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海诗海韵
  宋石
  独弦琴的乐音,回响在剧场空间里,竟然是如此安静,又这样悄悄地流进观众的心里,烘托出动人的歌声:海宽宽,浪飞飞,云叫水鸟头不回……
  一个嘹亮的呼号骤然而起,黑漆漆的大幕渐渐拉开,醒目的海蓝色如同一缕云天呈现出来。乐音更加催人,海蓝色又逐渐扩大,最后勾画出一条大船,高悬在半空,带出一片辽远,带出一片神奇。那大船上,人们奋力划桨,好似横空出世又要破天而去。
  就这样,在首都舞台上,广西北海市歌舞团演出的大型舞蹈诗《咕哩美》,用大海的涛声,大海的蔚蓝色,用悠悠的独弦琴,勾起了人们对于大海的无限遐想;又用大海中人的孤独与抗争,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兴趣。
  《咕哩美》以富有诗意的结构和歌舞合一的艺术表现形式,赞美着海文化的独特韵味,在每一个曾经熟悉大海的人心里勾起一份回忆,又为没见过大海的人传播出一份联想。演出分为灯、网、帆三幕,这正是选择了海文化的生活基础,选择了生活中的典型性性格。第一幕的核心,是《渔灯谣》里的渔灯。渔娘们手举渔灯,照亮出海人的路程,也点燃着海边女人的生命之灯;《闯海》的舞蹈编排,颇有气势。对于海中大浪拍击下的男人,编导用了充沛的艺术激情去赞美,一方面描写他们与海的搏斗,赞美他们在大风大浪里的万丈豪情,另一方面浓墨重彩地抒写他们用生命保护渔灯的行为,以及渔灯在男人心中的力量。这样的艺术处理,使得《咕哩美》的“闯海”超越了对于海上生活的一般性的再现,而是开掘了海文化中最具有诗意的层面。
  到过海边的人都知道,海水是咸的,甚至潮润的海风都带着一股淡淡的咸味。于是,不知从何时起,广西北海人就特别爱唱《咸水歌》。《咕哩美》的艺术创作者们,从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出发,深入发掘这民歌中的艺术因素,在整场演出中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音乐好听,舞台画面好看,表演清新,是《咕哩美》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是《咕哩美》留给许多观众的最深印象。在第二幕里,形象上很有亮色的是椰林中的织网姑娘(《网娘》),而且这一形象贯穿性地闪现在整个表演中,它在蹋腰、撅臀、探身、挺胸的舞蹈动作里,构成了女子舞蹈的独特形象。编导还把人们在海滩边的半深海水中行走的独特感觉,也浓缩进舞蹈的动作形态,并有意地让这一动作复现在整场演出中。这使得《咕哩美》的女子舞蹈创作有了一条类似于音乐主旋律似的东西。当然,这一动作现在还没有充分展开,如能更深地发展,更有新意地创造出来,那么全篇的女子舞蹈则会更加醒目。第三幕里,我们看到了海浪、海鸥、大船、三角帆、七彩帆、大红帆、千帆的种种形象,看到了群舞、独舞和双人舞等舞蹈形式,这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虽然有繁多而过于“满”的不足,但是它的色彩是鲜明而浓烈的。第三幕里的那一只空中之船,与序幕里的造型设计相互呼应,却更深一步地塑造了北海渔娘带领孩子们用力升起大红帆的形象,衬托着《咕哩美》主题音乐旋律的童声合唱,令人非常感动,整个画面有出人意料之感。想一想,此时此刻的红帆,寓意是非常深刻的,它符合北海人古今变化的巨大反差,更符合今天的时代精神,所以全在情理之中。此一处理,既是充满时代力度的,又是充满了感情力度的,因此很难得。这一诗情画意的形象,显现出典型的舞蹈诗式的构思方式。当然,如果比较的话,我们也该承认此幕比起第一二幕来说,在艺术整体上还稍嫌稚嫩。如能在具体形象处理上找到更多层面的内涵,创造更有艺术个性的舞蹈形象,则会留给观众更大的审美满足。(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旁观者说

  少来点暴力场面
  刘扬体
  银幕与荧屏上的暴力场面,日渐增多。暴力打斗与血腥杀戮,几乎已至见惯不惊的地步。君不见,有些影视作品,早已不顾这类场面应有节制、应作必要的淡化处理,打,唯恐不够凶狠刺激;杀,唯恐不够恐怖残忍。皮开肉绽、眦决嘴裂不过瘾,必至血肉模糊、惨号狂呼,渲染够了方罢手;刀劈枪穿,人头落地,在镜头运用上,也已由远景、中景变成鲜血狂喷、逼肖逼真的特写。暴力与凶杀,这一类本不该在影视作品中自然主义照搬的东西,现在,在某些电影、电视剧中不但任意搬演,还在表现手段上别出心裁,花样翻新,致使某些画面,不但使少年儿童惊恐万分,就是成年观众看了,也觉瞠目结舌。人们不能不问:这种现象究竟是影视文化的成熟,还是影视文化的放纵?是适应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还是肆无忌惮的媚俗?
