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科技)
专栏:电脑·通信·网络

  电脑租赁缘何走红京城?
  马飞孝
  电脑租赁业当初刚在北京出现时,迎面泼来的几乎都是冷水:真正要用电脑的人,谁不希望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凭什么要来租你的?有钱交租金、押金,何不索性买一台,谁愿意来费这个劲?
  市场的变化总让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大跌眼镜。就是在这种种疑问中,一家家电脑租赁公司愣是办起来了,而且办得还挺红火。据了解,目前北京有大大小小的电脑出租公司近30家,所拥有的电脑台数从30台到1000台不等。在这些电脑公司,只要按规定交纳一定的押金和租金,用户就可以将电脑抱回家。出租电脑的档次低至“386”,高至“奔腾”系列,可谓品种齐全。租金则因机型和内部配置的不同从每月90元到600元不等。随着租电脑的人越来越多,各出租公司的电脑出租率接近100%,有的甚至还要排队等候。
  为什么京城电脑出租这样“火”呢?最近,笔者走访了一些电脑租赁公司和他们的客户,对此进行了较详细的了解。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使得电脑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现在一年、半年甚至两三个月就有新的产品问世,电脑的“贬值”非常之快。三年前,一台“486”多媒体电脑价值两万多元,如今三四千元也很少有人问津,厂家甚至都不再生产。这样,个人电脑用户时刻担心自己购买的电脑会遭淘汰,多有持币观望的心理。而租一台电脑,只要价格合理,就可以避免上述风险,既能随时跟上技术更新的潮流,用上最新的功能,又解决了处理过时电脑的后顾之忧。
  租电脑的方式非常灵活,是电脑租赁“火爆”的另一个原因。用户在需要时就租上几个月,不用时就将机子退回去,这为那些短期使用者提供了使用电脑的机会。像大学生用电脑写论文、做毕业设计;公务员准备电脑考试;外地来京的打工者报考了电脑班,希望课后练习;没配备笔记本电脑的出差者来京后需要用电脑等等,这些情况都为电脑租赁公司提供了商机。
  正在读财会职业高中的叶春梅租了一台“486”电脑,准备春季里的计算机考试。她说现在买电脑没有必要,还不知道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买了以后搁着是一种浪费,不如租台电脑实惠。也有初学者准备买电脑的,但对电脑要有个熟悉过程,因而租上一台电脑将自己领入电脑世界的大门,这比起在降价幅度大的情况下买电脑练习要经济得多。
  开电脑出租公司者普遍看好电脑出租的广阔前景。曾做过电脑销售的张清保去年开了一家电脑出租公司,他认为电脑出租与别的出租不同,是一种文化消费。尤其像北京这样一个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文化氛围很浓,中关村又有“中国硅谷”之称,这氛围促使更多的人去学电脑。北京的大中专院校多、流动人口也多,这无疑也给电脑出租带来了市场。
  电脑出租业为电脑这一高新技术的普及注入了活力。然而,这个行业毕竟刚刚起步,它还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打虚假广告,有的电脑以旧充新,收取押金较高,月租金没有统一的规定等。因而业内人士呼吁:尽快出台有关电脑出租的规范,从而更好地让电脑进入千家万户。


