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4月1日,埃及“改良与健康”慈善组织在开罗举行义卖活动,所得款项用以资助残疾人生活。中国使馆也参加了这一慈善义卖活动。图为中国使馆工作人员向顾客介绍中国刺绣。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乌国家机构改革见成效
  据新华社蒙得维的亚4月1日电 (记者胡积康)乌拉圭国家机构改革计划实施一年多来,1万多名公职人员放弃“铁饭碗”,自谋出路,找到了满意的职业。国家管理部门因“消肿”,节约了财政开支,提高了办事效率。改革没有给社会造成压力,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这项改革于1997年初出台,主要目的是精简办事机构,压缩公职人员编制,减轻国家财政开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在机构调整和重新组合过程中,中央职能部门共精简9500名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取消了4500个职位。为了妥善安置和分流这些人员,国家给被裁减人员提供一定补助和优惠贷款,使他们在经济上能很快做到自立。
  乌拉圭国家机构改革委员会的发言人说,到去年底,已有近万名原公务员和公职人员走向新的工作岗位,其中2200人自办微型企业,从事餐饮业、服务业和家庭加工业。有的则进入私人企业任职,有的成了个体劳动者,有的干脆改行开出租车或干长途运输。总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第6版(国际)
专栏:

  法国二战时傀儡官员被判决
  本报巴黎4月2日电 记者王芳报道:今天上午9时,法国司法机构终于对开庭审理6个月之久的莫里斯·巴蓬案做出最后判决:审理此案的波尔多重罪法庭,以“戕害人类罪同谋罪”判处巴蓬10年徒刑,剥夺其公民权10年,从而结束了这场历史性的审判。
  现年87岁的巴蓬(见右图本报电视照片),在二战时法国被德国占领期间,任吉伦特省傀儡政府秘书长。他从1942年起亲手签署一系列命令,搜捕和关押了1000多名犹太人,将他们遣送纳粹集中营,这些人后来绝大多数惨遭杀害。法庭判决后,巴蓬表示要提出上诉。(附图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反对附加前提条件
  黎拒绝以色列撤军计划
  据新华社贝鲁特4月1日电 (记者王波、符卫建)黎巴嫩领导人1日在以色列内阁正式通过从黎南部有条件撤军计划后纷纷表态,强烈反对以色列在执行联合国决议时附加前提条件。
  黎巴嫩国民议会议长贝里在会见黎议员时指出,以色列内阁刚刚通过的从黎南部撤军计划没有任何新内容,只不过是以对黎南部发动新的进攻前的政治准备。
  正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访问的黎巴嫩总统赫拉维和在叙利亚访问的黎总理哈里里也立即就此发表讲话,指出安理会425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无条件从黎巴嫩南部撤军,因此黎巴嫩不接受以色列强加的所谓安全条件。
  据新华社大马士革4月2日电(记者王根宝)正在此间访问的黎巴嫩总理哈里里1日指出,以色列提出有条件地执行有关以从黎南部撤军的联合国安理会425号决议的计划,是以政府为在中东实现全面、公正的和平设置的“新障碍”。
  哈里里在对记者发表谈话时说,黎巴嫩继续坚持叙以谈判与黎以谈判是分不开的观点。
  哈里里在对叙利亚为期两天的访问期间,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和副总统哈达姆举行了会谈,认为黎、叙同以色列的谈判应当同时进行,两者不可分开。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中亚深化一体化
  尹树广
  上周四,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国总统在塔什干举行会议,讨论地区一体化等问题,并签署了“塔什干声明”等文件。塔吉克斯坦首次作为中亚经济联盟第四个成员与会。在独联体首脑会议再三推迟、各成员国对一体化前景莫衷一是的情况下,中亚联盟的队伍却在壮大,这预示着中亚在独联体内的政治分量将得到提升。
