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胡锦涛会见日本外相
  本报东京4月22日电 记者张祝基、于青报道:正在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今天下午在东京会见了日本外相小渊惠三(见左图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胡锦涛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利益。中方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感到高兴,对日本政府在推动两国关系改善和发展方面所采取的积极态度表示赞赏。他说,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江泽民主席将于今年秋天对日本进行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访问,相信这将有力地推动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
  胡锦涛说,中日两国都是在亚洲和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抓住历史机遇,在继续严格遵循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原则的基础上,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不仅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他希望日本正确对待历史,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同台湾的关系问题,不做任何有损于中国统一的事情。胡锦涛说,中国党和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奉行对日睦邻友好政策,愿同日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在谈到两国经贸关系时,胡锦涛说,中日经贸关系是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两国经济在地缘、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他希望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化合作,促进两国经贸关系更好地发展。
  小渊惠三表示完全同意胡锦涛对日中两国关系的评价。他说,昨天,胡锦涛副主席同桥本首相进行了很好的会谈。日本要在反省过去那段不幸历史的基础上,面向未来,要与中国发展着眼于21世纪的友好合作关系。
  小渊说,胡锦涛副主席此次访问日本后,江泽民主席今秋将访问日本,一年之内中国的国家主席、副主席均来日本访问,这在日中关系中是不多见的。相信这些高层访问必将有力地推动日中友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陪同胡锦涛出访的中联部部长戴秉国等中方人员和即将赴华任职的日本新任驻华大使谷野作太郎等日方人员参加了会见。
  晚上,小渊惠三设宴款待胡锦涛一行。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左翼领导人主张
  与总统妥协以保全杜马
  据新华社莫斯科4月21日电(记者房印婉)在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21日举行的左派政党、运动及组织领导人磋商会上,大部分发言者都主张国家杜马在24日的第三次表决中通过对基里延科的总理提名,以保全杜马。
  据俄通社—塔斯社援引国家杜马新闻处消息,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在磋商会上作报告时再次强调,杜马的命运比基里延科的命运更为重要。
  国家杜马“人民政权”议员团领导人尼·雷日科夫在磋商会后对新闻界透露,在会上发言的17人中,14人都表示要作出妥协,保全杜马。
  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在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返回莫斯科后立即发表声明,建议议会上、下两院“不要丧失时机”,尽快同叶利钦总统进行会晤,以寻求缓解严重局势的妥协办法。他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曾表示,俄共议会党团将在杜马表决中继续对基里延科投反对票。
  21日,国家杜马理事会作出决定,杜马将于24日对基里延科的总理提名进行第三次表决。根据俄宪法,如果这次提名被否决,总统将有权解散杜马。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布莱尔中东之行有成效
  本报驻埃及记者 朱梦魁
  继英国外交大臣库克上月访问中东后,本届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首相布莱尔又于4月17日至21日先后访问了埃及、沙特阿拉伯、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是欧盟为缩小巴以分歧,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所作出的又一次重要外交努力。
  3月中旬,英国外交大臣库克访问中东时,曾不顾以色列的反对,坚持访问了耶路撒冷附近的哈尔霍马犹太人定居点,并认为耶路撒冷也可以成为未来巴勒斯坦人的首都。库克代表欧盟的这一立场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欢迎,但得罪了以色列,因而库克这次访问未取得任何成果。
