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俄罗斯
  国家杜马再次否决总理人选
  叶利钦第三次提名基里延科
  本报莫斯科4月17日电 记者刘刚报道:俄罗斯国家杜马今天举行会议,对叶利钦总统提名的总理人选进行了第二次表决,基里延科的总理提名没有得到必要票数,未获通过。
  参加投票的共有397名议员,采取的是公开投票方式。表决结果是:115票赞成,271票反对,11票弃权。这次投票结果与4月10日的第一次投票结果相比,赞成票下降了28票,反对票上升了85票,弃权票上升了6票。
  投票结束后,前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说,这次投票的结果在俄政坛形成了“复杂的政治局势”。
  据俄总统在国家杜马代表科坚科夫说,叶利钦总统在获知俄国家杜马第二次否决他对基里延科的总理提名后,立即致函国家杜马提名基里延科为政府总理。他说,有关信件国家杜马今天可以收到。这是叶利钦第三次提名基里延科出任总理。俄国家杜马将在一周内进行下一次表决。如果国家杜马第三次否决这一提名,叶利钦有可能解散国家杜马。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活跃在亚非的白衣使者
  ——我驻赞也埃马四国大使谈中国医疗队
  新华社记者 李晓岗 陈宝玖
  “中国医疗队35年来为发展中非关系立下了历史性功绩。如果说当年‘是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那么这有中国医疗队的一份功劳。中国医疗队的作用是外交官不能替代的,称他们为‘白衣使者’是恰如其分的。”这是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蒋正云今年3月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番话。
  记者前不久在赞比亚、也门、埃塞俄比亚和马里4国采访中国医疗队时,顺访了我国驻4国大使,蒋正云大使的话在他们中间颇有代表性。
  “每个队员都是‘大使’”
  “我国外派医疗队始于60年代初,当时正值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开拓我们党和国家外交事业的初期,中国医疗队为发展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月2日,中国驻赞比亚大使王云翔对记者这么说。“上至总统,下至村民,中国援赞医疗队均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这种作用是其它援助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中国医疗队实际上是一种花费最小、效益最大的一种援助形式。”
  王云翔谈道,今年年初他代表中国政府向赞比亚捐赠药品时,赞比亚卫生部长说,赞比亚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缺医少药,中国医疗队凭着精湛的技术和辛勤的劳动,为赞比亚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赞比亚人民的深情厚谊,他们对此非常感激。
  王大使还说:“中国医疗队35年来与当地各界有着广泛接触,他们在这种接触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风采。中国医疗队每个队员都是‘大使’。”
  记者在赞比亚听到这样一件事:多年前,奇卢巴总统的家乡赞北铜带省一带霍乱流行,急需药品救援。中国援赞医疗队将一批药品送到我驻赞使馆,我国大使马上代表中国政府向赞比亚赠送了这批急用的药品,受到赞比亚新政府的欢迎和好评。
  赞比亚副总统姆瓦纳瓦萨曾在多种场合重申:“赞中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不会因政权的更迭而中断,反而会更加密切。赞比亚新政府将继续增进两国之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
  萨那战火铸就“丰碑”
  也门总统今年2月访华期间,中也双方签订了8项协议,其中包括中国向也门续派医疗队的协议。中国驻也门大使时延春认为,中国医疗队是发展中也关系的一支生力军。30多年来,中国医疗队成绩显赫,特别是经过萨那战火,他们在也门人民心中铸就了历史的“丰碑”。3月4日,他含着热泪向记者讲起了“难忘的岁月”:1962年9月26日,也门人民推翻了伊玛姆封建王朝,建立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但是不甘失败的王朝复辟势力在外国支持下,于1967年11月纠集4万人包围只有5000官兵驻守的萨那,新生的共和政权面临危境,一场萨那保卫战开始了。除中国大使馆外,各国使领馆全部撤离萨那。我驻也使馆全体人员和援也医疗队、工程技术人员一直留在萨那,与也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那最紧张的70天保卫战阶段,我国援也医疗队队员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抢救伤病员的人道主义工作中去,受到萨那军民的高度赞扬。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也门共和政权终于取得了萨那保卫战的胜利。如今也门各界人士一谈起中也关系,总要谈起萨那保卫战,谈到战争期间中国大使馆和中国援也医疗队的突出表现。1987年底,萨利赫总统访华时,他不仅大谈这段历史,还向经历过萨那保卫战的中国人员代表颁发勋章,一些中国医疗队员被授予也门共和国二级英雄勋章。
  现在,中国援也医疗队已发展成为我国派往国外的最大的一支医疗队,173名医疗队员分布在也门八省。也门最近还要求我国增派医生,把服务范围扩大到十省。
  不吃老本要立新功
  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成为西方国家争夺政治经济势力范围的重点,也是台湾当局开展“银弹外交”的重点。面对这种复杂局面,怎样才能继续发挥中国医疗队不可替代的作用呢?3月16日,中国驻马里大使李永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番话,可以说是对这个问题的简要回答。