  1994年1月,哈乌吉三国签署了“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条约”,声明将实现商品、人员、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通,最终建立关税联盟和货币联盟。回顾联盟四年历程,似有些签约多、履约寡的影子。此次塔什干会议使成员国由三个增加到四个,还表示将对其他独联体国家“开放”,对游离于中亚之外的土库曼斯坦更是允诺给予“特殊条件”促其加入。这表明,中亚诸国一体化的决心是明确而坚定的。
  中亚这几国之所以重视一体化,主要出于其地缘政治经济方面的考虑。中亚在前苏联仅为一个次地区。但是,它位于欧亚接合部,各种文化、宗教交叉,尤其是该地区极可能成为21世纪最具吸引力的国际能源产地之一。因此,区内力量重组也好,与外部世界接触也罢,无不牵动大国神经。而地区一体化恰能大大提高各国与大国对话的分量,平衡与大国的关系。可见,中亚一体化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另外,中亚各国均为内陆国,自古就存在水资源、领土和种族矛盾等诸多难题。各国通向外部世界都需经过别国领土。这种情形也注定中亚各国为避免冲突,保证安全生存和发展,只有相互提携。
  尽管如此,中亚经济联盟一体化仍关山重重。其一是经济互补性较弱。区内国家的经贸互补性平均只有10%强。原因是各国多为原料—能源生产国,产品销售传统市场均在区外。二是各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形成中,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相关的经济法规、税收、价格和货币政策各有差别,这使得签订的经济协议在履行上困难较多。再有,尽管中亚经济联盟成员已由三变四,但尚缺一个能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国家。由此看来,中亚联盟的一体化进程仍路途漫漫。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拖欠联合国会费十六亿美元
  据新华社联合国4月1日电 (记者丁宝忠)据联合国4月1日公布的最新数字,截至3月15日,美国拖欠联合国会费累计达16亿美元以上。
  联合国公共新闻部发布的《1998年4月联合国财政危机概览》指出,美国拖欠的会费占成员国拖欠总额的一半以上,其中欠联合国经常项目经费6.71亿美元,维和经费9.58亿美元。
  由于经常项目经费入不敷出,联合国只好挪用维和经费来支撑度日。目前它欠下约70个会员国的维和部队和装备费用共8.84亿美元,无力偿还。
  根据联合国宪章,如果一个成员国累计拖欠相当于两年的会费,那么它就失去了在安理会的表决权。联合国公共新闻部说,美国至少须在1999年1月前交纳6亿美元欠款,才能继续保持其表决权。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地方法院宣判 撤销总统性骚扰案
  本报华盛顿4月1日电 记者张亮报道:美国联邦地区法官苏珊·韦伯·赖特今天在阿肯色州州府小石城宣布法院裁决,完全撤销琼斯女士对克林顿总统指控的性骚扰案。
  这项长达39页的裁决书指出,琼斯的指控不构成性骚扰,此案没有需要审理的“真正事实”,因而予以全部撤销。
  法院的这项裁决出乎被告和原告双方所料。陪同克林顿总统在塞内加尔访问的白宫发言人麦柯里说,总统对法院的裁决表示“满意”。而原告的律师则说,琼斯对此感到“震惊和失望”,并考虑提出上诉。
  琼斯是1994年向法院提出起诉的,她控告当年担任州长的克林顿1991年5月8日在小石城的一家旅馆里对她进行性骚扰。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克林顿推行新非洲政策
  本报记者 温宪 李新烽
  4月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结束了对加纳、乌干达、卢旺达、南非、博茨瓦纳和塞内加尔的非洲6国之行。美国政府在这一引人注目的外交动作中展示了其非洲政策的新态势。
  克林顿此行是近20年来美国在任总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进行的第一次正式访问,这一事实本身便耐人寻味。冷战期间,美国以国际宪兵的姿态对非洲事务颐指气使,旨在争霸。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度冷落非洲,待非洲国家的联合自强改变本大陆的局势后,美国政府才逐步认识到自己以往非洲政策的失误,更加感到非洲的政治相对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直接有助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并因此对其非洲政策作出重大调整。美国总统此次历时12天的非洲之行便是这一政策调整的产物。克林顿访非期间坦率承认,对非洲的忽视与无知是美国所犯的严重错误。他说,历史上的美国曾从奴隶贸易中牟取不道德的暴利,曾支持实行种族主义统治的南非前政府,并在冷战思维的支配下引发非洲大陆不断发生冲突。他此行就是要用“新眼光”看待非洲,以建立“跨世纪的美非伙伴关系”。从在非洲充当国际宪兵角色转而与非洲国家建立“伙伴关系”,这就是美国新的非洲政策的主旋律。
