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特别小组向安理会递交报告
  伊总统府邸未见被禁武器
  欧盟官员呼吁国际社会反思对伊制裁
  新华社联合国4月20日电 (记者谢美华)联合国武器核查特别小组20日向安理会递交报告说,在对伊拉克8处总统府邸的核查中未发现被禁武器及有关的设备和资料。
  该报告说,从1998年3月25日至4月4日,联合国特委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在特别小组的陪同下,先后对伊拉克8处总统府邸的约1000座建筑物进行了核查。在核查过程中,伊拉克方面给予了较好的合作,整个核查工作进行顺利。
  报告说,这次核查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对伊总统府邸进行了重要调查,较明确地确定了伊总统府邸的界线;核查中获得的有关数据将有助于联合国特委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确定今后核查的主要目标和场所;增进了武器核查人员对伊总统府邸各种设施性质的了解,有助于消除许多疑虑;开创了进入伊总统府邸进行核查和联合国特委会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使用正规的核查技术和手段的先例。
  报告同时指出,对伊总统府邸的核查工作是在通知伊方的情况下进行的,核查小组发现伊总统府邸的大部分建筑空空如也,有些设备、物资和资料显然已被移走。此外,联合国特委会和伊拉克方面在理解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伊拉克政府达成的《谅解备忘录》的有关条款上存在分歧。
  报告还特别提醒联合国安理会,今后特委会在对伊总统府邸进行核查时还有可能出现被禁止进入的问题。
  据新华社伦敦4月20日电(记者王诚)欧盟委员会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专员博尼诺20日在伦敦表示,国际社会应该就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的长达七年的制裁进行反思,因为严厉的制裁措施使伊拉克人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苦难”。
  博尼诺是在当天开幕的关于执行联合国“石油换食品”问题国际会议上发出这一呼吁的。博尼诺在发言中说,“如果从严格的人道主义角度出发,把对伊拉克的制裁实施到令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程度并且放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是完全不可取的”。
  在此次为期两天的会议上,来自欧盟15国、欧盟委员会、联合国、有关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将重点研究如何帮助联合国实施允许伊拉克每6个月出售价值52亿美元石油以换取急需的食品的计划。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各派领导人谈总理提名
  对第三次表决立场依旧
  据新华社莫斯科4月21日电 (记者张金海、房印婉)俄罗斯各派政治力量领导人21日纷纷就国家杜马24日对基里延科的总理提名问题进行第三次表决发表谈话,大部分议会党团的立场依旧。
  俄政府代理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在参加政府日常事务委员会会议后表示,他相信,叶利钦总统对基里延科的提名将于24日得到批准。
  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主席谢列兹尼奥夫当天在会见来访的欧洲议会议长希尔—罗夫莱斯时重申,他主张国家杜马批准对基里延科的总理提名,以便摆脱政府危机。他说,提前大选只能导致国家局势不稳。
  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当天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俄共议会党团在杜马第三次表决时将继续对基里延科投反对票。他说,俄共议会党团不害怕进行新的议会选举。
  “人民政权”议员团负责人雷日科夫认为,国家杜马将于24日对基里延科投赞成票。不管国家杜马被解散与否,基里延科都会被任命为总理。
  “亚博卢”集团议员团负责人伊万年科表示,“亚博卢”集团议员团在24日表决时仍反对基里延科出任总理。


