时30分,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总经理杜昌焘在证券大厦举手敲响了那面凝聚着股市风云的铜锣。
  这是一曲雄浑舒缓、壮阔悠远的交响,它标志着举世瞩目的中国感光材料工业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我以我血荐轩辕
  杜昌焘经常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大楼,银白色的路灯将他高大的身影投到水泥路面上,尽管忙碌了整整一个白天,但他的脚步依然坚实有力。自他从陈兆初手里接过总经理这副担子,起早贪黑成为家常便饭,节假日更与他无缘。
  这位身高一米八○,双目炯炯有神,颇有几分军人气质的总经理,性情刚毅果断,被职工称为勇于改革的“拼命三郎”。
  在杜昌焘看来,对于那些早已让人们深恶痛绝却无力或缺乏勇气抛弃的传统和陋习决不能姑息迁就,对于一切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必须大力弘扬。
  此时他的思绪又回到刚刚看到的一份材料上。这份材料汇集了中国感光材料市场的最新动态:柯达、富士等外国公司在中国各地开设的又一批专卖店纷纷开业;被柯达、富士控股或收购的南方的两个感光材料厂正紧锣密鼓筹备投产,受与外国公司签订的协议限制,国内剩余的几家感光材料厂正在实施极为痛苦的“收缩”;彩色胶卷和彩色相纸的走私活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水货”依然大量充斥国内市场……
  所有这些,都预示着一场更为猛烈的暴风雨的到来,孤军奋战的乐凯军团将经受一次内外夹击的生死考验。
  难怪有人说,杜昌焘时运不佳,刚走马上任就遇到了如此令人难堪的困境。可他不这么看,中国有句古话,置于死地而后生!压力让人清醒,让人不敢懈怠,让人奋起直追!这一切,又和他那极富挑战性的性格多么吻合啊!
  前一个时期,有关乐凯拒绝与一家颇具实力的外国公司合资的消息成为新闻界炒作的热点,《乐凯你顶得住吗?》……有几篇报道的题目至今仍历历在目。老实说,他不喜欢这样的题目。人类的智慧结晶为什么不可以拿来为我所用?拒绝接受外来成果岂不成为笑谈?他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企业领导者,必须将目光投向世界。为此,他曾亲自带队东渡日本,西下欧美,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当今世界的高新技术,苦苦寻找合作伙伴。他觉得有必要再一次向世人陈述自己的观点:乐凯的大门永远向世界敞开!
  可是,乐凯与那家外国公司的合资为什么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呢?
  想到此事,他心中便会充满复杂的感情,说不出是憋屈还是自豪,是满足还是遗憾。
  多少年来,有一个让每一个中国人产生莫大悲哀的现实一直击打着他的心房:目前,世界前五十个驰名商标中没有一个是中国的,一个拥有十二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竟没有一个叫得响的世界名牌!而那家外国公司提出与乐凯合资,必须由他们控股,产品还必须换上他们的品牌,这不恰恰是要消灭我们自己的品牌吗?试想,假如中国市场上没有乐凯用低价位牵制进口产品,那该是怎样一种局面呢?
  在他心目中,乐凯的选择没有错。他赞同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光斗教授的观点,民族工业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企业的领导权和财权要在我们手里,二是我们要自己掌握科技生产力,不能依赖别人,不能让别人卡住我们。具备了这两条,才算得上真正的民族工业,否则,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发言权必将受到极大影响。
  如此这般,就必须杀出一条血路。就必须下决心进行改革。要推进改革就必须要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气概。
  杜昌焘开始“发作”了,他在全公司大会上挥着手说:“我这人不主张烧那三把火,而是崇尚扎扎实实的工作。我认为,最大的风险在市场,最大的希望在市场,最困难的是改革,而最终的出路也在改革……”
  改革的第一个高难动作是领导干部竞争上岗,不合格的工人减员下岗。
  这一上一下可愁坏了年轻的人劳处长刘洪雷,这个“刀斧手”难当啊!
  杜昌焘说:“干部队伍老化的状态必须改变!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评论员、裁判员多于运动员,运动员的队伍必须扩大!”