  然而,克林顿此次非洲之行推行的新政策并未得到满堂喝彩。克林顿所主张的美非伙伴关系背后意味着美国对非战略重心已从政治和军事转向经济,从援助转向双边贸易,明证之一便是美国众议院不久前通过的《非洲经济增长和贸易机会法案》。这一法案除了表明美国将以往对非洲大陆的“援助”改为增加“贸易”往来外,还附带了要求非洲国家在得到任何经济实惠之前必须按美国所主张的方式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这难免令人生出美国将以贸易手段从经济上控制非洲的隐忧。克林顿在此行期间宣布,美国将免除一些非洲国家的债务,前提便是那些国家必须是“最积极进行经济改革”者。与此同时,南非总统曼德拉对上述美国法案给予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曼德拉说,“美国不能用贸易代替援助”,非美两者经济实力悬殊,不可能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市场竞争,美国所通过的法案对那些不具备基础设施和管理手段的国家是不公正的,南非“反对任何国家对自由贸易附加条件的任何企图”。曼德拉的不同声音既显示了非洲国家越来越强烈的独立自主、联合自强的趋向,也预示着美国在与非洲国家建立“伙伴关系”的进程中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
  克林顿此行也表明,在新的形势下,美国正在以新的方式在非洲拓展其影响力。在处理非洲冲突问题上,美国已改变了直接出兵干预的方式,转而倡议建立“非洲危机反应部队”,期望以这一新的形式保持对非洲的军事影响力。加纳、乌干达、塞内加尔三国之所以列在克林顿此次访问名单中,原因之一便是这些国家都对美国发起的“非洲危机反应部队”计划给予了积极回应。此外,克林顿所访问的非洲6国显然经过了从地缘政治到实力版图的精心挑选,6国中既有位于大陆南端的非洲经济第一强国,又有居于西、中和东部非洲地区的发展突出国家;既有前英国殖民地国家,也含前法属殖民地。在新的形势下,美国在与前非洲殖民地宗主国,特别是在与法国的争夺中也已尽量避免直接发生冲突,不管脚下如何使绊,面子上总是要让对方过得去。克林顿此次赴前法国殖民地塞内加尔访问之前,特意向法国总统希拉克发去电报,表示了美国愿与法国在非洲进行合作的意愿。另一方面,法国对美国建议的“非洲危机反应部队”一事也逐渐采取认同态度。从自身利益出发,西方大国在非洲的争夺还将继续存在。对于均已不同程度地调整了非洲政策的西方大国来说,他们之间在非洲的争夺会以新的形式出现在新的领域,从经济利益出发的市场争夺和贸易竞争会更为激烈。
  克林顿的访问标志着美国为推进其战略新构想已在非洲大陆摆开了全方位推进的外交态势,但美国能否与非洲真正成为“跨世纪的平等伙伴”,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乔尔贝亚悻然辞官
  本报驻罗马尼亚记者 梁晓华
  3月30日晚,罗马尼亚总理乔尔贝亚正式宣布辞职。他说,这是为了结束罗政坛“旷日持久的政治危机”。实际上,他的辞职与经济形势和今年预算案有密切关联。
  律师出身的乔尔贝亚1996年12月出任总理时,曾得到执政联盟和议会多数的支持,推行了一系列强硬的改革措施,雄心勃勃地宣布每星期完成50家企业的私有化,并使1997年国民经济增长4%以上。在放开物价和本国货币列伊对美元的汇率后,他的政府在关闭亏损企业和将资金引向经济增长领域的过程中,开始遇到困难。政府以向议会承担责任的形式,强行通过了一些改革法案,但缺乏协调,又迫于压力,朝令夕改。尤其是新出台的商业公司私有化法,取消了企业拍卖的最低价限制,并放弃对私有化收入资金60%返还企业使之恢复活力的承诺。到今年初,国有资产基金会控制的企业股份只有15%转到私人手中。国有企业三角债达10万亿列伊,积压产品继续增加。罗去年通胀率达151%,国民经济总产值下降6.6%。目前失业人口已达百万。今年初,执政联盟中的民主党批评总理改革不力,要求撤换总理,并退出政府,而农民党、自由党等则支持乔尔贝亚,毫不相让,从而掀起了这场政坛风波。今年是罗改革最关键的一年,而经济改革需要外部资金注入。政局动荡,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断了同罗政府的谈判和第三阶段的贷款。在此背景下,政府预算案迟迟不能出台。