第6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好样的中国人
  本报驻意大利记者 罗晋标
  “中国人是好样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是好样的!”这是许多意大利人对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驻罗马办事处负责人钟高红和机务工程师张衍青两人拾金不昧的行为发出的赞叹。
  古城罗马,车水马龙。4月20日上午11时10分,钟高红和张衍青徒步到闹市区威内托大街附近洲际保险公司办事,在返回办事处途经布莱夏银行门前时,发现人行道上有一捆钞票,捡起一看,每张钞票面值10万里拉。当时周围并无他人,但小钟和小张想到的是失主一定非常焦急,应尽快找到失主。街上来往行人开始多起来了,拿着这么多现金很不安全,两人商量后决定把这捆钞票交给警察。于是他们走进布莱夏银行,向银行工作人员简要说明情况后,请银行的人立即打电话将此事通知管辖该城区的西西里路警察局。大约20分钟后,两名警察来到了布莱夏银行,他们接过小钟和小张捡的那捆现金,清点钱数,共计980万里拉(约合人民币5万元)。警察收下钱并请小钟和小张一同到警察局登记备案。
  西方流行这么一句话:“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有主人,唯独钱没有主人。”小钟和小张拾巨款而不昧的文明行为,在这里引起了强烈反响。当小钟和小张走进布莱夏银行说要把钱交给警察时,在场的人都围拢来,流露出惊讶和敬佩之情,许多人摇着头说:“真不可思议!”在警察局里,负责办理此事的警察说:“捡到这么多钱没有自己留下而交给警察,这种举动十分了不起,在世界上哪一个国家都是很少见的。”当在场的警察得知小钟和小张就在附近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办事处工作时,他们竖起大拇指连连赞叹道:“中国人好样的!”“AIRCHINA好样的!”(本报罗马4月20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阴云尚未散尽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符福渊 周德武
  4月20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向安理会主席转交了联合国武器核查特别小组的一份报告,对伊拉克在核查8处总统府邸方面所体现的合作精神予以肯定,同时认为伊拉克危机的阴云尚未完全散去。
  核查伊拉克总统府邸一直是联合国特委会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今年初海湾局势剑拔弩张的导火线。在安南斡旋下,联合国与伊拉克政府于2月23日达成《谅解备忘录》,并据此成立了联合国特别小组对伊拉克总统府邸进行特殊方式的核查。
  从3月25日起,特别小组对伊拉克8处总统府邸逐一进行核查。纵观整个核查过程,总体进展顺利,但也出现了一些争执。伊拉克根据《谅解备忘录》有关条款,认为特委会需尊重伊拉克对于国家安全、主权和尊严的正当关切,为此在三个问题上提出疑问:一是关于专家小组使用卫星定位系统以及对建筑物进行详细扫描和绘图等是否合适,对所收集资料的保密性表示严重关切;二是在使用直升机飞过总统府邸附近的住宅区和人口稠密区进行空中拍照问题上,伊拉克质疑空中摄像在功能上是否必要,认为目前已有U—2飞机的图像;三是无限制地调阅伊拉克国家文件、检查电子计算机是否有损伊拉克尊严等。但特委会以伊拉克提出的这些异议没有一项包括在《谅解备忘录》中为由而予以拒绝。特委会同时强调,所收集资料掌握在特委会手中是“完全安全”的。后经安南秘书长和伊拉克高级官员直接沟通,问题得到暂时解决。
  联合国特委会副主席、特别小组武器核查专家队队长迪尔费尔在他撰写的报告中承认,此次核查没有查到任何被禁物资,但此次任务达到了三大目的:一是取得的数据将使特委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得以随后进行较集中的核查,为不断对伊拉克进行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二是核查结果可大大增进对伊总统府邸设施性质的了解及消除疑虑;三是开创了在总统府邸使用先进技术设备的先例。但他抱怨说,总统府邸的许多设备、文件和其他物资显然被大量移走,大部分房舍空无一物。伊拉克方面对此作了解释,认为这是为防止美国的空袭而采取的防范措施。
  特委会强调,此次核查只是对府邸的房舍地点和一般用途作总的了解,后续核查还要进行。但后续核查能否顺利仍存在着许多隐忧:一是此次委派的外交官对特委会专家小组成员工作提出质疑,矛盾已隐约出现,今后在重大问题上如发生分歧将如何处理;二是伊拉克坚持在没有外交官在场的情况下特委会专家小组不能进入总统府邸,但特委会强调,突击检查很难保证外交官到场,如果全盘遵守此条件,将存在妨碍核查的可能性;三是伊拉克坚持对总统府邸的核查是有时间限制的,而特委会不接受这种说法。所以,迪尔费尔在报告中称,“协议中涉及持续不断进入总统府邸的这个重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特委会主席巴特勒上周发表了每半年一次的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报告,认为伊拉克迄今没有进行充分合作,所提供的关于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数据和资料与特委会掌握的情况不符。这意味着本月底安理会审议对伊制裁将会“维持原判”,这对伊拉克的耐心将是一大考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鲁宾此前表示,即使核查总统府邸一切正常,也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是伊拉克必须拿出足以证明其清白的证据。有报道说,安理会下周对上述报告的审议,将有可能使伊拉克问题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本报纽约4月20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埃及警察换夏装
  4月20日,刚刚换上白色夏装的埃及警察在开罗街头执勤。连日来,埃及全国日平均最高气温超过35摄氏度,夏季已悄悄来到这个沙漠国家。埃及警察也不得不提前统一换着夏装。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传真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以欢迎美资助研制导弹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4月20日电 (记者戴巍)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20日对美国表示愿意资助以色列研制和发展“箭”式防空导弹表示欢迎,称这体现了美国对以色列安全需要的“深刻理解”。
  在与当天来访的美国国防部长科恩举行会谈前,内塔尼亚胡对记者说,对“箭”式防空导弹的几次试验均获成功,这为今后广泛使用弹道导弹提供了希望。
  科恩与以色列国防部长莫迪凯会晤后宣布,美国准备资助以色列建立第三个“箭”式防空导弹营。科恩说,美国有义务保证以色列的安全。


