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2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胡锦涛访问日本兵库县
  本报神户4月26日电 记者张祝基报道:应邀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今天离开大阪到兵库县地区进行访问。
  今天早上,胡锦涛在大阪市会见了日中经济贸易中心会长木村一三等关西经济界人士。胡锦涛对他们在发展中日两国经贸关系方面所作的贡献表示称赞,并向他们介绍了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希望他们为中日两国友好和经贸合作继续作出新贡献。
  上午,胡锦涛一行访问了1995年1月遭受强烈地震的神户港,参观了地震纪念馆和新建成的明石跨海大桥。
  胡锦涛对兵库县知事贝原俊民等负责人说,3年前发生的阪神大地震,给兵库县人民带来了严重损失。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极为关注和同情。今天我看到兵库县人民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重建家园,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人钦佩。
  胡锦涛说,在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上,兵库县和神户市留下了许多世代相传的佳话。相信兵库县和神户市在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新框架方面会作出新的贡献。贝原俊民对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及旅日华侨热情支持兵库县赈灾重建表示感谢。他介绍了兵库县将与上海市及长江流域开展经贸合作的计划,并表示兵库县和大阪市人民将为增进日中友谊、发展两国经贸合作而继续努力。
  随后,胡锦涛会见了神户华侨总会会长林同春、副会长石嘉成,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理事长黄耀庭、校长文启东等神户华侨代表。会见时胡锦涛听取了侨领的情况简介后,首先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他们及当地所有华侨表示亲切的问候,并勉励他们继续发扬爱国、团结、进步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关心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同当地人民和睦相处,为发展中日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作出新贡献。
  今天下午,胡锦涛一行将结束对日本历时5天的正式友好访问,从大阪乘飞机去韩国进行正式访问。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富汗
  敌对双方召开联筹会
  喀布尔附近再爆激战
  本报伊斯兰堡4月26日电 记者王南报道:在联合国和伊斯兰会议组织的努力调停下,阿富汗敌对双方塔利班与反塔利班联盟,今天在此间召开“联合筹委会”第一轮会议,讨论有关今后召开“伊斯兰学者会议”的事宜。双方共派出14位代表出席会议,塔利班方面5人,反塔联盟方面9人。
  在会议开幕式上,塔利班方面首席代表阿卜杜勒·瓦基尔表示,他们“将致力于和平解决阿富汗问题”。反塔利班联盟首席代表费萨尔·哈迪·辛瓦里表示,这次会议是“两个兄弟为寻求和平而召开的会议”。联合国代表高比、伊斯兰会议组织代表贝克和会议东道国、巴基斯坦外长古哈尔·阿尤布·汗,以及中国、伊朗、美国、俄罗斯等国驻巴使节出席了会议开幕式。
  阿富汗双方在上午举行的会谈中,已就以下几点达成一致:会议主席将由联合国和伊斯兰会议组织担任;本次会议时间为3天左右,最多不超过5天;有关会议的正式消息,将由联合国和伊斯兰会议组织的代表发布。据悉,这是自去年1月以来,阿双方进行的首次面对面会谈。
  又讯据来自阿富汗的消息:25日,喀布尔以北25公里的萨克·达拉镇一带再度爆发激战。当天清晨5时许,塔利班步兵在重炮火力的掩护下开始发起进攻,试图夺取由反塔利班联盟控制的、能俯瞰通往喀城公路的古尔达拉山坡阵地,但被对方挫败,并遭到一定伤亡。战斗一直持续到当天晚些时候才平息下来,目前尚不清楚双方具体的伤亡数字。据悉,这是近9个月以来,喀布尔以北战场爆发的最为激烈的战事。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俄罗斯
  政府危机暂告结束
  新的对立恐难避免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刘刚
  长达32天的俄罗斯政府危机于4月24日暂告结束,俄罗斯国家杜马在当天的秘密表决中以251票赞成、25票反对,通过了叶利钦总统对基里延科的总理提名。投票揭晓后一小时,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正式任命基里延科为政府总理。此间观察家评论说,国家杜马批准基里延科总理提名表明,俄政坛的政治对立已得到阶段性的缓和,而下一阶段以其他形式表现的对立仍难以避免。
