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扭住发展不动摇
  金锵
  确保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是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今年工作提出的一项根本性任务。这既显示了党和政府扭住发展不动摇的坚强决心和信心,也反映了我们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和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8%将为我国胜利踏上21世纪的新征途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我们正从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阔步前进。确保8%对于我们在向新世纪的起跑中乘胜而进,展示我国久盛不衰的发展活力,无疑具有战略意义。
  8%将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进一步掌握主动权提供有力的保障。现在,发达国家借助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盘剥,经济还在增长,不断在国际竞争中给我们带来新的压力。我国只有以比它们高得多的速度发展,才能抗住这种压力。也只有这样经过长期稳定发展,才能在经济、科技日益全球化的新趋势中赶上世界先进行列。低速度等于停步,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去年7月后,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来势凶猛,连锁反应强烈。我国由于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宏观调控的成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但这不等于我们没有风险,也不等于没有压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也需要继续较快地增强经济实力。东南亚以至东亚众多国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不利于我国与它们之间的经济往来;许多国家、地区货币贬值,加剧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金融危机的深化使大量外资撤向东亚以外地区,对我国的外资流入也会发生影响。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现实的压力。因此,确保达到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是抵消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绝不可少的。
  8%将为我国加快和深化改革进一步创造必备的前提。回顾20年的改革历程,承担改革风险的能力,来自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一次次闯“关”的成功,得益于经济的加快发展。今天,改革力度在加大,改革的层次在深入,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已经打响。这些改革,是推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又必须以持续快速发展作后盾。我们既要从政治角度看待经济问题,又要从经济角度解决政治问题。国有企业解困,需要安排上千万富余职工;政府机构改革,需要精简分流数以百万计的人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都得依靠经济的快速发展来解决。当然,必须使发展速度、改革力度和社会承受能力相互协调,实现稳中求进。
  始终扭住发展不动摇,说到底是因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发展,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压力的基本条件,是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推动力。发展,是完善民主、健全法制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可靠保证。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保证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胜利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实为人心之所向。
  谋求发展,不能不重视速度。但我们要的发展速度,是同好的效益相统一的,不是片面的数量扩张;是同低通胀相统一的,不是大起大落的折腾;是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不是一阵子的大干快上。切不可一听到“速度”二字,就来盲目的投资竞赛,铺新摊子,搞重复建设。扎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这是根本性的。


第10版(理论)
专栏:

