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追踪

  凶猛的赤潮席卷广东沿海,大批鱼儿悄然死去,渔民欲哭无泪,殊不知杀手就是人类自己。
  赤潮,亮起红色警告
  本报记者 赵京安
  灾难降临
  深圳告急!珠海告急!
  惠东告急!阳江告急!
  …………
  3月下旬,深圳大鹏湾南澳海域警报频频,一股凶猛的赤潮席卷而来,所到之处,海水网箱养鱼遭受灭顶之灾。蓝绿色的海面上,不时漂来大片淡褐色藻潮,大批大批的成鱼和鱼苗横尸大海。
  随后,珠海海域出现赤潮,迅速波及万山岛、桂山岛、外伶仃岛等海域。惠东、阳江等地也在劫难逃,近3000平方公里的海域赤潮翻涌。在短短的10多天里,深圳网箱养鱼死亡150吨,均为红鱼由、石斑、鲷科等高中档鱼类,损失达2000万元。珠海的万山群岛死鱼最严重,鱼类死亡120吨,占网箱养殖存量的30%,另有黄花鱼苗210万尾,直接经济损失1500多万元。桂山镇仅4月15日一天网箱养殖鱼死亡达四五十吨,黄花鱼苗死亡200多万尾。惠东仅港口镇死亡海鱼60吨,损失500万元。阳江东平渔港内2万多平方米网箱里的鱼苗和成鱼大部分死亡,损失约500万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渔民们束手无策,欲哭无泪。珠海桂山镇养殖大户黄志民几天内损失150万元,悲伤至极的他喃喃地说:“我长这么大,哪见过这样的大灾!”专业户张齐带损失百万,当时的一幕至今仍让他揪心不已:4月15日凌晨,大片的褐色漂浮物逼近海岸,渔民们拖着网箱,四处躲避却无济于事,渔民们眼睁睁看着活蹦乱跳的鱼顷刻间翻起了白肚皮。拥有65个网箱的养殖户周金四说,赤潮来时没有任何征兆,只见网箱里的鱼突然一齐跳出水面,旋即沉入网底,几小时后他看到的是白花花的死鱼浮在水面,他的鱼有九成死于赤潮。目前死鱼300余吨,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00多万元。
  杀手何在
  经历了这场灾难之后的渔民至今仍然在问:赤潮究竟是何方冒出的杀手?
  由于温度、盐度、营养料、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的海洋中的浮游藻类爆发性繁殖,呈黄、绿、褐、黑等颜色,大量集结时呈红色,故称赤潮———国际海洋科学委员会赤潮工作组暨中国委员会主席、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齐雨藻教授告诉我们。赤潮曾在世界上多个国家海岸水域发生,在我国的大连湾、长江口、北海、南海都有发生,但此次发生在珠江口海域的赤潮是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波及范围达数千平方公里,并仍有向西蔓延的可能。
  赤潮作为一种自然灾害,人类还没有掌握它的规律,对于它的发生、发展、消亡尚无充分的认识。但专家们一致认为它的发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环境污染无疑是赤潮发生的头号帮凶!齐教授郑重指出,过度的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失当的围垦、红树林自然生态系统的毁坏、掠夺式利用海洋资源等,都会导致赤潮发生的频率增高、范围扩大、危害加剧。有资料表明,近年来广东海域赤潮愈加频繁,且每次发生的赤潮面积都有增大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广东沿海尤其是珠江口沿海陆源污染物向海洋过度排放,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污水改变海洋水质,使海水富营养化,加上气候等原因为赤潮生物创造了快速繁殖的条件。
  监控仍是空白
  记者观察到,尽管大面积的赤潮为各级政府、科研部门及海洋单位敲响了警钟,但有关赤潮预测、预报的监测系统竟是一个空白。众多的渔政、海洋、水产、海监、环保、气象等部门竟没有一家负责分管或联合建立一个监测网络,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的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已刻不容缓。
  赤潮的肆虐也向我们一向推崇的“三高”农业、“三高”渔业提出了挑战。广东的网箱养殖业在全国领先,其优质渔业产品在全国占据第一。但面对赤潮却暴露出种种弊端,如鱼排密度过大;养殖鱼排泄物、饵料等的自身污染;未能采用间养、轮养的方式等。如何提高“三高”渔业的科技含量,已成为养殖业的急重任务。
  题图:赤潮袭来,渔民只好将网箱沉入深海,海上已难觅鱼儿踪影。赵京安摄
  望着死去的鱼儿,渔民们欲哭无泪。袁旭光摄(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下岗职工的故事