  李大使说,中国医疗队要继续发扬白求恩精神,实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同时医疗队要进一步加强管理,要尊重当地的法律规定和民族风俗习惯,和当地医务人员友好共事,使医疗队的工作获得对方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当前特别要加快援外医疗工作的改革步伐,积极探索新的援助和合作方式,以适应新情况、新形势。例如可以同受援国合作办诊所、开药店、建药厂等,以进一步帮助受援国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改善缺医少药的状况。目前中国已在马里首都巴马科援建了一个制药厂,生产的阿司匹林、氯喹等已能满足马里1/3的需要。
  总之,中国援外医疗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不吃老本,要立新功。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发挥中国医疗队在发展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周恩来曾在这里学习
  本报驻日本记者 于青
  周恩来青年时代曾在日本留学。随着时光不断流逝,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已越来越少了。听说,周恩来所就读的学校已不复存在,怎样才能使人们不会淡忘这段历史?
  东京都千代田区日中友好协会从去年起,就酝酿在周恩来学习过的地方建立一座纪念碑,这样不仅可以把千代田区历史上引以自豪的这一页告诉后来人,同时也为表达他们致力日中友好的心愿。今年初,这一计划得到当地主管部门和区观光协会的同意。日前,千代田区日中友协举行全体会议,一致决定以开展募捐活动的方式筹集所需150万日元的工程费用。春光明媚的一天,记者踏访了纪念碑待建的地方。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留学日本,在当时神田区中猿乐町的“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语。该学校的校址,就是现在的东京都千代田区神田神保町2丁目20号,现在成了高龄者中心和爱全公园,纪念碑就将建在公园内。记者中午来到这里,见园内有人工喷水池、秋千、木马和长椅。一位老妇正在喂鸽子,几名公司职员沐浴着阳光在午餐,一派安恬、静谧的气氛。公园附近就是著名的神田书店街,周围大学林立,近处有明治大学、日本大学、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稍远处有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过往行人多是年轻学生,这里是东京都内最有朝气的街区。
  千代田区日中友好协会事务局长片冈健告诉记者,纪念碑建在公园内的何处,尚在磋商。纪念碑造型和碑文都已确定。用材为花岗石,碑柱25厘米见方,高150厘米,碑面坐于碑柱之上,碑面宽66厘米,高51厘米,纪念碑整体高175厘米。碑文有日文和中文两部分,其内容是:
  “周恩来曾在这里学习
  ———东亚高等预备学校遗址
  日中两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1898年3月5日生于中国江苏省淮安。1917年(大正六年),19岁的周恩来留学日本。在此地(当时为神田区中猿乐町)的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创始人·首任校长松本龟次郎)学习日语,接受辅导,准备进入大学。当时,松本龟次郎校长反对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受其影响,周恩来于1919年(大正八年)回国进入天津南开大学学习,投身于五四运动。
  值此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之际,在东亚高等预备学校遗址建立此碑,把周恩来曾在这里学习作为千代田区历史的一页,以志纪念,以表日中友好心愿。1998年(平成十年)6月
  千代田区日中友好协会”
  据介绍,周恩来当年曾在离学校不远的三崎町寄宿。当时,中国留学生的生活都很节俭。周总理后来多次向日本客人谈起自己做豆腐菜的经历。周恩来当时写给南开同学陈颂言的信中说:“乍至,席地而坐,而饮,而食,而读,而卧,颇觉不惯,久之亦安。食日本餐,食多鱼,国人来此者甚不惯食,弟则甘之如饴,大似吾家乡食鱼风味,但无油酱烹调,以火烤者居多……”关于当时周恩来的穿着,原横滨国立大学教授冈本隆三在《留学日本时期的周恩来》一书中引用与周恩来有过接触的长岛善雄的回忆说:(周恩来)上学时穿着黑色立领雪花呢制服,戴着俄式帽子,平时穿和服,脚蹬一双木屐,是一位英俊潇洒的青年。据当年见过周恩来的日本人回忆和有关资料介绍,周恩来那时不是天天上学,有时在宿舍看报,有时外出,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他还是一些游行集会的组织者和领导人。回国的时候,他已是河上肇创办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社会问题研究》的热心读者。他的行囊里就珍藏着河上肇的著作。
  1919年春天,周恩来离开日本回国。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1972年,周总理对来访的田中角荣首相说:“我是在神户乘货船从日本回国的……”他还问田中:“上野的树林还有吗?……”“神田的书店街怎么样了?”周总理说得最多的还是樱花:“我也想在樱花开放的时节再去访问一次贵国……”
  如今,东瀛春意盎然,樱花灿若云霞。今年是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明年是周恩来离日回国80周年,周总理生前未能如愿再次东渡赏樱,然而樱花有情,每年如约盛开,翘首以待。
  (本报东京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中尼加强双边合作
  据新华社加德满都4月17日电 为期3天的中国和尼泊尔政府经济和贸易联合委员会会议今天在这里圆满结束,会议同意加强在各个领域的双边合作,包括合资合作、公路交通、商贸、体育、卫生、电信、旅游、民航和关税等方面。
  尼泊尔财政部今天发表新闻公报说,双方都表达了进一步加强双边贸易的强烈愿望,并就开放新的口岸、清除障碍以进行更公平的贸易以及采取措施发展两国平衡贸易等问题进行了磋商。
  双方认为,两国进行合资合作的潜力巨大。随访的中国企业家与尼泊尔同行就在尼泊尔合资开办建筑公司、水泥厂和茶叶加工厂达成了协议,并就在尼泊尔兴建农机厂达成了意向性协议。
  公报说,中国方面同意向尼泊尔提供3000万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并向尼中非政府合作论坛一次性提供40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以促进两国企业间的交流。此外,中国还同意向其援建的尼泊尔肿瘤医院提供技术援助,并提供无轨电车零部件。