  希望工程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广希
  九年多来,希望工程立足于国情,着眼于未来,通过有特色的工作和活动,先后争取到国内外民间资金12.57亿元,援建希望小学5256所,救助失学儿童184.7万名,万套希望书库送到了贫困学校,还培训了一批乡村小学教师。实践证明,希望工程的实施不仅加强了人们对国情的认识和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而且倡导了时代的新风尚,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很不适应。全国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能读完小学和初中,能上高中、大学的就更少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教育经费短缺,有些地方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学龄儿童无法上学。目前全国尚有5000多万人未脱贫,还有上百万名儿童因贫困上不了学,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希望工程正是围绕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从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入手,按照培育“四有”新人的要求来开展工作的。希望工程旨在集社会之力,捐资助学,保障贫困地区失学孩子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这是一项着眼未来,造福后代,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伟大工程。希望工程的近期目标是:在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以提供助学金的方式,实现救助所有失学少年的目的。
  实施希望工程,推动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建学校校舍,或是资助贫困地区儿童上学,都是为了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和培养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劳动者。希望工程挽救失学儿童,正在减少我国文盲的人数。依靠社会力量来培养贫困地区的儿童,相应减少了我国教育投资的巨大压力。希望工程帮助的不仅仅是现在的180万儿童,而且每年将有更多的儿童走进希望学校就读,或者得到希望工程的援助。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培养人才方面,希望工程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希望工程不仅还给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也为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据全国希望工程办统计,在全国,通过希望工程直接或间接引进的资金约5亿元。这不仅缓解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困难,而且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希望工程是一条纽带,把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联结起来,让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共同发展和整体进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希望工程,呼吁社会有识之士共同为振兴贫困地区教育,造福孩子出钱出力,多做贡献。千千万万的人为此动容,它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向社会各界扩展,深入到城市、农村,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工程的实施,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唤起全社会的爱心,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希望工程倡导人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献出爱心,在人们的心中提出了新的社会计量标准:少摆几桌宴席,就多了几套希望书库;少买一辆豪华轿车,就能多建两所希望小学;少建些楼堂馆所,就给一批农村失学儿童提供了重返校园的机会。人们对利用公款吃喝玩乐,大建楼堂馆所,违反规定买豪华轿车等腐败现象深恶痛绝,逐步铲除了腐败产生的土壤,增强了反腐倡廉的力度。
  希望工程特别强调一个爱字,号召人们广泛地献爱心。正是在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引导下,人们心里流出的一股股爱泉,汇成一条希望的大河,滋润着一棵棵稚嫩的幼苗,浇灌着无数失学儿童的心田。通过对民族优秀传统中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尊师重教的弘扬,把救助失学孩子这样一件本质上属于慈善事业的活动,升华为动员人民群众追求自身道德完善,追求社会进步,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教育活动。
  希望工程鼓励人们去关心儿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在人道、仁爱、同情、利他这些最基本的人格的土壤上,栽培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团结互助、集体主义的精神之林。一笔笔款从四面八方涌向穷乡僻壤,一个个失学儿童重返学校,希望之光在他们的心灵中燃起,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更广阔的基础。受助学生通过希望工程感受到了人间亲情的温暖,以此为动力,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广大捐赠者通过奉献爱心,资助他人,更加意识到自己爱的能力和效果。由此,希望工程成为一条纽带,使援助与被援助的两只手紧紧拉在一起,两颗心贴得更近。有了这条纽带,人与人之间不再分离、隔膜,社会凝聚成相亲相爱的大家庭。希望工程为形成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社会关系,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作出了贡献。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金制度
  韩保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阐述如何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问题时,再次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的资本金制度。
  所谓“资本金”,广义理解是指企业赖以存在、运转与发展所必需的机器设备、车间厂房、原材料、货币等物质生产条件和资产的价值表现,是企业所用的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总和。狭义理解是指企业所有的权益资本,即由出资者出资、企业长期占有和永久使用的自有资本和具有股本资本性质的长期负债。我国《企业财务通则》把资本金定义为企业的实收资本或注册资本。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资本金”的本质也应该是资本一般,具有垫支性、风险性、周转性、增殖性等基本运动特征。而最大限度地增殖,是资本金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目的。过去往往把这种“资本一般”混淆为“资本具体”,认为“资本”与剥削相联系,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社会主义只承认“资金”,不承认“资本”。其实,资本一般只有与所有制关系联系在一起时,才呈现出不同的“资本具体”形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剥削的根源是私有制,私有制决定了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并通过资本积累不断扩大支配劳动的权力。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资本采取公有制形式为主,虽然资本仍然具有支配劳动的权力,劳动剩余的索取权和控制权仍归资本所有,但最终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张,是用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资本金如同企业的“血液”。现代企业如果没有充足而鲜活的资本,企业就根本不能产生、生存。而如果说资本金是企业的“血液”,那么资本金制度就构成企业的“心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建立或者项目的开发,首先要具备一定数量的资本金,而这些资本金的筹集和补充必须在一定的规则或机制约束下进行,这些约束资本金筹集和补充的多种规则或机制的总和,就构成资本金制度。如果资本金制度不健全,企业就无法健康发展,市场经济也就无法有效运转。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技术设备落后和债务负担过重的问题,甚至许多企业既有先进设备和好产品,也有市场,就是由于资金短缺和债务负担而无法正常发展,面临倒闭或被兼并的危险。国有企业资金困难和债务负担重的重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的资本金不足和资本金制度不健全。一方面,在国家独家注资而国家财政困难,企业在根本没有资本金或资本金补充不足的条件下,要技术改造、要发展,就只能靠银行大量贷款。由于借贷财务成本高,利息负担重,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资金短缺和沉重的债务。另一方面,资本金不足和资本金制度不健全,不利于增进出资人的投资责任和抵御财务风险。根据国际上的统计和行为科学的研究,企业资本金比例占整个项目投资的40%以上,出资人及其代表在管理和项目决策时,才能最大限度地科学决策和努力化解、避免风险。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金制度,应当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健全资本市场,广泛动员和集中社会闲置资金,尽快形成国有企业多元化出资、注资的新机制。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日趋下降,从1978年到1996年这两个比重分别从31.2%和45.8%降低到10.9%和27.6%。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财政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来增加国有企业资本金。可行的选择是发展直接融资,把消费资金转为生产资金,形成企业资本金,进而改变国家独家出资和无力注资的局面。其次,把现有国有企业由于“拨改贷”所形成部分银行债务直接转为国家投入给企业的资本金。第三,国有企业建立和健全国有资本积累机制,不断积聚扩充国有资本金。第四,在国有企业内部,健全固定资产折旧、补偿和流动资本的自我补充制度。


第10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辩证法》简评
  晓宁
  中央党校马平新近撰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辩证法》一书,已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这是市场经济哲学领域研究一个新的较为重要的收获。
  该书共分10章,近40万字。作者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我国经济改革“渐进式”的转化过程作了研究,论述了转化是否定旧体制、建立新体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作者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运动与微观运动作了具体分析。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运动,论述了它的整体是生产与流通的统一;它的主体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的企业群体;它的客体是要素市场,即创造适应市场经济运动的客观条件,建立完整的市场经济要素,建立为微观经济运动服务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通过市场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进一步分析了市场经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然后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运动,探讨了宏观经济对微观经济运动的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主要以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企业正常运行和决策等问题,从而分析了宏观经济运动与微观经济运动的辩证关系。
  作者还对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多种经济形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国有企业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好主导作用等问题。