  预算案拖延的主要经济原因,是预算赤字难题。罗政府今年的财政支出可观,为了达到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商定的、条件相当苛刻的预算赤字低于3.6%的目标,政府今年初将增值税从18%增加到22%,但此举仍未能使政府摆脱财政拮据。3月初,罗政府提高汽油消费税,使油价上涨50%,许多生活物品搭车涨价,引起社会风潮接连不断。由于今年经济改革任务艰巨,必须有得到议会多数支持的政府。总统康斯坦丁内斯库坚持让政府对预算案承担责任,由议会以是否表决通过预算案来决定政府的去留。而民主党则坚持,只要不撤换总理,就不支持预算案。乔尔贝亚政府处在政坛危机中,对决定政府命运的预算草案必然慎而再慎。
  为了获得对预算草案的支持,乔尔贝亚加紧了同各议会党团的磋商,决定尽可能地接受主要反对党的意见,包括减少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用企业私有化收入建立结构调整基金、恢复审计法院对私有化过程的监督等。但是,乔尔贝亚的意见受到政府中主要部门的抵制。
  未经修改的预算草案3月中旬提交议会专门委员会审议,并遭到否决,使主要执政党对乔尔贝亚的支持开始动摇。3月21日,执政联盟中的自由党通过声明,建议执政联盟在预算案正式表决前开始就组成新政府举行谈判。在乔尔贝亚任副主席的农民党内部也出现了分歧。上周末,以农民党秘书长拉杜·瓦西里为首的40名议员向该党负责人上书,要求成立新政府,结束政坛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也派代表到罗,表示对罗局势的担心。乔尔贝亚四面楚歌,悻然辞官。
  随着乔尔贝亚的辞职,罗政坛持续三个多月的危机得到了缓解。但造成其辞职的经济和政治因素并未完全消除。目前,为提出新总理的人选和政府班子的组成,包括民主党在内的各主要执政党开始了艰难的讨价还价。罗总统与主要反对党领导人谈判后表示,新政府将推出新的预算草案。但是,新政府和新预算案的出台能否顺利,现在仍属未定之天。
  (本报布加勒斯特4月1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科恰良当选亚美尼亚总统
  据新华社莫斯科4月1日电 亚美尼亚第二轮总统选举结果揭晓,前总理科恰良获胜。
  据来自埃里温的消息,第二轮选举是3月30日举行的。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统计99.4%的选票后宣布,科恰良获得59.3%的选票,另一候选人、前共产党领导人杰米尔强获得40.7%的选票。根据亚美尼亚宪法,获得简单多数的候选人就可当选为国家元首。
  科恰良生于1954年,毕业于埃里温工学院电工系,1980年开始从政,1997年起担任亚美尼亚总理,在今年2月前总统捷尔—彼得罗相辞职后,他代行总统职务。


第6版(国际)
专栏:

  摩议会选举结果正式揭晓
  据新华社布加勒斯特4月1日电 摩尔多瓦共和国议会选举结果1日正式揭晓,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得票率位居第一,在总共101个议席中占40席,以较大的优势领先于进入议会的其他三个政党或竞选联盟。据摩尔多瓦巴萨通讯社报道,除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以外,进入新一届议会的还有前总统斯涅古尔领导的竞选联盟———民主协议会、“争取摩尔多瓦繁荣与民主”运动以及民主力量党。摩议会为一院制。


第6版(国际)
专栏:

  罗总统委任瓦西里组阁
  本报布加勒斯特4月2日电 记者梁晓华报道:罗马尼亚总统康斯坦丁内斯库4月2日中午任命拉杜·瓦西里为新总理人选,并根据宪法授权,要求他在本月15日前完成组阁并向议会提交新政府的施政计划。
  康斯坦丁内斯库总统在声明中说,“相信拉杜·瓦西里参议员能完成这一重要使命,为罗马尼亚带来一个稳定和有效的政府。”
  拉杜·瓦西里生于1942年,是历史和经济学教授,罗国家农民党秘书长,任罗参议院副议长。4月1日,国家农民党经过选举,提名他为新总理人选,并得到执政联盟其它政党的同意。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国与欧盟举行首次领导人会晤