  鉴于这一情况,布莱尔这次访问中东,意在修复英国以及欧盟同以色列之间的关系,重新建立彼此的信任,从而为欧盟今后在中东和平进程发挥积极的作用。为达到这一目的,布莱尔访问期间反复强调美国在中东和谈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同时他也力陈欧盟在中东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性,认为没有欧盟作用的辅助和补充,美国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完全的。布莱尔认为,在和谈中没有胜者与负者之分,和谈的成功将为双方带来安全、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共同利益。为使陷于僵局的巴以谈判尽快取得进展,他呼吁完全实施包括奥斯陆协议在内的巴以和平协议,认为以色列继续在巴被占领土扩建犹太人定居点是对和平机会的威胁。在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导人的磋商中,布莱尔建议于5月初在伦敦召开在英国主持下的巴、以、美三方和平会议。英国外交部传出的消息说,届时克林顿总统将出席会议,奥尔布赖特将分别与内塔尼亚胡和阿拉法特举行会谈。
  一段时间以来,中东和谈频频受阻,中东地区的人民对和平的前途普遍缺乏信心。布莱尔在访问中东期间强调,必须让巴勒斯坦人民在和谈进行的同时感受和谈的成果。他表示,英国和其他欧盟国家愿意为加沙的机场和工业区等项目提供经援。当前,巴以谈判止步不前的关键是西岸撤军问题。最近,内塔尼亚胡提出从西岸撤出9%的设想,并要求巴方在巴以最后阶段谈判结束之前不要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遭到巴勒斯坦方面的拒绝。阿拉法特日前表示,他将于1999年5月4日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欧盟方面主张,以色列在确定第二阶段撤军规模的同时,必须就第三阶段继续从西岸撤军作出保证。另外,作为布莱尔此次中东之行的成果之一,欧盟与巴勒斯坦就反对恐怖活动签署了安全合作协议。布莱尔和阿拉法特还一致认为,350万巴勒斯坦难民是中东和平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阿拉伯舆论指出,目前,欧盟在中东的经济利益多于美国,欧盟对中东地区的援助比美国多一倍。另外,由于环地中海经济区的蓝图付诸实施,欧洲离中东更近了。因此,中东是否稳定对欧洲利害攸关。(本报开罗4月21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胡锦涛会见日本政党领导人
  本报东京4月22日电 记者张祝基、于青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今天在东京分别会见了日本自民党干事长加藤纮一、社民党党首土井多贺子、先驱新党干事长园田博之、自由党党首小泽一郎、新民主党代表菅直人、和平新党代表神崎武法、公明党代表滨四津敏子和民主党干事长鸠山由纪夫等政党领导人。
  会见时胡锦涛说,中日两国政治家肩负着建立和发展中日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的重任,共同努力把中日友好的大厦建设得更好。为此,很重要的是要切实遵守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所规定的精神和原则;要以史为鉴,高瞻远瞩,面向未来;要以大局为重,扩大和深化互利合作,精心负责地处理两国关系;要以世代友好的精神教育两国年轻一代,大力培养中日友好事业的接班人。
  胡锦涛说,政党外交是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政党、政治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和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中日关系发展中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他表示,中国共产党愿意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四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和深化与日本政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把两国政党间的关系和两国睦邻友好关系推向更加美好的21世纪。
  日本各政党领导人热烈欢迎胡锦涛访问日本,表示愿意加强与中国共产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面向21世纪的日中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全面发展。
  自民党干事长加藤纮一说,日本和中国是两个大国,自民党愿意同中国共产党深入交换意见,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增进日中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和友谊,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社民党党首土井多贺子说,社民党的前身社会党同中国共产党自1983年开始进行定期交流、互访,对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社民党将恪守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确定的原则,不忘历史,为日中两国发展面向新时代的关系作出积极的努力。
  新民主党代表菅直人说,新民主党作为即将成立的新党非常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自由党党首小泽一郎说,日中两国关系非常重要。自由党愿意同中国共产党发展真正相互信赖的关系。