  突破口选在销售公司。总经理的位子采用公开、择优上岗的方式,通过答辩、考核,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的年仅三十一岁的李京源脱颖而出。有人提出,李京源太年轻,不能破格提拔,杜昌焘破釜沉舟:“既然行,就要大胆使用,就让他主持全面工作,啃一啃销售市场这块硬骨头!”
  李京源一上马,就“声色俱厉”。不是说老虎屁股摸不得吗?一周之内,他就撤换了十几个不称职的乐凯服务部经理。公司机关人员开展打分考评,有二十多人下岗被输送到培训中心。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说情人,他沉下脸,毫不松动。他在全公司干部大会上虎着脸说:“从现在起,我送大家十二个字,叫做找准位置,行使权力,承担责任———希望各位好自为之。”
  杜昌焘鼎力支持青年干部的工作,1997年春节,他亲自带队同李京源一道考察南方市场,马不停蹄地走访了长沙、贵阳、桂林、昆明等地。他们工作得非常艰苦。白天搞调研,晚上乘火车,除夕之夜也是在开往昆明的火车上度过的。大年初一,杜昌焘感觉身体不适,一量体温,才知道发烧三十八度……
  李京源指挥的这首“乐凯销售大军进行曲”渐渐进入高潮,奏出华彩乐章:作为国产品牌,乐凯以更加真诚和务实的态度为广大消费者服务。如北京乐凯图片社就推出了“门到门”服务,消费者只须打个电话,他们负责上门取卷送照片,不收服务费。一流的售后服务扩大了市场占有率,据国家信息中心“我心中的理想品牌”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实际购买和1998年预测,乐凯上升了八个百分点;现在,已在全国建立了二百一十六家乐凯专卖店,六百二十三家特约销售冲扩点,二百九十八家乐凯快速冲扩点……有“中国胶卷之王”美誉的乐凯之花遍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改革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能上能下的机制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正处级干部张腾玉主动向杜昌焘请缨,辞去官职,离开机关,到销售第一线去开拓一片新天地。
  张腾玉,土家族人,高大魁梧,在部队时当团长,至今仍保持着一副军人气派。
  他选择了东北的长春,因为那里没有一家乐凯专卖店。有人说东北太艰苦,他回答说:“没有困难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
  可是,一到那里,他才真正体味到“困难”到底是啥滋味儿。住在一个小旅店里,早晨吃方便面,晚上啃凉馒头。为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地理、风光、人文情况,白天出去选址,晚上还要抱着书本啃到深夜。不到半月,他跑遍长春的六个区,最长一天走了四十公里路,竟跑烂了一双皮鞋!为办理购房、开业手续,蹲在马路上等人,一等就是四个小时。由于上火,掉了两颗牙,给他留下了永久纪念。他冒着大雪去延吉运货,感动了那里的用户,结果,硬汉张腾玉创造了不到三个月就建成一个彩扩部的新纪录,取得了不到两个月就在淡季销售出彩卷五万卷,彩纸二千三百筒的好成绩……
  杜昌焘常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国企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如何才能解决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的责任真正到位问题?要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既要借势,又要造势。抓住战机,就要发起总攻。眼下,旧的传统管理模式的堡垒就横在眼前。
  “冲破封闭的围墙!”杜昌焘喊出一句话,振聋发聩。
  这句话成为此后乐凯贯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线,那就是:撤销原有分厂,按产品类型重新组成四条线,即:“彩色线”、“黑白线”、“薄膜线”、“磁带线”。推倒围墙,直面市场,各不相靠,人人自危。
  磁带分厂过去一直靠在大厂身上讨饭吃,累计亏损三百零七万元,新机构诞生后,高级工程师陈必源受命于危难之际接任厂长。杜昌焘“没商量”地下达了“断奶”指令。
  陈必源这下子真正尝到了被“逼上梁山”的滋味儿。没人管就得自己找饭吃,他一方面带领科研人员开发磁卡新品,一方面又必须走出试验室去闯市场。人的潜能真是不可思议!设备还是那些设备,人员还是那些人员,不到一年,不仅弥补了三百零七万元的亏损,而且还创汇一百多万元!
  杜昌焘亲自为磁带厂庆功。开会戴红花时,却找不到厂长的人影,此刻,陈必源正在市场上奔波……
  取得了如此好的经济效益,不能不说是改革的成功,管理的成功!