第10版(理论)
专栏:书讯

  《实践中的思索》
  任克礼的文集《实践中的思索》,已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这本文集是根据作者的理论研究成果、调研报告整理而成的。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方面作了较详尽的阐述。主要内容包括:做好新时期的党建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搞好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更新用人观念,正确识别和选拔干部,注意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妇女干部等。
  (蒯辙)


第10版(理论)
专栏: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热点问题探讨》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国际贸易与投资研究委员会策划的《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热点问题探讨》一书,已由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5部分,对外商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小龚)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真理性
  张国祚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这是因为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
  邓小平理论严格地把当代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作为立论的根据
  研究中国的问题,思考中国的发展,领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首先搞清楚中国的国情,否则就无法得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中国处于什么时代?社会性质怎样?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必须首先搞清楚的客观事实。任何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理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任何违背客观事实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然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损失,任何违背客观事实的理论都不能称之为科学真理。毛泽东思想所以被称为科学真理,正是因为它搞清楚了当时中国的实际,客观而深刻地分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所处时代、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理论,制定了一整套正确的战略和策略,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并及时把这一胜利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起点。同样,邓小平理论所以被称为科学真理,也正是因为它客观而深刻地分析了当代中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征、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并提出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不搞清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重要的事实,中国今天就不能走上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之路,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就无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正确和伟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偏离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重要的基本事实,因此对当代中国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脱离了中国实际,所提出的解决办法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果只能事与愿违,在实践中遭受挫折。近20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依据这个理论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在当代中国卓有成效地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科学理论来指导。这样的科学理论既不能从外国模式中搬来,也不能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个别论断中抄来,而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作为立论的基石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也可以说,这样的科学理论必须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问题,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着眼于在解决现实问题时“管用”。邓小平理论正是这样一种科学理论。
  邓小平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近代落伍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瓜分的对象,中国人民陷入了任人宰割、任人凌辱、任人压迫的深渊。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寻求救亡图存的强国之路,进行过不懈的探索和奋斗。其中最杰出的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首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为中国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但是,辛亥革命的理论在革命领导权和主要依靠力量等问题上存在致命的缺陷,决定了其无法拯救人民出水火、指引国家奔富强。因此,振兴中华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肩上。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系统而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像中国这样四分五裂、极度贫穷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并不失时机地把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但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以至于从50年代后期开始,犯了“左”的错误,走了弯路,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使我国同发达国家刚刚开始缩小的差距又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结底都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必须面对的首要的根本问题。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的进程,当然也是逐渐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进程。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应该确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正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们党制定了正确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扎扎实实的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的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已经从地平线上升起,令全世界所瞩目。一句话,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充分地体现在它对实践的伟大指导作用上。
  邓小平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又为其继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它关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分析,关于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不在于它的具体论断或个别结论,而在于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于它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于马克思主义为自身的发展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没有看到近100多年来实际生活所发生的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并没有因此被泯灭。恰恰相反,预言社会主义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趋势,正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多次强调过的一个重要思想。邓小平无愧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坚定的信念。面对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的巨大风波,他泰然自若,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突出地体现在它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我们说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是因为:首先,它们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认识论,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其次,它们都把通过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纲领;第三,它们都把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第四,它们都把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步作为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第五,它们都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组织保证;第六,它们都主张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吸取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
  邓小平理论的独特贡献,在于它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一点尤其能说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这个“新阶段”可从四个方面去理解:其一,这个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坚持毛泽东思想,又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果断地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坚决地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卓有成效地健康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其二,这个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总结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鲜实践,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发展规定了内在的质的要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其三,这个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对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对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对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的科技革命所能带来的国际经济、政治的深刻变化,对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潮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产生的影响,都进行了正确的分析;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正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要集中精力发展自己,首先是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中国正确处理国际关系,调整发展战略,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其四,这个理论正确把握时代的主题,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第一次比较系统地、科学地、初步地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问题,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当然,任何科学真理都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只要人类的实践没有停顿下来,人们对科学真理认识的深化就不会终止。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科学真理,但它确实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继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


第10版(理论)
专栏:

  《杨柳青》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杨柳青》,是作者储瑞耕10年来发表在《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中的评论文章集。这些文章深入浅出,题材均从实际中来。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在为该书作的序中说,“杨柳青”专栏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疑点,把政论、新闻评论同杂文进行了某种意义、某种程度的借鉴、融合和杂交。(罗同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