  “解放”拆迁不拆情
  职工离岗难离心
  本报记者 余继军
  一夜之间,“陕解放”的700余名职工下岗了。可“陕解放”仍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假如说,下岗职工是风筝,“陕解放”便是那牵扯不断的线。3年过去,再创企业辉煌的,正是重新聚集在“陕解放”周围的下岗职工。
  40岁的李秀云怎么也没想到,3年过去了,自己还能回到朝思暮想的柜台前售货。许多人不解,为什么在别的单位已做到营业经理职位的她,还要回来当普通的售货员?4月19日下午,面对记者,这位几年间尝尽了千辛万苦的中年妇女噙着泪水说:“我的心在‘解放’,‘解放’是我的家。”
  李秀云说的“解放”,就是西安解放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陕解放”)。1993年,西安市政府统一规划,准备把“陕解放”拆迁改造成现代化的开元商城。这项工程由于拆迁中遇到钉子户迟迟未能动工,700余名职工被迫下岗。1996年6月,商城的一角建成正式营业,一下子接纳了原有的700余名下岗职工和因拆迁而产生的600多名下岗职工,并在一年之间创造了利税名列西北商界前茅的良好业绩。
  “陕解放”何以对下岗职工如此厚爱?下岗职工何以与“陕解放”心心相印?让我们从头说起。
  1993年5月,“陕解放”700多名职工下岗了,每月50元的生活费对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许多家庭从此步入困顿,许多职工也由此走上了坎坷而艰辛的谋生路,有的去了广州、深圳,有的干脆摆开了地摊。职工们是流着眼泪离开的,他们知道也许这一去将不再回来,毕竟他们已年近不惑。
  然而,困难中的“陕解放”并没有把职工一把推出去不管,他们把每月发放生活费的日子定为签到日,让每个下岗职工来公司通报情况,交流思想。
  在一个签到日,公司得知年近四十的离异女工李莉下岗后与两岁的孩子相依为命,靠捡菜叶、拾酒瓶维持生计,立即召她上岗,担任保洁员,给她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帮她渡过难关;也是在一个签到日,公司得知原文体部营业员贺小琼开的小酒店要关门,就派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上门去帮她提高管理水平,改进经营策略,很快小酒店又红火了起来。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很平常的签到日,“陕解放”把已离散了的职工的心拢在了一起,无怪乎有职工说:“我们是风筝,线系在企业,飞多远都会回来的。”
  “陕解放”的领导们一直有这么个“顽固”的看法:下岗职工不是企业的负担,他们是以实际行动为企业分忧解难,因而帮助职工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的职工下岗后想继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公司就到处去磨嘴皮子,千方百计地替他们争取报考名额;有的职工想摆个临时摊位,公司就忙前忙后跑市场,既联系摊位,也为他们解决商品来源问题;有的职工远走他乡谋生,公司总忘不了隔三差五地打个电话,通报“家里”情况。
  企业惦着职工,职工也惦着企业。40岁的王丽下岗后到广州打工,两年之后已是某公司的驻京办经理,可当“陕解放”通知她商城即将开业时,她激动得一夜未眠,第二天就辞职,坐上了回西安的火车。如今,王丽已是“陕解放”的企业文化部经理。她说:“我的根在‘解放’,我别无选择。”
  饱尝失业艰辛的“陕解放”人,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特殊的经历铸就了他们坚毅不屈、任劳任怨的主人翁精神。
  开元商城第一期工程尚未完全结束时,为了早日开门营业,“陕解放”的千余名干部职工就进了工地。他们扫垃圾、擦地板,不舍昼夜,常常一干就是十六七个小时,愣是用45天时间,将清理工人要用半年才能清理干净的2万多平方米的营业场,搞了个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今天回想起来,李秀云也觉得不可思议:“都四十的人了,也不知哪来这么大干劲!”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小地方也要做大文章
  中共吉林省桦甸市委书记 阎中和
  阎中和,1948年生,大学文化。1969年参加工作,历任学校教员、机关干事、乡镇党委书记,1985年以来先后任桦甸市委组织部长、常务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现任中共桦甸市委书记。