  可是,杜昌焘依然不满足。一个念头缠绕着他,令他寝食难安:乐凯必须脱胎换骨!
  于是,杜昌焘为乐凯的改革又树立了一个标杆:股份制改造。
  女院士的特殊使命
  几年未见,邹竞反而显得比过去更年轻了,年近花甲的人,讲话还是那么干脆利落,脚步依然是那么轻盈,给人以充满朝气的感觉。
  近些日子,她时常回想起往事,被晨曦染红的列宁格勒郊外教堂的尖顶,行进在缓缓奔流的伏尔加河岸边的纤夫的身影,长满成熟的庄稼的俄罗斯那金黄色的原野……当这一切悠然逝去之后,浮现在她眼前的是矗立在河北保定的这片现代化的胶片新城,是这片在记忆中永存的洋溢着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灿烂的灯海……
  是呵,从自苏联留学归来的校友陈兆初、温荣谦、谢宜风,到从国内名牌大学汇集而来的杜昌焘、姚荣国等,到刚刚加盟乐凯大军的青年知识分子,这是整整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结晶啊!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感光材料学科带头人,乐凯彩色胶卷主研人之一,邹竞自然深感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她和她的同事们一道不分昼夜奋战在试验室里。
  看一下世界感光材料工业发展现状,怎么能叫人不急呢?1995年整个世界照像市场总产值高达五百四十九点八七亿美元,彩色胶卷销售二十八亿卷,其中美国约占十四亿卷,日本占八亿卷。产品正向高清晰度、系列化方向发展,其中“一次性相机组合”胶卷的销售以百分之十的速度递增,电子照相成像材料以百分之二十三的幅度增长,柯达公司与菲利普公司开发上市的银盐感光材料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PHOTO—CD体系,对传统的化学影像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美国柯达公司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高达十二亿美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瞠目的数字!
  邹竞怎么不急呢?那个让乐凯走向世界的追求不是邹竞的梦想,而是她分分秒秒都在努力的实践。为争取国人对民族感光工业的理解,她挺起瘦小的身躯奔走呼号;为取得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她曾在中南海两院院士座谈会上向当时的朱镕基副总理面述自己的观点,并请求朱副总理的支持。会后,朱镕基副总理马上派人将乐凯急需的贷款落到实处;为倾诉国产胶卷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她曾在人代会上流下激动的泪水……
  让邹竞感到欣慰的是,乐凯的科研人员没有辜负国人的期望,他们咬住当今世界先进的T—颗粒乳剂制造技术,在高感微粒方面取得了突破,最新一代金BR100乐凯彩色胶卷已能够与柯达、富士相媲美。《上海新闻报》新闻调查工作室的实验表明,乐凯、柯达彩色胶卷在同等条件下拍摄、冲洗加工所得的照片难分彼此。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对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彩色胶卷进行抽查,检测结果表明,乐凯GBR彩色胶卷的分辨颗粒度、曝光宽容度和物理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更让她自豪的是,由美国、墨西哥、瑞典、俄罗斯、加拿大、英国等七国的十位世界级摄影大师组成的一个全部使用乐凯胶卷拍摄的作品展,在中国乃至世界引起轰动。乐凯经受住了难度较大的水下摄影和南极低寒带、非洲高温带作业及婚纱人像摄影的考验。难怪英国著名摄影大师查尔斯会竖起大拇指惊叹:“乐凯胶卷是中国人的骄傲!”1997年7月,在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的日子里,一位香港摄影家用国产乐凯胶卷留下了一组人民解放军进驻港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藏,再一次展示了“中国胶卷之王”的风采……
  作为中国自己的感光材料专家,邹竞自然会引起世界同行们的关注。那一年,在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市召开的国际感光科学大会上,邹竞一露面便被外国同行们包围起来,纷纷询问这位面庞清瘦文静、身材娇小的东方女性最近在干些什么。邹竞微笑着回答:“目前我主要是培养一批年轻人,在科研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是呵,只有不断推出新人,不断攀登新高峰,占领新的科技制高点,乐凯的事业才会愈来愈兴旺。