  影视面向亿万观众,没有哪个国家不考虑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美国影片自1968年实行分级制度,对电视屏幕要求更严格。去年1至8月,送往美国电影协会分级委员会审看的四百六十二部影片中,渲染性与暴力场面的NC—17级,即禁止十七岁以下儿童入场的影片,只占百分之零点四;票房最火爆的,不但不是这一级影片,而且,没有一部是十七岁以下观众必须大人带领方能入场的R级。这也从一个方面表明,真正的艺术并不靠非艺术或反艺术的暴力与性取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影视艺术生长的土壤和生产目的,都与别人不同,我们没有理由容忍暴力倾向肆意毒化社会气氛。作为观众,我们呼吁影视艺术家的良知,更呼吁有关主管部门加速有利于影视生产的立法。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影视窗

  走进兵的世界
  汪守德
  部队的现实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人所共知的。而如何贴近生活,最近距离地表现这些变化了的现实生活,并给人新的认知和审美感受,是对文艺创作特别是电视艺术创作的一种严峻挑战。二炮电视艺术中心、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温州教育·经济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八集电视连续剧《有这么一群兵》,勇敢地直面了军营生活发生的新矛盾和新现象,引领我们走进了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兵的世界,获得对于军营生活和当代军人的很多新的理解和新的感悟。
  剧中人物张革、王伟、李雁荡等人是来自温州的兵,富裕起来的新生活通过披金戴银和携带手提箱、大哥大等,同新兵应当具有的装备和观众对于兵的印象的定势的格格不入,以及这些富裕兵自然流露出的国防意识淡漠,缺乏吃苦精神,争强斗胜竞相比阔等,一下子就把新时代带兵的“问题”十分突出地推到了观众面前。这种大胆的切入,使人不能不关注,军队这座熔炉究竟将以怎样的魔力,把这些兵锻炼成真正合格意义上的战士。剧中运用了大量生活细节,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典型性,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了别具匠心的生活舞台和艺术空间。那些初入军营的温州兵们,因不懂军规闹出了一系列情理之中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如节假日意欲着西装进城“潇洒走一回”;李雁荡为表现自己要求“进步”,花四千元买驴为连队改善伙食;张革借装病企图躲避艰苦的军事训练;十五公里越野时王伟与李雁荡自作聪明租车代步等,这一切无不表明入伍前的生活经历烙在他们青春意识中的印记也是相当深的。因此对他们进行严格磨炼则是非常需要且是极有难度的。而剧作用铁宝成、田三喜等从相对贫困地区来的陕北兵与之进行对比与烘托,造成了人物之间观念和行为上的反差,更使剧作的戏剧性和可看性得到了明显强化,产生了引人入胜的喜剧效果。
  剧作表现军营对这些温州兵的锻打过程是细腻的、有层次的,也是充满情趣的。更有深意的是,剧作既注意在战友之间矛盾的交织和碰撞中,表现部队的生活是怎样使存在着巨大心理差异的温州兵和陕北兵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进一步张扬了我军的光荣传统,同时,对以张革为代表的士兵身上所具有的可贵潜质的开掘、正确的引导,也是很感人的。这一切都富有说服力地表明,部队这个名副其实的大熔炉,正以强大的意志力和感召力,迎接和面对着时代的挑战。它使走进军营的士兵,受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强有力的改造和熔铸,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艺苑撷英

  真情吕继宏
  卢晓渤
  那是去南沙群岛的一次演出——因为风浪太大,上级领导不得不取消了海政歌舞团登礁慰问部队的决定。望着近在咫尺又即将离去的岛礁,演员吕继宏抓起了话筒,调大了音量,对着岛礁大声地唱了起来。那带着几分沙哑却更加动情的歌声随滚滚波涛远去;那晶莹的泪花在他远眺的目光中闪动。
  那是参加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心连心艺术团”赴延安地区的演出——老区的父老乡亲汇聚在宝塔山下,像当年迎接红军一样给予了北京的艺术家们最火爆的热情。身穿军装的吕继宏不顾连日奔波的疲劳,高昂的歌声飞扬在高天行云之间,拳拳赤子情融会于滚滚延河水之中。
  那是在海参崴太平洋舰队的大礼堂——随我人民海军舰艇编队出访的吕继宏正在演唱俄罗斯民歌《遥远的地方》,纯正的俄语、深情的歌声,听得俄罗斯水兵掌声雷动、热泪盈眶。演出结束后,一位俄军将军紧握着吕继宏的手,动情地说:“你的演出征服了海参崴人民和俄罗斯水兵的心!”