第11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眼的生成与耳的再造
  周自牧
  有一个关于眼睛的辩题:人的眼睛是由一只“原眼”分裂成两只,还是如上下肢一样成对产生?从150年前提出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辩论,直到1997年才有了结论:人的眼睛是由一只变两只的。
  这个结论是由我国旅美分子生物学教授饶毅研究解决的。他发现一个控制ET蛋白质生成的基因,把这一基因中的DNA分子注入青蛙胚胎组织,发现早期胚胎先有一个眼睛形态发生场。然后,当邻近区域发送一个信号后,眼睛由一只变成两只。
  这样一个判定,答案不过在一与二之间,竟花了人类百余年的时间,足见其难。但它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减少了一个未知数,进入了一个新领域,具有某种里程碑式的意义。
  新的科研成果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推论。假设早期胚胎出现一个眼睛形态发生场后,在邻近区域给它一个信号的同时,人为地再给它一个信号,胚胎会不会生成三只眼睛?对这种完全外行的假设,我不敢作判断。我只是从饶毅的实验中看明白,人经过胚胎、婴儿等阶段,懂事后进入社会,突然想在额头不经手术长出第三只眼睛,则绝无可能。因为眼睛的生成在早期胚胎阶段,如不发生变异,时机一过就定型了。现在有人相信,除佛教所说的“天眼”外,人在后天也可能出现第三只眼睛——“天眼”,像庙里的塑像一样。附着在这一妄想之上,还有种种谬说。依我看,研究一二之间的答案,是科学工作,谁要再迈出半步,“研究”人在后天如何靠臆想睁开第三只眼睛,那就是伪科学、迷信。
  人在后天不可能靠臆想长出第三只眼睛,这是饶毅的实验给出的界限,但它并不否认人的某些器官可以移植,也不否认某些器官的修复、再造。同是1997年,在一次骨科学术会议上,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曹谊林副教授介绍了他获得的一项成果:在裸鼠背上培育出一只“人耳”,原理是取于自身的正常细胞组织,经体外培养可以形成软骨。这一成果如进入临床,可给整形外科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在社会生活中,科学是裁判和导师,它常常给出最严格的规定,也常常极大地打开我们的思路。一项新成果进入社会,可能带来新观念、新产品的迅速流行;而一些反科学的东西也会借科学之名招摇上市。前不久,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系高级讲师曹宏威来京,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发言说,现在有一些东方文化的渣滓加上现代科技的包装出现在市场上,对它们要有科学鉴定。中央党校副校长龚育之则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指出,对于党政干部中间、知识界和文化界的迷信思想和活动,不能等闲视之。我体会,这二者中间是有联系的,即某些党政干部和有知识的人群,所以迷信,原因之一就在于历史上的文化渣滓加上了现代科技的包装迷惑了他们。这说明,用最新的科研成果、科学方法武装干部、群众,提高大家的科学素质,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这不仅可以阻挡愚昧、迷信沉渣泛起,阻挡伪科学大行其道,而且可以使社会在选择前进方向时,有清醒的头脑和健全的耳目。


第11版(科技)
专栏:

  对科学津津乐道
  赵致真
  最廉价的消遣是谈天。我们中国人一般都能侃善聊,谈兴既浓,谈锋也健。不过,在我们的谈天里,却从来很少谈论科学!这个发现,显然有着令人不安的含义。也可以说正是有感于此,我们才试着开办了一个名叫《科海放谈》的电视栏目:隔三差五把当今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挑选出来,配上适当的背景画面,再邀请一批饱学深思之士到荧屏上,潘江陆海,各抒己见,谈它个不亦乐乎,尽兴而散。
  转眼三年过去了,从臭氧空洞到厄尔尼诺,从疯牛病到克隆羊,从水变油到伪气功,从磁悬浮到智能交通……这个栏目先后播出了900多期,讨论了400多个和公众关系最密切的科学问题,请来了1200多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科海放谈》也日渐声名皎然了。或许并没有达到观众所赞誉的“有力普及了最新科技知识”,“唤起了公众科技意识”,但至少也粗略勾勒了这几年科学发展的边框四至,为中国人的谈天,增加了一点全新的谈兴和谈资。
  很嫉妒有些国家的国民对科学的关切和热衷: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或发明,常常成为所有报刊特别字号的头版头条,人们奔走相告,街谈巷议,全社会的轰动和反响经久不息;一种科学现象甚至天文景观的出现,能引得许多人不惜千金、不辞万里以求先睹之快;一所科技馆往往成为一座城市最时髦的设施和最热闹的地方;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能行销百万册,荣登年度排行榜之巅;而一位著名科学家辞世,悼念活动的隆重和哀痛几近于国殇……这也许便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发展的良好社会基础和舆论环境。
  中国自古以来轻“方术”,重道德文章。历朝历代的主流言论几乎都不多谈科学,广大公众对科学的迟钝和隔膜保持着巨大历史惯性。要让科学热成为一代国风,看来的确任重而道远。有朝一日,当中国男女老少的谈天里,科学的含量普遍大增,人人都津津乐道于科学时,我们的民族一定会有无限的希望和无敌的力量。(作者为武汉电视台台长)


第11版(科技)
专栏:

  今天黎明——
  金星木星残月聚首南天
  4月23日(农历三月廿七,星期四)黎明,在天气晴好的地区,遥望东南方天空,人们会观赏到木星、金星、残月三个夜空中最明亮的天体“抱成一团”的罕见天象奇观。这是本世纪它们最后一次相聚。
  据天文学家计算,4月份金星与木星都在宝瓶座运行,日出前出现在东南方天空,均为晨星;但上半月木星因离太阳还较近,不易见到。23日黎明前,木星紧跟金星几乎同时先于日出两小时在东南方空中出现,两星极为靠近;而农历三月廿七的残月如钩(相当于初四的蛾眉月,不过蛾眉凸向东)又刚巧运行至两星西侧,形成三个明亮天体聚会的奇景。
  今天,木星的亮度为-2等,星光白亮;金星的亮度是-4等,发出金黄的璀璨星光。由于三个天体都在运动,黎明前我国各地看到自东向西按木星、金星、月亮排列相聚;而到北京时间10时,金星合木星(相距0.3度),15时月掩木星,16时月掩金星,西半球能看到。(余仁杰)


第11版(科技)
专栏:

  世界著名商学院钟情联想集团
  钟珂
  联想集团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剖析其成功发展战略的《联想为什么》一书的出版,在全球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日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联想集团作为中国的典型成功企业案例,正式列入其重点研究计划。目前该大学的斯隆商学院正在与我国有关部门联系,希望在今年夏季专门派出研究人员进入联想集团。斯隆商学院在全球最佳十大商学院中排名第四,其教学重点是生产作业管理与信息技术计量分析,这是美国著名商学院第一次把中国企业作为重点课题列入研究计划。
  参与该项目的一位负责人指出,以往一些“中国问题专家”只重视研究中国经济领域中的宏观政策调节问题,却极少关注中国企业独特的内部运行机制。中国目前处于“过渡经济”中,政策、创新环境对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但企业自身如何适应乃至驾驭所在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侧面。尤其在当前的电脑整机生产行业,很难说有什么大的技术创新,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新的组合,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而联想集团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在研究了联想集团“步步逼近”的跟踪战略后,一些日本研究者认为,中国目前的计算机生产水平与世界是同步的,甚至在某些方面,中国的电脑市场比日本的还要“先进”。


第11版(科技)
专栏:

  叶至善的科普情结
  陈天昌
  叶至善是我国出版界和科普界德高望重的一位老前辈,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45年8月,他进入开明书店,跟父亲叶圣陶一起,编辑《开明少年》杂志。也就从这一年起,在做编辑工作的同时,开始了科普创作生涯。最早的一篇作品是《卧看牵牛织女星》,就发表在1945年9月的《开明少年》上。至善辛勤笔耕半个多世纪,留下的科普作品甚丰,但他很谦虚,不太喜欢人家称他作家。
  科普创作贵在创新,从结构到形式都突破陈旧的模式。至善在科普创作活动中很注意创新,“变着法儿要让读者喜欢看”。是他最先把相声、小说、戏剧等形式移植到科普创作中来,写成科学相声、科学小说、科学戏剧……如1957年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的《一对好伴侣》,用科学相声形式介绍物理学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顾均正先写初稿,用的是一般对话形式,经至善再创作改写成了相声。谈到科学相声的创作原则,至善说:“相声讲究要有包袱,包袱抖开来应有趣味,这样才能从逗乐中收到使人加深印象的效果。科学相声同样讲究要有包袱,但这包袱应是由有趣的科学内容组织起来的,而不是一般的插科打诨;科学相声同样讲究包袱抖开来应有趣味,但这种趣味应是从科学知识本身发掘出来,加以夸张突出而形成的艺术效果,而不是任何其他低级庸俗的趣味。”后来好些科普刊物中也出现了相声,说明这种形式是受读者欢迎的。
  80年代初,至善又率先用短篇小说的形式介绍科学家,写成《梦魇》出版。《梦魇》写了布鲁诺等5位著名科学家怎样闯过一生中最严峻的时刻。探索科学家内心世界需要阅历,需要调动作者自身全部的生活体验,需要对自己深厚生活的发掘。创作《梦魇》设想始于50年代末,等写出来已是80年代了。至善在后记里说:“时间的流逝,我倒不十分惋惜。探索人物内心世界需要阅历,而阅历的增长总得以付出时间为代价,何况中间还有个史无前例的10年呐。如果没有这段阅历,我对那几位科学家的理解一定还要浅薄得多。”岁月悠悠,如今至善已步入耄耋之年,但初衷未改,仍把余生献科普。时值至善80寿辰,笔者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嘱托,作短文致贺,并替全国少年儿童向他表示敬意。
  (左上照片为宋小刚摄)(附图片)