  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乐凯集团公司研究所捷报频传:在中年专家郭振的主持下,应用国际先进技术开发的超金BR100彩色胶卷研制成功;为实现彩卷系列化,邹竞带领一批年轻的弟子们向高感光度的BR200、BR400冲击,在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产品已投入试生产;由高级工程师许明忠主持开发的乐凯SA—1彩色相纸(快纸)上市后用户反映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技与人才,一个世界性的命题。
  万水千山总关情
  1997年4月,通往北京的京石高速公路上,一辆乳白色的桑塔纳轿车正在疾驶,车内坐着乐凯集团公司最年轻的副总经理张建恒和两名随从人员。
  这是一个由杜昌焘亲自派遣,负有重要使命的行动小组。
  张建恒看着车窗外开始泛绿的田野,眼前却闪现出杜昌焘殷切期待的目光:“时间不多了,要在半年多时间内让乐凯的股票发行上市,的确是一个高难动作。可对于争分夺秒求发展的乐凯来说,股票能否尽快上市,又的确是太重要了。”
  张建恒十分理解总经理杜昌焘的心情。一个历史较长的国有企业发展到今天,包袱都比较沉重,机体开始僵化,股份制改造实际上是一个使企业蜕变新生的过程。组建乐凯股份公司,不仅能使集团最优质的资产最大程度发挥效益,以资产为基础,进行企业创新,而且能改变广大职工的观念,增强每一个职工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可是,目前十分严峻的现实却让张建恒的心情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尽管他已往返北京数十次,几乎踏破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门坎儿;尽管化工部顾秀莲部长给朱镕基副总理和吴邦国副总理写过亲笔信;尽管化工部领导反复约见中国证监会的同志,可反馈回来的信息却仍旧不容乐观:因没有额度,只好等待。
  转眼到了炎热的夏季,正当杜昌焘和张建恒为“额度”而一筹莫展之时,决定乐凯前途与命运的一个特别会议正在中南海国务院会议室举行。会议由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副总理吴邦国主持,专题研究关于加快乐凯集团发展问题。
  三天之后,也就是1997年7月14日,地处河北保定的乐凯集团总部便迎来了一批最尊贵的客人。当李鹏总理、吴邦国副总理和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出现在翘首以待的职工们面前时,办公大楼前边的广场上响起一片热烈掌声。
  在研究所物化室和第三涂布车间,李鹏总理一行兴高采烈地观看了当今世界先进的精密仪器和彩色胶片涂布生产线。
  看到一尘不染、管理有序的生产环境,李鹏总理满意地笑了。
  听罢杜昌焘和邹竞的汇报,共和国总理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了。他当即指示说,作为我国重要的感光材料企业,乐凯公司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大力建设适应市场机制的营销机构,搞好售后服务,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要根据市场需求,走滚动发展之路。中央确立了我国感光材料工业发展的方针,一方面要通过引进技术、引进资金,与国外企业合资经营。同时,国家要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大力支持有前途、有市场的乐凯感光材料的发展。
  杜昌焘和公司班子所有成员的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
  李鹏向大家摆着手说:“当前,乐凯既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再上一层楼,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乐凯人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奋斗!”
  杜昌焘不失时机地向总理请求道:“乐凯最近正上股票,请李鹏总理支持一下。”
  李鹏侧头对坐在一边的证监会常务副主席陈耀先说:“请证监会、化工部、财政部支持一下,符合条件就上。”
  陈耀先点头应允。
  视察结束前,李鹏总理欣然挥毫,为乐凯题词:“开拓内外市场,创乐凯名牌”。
  一股激流涌进杜昌焘的心房。
  共和国总理的这句题词,凝聚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民族感光工业的深厚情感啊!
  五个月后,当从上海浦东那座米字形证券大厦传出那一响震撼人心的锣声时,怎能不叫人心潮澎湃呢?
  更让乐凯人难忘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多年来对民族感光工业给予了极大关怀。一亩泉边留下过江泽民总书记、乔石委员长的身影。李鹏总理在北戴河开会、休假期间,还亲自使用乐凯胶卷,留下令人满意的照片……
  乐凯,将用行动昭示世人,他们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定将在这世纪之交的岁月里奏出更加辉煌的华彩乐章!