  ——这就是吕继宏和他的歌。因为他的歌声里总是渗透着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具有一种打动观众的特殊魅力。有人称其为“抒情歌王”。对于这个赞誉,唯有一个“情”字得到了吕继宏的认可,他说,做人也罢,唱歌也罢,要的就是一份真情。
  吕继宏是位实力派歌手,近年来在全国、全军专业比赛和重大演出中多次获奖。演出服上,一枚二等功、三枚三等功的军功章使他越发神采奕奕。由他演唱的《再见了,大别山》、《回四川》、《妈妈的歌谣》等歌曲以及《杨家将》、《汉武帝》等多部影视剧的主题歌和插曲,受到听众的欢迎,广为流传。
  在吕继宏看来,登台演唱,需要有自信心做基础,充分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所以,自从走上舞台以来,他没有过一次假唱。他认为,登台演唱,不单单是一种演唱技巧和方法。一个敬业的艺术家,他应该具有对观众、对自己钟爱的艺术负责的严肃性,应该时时保持和奉献一片真情。
  听演艺圈的朋友说过,吕继宏在圈里的人缘不错。作曲家徐沛东开始与吕继宏只是合作的关系,可合作下来,两人成了知己;金铁林是吕继宏的老师,除了上课之外,老师还常常把学生约到家中聊天谈心;刘斌、阎维文和吕继宏同是军中知名歌唱家,遇上比赛还是对手,可只要赶上演出几个人凑到了一起,那热乎劲儿,胜过久别重逢的兄弟。
  这人缘来自吕继宏的性格。凡是与他打过交道的人,大概都忘不了他张口即来的笑话和他那开朗的笑声。那笑话能让人事隔已久偶尔想起还忍俊不禁,那笑声更是公认的如同他的歌声一样富有感召力,透着友好和善意。
  这人缘也来自吕继宏的宽容和善解人意。彭丽媛、董文华、宋祖英等著名演员的个人演唱专辑里,都有吕继宏配合的对唱。为他人当绿叶,有时纯粹是帮忙,不计名利;自己喜爱并可能唱红的曲目,他能让给别人;有时演出完了,却拿不到事先允诺的报酬,吕继宏不吵不闹,还会解嘲:谁还没个难处?