  根据俄罗斯宪法,国家杜马有两次机会对政府产生重大影响:一、审批国家预算;二、批准政府总理人选。俄报评论说,这次国家杜马充分利用了批准政府总理人选的权力。实际上,这次表决的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议员们投票解决的已不仅是基里延科的总理人选问题,更是解决国家杜马是否要接受被解散的命运问题。俄宪法规定,如果杜马三次否决总统对总理的提名,总统有权解散国家杜马并直接任命总理。
  显然,表决前各议员团对表决后果进行了全面的利弊权衡。据分析,如果解散杜马,形势对俄共和“亚博卢”议员团有利,估计在未来新选出的杜马中,这两个组织的力量将有明显加强。另一方面,如果批准基里延科总理人选,在前两次投反对票的议员团肯定将遭到批评,认为他们丧失了起码的原则立场。这将对这些组织的声誉和威信带来严重不利的影响,甚至将影响到未来的杜马选举和总统选举。
  表决前,杜马议员对表决形式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俄共议员团、“亚博卢”议员团坚决要求以公开形式表决;自由民主党、“我们的家园———俄罗斯”等议员团则要求进行秘密表决。显然,表决形式已成为基里延科能否通过总理提名的关键环节。在对表决形式进行投票时,“公开表决提案”未获通过,表决以秘密形式进行。人们注意到,尽管俄共中央全会作出了不参加投票的决定,但仍有部分俄共议员不但参加了投票,而且投了赞成票。俄共重要领导人之一、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在26日接受电视采访中承认,他投了赞成票。他说,他不是赞成基里延科任总理,而是防止解散国家杜马。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对记者表示,俄共是纪律严明的政党,它将执行中央全会决议。据俄共中央有关人员透露,将有12名俄共党员议员被开除党籍。
  这次俄罗斯政府危机持续了一个多月,各政治力量在不同场合的激烈较量过程使人们看到,俄各党团很难找到一个大家共同能够接受的治国主张,大家都各自为营,各持己见。但某些党团内部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这说明这些党团内部出现了分化迹象。
  本周末,俄罗斯将组成新政府,各议员团眼下最关心的是政府的人员构成。前不久叶利钦曾建议各党团提出自己入阁部长候选人。据悉,目前基里延科手上有一个近60人的部长候选人名单。但人们注意到,最近叶利钦和基里延科分别在讲话中强调,新政府应由年富力强的专家组成。新政府的组成是考虑各党团利益,让其各占一席之地,还是实现“清一色的专家政府”,对此人们正拭目以待。
  新政府面临着哪些任务?基里延科将如何实施他的治国纲领?有评论说,现在猜测新政府的行动计划已经毫无意义,因为一个月以来,堆积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如何解决好国内煤矿工人罢工事件就是当务之急。据报道,有些煤矿已连续几个月未发工资,人们只能凭供应券领当天的定量食品。滨海边疆区一个煤矿的工人们已绝食了几天,正在“为生存权而斗争”。由此看来,俄罗斯新政府面临着相当严峻的社会局面,许多新老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正等待它迅速解决,能否在近期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成为人们评价叶利钦解散旧政府、成立新政府之举的利弊得失的标准。如果两个月后俄国内局势没有显著改观,始终存在于政府和国家杜马间的政治对立局面将有可能再度紧张。
  (本报莫斯科4月26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伊朗强调发展同各国关系
  抨击美继续实施经济制裁
  新华社德黑兰4月26日电(记者荣松)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报道,伊朗总统哈塔米25日在此间指出,消除紧张关系是伊朗对待地区和国际问题的原则立场,它已为与世界各国在相互尊重和对话基础上发展关系做好一切准备。
  哈塔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外务省政务次官高村正彦时说,消除对抗和建立密切、真诚的关系是实现世界敏感地区和平的前提,伊朗已经为此作出了努力。他还强调,向别国施加压力和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的做法只会导致地区紧张局势的加剧。
  哈塔米抨击美国继续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他指出,尽管美国直接或间接地向伊施加了各种压力,但是伊朗不仅强有力地抵制了这些压力,而且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发展。他呼吁美国人民说服美国政治家在进入下一个世纪之前改变自己对国际事务的政策。
  哈塔米说,美国在二战期间使用原子弹袭击日本广岛和长崎永远是人类记忆中的痛苦经历,这种经历应当促使人类寻求更加真实、永久的和平。他说,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尊重人类的权利,尊重所有人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