  冲出峡谷是坦途
  五十一岁的李宝和做梦也没想到会到乐凯当董事长。
  这位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的高材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当过工人、技术员、工程师、科长、厂长、局长、副厅长。几年前,刚刚调任化工部科技司司长不足三年的他,又被派往甘肃省任省长助理。1997年的一天,正在国家行政学院高级干部读书班学习的他,再一次面临新的抉择:正在同一班学习的顾秀莲部长把他找去,告诉他部党组准备派他到乐凯去,同杜昌焘同志一道共兴乐凯大业。
  看来又要换位了。频繁换位,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又必须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工作内容。从甘肃回到北京,又从北京来到保定,他同和他一起前来上任的精明干练的刚由化工部技术监督司的副司长变为副总经理的富志侠一块又过起单身生活。
  很快,职工们便发现,这位新来的身材高大魁梧的董事长平易近人,性格既随和又幽默,可工作起来也是一个“拼命三郎”。为落实国务院支持乐凯的三十二亿项目贷款和八亿资本金,他早晨七点没来得及吃早点就从保定赶往北京,为等批项目的一位外出开会的领导同志,在走廊里站了整整一个上午,办完事,已是下午四点钟,他同随行的两位同志竟然粒米未进……
  平心而论,他同时也被乐凯职工的奋斗精神深深打动,被总经理杜昌焘的工作精神和人格魅力所感染,为自己身边有一个不畏艰难、务实开拓、团结奋进的班子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李宝和深感重任在肩。他和杜昌焘共同承担着经营决策的直接责任和风险。他研究过世界上许多拥有亿万资产的超级企业、著名跨国公司的兴衰史。他深感中国像乐凯这样的感光材料企业还不够多,而管理这种企业的经验更加匮乏。首先面临的是,乐凯能否抵挡得住装备优良、实力雄厚的外国军团的进攻。能否在本世纪末成为国内外屈指可数的胶片巨头!
  是啊,面对世界名牌联军的倾销和压力,乐凯人无时无刻不深感如履薄冰,纵然前方有数不清的禁区和险区,也要不断超越自己,冲出心理阴影的峡谷。伴随着乐凯的孕育和诞生,虽有过那么多的不安与伤痛,那么多的议论与疑窦,但乐凯毕竟已成为民族感光工业的一艘“领航舰”,一艘“破冰船”!
  1998年阳春三月,当笔者正深入乐凯集团采访之时,一个关乎乐凯前途的发展战略研讨会正在保定举行。集团领导与公司所属来自河南南阳的第二胶片厂和来自沈阳的感光材料开发中心的负责同志共商发展大计。我们高兴地看到,乐凯这支中国感光材料工业的联合舰队,正愈来愈紧密地凝聚在一起,开足马力驶向风涛激荡的国际深海……
  在这之后的一个生机勃发的春夜里,李宝和与杜昌焘在办公室彻夜长谈,这两位国企的领导者动情地勾勒着乐凯明天的风景线,心中荡漾着战胜一切困难走向成功的激情。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总理办公会上,乐凯“九五”发展规划已获批准,面对柯达合资或收购中国南方几家感光材料企业的步子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他们感到要争分夺秒落实的事情太多太多,诸如实施资本运作兼并上海有关企业的工作必须快速进行;开发国际最先进的数字影像系统,向更为宽广的信息产业领域拓展;建立更广泛的营销网络,抢占市场制高点的步伐必须加快……
  应该说,现在已经可以非常清晰地勾画出乐凯的未来。到本世纪末,主要产品品种要实现系列化,生产能力形成规模经济,可实现年工业总产值三十六亿元,销售收入三十三亿元。到2010年,销售收入则要达到八十亿元!乐凯要成为继柯达、富士、爱克发、柯尼卡之后的又一世界著名感光材料公司,其产品三分之一进入国际市场。
  这无疑是一座矗立在世界东方的属于中国自己的民族工业的巨厦,这无疑是一首气势宏大、无比壮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大工业的进行曲,那么雄浑,那么动人心魄。然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又必须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
  记得一位伟大的哲人说过,只有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民族,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冲出峡谷是坦途!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