  一位年轻的女军人找到了吕继宏,她说自己是唐山地震中的幸存者,是北京的好心人将她从五个月的孤儿养育成人。她希望得到吕继宏演唱的《妈妈的歌谣》,送给自己的养父母。吕继宏二话没说,立即为她复制了录像带。
  在吕继宏家里的小茶几上,总是摆放着观众的来信。阅读这些来信,吕继宏心里会涌动一股股暖流。他说:再亮的星星也是蓝天作依托,再大的“腕儿”也是观众捧出来的。他说自己不想让哪怕一个观众失望,对于观众只能尊重、只能奉献,更得用真情。
  正是有了观众的承认和厚爱,吕继宏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带着这厚爱与承认走上舞台,吕继宏将以更动听的歌声,奉献出自己的真情。(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歌剧《图兰朵》、《马可·波罗》将赴台演出
  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应台北市交响乐团的邀请,将于5月初在台北演出歌剧《图兰朵》、《马可·波罗》,参加台北艺术季活动。
  《图兰朵》是歌剧大师普契尼的一部不朽剧作,剧院于1995年在北京首演。而此次为赴台北演出,无论是服装还是舞台背景都增加了可视性。《马可·波罗》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王世光作曲创作的一部中国歌剧,此剧1991年在北京公演后,获新剧目大奖、音乐创作奖等,被称为中国歌剧的新收获。此次赴台演出,剧院从剧本到音乐都做了精心的修改,以期把最好的艺术效果呈现于台北舞台上。
  据介绍,此次赴台参演人员近二百人,是近年来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事。(王玉)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三姐妹·等待戈多》上演
  将跨越古典和现代的两部经典名剧《三姐妹》和《等待戈多》熔于一炉的话剧《三姐妹·等待戈多》,日前已作为中国戏剧表演学会及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所筹划的北京话剧演出季的第一部话剧推出。
  契诃夫的《三姐妹》和贝特克的荒诞剧《等待戈多》在创作时间上虽相距近半个世纪,表现形式上跨越古典和现代,但贯穿其中的“等待”情结却揭示了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对未来的惶惑和不可捉摸。正是这一点启发了林兆华,促使他组织了这样一场别致的话剧演出。濮存昕、龚丽君、陈谨等知名演员在剧中担纲。
  建立话剧演出季是一批迷恋话剧舞台的艺术家们的共同追求。未来三年内这个计划的实施者将再推出《北京人》等一批国内外经典名剧,目的是使当前开始复苏的话剧事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推进和发展。《三姐妹·等待戈多》已于4月上旬开始于首都剧场连演一个月。(文一)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佳作赏析⑨

  情系“3·15”
  编者按:’98“3·15”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广大消费者与电视观众中引起很大反响。为此中央电视台《精品赏析》栏目特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就“3·15”特别节目的内容及传媒手段的充分发挥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王雪莲(’98“3·15”特别节目总编导):今年我们拿出了一个“6+2”方案,即在3月15日这一天,白天用六小时时间,在中央二套现场直播全国各地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这一报道以新闻为主,以新闻为框架来结构,有案件追踪,有庭审纪实,也有工商捣毁制(造)假、贩假黑窝点的一些情况,还有各地消费者投诉、维护自己权益的咨询服务情况。晚上,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直播一台传统的“3·15”晚会节目。应当说今年“3·15”主题宣传中最有特色的是首次拿出八个小时对一个主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报道,这是我们电视人所尽的一份努力。
  任学安(’98“3·15”特别节目导演):我国保护消费者权益活动到今年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今年的“3·15”与往年相比,有了更多更深的内涵。大面积的恶性事件越来越少;消费者对消费过程开始有了精神层次的追求;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日趋成熟,因而“人的尊严”成为今年“3·15”的主题。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6+2”整体节目的一部分,白天六小时的直播节目既要起到对晚会的铺垫和烘托作用,同时,和晚会相比,形式上它更侧重新闻性、可视性;内容上更注重理性思考,强调知识性和对观众的指导价值。
  张春熙(中国消费者报):“3·15”这个节目搞了八年,回顾这八年,我觉得八年的节目质量上了八个台阶。首先是节目领域拓宽了,“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衣食住行玩”几乎都包括了,领域的扩展我认为是全方位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另外,节目内涵的开掘越来越深,如果过去仅仅是停留在一种义愤、一种出气、一种过瘾、一种解恨、暴露的话,那么现在就比较冷静,深挖其发生的根源是什么。内涵加深,含量加大,知识含量、科技含量、法律含量都增加了。我觉得这标志着电视主创人员对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个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变化。再一个是趣味性加强了,知识、法律寓于小品、寓于一些现实跟踪报道之中,我觉得这是一个成功。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中央电视台“3·15”主题宣传活动自身由最初的比较稚嫩成长为现在的比较成熟。其突出表现为,报道内容上由最初的比较简单地罗列事实的做法发展到现在的比较有序、生动地组合事实,以增强报道的深度和冲击力的做法;报道方式上由最初的比较侧重“打击”及情绪化的宣泄发展为今天的比较理性和建设性倡导意识,它不但抨击了发生在消费领域的种种问题和现象,而且重于冷静地分析和探索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报道的主题也由最初的比较简单的物质层面的维权呐喊,发展到今天的物质到精神的全面维权的呼唤。