第11版(科技)
专栏:

  DNA指纹图生物的“条形码”
  杨世诚
  在五彩缤纷的商品世界里,多数商品上印有黑白相间、粗细不等的条纹。这些商品条形码,蕴藏着国别、厂家、商品名称、重量、规格、型号等丰富的信息,是商品的身份证,更是商品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有趣的是,生物也有条形码,而且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1985年,英国莱斯特大学遗传学家亚历克·杰弗里斯建立了DNA指纹图技术的标准程序,并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从此,科学技术史上诞生了一项新技术——DNA指纹图。
  人所共知,生物DNA中贮存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丰富信息,它们以基因的形式排列组合在DNA分子中。在每一个基因位点上,都有很多重复排列的等位基因,它们像小卫星一样分布着。同一种族的“小卫星”有相同的核心序列,这是种族遗传和个体具有相似性的物质基础,而“小卫星”的边缘序列又具高度的可变性,不同个体差异很大,这是种族内个体呈现多样性的根本内因。用位点上的等位基因串联成人工小卫星单链DNA进行荧光标记,与取样的DNA单链配对,经放射自显影或酶显色,即可得到像商品条形码一样的图带——DNA指纹图。它在个体之间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各不相同。
  当年,杰弗里斯发表论文不久就迎来了第一位顾客。一名从加纳来的男孩在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被拒绝入境,男孩声称,自己出生在英国,后随父返回非洲,现要到英国与母亲团聚。英国移民局怀疑该男孩的真实性,授权杰弗里斯对男孩、其母及兄弟姐妹进行DNA指纹图分析,结果证实了他们是一家人。
  目前,这项新技术已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大显身手。不久前,天津发生了一起特大杀人遗尸案。技术人员在没有任何其他线索的情况下,仅以女尸腹内三个月的胎儿为线索,利用DNA指纹图技术,追查到杀人凶手——胎儿的生父。在科学证据面前,案犯供认了因喜新厌旧而杀人灭口的犯罪事实。
  近年来,DNA指纹图技术扩展到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对天鹅的种群结构和分化研究,一直是动物学家的难题。我国北农大生物学院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专家联手,利用人源DNA多位点型小卫星探针,对分布在英、美两国的小天鹅、疣鼻天鹅、大天鹅和喇叭天鹅进行DNA指纹图的分析研究,初步揭开了野生天鹅种群的遗传分化之谜,为研究物种起源开辟了新的途径。


第11版(科技)
专栏:

  国内首张交互式电影光盘问世
  国内首张交互式电影光盘近日在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中心开发完成。这张名为《长城的故事》的光盘通过一个龙、凤轮回的爱情故事,将万里长城及其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与以往按顺序发展情节的传统电影光盘不同,《长城的故事》利用最新的视频特技、虚拟现实技术,使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对长城上的著名关口进行重建,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交互性特点。同时,《长城的故事》也是国内第一张采用实时三维技术的多媒体光盘。实时三维技术,是指在完成动画建模工作后,对场景中所有物体进行光照、材质和表面贴图的运算,最后得到一幅非常逼真的二维图画。由于采用真正的实时三维技术,《长城的故事》中所有的动画场景都由精美的三维模型构造而成,其感觉足以乱真,令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董仁铁)


第11版(科技)
专栏:

  为小麦高产上保险
  武军
  “从前,我们盼望小麦高产,又害怕小麦高产。”前不久在内蒙古海拉尔农垦场采访,特尼河农场农技科科长段云龙的一句话把我们给说愣了。
  “其实,又盼望又害怕的道理并不复杂。”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李仕臣高级农艺师说,“小麦增产幅度大,麦穗自然就重,麦秆承受不了,就发生倒伏。如果是灌浆后期倒伏,产量减少约10%。若在灌浆前中期倒伏,1/2的收成就毁了。”
  这位海农植保公司的总经理告诉我们,特尼河农场有3000亩春小麦,本应亩产300多公斤,倒伏后却只有60公斤。这样的情况,在海拉尔农垦场及其周围农村400万亩春小麦中并非罕见。然而自从海农植保公司1997年在42万亩小麦上使用了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倒伏问题马上得到了解决。1997年8月中旬,海拉尔连续降雨10多天,造成小麦大面积倒伏。而使用了调节剂的小麦表现出极强的抗倒伏能力,增产达20%—35%。
  这种叫做“壮丰安”的调节剂,是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化学控制研究室的专家们经过6年攻关取得的成果。去年一年,它在全国的使用面积达300多万亩,平均增产10%以上。“我国小麦每年因倒伏造成的减产达20亿公斤。有了‘壮丰安’,就像给高产小麦上了份保险,为中国小麦安全持续增产提供了技术上的又一有力保证。”李仕臣兴奋地告诉我们,今年他们要在100万亩春小麦上使用这一新技术。