  本报伦敦4月2日电 记者李文政、蒋千红报道:4月2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在伦敦举行了中国—欧盟领导人之间的首次正式会晤。双方认为,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晤,相信这次会晤将为中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双方认为,近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同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双方高层接触和政治对话加强,经贸关系稳步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
  朱镕基指出,欧盟是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必将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中国支持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重视发展与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关系。中欧双方对许多重大国际问题有着共同或相近的看法,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经济共同发展方面负有重要责任。中欧领导人应高瞻远瞩,牢牢把握双方利益的汇合点,抓住机遇,推动中欧关系全面发展。
  桑特介绍了欧盟最近提出的对华政策新文件。他说,这一文件旨在进一步提升欧盟与中国关系的水平。朱镕基对此表示欢迎,并说中国高度重视中欧关系,愿与欧方共同努力,把中欧关系推向新阶段。
  布莱尔表示,为了不断加深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希望欧中领导人会晤机制化。朱镕基对此表示同意。
  双方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发展,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日益密切,深化经济与技术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方面。中欧加强经贸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双方讨论了经贸合作、“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领域的合作等问题。双方认为,经过多年的协商、谈判,双方在许多问题上正在逐步达成一致。双方应充分利用现有双边贸易磋商与合作机制,商讨进一步深化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的长期计划和措施。此次会晤发表了联合声明(全文见今天本报第一版)。
  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布里坦等参加了会晤。
  4月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伦敦唐宁街10号与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桑特(右)会见。左为英国首相布莱尔。新华社记者 王岩摄(附图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就组成新政府问题
  俄举行“四人会晤”
  据新华社莫斯科4月2日电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主席谢列兹尼奥夫、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主席斯特罗耶夫、代总理基里延科2日中午在莫斯科郊外总统官邸举行“四人会晤”,决定就组成新政府问题举行“圆桌会议”。
  据俄通社—塔斯社报道,这次会晤分两步进行。首先,叶利钦总统邀请议会两院主席谢列兹尼奥夫、斯特罗耶夫讨论了他向国家杜马提出的总理人选,随后邀请代总理基里延科参加会晤,由他详细介绍了4月3日他将在国家杜马发言的主要内容。
  “四人会晤”决定,4月7日就新政府组成问题举行由政权代表及各政治派别代表参加的“圆桌会议”,国家杜马对基里延科任命的表决将推迟至4月8日进行。
  叶利钦还希望国家杜马各党团及联邦委员会各成员提出自己的新政府各部部长人选,他呼吁在考虑人选时,不要局限于传统的框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