第6版(国际)
专栏:

  就欧盟条约和北爱问题
  爱尔兰将进行全民公决
  新华社伦敦4月20日电 (记者王诚)都柏林消息:爱尔兰政府20日晚在都柏林宣布,爱尔兰共和国将于5月22日同时就北爱尔兰和平协议和欧盟的阿姆斯特丹条约举行全民公决。
  此间的爱尔兰问题专家认为,爱尔兰政府决定同时举行两项公决,主要是担心关于欧盟条约公决的投票率有可能过低,因为爱尔兰舆论认为单纯欧盟问题公决的投票率将低于40%。
  阿姆斯特丹条约是去年6月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通过的,以取代最初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新的欧盟条约将使欧盟15个成员国进一步加强在就业、保护消费者权益、打击犯罪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然而,爱尔兰国家电视台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将近2/3的爱尔兰选民对《阿姆斯特丹条约》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
  根据本月10日英爱政府及北爱冲突各方达成的和平协议,爱尔兰选民将在此次全民公决中就是否同意爱尔兰共和国放弃对英国统治下的北爱尔兰的主权要求等问题进行表决。


第6版(国际)
专栏:

  国际红十字会人员在索被绑架
  据新华社内罗毕4月20日电 (记者徐剑梅)国际红十字会驻东非地区办事处官员今天说,他们正与索马里各派人士广泛接触,“全力以赴”争取使被索马里武装分子绑架的人员尽早恢复自由。
  4月15日,近40名索马里武装分子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以北的一个小型机场绑架了来自美、德、法等国的10名国际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把他们关押在摩加迪沙北城的戈兰区。据悉,绑架者要求得到至少100万美元的赎金,但国际红十字会表示,绑架者尚未正式提出此类条件。国际红十字会20日还发表新闻公报,对人质的安全状况表示“极度忧虑”,呼吁绑架者“立即无条件地释放人质”。
  人质危机发生后,驻摩加迪沙的国际援助机构和人道主义组织人员纷纷撤离。国际红十字会驻摩加迪沙的其余人员已于17日全部撤到内罗毕。国际机构在摩加迪沙开设的医院、诊所和食品发放站均已从18日和19日起停止工作,这给45%人口依赖国际救助的摩加迪沙带来严重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

  安哥拉中部形势恶化
  据新华社罗安达4月20日电 (记者殷永建)据此间新闻媒介19日援引安哥拉和平进程联合委员会的消息报道,由于反对派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安盟)“残余军人”的破坏,近来安中部的本格拉、万博和威拉三省的形势恶化,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
  本月15日,万博省一辆汽车遭到安盟军人的袭击,造成2人死亡,9人负伤。另据安国民警察万博省司令部向新闻界透露,安盟军人前不久还袭击了该省的卡塔沃拉镇。在本格拉省,已发生多起车辆遭安盟军人武装袭击的事件,有40余人在这些事件中丧生。
  联合国驻安特别代表比耶日前发表讲话说,为扭转形势恶化的趋势,联合国驻安观察团将采取特别措施。


第6版(国际)
专栏:

  讨论加强安全与合作
  地中海论坛部长级会议举行
  据新华社帕尔马(西班牙)4月20日电 (记者夏顺英)地中海国家高级官员20日在西班牙巴利阿里自治区首府帕尔马市举行会晤,讨论加强地区安全与合作问题。
  来自地中海沿岸的欧盟成员国西班牙、法国、希腊、意大利和葡萄牙以及阿尔及利亚、埃及、摩洛哥、突尼斯和土耳其等10国的外交部长或代表出席了这次为期两天的会议。
  西班牙外交大臣马图特斯主持了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了讲话。
  马图特斯指出,地中海论坛已成为加强成员国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及商讨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性问题的有力武器,为完善和加强这一地区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发挥了作用。
  他强调说,但地中海地区今天还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完全和平的地方,因为中东还存在着冲突和紧张的气氛。我们衷心希望能找到一个各方均可接受的、公正的、最终的解决办法。否则,就没有安全和稳定可言,更谈不上全球化。为此,我们必须作出不懈的努力。
  马图特斯认为,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和相互支持是加强地中海论坛成员国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全球化必需的条件。他最后希望论坛成员国之间加强社会、文化和人文方面的合作。
  地中海论坛成立于1994年,是一个非正式的、以对话和交换意见为主的组织,每年召开一次部长级会议。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走进“死亡区”
  ——今日切尔诺贝利见闻(上)
  本报驻乌克兰记者 于宏建
  编者按:12年前,现今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本报驻乌克兰记者于宏建于今年4月14日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进行了现场专访,成为进入当年核灾难中心地区的第一个中国人,相信他的报道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核技术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有其利亦有其弊。人类对核技术既不能因噎废食,也必须在谋其利的同时识其弊,防其弊。
  历史记下了这悲惨的一瞬。
  1986年4月26日1时23分44秒,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核反应堆发生爆炸,霎时一片火海。反应堆内的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给周围居民、生态环境和国家经济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危害,成为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历史上最惨痛的悲剧。
  如今,12年过去了,这场灾难带给人类的创伤却难以抚平,距离核电站30公里的区域仍然被称为“死亡区”,不屈的乌克兰人民还在与核事故遗害进行着顽强的斗争。
  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2周年前夕,记者应乌克兰政府新闻中心之邀,走进了这片令人望而生畏的神秘土地。
  4月14日凌晨,本来有40多名记者报名参加的采访组,集合时竟出现了10多个改变初衷的“逃兵”。一辆外观破旧的“大巴”,载着我们一行26人向基辅正北方向驶去。
  如果以地图直线距离计算,切尔诺贝利距基辅只有90多公里,然而公路实际距离却超过了130公里。汽车出城不久,我们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虽然沿途已是满目新绿,春意盎然,但公路上却车少人稀,偶尔才会遇到迎面驶来的汽车。特别是驶过小城伊万科夫后,道路两旁不时闪现出空旷的住宅和废弃的厂房,四周充溢着凄凉之气。
  经过整整两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抵达了被两米多高的铁丝网隔离的“30公里死亡区”。
  检查站的武装卫兵在验明证件后示意放行,我们急切地向车窗外望去,极力搜寻着核事故危害遗留的痕迹。这里的草木虽不如禁区外茂盛葱翠,但也没有传说中所渲染的禁区树木因受核辐射,树叶已有蒲扇般大小的恐怖景象。眼前掠过的各式建筑确实惨不忍睹:门窗破碎,杂草丛生,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12年前的那场灾难。令人吃惊的是,个别民宅里仍然有依稀闪亮的灯光,周围还有刚刚翻过土的小片耕地。显然,“死亡区”内还有人间烟火。据说,在隔离区内目前居住着大约400多名当地居民,多数是上了年岁的老人。政府虽然早已将他们迁移到外地,但最终他们还是想办法返回了故土。
  临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时,我们又经过了一道哨卡的检查。这时,路上已开始有三三两两的行人,各种车辆也逐渐多起来。几位清洁工在打扫道路,密集的高压电网和粗大的各种管道向周围延伸。
  恰在此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车窗蒙上了一层薄雾,车厢里顿时阴暗下来,窗外的景象已难以看清。几家电视台的记者开始调试摄像机,其他人也在整理自己的行装,车厢里充溢着一种临战前的紧张气氛。
  待汽车停稳后,我们20多人依次下车,怀着一种难以言状的心情,踏上了这片曾发生过举世震惊的核爆炸事故的土地。一座由几幢大楼组合而成的乳白色长方形建筑已横卧眼前。记者与早已等候在此的电站外联处负责人寒暄后得知,我们已经到了电站的主楼前。这是一个将电站办公楼和4个核电机组联为一体的综合建筑,发生核爆炸的4号机组就处在建筑的另一端。
  电站主楼首先给我留下两个深刻印象:一是门前正中央伫立着一座没有任何损伤的列宁雕像,而这类雕像在其他地区大都早已被拆除或损坏;二是主楼门旁依然保留着原苏联时期的铜制门匾,苏联国徽和国名清晰可见。看过门匾后我才明白,这个1970年开工建造的核电站原来是以列宁的名字命名的,全称应该是:苏联原子能部切尔诺贝利列宁核电站。我忽然产生了一种感觉,似乎这里的一切还定格在1986年4月26日。我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个生动的画面,因为我将从这里开始认识一个真实的切尔诺贝利。
  (本报基辅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图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楼前的列宁雕像。 本报记者 于宏建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