  作为一个县级市的基层领导,有一点我体会特别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与群众心贴得近,真心为群众着想,干事时就会产生出巨大创造力,就会有在小地方鼓捣大名堂的勇气和力量。
  桦甸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松花江上游的半山区,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面积少,土地瘠薄。如何使山区的百姓富起来一直是市委一班人苦思冥想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经过科学分析和考察论证,桦甸地下藏有金、银、铜、铁、霞石、油母页岩等20余种矿,而且分布广、品位高、储量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68%的土地被森林覆盖着,盛产“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和名贵特产林蛙油、松子、白瓜子、木耳等。要使这些资源优势变成桦甸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必须做好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这篇大文章。
  长期封闭形成的“开个小矿、搂点山货,日子过得也挺滋润”的小富即安心理容易使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更为严重的是盲目、零散地开采不仅破坏环境、浪费资源,而且达不到共同富裕的目的。通过学习十五大精神,我们感到不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要有小地方也敢鼓捣大名堂的气魄,明确了“依托资源,振兴二产,繁荣桦甸经济”的思路,并把发展经济的着眼点投向了招商引资、借梯上楼、借船出海上,相继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管理办法》、《招商引资中介人奖励办法》等文件,在税收、土地使用、其他收费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在城区环境建设、邮电通讯、文化娱乐等方面加大投入。
  实践证明,“做大文章”的思路是正确的。1997年全市引资达6.4亿元人民币,今年又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招商引资恳谈会,当场签订开发项目合同资金2亿多元,协议资金6亿多元。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招商引资,已投产建设项目281个,安置下岗职工和闲散劳动力3万人。我坚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桦甸一定会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守护家园
  东方峻
  时下人们装点自己的居室不可谓不精心,不可谓不花血本,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因为那是我们栖息的家园。拥有一个雅致清新的居家空间,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倘若起居不宁,谁还能闲庭信步,安居乐业?
  我们在爱护自己家园的时候,却并不知道,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山川湖海、鸟兽虫鱼都是人类依存的朋友。破坏自然、危害环境,就是作践人类自己。我们曾经砍倒参天如盖的原始森林,制作古色古香的木质家具;我们不时捕捞细若银针的鱼苗仔虾,烹调美味可口的佳肴珍馐;我们浑然不知之时,电冰箱排放的氟里昂已经破坏了地球的大气臭氧层;我们始料不及,大烟囱吐出的化学烟雾,会毒化空气,喷洒酸雨,危及人类的生命。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痛心地看到:当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殆尽之时,华北平原的风沙旋即铺天盖地,以致春夏、秋冬之交,风沙穿缝透窗而来,即便“时时勤拂拭”,仍然处处惹尘埃;我们不得不面对严峻的现实:黄河泥沙越积越厚,防洪堤越修越高,断流期越来越长。还有到处可见的滚滚烟尘,排污不止的大小工厂。最近发生的华北泥雨、南海赤潮,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又一次报复罢了!