  高村正彦在会见中向哈塔米递交了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的一封信。他表示希望,伊朗与美国之间能够消除障碍,恢复关系,以便两国能够在21世纪共同为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贡献。
  高村正彦是22日抵达德黑兰开始对伊朗进行正式访问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正在纽约展出。同公众见面的500多件艺术精品来自中国17个省市的50多家博物馆,其中一半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最早的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同展的还有现代绘画艺术品。许多美国人通过参观展品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图为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吸引着参观者。
  新华社记者 毛众役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埃叙就以撤军建议协调立场
  科尔表示支持中东和平进程
  本报大马士革4月25日电 记者吴文斌报道: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昨天飞抵叙利亚北部沿海城市拉塔基亚,对叙进行闪电式访问。穆巴拉克抵拉塔基亚后立即与叙总统阿萨德就当前地区形势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威胁中东和平进程的“严峻形势”举行了会谈。这是本月初以色列同意有条件地从黎巴嫩南部撤军后叙埃总统举行的第二次会晤。
  穆巴拉克在离开拉塔基亚机场前对随团的埃及各大报的负责人说,以色列必须执行联合国安理会425号决议,无条件地从黎南部撤军。
  据新华社波恩4月24日电(记者杨华升)德国总理科尔24日说,德国联邦政府将同自己的欧盟伙伴在可能的范围内,大力支持中东和平进程。
  科尔是当天在波恩会见了来访的约旦国王侯赛因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时作这一表示的。
  据德国政府发言人豪斯曼向波恩新闻界透露,科尔分别同侯赛因国王和阿拉法特主席举行了会晤,同他们就中东形势的发展以及和平进程的前景交换了意见,三位领导人均对有关中东和平的奥斯陆协议未能得到贯彻表示忧虑。
  科尔和侯赛因国王认为,利用任何机会进行对话是必要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纳粹战犯现形阿根廷
  克罗地亚要求引渡
  据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4月24日电(记者蔡嘉瑾)克罗地亚政府24日正式向阿根廷政府提出引渡在阿侨居多年的前纳粹战犯沙基奇的要求。
  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地方法院指控沙基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犯下了严重侵犯人权的罪行,并于本月22日发出逮捕令。克罗地亚外交部据此向阿根廷政府提出了引渡要求。对此阿根廷政府尚未作出答复。
  据当地媒介报道,现年76岁的沙基奇1942年至1944年间在克罗地亚德国纳粹“乌斯塔夏”军中任上尉,是亚赛诺瓦茨集中营的指挥官。在他任职期间,集中营内有60万犹太人、塞尔维亚人和吉卜赛人惨遭杀害。1946年,前南斯拉夫将沙基奇列入战犯名单。今年4月6日,在阿根廷西南部隐居多年的沙基奇被当地记者认出,次日便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特使罗斯重返中东斡旋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4月25日电(记者支林飞)美国中东和谈特别协调员罗斯25日晚在此间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举行秘密会谈,双方就以从约旦河西岸第二阶段撤军范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罗斯是在美国负责中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因迪克的陪同下开始新一轮巴以和平斡旋的,其目的在于说服以色列接受美国有关以从约旦河西岸13.1%的地区撤军的计划。
  据以色列电台广播,内塔尼亚胡仍会拒绝接受美国的这一计划,因为它远远超出以政府确定的9%的范围。另据报道,以政府可能同意11%的撤军范围,但条件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承诺加强打击恐怖主义活动,并立即举行巴勒斯坦最后地位的谈判。
  罗斯还将与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举行会谈。此前,巴勒斯坦方面已同意接受美国的计划,并希望美国促使以色列也接受该计划。罗斯此次出访中东将为下月4日由美国和英国在伦敦共同主持召开的巴以和平四方会谈作准备。