第3版(国际)
专栏:

  22国(地区)集团讨论国际金融问题
  新华社华盛顿4月16日电(记者袁炳忠、肖成林)由22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集团16日在此间举行会议,讨论了目前国际金融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会后发表的主席声明宣布将成立三个工作组,推动国际金融领域的交流,以加强国际金融体系。
  声明说,与会的财政官员和中央银行行长们一致认为,经济的融合和全球化使经济发展具有优势,但也带来了新的危险,加强国际金融体系对于各国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至关重要”。为此,会议决定成立工作组,分别负责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增加各国政策透明度和强化信息披露工作;强化金融体系和市场机制;在危机发生时让政府和私人部门适当分担责任。
  22国(地区)集团是今年年初在华盛顿形成的,包括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它们是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波兰、俄罗斯、新加坡、南非、泰国、英国和美国。中国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参加了本次会议。


第3版(国际)
专栏:

  世行预测全球经济增长放慢
  IMF主张加强国际货币体系
  据新华社华盛顿4月16日电(记者袁炳忠、肖成林)世界银行16日在此间公布的《世界发展指标》报告说,亚洲金融危机除使亚洲国家受冲击外,拉美国家也受到一定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因此而放慢。但是,受冲击国家的经济增长将很快得到恢复。
  这份长达近400页的报告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影响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信心,尤其是这些国家银行业问题较多,短期贷款风险大,货币贬值过度,使投资者信心不足。报告预计,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从去年的3.2%降低到今年的2.6%。但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国家的经济将从明年开始反弹,预计明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达3.1%,2000年将达到3.2%。
  从地区来看,世行认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今年可达5.7%。但是如果不包括中国在内,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今年只能达到0.7%,比去年减少3.3个百分点。拉美地区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从去年的4.8%降低到2.7%。西方七国集团的增长率预计将从去年的2.7%下降到今年的2.2%。
  除欧洲和中亚以及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有所上升外,全球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今年将普遍减慢。欧洲和中亚地区今年的增长率将从去年的2.3%增加到3%,南亚则可从去年的5.6%增加到5.8%。
  据新华社华盛顿4月16日电(记者袁炳忠、肖成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机构临时委员会16日在此间召开第五十届会议,强调要强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框架,以预防和解决金融危机。会议还通过了《财政透明度守则》,作为各国增加财政政策透明度的指导原则。
  会议通过的《财政透明度守则》规定,政府内部的政策及管理职能应该明确,财政管理应该有一个清楚的法律和行政框架,政府过去、目前和未来财政活动的全部情况应该公布于众。《守则》要求政府的预算方案明确列出财政政策的目标、经济的宏观结构、预算政策的基础以及面临的主要财政风险等。
  由180个国家和地区的财政和金融官员参加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会议为期一天,它是本届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例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理查森南亚之行