  可是,有人仍然执迷不悟。快速致富的渴望、急功近利的短视、追求政绩的急切……如此种种,后果只有一个:我们正在失去美丽的家园,而罪魁祸首正是人类自己。
  愿麻木的人们不再麻木,愿短视的人们不再短视。一切生产、开发必须从可持续发展出发,从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着眼,做美丽家园的守护者、面向未来的文明人。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边地行

  泼水花儿开
  本报记者 施芳
  三台山在哪里?德宏州府芒市城外10多公里。在见惯了高山流水的德宏人眼里,三台山实在算不了什么,可一到泼水节,寂静的山谷就开始热闹起来。
  4月的三台山春来早,漫山遍野盛开一种淡黄色的米粒般大小的花。这花叫什么,当地人也说不清楚,只因在泼水节时开放,所以得名“泼水花”。泼水节的前一天,傣族的男女老少都会赶到这儿采集鲜花。
  320国道在山间盘旋而上,大清早,公路上的车辆排成了队。一辆辆拖拉机驶过,上面或站或坐总不下二三十人。小卜少(小姑娘)们穿着色彩缤纷的筒裙,挽起了乌黑的长发;小卜冒(小伙子)们也不逊色,别致的孔雀头饰映衬着一张张黑红的脸庞。有些三口之家骑着摩托车赶来了,一溜烟就把拖拉机甩在了后头。
  下了车,进得山中,大家急不可待地扑向花丛,不消多大工夫,地上就堆满了散发着清香的花枝。贪玩的小卜少、小卜冒不忘忙里偷闲,找块开阔地,敲响了象脚鼓,大家围在一起跳起了嘎秧舞。
  中午时分,采花大军凯旋了。你看那来时的拖拉机和摩托已被鲜嫩的花枝装扮一新,远远望去还以为是一支野战军呢!车子开到了城里的泼水广场,人们捧出花枝,细心地插在了广场中央的佛塔上。据说用这种花浸泡过的水可以祛病除灾,难怪当地人尽管泼水节周身淋个湿透却少有感冒的。
  采花至此该是结束了,且慢!晚上还有一顿丰盛的“民族团结餐”等着你呢!采花归来的人们,不论是傣族、德昂族,还是像我这样的汉族,大家结伴来到大大小小的傣味饭馆。坐在翠绿的芭蕉树下,饮一大口傣家米酒,吃罢泼水粑粑,再来尝一尝酸扒菜,欢声笑语之间,大家共同期待着泼水节的来临。(附图片)
  傣家妇女采花归来。施芳摄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为了孩子的安宁
  郝学平 张斌 阎晓明
  有一门课受到太原市小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这门课不是语文,不是数学,而是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课。
  要说这门课还跟太原市的交警有些渊源呢,这事要追溯到10年前。在1988年、1989年的太原市交警支队的事故分析表上,有一组数字让人震动:两年中,全市涉及15岁以下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达242起,死亡36人,伤残181人,平均每3天一起,每20天就有一名小学生死于非命。而在交通事故的受害者中,几乎没有交警的孩子。为什么?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时的教育。如何把对自己孩子的安全教育,推广到所有孩子身上,让所有的孩子都像自己的孩子那样,分享交通安全带来的安宁?一个新思路在交警们的脑海中逐步清晰起来,他们联合市教委,以在城区小学开设交通安全常识课为核心,开始创立交警、学校和家长三位一体的交通安全教育网络。
  1997年9月,一套崭新的《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读本》正式出版了。读本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3种,还配有一本教学辅导书,课本图文并茂,有故事,有情节,有案例,还有针对有关交通安全知识的游戏。
  除了常规的交通安全教育课,太原市还组织了一系列饶有趣味的活动,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间树立了交通安全意识。去年3月,全市组织了一次小学生参加的“4个1”活动,画一幅反映交通安全的画,写一篇反映交通安全的作文,和家长说一句祝福交通安全的话,做一件有利于交通安全的事。4月11日,以“4个1”为主要内容的“交通安全伴孩子们同行”活动在太原市“五一”广场举行,上千名小学生头戴小黄帽,分赴全市主要街道,用他们稚嫩的画和稚嫩的声音向人们展示他们对交通意识的理解和对交通安全的渴求。那一天,在孩子们展示的黄色旗帜上,许多行人庄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1997年4月18日,太原市发布了《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小学生路队制的通告》。