第6版(国际)
专栏:

  切尔诺梅尔金重申竞选总统
  据新华社莫斯科4月25日电(记者张金海)俄罗斯前总理、“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运动领导人切尔诺梅尔金在25日举行的该运动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重申,他将参加2000年的俄总统竞选。
  切尔诺梅尔金表示,为了使俄罗斯的改革事业继续下去,他准备参加2000年的总统竞选。他呼吁与会代表支持他的这一决定。
  切尔诺梅尔金指出,“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运动不会反对总统和政府,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有错误的时候,该运动要“保持沉默”。他说,他过去尊重,现在仍旧尊重俄总统叶利钦。
  来自俄全国各地的347名“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运动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切尔诺梅尔金竞选下届总统的决定得到了代表大会的支持。


第6版(国际)
专栏:

  金正日视察人民军部队
  新华社平壤4月26日电 据此间报纸今天报道,在朝鲜人民军建军(4月25日)66周年之际,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日25日来到人民军第604部队,向人民军官兵致以节日的祝贺。
  金正日首先了解了部队制订作战计划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观看了女子区分队士兵的训练。他还参观了部队自己建设的发电站、养鱼场等后勤设施,并指出,部队搞好自身建设和后勤基地建设是“爱国的体现”。
  据报道,金正日当天还同人民军官兵和驻地群众一起观看了人民军协奏团功勋合唱团的庆祝演出。


第6版(国际)
专栏:

  欧洲议会调查美电子情报网
  本报巴黎电 记者王芳报道:据法国媒体近日报道,欧洲议会正在对一个名为“梯队”的美国电子情报网进行调查,该网络能够每月截收上亿个通过国际通信卫星组织传送的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
  据称,所谓的“梯队”网络诞生于冷战时期,除美、英之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都参加了这一以国防目的为主的情报网。两德统一后,“梯队”的功能加强,从原先的搜集军事情报转为窃取经济情报和了解企业动向,一些欧洲公司已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梯队”在全球有六大地面接收站,各接收站将截获的信息传回美国,用计算机处理分类后存档。欧洲议会拟提议成立欧美专家小组,就此确定必要的行为规范,共同监督和使用“梯队”电子情报系统。


第6版(国际)
专栏:

  瑞士允许以色列保释其特工
  新华社耶路撒冷4月25日电(记者戴巍)以色列25日对瑞士法院允许保释一名涉嫌在瑞士首都伯尔尼从事间谍活动的以国家情报局(摩萨德)特工表示欢迎。
  以色列总理发言人巴扎克在此间表示,以政府对瑞士方面允许保释以色列情报人员非常满意。
  今年2月,5名摩萨德特工在伯尔尼潜入一座住房安装窃听装置,被附近一位居民发现并报警。瑞士警方遂将其中一人拘留。据称,摩萨德行动的目标是一位与黎巴嫩真主党有密切关系的伊斯兰活动分子。以色列在事件发生后曾正式向瑞方道歉。
  瑞士法院25日宣布,对这一事件的调查工作已于24日结束。在交纳一笔巨额保释金后,被拘留的以色列特工已经回国。此外,以色列政府做出保证,这名特工届时将回到瑞士接受审判。