  本报驻印度记者 李文云
  继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去年11月的“未完成”南亚之行之后,美总统特使理查森最近访问了印巴等国,这表明美国对南亚政策的重新定位,已属其外交日程表的重点项目。
  理查森的南亚之行的直接目的,是为美国总统克林顿今年晚些时候的访问做些必要的准备工作,然而理查森一行在与南亚几国领导人会谈时所涉及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及其所包含的丰富信息,远超出“打前站”的使命。
  首先,仅从理查森与印度领导人会谈的内容看,美国总统特使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缓和南亚次大陆存在的紧张气氛,特别是对印巴关系的实质性改善能够有所作为。理查森来访之际,恰逢印巴两国关系又因导弹试验问题笼罩上了阴影,双方在唇枪舌剑地交锋。理查森对印巴的这种竞争的紧张气氛表示关注。但美国方面强调,导弹问题仅是特使此行使命的一部分。使理查森稍感宽慰的是,印度方面虽强调对可能发生的任何威胁,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印度在国家安全问题上不会让步,但瓦杰帕伊总理明确表示,最近的导弹试验发射问题,不会导致印度与巴基斯坦展开新一轮核军备竞赛。理查森在伊斯兰堡,也从巴基斯坦领导人那里得到了关注国家安全的信息。事实表明,印巴两国在许多关键问题上的分歧、距离犹存。
  印巴关系是南亚地区稳定的核心所在。此间外交人士认为,长期以来,美国对南亚政策一直存在着两个偏差:首先是对南亚地区不够重视;其次是仍沿袭昔日思维,习惯从整个南亚地区来考虑问题,没有抓住双边关系特别是印巴关系这一核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美国南亚政策的灵活性与效率。此次理查森的来访,则明确表示,美国将在这两方面都作适当调整。既不轻视南亚地区的重要性,也不忽略从双边关系角度下功夫。历史地看,美巴在整个冷战时期都是盟友关系,而美印则不然。
  因此,美国要重新定位其南亚政策,就不能不首先对印美关系进行认真的再评估。特别是印度人民党新政府上台之后,美国更急于了解其外交政策趋向。美国的这种心态,得到了印度新政府的充分理解。
  瓦杰帕伊总理在欢迎印美间继续进行战略对话的同时,明确表示,新政府将进一步推进印美关系的发展,印美间在贸易、投资及科技方面都有着更广阔的合作前景。印度方面还希望美国的南亚政策能够超脱地区形势的局限,进行更有效的双边合作,印度一直渴望得到美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美国则认为,印度将是未来的世界经济大国之一,它也一直把印度看作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但很长一段时期内,美国的这一认识仅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步伐并没有迈开。美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印度在美国贸易伙伴名单上则排在后面。从这一意义上看,美印开展经贸合作还有很大的潜力。
  理查森的来访,是印新政府成立后印美两国间的第一次高层次正式接触,它澄清了西方对印度人民党保守、极端民族主义的看法。理查森认为,印度新政府是可共事的伙伴,这就使得美印建立21世纪的伙伴关系有了基础。
  (本报新德里4月17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希拉克谈欧洲联合
  本报巴黎4月18日电 记者王芳报道:在距欧委会批准法国加入欧元的日期仅剩两周之际,法国总统希拉克于昨晚在爱丽舍宫向新闻界发表讲话,就欧元、欧盟建设、欧洲选举等重要问题阐述法国的立场。
  当谈到欧盟建设时,希拉克指出,欧洲联合是一次“集体的”、“前所未有的历险”,“人们都知道,我们的目标是多民族的大欧洲,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疑问,德国、法国以及其它欧洲国家都对此深信不疑”。他说,“法国同其它欧盟成员国一样,不会因为欧洲联合而失去本国特色。组织起来的欧洲将赋予它实现其抱负的力量和手段”。“欧洲联合将意味着一个更强大、更现代化的法国”。他坚信,法国将会完成大欧洲的统一任务。
  对于欧元,希拉克以赞扬的口吻表示,“正是靠了欧元,我们才没有过多地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欧元激发了信任,为我们的经济活动和就业提供了保障”。他认为,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法国不可能单枪匹马地行事,必须吸收其它国家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向就业工作做得好的国家学习。希拉克肯定地说,“正是大欧洲给予了我们这样的机会”。