第11版(科技)
专栏:

  广揽人才 尊重知识
  许继集团的“秘密武器”
  去年,河南许继集团完成销售收入七点八亿元,实现利税一点五亿元,人均利润率达到同行业水平的四倍,被誉为河南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先进的分配、激励机制,是许继集团快速发展的“秘密武器”。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电力系统生产继电保护控制和自动化成套装置的大型骨干企业。近年来,集团在每年吸呐大批优秀的大学生、硕士、博士的同时,先后选派五十多名青年员工到清华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目前,在全集团公司四千零四十九名员工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一千六百六十八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专家八人。
  为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该集团近年来开始实行年薪+比例提奖+比例股权配奖的分配机制。对新产品设计者,在产品转化为商品后,按实现利润第一年百分之四十(其中股权占百分之十二),第二年百分之三十(其中股权占百分之九),第三年百分之二十(其中股权占百分之六),第四年百分之十二(其中股权占百分之四)提成奖励课题小组或个人。去年发变电保护课题组研究的一个产品,当年实现销售收入一千二百四十一万元,该课题组一次提成即达三十万元。同时,集团对从事设计的博士、硕士、本科生均实行年薪制。凡独立提出大型、中型及小型项目的原理方案,具有重大突破,理论上有新建树,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主设计者,其年薪分别为三万至十万元。这些分配、激励机制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力,新产品开发层出不穷。一九九二年以来,许继集团共研制成功新产品二百多种,其中三十二种获得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进步奖,二十七种达到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肖咸鸣 赵宝森 罗元军)


第11版(科技)
专栏:

  物艺交融写天工
  ——读《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
  高天
  “从来物艺难相通,今见攻坚为交融。一卷宏编真绝学,便教妙笔写天工。”仔细读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真切感到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对该书的这一评价确非溢美之词。
  据1994年的统计,我国专门从事科技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约有2000余人。到今天,这个数字恐怕又大有增长。各类新闻媒体科技报道的力度也都有较大的加强。然而与其他领域的报道相比,应该承认,科技报道简单、枯燥、呆板、缺乏生气的情形还广泛存在,科技新闻的质量尚有待提高。而这一切不能不说与我国现阶段科技新闻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不尽如人意有关。即便在少数几个开设了科技传播学课程的高校新闻专业里,也缺乏系统介绍科技新闻历史、现状、理论和实践的教材。
  由刘建明教授主编的这部专著,在几乎是空白的基础上创建了科技新闻学的架构,在科技新闻史,科技新闻的特征、分类、采写、传播,科技新闻的人文精神和科技记者的素质等诸多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是科技新闻永恒的主题。1920年冬,《科学美国人》悬赏5000美元征集3000字以内、用最浅显通俗文字介绍相对论的文章,最后以2919字的篇幅使爱因斯坦那“只有他和上帝才领悟的天书”成为美国妇孺皆晓的知识。本书以此为例,花大量的篇幅介绍了科技新闻的可受性,对那些生搬硬套抄材料的记者应是一种深刻的警示。
  作科技报道,仅仅理解科技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该书辟出专章探讨科技新闻的人文精神,认为其人文环境、人文目的和人文色彩都不容忽视。此外,书中还对科技新闻中的知识产权、技术秘密、各种新型电子科技新闻媒介等做了许多独到的论述,无论是初涉者还是科技新闻报道的老手,阅后都会有所启发。


第11版(科技)
专栏:

  去年以来,湖南省一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科研设备室、标本馆、陈列室等向社会各界开放,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覆盖全省的23个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这是新近开放的中南林学院动物标本室老师王德良(中)为参观者讲解鸟类标本。
  新华社记者 张翼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