第6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一要犯潜逃
  两大臣辞职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魏崴
  时间:4月23日15时许。地点:比利时南方新堡市司法宫轻罪法庭诉讼档案保管室。被比利时舆论称为“头号公敌”的强奸、杀害幼童嫌疑犯杜特鲁,竟然从警察鼻子底下逃掉了。
  近一个月来,杜特鲁天天被押解到保管室。保管室位于法庭二楼的楼梯一侧。是时,这个被解去手铐的要犯假装在专心阅读指控他的材料,由六七名武装警察负责看管。起初,警察们似乎还留心杜特鲁的举动,渐渐地便放松了警惕。他们或扎堆聊天,或没精打采。最后,只有两人漫不经心地看着他。
  23日下午,杜特鲁瞅准逃跑的机会已到,他跳起从一个名叫安格里尼的警察身上抢得手枪,跑下楼梯,夺路而逃。只有安格里尼一人追他,等其余几位警察明白过来,杜特鲁已跑出了司法宫。他拐了两个弯,在离司法宫400米处,又劫持一辆汽车逃向比利时南部边境。
  事件发生后,比利时出动5000名警察,12架直升机进行追捕,并且向卢森堡、法国、德国以及荷兰发出警报。3个多小时后,杜特鲁劫持的汽车在阿登森林中陷入泥坑,杜特鲁被重新抓获。
  80年代中期,杜特鲁因强奸幼儿被拘押,1995年因盗车被收审,1996年8月间警方在他的一处住所找到两具女童尸体,不久又查明梅丽莎和朱莉两女孩也是被他拐骗残害致死。这两位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的惨死,震惊了整个欧洲。
  最受公民憎恨的人物在预审期间逃脱,使比利时内政大臣和司法大臣不得不于当晚引咎辞职,比利时政局似乎也因此处于混乱状态。
  (本报布鲁塞尔4月24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阴霾仍未散尽
  ——今日切尔诺贝利见闻(下)
  本报驻乌克兰记者 于宏建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以来,踏上这块土地的每一个人都会深刻地感受到,12年前的那场灾难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至今仍未散去。特别是封盖在4号核反应堆上的“石棺”(见右图 于宏建摄)仍然像瘟疫一样威胁着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命安全。
  由于联接3号和4号机组的通道已被封堵,我们参观完3号机组后顺原路返回,然后坐上来时的“大巴”沿着水泥墙外的一条小路向4号机组进发。当我们从车上下来时,前方数百米处一座灰黑色封闭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石棺”的核反应堆掩盖体,其色调与联为一体的白色大楼极不和谐。里外三层的电网围墙让人感觉这里更像是一座阴森恐怖的集中营。
  围墙最外沿是一个专门为进出禁区建造的小楼,正对“石棺”的方向有一个瞭望平台。陪同人员介绍说,每年都有代表团来这里参观,其中也包括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他们大部分是走马观花,至多是在瞭望台上眺望“石棺”。考虑到“石棺”周围有较强的核辐射,通常也不安排参观者进行“实地考察”,但我们这次参观采访正好有这项内容。他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自愿参观的原则。一位当地年轻女记者当即表示要留下来。对此,我们没有一个人感到意外,因为这时我们彼此都很理解。
  一迈进这座小楼的门坎,我们就在严格的指挥下开始了紧张细致的“战前准备”工作。先是把鞋底在高锰酸钾溶液里浸湿后,进入第一更衣室,再脱下身上所有的衣服进入第二更衣室。在这里,我们换上崭新洁白的衬衣、衬裤和线袜,穿上一套白色的工作服和高筒套鞋,然后再戴上防毒口罩、白帽、手套和头盔,最后穿上一件黑色棉外套,领一支钢笔模样的放射性剂量测试仪插在衣兜。至此,全身上下裸露在外面的只剩下两只耳朵和一双眼睛,被名副其实地“武装到了牙齿”。
  当我平生第一次这般装扮站在近在咫尺的“石棺”面前时,内心经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12年前,就是在这里上演了一出震惊世界的人间悲剧。据介绍,当年核爆炸引起的大火足足燃烧了10天,一架米—8直升机在抛撒灭火材料时因飞行高度过低而坠毁。大火扑灭后,一支抢险大军经过206个昼夜的连续奋战,投入36万吨混凝土,5000多吨钢材,筑起了这座75米高、160米长、110米宽的庞然大物。我们脚下的这块地方就已被沙土垫高了6米。到目前为止,乌克兰全国已有35万人参加过消除核事故危害的行动,创造了又一个空前的奇迹。
  在陪同人员的引导下,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进了紧靠“石棺”的阴冷潮湿的4号机组控制室。控制台上的仪表设备早已被拆除,只剩下锈迹斑斑的机体外壳。墙壁上留有抢险人员当年签名留念的字迹。工作人员在介绍情况时一再提醒我们不要触摸这里的任何东西,只许用眼睛看、耳朵听。一位名叫鲍里斯的技术工人告诉记者,像他这样在这一区域的工作人员还有700人。令记者惊讶的是,他在讲述自己在这里的工作感受时,显得那样平静和坦然,仿佛这里的一切都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这里不仅辐射强度大,而且一旦发生事故,放射性粉尘会在周围30公里区域内迅速扩散,遭受危害最严重的就是这些与看不见的恶魔打交道的人们。令人担忧的是,如果西方继续拖延许诺的援助款项,“石棺”的危险系数还可能继续增加。
  结束参观时,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压抑。经过仪器检测,我被告知所受辐射量属正常范围。然而,好心的当地同行还是劝我一定要多喝水,最好能吃一些利尿的药品,以减少体内毒素。我不禁感慨,在所谓的“死亡区”我只呆了一天,就得到大家如此关心,那些终日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又该怎样呢?由于天色已晚,我们来不及采访在“死亡区”居住的居民,这成了我们此行最大的遗憾。
  (本报基辅电)(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