第3版(国际)
专栏:

  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花岛上专门开辟了供儿童与各种性情温顺的小动物共同嬉戏的乐园。这是一个不满两岁的小女孩在乐园中试着抚摸一头小羊羔。
  新华社记者黄文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中国与东盟举行高级磋商
  据新华社吉隆坡4月17日电(记者吴定保)第四次中国与东盟高级官员磋商于4月16日至17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双方在磋商中重点就落实去年底中国与东盟首脑会晤的成果,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交换了意见。
  这次会议由东盟对华关系协调国马来西亚主持。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陈健率团与会。东盟9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外交部高级官员和东盟秘书长出席了会议。


第3版(国际)
专栏:

  匈波总统发表共同宣言
  应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邀请,匈牙利总统根茨15日开始对波兰进行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两国总统在单独会谈后发表共同宣言,称战略合作把波兰和匈牙利联系在一起。出于共同加入北约和欧盟的目的,这种合作因而具有“结盟性质”。


第3版(国际)
专栏:

  瑞典将加入《申根协定》
  瑞典议会16日以231票对39票的绝对多数通过关于瑞典将于2000年加入《申根协定》的议案。根据1996年10月17日卢森堡欧盟部长会议的决定,瑞典等北欧5国将以不同方式加入《申根协定》,但须经5国议会审议通过。


第3版(国际)
专栏:

  利比亚谴责国际制裁
  为纪念利比亚1986年遭美国空袭罹难日,利比亚近日举行“人权和制裁”思想讨论会。来自世界各地200多名知名人士和政党组织的代表在讨论会上纷纷谴责国际制裁,指出制裁是以政治动机强加于人的行为,同人权和人的自由意愿背道而驰,是用于打击人民的一种武器。


第3版(国际)
专栏:

  阿根廷东北部遭水灾
  自本月9日以来,阿根廷东北部地区连降大雨和暴雨,270多万公顷新播种的作物和50万公顷尚未收摘的棉田被淹没,1万多户人口被迫搬迁,已造成3人死亡。估计这场水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达5亿比索。气象专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仍在大西洋地区肆虐。


第3版(国际)
专栏:

  南非发生重大车祸
  南非纳塔尔省北部15日下午5辆车相撞,造成21名儿童和5名成人死亡,50人严重受伤的交通事故。警方正在调查肇事原因,恶劣的天气可能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
  (本报专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朝韩会谈可能无果而终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记者杨国强)朝鲜和韩国近4年来的首次政府间直接会谈将于明天上午重开,并可能于同一天结束。会谈前景仍不明朗。
  朝鲜代表团团长、政务院参事全今哲告诉记者:“明天即使没有取得进展,也将是我们与会的最后一天。”
  他说:“本次会谈已进行了一个星期,没有明显突破。目前我们面临最迫切的问题是化肥援助,这是人道主义援助。离散家庭团聚等问题可以在以后双方红十字会谈中加以讨论和解决。”他说,由于朝方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作物大量减产,而目前又正值春耕时节,急需化肥。韩方曾主动提出4月中旬向朝方提供3万吨化肥,因此朝方同意举行会谈。但目前对方又提出要把解决离散家庭问题作为前提条件,拒绝首先提供化肥。他说:“我们认为,政治条件不能与人道援助混为一谈。”
  韩国代表团团长、统一部次官丁世铉在下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重申了韩方的立场,坚持要朝方在边界地区设立团聚中心问题上拿出具体的时间表,而韩方则可以在今年内向朝方提供20万吨化肥。他说:“本轮会谈必须同时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认为,会谈中最重要的是要在互利的基础上解决实质问题。”他希望朝方能在最后一分钟改变立场,推动会谈。
  全今哲和丁世铉今天上午还在韩方下榻的中国大饭店举行了95分钟的团长会议,但由于双方差距难以弥合,会议没有结果。
  此间人士指出,目前双方对会谈均持观望态度,期待对方的立场有所松动而使会谈取得进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