  徐舫州(北京广播学院):今年“3·15”宣传充分发挥了电视现场直播报道的特点,即传达给观众最直接、最新鲜的事情,让观众易于接受,更好地了解当前全国各地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情况。另外,在“3·15”晚会、“3·15”现场报道中,各种各样的手段使用都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第一次采用了社会调查,对传销这一内容采用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新闻专题方式,另外电视新闻曝光手段也是发挥到了极致。至于其他一些文艺手段,创作人员也尽了最大可能去使用。
  喻国明:今年中央电视台的“3·15”主题宣传活动在以往成功报道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电视的特点,强化了整体优势,并在报道主题、报道方式上进行了若干新的探索。如直播节目通过单元式的表现结构分别围绕“白酒呼吁立法”、“商品质量谁负责”、“传销,令多少人血本无归”、“假冒伪劣‘四害’下乡”、“古老的问题:缺斤短两”、“新的关注点:精神赔偿”等子题目进行集中报道,加大了报道的难度和力度。今年的“3·15”晚会以“牵手”为主题使晚会思想品位的深化上有了可喜的突破;晚会的结构样式又强调了观众的参与性,营造出现场的活跃气氛,强化了文艺节目、新闻性节目和现场参与性节目的有机联系,形成了全天报道主题的高潮和有机升华。
  侯耀华(演员):在我国颁布的三百多项法规中,最深入人心的、人们熟知程度最高的,应该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了。我想它之所以能广为人知,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与倡导。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这样一些新闻传播媒介,每到“3·15”就举办这样一种类似仪式性的特别节目,这在相当大程度上集中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比较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的愿望,因而使这样一个法律也更加深入民心。
  徐舫州:其实,电视参与制造的社会热点远不止“3·15”一项,但“消法”成为诸多法律中最普及、最深入人心的一部法律。目前“3·15”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代名词,它代表了法律、尊严、权益。“天天3·15”这个口号,可以说表达了一种渴求,这就是对法律的渴求,对尊严的渴求,对权益的渴求。
  “天天3·15”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口号,尽管“3·15”特别节目如此风风火火闯九州,但我们的确不希望它继续风光下去。我希望,终有一天它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淡去,人们不再关心它,懒得谈论它,那将是消费者真正开心的日子,也才是“3·15”活动真正成功的日子。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白山黑水》讴歌抗联英雄
  由吉林省委宣传部参与策划、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型彩色故事片《白山黑水》历时一年半,耗资近千万元,日前制作完成。
  影片首次向世人全景式地展示了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白山黑水十四年的艰难历程,艺术地再现了英雄的东北人民英勇抗战、不畏强敌的牺牲精神,生动地刻画了杨靖宇和他的战友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顽强的斗争意志,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英雄形象和人格魅力。
  影片的创作者力图把爱国主义与民族之魂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使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升华成一种艺术的品位,给人以心灵震撼。
  该片由张笑天编剧,张夷非执导,丁勇岱饰杨靖宇。(向讯)(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幽默开心《女人心》
  北京瑞得大众文化有限公司日前推出二十集都市风情幽默剧《女人心》,这也许是’98荧屏带给观众的一份开心快餐。由蔡明、郭冬临、李琦等演出的《女人心》不仅把影视小品的某些特点融入表演之中,还一改过去单纯靠语言取胜的单一表演方式,将生活中的动作和行为漫画式地进行夸张,载歌载舞,动感十足。全剧虽然夸张诙谐,但不失自然率真的都市人和都市生活的真面目。
  《女人心》以女房客丁冬为中心,通过老年房主与青年房客在生活观念上的差异和矛盾冲突展开故事。对现实生活喜剧化处理,细致地表现了当代女性在事业、婚姻、家庭等问题上的内心感受以及在世纪末改革大潮更加汹涌的时候,女性微妙的心理变化。该剧通过挖掘人物的内在思想,通过新旧意识的对比,及对人性弱点的鞭挞,着力表现生活的丰富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西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小镇女部长》
  真实感人
  两集电视剧《小镇女部长》描写的是一位武装部长为部队输送合格青年而艰辛工作的高尚情操。专家们认为,剧虽短,但形象塑造朴实无华,以情动人。
  该剧由韩志晨编剧,傅百良执导,徐蕾等主演,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吉林电视台、沈阳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李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千秋大业》演出超百场
  为了对大、中、小学生进行认识毒品、远离毒品的教育,黑龙江省文化厅最近主抓编排了一出儿童音乐剧《千秋大业》。该剧讲述了三个不同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不同的教育,而产生不同结果的故事。由黑龙江省京剧团演出的《千》剧从2月26日至今在省内外演出已超过百场,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以及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弘扬)


返回顶部