  一次成功的联姻
  ——喜看昆曲电视剧《司马相如》
  戴平
  日本著名电影艺术家八住利雄曾对我国电影界作过如下的劝告:“请中国朋友记住我们的一个教训,就是电影家不要把电视当作敌人。在这个问题上,日本剧作家吃过大亏,他们曾经联合起来抵制电视,五大公司成立保护电影同盟,大明星不借给电视台。但电视台很快培养出自己的明星,当电影界意识到自己的愚蠢时,已经晚了。”其实,这番话不仅是说给电影家听的,同样值得戏曲家重视。实践证明,要振兴戏曲艺术,争取和培养新一代戏曲观众,非但不必视电视为“敌人”,相反,让戏曲精品和电视嫁接联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昆曲《司马相如》,我前后看过三遍,确实是越改越精,在昆曲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此次,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上海昆剧团联袂,由张佩俐执导,将舞台剧改编拍摄成四集电视连续剧。看片之前,我有点担心,怕搬上荧屏会损害昆曲舞台剧的意境和神韵,而且两位主演———岳美缇和张静娴,又都已年过半百,来几个特写镜头,会不会暴露出与角色的年龄差距太远,而造成观众欣赏时的心理障碍?但是,我一口气看完全片,疑虑全消,禁不住拍案叫好!它称得上是戏曲与电视联姻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兼容了昆曲与电视的长处,我认为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首先是美,给予观众视觉、听觉全方位的美的享受。出色的化妆造型和镜头处理,居然使两位主要演员的年龄各减去了一半,而且面容和身材都得到了扬长补短,使“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在外形上增色不少。布景也美,既突破了舞台空间的局限,又未走一般电视剧实景实拍的路子,而是采取虚实结合的手段,以一幅幅水墨画为背景,使演员的表演始终置身于充满中国古典诗画意境的镜头内,保留了昆曲写意抒情的特色,画面的构图和色调处理也很精致。唱腔和音乐,既保持昆曲的韵味,同时又考虑到电视剧一般在室内近距离观赏的特征,基本上舍弃了锣鼓。这一改革,得到了圈内外人士的一致认同,连昆曲名家刘异龙也一改初衷,投了赞成票。
  其次是充分发挥了电视大特写和蒙太奇的特长,把外化人物内心情感、思想活动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细微之处,凸现在屏幕画面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昆曲《司马相如》的几位主要演员都是国家一级演员,他们在运用传统的昆曲程式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时,能做到体验与表现相结合,情于中而形于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个电视剧的拍摄班子,又是熟谙戏曲艺术的行家里手,因此在发挥电视优势的同时,很注意保护乃至强化舞台表演的精华。
  例如司马相如初识卓文君,是一场重头戏。双方一见钟情,心潮澎湃而不能自已。但一个在大庭广众之下,只能借一曲《凤求凰》传递心声;另一个躲在帘内,隔帘张望。两人的眉目传情,在舞台剧中难以为观众细细品味,而电视剧则大做文章,把镜头对准了两双脉脉含情的眼睛,两张充满惊喜爱慕以至忘情的脸,电视手段把此时此刻两人的情感律动表现得更加细腻动人。刘异龙扮演的卓王孙,气急败坏时,脸部半边肌肉会抽搐不停,这一绝技用在此处,妙不可言。在剧场观看舞台演出时,稍不留意便可能把这个精彩的细部忽略了;而电视剧则给了一个大特写、长镜头,让观众看得过瘾。又如,当司马相如在青云桥下听了王吉对才女卓文君的一番介绍后,耳边仿佛传来文君朗读《子虚赋》的声音,电视剧中便反复出现卓文君在闺房中捧读相如赋的镜头,蒙太奇的运用,使这一段戏的视觉形象比舞台更加丰满。电视剧还能以时空更加开阔自由的特点,通过几个镜头一扫而过,把舞台剧的幕后戏交待得清清楚楚。比如司马相如出使西南的艰难、成功和他的居功得意等等,在电视剧中虽是寥寥几个镜头,却使一般观众对司马相如仕途的起伏跌宕更容易理解了。凡此种种,都是电视剧得分之处。导演张佩俐在处理电视剧与戏曲舞台剧表现方式的矛盾时显得俯仰自如,游刃有余,这是她多年来辛勤耕耘在戏曲电视领域,自加压力,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实践的结果。如要提一点不足之处的话,此剧若能在“文君私奔”这段戏上再着力渲染一番,就更臻完美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