第6版(国际)
专栏:

  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
  美针对古巴的议案首次遭否决
  据新华社日内瓦4月22日电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五十四届会议21日否决了美国提出的关于古巴人权状况议案。
  对该议案的表决结果是,中国等19个发展中国家投了反对票,美国等16个国家投赞成票,18个国家弃权。
  这是自1990年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人权议案干涉古巴内政的图谋首次遭到失败,也是发展中国家在人权会议上团结斗争的又一重大胜利。
  参加人权会的古巴代表团团长、司法部长卡洛斯·阿马特在表决前指出,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封锁是“发生在古巴的唯一的大规模侵犯人权案”。
  中国等国家代表在审议古巴人权状况决议案时给予古巴热情支持,要求人权委全面公正地评价古巴的人权状况。


第6版(国际)
专栏:

  蒙古大呼拉尔批准政府辞职
  本报乌兰巴托4月22日电 记者敖其尔报道:今天下午3时,蒙古国家大呼拉尔会议以59票赞成、1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恩赫赛汗政府的集体辞职报告。大呼拉尔决定新政府组建前本届政府仍负责政府日常工作。
  4月16日,联合执政的蒙古民族民主党和社会民主党分别开会,要求恩赫赛汗政府辞职,决定由国家大呼拉尔委员、民族民主党和社会民主党“民主联盟”主席担任总理职务,“以加强国家大呼拉尔、政府和执政党之间的联系,巩固议会制政体,保证国家政策的统一性”。在此情况下,恩赫赛汗政府被迫提出了集体辞职请求。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帮助格鲁吉亚转移核材料
  将交付英国用于民用发电
  新华社华盛顿4月21日电 (记者袁炳忠)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21日在此间透露,美国正秘密帮助格鲁吉亚将一批浓缩铀和使用过的核燃料转移到别的国家。
  奥尔布赖特在国务院举行的一次活动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美国十分担心这批核材料落入“坏人手里”,因此正与其它国家合作,采取合适步骤,以确保其安全。但她拒绝透露更多细节。
  据美国《纽约时报》当天报道,这批核材料包括约4000克浓缩铀和800克使用过的核燃料,都是前苏联解体时留下的。目前,这些核材料储存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附近的一个物理研究所里。美国军人正在包装这些材料,然后由美国空军运往英国。
  另据英国政府当天证实,出于安全和履行关于核不扩散的承诺,英国已同意接受这批核材料,并将其用于民用发电。
  此前,格鲁吉亚政府曾表示愿意出售这些足够制造核武器的浓缩铀。由于担心造成核扩散,美国出面进行了干预。迫于国内环保界的压力,美政府决定将这些材料转移到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据报道,今年2月英国首相布莱尔访美时同意将其转移到英国。


第6版(国际)
专栏:

  北欧国家将组建维和旅
  本报斯德哥尔摩4月22日电 记者章念生报道:北欧国家将联合组建一个3000至4000人的维和旅,以参加联合国和北约的维和行动。
  21日在瑞典北部基律纳召开的北欧国防部长会议作出了上述决定。
  瑞典国防大臣冯·叙多说,联合国和北约组织期望北欧国家今后能在欧洲和平和稳定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北欧国家将于近期具体讨论这支旅的构建和培训,其目标是在北欧地区组建一支统一指挥的联合部队,以适应现代国际社会的转变。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俄拉关系起风波
  本报驻瑞典记者 章念生
  俄罗斯与拉脱维亚近来关系紧张,瑞典首相佩尔松为此专程应邀前往拉首都里加,欧盟、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等都对此深为关注,美国总统与国务卿也介入此事。波罗的海地区这一形势的发展,颇受舆论界瞩目。
  两国关系紧张的直接起因是居住在拉脱维亚的俄罗斯族居民问题。在拉脱维亚250万人口中,约有70万居民没有拉国籍,其中约55万为俄族人。根据拉脱维亚1991年8月独立后制定的有关法令,俄族人申请加入拉国籍,必须通过拉脱维亚语和历史考试等一系列的程序,许多俄族人因此不能加入拉国籍,无法自由出入,在就业和购置财产等方面也都受到限制。俄指责这种做法为“种族歧视行为”,要求改变这种状况,俄罗斯与拉脱维亚之间的关系因而一直未能“正常化”。3月3日,一些俄族退休工人在里加集会抗议政府增加税收,遭警方驱散,为此俄指责拉脱维亚“严重违反了人权”。4月6日,俄驻拉使馆附近又发生炸弹爆炸事件,两国关系更趋紧张,俄表示要对拉进行经济制裁,包括切断石油和天然气供应,要求拉立即偿还债务等。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等还呼吁市民抵制拉脱维亚产品。
  拉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1997年,两国间的贸易总额约为7.75亿美元,占拉总贸易量的17.6%,其中俄向拉出口的60%为石油与天然气产品。俄罗斯通过拉脱维亚进行转口贸易,拉从中每年至少能收入5亿美元。一旦实行经济制裁,拉脱维亚的经济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对于俄罗斯的警告,美国相当关注。白宫一位官员表示,这场争执对今年1月签署的美国—波罗的海国家宪章来说是一次考验。日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分别致信拉脱维亚总统乌尔马尼斯和俄外长普里马科夫,呼吁双方采取克制态度。奥尔布赖特的信措词强烈,表示华盛顿关注这一危险趋势,告诫俄不要对拉实施经济制裁。
  4月15日,瑞典首相佩尔松突然访问里加,参与调解。芬兰《赫尔辛基新闻》报的评论说,这是俄拉出现争执后首位欧盟国家领导人到访,表示了欧盟对拉脱维亚的支持。欧安组织日前也派员前往里加进行协调。
  就在佩尔松访问里加的当天,拉政府宣布,将根据欧安组织的提议修改国籍法,放宽对在拉俄族人的入籍要求,以使拉脱维亚的立法符合国际标准,为今后加入欧盟作准备。拉议会将于本月23日开始讨论这一议题。目前俄罗斯方面对拉的这一表示反应冷淡,俄外交部发言人说,拉早该采取类似举措,莫斯科现在注重的是行动而不是口头表示。
  此间报道说,俄罗斯之所以在拉脱维亚俄族问题上大做文章,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显示俄在该地区的传统影响,阻止波海国家靠拢西方,防止他们加入欧盟与北约。拉脱维亚政府一位高级官员表示,这次欧盟和美国如不作出反应,俄可能对爱沙尼亚和立陶宛也采取类似行动。此间分析人士认为,这场争执牵涉到俄美等大国在波海地区的较量,关系到今后该地区的和平与合作和欧洲安全格局的形成,值得关注。
  (本报斯德哥尔摩4月20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缅捣毁海洛因工厂
  新华社仰光4月22日电 据缅甸官方报纸今天报道,缅甸军方3月和4月在靠近中缅边界的木姐地区先后共捣毁了9个海洛因提炼厂。
  在3月23日的扫毒行动中,军方捣毁了4个海洛因提炼厂,并缴获大量毒品以及提炼海洛因的设备;在4月上旬的扫毒行动中捣毁了5个海洛因提炼厂。
  据报道,去年缅甸共缴获各类毒品9800公斤。


第6版(国际)
专栏:

  葡警方去年缉毒12吨
  新华社里斯本4月21日电(记者杨志刚)葡萄牙警方21日公布的一份报告说,葡警方和海关1997年共缉获各类毒品超过12吨,其中可卡因3吨、大麻9吨、海洛因58公斤。
  报告说,1997年被葡警方拘捕的贩毒嫌疑犯为6455人,较1996年的6664人略有下降。有关部门估计,葡警方缉获的毒品数量仅相当于非法入境的毒品总数的1/10。


第6版(国际)
专栏:

  维也纳机场加强扫毒
  据新华社维也纳4月21日电 (记者刘云峰)据此间媒体21日报道,奥地利维也纳机场缉毒警察今年头3个半月共查获可卡因60公斤。
  机场缉毒负责人鲁普夫上校说,今年头3个半月缴获的毒品量是去年同期的4倍,相当去年全年缴获的毒品总量。


第6版(国际)
专栏:

  四月二十一日,一名半岁大的婴儿的葬礼在南非伯诺尼举行。因这名黑人婴儿是上周被一名白人男子无辜枪杀的,所以葬礼格外引人关注。这是枪案犯罪嫌疑人的继母尤金·斯泰恩在葬礼上安慰失去了孩子的母亲苏姗·德拉米妮。尤金·斯泰恩是应南非总统曼德拉的要求参加葬礼的。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十二年风雨路
  ——今日切尔诺贝利见闻(中)
  本报驻乌克兰记者 于宏建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办公楼窗明几净,秩序井然,工作人员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眼前的一切让人难以想象,正是这里记载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2年来的风雨历程。
  我们通过二楼接待室的精致模型和详细图片才真正看清电站的整个布局。根据电站外联处负责人帕夫洛夫斯基扼要的介绍,我们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设的历史也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原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建造的第一座核能发电站,始建于1970年,共有4座装机容量1000兆瓦的核反应堆。1号、2号、3号和4号机组分别在1977年、1978年、1983年和1984年并网发电。至1986年4号机组发生爆炸事故时,易地建造的5号和6号机组也在加紧施工,由于受这场核泄漏事故的影响,接近完工的基建工程被迫停工下马。即使这样,在以后的12年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仍然累计发电1437亿千瓦小时,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在一份官方材料中,我也看到了这样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以来,乌克兰一半以上的土地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核污染,13万居民被迫迁移他乡,30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特别是儿童患放射性疾病的比例急剧增高。这场灾难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后果,都称得上是世纪性悲剧。
  电站总经理帕拉申在专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向记者们介绍电站的现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现有员工近6000人,生活居住在距切尔诺贝利50公里的斯拉乌季奇市。电站已有半年多停止发电,其中,1号机组已在前年关闭,2号机组1991年发生火灾事故后一直处于非工作状态,3号机组自去年7月开始检修,预计将在今年5月5日重新并网发电。当前形势最为严峻的当属掩盖在4号机组核反应堆上被称为“石棺”的钢筋水泥保护层的安全性能问题。由于“石棺”出现裂缝和孔洞,其顶板有坍塌的危险。而专家对“石棺”内核燃料的状况也知之甚少,只是猜测其中可能有50吨—180吨核燃料。在雨水的渗透侵蚀下,核燃料还会产生一些自发的连锁反应。因此,彻底改造“石棺”已成为最紧迫也是最艰难的问题。
  帕拉申还特别强调,改造“石棺”所需的7.5亿美元仍然没有着落。直到目前为止,仅有20万美元到位。尽管乌克兰已做出2000年以前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决定,但如果西方国家提供援助的承诺不能兑现,乌克兰也将取消这一决定。库奇马总统已责令电站做好继续发电的准备。
  为了让记者们对核电站能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热情的主人为我们安排了两个参观项目——3号机组和“石棺”。在穿上白色长衫、换上套鞋、戴好安全帽后,我们沿着一条数百米长廊径直来到3号机组控制室。宽敞明亮的大厅内,技术人员正在控制台前调试机器设备。令人眼花缭乱的精密仪表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太空。
  班长苏斯洛夫告诉记者,在核电站工作,对专业水平和责任心都有很高的要求,现在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在发生核爆炸事故后,从原苏联各地抽调来的,其中女性占43%。他本人在列宁格勒(现更名为圣彼得堡)核电站已工作了15年,1988年调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妻子和两个孩子都住在斯拉乌季奇。他现在每月工作12天,每天12小时。苏斯洛夫还说,作为高级技术人员,他的月工资收入能达到700格里弗尼纳(约350美元),尽管和国外核电站的同类专家相比,工资低得可怜,但在国内已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收入了。谈到工作危险时,苏斯洛夫只简单地说了一句话:“习惯了。”
  随后,工作人员又带领我们参观了3号机组的其它设施,包括接近核反应堆的中央厅。由于我们一心想见识“石棺”的真实面目,不免有些心急。也许,这也应验了中国的一句俗语:好戏还在后面。
  (本报基辅电)
  电站3号机组控制室的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本报记者 于宏建摄(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