通告规定全市各小学必须建立上下学路队制,小学生上下学必须戴小黄帽,通过没有人行横道的道路,由队列第一名的小学生举起“让”字牌,提示过往车辆让行,第五、第六款特别规定:行驶中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路遇戴着小黄帽列队行进的小学生横过马路时,须停车让行。违反以上规定,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驾驶员负全部责任。至此,全国第一部以政府名义公布的关于保护小学生交通安全的通告诞生了。太原市的“小黄帽行动”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多年的交通安全教育,收到了显著效果。1997年3月以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涉及小学生上下学的交通事故。
  题图:小学生安全过马路。郝学平摄(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无悔人生

  干干净净干实事
  ——记吉林市丰满运输管理所所长阎洪印
  本报记者 汪波
  满满一兜的荣誉证书,被老阎锁进了办公桌。“我虽然54岁了,可还要努力工作,这些都是过去。”老阎说。
  老阎叫阎洪印,是吉林市丰满运输管理所所长。1972年,老阎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来到了吉林市郊区运输管理所,成为一名运管员,一晃就是26年。1992年,他来到重新组建的丰满运输管理所任所长。
  当时丰满运管所没有办公场地。老阎住在阴暗潮湿的车库里,身上起了疱疹,打着吊瓶指挥,带领人们摸爬滚打158个日夜,把一座现代化的办公楼盖了起来。竣工时,有人开价1000万元想买下。老阎心底直乐:“1000万元,能建起4幢。”
  丰满区是在原郊区的基础上组合而成,农村人口多,大企业少,农村及个体运输户占据着这个所营运车辆的半壁江山。业户分散,管理工作鞭长莫及。是轻车熟路抓单车,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拓展新路?
  “发展是硬道理。运管要成为发展经济的推进器,要为经济振兴护航。”阎洪印几句话打开了全所21名运管员的思路。接着老阎又运筹帷幄,从辖区的特点出发,合理调配人力,建立了高效运行机制。然后,抽出精兵强将,把江南乡一些个体运输户组织起来,成立运输联合体,并约法三章,引导业户讲究职业道德,保证服务质量。联合体的信誉叫响了,接下了长年承包吉诺尔电冰箱的运输任务。
  “车轮转,汽笛响,从城镇到村庄,酸甜苦辣是芳香。管好运输保畅通,风雨为咱洗衣裳……”这是由老阎作词,雷蕾作曲,阎维文演唱的运管员之歌。
  4月9日,记者来到丰满运管所采访,正巧这一天是老阎出院上班的第一天。住了20多天医院,老阎又和所里的同志们见面了。中午记者被请进所里的食堂就餐。大家有说有笑,纷纷向老阎问好。记者同老阎坐到了一张桌前,再一看,三桌饭菜全一样。一问才知,这个所有这样一条规定,除到丰满、旺起等偏远地方外,中午,全所人员一律回所食堂就餐,不准吃请。犯规者,除当众检讨、曝光外,要向请方赔偿10倍的餐费,并扣发3个月的奖金。在铁的纪律面前,建所6年,没有人敢越雷池一步。“干我们这行的,的确有些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吃人家的,嘴才能硬;不拿人家的,手才不会软……”老阎一字一顿地说。所里的一位运管员告诉记者:“盖办公楼时,有位包工头拿出1万元来贿赂老阎,当场被顶了回去。要不,这栋楼怎会造价低、质量高呢?”
  “要公正、全面、准确地行政执法,运管人员必须干净、正派。让人背后说三道四,戳脊梁骨的事不能办。”老阎用自己的言行给全所带了好头。有了好带头人,全所工作日见起色。全所从1992年组建以来,年年都出色完成了工作目标和运管任务,连续多年被省市交通部门评为“先进文明所”、“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创建文明运管队伍优胜单位”。行风测评时,群众综合满意率每年都在98%以上。(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望着死去的鱼儿,渔民们欲哭无泪。袁旭光摄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傣家妇女采花归来。施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